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媒专业毕业生:多元就业挑战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20:5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新闻传播学教授的分析与思考——
传媒专业毕业生:
如何应对多元就业新挑战


 文/庹继光

当下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多元化趋势明显,呈现出方向相对多元、就业前景相对乐观,但传统主流媒体就业率偏低等特点。本文提出,在就业多元化态势下,传媒专业学生更应具备专业理念、策划力和沟通力等核心竞争力,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善于进行职业规划、院系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选修课程范围、发挥业界导师的引导作用等,均有助于提升传媒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内地传媒教育发展迅猛已是不争的事实,截至2015年底,内地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7个专业布点数达到1244个,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传媒专业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必然对其就业产生影响,从整体态势来看,当前传媒专业就业呈现出方向相对多元、就业前景相对乐观,但传统主流媒体就业率偏低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会对近期传媒教育发展构成直接障碍,但肯定会对内地传媒教育事业形成“倒逼机制”,相关高校、院系和学生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恰当的举措应对这些变化,提升就业竞争力。


互联网特殊的媒介性质
对传媒毕业生就业的推动


中国传媒大学是内地一所以传媒专业为主体的高校,该校提供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在内地部分专业就业率严重下降的状况下,该校毕业生仍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截至2015年10月31日,中国传媒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26%,而2016年该数据进一步上升为96.45%。不过,直接去传媒单位的毕业生明显减少了:2013届本科毕业选择在传媒领域工作的学生占到总量的52%,2014届本科毕业生占比提高到56.91%。2015年,该校毕业生签约单位仍相对集中在文化、体育、娱乐行业和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0%和23.87%。其中过半的本科毕业生前往传媒类单位工作,主要集中在广播电视、文化娱乐、网络新媒体三个领域,而近一半的硕士研究生集中在网络新媒体、文化娱乐、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四个领域的传媒类单位工作。2016届数据中“文化、体育、娱乐行业”和“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占比均略有下降,分别为39.29%和16.36%,两者相加仍超过一半,延续了传媒类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重要就业去向的格局。

与中国传媒大学相比,南方一些大学新闻传播院校毕业生在传媒单位就业的减少得更多。据某学院统计,该学院毕业生在各种媒体单位工作者不超过30%,其他毕业生则分布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另外还有少数毕业生自主创业。

这些数据都直观地说明了当下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化、传媒岗位主体性不再凸显的整体态势:随着社会发展,报刊、广播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媒体单位不再是传媒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面对日益复杂的对内对外关系,许多大型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都需要传媒专业人才来处理公共关系、媒体沟通、对内对外宣传等事务,而传媒专业毕业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写作、行政和沟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保持了较强的竞争能力,最终被这些单位相中,就业率持续走高。

国内传媒公号“全媒派”联合“新闻实习生”展开的一项《传媒院系学子毕业就业意愿调查》也印证了就业多元化的趋势,在收回的千余份有效样本中,除18.6%的学生继续读书深造外,48.9%的传媒学子毕业第一意愿是去媒体工作,也有32.5%的学生选择媒体机构之外的工作。

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特殊的媒介性质有关,人们无须进入传媒机构、单位,只要自己的工作跟网络传播相关,得以发布公众信息,展开“点对面”的公众传播,实际上也是在传媒行业就业,加之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稳定性、自主创业的经济收益等因素,许多传媒毕业生最终选择了“拥抱”非机构性的网络媒介等,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许多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毕业生,事实上也是在为所在单位从事网络信息发布、沟通、媒介关系处理等直接关涉媒体业务的工作。




就业多元化考验学生核心竞争力


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一方面与近年来传统媒体的困境有关,报刊、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对人员的需求有所削弱,但这显然不是根本原因,随着媒体竞争加剧、受众要求提高,传统媒体机构在大量吸纳金融、经济、法律、社会学、外语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从事新闻信息的综合、分析、解读等工作,对传媒专业学生就业造成一定冲击,这可以称为其他专业毕业生“引进来”现象。另一方面,当下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也在拓宽,除了以往的传统媒体机构之外,新媒体、政府部门、广告公关公司、媒介研究公司、高等院校等也为传媒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进一步丰富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是传媒专业毕业生“走出去”现象。

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归根到底都关系到传媒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和养成——当下,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很难形成传媒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在网络媒体、新媒体技术等方面,传媒学生往往不如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工科学生;而在文字表达、文史知识等方面,传媒学生可能不及文学、历史专业学生;在经营领域,传媒学生则难以抗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

