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8879|回复: 8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录片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1:42: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央视纪录频道向全社会进行节目制作招标

  2011年07月15日18:02  新浪传媒
  CCTV-9纪录频道首次社会制作机构邀请招标活动在京举行
  2011年7月15日下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微博)(CCTV-9)在梅地亚宾馆举行了社会制作机构邀请招标活动的启动仪式,50余家具备专业资质的电视制作单位参加此次招标。这是该频道首次面向全社会进行节目制作招标,也是中央电视台首次大规模面向社会进行纪录片制作的招标。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自2011年1月1日开播以来,坚持以“推动纪录片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成为了面向国内外优秀纪录片作品开放的传播平台。开播半年以来,纪录频道合作播出了诸多地方电视台、社会机构、海外制作机构制作的优秀纪录片作品。目前,纪录频道正通过体制创新,搭建纪录片生产和营销主体,形成纪录片创意、生产、销售、传播为一体的产业链,并通过纪录片购买、委托制作和联合制作等多种方式,创新纪录片运营模式,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纪录片市场。
  本次招标以“活力中国”为主题,以“社会现实类题材”为选题范畴,以纪录片社会制作机构为招标对象,旨在以纪录片的形式,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发展,用纪录片为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存像,为充满活力的时代变迁留影,加速中国纪录片制作产业化,增强中国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此次活动邀请到50家电视制作单位参与,另有6家制作机构得知招标讯息后赶到活动现场要求参加,参加竞标的制作机构对纪录频道的这一创新举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现场气氛甚为热烈。
  在活动现场,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介绍了本次招投标活动的流程和评标原则,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对于本次活动的六大选题方向和相关要求作了详细阐述。按照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要求,参加投标的社会制作机构将在一个月内准备好详尽的投标文件,纪录频道组织专家评审确定中标名单并向社会公布。中标机构将获得由纪录片频道提供的制作经费,并在该频道的全程督导下进行相关纪录片的拍摄制作。
  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强调,此次招标活动是一次对纪录片节目的新形态、新手法、新视角的探索。刘文认为,目前国内的纪录片产业尚不成熟,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尤其在纪录片制作的项目流程管理方面,不少制作机构缺乏应有的经验。刘文特别指出,CCTV-9纪录频道希望借此次招标,以“命题作文、委托定制”的方式,不但能够催生一批关注中国当下社会现实、承接地气的优秀作品,还能发掘高水准纪录片的制作力量,锻炼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市场营销意识的专业化团队,从而建立该频道与社会制作机构进行长效合作的机制,初步形成纪录片产业合作联盟,共同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繁荣发展。刘文希望,纪录频道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高端文化产品的传播平台,更力求成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和行业标准,为中国纪录片产业繁荣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据悉,纪录频道计划在年内推出第二次类似的招标活动。
  以下为招标主题和选题介绍
  1. 招标主题:  中国,活力无限
  本次招标的选题题材关注社会现实,指向中国经济社会中最为活跃、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它多方位描摹中国,关注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节目注重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向世界展示——今日中国,活力无限,并产生“积极的、和谐的、健康的、向善向美”的社会影响力。
  2. 招标选题介绍
  社会现实——《爱上新一行》
  纪实类纪录片。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职业兴替周期不断加速,中国出现了许多新的行当、新的职业,它们见证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足迹。本片希望从一个人人生轨迹的片段中看到一个行业的新生与发展,并折射出现今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片中主人公所处行业应为五年内新出现,此行业应为主人公赖以谋生的主业。
  生活服务——《行走的餐桌》
  美食旅游类纪录片。
  节目将通过体验者寻找独特美食的旅程,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文化的异彩纷呈。
  节目有一到两个人物,在异地寻找地域色彩突出的平民美食,食物鲜为人知,或制作方法出人意料。
  科学普及——《解码本能》
  科学实证类纪录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与复杂,许多人的内心正变得日益脆弱,本片需利用大量案例,科学解读,科学实证人类的本能,让人们了解自身心理的秘密,帮助人们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
  生活时尚——《极致玩家》
  纪实类纪录片
  通过镜头,展示那些将业余爱好玩到极致的普通人,其内核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与社会宽容度的不断扩大。
  《极致玩家》选择的主人公要充满活力,性格鲜明,富有表现欲。有能让人耳目一新的绝活,并且这项业余爱好新兴、新奇、时尚。
  经济社会——《淘金梦》
  人物类纪录片
  日渐开放的中国,为无数人提供了实现财富梦想的机会。在人们的求富路上,有着无数曲折跌宕的故事。
  《淘金梦》需要通过展示主人公追逐财富梦想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传达正确的财富观,分享主人公的梦想与希冀、失败与成功,启迪来者,并追寻中国经济发展生生不息的源头。
  文娱体育——《幕后》
  纪实访谈类纪录片
  文娱体育行业是当今中国最为开放、最有活力的领域。本节目的重心是幕后。本节目将通过跟踪一个(包括一群)明星参加一部作品(包括电影、戏剧、舞蹈等等)、一场比赛(包括一个赛季)的幕后全过程,展示中国文化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揭示成功背后从业者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让人们透过他们的身影,了解中国积极向上的无穷活力。
  附: CCTV-9纪录频道介绍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纪录片专业频道,致力于追求国际化、品牌化、产业化、专业化,打造一个覆盖全球的中国纪录片品牌媒体。自2011年1月1日开播至今,以“高水准、高品质和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收视份额逐月提升,成为了高端文化产品的重要传播平台。CCTV-9纪录频道将“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作为价值理念,力求在全球文化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以丰富的画面语言和国际化的传播语态,跨越文化障碍,赢得国内外受众普遍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
  CCTV-9纪录频道采用“中文国内版”和“英文国际版”双频道播出,中国境内可通过“CCTV-9纪录”频道收看,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可通过“CCTV-9 Documentary”频道收看。目前,纪录频道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在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海外用户总数达930万户。

