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99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京报评论“超级实习生”大赛约你一起“沸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09:1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12-24 10:04 编辑

2014-12-24 新京报评论部

新京报评论
                    

沸腾吧,骚年!80后评论大叔致90后骚年
见信如晤。
不知道这年头你们还写不写信。在我们那个年代,虽然手机和QQ已经普及,但我这样的外围文艺青年还是会写信的。当别具一格的狗爬字铺满信纸,从抽屉里掏出信封和邮票,然后自信地拿唾沫一粘,投进校园里的邮筒……
葱葱那年总是太匆匆。眼看着同龄人都开始致青春的时候,我不得不感慨岁月无情、光阴易老。对,我们这个矫情范,是从余秋雨老师那儿统一批发的,毕淑敏老师亦有贡献。当年陪姑娘压马路的忧郁少年,已沦为居家过日子的80后大叔。虽然我们仍恬着脸自称“骚年”,但我们心中清楚,正当其时的还是你们。
作为学长,有些话想跟你们谈谈。但愿“防火防盗防师兄”的古训已经失传。放心,今天不谈岛国爱情动作片的流派分野,也不谈捡肥皂的动作要领,只谈猫狗无害的“理想”。理想怎么谈,我想从“不甘”谈起。我相信,有一些“不甘”是不分时代的。
你是否在满宿舍打打杀杀的游戏声里,却只愿意安静地用鼠标键盘指点江山?
你是否平时一向文思泉涌,面对女神时却只能听她说“呵呵”“去洗澡了”“再聊”?
你是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却只能靠美貌行走天下?
你是否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但只能贴在人人网上供不识货的人点赞转发?
在“正常人”看来,上面这些都是病,得治。但在我们看来,如果你有上述症状或更严重的症状,正说明你是我们苦苦寻觅的“沸腾骚年”。
请携带文采和胆识,按照下面的方式,报名参加“超级实习生”。这里有最懂你的导师,这里有最公平的平台,最重要的,这里有和你一样的花样骚年。
再不沸腾就老了,心中的热血不等人。沸腾吧,骚年!
新京报评论沸腾骚年团

“超级实习生”成长指南
首先,你是在校大学生,然后,就可以参加一场“不论学校,不分年级,不论专业,不讲性别,只看才华”的码字大战了。


接下来沸腾君告诉你一步步怎么操作
第一步: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共号“沸腾”(微信号xjb-feiteng),因为所有的文章都将在这里发布,将来谁能胜出,也是看沸腾的阅读量。

第二步:根据当日或近期热点事件、话题,自选题目、自选角度,撰写千字评论。投稿至[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统一为“【超级实习生】+文章标题”。如果有本院校指导老师,那就更好了,可以在文末注明指导老师姓名。千万别忘了附上你来自哪所大学,稿费地址和联系电话,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三步:要用好的文风写作,坚决和高中作文以及时评八股的写作模式划清界限。沸腾君将对好的文风保持最大的宽容。如果不知道咋写,可以看看“沸腾”往期原创文章,沸腾骚年们的尺度也是蛮大的。

第四步:新京报评论部派出了三位骚年导师,大家也最好加入一下他们各自的微信群(见文末)。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导师,然后,在群里与导师亲切交流。

一些不得不说的游戏规则

“超级实习生”大赛第一季将持续一个月,具体时间就是2014年12月24日--2015年1月24日。所以,大家看完这个指南,就赶快去找键盘吧!

接下来是“有才就是任性”的四轮角逐。在每周的活动中,每日由三位骚年导师对所有“超级实习生”来稿进行审读,择优选择3篇左右,在新京报评论部旗下微信公号“沸腾”发表。优秀文章亦有机会在《新京报》发表。

然后,就是根据阅读量评出本周的“超级实习生”冠、亚、季军,我们会定期公布。最终,根据阅读量评出月度冠、亚、季军。

月度冠、亚、季军将赢得新京报评论部实习机会。

这是一个最少限制的大赛。所有人都可参加四轮角逐,沸腾君不会限制大家的发稿量,也不会限制某人的获奖次数,有才华就是硬通货。如果某位同学发表多篇,那就按最高阅读量,确定最终名次。


还有一些不得不说的福利
首先,会有稿酬,沸腾君会根据发稿后24小时内的阅读量支付稿酬,当然是阅读量越高的,稿酬越高。


然后,就是获奖证书了,不只是月度前三名有,每周的前三名也都有。

最重要的还是新京报评论部的实习机会。报社领导发话,实习优秀者,将来有机会优先入职新京报评论部。


“超级实习生”大赛首批高校导师顾问团(按导师姓氏拼音排序)

常   庆      山东师范大学
曹云雯      云南大学
杜   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顾建明
华中科技大学
胡   泳       北京大学

刘海明      西南科技大学
刘义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马少华      中国人民大学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
王少磊      南京师范大学
王艳明      河北科技大学
魏剑美      湖南师范大学
熊培云      南开大学
杨新敏      苏州大学
周庆安      清华大学
张若渔      长沙理工大学
张少威      香港浸会大学
张涛甫      复旦大学
朱   巍      中国政法大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4 09:10:39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8:0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5-4-17 20:10 编辑

超级实习生 | 怎么还就不让网民“脑补”了

今日,中国青年报刊发评论员曹林的文章,批判了当下舆论场中“一看到就想到”的“脑补”思维,声称别一看到官员自杀就想到畏罪,一看到女官员就想到权色交易……

说实话,单看这些话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官员自杀也有其他原因,女官员上位未必就是靠色相,但文章凭此就延展去把公众“脑补”的行为胡批一通,却也未必合适,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何谓“脑补”?它是人类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正常思维形式,学名叫“联想”。把“脑补”当成了事实,当然是非理性的行为。但热点事件之后的网民“脑补”,真的完全一无是处?在此我倒想做一个假设——假如没有了网民的“脑补”,将会带来何种问题?远的不说,咱就说刚发生的区伯嫖娼事件吧!

