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21:48:53 | 只看该作者
《数字出版研究》征稿启事



▲《数字出版研究》

《数字出版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并出版,定位于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于2022年10月正式创刊。

现任主编由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教授担任,目前已组建了近50名的编委队伍。本刊所有来稿均实行同行评议制度。现诚邀国内外数字出版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工作者赐稿,具体事项及来稿要求如下。

01
办刊宗旨

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刊载数字出版政策研究、创新理论、先进技术和实践成果相关内容,搭建数字出版领域产学研一体化传播平台。


02
常设栏目
本刊常设栏目包括:特稿、专题、理论探索、行业观察、数字阅读、技术前沿、环球视野
内容涵盖数字出版教育、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出版产业、数字出版理论、数字出版史等。随着数字出版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将不断开辟新栏目。


03
来稿要求
(1)主题鲜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立论科学,逻辑清晰,论证合理,数据准确,材料翔实,要言不烦。

(2)文稿须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撰写。行文格式须遵循学术论文规范,内容构架完整。包括: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作者详细信息(中英文姓名、工作单位中英文名称等)、正文、参考文献等。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综述类稿件可适当放宽字数要求。

(3)参考文献应遵循“最新、关键、必要和亲自阅读过的”原则,充分、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格式应符合《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4)来稿如果获得基金项目、研究课题资助,请将项目、课题名称和编号以首页脚注形式列出。国家级基金、研究课题项目的成果,经编委会审核通过,可优先发表。



      来源:数字出版研究(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_auGziI-H9G4t_aepOqQg
      编辑:李梦瑶


2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22:03:12 | 只看该作者
《数字出版研究》征稿启事



▲《数字出版研究》

《数字出版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并出版,定位于数字出版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于2022年10月正式创刊。

现任主编由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教授担任,目前已组建了近50名的编委队伍。本刊所有来稿均实行同行评议制度。现诚邀国内外数字出版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工作者赐稿,具体事项及来稿要求如下。

01
办刊宗旨

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刊载数字出版政策研究、创新理论、先进技术和实践成果相关内容,搭建数字出版领域产学研一体化传播平台。


02
常设栏目
本刊常设栏目包括:特稿、专题、理论探索、行业观察、数字阅读、技术前沿、环球视野。
内容涵盖数字出版教育、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出版产业、数字出版理论、数字出版史等。随着数字出版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将不断开辟新栏目。


03
来稿要求
(1)主题鲜明,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立论科学,逻辑清晰,论证合理,数据准确,材料翔实,要言不烦。

(2)文稿须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撰写。行文格式须遵循学术论文规范,内容构架完整。包括: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作者详细信息(中英文姓名、工作单位中英文名称等)、正文、参考文献等。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综述类稿件可适当放宽字数要求。

(3)参考文献应遵循“最新、关键、必要和亲自阅读过的”原则,充分、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格式应符合《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4)来稿如果获得基金项目、研究课题资助,请将项目、课题名称和编号以首页脚注形式列出。国家级基金、研究课题项目的成果,经编委会审核通过,可优先发表。



      来源:数字出版研究(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_auGziI-H9G4t_aepOqQg
      编辑:李梦瑶

2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22:41:48 | 只看该作者
【出版】《全球传媒学刊》:2024年第4期



目 录
00 刊首语
人工智能时代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研究的新可能
New Possibilities for Inter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冯波
Bo Feng

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01 基于抗逆力沟通理论的中国单亲母亲抗逆力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silience of Chinese Single Mothers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Resilience
—— 赵小曼
Xiaoman Zhao

02 老年人数字融入中的代际支持沟研究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Gap in the Digital Integration of Older Adults
——李思悦,魏润南,刘亦婷,韩诗雨
Siyue Li, Runnan Wei, Yiting Liu, Shiyu Han

03 污名管理沟通理论视角下女性对于痛经的认知与应对
Women's Perceptions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Dysmenorrhea through the Lens of Stigma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Theory
—— 邹文雪,杨小雅,黄莉瑶
Wenxue Zou, Xiaoya Yang, Liyao Huang

组织传播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04 社交媒体上议题公众去疾病化的话语策略
The Issue Publics' De-Pathologization Strategies on Social Media
——刘子琨
Zikun Liu

