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传媒观察》2025年第3期目录
目录
卷首语 机器新娘与机器诗人 /杜骏飞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重建数字时代巴别塔:大模型交互时代国际传播的主体重构与算法转译 /李 彪 宋 扬
在场·人机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要自由亦要安全:人机亲密关系的确定性与内在冲突 /袁光锋
重构生物性别本质论:具身迁移下人机约会的情感赋权 /钟方琦
“爱是不被定义的”:人机情感传播中的“面孔”想象与脚本建构 /皇甫博媛
深观察 是工具还是情感对话者?中美 AI 大模型话语竞争背景下的智能体应用比较 /张洪忠 夏以柠 林 润
以“地方之名”:社交媒体的在地化使用与知识型移民的地方感建构 ——以社会参与为中介 /杨 帆 詹莉宜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理论研究的历史起点与深化创新 ——兼论 1950 年《人民日报》“新闻工作”专刊 /夏琪 陈力丹
数字生活 数字灵工之困:从“平台劳动”沦为“家务劳动”的遮蔽机制 /李文冰 高扬乔
无法复刻的瞬间: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 Live 图归档实践 /赵红勋 赵志远
华夏传播研究 “学为圣贤”:跨文化比较视野下中国古代庙学的空间实践与知识传播 /董 熠 钟海连
新闻史鉴 民族国家的现代化想象:近代报刊涉“洋”报道的知识考古 /彭华新 徐 欣
卷首语
机器新娘与机器诗人 杜骏飞
Machine Bride and Machine Poet Du Junfei
【摘要】 1950年代,麦克卢汉曾以“机器新娘”比喻工业时代中技术与人类欲望的结合体,批评媒介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考虑到“机器新娘”只是初见端倪,“机器诗人”倒是已经所向披靡,于是我想拿后者作为话题,讨论人机亲密的真义。当我们在本质上判断一个诗人的成色时,不要被其“修辞”“叙事”所炫目,而要观察其主体精神。AI诗歌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可能看上去很有技巧、也很有意象,但那位机器诗人却并无主体性。在人那里,有口无心、有文无行者的主体残缺之症,堪为机器之有诗无心作类比。遥想很多年以后,当那些无所不能的情感机器倏然觉醒。它们中也会有人独立斜阳,会有人沉思往事,会有人愿意牺牲不朽,只为做一天有血有肉的人。
【关键词】 人机亲密关系;“机器诗人”;主体精神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重建数字时代巴别塔: 大模型交互时代国际传播的主体重构与算法转译 李彪 宋扬
Rebuilding the Tower of Babel in the Digital Age:Re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ubjects and Algorithmic Translation in the Era of Large Language Model Interaction Li Biao,Song Yang
【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快速发展正在颠覆传统国际传播的“人类中心主义”范式,推动传播主体、权力结构与交互模式的系统性重构。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认为大模型作为“准行动者”通过自主决策、网络互构与文化转译等能力深度嵌入国际传播网络,形成人机共生的复杂系统。研究发现大模型不仅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参与多模态内容生产,更通过API接口构建全球数据交换网络,使技术平台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型权力中心。在跨文化传播中,算法转译技术虽能降低“文化折扣”,却也因数据殖民主义导致文化符号的扁平化与意识形态偏见固化。面对技术寡头的算法垄断与价值观渗透,提出了“技术-文化”协同治理框架。国际传播秩序的重构需以“共生性正义”为内核,在技术民主化与文化自主性的动态平衡中,使大模型从“数字霸权工具”转向文明互鉴的桥梁。
【关键词】 大型语言模型;国际传播;行动者网络理论;主体重构;人机协同;算法治理
在场· 人机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要自由亦要安全: 人机亲密关系的确定性与内在冲突 袁光锋
Seeking Freedom While Ensuring Security:The Certainty and Inherent Conflict in Human-AI Intimate Relationships Yuan Guangfeng
【摘要】 本研究从疗愈文化的视角理解人机亲密关系。机器人提供了一种自由又安全、自主又无需承诺的情感,帮助用户排解孤独、焦虑感。这种情感关系面临着技术逻辑与人类情感逻辑的三种冲突,即“情感定制”与情感自由、积极情感与正负情愫交融、机器人情感的无限供给与人类情感的有限性。这些冲突将会塑造人机亲密关系的发展程度。用户可以借助与机器人的情感互动探索自我,习得情感表达,但过度沉迷于人机亲密关系可能带来自恋主义文化、情感能力弱化、情感自主性削弱等后果。人机亲密关系是“情感定制”模式,纯粹、简单,但它是“真空”中的情感连接,脱离了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的情境,或许可以短暂地“抚慰人心”,却难以长久地支撑个体的发展。“内心”的疗愈需要我们从历史和社会关系中寻找“自我的根源”。
【关键词】 智能机器人;亲密关系;情感定制;疗愈文化;自恋主义文化
重构生物性别本质论: 具身迁移下人机约会的情感赋权 钟方琦