http://news.sina.com.cn/m/2011-07-15/180222821722.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09:38: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纪录片市场调查:缺钱缺人总难产

 2011年08月01日15:50  法制晚报
  本月12日,法国纪录片《海洋》将在国内公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1年至今,《关云长》、《将爱情进行到底》、《武侠》、《速度与激情5》、《加勒比海盗4》、《功夫熊猫2》、《变形金刚3》等各类商业大片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却没有任何一部纪录片大规模上映过,直到《海洋》的出现。

  只可惜,《海洋》是法国人拍摄的。2011年至今,在市场上成规模上映过的国产纪录片为零。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足见纪录片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

  中国缘何没有像样的纪录片?本报记者经过调查采访发现,在中国拍摄纪录片困难重重。如果把一部纪录片的命运比喻成一个孩子的一生,那他从孕育、到出生、再到成长,每一个环节都非常艰难。

  制作·

  导演

  多为平头百姓

  记者调查发现,做纪录片的人基本都是“平头百姓”。他们在业内也许赫赫有名,但和大众熟知的导演相比,简直如尘埃一般默默无闻。而像吴宇森、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陈可辛这些大导演,多年来一直在做商业大片,没有任何一个公开推出过一部纪录片。

  当然,纪录片的“父母”中也偶尔能出三五个名人,比如《东》、《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等片的导演贾樟柯,《上访》、《在一起》等片的导演赵亮,《我的长征》总策划崔永元等。但相比成百上千的独立纪录片电影人,“名人”只占极少数。

  纪录片的“父母”是“平头百姓”并没什么不好——独立电影人往往能拍出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更强的作品。但也有一个局限,那就是普通人的社会资源确实比较有限,经常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胎死腹中。

  但总的来说,这些“平头百姓”是应该被肯定和赞扬的。“他们是一群特别勇敢的人,不为赚钱,也不为名声,只为有所表达,纪录这个时代的点滴。”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作者张同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制作·

  立项

  基本没有“准生证”

  就跟生孩子要办准生证一样,在中国拍电影,都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拿到拍摄许可证之后方可开机,在影片的后期制作完毕之后送到电影局审查,如果能顺利通过,就能拿到一个公映许可证,影片就可以与观众见面了。

  纪录片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程序。但多位纪录片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致表示,由于大多数纪录片都选择直面社会现实,要想拿到“准生证”很难。

  “都不用去立项,肯定要被毙。所以大多数导演根本都不去立项,直接开拍。”一位资深纪录片导演表示,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你这个剧组对广电总局来说就属于非法剧组,作品出来之后也是非法的,不可能给你发公映许可证。”

  张同道也承认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不过他透露,即便没有拿到拍摄许可证,但如果作品拍出来后有电视台愿意购买,那它就会自动有了“合法身份”:“只不过符合各级电视台购买要求的纪录片很少,电视台一般自己拍。”

