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8:3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批发市场需要的不是转型而是改善

9月18日,北京世纪天鼎购物广场美发区闭市。这是继7月31日携程闭市、8月31日小商品区闭市后,市场里最后一个闭市的区域,标志着这个经营了15年的大型批发市场正式告别历史舞台。而批发业态疏解后,世纪天鼎购物广场将转型升级,建设“天鼎218文创园”。

暑假期间,这个消息一经发出,网上很多网友都在说这个批发市场不该拆,笔者当时很好奇,就抽了个周末专门去看了一看。因为这个批发市场很多年了,在去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那种比较脏乱的市场,心想要是这种市场的话,那确实应该改造升级了。但去了之后没想到,它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市场被分成了很多个区域,整体干净整洁,乱中有序,每个人商铺前面都贴着大甩卖的字样,来的人都抓住这个时机忙着讨价还价。在各个过道中穿来穿去,打望着两边的商铺,东西一应俱全,基本的生活用品,那些只有在需要用的时候才会想起,但又很难买到的小东西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走了一圈下来,笔者不禁在想:这么好的一个市场,为什么要被拆掉升级呢?

现在,像世纪天鼎这样的批发市场在北京越来越少,都在转型升级,把它们拆掉或者变成更为高档的商场,或许这样做更符合一个大城市的感觉。但这样下去,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平民大众买生活日用品会更加困难,这些东西是我们基础生活所必须的,是每个人都应该买得起而且很容易买到的东西。然而当高档商场越来越多,批发小市场逐渐消失,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很难买到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成本就会变得更高。与之相对应的,原来做这部分生意的人,也会面临失业问题,一些文化层次不高,一直靠这些小本生意生存的人们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也许,经过这样那样的转型升级之后,从表面上看,整个城市容光焕发。但内部,隐藏了很多的问题,不管怎么说,无论什么时候,一个国家一定是普通的平民大众占多数,一切的政策都应该以他们为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利益。

整改是可以进行的,可以把一些环境管理不好的批发市场进行改善,但这些市场,是一定不能消失的。




2.电视节目应该更注重内容

前两天,看见有人发了个朋友圈:又到了一年一度写《开学第一课》读后感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学第一课》已经成了中小学生开学必看的一个节目,很多学校还会要求写观后感。不得不说,这档节目的立意很棒的,央视作为国家媒体,主动承担了向青少年传播优秀文化,传递正能量的责任。但就这次的这期节目来说,感觉真的没有很用心,所传递的东西青少年是否能理解到,是否真的有益,笔者认为还是个问号。

首先,当笔者看到演《新流行花园》的四个男主出现的时候,立马就产生了不想看的情绪。当然,并不是说他们不好,或者是对他们有偏见,只是觉得他们还“不够格“,《新流行花园》这部剧受到大家的很多吐槽,剧情,演员的演技等都比较差,央视作为一个权威的媒体,在一个目的是向青少年传递正能量的节目上,请了里面的主演,可以说是变相地承认了这部剧。

现在的电视剧行业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靠粉丝撑起来的流量剧越来越多,明星越来越多,演员越来越少,年轻的一代大多靠颜值走红,带给青少年的感觉更多的是:当明星很容易,我只要长得好看就好了类似这样的想法。所以,作为国家性的权威媒体,央视本应该是在这方面把控比较严格,对嘉宾的选择比较严格,尽量做到实力与有趣并存,然而现在这样选择嘉宾,这对现在还不能很好辨别好坏的青少年们无疑是个不好的引导。

其实,不只是《开学第一课》,近年来的春晚,还有各项综艺节目,央视都在转变方向,从以前请一些老艺术家到现在转向请一些年轻的明星,并不是说这些人不好,只是说这么做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关注到的只是表面上的,表面上去迎合大众,迎合年轻群体,但在节目内容上没有什么进步。说到底,大家还是更愿意看到有诚意的东西,韩国近年来的综艺和电视剧都做得很好,像综艺他请的嘉宾有很多都是生面孔,但还是口碑很好。所以,我们国内的电视行业,希望以后也可以越来越注重内容,央视作为国家媒体,更应如此。




3.医患纷争何时休?

