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3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院需要什么样的好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23:57: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樊林君带领学生采访美国ABC7电视台华裔主播Kristen Sze。Farland Chang摄,图片来自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

前天看书间歇写了一篇《中国新闻教育界的汕大现象》,写时仓促,刚开头,就又煞了尾,许多想说的话都没展开,但可能这个话题对新闻院校师生有所触动,阅读和转发量在我的帖子中都不算太小。我特别注意到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年轻的樊林君老师在朋友圈转发时,前面还写了不短的一段话,读来让人动容,先特意转发如下:

谢谢王天定老师写下面这篇文章,“汕大现象”的独特之处——不是因为有钱,而是这里有一群真心当老师的人。

上周国内有20多所高校新闻院系的老师来汕大,参观我们的融媒、书院,听我们硅谷报道团的分享会,深受触动,给我们由衷的称赞。

的确,汕大有一群跟我一样认真得有点傻呵呵的人,就是喜欢教学,不怎么追求职称高低和科研绩效,甚至连什么是C刊都不清楚。

但我们明了的是,真诚帮助学生成长, 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学习的理由 吸收是为了奉献 才能承先启后  成功不止付出与拥有 有承担才是 最高的成就”。(引自汕大校歌《大学问》)

李嘉诚基金会给了汕大充裕的资助,但钱没有乱花。2006年我在北京当记者时第一次来汕大,发现房间抽屉里有一份清楚明白的年报,里面有每一笔财务开支明细,被这个细节触动了。2009年回国时选择来汕大,这是缘由之一。

汕大的领导者很清明——没有一位有自己的专车,要车都是跟校车队订的。

我们可敬的范东升院长,从北京来到汕大十年,住在没有电梯的六楼,爬了十年的六楼!他来学院十年,对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以诚相待,从不摆架子。记得我来汕大第二年,我们去四川出差,坐电梯时他随手就帮学生拎起脚架,这个自然而然的举动,我至今没忘。

这位宽厚的长者,去年续聘时,新闻学院所有教师无记名投票,结果出来他得了全部赞成票! 这印证了我们汕大行政楼大厅铭刻的这句话:“宽大清正,众必归近之”。

如王老师文中所写,汕大的独特,不是钱堆出来的,而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热诚受到鼓励,学校把主要的资源都是投在学生上。去看看我们的学生书院,再对比我们老师的宿舍楼,就会知道这份“真爱”不是说说而已。

当然,在“数论文”的聘任考评模式之下,汕大未能完全幸免,热爱教学型的老师要提职称也极不容易。

偶尔有点想不通,去水库山林里走走,就又精神抖擞了。想想其实汕大给我的工资足够了。而且我们的校训是“建立自我 追求无我”呢!


“近距离看硅谷——汕大新闻学子美国之行”校内分享会上,樊林君作为带队老师分享感受。蒲锦绚 摄 图片来自汕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

我最早知道樊林君,还是读我的同事张建中博士的论文《让新闻重归社区:大众自传播时代的新闻教育》一文,这篇文章通过美国学者Donica Mensing的文章,介绍了樊林君在美国加州伯克利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创 办社区网站《今 日 阿 伯 尼》(Albany Today)的过程,她的这个网站,后来获得了阿伯尼市政府特别奖章,我读后印象极为深刻。2015年在上海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上偶遇樊林君,她来参会时,身边还带着她指导的学生媒体《汕头草根播报》的两个小女生,都是灵气逼人,活力四射的小姑娘。

林君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后来在加州伯克利分校获新闻学硕士,曾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美国《迈齐报系》北京分社研究员。这是一份让人欣羡不已的简历。我常想,这样一个“学霸”,凑凑论文,评个职称,玩体制内游戏,对她来说应该不难吧,但她在汕大新闻学院教书七八年,教实务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做校园媒体,带学生外出采访,还有,在博客上,我常读到她写给学生很长的信……时间和精力碎割在这些事情里,她乐在其中。

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比如哥伦比亚和密苏里,都强调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园里获得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经历,这个除了结合实务课做校园媒体,另无他途,更重要的是,校园媒体是一个允许学生反复试错的地方,所以,校园媒体训练与参加媒体实习,二者不能相互取代。在校园里指导学生做媒体实践,恐怕没有人会质疑这对每一个新闻专业学生的意义,但有意义的工作,要谁来做?

说句实话,这样的工作,不是新闻学院每个老师都能胜任,这需要有热情,有情怀,肯为学生付出,但也需要有业内认可的专业能力,方能为学生提供不逊色于媒体一线从业人员的专业指导。一次一次的讨论选题,一遍一遍修改稿件,做这些事情,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做过的人才能明白。在国内高校目前这种体制下,这些付出其实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但令人感动的是,在国内新闻学院还有不少像樊林君这样的年轻老师,肯做这样的傻事,新闻学院的学生需要这样的好老师。而林君比其他一些老师稍幸运的一点是,在汕大新闻学院,她并不孤独,她工作能得到的认可,可能比在其他学校稍多。

说几句总结性的话:

1、我们国内的新闻教育,除了人大、复旦模式之外,还完全应该容得下一个“汕大模式”。

2、决不是反对老师做科研,新闻学院需要大量做精深理论研究的老师,但也需要一批有热情,有能力指导学生从事专业实践的老师,这两类人都弥足珍贵。

3、人大复旦模式非常成熟,早成学界标杆,“汕大模式”需要更多的关注。做精深理论研究普遍受到重视,而全身心投入实务教学的老师,需要更多扶持鼓励。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TQ5MDIxNg==&mid=2247483768&idx=1&sn=15b88e440ced61bca27abdc53594ca38&chksm=e83abc3fdf4d3529239e21cc1a265fdf6f7397ac46cb4f2480c565c98d7c285dd85bcf1df209&mpshare=1&scene=23&srcid=0327q9ZFEZ0CEqiZZRgp8M8Q#r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