  制作·

  资金

  “生产”全靠自掏腰包

  “生产”费用主要是指纪录片拍摄需要的各类资金,如器材购买、场地租金、车船费用、相关工作人员的食宿等。对中国民间的纪录片工作者而言,这笔费用主要靠导演自掏腰包。

  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统计,2010年中国纪录片的总投入是5亿。从表面上看这个数字已经相当高。该报告作者张同道表示,实际上,这5亿是指政府对一些纪录“大片”(如《旗帜》、《大三峡》、《外滩佚事》等)、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以及卫视纪录片栏目的投入。也就是仅供在体制内运作的资金,而真正投入到民间纪录片制作上的少之又少。

  位于798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北京最大的独立电影放映机构,每年放映的纪录片就超过100部。尤伦斯艺术中心艺术影院主管谢萌告诉记者,国内纪录片导演要想找到钱只有两种方式,要么跑到国外去找“创投”,要么自掏腰包。“在国外有各种支持纪录片拍摄的民间基金,很多公共电视台、电影节也会提供资金支持。”

  谢萌说,他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一边做其他项目(如拍广告、拍婚礼、做主持人、做编剧等),一边做纪录片,把从别的地儿赚来的钱,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纪录片上。“凡是做纪录片的人,基本上都是因为爱这个行业,或者心里有话要说,而不是为了博取名声或者赚钱。”用《上访》、《在一起》等片导演赵亮的话说就是:“如果只为了谋生,我觉得比较卑劣。”

  而国内那些相当有名的纪录片工作者也都如此。贾樟柯在艺术电影领域有丰硕成果,崔永元是著名主持人,张同道(代表作《小人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他们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然后又都不同程度把自己的收入投入到了纪录片创作里来。

  制作·

  周期

  “难产”是家常便饭

  由于制作经费有限请不起太多的工作人员,纪录片的主创团队经常人手稀缺、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事情,同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义务劳动”。这种制作方式导致了纪录片经常“难产”,制作周期最长的甚至长达10多年。

  贾樟柯为了拍摄《海上传奇》,在两年的时间内采访了两岸三地近百位相关人士,最后选择了18位最具代表性的嘉宾,由他们来讲述上海近百年的沧桑故事。

  而赵亮为了拍摄他的《上访》,从1996年就开始——那时他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2009年才结束,花掉了12年多,几乎耗费了他一生中最黄金的青春年华。

  12年中,赵亮积累下来的拍摄素材长达400多个小时,光剪辑就用了两年时间。这种人力投入,恐怕根本无法换算成资金来估量。

  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天赐》今年初曾在北京与少数观众见面。该片导演孙宪说,他拍这个片子用了整整7年,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靠他和他的团队蹲守在树上,用一个机位完成的。在该片的北京首映式上,孙宪一度哽咽:“前几年我曾经觉得这片子拍不下去了,是我们拍片子的岛上的守岛老大爷一直在支持我。”

  中国知名摄影师、曾因推出《俺爹俺娘》系列纪录片而轰动一时的焦波为了拍摄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纪录片,至今已先后21次前往灾区:“总的算起来,我已经在这个地方整整呆了一年多。”

  当然,纪录片的制作周期较长,除了与经费有限有关外,也与纪录片本身的特质有关。“它不可能像故事片那样,三五个月或者更短时间就拍一个;纪录片是积累得越多、沉淀得越久越丰富。”焦波表示。

  赵亮的《上访》制作周期长达12年,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则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变迁,它所带来的冲击力,绝不是《变形金刚》这类商业大片带来的视觉刺激可以比拟的。

  纪录片的创作者历尽千辛万苦,才“孕育”出一部作品,这些“新生儿”仅有一部分能到达市场,而进入市场后却往往无人问津,难以成活,至少难成大器。    中国电影界的故事片生产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位居全球第三,但纪录片数量却难以启齿,也没有任何一部国产纪录片通过票房收回了成本。

  今年以来,除了《天赐》和《遥远星球的孩子》两部纪录片在部分城市有零星放映——票房低得没法统计,还没有任何一部纪录片在市场上成规模放映过。

而在电视界,情况也基本相似,因为没有收视率,国内电视台一般很少播出纪录片,近10年来醉心于纪录片拍摄的主持人崔永元,他出品的片子也难以进入主流渠道,或者卖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中国纪录片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小数据

  ●每年我国电视台共播出海外纪录片总量:约2万小时

  国产纪录片总量:约1000小时

  ●纪录片交易价格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和上海纪实频道:约100元/分钟

  多数省级电视台:50-80元/分钟

  地市台:20-30元/分钟

  ●纪录片成本

  小制作:1000元/分钟

  中等以上制作:3000元/分钟

  制图/刘江

  本版数据均来源于媒体公开报道

  市场·渠道

  规模太小  难以收回成本

  绝大多数纪录片不能通过影院或电视台被观众看到,只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展映与观众见面。