10月12日,“北大医院3位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事件引起各方关注。该事件起因于患者因毫无剖宫产指征却硬要剖被拒绝,而对医生大打出手,造成恶劣后果。医患纷争现象一直存在于社会,一件件恶性事件后,导致的是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医生和患者作为关系紧密的双方,矛盾冲突只能给双方都带来不幸和社会的不安。

从表面来看,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充满冲突与矛盾。这好比生老病死和救死扶伤本就是一个对子。医生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救治患者,而患者及其家属已将希望几乎全部寄托于医生,这相互依存的关系本就紧密难分,但这个环节一旦出现不和谐的迹象,正如此次事件中的患者想要剖宫产,而郝医生出于安全考虑拒绝患者要求,紧密的关系则也滋生纷争。

然而,某次医患纷争并非只涉及医生和患者双方,矛盾过后,加剧的是整个医患关系的紧张和社会的不安。此次患者恶性殴打医生事件,既侵犯了医生的人身权利,也破坏了公共秩序,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不幸。社会上患者对医生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而医生对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一直存在担忧。此前榆林产妇事件最初掀起的也是医患关系的舆论风波,每一次涉及医生和患者的冲突都给引起社会公众情绪波动。

可是医患关系真的是只是一种既紧密又矛盾的关系吗?医生和患者,正如老师和学生,领导和员工,乘客和司机,两者的关系实则构成的是一种利益风险共担者,说大点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双方共同构筑着自身的利益以及稳定的社会秩序。最近发生的重庆公交坠河事件令人哗然,乘客和司机是一种临时的命运共同体,也共同构筑着公共秩序,一人未秉持这种观念带来的是整个车厢的不幸。医患纷争中,若患者能够谨听医嘱,既考虑自身生命利益,也顾及整个公共秩序,而医生也严尊医德,以合理的态度体谅患者,这难道不是皆大欢喜吗?

任何人都应该清楚认知的是,医生和患者,实质上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4.“卖女救子”: 卖惨式求助不可取

近日,一张父亲举着“转让女儿救儿子”广告牌的图片引发社会关注。广告牌中写道,如果有人愿意出钱治疗儿子,可以将同样4岁的女儿送给对方。孩子病情确实属实,但此举实则是卖惨式求助的彰显,图片中流露出的“重男轻女”“公然买卖孩子”的意味更是引人深思。

“卖女救子”广告牌一经展示,该事件中的父母则获得了比此前更多的资金援助。这实则是映射出当下的求助者与被求助者的逐渐“畸形”的心理。当今社会,街头求乞已是常态,从肢体残疾到家世悲苦,其中真真假假不得而知,路人的爱心也显得似乎越发珍贵。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兴起,网上求助诸如”轻松筹”也时不时出现在朋友圈中,对陌生人从伸出一点援手到逐渐麻木也逐渐平常。人们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很难被普通的求助行为所吸引,卖惨式求助则愈发成为一种能够迅速抓取人们眼球,促使人们献出爱心的一种方式。但这样的行为实则是一种不健康社会心理的蔓延,”卖女求子”更是为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的一种极端体现。

卖惨式求助可以成为求助者为自己获取更多援助的一种手段,但这并不能提倡,其对于求助者个人和社会来说,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此次事件中的父亲因“卖女救子”成为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引来了网友的指责,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寻求社会援助本是一件彰显社会爱心的行为,互帮互助更是一直以来被提倡的美德,但求助者过分利用卖惨方式并不能让每个人买账,相反会引来厌恶。

而将该事置于社会这个层面来讲,卖惨式求助则是对社会爱心的消耗与滥用。此前的“罗一笑”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人们的爱心得到欺骗,引发的是社会的愤怒,也会导致更多人面对求助选择冷漠。实事求是地求助于他人,不违背公序良俗,不违反法律与道德,不搞噱头,不别有用心地利用社会上的爱心,才是求助者应有的姿态