区伯嫖娼事件,从进入公众视野至今已有半个多月了,但信息披露之处,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多少正规的消息来源,当地警方没有回应,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多少,只是在区伯释放后单方面接受过采访。但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信息却远不止此,比如律师会见的细节、陈老板的身份,进而挖到其所在单位的相关新闻,这一系列在微博上传播的信息,算不算“脑补”?这些“脑补”虽然未必都是事实,但理性的人从中也可以沙中淘金,窥见真相的碎片。

要知道,“脑补”有一个作用,就是形成舆论压力,倒逼真相。一些敏感议题,假如大伙儿都不“脑补”了,坐到海枯石烂或许都等不到真相。

我记得很清楚,当初对于区伯嫖娼事件,曹林也曾写过文章,大意就是事情真相还没出来,评论员别都凑上去。这道理也没错,毕竟做评论肯定要基于客观事实,但问题是事件没有跟进就不能评论了吗?假如评论员也不发声,网民也不“脑补”,很可能这件事情就被“遗忘”了。

回过头来,咱们再说说官员自杀的事儿。近些年来确实不乏官员自杀的案例,但为何网民会“脑补”成“畏罪自杀”?原因就在于该地已有不少官员落马,这样的“脑补”源于当地的政治生态。换言之,这样的“脑补”其实是正常的心理反映,要避免这样的“脑补”,需要官方有充分的信息公开。

官民不信任的死循环,不可能单把原因归咎为公众“脑补”,它还在于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信息的不透明。就“脑补”这一行为本身来说,并非是一无是处,它是一种舆论压力,倒逼着官方公开信息;它是一种民意反映,凸显着公众对真相的渴求;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种人性,并没有原罪。有了充分的公开信息滋养,谁还会成天闲着没事“脑补”?

张松超(华中科技大学)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批评性思维是人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必要思维方式。敢于对名家的观点提出质疑,勇气可嘉。浏览曹林那个评论的原文,赞同张松超同学的这个观点。曹文中的“脑补”的说法虽形象但不准确,李普曼的《公共舆论》中,早对舆论的形成机制有了论述,想象(联想)是形成舆论很重要的条件。不许联想,就没有争论;没有争论,就没有倒逼真相的可能性。这篇作品语言活泼,思维清晰,立论较好,应该是一篇成功的作品。不足在于局限在曹文的“脑补”这个概念里。如果跳出这个窠臼,把舆论的形成机制略作说明,批评的力度更大,效果可能更好。】

超级实习生 | 海外游学,先学学海外怎么搞


据报道,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如今虽然刚过4月,不少机构推出的暑期游学产品已经开始热销。家长的“钱袋子”面临冲击的同时,整个家庭的生活和教育计划也可能因此改变。

游学,是世界各国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比学堂教育的历史更为悠久,其开阔视野、增长阅历的独特价值不言而喻。但从中国游学市场的现实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游学产品在教育市场化的今天,并未达到游学的真正目的,其宣扬的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实则乏善可陈。

“顶尖名校探访”、“美国常春藤名校预备游”、“领导力培训营”,这些极富渲染的市场广告常常夺人眼球,让许多之前没有接触过国外中学和高校的国内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价格也是日益水涨船高。尽管许多旅行社、留学机构、培训机构都在极力宣传自己组织的游学活动如何科学,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观光游玩占了游学行程的一半以上。走马观花的行程、蜻蜓点水的体验,寄宿家庭大部分都是接待国际学生的老手,真正锻炼能力的项目难得一见。

笔者自己就参加过类似的海外游学,海外游学的确能够增加阅历,增强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但如果寄太多希望于提高某方面的技艺,恐怕是收效甚微。短期的国外教育很难改变在国内长期形成的的学习和思考模式。即便是受语言环境影响,游学后短期内外语听说水平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回国后不加强学习很快就会回落。想要十几天快速提高某项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国际市场上,游学的规章制度十分严格,在美、法、日等国家,人们普遍将游学当作是对学生性格塑造的一种介入方法,当地的教育部门将游学当作是一种教育的交流项目。中国的游学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像一些国家已经成为普遍性的公共教育产品。游学的商业化运作与学生、家长的诉求相背离,越炒越热的海外游学除了亟待规范以外,家长也应该理性看待海外游学,莫把海外游学当“提高班”,过分看重它所宣传的培养能力的作用。

笔者倒是认为,人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游学、游学何为”,既然是与实践结合的体验式学习,应当由近及远、先国内后国外。国内的山川湖海尚才走过寥寥,何必急着出国。况且,“用钱堆出来”的海外游学未必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乐玢瑶(南京师范大学)

