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新在哪儿?且听专家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19:1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薛保勤:


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改革评析


2022年是中国新闻奖设立的第32个年头,作为业界最高奖项和权威标杆,它代表着主流舆论的价值导向,凝结着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创新成果,蕴含着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孜孜追求与不懈奋斗,在推动新闻界出精品、出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是新闻舆论工作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风向标”。


作为面向各级各类媒体、新闻工作者广泛参与、权威性和美誉度高的年度综合性优秀作品奖,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改革关系重大。主办方中国记协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广泛听取新闻界意见建议,寻求贴近媒体意愿和社会期许的“最大公约数”,从新闻形态、新闻生产规律和评价规律出发调整改革奖项设置,是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积极探索,是与新闻事业发展同向同行的有益实践。三方面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一是破立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可以说,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和进步,无不是在破解问题中实现的,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亦如是。30多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新闻奖不断“做加法”和“打补丁”,丰富评选类别,奖项由最初的13项扩充到29项。但奖项交叉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奖项甚至有“隔年皇历”之嫌,改革是破而后立、与时俱进的需要。此次改革从新闻业务专业和新闻工作实际出发,对奖项进行梳理、归并,改革后的评选项目由29个优化为20个,结构更为合理、框架更为清晰。尤其是以体裁为主线,同时尊重媒体特性和新闻实践设置基础奖项,打破了原有评选项目对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的限制,贯通各类媒体,兼具专业性和包容性,覆盖的新闻工作者群体也更为广泛,可谓一举数得。另一值得称道的变化是此次改革取消了对作品的字数、时长限制,有效减少“遗珠之憾”。通常认为,好新闻应短小精悍。但是面对不同的题材,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注重作品的表达效率方是应有之义。

二是内外兼重。改革后的中国新闻奖以内容题材为主线设置专门奖项,内宣聚力、外宣发力,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其中,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历来是中国新闻奖评选的重头戏,作为专门奖项单列后,旋律更高昂、能量更饱满,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领作用。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设立可谓“惊喜”。长期以来,公众对舆论监督报道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舆论监督是“抹黑”“添乱”。这其实是对舆论监督的曲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从本质上来讲,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有相同的精神内涵、一致的出发点和统一的校验标准。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设立,激浊扬清、扶正祛邪,鼓励媒体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激励从业人员切实担负起“瞭望者”的使命。国际传播是中国新闻奖诸多奖项中较为独特的品类,它的设置和发展与中国对外传播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节点密切相关。近几年,我们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借船出海”,不乏“破圈”成功的案例,海外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国际传播价值被广泛认可,这在国际传播奖项改革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


三是“新”旧相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融合的纵深化发展,2018年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奖项设置4年来的发展成效是极为丰富的,见证了我国媒体融合由表及里的显著变化,展现了主流媒体进军主阵地取得的突出成果,涵育了一批具有聚合功能、探索价值和社会反响的融媒精品。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此次改革亦是新形势下主动作为、守正创新的必要举措,除却打破限制、贯通各类媒体设置基础奖项外,另增设“融合报道”“应用创新”两个专门奖项以鼓励发展创新,明确内容是核心、技术服务内容的本质要求,强调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公共职能,正能量与大流量相得益彰,真正发扬好新闻的价值。同时,改革后的评选办法明确规定“各省(区、市)记协报送作品必须有 1 件以上县级融媒体中心作品”,鼓励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创优,助力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与时俱进的中国新闻奖无疑是这篇文章最好的“记录者”之一。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中国新闻奖亦是如此。奖项设置改革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堪称“大手笔”,有助于让更多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优秀新闻作品脱颖而出、传播开来,充分发挥出“立标杆、出精品、育人才”的作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


中国新闻奖:在“坚守”与“变革”中前行


新闻评奖是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手段。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自1991年起每年评选一次,获奖作品基本涵盖了年度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重点工作、重要活动和重大典型,也反映出我国新闻传媒业自身的成长与变革历程。