05 组织传播学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Curr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龙子羽
Ziyu Long

媒介研究
MEDIA STUDIES

06 “声临其境”:视障游戏玩家的媒介化感知与实践
Immersive Sound: Visually Impaired Game Players' Mediated Perception and Practice
——蒋俏蕾,岳永婕
Qiaolei Jiang, Yongjie Yue

07 社会心理距离与信息呈现方式如何影响辟谣信息效果?
The Effects of Social Distance and Form of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on Seniors' Trust in Health-related Rumor-Refuting Messages
——符迈予,李喜根
Maiyu Fu, Xigen Li

08 社交媒体中信任关系的修辞困境与社会后果
Rhetorical Dilemma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rust Relationships in Social Media
——彭华新,王  亮
Huaxin Peng, Liang Wang

新闻学研究
JOURNALISM STUDIES

09 学缘结构与新闻从业者的就业选择——对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的实证分析
Academic Affiliation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Choice of Journalists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Winners of the Changjiang Taofen Award
——杨琳,李唐波
Lin Yang, Tangbo Li

10 开源新闻实践者的行为动机与理想边界——基于Bellingcat的分析
Motivations and Ideal Boundaries of Open Source News Practitioners —— An Analysis Based on Bellingcat
——梁骏,杨舟
Jun Liang, Zhou Yang

国际视点
GLOBAL VIEW

11 媒体产业和媒体产业研究的未来
What Future for Media? Industries and Media Industry Studies
——特里·弗卢
Terry Flew






来源:传媒学术网(公众号)


编辑:李梦瑶


2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16:33: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新闻界》2024年第9期目录
本期话题:新媒体与家庭传播人机合作育儿:高强度母职与智能化教养的划界工作与关系调节
/ 任韵灵
患难之交还是天伦之乐?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在城市空巢老人微信社群参与和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 刘婵君 李爽 林泳淇 刘焕
·研究论文中介化的距离:农民工与主流群体的亲近性与差异性建构
/ 刘国强 周彩云
世界的铭文:对基特勒“Aufschrei-besystem”的概念解析及其媒介理论再阐释
/ 唐海江 徐皞亮
ChatGPT语境下版权正当性的再反思
/ 朱鸿军 李辛扬
媒介化灾难治理中的持续参与者——基于郑州暴雨救援文档的研究
/ 戴佳 季诚浩
计算传播学的社交机器人田野实验:概念、方法与应用
/ 吴晔 黎樟浩 闵勇
光线环境对广告说服效果的影响: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实验研究
/ 宣长春

来源:国际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2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9 17:13: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编辑》2024年第11期目次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动力、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
庄红权
建构中国新闻学标识性概念 :根本来源、概念化方法与生命周期
涂凌波 马娅萌
理论视野
智能传播时代智能鸿沟的走向探询
国际传播与技术政治 :海底电缆与数字平台作为国家间权力变量
任孟山 穆亭钰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品训练的版权争议与解决
谢宜璋
数据资源持有权 :机构媒体应对 AI 侵权的升维因应
徐偲骕
实践探索
●“他山之石中国路径:有声读物海外出版市场概况、特征及启示
王元欣
数据生产要素驱动新闻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时代特征、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田自豪
新闻与传播研究
以短视频为媒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实践进路
何天平 蒋贤成
●AI 主播在我国主流媒体中的话语权力、伦理责任与全球共治
王若宇 田由甲
史海钩沉
历代别集编纂与传播百年研究 :范式与前瞻
钱礼翔

来源:中国编辑(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2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2:15: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4年第10
理论探索
智能体:迈向媒介的个体化——基于媒介学视域的分析/ 孙玮 程博
组装时间:数字界面中的异质时间体验——以微信、抖音和Forest为例/ 柳嘉慜 戴宇辰
用时效换本真?——加速社会中的播客聆听与内容生产/ 陈卓睿 彭兰
数字新闻
网络用户视角的新闻真实性/ 梁君健 杜珂
国家形象的图像化建构——基于国际社交媒体涉华新闻图像的计算视觉分析/ 林聪 塔娜
数字生活
监控里的含情脉脉:农村流动家庭的亲密关系实践/ 晏青 李宁馨
感知算法控制与短视频生产者创新行为选择的关系研究——基于网络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王亚楠 宋浩凯 徐铎 李孜骐