【这个评论肯定了游学的好处,指出了盲目游学的弊端,有助于读者理性认识游学问题。通读全文,觉得这个文章的立论低了一点。游学是源于家长和学生对国内教育体制的不信任。游学的盲目性,应该检讨的教育部门,引导正确认识游学的可操作性也是个。如果我们的教育质量提高,游学热自然降温,盲目性也就减弱。文章没有深入思考游学盲目性的来源,因而降低了这个评论的高度。】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20:09:06 | 只看该作者
01、超级实习生 | 毕姥爷是摊上大事了咩?  访问量: 3130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ca88ae3dffbf9681#rd

当昨天大伙还在扒皮区伯背后的陈老板究竟是何方神圣时,DUANG,一段视频流出。视频中,央视主持人毕福剑,江湖人称“毕姥爷”,神情轻松地坐在貌似私人聚会场合的饭桌前,唱评着《智取威虎山》。他的唱词就不复述了,原因你懂的。

餐桌上、饭局前,说学逗唱,指点江山,可以说是一种流行文化。毕姥爷向来是个潮人,在这方面表现看来也是极时髦的。但私人场合的劲爆言论,流出到公共舆论场,也着实是石破天惊的节奏。那么,问题来了,毕姥爷这是摊上大事了吗?

据说,不少人已经向央视实名举报了毕,如果他因此受到了处理,说明举报奏效,毕姥爷确实是摊上大事了。不过,这要基于有关部门也认可私人场合“因言获罪”的合理性。但在这方面,就有人举出了此前的“央视标准”。

2013年9月,河北省兴隆县孤山子镇原党委书记梁文勇,被偷拍在吃饭过程中说:“手里端着米饭,嘴里吃着猪肉,最后还得骂你娘。老百姓就是这副德行!不能给脸,给脸不要脸!”消息一出,引爆网络,最终梁文勇被上级免职。

当时正是央视的《新闻1+1》栏目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并强调梁文勇虽是私人场合下的谈话,不过也是“藏在心里的话”、“骨子里头的真实想法”。貌似如果按照“藏在心里即有责”这类标准来衡量,央视要想“一碗水端平”,面对悠悠之口,在自家主持人上也不太好搞“双重标准”护犊子吧?

不知看官们晕了没有?其实引用完我也有点晕。把看似相近的事拿来类比,总是隐藏着陷阱。无论身份还是讲话内容、“失言”性质,毕姥爷和那位镇党委书记,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不用讲什么大道理,镇党委书记言论一出,批评的声音是主流;毕姥爷的视频曝光,争议还是不少。不同的人群,甚至是借着这件事讲自己的道理,宣扬自己的价值观。所以,就事论事,别轻易上纲上线,可能是更靠谱的态度。

其实,纯从内容来说,毕姥爷说唱的只是片段,戏说、调侃的成分多,未必能和什么价值观扯上太大关系。对于私下笑谈,谨慎使用公权介入评判,应该是现代社会尽可能遵循的游戏规则。当然,对一个公众人物,别人也有批评的权利,如果毕姥爷因此遭遇“公信力流失”、“粉丝流失”、“组织上不信任”等,也是没办法的事。

是不是摊上大事,毕姥爷冷暖自知。最后,还是要谴责下拍视频上传的,听戏不给钱还使坏,让人以后还敢愉快地喝酒玩耍吗?

02、超级实习生 | “今夜都是深航人”的你,是冲种子去的么? 访问量:1758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6302ae0747ad3b01#rd

今日凌晨,一组疑似深航空姐的不雅照在微博上疯传,尺度之大近乎“艳照门”,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这一话题瞬间便成为了微博热门话题。一夜之间,又一个口号响起——今夜我们都是深航人。当然,真实的剧情已经翻转,据深航方面回应,不雅照主角并非其乘务员。

不管主角是谁,这事引起的网络反应,都很值得思考。尤其是因为一起著名的饭局事件,这两天关于隐私权的讨论很多,绝大多数人似乎是要誓死捍卫隐私权的。然而,面对微博上疑似深航的大尺度不雅照,绝大多数人没有去谴责照片的发布者,亦没有考虑到所谓的公域与私域之别,更是把隐私权抛之脑后,而只是在大声高呼“今夜我们都是深航人”的同时,不忘问一句,“种子在哪里?”

这种表现还真是朴实的有点可爱,不知道“要种子”的人里面,有没有前一天还在为某主持人辩护的?如果那真是深航的空姐,说好的隐私权呢?信息发布者是谁,您不去追问了么?在您的追问中,仅剩下“种子”了么?

未经他人允许,公开和传播他人的照片或者视频,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是违法的。关于这一点,是不以涉事对象的身份为转移的,对知名主持人适用,对空姐也适用。这是舆论应有的共识和底线。

从本质上讲,不管是曝光饭局视频,还是曝光疑似空姐艳照,都是不折不扣的网络暴力,但公众对两者的反应,着实令人五味杂陈。面对公域和私域的边界,以及言论自由等公民权利问题,不少人可能都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知,也有着共同的价值判断;但遗憾的是,对权利尊重的意识,却极易在个人膨胀的私欲之下,只因涉事内容的娱乐性,最终完全被消解殆尽。

公众对这两起同质事件的不同反应,正凸显着当下真实的网络生态。在网络平台上,那种直接的人身攻击、侵犯他人隐私权等显性的网络暴力行为,都会被人们口诛笔伐,可一旦涉事对象和内容迎合了公众的某种窥私欲,囿于网络空间中低廉的发言成本,却无意识地成为了隐性网络暴力的一员。这和私下言论因为冒犯某个群体,隐私权就可能被牺牲,一样值得警惕。

03、超级实习生 | 道德模范为什么不能变性?  访问量:1160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019f6fec5d46f7f0#rd

