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怀念宁树藩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00:2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 3月6日,是中国新闻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宁树藩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我虽然不是宁先生的入室弟子,但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人民大学的硕博研究生,曾经沐浴到先生的绵长教泽,其中一些教诲竟伴随我走了30年的求学历程,至今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谨把个人亲历片段写出来作为我对尊者的怀念。

第一次听说先生的名字是1978年恢复考研之后。当时,我在山西电台驻阳泉记者站当记者,想报考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研。因我大学本科读的是外语,新闻史论知之不多,复习资料又找不到,应试之前不免惴惴然。一天,《山西日报》驻阳泉记者站的龙樵莘兄长将一本新闻史油印讲义送给我,说这是他当年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的教材,是老师宁树藩先生和同事们编撰的,可供我备考学习之用。这是我首次听说先生名字,正是这个油印本,成为我对新闻史学的启蒙读物,方知新闻史大有学问。


1980年,我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专业硕士班学习,当时研究生院流行着对新闻史学界大师的赞誉:“北有方汉奇,南有宁树藩。” 我们这些刚刚踏入新闻学硕研教育殿堂的年轻人,无不为能亲聆这些前辈教诲而感到荣幸。我的学位论文设计为“梁启超的报业思想”,为了保证论文学术水平,新闻系由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商凯、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何炳然出面,公函人民大学商请方汉奇先生做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人大虽然答复本校教师不可以跨院校担任他校的硕士学位指导教师,但答应可以让方先生实际给我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新闻系希望方先生能对我的论文写作全程跟踪,并在毕业时担任学位论文的答辩主席,以便确保论文的学术质量。

以后不久,我在跟随方先生学习中,认识了宁树藩先生。因为当时两位先生对他们指导的学生,经常有互相交叉评阅论文的惯例。1987年,由商凯老师、方先生作序的拙作《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初版,我特意求教于宁先生,竟然得到先生热情响应,他认真阅读后写了一篇书评,在《光明日报》1989年2月12日刊出,文章表达了老一辈新闻史学家对后学者的鼓励,同时也指出了该书继续研究的方向。

1989年,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作期间,考入人民大学在职博士生,正式师从方汉奇先生。四年读博的学位论文是《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1993年5月12日,在我论文答辩前夕,宁树藩先生对我的论文进行评审,做出了学术评价,指出了不足。




1989年4月,在方先生、宁先生等教授的倡导下,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教育部。之后十数年,两位先生在京沪两地培养出一大批新时期的新闻史学工作者。1998年5月,方先生带领弟子们赴沪参加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换届工作。这是一次京沪两地新闻教育界学术盛会。主席台从左到右就坐的有宁树藩先生、方汉奇先生、赵玉明教授等。

会议期间,京沪两地的老中青新闻学工作者进行了亲密的交流。 在宁树藩先生住处,我向他表达了增订拙作《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的一些想法,并告诉他我遇到了苦于缺少晚清洋务派和来华传教士所办报纸资料的窘境。先生说,不能回避这段历史。要直面史实,用正确的观点,做出科学探讨。他具体指出了上海、南京多处存有这方面史料的地方,要我下点辛苦挖掘。后来,我开始奔走沪宁一带,补充了一些在北方很难寻觅到的资料。





2003年金秋10月,《方汉奇文集》《宁树藩文集》同时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举办首发式。我目睹了这一当代新闻史上的盛事。大家认为,两位先生的文集堪称大师级的新闻学学术专著的“双璧”。

2006年1月 ,我退休后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参与了教学业务。南京与上海距离较近。我时常与宁先生通个电话,或方便时到上海水电路先生住所拜谒请教。宁先生经常提出一些新颖的学术见解,对我的知识短板也直言不讳。

2014年7月2日,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初稿终于完成。我带着打印稿和一份长长的求教信,又一次来到上海宁先生住宅。91岁的宁先生虽然当时身体不好,但还是热情地接待了我。先生整个上午心情很好,把 复旦弟子们给他祝贺90岁寿辰的影集拿出来与我分享快乐。先生和我一起照了相,还允许录了一段视频。此时,92岁的宁先生,虽然已没有太多的精力阅读我的新作,但还是饶有兴味地看了附录的资料影印件,并高兴地听取了我的写作汇报,并对新闻学研究谈了他的许多看法,如新闻和信息区别等,其中特别强调要注意探索新闻史内在发展线条等。



2014年末,我电话询问先生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对拙作还有何批评意见,他的女儿宁晨云告知我:先生身体欠佳,但还是答应了我的请求,为《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写了三条亲笔题词。装有先生题词的快递件很快给我寄来了,词曰:“努力探索新闻史自己的内在发展线条”,并郑重地具名盖章。先生题词的这一天是2014年12月21日。看得出先生颤巍巍笔迹,是高龄老人用心用力写了好几次的,其所以写了三遍,是方便让出版社编辑在排版时任选其一。

我认为,宁先生提出努力探索新闻史内在发展线条,内涵深刻。他的意思是希望研究新闻史的学人,要真正探索新闻业的发展规律,这是治史者学理性的追求,而非表象简单描摹。

时间过了整整一年,2015年12月21日,正是先生前一年题词的日子,《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出版了,新闻史学会和东方出版社举办了新书发行学术座谈会,先生的题词印刷在书内题词扉页上。当我把新版增订本书寄到上海后,宁晨云来电表示了祝贺,并告知了先生身体仍然欠佳的消息。

2016年早春,是先生生命岁月最为艰难的日子,直至3月6日辞世。

尊敬的宁树藩先生一生致力于新闻史学研究,老而弥坚;真知灼见的治史观,老而弥精。他在学界永远是后辈的楷模。今天,我们除了看到他公开发表的文集外,还有一部巨著尚没有公开刊印,人们期待能尽快面世,这就是《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

这是先生晚年的学术高峰。他亲自牵头,集中了国内第一流的新闻学专家学者,历经十余年辛苦,联合攻关告成。该巨著展现的时空,横跨近现代中国新闻业产生和演变,多视角、多层次揭示我国各地区近现代新闻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造成这种新闻业生态格局、地缘特色的原因。这是一部大视野、全局性的中国近现代整体宏观和各地区相对微观的新闻业发展历程的长卷,在新闻界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该巨著成篇基础源于全国各省市地区报刊资料的全面收集,书稿中设有各大区域新闻业格局发展分论。巨著一开始,则有宁先生亲撰的对中国近现代新闻业全国整体走向的总论,目光四射,高屋建瓴,论述十分精彩。

哲人逝去,时人歌哭,悲忆之情,难以释怀。先生的大师风范和嘉言懿行将永远活在学子心中。
来源:胡太春
http://mp.weixin.qq.com/s/aFB2n4uq8nIhDLgr5TOKTA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