来源:新闻记者(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2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6:59: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4年第10期目录
本刊特稿
时间轴操纵与主体性重构:恩斯特微观时间思想研究
薇 曹晗煜
【摘  要】作为基特勒青年一派的中坚,沃尔夫冈·恩斯特以媒介技术的时间性为切口,以冷凝视为方法来考察媒介技术的微观结构。有别于主流的德国文化技艺研究,他的时间思想摈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解人与技术的主体性关系开辟了新路。本研究通过对恩斯特的微观时间思想的考古,探讨后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产生的底层逻辑,即时间先决性媒介如何以自反性侵占人类的时间感知,逐步实现对时间轴的微观操纵,导致时间欺骗与社会加速的后现代主体性危机,进而重构了人与技术的关系。
【关键词】恩斯特;微观时间性;时间先决性;冷凝视;主体性
传播的记忆观:基于对斯蒂格勒媒介思想的解读
康 郑一卉
【摘  要】在斯蒂格勒眼里,媒介不只是一种传递工具,还有着贮存效果。他从记忆的视角探讨了人和媒介互补、共生的关系:人与媒介在互相补充中自为,在彼此共生中自在。在他看来,人对于时间的流逝、停滞与被捕捉的感知来源于意识与时间客体的交互,对于时间的多元感知是媒介拥有持存效果的前提。与北美实用主义研究取向显著不同,他所关注的媒介传播是一种更具历时性特质的存在,这为记忆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记忆观以记忆为隐喻,将传播视为信息内容生成、递送、接收、记录,并在后期调取中引发主体回忆的系统性媒介化过程。
【关键词】范式;记忆观;斯蒂格勒;媒介传播学
徽州村落的抄本媒介与先生群体研究
何修豪 张晓锋
【摘  要】徽州村落峤山村的抄本呈现出生活知识载体的媒介特性,并将神圣性、伦理性和权威性等象征价值嵌入当地的节日活动、生命仪式和日常生活。在此过程中,技术意义上的抄本媒介与组织意义上的先生群体相辅相成,经由象征价值系统的赋予,两者以传递文化秩序和施展道德权威的方式与乡民生活世界频繁互动。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播结构或可成为解释传统乡村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媒介学逻辑。
【关键词】抄本媒介;先生群体;道德权威;象征价值
如何降低错误健康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一个编码与巩固的视角
董庆兴 王雪宁 张梦毅
【摘  要】错误信息被纠正之后,仍会继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决策。本文在记忆双加工理论和知识修正理论的指导下,分别在纠正信息的编码和巩固阶段,考查了时间间隔影响下纠正方式和重复测试对降低错误健康信息持续影响效应的作用。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结合简单纠正和详细纠正的组合纠正比单一的纠正方式更能产生好的纠正效果,且产生的纠正效果不受时间间隔的调节;同时,重复测试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错误健康信息的持续影响效应,但随着纠正后时间间隔的延长,持续影响效应仍会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强。本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更细致地理解错误健康信息持续影响效应的机理,降低错误健康信息的持续影响。
【关键词】错误健康信息;持续影响效应;纠正方式;重复测试;时间间隔新媒体研究
自然灾害情境下属地政务微博的话题标签使用与效果
贺 董
【摘  要】自然灾害情境下,社交媒体在畅通对话方面的工具和价值潜力已有讨论,但双向与微观视角的缺位,使研究在指导政务微博的具体实践、预测可能的公众行为上仍显薄弱。本研究引入社交媒介卷入(SME)这一关注组织公众两端的理论框架,聚焦属地政务微博的话题标签、互动功能等微观应用与公众端卷入的关系。通过对47场自然灾害中属地政务账号所发布相关微博(N=3163)的内容分析发现:标签使用设置率高但管理相对缺位;政务微博的信息有用性水平与公众端的卷入行为显著正相关;然而,互动功能代理标签的使用越活跃,越可能抑制信息有用性与公众卷入的正向关系。
【关键词】话题标签;组织公众对话;社交媒介卷入;类社交互动
风险扩散视角下网络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机制研究
纪晓玉 曹仁猛 张 玮 许小可 钟智锦
