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巴以冲突,记者死亡率太高!战地记者如何保护好自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0:1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巴以冲突,记者死亡率太高!战地记者如何保护好自己?


来源:全媒派

10月7日,巴以爆发新一轮大规模冲突。截至目前,加沙地带已有超1万人死亡。另据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媒体办公室当地时间11月7日消息,本轮巴以冲突中已有48名记者和媒体从业人员丧生。有媒体则表示,“换言之,平均每天至少有一名战地记者在硝烟中遇难。”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聚焦于战地记者的职业处境,简述战地新闻报道的发展和新趋向,谈谈战地记者在报道中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所面临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战地新闻报道

在现代新闻业正式诞生之前,战争史撰写于战争结束后,而且大多是由那些不在场的人写的:里面记载的事情不是由亲眼目睹者记录的,而是根据其他人的叙述拼凑起来的。据悉,最早的战争目击者作品之一是由荷兰画家Willem van de Velde创作的。1653年,他在航行时目睹了荷兰和英国之间的海战,之后他写了一份战争报告,还在里面画了几张草图。因此,他被认为是第一个目睹并报告战地情况的人。

技术进步推动战地新闻的发展

技术进步让人们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观察和认知战争,也推动了战地记者的出现。1833年,摄影技术诞生,这改变了战地新闻的呈现方式,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战场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1844年电报的发明,记者借此能更快发回新闻报道。电报使得报纸能够满足公众对战地新闻的需求,这反过来又增加了报纸发行量。在电报出现之前,军队主导了战争报道,军官向新闻界讲述自己的胜利过程。而电报的出现意味着,新闻界可以派自己的人去战地,而不必完全依赖军队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和描述。往后,报纸、电视媒介的发展,也迅速增加了战地新闻的时效性和丰富度。

如今,社交媒体平台的流行则进一步革新了战地新闻的报道方式,相关信息的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专业记者,人们可以看到、听到来自不同身份的人上传或记录的内容。像居住在战争爆发地的普通人,也可以到社交媒体平台上传自己的拍下的现场视频或照片,让外界知道当地情况。

战地新闻报道新视角——和平新闻学

战地新闻报道是记者对枪林弹雨、战火硝烟环境的记录。人们在浏览这些新闻报道时,心情不会轻松,可能会感到压抑甚至恐惧。因此,有的媒体开始尝试创作含有浓郁人情味的报道,如将报道视野放到士兵的亲人和朋友身上,关注他们的担忧,以此来反思战争的残酷性,表现对和平的期待。这引申出战地新闻报道的一个新视角和新趋向——和平新闻学。

和平新闻学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起源,挪威社会学家Johan Galtung在国际新闻结构研究中提出,传统的战地新闻以暴力/宣传/精英/胜利为导向,可能起到助长冲突升级并最终导致战争激化的作用;而和平新闻学是以和平/真相/人文/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希望促进社会对冲突做出非暴力反应(non-violent responses)。

Galtung之后,英国的两位资深记者Jake Lynch和Annabel McGoldrick进一步发展这一概念,于2005年合作出版了《和平新闻学》一书。他们将“和平新闻学”定义为:编辑和记者决定报道什么内容,以及决定如何报道,向全社会提供一个对冲突事件采取“非暴力反应”的机会。

具体来说,和平新闻学视角下的战地新闻报道倡导以下几点:

1.避免只报道暴力行为和描述恐怖景象,这会让读者感觉对付暴力的唯一出路就是武力报复、以暴制暴;应展示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暴力行为受到何种困扰。

2.避免停留于表面来评估暴力行为或暴力政策产生的影响;应深入报道暴力行为带来的长远影响,如:长期的心理和精神损伤所引起的后果,可能会导致人们将来更易于采取暴力行为。

3.避免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方的困难上,应对所有的受难、恐惧和怨恨现象进行报道。

4.避免使用妖魔化形容词,如“邪恶的”“野蛮的”“不开化的”等等,使用这样的字眼是把记者置于某一边,为暴力升级提供证词。

5.避免使用诸如“恐怖主义者”“极端主义者”“狂热者”“正统基督徒”之类的标签。实际上,被贴上这些标签的人一般被视为非理智的一方,从而降低与他们协商的可能性。相反,应试图以人们赋予自己的名称来称呼他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报道视角也受到一些媒体学者的批评,认为这会忽略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但是和平新闻学的支持者则否认这种说法,认为传统的战地新闻报道反而会扭曲现实,督促大家要看清楚新闻报道中的现实内容。