据报道,近日,曾因携母上学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刘霆,在经过为期6个月的变性手术后,由一名男子汉变为女儿身,并更名为刘婷。

当“道德模范”和“变性人”被集于一身时,有些人坐不住了,认为变性后的刘婷不配做道德模范,更有网友直呼其无耻,还有的,甚至给出了“道德模范变人妖,不是它自己的私事”的观点。这样的认识,何其谬矣!而造成这些认识的原因,我觉得,一是对变性人缺乏了解;二是对道德缺乏理解。

在医学上,易性心理又称变换性别癖或性别转换症,属于性别身份识别障碍。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进行变性手术只是一种医学治疗。刘婷的“易性”渴求,并不是成名后才有,她从小就在性方面表现异常,初中和高中时暗恋过男生。所以刘婷的所作所为,和其他患有普通疾病的普通患者去看病求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更何况,刘婷自己也称,“以前自己很难受,做了手术才感觉自己真的完整了,心情大好”。如果做一个女人能够让她从痛苦纠结中解脱出来,感到快乐,我们为什么不祝福她呢?事实上,这也是她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与自由,也不存在触及他人利益的地方,他人根本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也没这个必要。

至于道德,根本和变性八竿子打不着。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无关性别,也无关“变性”这种行为。作为儿子,刘霆可以孝敬母亲,作为女儿,刘婷也可以同样照顾好母亲。一场手术,让刘婷改变的,只是性别。更进一步说,“道德模范”称号,只是一种对值得提倡的行为的表扬和鼓励,不是绑架,不是紧箍咒,不能因为表扬了刘婷,就有了要求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权力。

社会的多元化和宽容度是社会进步与成熟的标志。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理解并接受同性恋了,比如张国荣,每年的4月1日,更多的人是在纪念“哥哥”,而不是对其私生活的谴责。2009年,我国卫生部印发《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其中第三节第五条第四款特别明确,要“为患者出具有关诊疗证明”,方便他们办理相关法律手续;在国外,2014年,印度最高法院承认了变性人为第三种性别,并声称这不是社会和医学问题,而是人权问题。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断地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都是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前进。少数人也是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其诉求和利益也应被尊重和满足。从这一点来说,揪着刘婷的变性行为不放,进而对其上纲上线,才是真正的不道德、伪道德呢。


04、超级实习生 | 袁隆平的“超级稻绝收”,真的因为“天气异常”?  访问量:1056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1fbeaa79c90a7960#rd

据《南方周末》报道,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的超级稻“两优0293”因受稻瘟病影响,在安徽出现大面积绝收,而类似安徽的减产现象,并非孤例。隆平高科执行总裁彭光剑表示,此次“两优0293”在安徽减产绝收,主要是自然灾害导致,“安徽的品种普遍都出现了稻瘟病的状况,不仅是我们这个品种”。

超级稻是农作物,其出产效果与天气有着紧密联系,我们不能就说彭光剑的回应毫无道理。但是这样的回应还是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尤其是使用超级稻的广大农户。例如,受灾农民质疑种子生产企业隆平高科涉嫌虚假宣传,隐瞒品种缺陷。他们举例说,“两优0293”内外包装不一致,外包装显示抗性5.6级,即发病率不到25%,内包装又说明抗性最高9级,即发病率有可能超过50%,甚至达到100%。

超级稻所遭受的质疑,不仅来源于直接利益相关者农户,还受到诸如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等人的质疑。李昌平质疑超级稻只注重产量而非质量,质疑超级稻使用大量化肥致使土壤污染,建议研究常规稻。他还举例说一位农民种植的常规稻与超级稻产量不相上下,但此种常规稻却因超级稻的市场垄断而消失。

超级稻绝收所引发的争议,让人不免联想到转基因问题。很多意见领袖都在强调,转基因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他们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转基因问题的实质。超级稻也未能从政治化考量的模式中置身之外。官方对于超级稻的大力宣传,给人留下太深刻印象,一旦超级稻实际亩产量或质量不理想,这就为人们对超级稻重量不重质,或者对高产量的成绩仅仅出在试验田中的质疑留下了口实。

现实中,隆平高科将超级稻又进行了商业化运营,大力宣传超级稻的产量,但农民实际上重稳产,他们有自己的求实计算,一旦出现公司利润与农民实际产量之间的巨大落差时,便很容易让人对超级稻产生其垄断与暴利的印象,让隆平高科陷入不利境地。

专业的问题留给专业,科学的问题留给科学。隆平高科亟需要做的便是积极回应公众的质疑,对超级稻进行科学的论证,并公布详实的调查报告,避免多年来对超级稻各种宣传所造成的政治化解读,更要规避商业化运营可能带来的对于农民利益的损害。

另外,超级稻似乎也该思考产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了,打破高产神话与高产崇拜,从农民的利益与实际出发,从国家粮食安全出发,既保证超级稻的营运利益,又能兼顾农民与国家的利益。


05、超级实习生 | 季建业被判15年,为何有人觉得短   访问量:864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bd45c38567b4c572#rd

2015年4月7日,山东省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原市长季建业受贿案,认定季建业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二百万元。被告人季建业当庭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

不出所料,与很多贪官量刑的案例一样,判决一经公布,一片哗然,很多人仍旧是认为量刑过轻,犯罪成本太低。再加上不少“同罪异罚,异罪同罚”的案例,对季建业的量刑,由于夹杂着官员这一特殊身份,人们也就想当然地认定为这是一种司法不公。