5.“治标不治本“,青少年近视率难降低

近日,八部门印发方案将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绩考核,而如今,去眼科医院检查一下眼睛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在节假日,大多都是父母带小孩来配眼镜。

这个方案的提出,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治标不治本“,可行性不高。现在,近视群体越来越趋近于低龄化。首先,一方面,孩子从小的课内外学习负担就很重,前两年一直在推崇难过的“减负”,时间长了,发现其实是在给孩子“增负”。看上去,学校给孩子的压力小了,作业少了,但家长慌了,他们觉得我的孩子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或者是看到别的小朋友掌握了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就会寻求课后的辅导班,而辅导班又是为了考试而生,所以“刷题式“的教学方法其实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和压力。但这种状况目前是很难改变的,让家长去引导孩子去进行体育锻炼,又更是很难实现,大多数的家长都更愿意用那个时间去让孩子多刷几道题,毕竟,竞争激烈,眼前最重要的是升学。所以,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体制的问题,什么时候,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剩下的一些问题就会自然而然解决

再者,现在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整个社会都沉浸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孩子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甚至比大人更加热衷于网络,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得到他们想要的快感。所以,当一有时间,他们就会沉迷在网络世界中,越来越少的孩子愿意放下手机、电脑去进行体育锻炼,那些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如果说不减反增的课内外负担是导致孩子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客观原因,那么不进行体育锻炼则是孩子主观上的一个排斥,他们不是很在乎自己的眼睛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反正有眼镜,反正没有瞎。所以,相比课内外负担重这一原因,孩子主观上对体育锻炼的排斥,是更让人感到手足无措的。

很多问题并不是只有表面上看着那么简单,只有究其根本,才能真正解决好




6.兴趣班,真的是因为兴趣报名的吗?

《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一篇汇集了杭州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作文,在评论区引起了热议。在作文里,孩子们畅所欲言,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困惑,一个小学生在题为《烦恼的事》中写到:“每天不是上学就是兴趣班,一周排下来几乎有10几个兴趣班,总觉得自己人生受到了限制。”其他孩子的烦恼也大多与此相似,时间被兴趣班和作业填满,每天忙得苦不堪言。

回望那些父母的童年,也并没有想现今这些小学生这样繁忙。抽一丝空闲的时间来玩耍,都会被扣上“贪玩”的罪名。殊不知,童年本身的定义,就是一段无忧无虑玩耍的时期。混淆概念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如果孩子的童年被压力、烦恼这些东西填满,未来的他们有什么是值得回忆的呢?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他们可能是一片好心而报了兴趣班,但是,兴趣班真的是因为兴趣而报名的吗?恐怕未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并未弄清楚兴趣班是何概念。兴趣班本身只是针对孩子的兴趣而对孩子进行系统教学的培训机构。家长却为孩子强加了兴趣,把他们送往许多的兴趣班,促使孩子苦不堪言。

其实,强加给孩子兴趣,繁重的兴趣班任务只会给孩子巨大的压力。那些任务就像锁链一样,捆绑住了他们的快乐,从而使他们失掉童年。但是,那些被家长们视若珍宝的兴趣,其实未必是有用的。强加的兴趣剥夺了他们的快乐,最终,他们学得有多痛苦,放下得就有多迅速。

韩寒说:“我们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全才。”家长们总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既要优异的成绩,也要他们发展好自己的兴趣。以新闻中的孩子们为例,他们被寄予了上一辈的希望,童年里充满了烦恼与疑惑。中小学阶段,家长对于孩子的管束可谓严厉,稍有差错便会受到家长的训斥。然而一到大学之后,家长又往往会过度放纵孩子,在突然间放松对孩子的约束,大多数的人因为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把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很颓废。这便成了大学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的一个原因。

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作文里便充满了疑惑与焦虑,其实是在提醒着家长们,是时候从对孩子能力的关注点上面转移了。相较于对于他们学习或者是技能的督促,其实,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往往更加的重要。




7.牛蛙之殇:谁偷了我的教育资源?