不过,当前在实际招聘中,用人单位往往更重视复合型人才,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毕业生掌握融合技能的要求日渐提高,而这恰好是传媒专业学生基于新闻专业理念、策划力、沟通力等综合而成的特长。

进入网络时代后,全民参与新闻信息生产成为现实:互联网作为社会的操作系统内化为网民的身体组成部分,主体与媒体深度融合,两者完全形成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一体化关系,公众具备了自媒介、社交媒介等网络媒介的使用技巧和能力。甚至,一些媒体机构还展开了机器人写新闻的尝试,目前已经在经济、体育新闻等领域引进机器人写作,主要是撰写快讯等动态性消息。

但是,机器人无法替代人的思想,普通的公民记者也难以养成传媒专业学生长期训练而具备的专业主义理念,这可以构成传媒专业学生的一大核心竞争力,笔者曾以当下财经传媒人才的复合培养为例进行过论述:高校应当充分整合经济、管理等财经类学院与文学、新闻传播等学院的教育资源与师资特色,对学生进行跨学院的培养,使他们在新闻传播专业理念与财经专业知识诸多方面都得到最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夯实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根基。[2]实际上,其他类型传媒人才的培养也表现出类似情形,尽管许多人都能撰写新闻报道,但传媒专业学生接受到的专业主义理念却能够促使他们以理性、客观、中立、思辨的态度生产新闻信息,赢得公众的信任和青睐。

此外,在公众普遍掌握新闻写作能力的今天,传媒专业训练中持续传授的策划、沟通等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优势,策划、沟通能力与较强的写作能力结合,有望为传媒专业学生提供新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养成路径


简单而言,传媒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应当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来实现,但当下内地高校普遍缺乏跨学院培养传媒人才的机制,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在传媒专业学生的系统培养过程中,传媒院系、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如下路径,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学生逐步学会职业规划
此前,内地高校传媒专业学生试行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例如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培养体育传播人才等,但这显然无法成为常态化的格局,订单式培养模式无法长期实施。不过,传媒专业学生完全可以在认真分析自身现实条件、找准优势的前提下,提前规划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发力,有望取得好的效果。

按照当前的归类,传媒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新闻类传媒、营销广告类传媒、公众传播、媒体发布机构、创作表演等,这些类型的工作显然各有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提前瞄准适合自己的工作门类和岗位,根据其特殊要求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夯实此项工作必需的知识和素质根基,培养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自然更有机会赢在“起跑线”上。

不过,从内地学生的基本状况而言,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通常对于自己的专业兴趣、就业方向等缺乏充足的认识,难以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这种职业规划活动更适合硕士研究生,可以首先在传媒专业研究生中推行。

(二)院系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范围
当前内地高校教育体系的一大弊端是本科生必修课太多,选修课则普遍较少,极大压缩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一个模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迥然不同的工作岗位需求。

对此,从事传媒教育的高校、院系等可以考虑压缩学生的必修课数量,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选修课范围,使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得以接受到不同类型、体系的专业训练,为他们日后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奠定基础。此外,近年来内地部分高校已经在传媒专业学生中实行了毕业作品答辩的实践,允许本科毕业生在答辩时以新闻报道、策划案等代替毕业论文,还有一些高校在专业硕士毕业答辩时也采取了作品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范围,有助于帮助他们提前按照自己未来的就业去向进行准备,增加就业的成功机率。

(三)充分发挥业界导师的引导作用
当前,内地许多高校传媒院系正在实施“部校共建”,未实施此项工程的院系也普遍实行了业界导师制,这些举措使院校得以引进大批传媒业界的高层、专业人士担任研究生、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工作,这是宝贵的资源,完全可以为学生就业发挥建设性作用。

现实中,许多传媒院系事实上并未真正利用好这些资源,大多数业界导师被闲置了,其他人士也只是在讲座、大型庆祝活动或会议时才来到学校,成为点缀符号。其实,业界导师最实际的作用应当是及时提供业界动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为传媒院系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等,因为他们处在传媒业发展和竞争的一线,对于行业进展、变化等了然于胸,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最契合媒体发展的现实,高校和院系充分发挥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积极功能,才真正算得上最大限度用到了他们的长处。另外,一些传媒院系也派出教师前往传媒机构挂职,他们也应该利用这个机会了解业界的动态,提醒所在院系及时变革专业培养计划、模式等,使传媒人才培养更符合现实需要,培训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并在工作岗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作者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