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篇文章可能把“短视频是什么”讲清楚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2 20:4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多社会机构包括不少媒体从业者,没有弄清“短视频”的真正含义。短视频之“短”,不是特指时长的“短”,似乎把视频的时长缩短到1分钟左右就算“短视频”了。其实,短视频是指挤掉传统视频里的水分、提炼压缩式的精华内容、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信息密度、有核心画面且快进快出、适合小屏传播、满足用户需求而非满足视频生产者想象的视频。它是一种异于之前所谓的“长视频”的全新的表达方式,并不以时长为唯一标准。

放弃短视频,如同放弃汽车找马车》
——短视频的“工具化”加速社会全方位变革
作者:王爱军
短视频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说,这还用讨论吗?但其实短视频发展超过10年了,似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定位还有很多争议。近期,我注意到不少针对短视频的负面甚至极端“恶评”,例如有人将其称为“精神鸦片”,还有人认为“短视频打碎了国人完整的灵魂”,指责短视频“成瘾”“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甚至有人提出“整治短视频!”果真如此?提出这些观点或许是善意的,但我认为,其背后是对短视频的理解的偏差和错位。在我看来,短视频正在或者说已经“工具化”。如果把短视频理解为一种“表达工具”,那么所有的疑问都可能迎刃而解,有关的指责也会烟消云散。短视频的“工具化”,指的是它不再像10年前那样因为尚有一定门槛只智能被少数人使用,现在已经“下沉凡间”——就如同开车,相当长时间里有一种职业是专职司机,而后来随着自动档汽车的普及绝大多数人都学会了驾驶,专职司机职业便基本消失(现在的网约车司机提供的是运输服务而不是靠驾驶技能)——短视频制作的技巧已经从少数人的专长,转变为普通人也能轻松掌握的语言表达工具了。举个有趣的例子。我有两个月没见我弟弟刚半岁的孙女,我问孩子怎么样了,他没有发任何文字消息,只发过来几7秒钟的短视频,孩子的活泼可爱跃然屏上。这就是短视频的工具化。如果站在历史长河里看待短视频的兴起,我认为,类似于100多年前的“白话文运动”,短视频正在成为语言和信息传播意义上的又一次“表达革命”。放弃晦涩难懂、表达门槛极高的文言文,代之以流行于市井乡野、庶民百姓的白话文,“我手写我口”,带来了一场表达意义上的语言革命。书面上的文字符号终于和人们的日常话语变得一致,彻底打破了语言桎梏,从文学革命开端,各类信息得以比较自由的流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毋庸讳言,白话文传播信息也是有门槛的,比较熟练地写作白话文需要若干年的学习和训练;日常的“我手写我口”尚需仔细斟酌组织文字,写出优美的文章更要有精准的遣词造句功力。
“生产工具”所应具备的诸多特点,短视频都具备。
作为一种新的被社会广泛使用的生产工具,至少具备以下特点,而这些特点,短视频都具备了:广泛性。不能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现在短视频用户达到10.6亿之多,有一个智能手机就可以用短视频传达信息;贴近性。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它,现在通过短视频接受和传达信息已经是家常便饭,平均每天花在浏览短视频的时间在数个小时,甚至被一些人“惊呼”“短视频成瘾症”;先进性。它可以替代或者部分替代原有的工具,正如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短视频在很多时候已经开始替代文字:短视频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到几乎没有门槛,一个“文盲”也可以用短视频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信息,而且更精确、更传神、更直接;低成本。对普通民众来说,短视频易学会、易传播、易接受。即便是比较精致的内容,“一键成片”之类的软件普及使得短视频的制作变得更加容易,而浏览短视频仅需一部手机;有益性。短视频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文化上,它为那些文字表达能力有限的人提供了新的信息生产和交流方式,拓宽了文化的丰富性;经济上,短视频成为民众学习新技能和创业、就业以及增收的重要渠道,直播带货不仅促进了消费,还帮助许多人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活跃在多个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手、小红书上的各类博主教会了人们怎样做饭、怎样旅游、怎样化妆、怎样练习书法;在政治上,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曾经表达的“打捞沉默的声音”,短视频赋予了普通人发声的机会,使得更多元的声音被听到;在生活上,短视频早就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手段和娱乐休闲方式。正因为已经具备了新的生产工具的诸多特点,正如当年汽车替代马车一样,短视频在很多领域正在替代文字、图片而成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它都呼啸而来,无法阻挡。
中国正在加速进入“叙事时代”,短视频正是这个时代的映照及必然产物。
