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周榜追访|澎湃记者夏如初:暗访时要胆大心细,保持冷静
标题:“暗访被禁的狐貉肉冒充牛肉”,河北、山东回应了
作者:澎湃新闻影子调查队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5-03-15 “暗访被禁的狐貉肉冒充牛肉”,河北、山东回应了 又到“315”,又到全民围观的媒体打假春晚。澎湃的这篇报道,是对其当天稍早时候发表的调查报道《315暗访|你吃的牛肉可能是被禁的狐貉肉》的跟进,所以两篇必须得结合起来看。看后有这么几点感受。 一是涉事的政府部门反应很迅速。第一篇报道是10:55分发出的,第二篇报道是17:34发布,也就是说,在不到7个小时内,河北和山东两省的相关部门就分别进行了回应,表示已对事件展开调查。但后者在回应中使用的一个字眼,“舆情出现后”,多少反映出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对于“315”的态度——调查处置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灭火”。 二是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中的一环。报道披露,据统计,中国狐取皮数量,山东河北合计占到72.9%;貉取皮数量,这两省更是占到89%。显然,这为本篇调查所关注的“狐貉胴体黑市”做了铺垫——其势必会成为下游产业链中的一环。 报道提到,私售狐、貉肉现象此前曾屡屡被媒体曝光过,当地政府部门查得也很严,所以暗访中接触的一些商贩警惕性都很高,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个庞大的产业链,非但没有因监管的加严而被铲除,甚至有人在视频平台公开叫卖。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是以罚代管、一罚了之。 三是这个被媒体长期关注的话题恐怕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地方政府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开展毛皮动物屠体饲料化利用试点。从2023年11月至2026年,试点周期3年。如今已经过了将近一年半,效果如何呢?从报道中看,显然不理想——连“养殖场取皮点装监控这个钱谁来掏”都还没一个明确说法呢。 所以,这篇报道有新闻价值吗?有!与老百姓关系重大吗?大!涉事企业会被严肃查处吗?会!今后山河两省的狐貉肉还会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吗?我想大概率也会!为啥?因为病根没解决呀。 另外,这篇微信公号文章下网友们的几个核心关切点:“关键是流向哪里了?炼出的油最后都是干啥的?这种动物肉吃了会怎样?”其实我也很关心。报道中有村民满不在乎地透露:“现在羊肉有羊肉精,狗肉有狗肉精,驴肉有驴肉精,加进去口味一改,啥也吃不出来”,那你我在火锅店、路边摊吃的那些嚼不烂的牛羊肉,会不会也可能是加了牛羊肉精的狐貉肉呢?遗憾的是,从这两篇报道中,并没找到答案。 最后,期待澎湃和其他媒体同行能继续跟进这个系列报道,坚持不懈,深挖到底,帮网友们和我解开谜团。就像最近不少媒体呼吁的:维护消费者权益,不止“315”,更要“365”。(资深媒体人余瀛波) 中国皮革协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貂、狐、貉取皮数量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养殖貂狐貉胴体达1076万个左右,估算10多万吨。这些胴体有的被制成假牛肉干、冒充狗肉端上餐桌。除流入食用领域,多名狐貉胴体流动链条从业人士称,大量狐貉胴体经炼油厂流入食用禽畜饲料产业链。 3月15日,澎湃新闻的报道《狐貉胴体黑市:未检疫禁食用狐貉肉销往多地,或冒充牛羊兔肉》,披露了胴体流转细节:有肉贩公开叫卖国家严令禁止食用的狐貉白条(去除内脏和皮下脂肪的胴体),还库存了几十吨已经分割好的狐貉腿,称可冒充牛羊肉、狗肉等。 报道发布当天,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同针对相关事件开展调查,调查结果以官方通报为准。 这个结果,符合澎湃新闻记者的预期吗?在整个暗访过程中,记者又是如何一步步突破成功、拿到素材的呢?以下是“磨稿子”与记者夏如初的对话。 问 这篇报道署名是“影子调查队”,你能介绍一下这个团队吗? 夏如初:之前大家可能也看到过“影子调查队”操作的相关报道,团队成立的背景是澎湃新闻系统性变革首批推出了24个工作室,影子调查队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影子调查队”依托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主力团队,以深度调查、暗访为主,主要承担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任务。 为什么叫影子调查队呢?我们部门负责人觉得,做新闻调查,就应该像影子一样,紧贴事件核心,紧追新闻进展,做到与新闻形影不离。就像我们影子调查队的那句slogan:探寻真相,如影随形。 问 这篇选题是如何获得的? 夏如初:食品安全一向是关注的重点。最开始其实并没有瞄准狐貉胴体这个选题,而是想做一篇关于合成肉卷的报道。搜索发现,山东有些地方疑似存在合成肉问题,进而发现大约在10年前,媒体报道过狐狸肉假冒羊肉卷的情况。我们认为,这背后的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风险,更值得关注,公共价值更大,决定以回访的方式去调查。当时没有任何线索,也不知道选题能否落地,带着期待和焦虑就出发了。 