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干货!5万字长文讲透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填写技巧(第一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6 15:4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干货!5万字长文讲透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填写技巧(第一弹)
第一章

如何365天搞定国家社科基金?

第一个问题:社科基金与我们的学术生涯是个啥关系?

社科基金与我们自己的科研应该是密切相关的,它是我们科研生涯或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应该与我们自身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和研究焦点密切相关。正是通过这些项目,我们的研究问题才会更明确;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研究项目,我们才能一步步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越走越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説,哪怕不是为了评职称,我们也应该积极努力的去申报各种各样的社科项目。因为它真的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多好处:

第一,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第二,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少点的三两万,多点的二三十万,再多点的也有五十万、八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项目。当然这些项目经费不是拿来请客吃饭的,而是真的可以支持我们用来购买自己研究生涯中所需要的的图书、数据、设备和各类服务的。

第三,正是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持,它还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去,有些学校还会给与1:1的配套资金支持老师们做研究、发绩效。

第四,一个社科项目研究完成,就意味着我们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又多了一些成果,无论是论文还是专著,无论是案例还是理论,它都丰富着我们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同时与我们的教学工作和产业实践工作之间,都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因此,我觉得对于我们每一位普通老师来讲,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之前都要好好的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我是不是只是个机会主义者?

如果是的话,我们就不太会好好的去做那些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做不好,妄谈那些申请书的填报技巧或润色技巧,其实是没有用的。专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第二个问题:我能申报成功吗?

我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学校是个普普通通的学校,我能有机会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吗?
当然能!

如果你注意到了的话,除了清北人师这样的985211以及双一流大学每年数十项之外,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大学甚至你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大学都会有几项到十几项不等。

我认识的拿了国社项目朋友当中,也有不少都是普通大学的,我自己也是。还有一个朋友,真的是如果我不认识他,我就不知道有这所大学。就好像大家如果不认识我,也很少听到我之前学校的名字那样。

我始终觉得,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的申报就好像高考一样,虽然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比起其他类型的社科基金来说,它的公平程度应该是最高的。

因为,它会对地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师有适当倾斜,它会对青年项目有适当倾斜,它会对西部项目有专门的政策。说白了,它会照顾像我们这样的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师这类弱势群体

所以,如果说申报成功的概率,在基本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普通高校的普通老师反而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当然,我们得要想办法把自己非常普通这一竞争弱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怎么转变呢?就是要立足我们所在的省市、高校和专业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选题。

比如您在云南或者广西,您就可以尽可能的避开研究中美贸易战或者人工智能、区块链这样的选题,选择一些与少数民族话题或者东南亚话题相关的选题或许更适合,因为有地缘优势。

当然,如果您非得要研究中美贸易战的问题,那么请您与自己的地域、学校和专业挂上钩,比如您是财经类的大学,或者您研究的是贸易战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比如我是新闻传播类的,那是不是可以研究国内媒体关于贸易战的话语传播对公众认知的影响等等。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准备申报工作?

我见过很多人,他们都是我的朋友,甚至是好朋友,一到12月份选题指南刚刚发布的那几天就特别兴奋,雄赳赳气昂昂地发下宏愿:今年一定要好好地写申报书,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内,全力以赴。

但是大家都知道,接下来的两个月是我们最不在状态的两个月,学校要期末考试,老百姓要双蛋节快乐,孩子要放寒假,一家老小要过大年。别人的状态我不敢妄自揣测,总之我觉得我自己还算是比较有定力的人,从大学到现在,一放寒假就觉得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很多书、写很多字、做很多事情了,但是过完年呢?拿回家的书没翻过,拿回家的电脑没打开过。

所以,我真心觉得靠最后两个月去突击一项国社的申报书,先别说别的,这项7000字的申报书我们能不能在两个月内漂亮的完成,都是个问题。更何况,还有很多前期材料要准备呢。

那么,前期要准备什么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一些东西必须要放在前期准备好:

