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院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22:1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在信息时代,新闻传媒的重要性再怎么说都不为过。而作为职业传媒人培养场所的大学新闻院系,自然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人们期待着理想、负责、高品质的传媒业,服务于社会的和谐运行、文明的延续发展。由于传媒业的主体是人,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情感的人,其主体部分又来自新闻院系,于是大学新闻院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个好的新闻学院,应该是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传播新闻知识的发源地,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专业人才生产工厂,是一个引领传媒与社会发展的思想中心。而一个好的新闻学院的背后,总有一个优秀的院长。因为在现代大学体制下,院长是赋予学院灵魂、决定学院性格的人。在教育与知识的海洋里,院长是决定航向的舵手,是他或她引领着航船驶向此岸而不是彼岸。

前不久,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现代大学体制下,院长作为学科或专业的总负责人,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所谓承上,即对校长负责,遵循校长的办学理念,确定学院的教育方针、目标及路径。启下,则是作为一院之长,赋予学院以灵魂,组织学院的教师,落实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院的教育方针、目标定位,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模式;同时引导学生全心向学,在德智体诸方面均得到充分发展,达成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的期待。这还仅仅是其中的一面。现代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中心,还是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服务中心。要实现这所有目标,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许多环节不是操之在我,不是院长一人的主观努力所能及的。更有甚者,凡担任过院长者,几乎都体验到那种上挤下压、全能要求、无限责任背景下的痛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做一个大家认可的好院长,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近一段时间,舆论界关于新闻教育议论纷纷,其中也涉及院长职务。事实上,新世纪以来,新闻教育界在院系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最突出者莫过于院长来源的多元化。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新闻院系的院长(主任),几乎没有例外都是学者出身,由教授出任。如今,由学者、教授担任院长的新闻院系虽然占教育界大半,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任命院长主任时,开始向媒介、党政机关借将。一些退休(或在岗)的知名高官担任重点院系的院长,或者延揽权威媒体的社长、主编、台长主持学院事务,开始成为一种常态,而引人瞩目。有的院系成效显著,因此攀上新的台阶,有的则绩效不彰。这种现象,引起了业界、学界的关注和思考。是不是学者、教授不再适合担任院长职务了,或者,是不是高官或媒体高管才是新闻学院院长最适合的人选?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2
愚意以为,一个人是否适合担任新闻学院院长,关键不在于他的出身,不在于他的职业,不在于他的地位,也不在于他的学问,虽然这些因素对他履行院长职务有这样那样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他综合的素质、情怀与履行职务的专业能力。

首先,一名优秀的新闻学院院长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作为一个学院的院长,应该具有“舍我其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使命意识。在当今信息社会,新闻传播教育的天职在于向新闻媒体输送合格的职业传媒人,同时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传播和服务方面的人才需求。由于信息本身就是社会系统的黏合剂,信息传播的发达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系统的进化程度。所以,教育系统是否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输送高质量的传媒人才,以承担历史记录者、环境守望者、文化传承者、公平正义捍卫者的职责,不仅事关教育本身的绩效,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文明的延续发展及国家的和谐稳定。教育事业乃是百年大计,新闻传播教育更是如此。新闻教育界责任重大,新闻学院院长自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学院院长不是一份简单职业,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在这个位置上,聚集了太多的社会期待,承载了太重的历史嘱托,其道义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感超越了其他几乎所有的职业或岗位。

新闻学院院长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需要超越常人的意志品质。不仅要有高远的志向,更要有坚实的步履;要能想人之不敢想,能为人之不敢为,要敢于出招;要有坚忍不拔的斗志,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即便失败了,也要起而再战。一个普通人可以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工作,院长则不行,院长面对的是千百名师生期待的眼神,承担着社会舆论的重负和现实物质的压力。新闻学院院长的工作千头万绪,同时面对上头和下头,接触里面与外面,服务老师和学生,兼顾教学与科研,明明不是超人,却要像超人那样工作;明明不是自己的责任,却需要自己去承担。不仅要分配好资源,更要竭尽全力拓展新的社会资源。不仅要做好学院的工作,使学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教学科研也要走在老师们的前面,以起到表率引领作用。普通人如果不是一时糊涂,断然难以承接院长的重担。当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缺失良知、尸位素餐的院长。作为一个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院长,必须以毅然决然的态度直面自己的工作,抱定决心,全力以赴。事实上,一个成功的院长,仅仅有决心还不够,还必须有恒心,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毫不松懈。这种高度紧张、甚至是亢奋的心理状态,是院长事业成功的心理前提。