根据法院认定,季建业为受贿罪,贪污金额1100多万。法律规定,贪污十万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就此来对照的话,对季建业的量刑何止是轻了一丁点?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量刑是一个综合评价机制,绝对不能从直观的贪污数字来评价。所以,回到季建业案的量刑,我们也需要去审视一些细节。

不妨来看一下烟台中院的判决书:“被告人季建业归案后,能够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主动交代了办案机关尚未掌握的部分犯罪实施,具有坦白情节,积极退缴全部赃款赃物,认罪悔过……”概况起来就是“坦白”、“认罪态度良好”、“积极退赃”。

根据《刑法》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这些规定,正是季建业减刑的依据所在。根据季建业的贪污金额,其法定刑幅度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那么最后的判决十五年有期徒刑在法定刑幅度之内,这样的判决是符合法律案件正常合理的演绎推理的。

当然,很多人坚持觉得对贪官量刑过轻,除了没有好好看判决书,对法律不够熟悉之外,还有个更普遍的原因——是出于对贪官的痛恨,恨不得“量刑过重”。层出不穷的贪腐案例,和屡屡攀升的贪腐金额,让人觉得必须“用重典”才能有效阻击腐败。所以,从根子上说,要消除消解公众对季建业们量刑不满的情绪,还是要大力推进反腐。
5#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15:07: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周】

超级实习生第2周


01 | 我学新闻,我想去新媒体  4,209

昨天曹林发文告诫《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新闻学生,有些话不吐不快。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在这几年一直是热词,但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建个网站就算新媒体吗?做个APP就算新媒体吗?开个微博号、微信公号就算新媒体吗?

媒体的新旧是动态的,工业时代正向互联网时代挺进,媒体兵荒马乱,新的平台嫁接在旧的躯体上,旧的躯体萌发出新的形态。我在澎湃的本地新闻部门实习过,这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我们同时要为新媒体的“澎湃新闻”和传统媒体的《东方早报》供稿,采编流程是传统媒体的,文章最后的呈现却要符合新媒体受众的阅读方式。所以,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上与传统媒体有相似之处,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不能以简单的二元眼光来看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新闻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最怕的是学不到东西,或者学到了没用的东西。至于媒体自身是新的旧的,我并不care。

传统媒体就是黄埔军校?

曹林老师说,传统媒体能帮助我们“养成严谨做新闻的习惯”。我非常赞同这一点,传统媒体的采编规范确实非常严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能成为新闻学生都需要参与进修的黄埔军校。

传统媒体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文化积淀和广阔平台,身处其中,一是“熏”都能被“熏”出“新闻人的味道”,二是既能与各色精英打交道,也能接触社会底层。而现在,“新闻人的味道”正在新媒体的大环境内被稀释和重新提纯。此外,网络也在不断拉近不同阶层、各行各业人士之间的距离,微博、知乎等所提供的社会资源反为很多传统媒体记者所用。

曹林老师认为,如果要去新媒体,也可以尝试去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因为“跑新闻多年的资深记者管着呆着新媒体,跟着这样的记者,也会学到很多”。
这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新媒体项目的老大很多并不是新媒体出身,不过是一群人凭借新平台鼓捣出的一种新东西,名为“新媒体”。但在实际操作中,未必就一定熟悉新媒体的运作套路。我的一些同学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实习,很多人感叹:老大还不如我懂新媒体呢!我想, 这真的不是狂妄自大。资深记者往往追求文字的精炼,而网络语言又充满着无厘头、二次元,而后者在新媒体中可能更重要。

新媒体项目不仅需要内容编辑,还需要产品经理,而资深记者可以扮演好内容编辑的角色,但未必能像产品经理一样把握互联网规律,做好产品定位。我有个同学吐槽说:“本以为去报社的新媒体部既可以学到传统媒体的采编,又可以学到新媒体的运营,可现在学不好采编也学不好新媒体运营。”

学新闻不一定要写新闻

曹林老师说,新媒体的孩子“浑身‘江湖气’”。这话其实挺中肯的,有一些做新媒体的人确实有一股子江湖草莽之气,以刷新底线为荣,以节操完整为耻。
去年写学年论文的时候我做过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的调查,我发现,有传统媒体背景的自媒体人常会更注重内容,对原创和质量比较执着,有的人甚至没有加V没有欢迎词没有菜单栏,界面清汤寡水,内容却都是原创。

没有传统媒体背景的自媒体人常具备营销思维,以微信为平台做线下讲座和课程推广,甚至直接做起了电商,也有人以吸粉吸金为最大目标,段子八卦鸡汤标题党就更见怪不怪了,转载抄袭率也比较高,很多文章由于抄的人太多,根本找不到出处。

曹林老师所说的“江湖气”大概就是指这种营销思维过重,却丢了内容根本的做法。对内容缺少敬畏,自己肚子里又没有墨水,为了营销而不择手段,新媒体的浮夸就产生了。曹林老师想让新闻学子先积累点基本素养,培养点敬畏之心,这用心良苦。

可话说回来,学新闻一定要做严肃的新闻内容,这恐怕也是一种偏执。壹读的“轻幽默,有情趣”,罗辑思维的“有种、有趣、有料”都可以既轻松幽默又有营养。哪怕是“新闻哥”、“一大啵段子”之类的新媒体,也未必就比号称弘扬“正气正能量”的正面宣传报道来得格调低俗。

