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磨稿子‖新闻(学)如何研究?一篇报道带来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周从文老的圈看到《十八年的轮回》,曾在课堂和课程群里分享,还顺嘴谈到一些杂七杂八的感想。
今天中午,有同学因近期参加隔壁交流活动发来私聊说:在教授新闻学之前,应当先教授如何读新闻、评新闻,这也应该成为新闻学子的日课。记得Z老师曾说,她上学时经常和同学讨论报纸,猜想明天的头版是什么。但是现在,该同学慨叹:我们完全没有这样的氛围。
该同学又说到了《磨稿子》,提出这种云端每周评报,可否在学院落地?比如找一间屋子,每周聊聊新闻业务,甚至只讨论磨稿子都行。
该同学相信:这对学生的培养,比任何一门课的价值都大;而且也不必每次都有指导老师在,只要培养出具有新闻鉴赏能力的高年级学生,由他们主持就好。
当时就相关问题,和该同学简单聊了些(比如评报确实曾经是不少新闻院系的教学传统,近年则不可避免地衰亡甚至消失了。同学的设想很好,当然实施难度也不小,涉及方方面面)。
刚才正好又看到万总转发《磨稿子》的新一期推送。
很不错,有兴趣的可去公号参看。
这里主要转一下评《十八年》这部分。
ps讨论作为实践的新闻(学)问题,不可避免地还会牵扯到学界和业界的紧张关系或者说争议吧


2006年,我还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媒介批评,《救女,写信遍求"中国富豪”》恰是当年学习的案例,一起学习的还有本文中提到的教授的文章《“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当时不假思考地认为媒体如此的报道是不妥的,确实有“逼视”和绑架富豪的问题。我想如果不是冯翔这篇类似记者手记文章,直至今日,我依然会对这样操刀的新闻报道持批评的态度。
《十八年的轮回》一文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对新闻公共性、媒体的社会功能和新闻伦理标准的反思。当新闻价值和新闻议程与一个具体的私人求助(在这里是挽救一个生命)出现不契合或者矛盾时,新闻媒体应该如何选择?
以前我们会以公共性为标准,以新闻伦理为边界去框限新闻实践,从这点看,当年的《救女》报道显然是不符合这些报道标准的。或者说,即便媒体进行了报道,但如果中规中矩地按照“求助帖”来做,又能达到多少公益的效果?冯翔在文章中给出了一些答案的线索。这么看,在希望达至一个报道目标时,新闻的伦理标准也是有可协商的空间的,这是本文对我最大的启发。当然,我并不是赞同这种操作变成一种新闻常规,但如果一篇报道能够引发新闻价值和新闻专业实践层面的讨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以及,当年作为学生的我,在读了教授的文章后,也天然认为这种“逼视”的写法是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对此嗤之以鼻。但读了冯翔的文章后,才知道这是媒体人在希望能够救助和深知自身力量有限后的一种无奈之举。如此看,新闻实践是复杂的,尽管新闻生产社会学已有大量的研究来探讨新闻实践的幕后因果,但仍然未能涵盖多变的现实,学界的研究需要更加进入新闻现场才能揭示理论层面的真相,这么看本文还带来了新闻学研究的反思,应该是作者没有想到的吧。(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东晓)




来源:阁楼边缘语(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