评奖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又要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中国新闻奖一直秉持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传统,以评选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新闻精品力作为己任。2022年,中国记协对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进行了修订,与第31届相比,第32届中国新闻奖设奖总数为380个,评选项目由29项优化至20项,突出对新闻作品的导向要求、质量要求和对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具体的调整如下:


一是在申报项目类别上首次划分了“基础类”和“专门类”两大类。在以往根据新闻体裁、实践和媒体特性设置的基础奖项之外,以内容题材为核心为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涉及重大社会价值的新闻作品设置了专门奖项,在“专门类”中新增了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并保留了国际传播奖项。

二是将原本按照媒介形态设置的奖项打通合并,以“消息”“评论”和“通讯”三大体裁进行奖项设置,将原文字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合并为“消息”大类;将原文字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合并为“评论”大类;将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保留合并更名为“通讯”大类。以媒体特性为基础设置了“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和“新闻编排”各大项目,各评选项目中涵盖了原针对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设置的各个相关项目,同时新增了“新闻纪录片”奖项。


三是取消了作品属性不鲜明的奖项,如创意互动奖、页(界)面设计奖等。同时,单独在“专门类”中设置了融合报道与应用创新奖以鼓励新闻媒体积极进行融合发展和技术应用创新。


四是保留了根据新闻实践设置的基础奖项,分别是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新闻专栏和报纸副刊,并将原新闻论文保留更名为了新闻业务研究。


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坚守对新闻媒体工作者政治、业务素质的高标准。中国新闻奖就是要评选出增强“四力”、服务于党和人民、着眼于党和人民殷切期待的优秀新闻作品。“基础类”奖项的设置回应了对新闻工作者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能够更清晰地为当下新闻工作者提供“优秀的专业新闻作品”的参考,激励新闻媒体工作者提高政治站位、精进专业素养。


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进一步突出了对媒体融合的深度要求。一般来说,奖项分类通行的依据主要有两种:内容体裁属性、介质属性。中国新闻奖曾以介质(媒介)属性进行过奖项分类,如将文字消息、广播消息和电视消息分开,而在数码媒介时代,介质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相互融合,这是一个方向和大势所趋。


为推动新闻媒体真正实现从技术、内容到组织架构层面的深度融合,这次改革弱化了媒介性质在奖项分类上的作用,针对作品体裁进行了奖项的分类。


首先,文字、广播、电视是信息的不同载体和呈现形态,它们的技术特点和对新闻创作者的技能要求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看,新闻奖评选的核心是新闻作品内在的新闻性,强调的是时效性、客观性和思想性等方面。比如好消息的特点是新、短、快、活;判断优秀的通讯作品,是看它是否体现了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和描写的形象性;衡量一则评论的优劣,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是关键指标。


其次,文字、广播、电视是同一信息源的不同展现形式,新闻评奖以“体裁”设奖,弱化了信息的展现形式,降低了其同质性,更加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与时效性。


再次,以“体裁”为分类依据,为作品的全媒体呈现形式提供更大空间,也是对全能型新闻人的更高要求。如今很多新闻信息不仅只通过一种形式传播,同一种形式内也会融合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以“体裁”设奖,肯定信息矩阵传播的价值,为以全媒体形式开展内容生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不同介质对传播内容和效果会有影响,作品是否发挥了自身的介质特点、优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在拥抱时代服务人民中彰显价值。特别是在“专门类”中设置的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的评选项目突出强调了新闻工作者要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树典型、立榜样,希冀涌现出更多“综观全局、心系大众、勤勉敬业、耳聪目明”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中国新闻奖自设立以来进行了多轮改革,追求评奖原则与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国新闻奖的设立和评选就是要通过对优秀新闻作品的评比引导新闻生产规则和模式,鼓励创作、引领风尚,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m-Ljq2YUTDhsArQ3R0mHw


编辑:张铭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