  《秘密人》的导演毛晨雨,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农村的一些真实状况,2000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做纪录片,至今已经做了20来部,其中有8部长片,10部短片,以及一些人类学的资料片,20分钟、30分钟的都有。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片子大都没在任何地方放过,我只是把它们做成母带拷贝,放在那里保存着。”接下来,他会做纪录片的文献展,放给有兴趣的评论界的朋友看。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拿到国外的电影节上去,有时候能获得一些奖金,但这都是小概率事件。倒是现在网络发达后,为国内的纪录片提供了另一种出路,即便不能收回成本,至少也能让大众看到。

  至于影院市场,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能看到纪录片的地方,要么是百老汇电影中心这样的艺术影院,要么是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这样的文化沙龙(去年共放映了100部纪录片),或者是一些大学的活动上。但这种地方数量很少,规模不大,不以赚取票房为首要目的,想从中收回投资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市场·政策

  政府发文  支持纪录片发展

  当然,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在中国做纪录片也并非永远没有希望。

  2010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表示,意见在要求大力繁荣国产纪录片创作生产的同时,也明确表示要加强和改进对中国纪录片播出市场的管理。

  广电部门将对引进海外纪录片实行总量控制,各级电视播出机构每天播出的国产纪录片与引进纪录片比例不得低于7:3,同时将在黄金时段对国产纪录片播出进行管理。

  市场·前景

  播映有望  影院、频道空间渐多

  同时,从今年1月1日起,作为国内最大的电视播出机构,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专门的纪录片频道,以CCTV9为频道序号,以“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计划从晚8时至12时播出6大时段:人文地理、时代写真、海外引进纪录片、经典国产纪录片、历史传奇、发现之旅,保证每天4个小时的纪录片播出量。

  该频道总监刘文表示:“央视纪录片频道希望在广告运营、版权经营、对外合作投资方面有所突破,争取在3年后能够实现自负盈亏。”

  另一方面,中国影院市场的飞速发展、银幕的增多,也在逐渐为纪录片腾出空间。

  去年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在国内上映时,尽管首映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的院线一共只排了80场,但贾樟柯仍然感到欣慰。

  “不要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他说,“中国电影市场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过去是抢银子——只播商业大片,现在不管是动画片,还是纪录片都能进院线,都有自己的一块阵地了。”

  市场·产量

  国产纪录片  全球排不上号

  在中国,纪录片电影想进院线,难于上青天。

  据统计,2010年中国共生产故事片526部,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位居全球第三;但纪录片却只有16部——指那些拿到过“准生证”的,这个数量在全球排不上号,其中也只有13部走向了市场。

  2011年以来,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映的影片超过百部、总票房超过70亿,创下历史之最。但这70多亿票房中,由纪录片创造的不足100万。

  而相比之下,由《喜羊羊与灰太狼3》、《功夫熊猫2》、《兔侠传奇》等动画片创造出来的票房已接近8亿,差距大得令人咋舌。

  今年以来,惟一曾引起过大众关注的纪录片只有一部《在一起》,这是顾长卫作品《最爱》(郭富城、章子怡主演)的套拍纪录片,讲述的是《最爱》剧组和几名艾滋病患者一起工作、生活的事情。

  今年5月,《最爱》在国内公映,《在一起》也随同上映,但范围极小,只在少数几家影院放映,全国票房少得都没有统计,估计最多也就几十万。

  市场·票房

  难进入影院  上映无人问津

  其实近10来年,中国本土纪录片,一直很少在影院出现,即便出现也无人问津。

  记者发现,曾引起较大关注的一般都是引进片,如《帝企鹅日记》、《就是这样》、《海豚湾》等。纪录一代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生前最后岁月的《就是这样》,2009年曾在国内创造了3000万的首周票房,轰动一时,不过其后劲不足,最后收官也就5000来万,无法与故事片相比。

  国产纪录片方面,贾樟柯一直奋战在一线。近几年,他的《东》(《三峡好人》的套拍纪录片)、《二十四城记》和《海上传奇》在国内公映,其中仅有《二十四城记》票房突破了百万。

  以贾樟柯的名声,成绩尚且如此,其他导演就更难了,只能默默无闻、自生自灭。

  2010年,我国有13部纪录片在主流院线上映,无一通过票房收回成本。成绩最好的《复兴之路》收获票房200万,《海上传奇》和《外滩佚事》仅有50-60万,已算成绩突出。  