近日,一篇名为《牛蛙之殇》的文章刷屏网络,引发热议。笔者一家人为了孙子的“幼升小牛蛙战争”,准备了3年。最终小孩因为心里压力过大患上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被心仪的学校拒之门外。文中提到,他们不惜孩子健康也要让他读上海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垄断。

暂不说这篇文章是否为留学中介的软文,但是文中提到的教育资源垄断、分布不均的问题确实存在。教育资源是教育知识、经验、技能、资产、费用、制度、品牌、人格、理念、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简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环境。争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小孩才有更多更广的教育资源,一般情况下“开汽车”的小孩当然比“骑自行车”的小孩先到达终点,更容易成功。

正是家长有这样的观念认识,才会出现类似于“幼升小牛蛙战争”的教育资源争夺之战。笔者是教育资源争夺战的经历者和见证者,家长为了孩子上当地最好的小学、初中,穷尽一切人际关系找人、找关系,送钱、请吃饭,交“学费”“建校费”更是不在话下。

在笔者初中的时候,有了按辖区读书的说法,即家在a辖区的小孩不能去隔壁的b辖区读书,强制规定学生只能在划分范围内的学校上学。运气好的、离好学校住得近的人谢天谢地,只能读升学率底的“差学校”的人无可奈何。这样一来,城市的小孩享受着市区中学优厚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小孩却只能坐在破旧简陋的桌椅上看着没有投影仪和电脑的黑板。这种教育制度极不公平,更不可行。按辖区划分的不能是读书的孩子,而是教育资源。  

俗话说“钱生钱”,同理“资源生资源”,有更多资源的人,有更广的眼界和更全面的见解,懂得利用手上资源获取更多资源,如此循环。长此以往,教育资源之差只会越拉越大。





8.拾金而昧:道德与法考量的缺失

近日,宁波一中年妇女因没有成功向失主索要2000元酬谢费,气急败坏之下怒砸捡到的手机。该事引起了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火朝天的讨论,愤怒也好,惊讶也罢,这拾金而昧背后值得我们冷心思理。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当今社会的拾金而昧的现象反映的则一个人法律意识的淡薄与道德考量的缺失。

“捡到他人财物应该归还”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的共识。而宁波这位妇女的行为明显与之背道而驰。暂且不从道德上审视此事,拾金而昧的行为在法律上本就可能构成犯罪。法律有明文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此外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这位宁波妇女不愿意主动归还手机的行为明显已经触及了法律的红线,这也反映出该妇女法律意识的淡薄。

我们常说杀人犯法,不可打劫抢掠,这些行为的违法性质深入人心,而拾金而昧的行为相比之下其违法成本似乎更低,而性质也更为微弱,在许多人的法律考量里似乎不足以构成犯罪,拾金不昧事件常作为美德被媒体报道夸赞,而拾金而昧的后果却少有普及,这是需要反思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法律是道德标准的底线”。遵守法律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而追求更高的道德品质更难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启蒙之初,每个人就接受者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拾金不昧这一传统美德更是被当做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你爱要要,不要拉倒!去买一个不是还要贵啊?拿去卖卖也不止这个钱! ”,宁波妇女这句话的背后折射出的更是她道德素养的缺失。

除了反映出道德与法律考量的缺失,此次事件的背后更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即拾金者是否应该获取酬谢费。我国法律规定,归还过程中,在双方你情我愿的前提下,失主可以给捡到者一定的补偿。如果失主不愿意补偿,捡到者不可以强行索要。而日本“遗失物法”明文规定,失主应该向物归原主者支付相当于失物价值5%至20%数额的酬金,这样的规定促使了拾金不昧的现象蔚然成风。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判断,在我国,是否支付酬谢金,这是很个人的行为,值得鼓励但不能强制。

道德与法社会规范秩序的两大基石,遵守法律是基本,但不能止步于法律,拾金而昧的法律红线不能挑战,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更应追求。




9.“高空抛狗” 抛的是狗还是道德?