第一就是文献综述。很多人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一项申报书相对比较繁琐也比较难写的地方,大概就是文献综述。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觉得综述难写,是因为我们在填申报书之前没有对这个话题进行过相对比较系统和比较深入的研究。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此前一两年都已经研究了这个选题的不同方面,这时候我们自己肯定早就查询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了,此时再做文献综述,不就是手到擒来、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吗?如果前期没有做这些工作,等到指南发布了再去做,说实在话,真心觉得有点晚。因此,可以把这部分工作往前放。

第二就是前期成果。这部分其实是和文献综述密切关联的。我见过我的很多朋友,选题不错,甚至可以用好、很好、非常好来形容,但是,他没有相关的前期成果。这就好比木桶原理,其中一块木板比较短,一下子你能装的水就少了大半,一下子你的申报书的综合成绩就掉了十几二十分。哪怕社科基金的政策想要适当向我们这些地方院校倾斜,咱自己也得有东西不是?事实上,做文献梳理的过程,我们可以边做边寻找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就感兴趣的话题形成自己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是论文、报告、专著,也可以是校级、市级或者省部级的课题。而反过来看,我们在形成自己前期成果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检索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检索用完的文献,您千万别把它一键删除,而是应该适当分分类,把它存到您在三五个月之后还能找到的地方,比如硬盘或者网盘。如果怕自己找不到,就要认真的把文件夹命名为国家社科基金所需资料,都放到这一个文件夹中,找不到还可以搜索。当然,说这些琐碎细节的意思是,前期的成果和文献综述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同时进行的。等到指南发布的时候,您最起码已经有了相关的普通期刊、核心期刊乃至专著等成果了。这些东西是临阵磨枪磨不来的。

第三就是团队成员。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非得按照指南的选题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早早确立自己选题的大方向,然后就可以着手准备这里所说的很多材料了。除了前期材料之外,另一块非常重要的就是团队成员。青年课题的成员要求都得是青年,普通课题的成员最基本的要求也得是跟您研究的课题相关。比如您想要研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新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那您的团队成员中就得有相关的医疗专家、政策专家、大数据专家、舆情专家,对不对?不可能您自己是个多面手,什么都能干。这些人可能就在您的社交关系中能找到,那您要提前跟人家打招呼说清楚,并且邀请他参与到您的研究团队中来,建言献策。但是也有可能,您的社交关系中,缺少一位大数据专家,这半年的时间您就需要逢人就问,兄弟,你认不认识大数据相关的专家或者技术人员,我想请教些具体的问题。这个时候,您才能慢慢地整合齐您的团队成员。

第四个问题:申报书的撰写工作应该怎样更好地进行?

有很多朋友写申报书的时候都是悄悄的进行,生怕别人看见自己的选题会偷了去,我觉得大可没这种必要。为啥呢?因为你喜欢的选题,别人压根就不喜欢,咱申请的又不是重点或者重大。你的同事偷不走你的选题,你的朋友或者其他专家也偷不走。为啥呢?因为他哪怕觉得你这个选题简直是好极了,他也没有跟你一样的前期成果啊。如果他真的能偷走你的选题,而且成功了,这说明他比你更适合这个选题,这个选题不被他申报成功也可能被别人申报成功。当然,我觉得这样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天底下的好选题实在太多了,谁会冒着学术不端的风险非得去偷你的选题呢?除非他就是要跟你过不去。

既然这种风险很小,那么就一定要把自己的选题和申报书拿出来,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让同事、专家哪怕是你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提意见、提建议。你也不用去管他是不是成功申报过国家社科基金,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长在头上,就天生爱挑毛病,大家想想是不是,看一眼什么东西,就很容易发现哪个地方不对劲。帮你挑毛病的人多了,你的申报书的毛病也就少了。

所以,我们的申报书不应该害怕自己的亲朋好友或同事专家挑毛病,也不应该怕他们笑话。而是应该怕他们不说实话,搪塞你一下,说挺好的啊。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的申报书,还有一周就要提交了,说句真心话,我是专家我也不会给他打高分,题目不好、格式不对、文献有问题、研究框架不清晰……但是,他的选题方向是真的好,前期的基础工作也真的有。

这种选题,要是连校级第一关评审都出现不了,不就很可惜吗?但是放在自己眼里,他真的已经发现不了申报书的问题和瑕疵了。这时候必须拿给别人看,让别人来帮你找。

所以我们前期要早点动手,选题的时候要跟人讨论,确定题目的时候要跟人讨论,撰写申报书和活页的时候也要边写边跟人讨论,写完了之后更要跟人讨论。

第五个问题: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书和活页撰写有什么技巧吗?