【摘  要】基于风险的社会建构和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本研究提出了风险的社会扩散框架,重点讨论信息传播在风险扩散中的关键作用,旨在从信息转发的微观层面揭示风险扩散的生成机理。研究发现,网络突发事件的初始热度对信息扩散的次数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以意见领袖为主的重复发帖用户的数量越多,越能够带动信息扩散到不同的社区;用户的重复发帖次数在事件爆发初期对信息扩散次数有推动作用,但随着重复发帖次数增加,效果变得有限。
【关键词】网络突发事件;信息扩散;风险扩散;社会放大新闻史
为英语世界改译中国报纸:《北华捷报》中的《京报》与英帝国报刊情报的打造
骆世查
【摘  要】尽管《京报》在中外报刊史的研究中备受关注,但鲜有研究探讨其文本性质在与其他报刊碰撞后的变化意义。研究以《北华捷报》为基干史料,探讨它对《京报》的取舍调用。通过各式改译,《北华捷报》利用《京报》的特殊价值实现了在华纵向跨阶层情报的联结,凸显了报刊公开、周期性、双向交流的情报特性。这为进一步理解英国汉学知识传统的特性提供了论据。报刊情报的重点不是保密,更不神秘,而是考察、评论、分析、批评,搜集并产出关于中国的事实型知识,甚至是引导舆论、刺激争论、干涉外交等。这在19世纪中叶全球信息流通格局逐渐成型与中国本土官僚公众的崛起背景下具有独特意义。
【关键词】《京报》;《北华捷报》;英帝国;报刊情报新闻业务
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医患报道倾向的转变研究——以《人民日报》(2009—2023)为例
王晓虹 刘海贵 张力文
【摘  要】本研究基于对475篇《人民日报》(2009—2023)医患报道的样本分析和对25名记者、医生等相关人士的深度访谈,发现近年来主流媒体医患报道的内在倾向由呈现患者为主转向了呈现医生为主。研究发现,导致这一报道倾向转变的原因涉及媒体组织内部结构调整、医学群体的受众参与、医疗行业问题与整治等多个维度。研究同时发现,报道倾向不仅限于不同类型的媒体机构之间,还存在于同一媒体机构内部,媒体内部的报道倾向会因各种复杂因素呈现出动态变化过程。
【关键词】医患报道;《人民日报》;主流媒体;倾向转变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21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2:40: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出版】《新闻学研究》:2024年十月号(第161期)
《新聞學研究》第1612024 /
編輯室報告 / 鄭宇君 Yu-Chung Cheng
研究論文
空間如何媒介時代感?探討博物館物質性與參訪者身體感實踐的交織
How Does Space Mediate Temproality? Exploring the Interweaving of Museum Materiality and VisitorsEmbodied Practices廖若閔、王淑美 Jo-Min Liao, Sumei Wang
關鍵字:身體感、物質性、空間媒介、時代感、時間性、博物館
Keywordsembodiment, materiality, patial media, sense of times, temporality, museum
人、妖殊途,肉身如是:從巴赫汀的怪誕身體觀及其「跨性別」意涵看人妖曾秋煌的「她(他)者性」再現Reviving Mikhail Bakhtins Concept of the Grotesque Body and its Implications of Transgender: News Representation of Othernessof Renyao (The Prodigy of the Human) TSENG Chiu Huang as a Case王孝勇 Hsiao-Yung WANG
關鍵字:人妖曾秋煌、巴赫汀、她(他)者性、怪誕身體、垮性別、跨性別
Keywordsrenyao TSENG Chiu Huang, Mikhail Bakhtin, otherness, grotesque body, transgenderist, transgender
日治時期電信勞動者的生活世界(1918-1942):以《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為例The Life World of Telecommunications Workers (1918-1942): Taiwan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Magazine as an Example蕭旭智 Hsu-Chih Hsiao
關鍵字:日治、日常生活、電報、勞動、遞信部
Keywords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daily life, telegraph, labor,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書評與書介
重新定義「閱讀」:評介《數位閱讀情境》
江淑琳
‍‍
傳播現場直擊
生成式人工智慧於新聞專業的實作與反思: 兩場講座側寫
鄭宇君、吳辰君、劉宜恬‍‍