近日,昆明某小区连续出现“高空抛狗”事件。三只摔死的泰迪犬尸体在露台被发现后,又有住户看见第四只狗从高空坠亡。小区物管:已向辖区警方报案。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红云派出所证实接到报警,正在调查中。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个人或是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像食物链中不能缺少任何一环,一个生命也不能被随意离弃,更何况还是以如此残忍的方式。狗是最通人性的动物,是人们的好朋友,在我们不在家里时狗帮我们看家,在我们孤独时狗陪伴着我们,在我们危难之时往往狗会替我们挡下危险。于情于理,高空抛狗事件都让人难以接受、令人发指。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狗是家庭中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善待狗。善待不是说要给它提供多好的生活条件,比如专门给狗安置一间房子、给它喂食“皇家狗粮”,而是至少让它不饿肚子,有一个暖和的狗窝可以休息。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竟然还残忍地从高空抛下它,这样没有情感的人枉为人,这样冷血的人道德是底下的。

从高空抛狗,不仅杀死了狗,还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不好的影响。若是周围居民亲眼见到狗被抛下来并摔在地上、蹦出血的那一幕,可能会产生心理阴影,血腥、刺激的画面更可能变成孩子们的噩梦。孩子还小,不懂得辨别是非、判断错误,如果孩子看到了这一幕,以后孩子可能会复制这些行为、做出残害狗狗之事




10.子女随父亲还是母亲姓,真的不重要

子女随父姓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最近一项调查显示,23%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孩子跟随母亲姓,近55%的受访者则表示可以接受。

子女到底是随父亲还是母亲姓,这个争议一直都在。虽然一直存在,成为了很多家庭的烦恼,也是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其实该话题没什么存在的意义,因为子女随父亲还是母亲姓真的不重要。

以“传统人”为借口,无法接受孩子随母亲姓的人是在强制独裁。说“传统”是借口是因为在父系社会之前,还存在着母系社会,当时的母亲才是家中顶梁柱,孩子也是跟着母亲姓。按照传统来说,孩子跟谁姓的说法不攻自破。而且过去社会,是因为家庭由男性支撑、女性地位低,才会有孩子随父亲姓的习惯。而在现代社会,家中挣钱的早就不只男性了,女性也撑起了半边天,甚至有的女性经济收入还比男性多。在现在,男女地位平等,孩子随谁姓都可以。

在人们的认知中,姓氏是家庭的传承,父母双方抢着孩子随自己姓也是这一原因。奶奶爷爷这边希望孩子随父姓,换位思考,外婆外公家也希望孩子随母亲姓。

不得不承认,不接受孩子随母亲姓的人是深受封闭思想的毒害,思想不开放的原因是思想被禁锢,要想解放思想就需要尝试着接触新的思想,接触了解后才有下判断的资格。

另外,其实子女随父亲还是母亲姓这些烦恼都是徒增的,是浮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随谁姓都可以,是要不是随隔壁家老王姓。

最根本的一点,孩子随父亲还是母亲姓对家庭、小孩都没什么影响,所以这样的争执没有意义。从没听说过,小孩随了母亲姓成绩就差、身体就体弱多病,家庭就多灾多难了。





11.孩子需要的是关爱而不是溺爱

近日,有网友爆料:有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上学,老师和其他家长认为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跑车家长回怼,却被移出群。当笔者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还是比较惊讶的,现在的家长好像有点过分地宠爱孩子,过分的“为孩子好”了。

首先,我们是没有权力去要求别人怎么怎么样的,其次,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天天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这些,都是不可能去按着我们的想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只有适应,我们家长应该教孩子去怎么面对这周遭的一切,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把他们保护起来,不让他们接触,这样,对他们的性格的养成也是极为不利的。而老师,她应该对这个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双方家长的不同立场,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然后思考到底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除此之外,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这些大人是不是对孩子面对事物的承受能力有点低估了,而且孩子那么小,他们或许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东西,过度的保护反而成了一种干预,干预了他们的正常成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老师应该是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在看着孩子有可能往错误的路上走时,及时地拉回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给予孩子一些关爱,多了解他们,这才是我们家长老师应该做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