肯定是有的。这是非常具体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事实上也正是我写“365天拿下国家社科基金系列文章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更多有扎实研究基础的普通老师以及跟我一样的青年教师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申报材料。

当然,我还是前面的那句话,后面的系列文章可能更多的涉及到申报撰写的层面。但是今天的这篇文章上面所列的很多问题都是的前提,或者说基本功。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我担心即便我们再去钻研那些武功的一招一式,都很难申报成功。

因为那些评审专家都是在看了成百上千份申报书之后练就的火眼金睛,我们的申报书是不是外强中干,他们一看就知道个差不多。

如果您前面的基础都有了。那么我觉得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探讨一下技巧的问题了。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短短的7000字告诉评审专家:我是谁,我要研究什么课题,为什么这个课题我能做好?
所以这时候,每一个字都有它的分量和价值,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精雕细琢,每一段话都要有它应该明确传达的意思和内容。

其次,我们在撰写的时候应该转换一下思路,问一问:如果我是评委老师,我会怎么看待这份申报书。有人会说,我们很多人也没有当过评委呀。那么,本科生、硕士生的毕业论文,我们总做过评审吧?学生们的考试试卷我们总批阅过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问问自己特别喜欢什么样的毕业论文和学生试卷?又特别讨厌什么样的?看看是不是自己在申报书的撰写过程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再次,就是要搞清楚申报书和活页的各个部分,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撰写的原则是什么,应该注意的技巧是什么,还有哪些错误的思维和策略必须规避。比如我举个例子,标题的作用是啥?短短十几个字二十几个字,就好比是我们的脸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如果这张脸不能吸引粉丝,沉没在茫茫申报书海中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话说回来,欲练此功,必须打好基本功,这个基本功虽然不是自宫,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必须付出大量的心血、时间和精力去练。只有打好了基本功,再加上具体的申报技巧,我觉得,对于每一位普通教师,无论是是不是青年,一年搞定社科基金就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毕竟你看,有那么多普通老师的确是一年之内搞定的。

第二章
国家社科基金选题的所有阳谋都在这!
第一点:从现在开始思考您的选题吧

选题,选题,选的是啥?选的是你最近(今后)一两年、三五年乃至十余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你心血来潮时看见了指南中的一个选题,然后一拍大腿——就是它了。

真正的好选题,绝对不是三天两天或者三个月两个月就能搞定的。而是在我们整个的学术生涯中,不停思考和探索中发现的。

大家仔细看看我们自己领域里的那些大咖专家,在他们身上就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是有脉络的,是可持续的,比如在我们新闻传播领域,有的大牛是研究舆论舆情的,有的大牛是研究新媒体的,有的大牛是研究广告营销的,有的大牛是研究新闻史的,人家这三十年就是一直做这个的。

然后我们再去看他们成功申报的重大、重点、一般、青年等各层次各级别的课题,就会发现,这个课题非他莫属。我们作为青年教师或普通教师,或许从来没有过非得申报成功一项重大课题的信心和野心,但是我们也必须非常清楚我们在自己的学科体系内,适合什么、擅长什么、能够做成什么?以及,我们为了自己下一步申报成功这个选题,应该再积累些什么样的前期成果。

所以选题,选题,看上去好像一拍脑袋、一拍大腿决定的,事实上完全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表现。因此,请从现在开始思考您的选题吧。

第二点,选题要能放得到国家现实或者理论问题的层面来讨论。

选题,选题,选的往大了说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往小了说是咱们自己的学科面临的焦点课题。

啥意思呢?您别忘了,这个项目的名字它叫国家社科基金,所以您的选题最起码要能放得到国家的现实问题或者理论问题的层面来讨论才行。

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国家问题?比如京津冀一体化、比如雄安新区、比如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比如留守儿童、比如创新精神等。

这时您肯定会说:这么宏大的选题,那就是大咖们应该做的重大选题,哪里轮得到咱呀?而且,咱也不是研究京津冀一体化的那块料啊,这可咋办?