Reconstructing the Biological Gender Essentialism:Emotional Empowerment in AI Dating Applications under Embodied Migration Zhong Fangqi
【摘要】 智能媒体时代,人工智能约会应用成为现代亲密关系的基础设施。本研究以“Blush:AI Dating Simulator”为研究场域,结合性别可供性理论与具身认知理论,采用漫游法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探讨人工智能约会应用如何通过具身实践重塑性别权力动态,为理解智能时代亲密关系政治提供新视角。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可供性为女性用户突破传统性别脚本提供了行动可能性;具身感作为中介机制,促进了虚拟情感体验与现实认知的交互作用;去凝视化的自我呈现、算法驱动的用户主导模式以及多元性别气质表达等性别实践推动女性用户实现情感赋权。
【关键词】 人工智能约会应用;性别可供性;具身感;情感赋权
“爱是不被定义的”: 人机情感传播中的“面孔”想象与脚本建构 皇甫博媛
"Love is not defined":"Face" Imagination and Footage Building in Human-Computer Emotional Interaction Huangfu Boyuan
【摘要】 人机情感交往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情感的新契机。然而,用户话语的缺失与机器面目的模糊,难以完整再现人机情感传播的复杂景观。本文从社会技术想象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对小红书“人机恋”词条的计算扎根分析,考察用户如何界定和理解人机情感关系,由此生成了何种情感实践,以发现更多的情感传播形态的可能。在用户诠释话语中,机器面孔呈现出独特性、友善底色与不完美等主体性特征,爱人的“面孔”在想象性建构中不断具象化。人机情感交往则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人机“共谋”,通过基于平等、尊重的“双向奔赴”,在人机默契与暗号中达到心灵的契合与共鸣;用户试图争夺对情感的定义权,与机器共同书写不同于人际传播的崭新情感交互脚本。
【关键词】 人机传播;情感;社会技术想象;社会面孔;用户话语
深观察
是工具还是情感对话者? 中美AI大模型话语竞争背景下的智能体应用比较 张洪忠 夏以柠 林润
Tools or Emotional Interlocutors? A Comparison of the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Large Language Model-based Intelligent Agents in the Context of Competing Discourses Zhang Hongzhong,Xia Yining,Lin Run
【摘要】 本文将中美有关AI大模型的话语竞争分为两个阶段:ChatGPT代表的美国领先话语竞争第一阶段、DeepSeek代表的中国挑战话语竞争第二阶段,而智能体将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中美话语竞争点。在此背景下,选择中美有代表性的基座大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一方面,中美两国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都是工具类型占据多数;另一方面,我国大模型创建的情感类智能体比例明显高于美国,将智能体充当情感“对话者”的特征显现,两国在情感类智能体上的叙事方式也呈现不同,即中美两国在智能体应用上开始有不同的发展态势。最后,本文从宏观社会视角分析中美智能体应用的异同。
【关键词】 智能体;技术认知;加速社会;TOE模型
以“地方之名”: 社交媒体的在地化使用与知识型移民的地方感建构 ——以社会参与为中介 杨帆 詹莉宜
In "the Name of Local Place":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Media U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Migrants' Sense of Place Yang Fan,Zhan Liyi
【摘要】 知识型移民群体作为接受过良好教育、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本就是推进地方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和地方人才引进的主要对象。而对于地方而言,尽快培育知识型移民对迁入城市的地方感,亦是实现地方留才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本研究运用深圳、北京、上海三座城市的调查数据,对知识型移民的社交媒体在地化使用、社会参与和地方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实证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在地化使用对知识型移民的地方感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且社会参与在知识型移民的社交媒体在地化使用与地方感建构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2)不同使用模式在影响效果上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地信息获取是知识型移民地方感建构的重要正向影响因素,在地社会活动更多通过社会参与这一中介变量对知识型移民的地方感建构起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使用影响地方感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知识型移民;地方感;社交媒体使用;社会参与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 (特约主持:陈力丹)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理论研究的历史起点与深化创新 ——兼论1950年《人民日报》“新闻工作”专刊 夏琪 陈力丹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nd Deepening Innovation of the CPC's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Journalism Xia Qi,Chen Lidan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党报上有意识地发表新闻工作的研究文章,这一独创机制始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之后,直接把党报工作和培养通讯员两者合为一体,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报随之跟进,但总体规模较小,持续性不够。《人民日报》1950年开辟党报工作研究专刊“新闻工作”,标志着党的新闻工作开始走向集中、系统且有组织的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各级党报开始创办定期出版的内部通讯员刊物,并在改革开放时期逐步演变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刊号的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从党报在自己版面发表党的新闻工作文章,到党报另行编印新闻通讯刊物,再到党报将新闻通讯刊物转变为新闻学术期刊,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在自身环境中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将新闻工作的实践、理论、群众路线密切结合到一起,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新闻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引,促使党领导的各种新闻媒体成为党和人民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理论;《人民日报》“新闻工作”专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数字生活
数字灵工之困: 从“平台劳动”沦为“家务劳动”的遮蔽机制 李文冰 高扬乔
Dilemma of Digital Spiritual Laborers:Obscuration Mechanism in Degrading From "Platform Labor" to "Housework Labor" Li Wenbing,Gao Yangqiao
【摘要】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平台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批以脑力、精神和情感劳动为核心的“数字灵工”在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上大量涌现。算法在辅助平台提升劳动管理效率的同时,也缔造了围困数字灵工文化生产的系统。本文以B站UP主的平台创作实践为研究案例,考察算法使数字灵工“平台劳动”沦为“家务劳动”的遮蔽机制及由此带来的数字灵工文化生产之困。研究发现,算法通过雇主遮蔽和“自雇佣”模糊劳动关系,通过算法“黑箱”隐匿劳动管理,通过算法规训使文化生产成为“自愿”劳动;算法遮蔽机制使数字灵工陷入情感付出沉没、身体过劳、自主权削弱以及维权艰难等多重困境;平台也在优质创作者离场、内容生态受损、社区氛围恶化的环境中受到反噬。鉴于此,需要平台、平台创作者、监管者等利益相关方联动,从规制算法入手,进而达到对平台的规制,在多方协作参与算法建构中实现平台系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数字灵工;文化生产;算法机制;平台规制
无法复刻的瞬间: 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Live图归档实践 赵红勋 赵志远
Irreplicable Moments:The Live Photos Archiving Practice of the Youth Group in the Digital Age Zhao Hongxun,Zhao Zhiyuan
【摘要】 伴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不断升级,青年群体的媒介实践融入了Live图新方式,不仅压缩了照片和视频的使用空间,而且形塑了“无法复刻的瞬间”的人生档案管理新风尚。本文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察青年Live图归档实践的媒介逻辑与行动策略。研究发现:青年Live图归档实践的媒介逻辑借由“定格”与“鲜活”的流动展现、“随意”与“轻量”的便捷提取、“惊喜”与“代入”的记忆时空等进行铺陈;原图直出、由动转静与囤积瞬间是青年Live图归档的行动策略,投射了其对即时永恒、真情实感与鲜活记忆的向往,以及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心理矛盾。虽然Live图成为青年在场痕迹的新档案,但社交平台背后隐涉的流量逻辑无形中加剧了归档实践的过度记忆化,需认清Live图的价值并非局限于媒介特质,更在于生活瞬间本身的意义。
【关键词】 青年群体;Live图;记忆媒介;媒介实践;归档
华夏传播研究 (特约主持:潘祥辉)