来源:传媒学术网(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21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9:47: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4年第10期目录





人工智能不平等的社会技术想象——元想象不平等的预演
姬德强  蒋效妹
摘要  随着强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AI将逐渐具备与人类同等智能,甚至超越人类的社会能力。与最初技术民主想象相悖的是当下弥散的人工智能不平等的论断,这一论断并未对不平等的释放维度和隐匿本质做出清晰的具体解释。作为技术与观念互构的产物,智能也是一种情绪概念;智者见的技术悲观主义思维只会加剧全球范围内的想象不平等,使智能彻底变成有意识人造的产物,预演世界政治、经济和认知结构中的既有偏见。洞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力量及其有可能创造的不完全以人类活动为标尺的新智能社会,有助于促使人类中心主义的治理路线与机械自动化计算路线的半途相遇、磨合和协商,使其反过来修复现实世界中的漏洞,构建起促成人工智能平等的共同语言和全球标准。
关键词  社会技术想象;人工智能;全球化;图灵测试


可及的平等:残障传播行动研究的协作伦理、反身性视角与赋权行动
章玉萍
摘要  本文以一个聋听协作的传播行动研究为例,从协作伦理、反身性视角和赋权行动三个层面梳理实践经验,深入探讨残障研究的伦理原则如何运用于实践。首先,研究需要超越健全中心主义研究方法,采取可及的研究设计,让容易被调查排除的人进入研究议程。其次,在协作的研究模式中,听人研究者既要保持自身主体性和研究的独立性,也要尊重聋人主体性与局内人视角,借助反身性超越健全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最后,传播行动研究的目标不止于研究数字不平等,还要避免复制既有不平等,创造相互赋权的协作关系,同时开展公共传播,提升公众意识,在社会层面促进集体赋权的可能。
关键词  传播行动主义;协作伦理;反身性;自我赋权;可及性


新闻学研究

行动者网络之后:数字新闻研究中的行动者转向与再定位
刘松吟
摘要  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他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数字新闻的生产、消费,甚至人们对数字新闻的本体论认识。相应的,数字新闻研究也开始正视且重视数字技术在新闻业中的革命性角色,将数字技术视为与记者、新闻机构、媒介资本与阅听者等相关方同等重要的行动者。在数字新闻研究的行动者转向中,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所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以其揭示新闻业与新技术关系的强大解释力,得到数字新闻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和理论资源的调用。本文在总结、评述国内外数字新闻研究中ANT的应用基础上,引入对该理论的相关批判视角,探讨数字新闻研究采纳该理论视角的得失及后ANT为数字新闻研究所开辟的新进路。
关键词  数字新闻;行动者网络理论;人工智能;理论批判


传播学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信息核查的平台类型差异:媒介丰富性的视角
孙梦如  吴飞
摘要  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的泛滥已成为传媒行业的一大挑战,使得事实核查工作变得日益艰难。本研究基于媒介丰富性理论,探讨了用户在两种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信息核查行为的差异。通过一项全国性的在线调查(N=2000),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研究显示,文图为主类的社交媒体信息接触能够直接影响用户的信息核查行为,而视频为主的平台则通过提高信息可信度间接影响用户的信息核查行为。这表明,文图为主类的社交媒体较低的媒介丰富性可能促使用户更加主动地进行信息核查。相反,视频为主的平台由于其高媒介丰富性,能够增强信息的可信度,使得用户更倾向于认为这些信息是可信的,而后再进一步核查。本研究的发现为提升事实核查、信息核查,以及治理虚假信息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  事实核查;信息核查;社交媒体;媒介丰富性;网络信息可信度


传播与社会

重返帖与诸众记忆:以QQ空间的那年今日为例
黄顺铭  陈昭博
摘要  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记忆的连接性转向,导致人们的记忆活动与各种自动化、算法化、平台化的记忆回溯功能紧密纠缠。本文以QQ空间中一个名叫那年今日的功能作为案例,从连接性转向诸众记忆的理论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深度访谈、田野观察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系统剖析了其对数字记忆的自动化生产,以及用户与这种数字记忆的相遇。研究发现,基于自动推送及同一时间的算法逻辑将用户的数字痕迹重构为重返帖聚类。这种数字记忆形式在承载特定平台话语和意图的同时,也以独特的内容构造与连接性机制生产出一幅诸众记忆景象。在用户与那年今日功能及其重返帖相遇的过程中,该功能的时间逻辑与算法技艺始终影响着用户的接触方式和选择性接触,产生了比较记忆效果,也激发了用户的再中介化行为。
关键词  QQ空间;那年今日;连接性转向;诸众记忆;数字记忆