所以接下来您还要把国家面临的问题难题,跟您自己真正擅长研究的领域结合起来。京津冀的国家战略肯定轮不到咱们来指手画脚,但是咱们自己专业和行业里面的一些现实问题,咱们是有权利也有能力建言献策的,比如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旅游问题、交通问题、社保问题、教育问题等,这时候不就跟咱自己的专业有交集了么?

我遇到很多朋友,选题老是不知道怎么选,我个人觉得,咱们应该适当提升一下自己的政治和政策敏感度。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最起码应该做到政治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家国情怀强烈。

如果有朋友说,我也没这么敏感的神经咋办呢?我出一个具体的建议:

您如果报国家社科基金,您就把过去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去人民网或者新华网上下载下来,打印出来,一边看,一边念,一边把重点关键词画出来。看完之后,您的家国情怀就有了,总理关心的问题,也应该是我们在各个学科的大学老师关心的问题。
第三点,详细说一说学科的热点话题和焦点话题。

有朋友会问,照你这么说,选题指南没啥用呗?我可没这么说哈!怎们能没用呢?不但有用,而且大大的有用。

有啥用呢?用处就在于选题指南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行业和专业领域的顶级专家们在关注的学科焦点和热点话题。也就是说,它为什么叫指南?因为它是风向标,它是指南针,它是坐标系。您的选题不需要一字不落的照搬照抄其中的某一条选题,但您的选题精神和选题思想需要紧紧围绕着指南当中的精神和指南当中的选题展开。

记住,有跟指南中的选题相同或者相似的选题当然很好,但是很好也有问题:这说明它是个热点课题,申报的人有可能会比较多,您面临的短刀相接PK就会比较激烈。

那问题又来了,要这么说,就不报学科热点了呗?非也非也,还得报。连专家都关注的课题你都不报,你以为自己选的课题就一定很牛吗?这个时候怎么办?

具体点来说,就是在指南给定的选题框架下,继续细化和具化,把学科热点和焦点,跟你自己过去三年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找到一个既前沿且自己又能驾驭的选题。

还有就是,咱选题工作不能等到指南出来再去选啊,这个时候怎么才能知道什么是今年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呢?

我觉得可以有这么几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方式,大家可以参考:

方式一,把过去三到五年的选题指南和立项项目都找出来,您有精力的话,可以全看一遍。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可以只看您自己学科领域的也就行了。为什么要看已经过去了的东西?我套用那句大粗话,没吃过猪肉,咱也得看看猪是怎么跑的吧?说的文雅一点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方式二,就是去知网上看您这个领域的核心期刊、C刊和权威期刊以及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道理同上。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您看着写材料的时候,同时把国内的文献也都梳理个差不多了。

方式三,就是多去参加您这个领域的学术会议。要去参加学术会议的必要性可以列出十几条,我们后面可以有机会讨论,对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最有价值的一条是:那些发表重量级主题演讲的人,既是您这个领域研究方向的风向标,又是您这个领域大专家。他们的研究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本领域的热点。

第四点:除了热门选题之外,其实我们也可以有很好的选题。

除了热门选题之外,其实我们也可以有很好的选题,而且这种选题或许更适合您。

什么是冷门热门?这都要辩证的去看。那么,怎么样去设计这一类更适合自己的选题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着手:

方式一,前期成果法:这个很简单,没有什么秘密,一说大家就明白了。您的前期成果到底有哪些,一目了然。您的选题不能离它们太远,太远了您发表的哪些C刊和SSCI期刊都用不上,您就少了强有力的成果支撑。