此外,新媒体带来的是泛媒体的概念,既然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媒体,那么各行各业都可以独立为一种媒体,这些行业非常需要懂得新闻的人才,为电商写文案,为地产商做网站,为广告公司做软稿。这并不是新闻学子的堕落,而是新时代赋予的机会。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话语,营销话语不一定就是低劣的。

写完这篇文章,我又要去刷招聘启事了。没错,新媒体是我首选。我觉得这个世界很宽广,新媒体意味着无限可能,只要认真做,也可以有一番作为。


02 | 同学,你凭什么想出去看世界?  1,874

近日,一封辞职信迅速走红网络,被网友评为“史上最具有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而辞职理由只有十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经验证,作者是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老师。

这封辞职信在微博和微信上的爆出,迅速得到了网友们的支持与赞赏,都被这位文艺女老师的“情怀”所触动。尤其是被这一大碗鸡汤喝晕了的学生党,也纷纷在微博和朋友圈表示想要去“看看世界”。

这里不说这位率性女教师的行为,单说那些在朋友圈嚷嚷着要去远方、去流浪、去看世界的我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先告诉我,你凭什么去看呢?

在关于这封辞职信的评论中,有这样两条热门评论:“我带着你,你带着钱”和“我也想去看世界,但五行缺钱”。这两条评论以调侃的语气道出了问题的实质:所谓的文艺、浪漫、最具情怀,其实完全是建立在这个实质因素之上的,那就是钱。据报道,这位顾老师2004年入职,除了作为心理教师之外,2010年还在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教育广播《成长心连心》栏目担任心理嘉宾。这十一年来,多多少少会有些积蓄吧,这些可能是她来一场“说辞就辞的工作”和“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最基本前提吧。所以,我想问那些还在象牙塔里,“经济命脉”掌握在父母手里的同学,你拿什么去看,你的世界?

哦,对,你可能说“我勤工俭学做兼职不可以吗?”“我搭车旅行去穷游不可以吗?”当然可以啊,“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最重要的前提都具备了,当然可以去追寻你所谓的远方了。可是在你上路去看世界之前,我还要啰嗦一句:“你为什么要去看世界?”,“为了梦想”“为了自由”“为了不辜负年轻时光”……听到这些激昂的理由,我彷佛听到了你们砰砰的心跳声,看来真的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充其量也只是个邮差。”去年,韩寒的《后会无期》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首部“公路片”,其中有一句台词是“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儿来的世界观”,但是我并不认为如此,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让各大少男少女陷入这场文艺游戏中无法自拔,成为他们想去看世界最合理、最有力、最恰当的解释。

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连人都没生过,哪儿来的人生观呢?那康德连他们的小镇都没踏出过,还不是了完成哲学体系三大批判。世界观是个人对世界的主观看法,跟观不观世界真的没有太大关系。如果非要扯上关系,那也是有了世界观,你的观世界才不至于是走马观花。当你个人知识积累足够多,你的内心足够充实,这个时候你去观世界,去感知,去体会,去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我想这才是旅行的意义吧。

大冰,青年作家,民谣歌手,背包客,藏漂,他被认为是最浪漫,最自由,最随性的的作家,无数学生党看了他的经历后,私信他表示想要和他一样,浪迹天涯,快意江湖,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大冰对他们的回应是:“盲目的辞职和退学去流浪的少年,别上我这找鼓励,叔态度很坚决,俩字,反对!你才多大,干嘛这么早就谈放弃?须知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带原罪的。是哦,你对当下的人生不满意,但在还没认真体会过当下生活的滋味之前,就匆忙放弃,盲目追求……这对自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吗啊你个熊孩纸。”

是啊,你还没经历多少呢,你就开始不满意,要放弃,要去追寻自由的生活,你是对自己负责吗你?

我看到我的那位想去看世界的同学的朋友圈里有一条评论说:现在刚开始,别说这种话,太早!

所以说少年啊,即使你“手中有粮”,去看世界也得要你的世界观足够成熟和强大才行。


03 | 网民不“脑补”,真相哪里来  1,543

今日,中国青年报刊发评论员曹林的文章,批判了当下舆论场中“一看到就想到”的“脑补”思维,声称别一看到官员自杀就想到畏罪,一看到女官员就想到权色交易……

说实话,单看这些话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官员自杀也有其他原因,女官员上位未必就是靠色相,但文章凭此就延展去把公众“脑补”的行为狠批一通,却也未必合适,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何谓“脑补”?它是人类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正常思维形式,学名叫“联想”。把“脑补”当成了事实,当然是非理性的行为。但热点事件之后的网民“脑补”,真的完全一无是处?在此我倒想做一个假设——假如没有了网民的“脑补”,将会带来何种问题?远的不说,咱就说刚发生的区伯嫖娼事件吧!