  根据《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公布的前150名内地票房数据显示,除以上影片外,没有纪录片入围,最后一名票房在50万左右,即多数未过50万。

  市场·播出

  收视率低  电视台购买少

  去年,由主持人崔永元策划、出品的32集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曾轰动一时。从2002年起,崔永元策划“口述历史”纪录片项目,8年间其团队共采访了近4000人,总耗资1.3亿元。但即便是这样的制作,仍然难以在市场上寻到出路。

  该片总导演曾海若表示,由于国产纪录片没有收视率,各大电视台均拒绝播出,因此只能在各地组织看片。从去年4月起,节目组曾一度停发工资,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做“志愿者”。

  崔永元对此也无可奈何,他笑言,做纪录片没有人愿意主动投资,所有资金都是自己一点点筹到的;然而卖片的价格却被压得很低,还不如大老板请他主持一场婚礼的开价。

  面对这种现状,崔永元选择了干脆硬气到底:“拍纪录片让我有了点骨气,宁肯贱卖我,也不贱卖自己的片子。”

  以崔永元的名气和人脉,结果尚且如此,其他不知名的纪录片导演就更不用说了。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说,除非是政府主导的项目,绝大部分纪录片在拍摄之前都没有拿到国家广电总局的拍摄许可证,拍完之后除非有电视台购买,否则就根本没有通过公共渠道让大众接受并收回成本的可能性。(记者  喻德术)

  近三年公映的纪录片及其票房

  2008年

  《加油中国》 无统计

  《情归周恩来》 无统计

  2009年

  《就是这样》 4800万

  《深海探奇》 2100万

  《西藏今昔》、《边界之城2》、《小人国》等19部,票房均未超过50万

  2010年

  《外滩佚事》 50万 

  《复兴之路》 200万

  《海上传奇》 60万 

  《第一代》、《永恒之火》、等10部,票房未过50万

  2011年

  《天赐》 无统计

  《遥远星球的孩子》 无统计

  《在一起》 无统计

  数据整理 王岗

http://news.sina.com.cn/m/2011-08-01/155022914177_2.shtml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9-22 10:41: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纪录片的社会责任
崔永元:拍纪录片不赚钱 《我的抗战2》致敬英雄

  2011年09月21日11:23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崔永元

  由崔永元担任总策划的30集纪录片《我的抗战2(微博)》9月18日在京举行发布会,陈宝国、斯琴高娃、吴秀波(微博)等30多名明星参与配音的动画版《我的抗战2》也首次曝光。当被问及该纪录片的制作成本时,崔永元表示无法估算,“我们从十年前开始采访,虽然现在呈现出来的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但采访的素材长达十万多个小时。”崔永元透露,《我的抗战2》采访了4000多位老人,其中大部分是由他自己采访完成。
  崔永元表示,自己是特意选在“9·18”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借《我的抗战2》向抗战英雄致敬。“《我的抗战》第二部在历史细节上更加注意,比如数据的准确性,对具体事情的描述会更加准确。”活动现场邀请到两位90多岁的抗战老兵代表,崔永元更与老狼携手演唱了纪录片主题曲。
  此前《我的抗战2》曾被各方猜测有利益、炒作的行为,崔永元回应说,这些质疑根本不靠谱,“在国内做纪录片是赚不到钱的,这就是一次尝试。一个人一辈子也没有多少尝试,更没有多少尝试可以成功,所以要抓住每一次尝试机会。”林芳

http://news.sina.com.cn/m/2011-09-21/112323192174.shtml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1:20: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回首《中国》
丁东进入专栏