总的来说,和平新闻学倡导者认为,传统的战地新闻关注的是冲突现状,但是忽略引发冲突的原因或冲突之后的结局。因此,他们希望以对冲突做出分析的形式来处理战地新闻报道,以此鼓励新闻报道中“非暴力”语言的体现。

图片面对不同群体,战地记者应注意什么?

如果将时间跨度拉长到过去几个世纪,那么战地新闻的报道方式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在任何时代,战地新闻记者面临的报道环境和打交道的对象都格外复杂,和常规报道相比,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有所不同。

对于军队:认清双方处境不同

无论是在军事单位内部,还是在武装团体控制的地区进行报道,任何记者都要意识到自己跟军队的目的不同,处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并不意味着双方有同样的处境。

在报道武装组织控制的地区时,记者要充分意识到:从国籍或种族,到语言,再到所属的媒体,都可能影响自己与军队的关系。军队会通过这些因素判断记者会站在战争的哪一边,自然会影响到记者本身的安全状况。记者的个人身份反过来也会影响自己对战争和军队的看法。

最后,记者要熟悉当地武装组织的意识形态背景及其所得到的外国支持力量,最好是对报道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都有充分了解,从而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公平准确地报道战地情况。

采访幸存者: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对记者来说,采访幸存者是一项需要细心对待的任务。记者必须确保采访不会让这些消息源遭受额外创伤。

在正式采访幸存者之前,记者要提前清晰地告诉对方采访内容可能会公开发布。在采访过程中,不要询问对方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可能让对方难以开口,或者让受访的幸存者再次遭受心理创伤。记者可以先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他们看到或听见了什么,当受访者变得更舒服后,等待他们自然而然敞开心扉。

记者也应该避免向采访对象做出任何承诺,因为哪怕是媒体都不能保证报道一定能发布。记者应该告诉受访者,自己要写这个故事,并要试着让它能公开发表。

遇到求助者:救人前要确保自身安全

在进行战地报道时,记者可能会面临要不要救人的困境。在做出决定之前,记者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自己有危险吗?还有其他人能帮忙吗?自己能一边报道一边提供帮助吗?

记者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如果有其他人可以提供帮助,如士兵或医务人员,那么自己就继续进行报道。记住,必须确保自身安全,才想着要不要去救人。

图片战地记者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应对?

前面提到,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让记者以外的非专业人士也有机会报道战地情况,但是专业的战地记者仍是不可或缺的。战争给新闻报道带来重重困难,战地记者处于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外,战地记者往往经历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超乎常人想象。

人身安全

在战争冲突地带,记者面临的首要威胁是人身安全风险。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新闻机构有不同的记者安全准则,因此对记者行为的约束各有不同。一些媒体会特意聘请安全顾问与记者同行,并指派专门人员在当地为记者提供咨询服务,并对记者进行安全追踪。

然而,这些需要花费不少经费,而大多数新闻机构负担不起这一大笔费用。而且哪怕有了大型平台的支持和恰当的安全培训,记者在危机四伏的战地仍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战地报道资深记者Abeer Saady表示,一些记者会因自身性别或种族,在一些地方面临更高的安全隐患。


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故而,如果战地记者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和设备,情况可能会很糟糕。资深记者Judith Matloff在动荡地区报道多年,在钻石走私飞机上呆过,在爆炸后的弹药库浓烟里呆过,也曾收到过严重的死亡威胁。她在接受国际记者网的采访时表示,自己曾经也是什么都不懂,甚至没人告诉她要避免朝着枪支射击的方向奔跑。

现在回想起来,Matloff觉得自己当时很无知,也觉得很可怕。她见过太多同事因准备不足而丧命、致残或被捕。例如,她有一个朋友遭受残忍的性侵害,而另一位朋友失去了双腿,还有一位朋友被杀害,这些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