区伯嫖娼事件,从进入公众视野至今已有半个多月了,但信息披露之初,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多少正规的消息来源,当地警方没有回应,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多少,只是在区伯释放后单方面接受过采访。但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信息却远不止此,比如律师会见的细节、陈老板的身份,进而挖到其所在单位的相关新闻,这一系列在微博上传播的信息,算不算“脑补”?这些“脑补”虽然未必都是事实,但理性的人也可以沙中淘金,窥见真相的碎片。

要知道,“脑补”有一个作用,就是形成舆论压力,倒逼真相。一些敏感议题,假如大伙儿都不“脑补”了,坐到海枯石烂或许都等不到真相。

我记得很清楚,当初对于区伯嫖娼事件,也曾有文章称,事情真相还没出来,评论员别都凑上去。这道理也没错,毕竟做评论肯定要基于客观事实,但问题是事件没有跟进就不能评论了吗?假如评论员也不发声,网民也不“脑补”,很可能这件事情就被“遗忘”了。

回过头来,咱们再说说官员自杀的事儿。近些年来确实不乏官员自杀的案例,但为何网民会“脑补”成“畏罪自杀”?原因就在于该地已有不少官员落马,这样的“脑补”源于当地的政治生态。换言之,这样的“脑补”其实是正常的心理反映,要避免这样的“脑补”,需要官方有充分的信息公开。

官民不信任的死循环,不可能单把原因归咎为公众“脑补”,它还在于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信息的不透明。就“脑补”这一行为本身来说,并非是一无是处,它是一种舆论压力,倒逼着官方公开信息;它是一种民意反映,凸显着公众对真相的渴求;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种人性,并没有原罪。有了充分的公开信息滋养,谁还会成天闲着没事“脑补”?


04 | 老板,来一碗情怀不加香菜  1,255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顾少强写下这封只有十个字,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后,已经买了去四川的飞机票。

这位名字颇有男性气质的女心理老师的生活照,果不其然地被曝光。各大官媒的微博微信编辑,也许刚刚挤完地铁、匆匆吃完早餐,触景生情渴望逃离,纷纷转发为这份情怀点赞。

正如顾老师自己的回应:“其实事情真的很简单,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在来得及的时间,愿意的时候,剥离安逸生活,想要用自己的目光去触摸世界。”我们大可不必大肆渲染打扰了她的行为,也无需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尴尬现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与选择。

但我想谈谈情怀。

情怀是什么?理想主义?奋不顾身的爱情?飞蛾扑火的牺牲?梦想?坚持?

情怀一词本意为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在当下已被异化为拥有一种高尚的心境。不仅音乐、电影追求受众的情怀认同,连手机、衣服等大众消费品也被与情怀牵连,刷成偌大的广告牌,配以猩红的文案,占领着城市的大街小巷。当然,也就从我们的眼睛里默默地窜进我们的心里。

于是,有人辞职去西藏云南印度洗涤心灵,追求所谓“灵魂在路上”;有人追求手机品牌认同,疯狂地鄙视其他品牌用户;有人困顿于当下,郁郁寡欢。

看来,当下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所谓“情怀”,其副产品是狭隘、冲动和无知。很多情况下,是对自己当下生活不满意的随机逃离,是对努力工作、扎实奋斗的恐惧。既然如此,为何当初做选择的时候没有坚持自己喜欢的?为何总是跟随着别人的选择随波逐流?为什么从来没有付出就奢望阅尽千帆的平淡?

年纪轻轻就开始感叹“人生不易”,渴望走上“平凡之路”,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哪是情怀,分明是懦夫。海子说,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那远方不是西藏云南,也不在天涯海角,而在每个人的内心。

在目前这个人人苦逼,压力巨大的时代,每个年轻人都自命不凡,都觉得自己有两把刷子不该苦逼地坐在小格子间里填破表,做没完没了的PPT。要做,那也必须是高额的加班费,无限制的打车费,一年20天的带薪年假,外加各种诱人的诱惑才能体现出自己牛逼哄哄的价值。如若不然,便觉得生活是黯然苦逼的,没有希望的,自己的光芒是不被发现的。

但这是个伟大的时代,也是个平凡的世界,平凡到很多道理浅显易懂亘古未变,理应是我们的常识,却被我们选择性忽略。人类学会劳动才从猴变成人,张国荣也要熬十年,中学作文里,你常用来举例的勾践百里奚孙膑曹操达尔文贝多芬居里夫人,你都忘了吗?

也许我们都应该有的情怀是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05 | 对“朋友圈的面膜”,吐槽完了咋整  1,225

近日,“朋友圈的面膜”被推到风口浪尖。新浪微博红人@留几手 借自己身边的事例,撰写长微博《朋友圈的面膜都卖给了谁》吐槽“面膜微商”,指出朋友圈的面膜“质量无保障”、微商“代理忽悠钱”等等几个问题,引发媒体与网友的转载和讨论。

近两年来,从一开始给人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到所谓“微商”大批涌入和泛滥,微信朋友圈的社交生态确实已经恶化,不少人感叹:“现在每天早上打开朋友圈,基本都是在看广告。”一句感叹,也道出了不少无奈。所以@留几手 对“朋友圈面膜”的吐槽并非全无道理。

不过,在观察了以@留几手为代表的众多网友的吐槽之后,我们也有必要明白一个问题:微信朋友圈生态的恶化,面膜微商负有责任,但将矛头单单指向这些卖面膜的朋友,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重要的还是反思朋友圈的商业生态。

从“微商”一词出现至今,“微商”的概念一直模糊,并没有受到承认和厘清。正因为如此,存在将近一年,尽管事实上同“淘宝”有相似之处,无非都是借助线上平台,做线下生意,但这一个新的群体并未像淘宝商家一样,受到平台管理方应有的引导、规范和管理,管理缺失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微商门槛低、易泛滥、难管理,商家依靠“不断刷屏”“心灵鸡汤”等手段博人眼球、招徕顾客、吸引代理,继而导致用户疲劳,这些都是事实。