在文革中,意大利是与中国建交较早的西方国家,时为1970年11月5日。次年,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向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发函,希望拍摄一部介绍中国的纪录片,由安东尼奥尼执导。中国当时也希望打破封锁,展示自己,于是,外交部和国务院文化组委托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参赞正式发出邀请。1972年5月13日,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由弗利奥·哥伦布领队,安东尼奥尼摄制组到达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林县等地拍摄了22天,完成了一部四个小时的纪录片《中国》。1973年1月,在罗马首映。因为这文革以来西方人第一次进入中国大陆拍摄,导演知名度又高,此片反响很大。美国广播公司花25万美元,购进这部影片在美国的公开放映权。当时,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引起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政治风波。
陈东林曾撰文探讨风波的起因,原来是1973年5月17日,周恩来会见了美籍科学家杨振宁。杨振宁说,我不知道周总理是否认识安东尼奥尼,他是意大利很有名的导演。去年来中国访问了很久,后来又拍了一个电影。这个电影我没看过,一般看过的中国人都不喜欢。后来,我看了一个比较左倾的小报纸,上面有一个中国学生的分析,我觉得很深入。这个人大概是个学电影艺术的,他说,这个电影表面上看不错,但如果你对安东尼奥尼过去的电影手法有点了解的话,你就知道他是在恶毒地攻击中国。
周恩来不认识安东尼奥尼,也不知道他来华拍摄的情况。他要工作人员查一查。但在场的记录人员对周恩来的吩咐并没有记录下来。然而,杨振宁的话还是传到了相关机构。当年12月11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有人就电影《中国》给江青和姚文元写信,姚文元立即批示:“转中组部业务组调查后写一报告。”17日,此人又写信说:“意所谓《中国》长片,是完全站在帝国主义立场观点上,极恶毒地诬蔑我国的反动影片,整个影片通篇把我国描写成贫穷、落后、愚昧、灰暗的样子,完全歪曲了我们伟大中国的形象,令人非常气愤。此片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放映后,对我国影响极坏。为此,美籍中国科学家杨振宁给周总理来信,反映此片很坏。”姚文元再批示:“建议文化组调看影片,并会同中组部彻查此事,共同提出处理意见。”江青批示:“应严肃认真对待,并提出处理意见,报中央审批。”12月30日晚,在北京的全体中央政治局委员调看了《中国》。1974年1月9日晚上,江青在国务院文化组的会议上说:“你们给意大利人搞的那个坏片子,我看了很生气,奇怪的是那样的坏人,是我们自己人请来的。”1月16日,江青再让宣传口各单位负责人看《中国》。并点到驻意大利使馆,说:“这个大使要撤!”
周恩来感到被动,调来了广播局关于《中国》的拍摄档案,发现自己与杨振宁谈话要求查查的指示没有被记录。于是叫秘书摘抄了他与杨振宁谈话的有关部分,并在前面写道:“我因不识此人,不知此事,故告当时参加谈话者查查,记录非熟手,未记入。供中组部查核此事时参考。”
由中组部和国务院文化组负责人挂帅的联合调查组,于1974年1月30日向中央提交报告,将此事说成外交工作的右倾投降主义。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沈平被召回国,进了学习班。外交部代部长姬鹏飞和新闻司司长彭华也被批判,做检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中国〉的反华影片》。此后,批判文章连篇累牍,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江青倒台两年多以后,197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才转发了外交部的报告《关于肃清“四人帮”在批判〈中国〉影片问题上的流毒、拨乱反正的请示》,给这场风波划上了休止符。
最近,我重新观看了这部纪录片,感觉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文体生活和精神面貌。比起中国自己拍摄的新闻简报,保存了更多的历史信息。虽然导演是在颇受约束的条件下拍摄的,但叙述心态相对平和。他们不肯按照中方的基调刻意美化,但也没有刻意丑化。有一些温和的议论和批评,只是出于价值观的差异,而非出于恶意。但当时中国处在唯我独尊的心态中,只希望听到来自外界的赞美,于是,并不反华的安东尼奥尼,被打成了“反华小丑”。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9:54: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何苏六:谦虚了,不过有时候需要胡一把大牌,而且相当过瘾。 //@新疆虫二:创作上遇到了瓶颈,好多年没有出有分量的大作品。得好好思考,有点急功近利。。。 //@何苏六:新疆的兄弟姐妹们苦苦坚守纪录片阵地,多年来不离不弃,实属难能可贵。 //@新疆虫二:一个好消息。。。
@何苏六[url=http://weibo.com/verify][/url]:本年度,国家广电总局为推动国产纪录片发展的另一项举措,拨款500万元,奖励纪录片机构、作品和人。今天的终评会,总局的副局长和司长都亲自参加看片,可见重视程度。尽管某些作品的质量还不理想,但,可以想见,在政策的激励之下,好作品出现的几率会大得多。中国纪录片发展,最需要的就是切实支持。 转发(23)|评论(11)38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2)| 收藏| 评论(2) 23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2:47: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gdtv黄宏:希望看到更客观的影像! //@常康居士:今年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希望《天赐》能拿,孙宪前后花了7年时间做的,基本靠朋友完成。非常艰难。 //@电影人程青松:希望有奖金,让艰难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可以继续追问真相
@Vinimiko:当冯小刚凭着《唐山大地震》在大陆疯狂卷钱时,另一部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掩埋》,却在一旁静静地讲述32年前那段被隐瞒的历史。几天前,《掩埋》在香港获得了第三届华语纪录片冠军,领奖时,导演王利波说“真相不能被掩埋”,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在大陆却是一部禁片。。。『转』


