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因编辑婴儿引热议,科技报道怎样才能不闹笑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23:26: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 王丽瑶  传媒茶话会  
1126日,国内某知名网站一篇题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文章(现已删除),引发了国内学界、科技圈和公众朋友圈的巨大震动。

《科技日报》《新京报》《法制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声,对此事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质疑与看法。

《传媒茶话会》今日上午密集对话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长江奖获得者),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副总编辑张显峰(长江奖获得者)、以及法制日报社记者赵丽,共同探讨科技报道怎样不闹笑话。

重大科技报道媒体必须发出理性声音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告诉《传媒茶话会》:“任何一家有公信力的媒体,在重大的科技事件发生的时候,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所主张,有所不主张,否则不只是失策更是失职。”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副总编辑张显峰告诉《传媒茶话会》,第一个发布这个消息的媒体可能是把它当做一个重大科学突破来报道的,而且发布的时机很显然是经过报道对象精心策划的,因为第二天就有一个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要召开。“好在这次后续跟进的媒体表现非常理性,科学共同体迅速发声,官方机构也很快表态,媒体的整个议程设置也是循着专业的舆论反馈推进,推进速度几乎是以小时计的。我认为,值得肯定。”

《科技日报》官方微博、微信从科学的角度对此事提出质疑后,又采访多位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士,对此事进行透彻而全面的解读,截止到今天上午11时,#科技日报四问基因婴儿#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超过6千万。
法制日报记者赵丽则从法律角度分析此事,发表《基因编辑婴儿涉嫌违反多项法律规定?听法制日报记者专访业内专家怎么说…》的文章。还有报道从受试者是否知情同意,研究报告是否被篡改等角度发文报道,力求还原背后的事实,给大众完整的真相。

刘亚东也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我们的媒体特别是科技媒体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听某些所谓科学家的一面之词。”只有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了解的事情少说或者不说”。

刘亚东表示,一般的记者平时接触不到这样的科技问题,也不懂,就容易把对这类事件当成普通的科技成果报道。但这类事件在国外很常见,科技日报早有关注,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很快就指挥记者,调动记者站记者去采访这个领域的专家,形成合力。所以才能第一时间迅速的做出正确的回应。

“在法治社会下,只要是有争论的社会现象,那么背后一定涉及法律问题。作为法制类媒体,对于这个事件我们不能做科技上的讨论,要分析里面实涉及的法律问题。”法制日报社记者赵丽告诉《传媒茶话会》,此事发生后他们便一直在关注,随着事实不断被揭露,他们意识到这其中涉及到法律问题,需要进行解读。


任何科学成果的报道,都要有质疑的准备和伦理的审视

“作为媒体和记者,首先要有自己的判断,坚持科学伦理是弘扬科学精神的基本应有之义。”刘亚东告诉《传媒茶话会》,对于这样的事件,要首先考虑他是否利于人类的发展,对人类到底是福还是祸,在这样思考的下很自然的就提出了质疑。

张显峰告诉《传媒茶话会》,这个事件的要害不是科技,而是伦理。“对任何科学成果的报道,都要有质疑的准备和伦理的审视。科学研究一旦突破伦理底线,就如同飞机卸掉了刹车,那人类真的就要被自己亲自送上天了。”科学研究本身是有门槛的,科技报道也有专业门槛,要准确报道一项科学研究成果,记者肯定要比一般大众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除了日常积累,每次采访前做做功课也可以有所补益。但真正决定记者报道“三观”的,是专业之外的“专业”——对常识和理性的坚守,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

刘亚东告诉《传媒茶话会》:“科学精神和科学家不能划等号,即便是一个崇尚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他也不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是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也可能做出违背科学精神的事情。因此记者要多方采访,不能偏听一家之言,尤其是对于这些专业的科技事件,更应谨慎报道。

“不光需要懂得新闻传播规律,还应该研究科学规律、学科规律,多懂点儿科学常识。”张显峰告诉《传媒茶话会》,科技记者不好做,要想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稿,就需要“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内外兼修。

传统媒体可以和专业自媒体进行良好的深度的合作,弥补自己在专业问题上的不足。赵丽表示:“当下大部分的记者现在还是杂家,对某个领域缺乏更深入的专业知识与认识。”昨日报道中他们联系了一些医学科技方面的自媒体,得到了他们的地有效的指导,给出了很专业的分析,他们根据这些分析去做法制类的报道,更加地事半功倍。

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抛诸脑后,以科技进步的名义为障眼法,人类历史上并没少上演过疯狂的事。就基因编辑婴儿来说,如果偏左一点是天使,偏右一点很可能是魔鬼。

脱离该有的伦理约束,无视法律规定的科学试验,其道德风险和潜在隐患是可以想见的。值得高兴的是,在这次“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与试验者疯狂冒进不同,绝大多数主流媒体的发声保持了理性与科学的态度。

可在极个别媒体因不审慎报道需要反思的同时,一些自媒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却更让人糟心。在下面这篇《科研面前:基因伦理没那么神圣》文章里,作者这样写道:“贺建奎式的人类基因编辑实验,……这对人类来说,其实是算不上坏事”“至于舆论对人类基因实验的反感,我可以理解,但也感到好笑”。

人人麦克风时代,难道就不需要理性与克制了,口里就能随便跑火车了?尤其是关系到大是大非的问题,媒体不过脑子发声当然不行,可动歪脑筋为蹭流量胡言乱语,这样的自媒体也只会落得个“止增笑耳”而已。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陈银峰


https://mp.weixin.qq.com/s/qoVWSIb7cQ4P8zbQnGdSlA编辑:邢海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