Matloff坦言,没有任何一门课程能让记者百分百做好上战地进行新闻报道的准备。但是,学习更多的安全措施无疑可以降低风险。因此,她坚信所有记者都应该接受培训,尤其是那些没有大型新闻机构支持的记者,以及生活在冲突地区的当地媒体从业人员。

具体来说,战地记者可尝试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自身人身安全:

1.锻炼好身体,养成良好的体魄。

2.掌握基本的地图阅读能力,熟悉当地环境和制定好逃生计划。

3.分析攻击者的身份、想法及其攻击模式,以此防备攻击。

4.学习急救知识。

5.始终佩戴防护设备。

6.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藏身之处。

7.不要单独出行,不要在危险地区过夜。

8.保持低调。如果发现被跟踪,要记住跟踪者的外貌特征和车牌号码。

9.构建可靠的当地人际网络,如同行记者、社区成员、翻译人员和安全专家。

10.向地方和国际组织寻求援助和设备支持。

心理健康

美国福克斯新闻驻外记者Trey Yingst在2018年搬去了以色列。而在过去几周,他在以色列南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新一轮巴以冲突的报道。在今年10月接受美国杂志《名利场》采访时表示,自己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得保持心理健康,因为已经看到过太多可怕的事情。



“外界看不到我们记者一天看了那么多尸体后,身上一股味道的样子,这股味道停留在头发和衣服上。我坐在酒店浴室的地板上,用一块肥皂和一条毛巾擦去靴子底部的血迹。然后我们再出去,第二天继续这样做。”

由此可见,除了人身安全,战地记者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在目睹了可怕的战争现实后,战地记者容易在心理层面上感到十分痛苦。这种心理压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影响到前线记者本身,也会影响到记者的亲友,以及战地新闻报道工作的展开。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Anthony Feinstein在2020年5月的一场研讨会表示,他的团队曾展开一项研究,调查在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路透社、美联社工作的前线记者,这些记者基本上都报道过战争、灾难事件。研究结果表明,战地记者更容易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和焦虑缠身。

PTSD会让人非常沮丧,摄影记者往往在这方面更严重,因为没有太多的机会来处理自己经历的事情,需要当场按下快门拍下残忍的战争画面。

一个积极信号是,如今新闻机构比起以前更加关注记者的心理健康。例如:路透社推出了一个项目,记者可以选择回国后要求接受心理治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的达特中心项目在官网公布了一份值得信赖的治疗师名单,其中包括战地记者所需的专业治疗师;Tracy Wilkinson是美国《洛杉矶时报》华盛顿分社的外交事务记者,曾报道过多起战争事件。她回忆道,自己在伊拉克报道时目睹了一次致命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其所在的组织要求她事后去看心理医生。

那么战地记者具体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自身心理压力呢?世界银行总部气候投资基金的性别问题顾问Gayatri Sabharwal在2021年发文称,自己访问了8名战地记者,男女各占一半,他们来自《大西洋月刊》、《卫报》、VICE新闻等机构。

Sabharwal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应对心理压力方面,有的记者会通过酒精、药物和食物以及购物来缓解压力,有的会通过锻炼身体和亲近大自然来应对压力,还有记者表示自己会通过绘画、烘焙、园艺和写诗来转移对工作的注意力。

说到用药缓解压力这点,精神病学教授Feinstein曾调查发现,有些受到心理创伤的伊朗记者会用巴比妥酸盐进行自我治疗。巴比妥酸盐是一种镇静剂,同时也是比较有争议的药物。因为服用巴比妥酸盐容易上瘾,摄入过量甚至会致命。

那么,战地记者有哪些更健康的方式来保持心理健康呢?可参考以下建议:

1.积极向所在新闻机构或其他群体寻求心理健康咨询资源,早日发现和解决问题。

2.尽量通过运动、冥想、绘画、写作等较为健康的活动释放压力,转移来自工作中的压力。

3.与同行进行沟通,排解情绪和释放压力。家人或非同行朋友可能很难理解战地记者的烦恼,记者也不想亲友担心自己,因此建议记者跟熟悉的同行进行交流,以寻求共鸣和释放压力。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smy0ukr-v1nOMiItlWrTA

编辑:秦克峰
迁移:李梦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