转发(1809)|评论(362)9月27日 22:17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收藏| 评论
7#
发表于 2011-11-30 10:55: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首部年度性国家纪录片发展报告发布

2011年11月11日13:38  
中国新闻出版报
  11月9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年度性国家纪录片发展报告《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在京发布。   

  蓝皮书指出,纪录片行业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飞速发展与此后一段时期的低迷之后,迎来了发展新机。但如果不能及时破解几个关键矛盾,“改变中国纪录片境况的时机将很容易错失,走入另一种尴尬局面”。蓝皮书分析认为,中国纪录片的未来之路,仍须破解发展纪录片政治化因素主导的功能性需求动机与发展过程中市场商业因素主导的产业化路径之间的矛盾,破解电视媒体现行机制与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生产、传播、营销多主体需求之间的矛盾,破解纪录片产业市场回报周期较长与说服资本积极投入之间的矛盾,破解当今娱乐成风的媒体环境与纪录片价值被忽视之间的矛盾。 (记者 孙海悦)

http://news.sina.com.cn/m/2011-11-11/133823451713.shtml
8#
发表于 2011-11-30 10:56: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首部纪录片蓝皮书发布 上海连续四年产量第一

2011年11月11日11:01  中国网

  中国第一部年度性国家纪录片蓝皮书在京正式发布

  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省级以上电视媒体纪录片产量达5094小时,上海连续四年居省级电视机构纪录片产量第一。

  2011年11月9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1年《纪录片蓝皮书》发布会暨第五届中国纪录片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纪录片与“文化强国”战略主题,对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讨,并正式发布了中国第一部年度性国家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

  蓝皮书指出,从全国纪录片生产整体状况调查发现, 2010年全国省级以上电视机构总产量约为5094小时。其中,中央电视台总产量约为3027小时,约占六成,省级电视机构产量为2067小时(包含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频道CETV3产量100小时)。其中,特别制作纪录片共138部,总时长为314小时;院线公映国产纪录电影4部,总时长为6.9小时。

  纪录片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制作形式不再局限于自制,而是自制、联合制作、委托制作等多种形式并存;纪录片栏目化生产仍然是主体,特别制作虽然数量有限,但制作经费多,影响力广。

  数据显示,各级电视机构在中国纪录片的生产制作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其中中央电视台产量历年来均达到总产量一半以上,在国内纪录片生产格局中一直保持领军的地位。而且,中央电视台的自制节目比例占到90%以上,远远高于各省级电视机构。和前几年相比,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产量呈现维持状态。

  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产量的3027小时中,栏目化生产为2963小时,特别制作纪录片为13部,时长达到64小时。而且,中央电视台特别制作的纪录片(非栏目化生产)产量基本保持稳定,特殊年份表现突出。2007-2010年央视特别节目制作的时长高峰值出现在2009年,远超过其他三个年份。究其原因,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故而出现了很多与此主题有关的大型纪录片,如《中国1949》、《毛泽东1949》等,另外还有《澳门十年》等类似的文献和政论片。蓝皮书认为,这反映出中国纪录片制作机构往往将资金和制作力量集中投资到这类特殊题材上,而可能会忽略其他题材与内容的开发。

  另外,2010年,省级电视机构(包括CETV3)总产量出现上升,但发展不均衡。

  据前期不完全统计,2007-2009年省级电视机构纪录片产量三年来一直处于较低的数值,但在2010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

  2010年,省级电视机构纪录片总产量达到2067小时,各省级电视机构纪录片产量前10名分别是上海(599)、重庆(199)、云南(192)、新疆、CETV3、宁夏、广西、广东、湖南、四川。其中,上海纪实频道纪录片产量在2007~2010年,一直稳居第一的位置。