虽然笔者本人对于朋友圈广告的泛滥也是感同身受、不胜其烦。但像@留几手 在长微博中略显情绪化的观点:“卖面膜的微商都是传销骗子”,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事实上,我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微商”仍然是以零售为主,并不全像@留几手 所说的全是“发展代理忽悠钱”,且不单单销售面膜,正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随着商机的出现,日用品、电子产品、零食乃至玩具,这些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在不断地涌入到朋友圈当中。

因此,倘若采取“一杆子打死一船人”的行为质疑甚至攻击面膜微商,停留于此而放弃挖出更深层次的根源——管理者对于朋友圈的管理缺失,则无异于舍本逐末。如果吐槽的动机只是因为情绪,最终不过是博取一时快感,行为本身也是不理性且毫无建设性的。假设今天这种一窝蜂的吐槽能使“面膜微商”消失,明天一早打开朋友圈,日用品、玩具甚至家电等等消费品的广告会不会取而代之又泛滥起来,我们也无法保证。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今面对“微商”的泛滥和朋友圈生态的恶化,一方面“微商”要认识到以往的刷屏式、鸡汤式营销已经落后到为人所厌烦和唾弃,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对自己的营销方式做出改变;另一方面,微信管理团队不妨向其他成熟的电商平台借鉴经验,解决诸如管理难、售后保障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微商真正作为规范的商家出现的朋友圈。

6#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17:14:13 | 只看该作者
20150421
衡水二中的铁栏就是为应试教育“代言”

网络流传衡水二中密布的铁栏照片,据说是为了防止自杀。虽然该说法未得确证,但铁栏的照片大概假不了,此前也有报道,该中学半年内发生两起学生跳楼事件。该怎么理解学生自杀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不妨先来看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本人毕业于北京市某区重点高中。高三,为了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学习,所以整个年级被挪出主教学区。后来上课的某一天,惊闻高一一学妹赤身裸体从三层教室,一跃而下,后在医院不治身亡。原本沉浸在高考题海中,阴郁沉闷的同学,读罢这一新闻,精神大震。当天中午,高三部紧急召开各种会议,老师通过不同的心理教程,和冗长的演讲,循循善诱让我们与自杀事件,划清界限,并反复澄清,该女生的自杀,与学校内部管理毫无关系。
   
那么,她究竟是为什么而死呢?内心积攒的八卦精神,让我们开始搜集各方的小道消息,最后得出的模糊的结论是,该女生孤独致死。

该女生学习成绩优异,英语成绩尤为突出,在班级和年级屡受表扬。高一上半学期的学习,对于她来讲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学习压力过大的解释被排除;该女生为人开朗活泼,性格较为倔强,且擅长绘画,经常通过画画来释放压力,表达情感,所以抗压能力差的解释也很难成立;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理由更属无稽之谈,据悉该女生当天上学之时,还和自己的母亲谈笑风生,毫无异常。但是,透过这个女孩的画作,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黑色的恐惧,和奇形怪状的邪恶怪物。又是什么让她感到绝望?

这个案例到此就结束了,通过上面简短的叙述和分析,在这个事件中最令人悲痛的,不是女孩的自杀身亡,而是该事件发生之后,各方的反应。对于高三的我们来说,她是陌生人,只不过是一个离我们生活比较近的陌生人,充其量是同情;对于她的同学来说,她是异类,只不过是一个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异类,充其量是怜悯;对于学校来说,充其量是紧张她的死亡,会不会使学校的声誉受创。
   
这并不是发生在一个学校的情况,而是发生在每一个自杀者背后的普遍现象。我们会惋惜,伤感一个青春年华的逝去,然而,过后,马上忘掉,一切其他的东西,会迅速掩埋这种悲伤,然后,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造成我们麻木的,不是别的,正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式应试教育。

传统的应试教育,有人说它压抑了我们的情绪,抑制了我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人说它限制了我们的思维,阻断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我看来,中国传统式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遮蔽了他们的自尊心,更恐怖的是,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强迫每一个人把自己关在狭小的角落里,害怕交流,害怕共享,害怕信任,害怕关心。于是,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一座孤岛,四周全部都是海洋,没有可以脚踏实地的地方,没有任何安全感。数以百万计的孤岛,其中一座孤岛的淹没,只会让每一座岛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

衡水二中是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典型,犹如二战集中营式的管理制度,把孩子们培养成为一个个精准而完美的考试机器,他们不仅仅是思维被限制,想象力被限制,更重要的是,他们一旦习惯了这种钳制,他们连反抗和逃脱的意识都所剩无几了,他们失去了人类最基本的、追求自己内心自由的勇气和力量。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不是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让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本来所拥有的长处,转而钻研自己并不擅长的项目。应试教育最大的错误,是把考试放在了“人”的前面。作为一个人,我们需要有自由的意识,有强烈的、作为人的意识,有爱护和关心别人的意识,有融入社会的意识,而不只是被异化为考高分的机器。

张晓铮(湖南师范大学)
【这个评论我浏览了两遍。作品有附加信息,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新闻做注脚,并进行了分析,值得看你的。只是这部分显得冗长了一点。
作品的立论在于学校的铁栏给应试教育“代言”,读了感觉论述没有围绕主题来写,更多在谈论学生自杀的原因和责任,在批评学校把学生工具化。好的评论,应该紧扣主题议论,思考铁栏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回答为什么它是在代言,代言什么。这一点,作者好像有点偏题了。】
《应试教育,应从“破栏”开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