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足不出户却洞悉宇宙人生的伟大哲学家康德的一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20: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足不出户却洞悉宇宙人生的伟大哲学家康德的一生



哲学的义务是去除因误解而生的幻想。——伊曼努尔·康德

全名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年4月24日,出生在德国东普鲁士的科尼斯堡的一个手工业家庭。父亲是个皮匠,母亲颇有学识,她的教诲使康德终身受益。

少年时代的康德在腓特烈公学读书,他天资聪颖,成绩优异。1740年,康德进入科尼斯堡大学,在沃尔夫学派哲学家马丁·克努真的精心培养和引导下,较早接触到了牛顿的学说,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由于父母去世,衣食无托,于是做了近10年的家庭教师。
(注: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读研究生的导师是马丁·克努真)

康德一生未离开家乡,并以教师为终身职业,这是康德这位哲学家与众不同的特点。1755年,他在科尼斯堡大学获编外讲师一职,1770年升任主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教授。在这期间,他先后讲授过逻辑学、形而上学、数学、自然地理学、伦理学、理论物理学、人类学等课程,有时每周授课达20多个小时。他讲课生动,见解深刻,并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曾告诫学生:“学哲学的目的不是向别人卖弄,而是练习思维。”他要求学生:“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繁忙的教学之余,康德又坚持不懈地从事哲学研究和著述。

1746年—1749年,康德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这一时期被称为康德思想发展的前批判时期。他在动力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均有论著。其中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假说,即地球自转因潮汐摩擦而延缓的假说和天体形成的星云假说。后一假说推翻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力,进而动摇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对近代哲学恢复辨证法这一最高思维形式起来了重大的作用。


康德的思想转折出现在1769年,由于受到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怀疑论哲学的启发,他开始走上先验哲学的道路。此后12年间,康德着重思索几何学和力学的客观性、自由的可能性、空间和时间的性质等问题,反复酝酿着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很少发表论著。

1780年,康德开始撰写作为其批判哲学体系基础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次年公开发表。他推翻了莱布尼茨、沃尔夫形而上学在德国的影响,开创了理性批判的时代。18世纪的80—90年代,被称为康德思想发展的批判时期,其哲学理论日臻成熟,《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主要著作相继问世,最终完成了以三大批判为中心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康德在哲学史上首次提出和论述了主体性原则,指出哲学不仅要为自然立法,也要为自由立法。以人本主义取代了自然主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婚,一辈子未踏出过出生地。他体弱多病,身体畸形,一个肩膀比另一个肩膀高。为了保持健康,他给自己定制了生活计划,每天准时看书、准时写作、准时出门散步、准时睡觉。科尼斯堡的人们,每天都会看到一位手拿藤杖的人沿着同一路线散步,有人甚至以他的出现校正自己的怀表。


1797年,康德停止了他长达42年的教学工作,但仍然在写作。1804年2月12日,这位80岁的老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科尼斯堡全城的居民都赶来为这位足不出户,却能洞悉宇宙和人生的智者送葬。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贫困中成长


康德的母亲生四男七女,但大半夭折,康德排行第四,在幸存的男孩中,康德是长子。上帝确实保佑了小康德,使他能够活下来,而且活得非常侥幸!小康德出生的时候,正是兵连祸结,灾疫流行之年,竟有60%的欧洲人死于天灾人祸!其余的人也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以手工业为生的康德一家,生活尤其艰难:面包和牛奶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梦。嗷嗷待哺的小康德真是生不逢时!


然而,贫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这个虔诚的、具有苏格兰人血统的家庭放弃求生的信念。他们靠着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自己的诚实劳动,顽强地与饥寒搏斗。


康德的母亲生怕这个身体瘦小孱弱的孩子像先前已经夭折的两个孩子一样,在成长中会有什么意外。她总是尽一切可能使小康德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想方设法唤起小康德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她常常领着小康德到田野散步,告诉他注意那些自然景物与现象,教他识别一些有益的植物,并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关于天体构造的知识讲解给他听。小康德具有惊人的理解力和智慧,很快,他母亲没办法教他了。


该是上学的时候了。可是,一贫如洗的家境,使做父母的深感为难。要不是教区牧师、神学博士舒尔茨的鼎力资助,也许日后的康德最多只能像他父亲一样,做一个皮革工人。1732年,8岁的康德终于走进了哥尼斯堡唯一的一所官立学校——腓特烈中学。


这是一所过于强调宗教熏陶,而不注重科学知识的学校。它的办学目的是“向这班学生的心坎里灌输真正的耶稣教义”。康德对宗教没有多大兴趣,他需要的是真正的科学知识。他反感学校的办学目的,厌恶老师那种教会式的问答教学法,对繁琐的教规和宗教仪式、疲劳轰炸式的传经布道和做不完的祷告更是深恶痛绝,精神上令人窒息。康德日后回忆说:“我一想到幼年时代那种奴隶待遇就会周身发抖,不寒而栗。”幼时对宗教的反感,使他在成年后也一直拒绝去教堂听道。正是在那个时候,康德立下宏愿,要用他的行动去推翻他的一位老师曾说过的“我宁愿拯救一个灵魂,也不愿制造一百个学者”的鬼话。