  蓝皮书认为,从数据看,省级电视机构国产纪录片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徘徊不前,但是各省级电视机构,尤其是一些重点纪实类频道产量上升,如上海纪实频道2010年产量达到599小时,同比增加300小时。另外,如新疆、宁夏、广西等台产量也出现了上升。但是一些电视机构也出现了下降的状况。这说明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既不均衡,也缺乏长期的制作规划。

http://news.sina.com.cn/m/2011-11-11/110123451127.shtml
9#
发表于 2011-12-1 00:44: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土豆苗 //@倪军微博:这个刚知道// @岩熔黑 : // @李鸣生 : 斯皮尔伯格,一位有良知的导演!
◆◆@影色渔樵:斯皮尔伯格说,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的过程是“我一生最恐怖的经历”。影片获奖之后,他拒绝接受这部电影的酬劳,理由是:要是接受了那就成了“血钱”。他坚持将电影所有版税和酬金成立Shoah基金会,用于记录和保留种族灭绝和屠杀中幸存者的文字和录音证词。斯皮尔伯格不愧为一个有良知的导演。


转发(1298)|评论(305)11月29日 20:12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收藏| 评论 12分钟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2:17: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家地理推出纪录片分析菲律宾人质事件

2011-12-02 09:43:01 来源: 网易探索 有38人参与


核心提示:去年的菲律宾人质事件被制作成了纪录片,是“国家地理调查”(National Geographic Investigates)系列节目之一,通过现场直播画面以及采访当事人的形式重组了当时的悲剧。

看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的《透视内幕:马尼拉人质事件》(Inside: Manila Hostage)节目视频节选,你几乎会认为、或可能会相信这是一个虚构的片子,而不是重述去年最悲惨的一起新闻事件的纪录片。
去年的菲律宾人质事件被制作成了纪录片,是“国家地理调查”(National Geographic Investigates)系列节目之一,通过现场直播画面以及采访当事人的形式重组了当时的悲剧。在该事件中,遭到解职的警察门德萨(Rolando Mendoza)杀害了八名香港游客,最后被警方打死。
该片由获奖制片人和导演芬克(Micah Fink)制作,旨在让观众除简单的新闻报道之外深入了解事件内幕,让他们了解那11个小时内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芬克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特别是在亚洲,人们对当天真正的事情经过有诸多误解;基本上我是希望人们能从这部纪录片里了解到当时真正的事情经过。
芬克制作过近40部纪录片。他起初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是由于这个悲剧事件的“媒体角度”,他认为媒体在菲律宾人质危机中的角色“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他说,媒体总是在挖掘这种性质的事件进行报道,他们对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处理不当都有一定责任。
他说,门德萨策划了一起媒体事件,就像是孟买的那个枪手。他说的是2008年的孟买恐怖袭击。他说,门德萨上那辆巴士是因为他知道媒体会进行报道,我们也确实如他所预期的那样做了;在巴士上进行报道和抢先报道的媒体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芬克花了七个月时间与当时危机中所有主要的人物进行联系:首席谈判专家、被劫持巴士的司机、幸存者、媒体、警察以及包括马尼拉市长林雯洛(Alfredo Lim)在内的菲律宾政府官员,希望找到此次事件背后的“意义”。
在菲律宾人质事件中,从警察到菲律宾政府到媒体,所有人都遭到广泛批评,有时还会被谴责对造成悲剧结局负有责任,而这部纪录片则让观众有机会聆听这些关键人物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虽然很多人都说人质事件反映了菲律宾警察的无能,但纪录片制作人员说,他们的采访反映了这是整个体系而不是个别团体或组织的失败。
芬克说,我对那些菲律宾警察、谈判专家和反恐特种部队小组十分敬佩;他们装备差或训练不足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由于其他的东西不完善。芬克认为人质事件不能作为不去菲律宾旅游的一个理由,这是危机发生后的几个月内世界各地许多人的本能反应。
参与该片的另外一些专家认为,尽管人质事件发生在菲律宾,但对全球各地的观众都有重要教育意义。
联邦调查局(FBI)前代理助理局长及人质救援专家考尔森(Danny Coulson)说,即便是拥有一整套应对这种事件的体系,还是有可能会出差错。考尔森在FBI任职期间解救过超过257名人质。他说,这是复杂的连锁事件,但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尽全力。
考尔森说,在菲律宾所犯下的错误并不是菲律宾特有的。
不过,这部纪录片最引人入胜的一点可能是对罪犯门德萨内心世界的深刻分析。制作方希望该片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名枪手,以及为何他会犯下罪行。他曾经是一名执法者并被授予过菲律宾10大优秀警察的称号。门德萨由于被判勒索罪和抢劫罪被解职,这是他劫持游客作为人质背后的动机。
芬克说,门德萨不仅仅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疯子;在一个无法寄望于司法的社会,人们就会做出疯狂的事。
Shibani Mahtani

http://discovery.163.com/11/1202/09/7K8RD3PI000125LI.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