所以,您把自己之前的论文和专著往自己的桌面上一摆,发现过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媒体融合方面。那这个时候还是建议您继续做媒体融合方面的选题。但是您肯定会说,这个选题太传统了,都搞了二十年了,还有什么可搞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往前迈一步,过去我们都在搞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那么这次我们能不能搞新媒体的媒体融合,能不能研究研究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的媒体融合?或者我们能不能去研究5G时代/短视频时代/区块链时代的媒体融合应该怎么创新?能不能不去研究主流媒体的媒体融合,不去研究市县的融媒体中心,而是去研究农村的媒体融合,研究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媒体融合?这不就是新的选题了么?这些选题看上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跟您PK了。

方式二,七嘴八舌法。说的专业一点应该叫头脑风暴法。就是大家一起聊,往嗨了聊。据说某位大导演之前的一些电影就是几个哥们往宾馆房间里一躺一坐,边喝酒边抽烟边侃大山而聊出来的。

这个方法同样适合学术研究的选题工作,当然,女神们可以改成喝下午茶或者其他愉悦身心的方式。但是重心必须明确,只有一个,那就是聊选题。聊的姿势可以是站着、躺着、趴着、弯着腰、跑着步等,都行。

但是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聊的时候很嗨,不要忘了录音或者做笔记,尤其是把关键的概念、关键的思路和一些稍纵即逝的学术思维火花记下来,有可能它就是您的研究生涯的转折点。大家会担心,我们四个人聊了半天,最后发现大家都想做这同一个选题怎么办?我觉得您多虑了,人跟人之间的兴趣和能力真的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跟你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人爱好都不一样,怎么可能你们大家就都觉得这个选题最好?如果实在是这样,那就石头剪刀布就行了。因为你们都觉得好,最后也未必真就能成功。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些问题。

方法三,另辟蹊径法。当所有的人都顺时针跑的时候,您逆时针跑,就是第一名。当然,这不是鼓励大家不合群,而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不随大流,您也可能有自己的机会。

比如,当大家都说算法推荐造成信息茧房的时候,您仔细一研究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那这时候您就可以为算法或者为信息茧房正名。大家都在骂娱乐至死的时候,您可以研究研究什么样的娱乐方式对于节奏快、压力大的特大城市居民是适度的。有时候,社会科学领域并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或者客观的事实,而是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一些研究对象。

方法四,特色资源法,就是您要把自己最擅长、最有特色的资源和能力拿来申报您的国家社科基金,让别人觉得这件事您来做是最合适的。

咱们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其实就是在向评审专家们销售我们自己。销售我们自己,就是要让专家对我们形成印象、形成认可。理想的状态是专家既认可我们的人品人格,又认可我们的学术能力,还认可我们的论证方案,但是有时候7000字的申报书不能面面俱到。这时候怎么办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跟别人相比起来,还有些优势的资源,整合一下,看看最后能形成什么选题。所以区域特色、民族特色、行业特色、学校特色等,都可以变成您的优势资源。

第五点:我们应该怎样提前布局自己的选题?

大家博士都读完了的人,谁都不比谁的智商低,专家能看到本学科发展方向和发展机遇,您一样也能看的见。这时候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大方向会不会错?如果不会错,那么就接着问下一个问题:我的能力适不适合这个大方向?如果回答是没问题,那么再继续问第三个问题:在这个大的方向中,我的定位是什么?

定位完了,基本上您的国家社科基金选题的大方向和大框架也就确定了。这时候就要思考更具体的问题:我所在的学科,到底哪些概念不太容易成为昙花一现的概念?哪些概念可以够自己研究三五年甚至十几年?您的领域我虽然不熟悉,但是我相信您是足够聪明的,能够识别出来。

接下来就是告诉整个世界您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具体的方法应该是出成果,多快好省地出与这些关键研究焦点相关的成果。其实就是要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发声,告诉别人,除了张三李四王老师之外,还有我芙蓉大官人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大家开会的时候,如果方便的话,也让我来学习学习呗,哈哈哈!

您一定会问,这能管用?
我一定会回答,这咋不管用唻?