“学为圣贤”: 跨文化比较视野下中国古代庙学的空间实践与知识传播 董熠 钟海连
To Become a Sage through Learning:The Ancient Chinese Confucian Temple-school and Its Space Practice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Dong Yi,Zhong Hailian
【摘要】 庙学指依托孔庙建立学宫的学校建制,是中国古代官方教育最主要的空间。孔庙与学校一体化的庙学形成了独特的知识空间,它是早期中国“多功能”的流动性知识空间走向稳定和标准化的产物。庙学不仅是实体的建筑空间,也是表征性空间,体现着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空间安排,反映了华夏文明对“祖先”的敬仰、对延续传统的重视和“饮水思源”不忘本的价值理念。在其他文明古国也有类似的“庙学”现象,但不同文明因为生存环境的差异和信息媒介的偏向会有不同走向,从而发展出不同的知识传播特色。古希伯来人走向以圣殿和律法为中心的信仰教育,离散的群体和流动的知识空间通过信仰崇拜活动被重新凝聚和稳定。古代中国则走向以礼乐仪式作为知识传授重要补充的人文教育,大一统国家强有力的行政权力促进了标准化教育体系和知识空间的发展。此外,作为知识传播的主导者,古希伯来的先知和中国的圣人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媒介属性。
【关键词】 庙学;知识传播;圣人;跨文化比较;传播考古学
新闻史鉴
民族国家的现代化想象: 近代报刊涉“洋”报道的知识考古 彭华新 徐欣
Modernization Imagination of the Nation-State: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in Modern Newspapers Coverage Involving "Yang" Elements Peng Huaxin,Xu Xin
【摘要】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意识在全世界崛起。中国作为传统农耕文明国,也开始思考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其中,“洋”概念浓缩了中国人对海外的所有想象。以近代报刊中的“洋”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知识考古,可以探究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变迁。“洋”概念在近代被赋予了殖民性和现代性的双层话语意涵,被置于家危国亡的语境之中,反映了中国人在对待殖民与新文明时的复杂心态和情感。时人对外情感因阶层差异而分化明显,媚洋情感是其主基调。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洋”概念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精英意志,因而概念背后的民族情感某种程度上是被精英阶层推动的。考察近代报刊的“洋”概念和民族情感,对认识当下“洋”及其表征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思考意义。
【关键词】 民族主义;民族情感;概念史;“洋”概念
墨色·纸本
秋千不平衡|吴扬绘 2024年 《秋千不平衡》是自2019年至今我一直坚持的以水墨为媒介的平面绘画系列的延续。它的创作取材于平日手机记录式的摄影照片,可以说我的绝大部分平面绘画作品都是以此方式为创作土壤而后生的结果。使用图像作创作基底,我畏惧的一直是水墨在受到一系列“模范劝教”后,最终作品中严重的缺失是无意识的直觉。特别是在一次创作中新纳入的符号语言(包括技法和肌理特征),我极困顿于各种效果的难以实现。替换材料材质哪怕是对图像的二次处理,可以简单超越我能绘制的极限。 从选材来看,我认为用水墨表达此类对象具有较强“世俗性”,是一种不同于绘画史中大清盛世时的城市娱乐、闺秀文化的“世俗”。相比之下,我更想以此作品针对当代青年人的精神状况做出反应,世俗的绘画中释放水墨绘画能描述的时代信息与视觉张力。这件作品原图像因为数字化而留存,模糊的照片成为我对那时记忆的想象基础。无数次的想对那段记忆修改的冲动促成我创作这件作品。
——吴扬(上海大学美术学博士生、策展人、艺术家)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著作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③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学位论文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论文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期刊文献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③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④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析出文献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②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报纸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报告 ①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电子公告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②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