问 你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夏如初:狐貉等皮毛动物的取皮季,大致是11月底至12月,而我们的调查从2月底进行,市面上基本已经没什么动物胴体。在淡季做这篇报道,很难获取到狐貉肉分割、炼油、做饲料等有冲击感的画面和证据,难度很大。 问 你觉得这个选题的社会意义在哪里? 夏如初:绝大多数读者可能更关心个人健康风险。这些未经检验检疫的胴体流入市场,可能携带病原体,很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狐狸,即便是被取皮后,皮下埋植的固体激素仍有残留。调查期间,受访者们提及分割后的胴体流向广东、广西等全国多地,被加工充当羊肉、狗肉等,甚至在一些农家院,冒充獾等野味。唐山一肉贩子称,自己卖出的狐貉肉在南方被当兔子肉卖,到了北方就做成了牛肉干。 更重要的是,存在疫病传播风险。从养殖、屠宰、运输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滋生人畜共患病、甚至成为新病毒和变异株的来源。 在报道中,我们对涉事暗访对象了化名处理,也没有点出精准地址,目的是不希望仅仅处罚个人,而是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展行业整治。 问 采访之前,你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夏如初:前期主要是查阅相关法规、过往报道,大致有个方向。出发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调查方向和选题落点。 最开始,我们预想呈现狐貉胴体分割后流向餐桌的情况。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大量次等胴体(如病死的、久置不新鲜的),被炼油炼渣做成禽畜饲料的情况很普遍。按相关规定,毛皮动物胴体禁止用于食品、饲料加工等原料。但相比分割食用,饲料问题似乎一直都隐在水下。所以我们又花了不少功夫,冒着风险,去接近油贩子、暗访黑炼油厂,努力把报道做得深刻一点,全面一点。 问 整个采访过程你大概花了多长时间?是几个人完成的? 夏如初:我们是两个人,各自构建人设,互打配合,总体比较默契。从采访、写稿到剪辑,整个周期差不多15天,时间很紧,全程超负荷工作。采访9天,辗转了两省四个地级市,白天暗访,晚上复盘、整脚本,有几天半夜2点还在赶路,凌晨4点还在听录音。期间,部门领导也密切关注我俩动向,随时讨论调查进展和方向,提供了很多帮助。 问 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夏如初:我们在这9天,共采访了近30人,包括养殖者、肉贩子、油贩子等黑灰链上的参与者,都是我们到了当地后才接触到的。其中一些“圈内大佬”,手握一定的资源和势力,非常狡猾和警惕,其中2人还有案底,所以每说一句话、每一次见面,都要特别小心谨慎。 比如,我们想让唐山一名有案底的肉贩子带去冷库看大货,他最开始严词拒绝,后来同意了,但要求坐他车,不能拿手机、不能发定位。原来冷库藏在一偏僻农户家里,极其隐蔽。肉贩子等3人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幸好和搭档比较默契,还是趁机掏出手机拍到了一些画面,发了定位。现在回想,确实很危险。 问 刚才你提到暗访过程中记者会先设定好一个人设,然后再去采访。在立人设这方面,你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大家? 夏如初:其实也没有特别的技巧,胆大心细,保持冷静。女记者不能太端着,谈吐尽量接地气,否则对方很容易起疑。 问 不少有过暗访报道经验的记者会反馈说,报道发出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欺骗”“出卖”了信任过他们的采访对象,内心会产生一种不适感。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夏如初:这个情况也一度困扰我。像去年,做了有关非遗传承人敛财的暗访调查,报道刊发后的几个晚上,暗访对象陆续发了近100条信息,诉苦、求情,希望删稿,当时感觉压力很大,我还和部门领导反馈这个情况,帮我心理疏通。这次采访中,一个肉贩子为人豪爽,出身让人同情,但不得不写。 现在我已经慢慢接受这种不适感,尽量不多想、不深想,把公共利益和价值放在第一位。 问 关于暗访报道,你认为哪些环节是需要重点注意的? 夏如初:要把握好采访的度,特别要注意避免引导式提问,也不要预设结论。受访者可能会夸大事实,或前后出现矛盾,有时难以甄别,要多信源交叉验证。 问 对于这篇报道,你有感到遗憾的地方吗? 夏如初:最大的遗憾还是因为淡季,没能直接拍到他们现场分割、炼油的情况,也因此导致一些采访内容无法呈现。但听到行业专家说,“你们是目前为止,国内第一家对皮毛动物乱象做深入调查的媒体”时,还是感觉很有意义。 问 这篇报道发出后,你觉得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夏如初:坦白说,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3·15发稿后,报道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河北农业农村厅当天回复称,将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同展开调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方面表示,舆情出现后已迅速派员赴现场处理,联动相关部门成立调查组。 但我们此后多次联系,两地还没有作进一步回应。正如我搭档所言,媒体只是引子,监管部门才是正主。希望有关部门真正重视起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有效遏制此类乱象的滋生和泛滥。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