康德没有辜负恩师舒尔茨的期望。8年的学习,除了毕业考试,他名列第二外,每年都考第一。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小康德,并认为他一定很有出息。他的朋友龙肯事后与康德通信说:“人们对于你都抱有一种很大的希望,你若能努力前进,你在学术上一定能够登峰造极。”


1740年,16岁的康德顺利地进入了哥尼斯堡大学。他父亲望子成龙,非常希望他出人头地,学有所成,将来当一个传教布道的牧师。牧师这个职业,在虔诚又贫穷的皮革工人眼里,那就是最受人尊敬、最体面的行当了。然而,康德却没有按爸爸的意图和希冀——选择神学专业,而选择了当时不被人看好的,众人轻视的哲学专业,这让父亲大失所望。然而,正是这种选择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使他后来成为近代西方史上起过划时代革命作用的德国哲学家,德国哲学史上的又一把开山斧。


引导康德选择哲学的人是仅比康德年长10岁的副教授马丁•克努真。在学业上他得到了马丁•克努真的有益教诲。马丁•克努真是一个兴趣广泛,既擅长和精通哲学,又对自然科学颇有研究的青年学者,他对康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在自己逻辑著作中所提出的思想,所谓“内部外部经验就是我们大部分知识的源泉”,就是后来康德经验论的思想种子。他还是康德踏上自然科学征途的引路人,他知道康德的天赋极高,绝顶聪明。他曾把自己丰富的藏书向康德开放,特别是把牛顿的名著交给康德去研究。


贫穷始终困扰着康德的大学生活,他大学过得十分清苦。手工业者的家庭早已对他的学业毫无办法。13岁时,深爱康德的母亲就因伤寒热早早离开了人世;可怜的皮革匠的父亲虽然勤劳,但家庭的负担,本身的疾病缠绕,已经自顾无暇,如何去帮助康德上完大学。


大学时代的康德常常为了一块面包而犯愁,有时甚至挨冻受饿,使他一筹莫展。好在童年时代的贫苦生活,早就使康德炼出了一颗坚强的心。从父母那里也学会了用丰富的精神力量来解决物质生活的贫乏问题。他经常用一些名言来激励自己:“要使财物受你的支配,而不要使你受财物的摆布。”“不要绕着困难走,而要迎着困难行。”实在迫于无奈的时候,康德能想出各种巧妙办法来缓解囊中羞涩的窘态。

成绩优异的康德常在课余时间,一方面帮助那些天赋不高又偷懒的同学补课,一方面也适当收取一点报酬,填补生活的不足;偶尔也凭借台球的高超技术,赢老师们一点钱,来解决一点衣食之难。但是,康德却拒绝学校的免交学费的规定,当时大学校章上明文规定:“如确系哥尼斯堡贫寒学生,可以免交学费。”


康德在大学期间虽然生活非常清苦,但是他的学业却是非常优异,他的毕业论文《关于活力的评价》,很有见地,表现出他特有的才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一般康德很少出门,偶尔外出,必须着装得体,衣服破旧不堪,又没钱买新衣服,也只好将衣服补修一番,实在没法借同学衣服穿一下,决不接受赠给,用完马上还给同学。为了礼貌的原因,他居然还搞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独特发明:用附有弹簧的绷带撑起他破旧的裤管,以保持裤子的平整……受生活所迫,1747年康德大学毕业后,不得不去当一名家庭教师。他利用当家庭教师这7年时间,读了许许多多的书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当他结束家教工作之后,很快就发表了《论地球于其自转时是否有所变化》一文。1755年,他匿名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由于康德的成就,他重返了母校,为了多挣一个铜板,拼命讲课。当他生活改善时,已经错过了爱情的时机,对此康德曾说:“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够供养她的时候,她已经不能使我感到对她的需要了。”康德一生未娶,但对生活的热爱不减,对事业追求不止。


贫困,曾经使不少人在成才之路上潦倒,但也激发了许多有志者自我奋斗的精神,康德就是一个在贫困中成长起来的世界级的大哲学家。贫困,锻炼了康德的意志,使他奋发图强,由一个穷皮革工的儿子成长为最先举起了批判17世纪陈腐哲学的旗帜;贫困锤炼了他的性格,使他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使他能写出《宇宙发展史概论》这样震撼世界的巨著。


面对贫困,康德,一不懊丧,二不叹息;一要发奋,二要搏斗。康德在成长中,真像雪中的青松、隆冬的红梅,重霜下的秋菊那样,在贫困中奋起、成长。




链接;https://m.pingguolv.com/mingren/4177.html


编辑:徐思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