传播法与伦理
人肉搜索已公开个人信息刑法的教义学分析
江海洋
摘要  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已公开个人信息设定为一项个人信息合法处理事由,一般情况下,人肉搜索已公开个人信息并不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但当人肉搜索已公开的个人信息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已公开个人信息合法处理事由的例外规定时,也即个人明确拒绝”“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则人肉搜索行为可以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应被界定为对被搜索者的人身、财产权益造成紧迫危险或损害,且行为人对此应具有间接故意。然而,鉴于人肉搜索行为所蕴含的基本权利以及存在的不同类型,对人肉搜索行为应做类型化区分,将之类型化为去匿名化型、目标锁定型和去合法化型三种。即使人肉搜索行为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已公开个人信息合法处理事由的两种例外情形,《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诸如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合法处理事由,仍可作为人肉搜索已公开个人信息的违法阻却事由。需注意的是,一般公民也能够进行新闻报道,此类违法阻却事由的适用须满足公共利益目的以及手段合理之限定条件。
关键词  人肉搜索;已公开个人信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个人信息保护法;违法阻却事由


新闻传播史
党报如何指导工作:中共早期党报政治功能的探索及其演变
张朋
摘要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以《向导》《布尔塞维克》《红旗》等为代表的机关报政治功能的探索及其演变,深受列宁关于党报的宣传、鼓动、组织功能思想的影响,也与共产国际的直接指示及政治环境等关系密切。党报的宣传、鼓动、组织功能基本对应党外宣传与党内指导工作的双重政治定位。大革命初期,鉴于竞争舆论政治诉求及一定程度上较宽松的舆论环境,《向导》偏向党外宣传意义上的功能定位及实践。随着中共四大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党报教育党员、指导工作的对内功能的探索逐步展开。大革命失败后的秘密状态下,《红旗》等逐渐偏向对内的工作指导。由此,党报与通告等政治媒介之关联与区分受到共产国际、中共的重视并反复讨论。比较而言,党报指导工作注重具体性,前提是上下相通,因此读报、发行、通信构成落实党报指导工作的重要实践机制。从中共党报历史长程看,党报指导工作属党报理论及制度建构的核心命题之一,而中共早期对此的探索及实践是有意义的,后来延安整风运动中党报改版及全党办报理念提出,正是对这一重大而尚未做出满意回答的问题的新回应和新探求。
关键词  中共党报;政治功能;《向导》;《布尔塞维克》;《红旗》


诵读或默识?中国传统阅读方法的媒介偏向比较——以朱熹和薛瑄为例

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媒介性的读书方法——“诵读默识。本文以阅读史的视角,分别考察朱熹推崇的诵读法和薛瑄主张的默识法,比较基于声音和视觉不同媒介偏向的读书方法所独具的特征。二者在具体读书法上的分歧源于哲学观念的差异,以及纠时学之弊的历史情境:朱熹提倡诵读是为了裨补当时脱略章句的学风阙漏,薛瑄则是引入视觉偏向、讲求内化存养的默识来平衡当时已经发展僵化的记忆背诵方法。通过对不同读书法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选择分析,本文尝试运用历时性变迁的阅读方法史料阐释和丰富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论说的历史性维度:媒介固然能够改变人的感官比率,并为主体行为提供了某种可供性,但是不能忽视处于历史语境中、存在意义上的人感知到的媒介延伸和环境影响,并引入相互补的媒介偏向以平衡感官。在媒介变迁的过程中,媒介与人的交引缠绕应当是存在论和历史性的。回顾两种读书法的历史情境,本文旨在同情地理解中国传统读书方法的语境与特质,开显以媒介考察历史的视角。
关键词  阅读史;诵读;默识;媒介偏向


来源:新闻界(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