在历史长河中,语言的进化必然依托科技发展带来的媒介的变化。在秦汉竹简和“洛阳纸贵”的时代,表达的篇幅受限,书面表达只能以文言文或半文言的形式存在。而白话文的普及,正是得益于纸张大量生产和印刷的机械化。如今,以手机为代表的媒介的电子化和智能化,使得短视频越来越像当年的白话文,在民间生根长大。当年胡适倡导的“我手写我口”变成了如今的“我手拍我心”,短视频不仅在表达下沉、情感传递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力量,还在真伪识辨、故事呈现、知识普及、诉求反映、信息流通等各层面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思维与表达变革。中国正在加速进入“叙事时代”。“叙事时代”强调通过故事来传达和解释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尤其是在在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普及的背景下,人们不再愿意接受和信任长篇大论理念灌输,讲故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引发情感共鸣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讨论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时,越来越依赖的是叙事的力量。“网红”李子柒在沉寂多年后再次走红,正是因为她通过短视频呈现了日常故事的魅力。事实证明,短视频的兴起,即是叙事时代的必然产物,更是叙事时代的发展“加速器”。
认可短视频是一种工具,那么它就不应该承担作为工具带来的所有后果。
短视频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社会全方位变革,一直在引发关于其责任边界的深刻思考:作为一种工具,其是否应对使用者的行为结果负责?可以思考两个例子:比如:菜刀可以用于烹饪,也可能被不法之徒用来伤害他人。那么,菜刀本身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再比如,如果我们认可阅读白话文书籍是一种值得赞誉的行为——因为从来没人说过“读书成瘾应该惩治”——那么观看短视频并从中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是否就应被视为一种罪过?许多人对大众每天投入很多时间刷短视频表示担忧,这如果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无疑是善意和友好的,但要想生生把人们的眼光从短视频中拉开,那无疑是徒劳的,更需要关注的是短视频的内容是什么——正如一本书写了什么——而不是让短视频背所有的“锅”。从工具的角度来看,短视频的普及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诚然,电视节目观众减少,不少杂志停刊,报纸发行量也大幅下降,有人将这些行业的萎缩归咎于短视频的消极影响。然而,这取决于我们选择站在哪个角度看待问题。就像当年马车被汽车取代时一样,我们是站在马车夫的角度,还是站在汽车使用者的角度,抑或站在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当年“白话文运动”时,一些保守的文化人也曾对几千年的文言文传统感到不舍,认为祖先传下来的“宝贝”突然被弃用“成何体统”。同样的道理,当短视频成为我们重要的表达工具时,它所带来的冲击也引发了类似的不安。我们可以理解并尊重这些不安,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拥抱这一变化,同时在内容生产上注重引导和规范。这两方面并不矛盾。
理解短视频的“工具化”,拥抱它并主动进行自我变革是唯一选择。
所有生产工具的迭代优化,必然带来社会的生产模式的变化并引发利益格局的调整。短视频也是如此。我的一个从事短视频制作的朋友曾抱怨:前几年短视频收益颇多,现在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在减少、收益在降低,“不好做了”。其实,这都是因为短视频的工具化,早期短视频为少数人使用时,收益当然好,现在普通人都会用短视频了,收益自然就降下来了,我告诉他,“长远看,要想好收益,只能生产更好的产品,就是内容品质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工具的使用”。的确,很多人在抱怨“短视频的红利过去了”,但这恰恰是正常的。因为短视频的工具化使然。自互联网出现至今,作为工具,最早出现的是日常生活场景的平台化,就是把所有的信息都从现实场景“搬迁”到电脑(平台)上;继而是智能化,信息再度“搬迁”到手机上;现在是短视频,未来还有AI等等。这些工具的普及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发展和变革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无论从企业经营、政府动员,还是商业营销、新闻出版等,无不沿着这样的路径在改变原来的传统模式。只有搭上历史的快车,才不会掉队。作为企业,要不要通过短视频来展现自己的产品功能和社会形象?作为政府,要不要通过短视频的叙事来说服和动员民众支持你的施政规划?作为商业,要不要通过短视频来介绍你的商品的可以看得见的使用效果?作为媒体,要不要发展短视频来快速精确传递现场信息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单就新闻生产而言,“媒体融合”说了很久了,现在似乎可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新闻短视频的发展思路、没有一个相对完备的分工齐全的短视频创作团队、没有能够区别于文图生产的稿酬激励机制、没有一定量的新闻短视频的产出,就不能说该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已经完成。还需要社会形成共识的是,短视频之“短”,不是特指时长的“短”,好像把原来的视频的时长缩短到1分钟就算“短视频”了。其实,作为专业的短视频创作(比如新闻短视频)而言,短视频是指挤掉传统视频里的水分、提炼压缩式的精华内容、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信息密度、有核心画面且快进快出、适合小屏传播、满足用户需求而非满足生产者想象的视频。它是一种异于之前所谓的“长视频”的全新的表达方式,并不以时长为唯一标准。在我看来,很多社会机构包括很多媒体从业者,都没有弄清“短视频”的真正含义。我们理解了短视频的工具化,理解它已经成为一种“表达革命”,那么对短视频从业者来说,就是一个无法躲避的挑战,同时,它也带来更多的机遇——用户已经把浏览短视频作为一种生活常态,社会机构要想树立影响力和公信力,不顺势而为,还等什么?


来源:首都青年记协媒体短视频观察(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