大家检索文献的时候,比如搜索题目中包含区块链媒体应用几个字的论文的时候,如果您的论文下载量、引用量都排名比较靠前的话,这说明大家对您研究的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如果您发表的比较早,而且近几年还在持续的发表相关文章,这说明您能够踏下心来把这个研究做下去。

这时候大家去想一想,为什么国家社科基金要给别人而不给您呢?如果不给您,那简直不就是天理难容了么?对不对?所以,要提前布局。

怎么提前布局呢?
事实上刚才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聪明如您,一定已经在思考应该怎么布局了。但是难免可能有些朋友还要继续问的更详细一些,我这里适当再细节化一点。

比如,您的论文题目中,是不是应该经常出现您已经确定好的这几个关键词呢?再比如,您是不是应该较早的出版一本相关的专著或者教材呢?还有,您是不是也应该多在各类媒体上或者自媒体上多谈谈您的这几个关键词呢?哪怕在您自己的公众号上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发表才对?

第六点:我们再来更详细地聊聊选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细节。

首先是,切忌选题太大或者太小或者太玄。

咱们都是普通人哈,只是想拿一个青年或者一般项目,也没有打算去搞个重点或者重大。所以您的选题就别去做那些应该属于重点或者重大的宏大叙事选题,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选题一般都是咱们这个学科中的大牛才能做好的。对于咱们这种普通教师,选这么庞大的题目非常容易在论证过程中显得假大空。

当然,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容易显得咱们格局不够、能力不够和眼界不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有点小家子气。

比方说,我这两年一直在想为什么国家社科基金关于自媒体领域的研究立项比较少?其中一个原因有可能就出在这个选题的字眼上,大家一提到自媒体、自媒体,这个就非常容易让我们的大脑意识跟个人”“自我甚至自私挂上钩,就非常让人觉得高度和视野一下子变low了,所以很多人认可新媒体却不怎么认可自媒体。

但大家自己去想一想,自媒体从业者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群体了?它影响的人群是不是已经达到数亿的规模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及其问题是不是关乎到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舆论了?但是我们研究这方面的选题依然要谨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非常容易显得选题比较小,没有气派、气势和气魄。

还有不能太玄太虚。中国的社会,中国的人民有太多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难题等着像咱们这样读过几年书的人去研究甚至去解决,咱们要对得起这种期待才可以。否则的话,为什么这些年社会批评知识分子的声音越来越尖锐,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变得越来越纸上谈兵了,越来越去实就虚了。咱们不指望自己成为费孝通老爷子那样的大家,但好歹也应该有问题导向,城市中的问题,比如普遍的社会焦虑感,农村中的问题,比如向城镇迁移以及教育医疗,各个行业的问题,比如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工匠精神等,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也需要大家提出更加实实在在的对策和建议。

其次是,切忌太老或者太新。
当然,大家一定要辩证的去看这个话题,有些领域的研究是越老越有价值,比如历史、哲学或者国学等,直到当前仍然在研究一些我们的祖先提出的古老命题。

再比如我们这个领域的,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中外广告史,也都是老话题老课题。但是它看上去老,事实上也依然有新的时代意义,比如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那么这个时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史(1921-2021)就有着非常新鲜的时代意义。

当然,这样的选题还得需要咱们自己领域中比较有分量比较有权威的专家来做,咱们普通老师可以在类似的大框架下选择一个再细分一点、再垂直一点的视野,做个中观一点的研究,比如国民的新闻消费习惯变迁(1921-2021),这就显得不那么大,咱们也驾驭得了。虽然依旧是个老话题老选题,但是这种选题每到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这样的时间节点的时候,就会迸发出它的新鲜感。

所以,并不是说不可以做老话题,而是要找到做老话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法。我再举个例子,别人研究历史很多都是通过文献来做,那么您能不能通过大数据的方法来做,如果能的话,这不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选题了么?

应该忌讳的老选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别人已经研究了很多次的、您又搞不出点新花样来的老选题。

太新的选题也是一样的道理,要辩证的去把握。不是不好,但也不是绝对就好。为啥呢,因为新技术、新思维、新话题它都有一个接受过程。

前沿话题,不光您自己认为有价值,关键还得专家也认为有价值才行。这就涉及到一个对新话题的认知问题,最起码您要等到这个新话题、这个新概念被30%乃至再多一点的行业专家认可了之后再申报。


来源:新传学苑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bnbWnunhZtqNOnHOC8nFw

编辑:陶鹏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