其次,一个优秀的新闻学院院长,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牺牲精神和大爱情怀。所谓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特别能够吸引人的力量,因而成为大家特别亲近、喜爱的人,并对大家产生一种榜样示范的效应。一个学院院长具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魅力,对于学院的学生和教师,不仅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更能增强学生、教师对于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它是一种能够凝聚人心的正能量,他们会为拥有这样的院长感到骄傲、自豪。就像北京大学学生对于蔡元培、清华大学学生之于梅贻琦。但是这种人格魅力是主体长时期修炼的结果,是长期以来学习、工作及内在修养的积淀,在短期内是学不来的,也是装不来的。同样的话语、同样的形体动作,体现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具有不同的意义。有的真切、诚挚、可爱,有的则虚伪、做作、令人厌恶。在新闻教育界,我们会看到一所优秀的学院,往往有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院长,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范敬宜就是一个典型,学生老师们敬重他的人格、尊敬他的操守、佩服他的职业水准,是他们心中敬爱的德高望重的师长。

新闻学院院长是一个复杂浩繁的工作岗位,要应付工作上的千头万绪,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必须将自己的学术追求暂时搁置,只有牺牲小我,才有可能成就学院的大我。当然院长个人的学术研究也不能说与学院的学科建设没有联系,它实际上是学院学科建设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把院长自己的研究等于学院的科研,就容易混淆公私的界限,就可能出大错了。在院长任内,学院工作第一、服务第一、运筹第一,其他的应该放在第二位;离开了院长的位子,才可以全心追求自己的学术理想。

大爱情怀也是院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要爱学生,爱老师,爱学术,爱人民,本着一腔热爱面对学院的师生,服务社会和人民。爱的前提是理解。不理解学生和老师的苦衷,不理解他们的本意,就无法包容,没有包容就没有自由,就没有学术。不能把学校机械地理解为一个工厂,按照统一规格生产人才产品。人是多样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作为院长应该尊重学生、尊重老师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应该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应该允许学生身上“长些刺”。一个好的学院绝对不是一言堂,不能一花独放,而应该是万紫千红。院长的爱有多深厚、胸襟有多大,学院的发展空间、师生的舞台就有多大。院长的大爱可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开放宽松的小环境,让学生、学术、学科、学者在这里健康成长。

其三,一个优秀的院长还要有杰出的管理协调能力、广泛的人脉和敏锐的学术感觉。院长是一院之长,学院的师生、学院的运行一切取决于院长。院长的职务履行,涉及学院上下,学校内外,学生老师,不仅要管理教学和科研,而且要负责学院的稳定、拓展社会服务,不仅要做好学院的事情,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是说既要做人的工作,又要做具体的事情。院长必须要有“弹钢琴”的本领,没有这种统筹协调的“金刚钻”,万万不能接院长这个“瓷器活”。站在院长的位置,相对于一般老师和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大局意识更强,更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看到问题的实质。其决策才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同时,由于院长是学院的代表,而新闻传播学院在大学体系中,与学校内部各单位、与社会大系统的联系十分紧密,院长自然就具有了教育家、外交家的特征。出入于官场,交往于业界,左右逢源,人脉广泛。这是履行院长职务所必需的。唯其如此,他才能够从社会、从学校争取到更多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补充学院教学科研所需,维持学院的正常运转。

由于学院还是一个学术单位,不仅生产传媒专业人才,还生产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不仅有教学,还有科研。所以新闻学院的院长还必须具有敏锐的学术嗅觉,有高深的见识。院长可以不是顶尖的学者,不是杰出的科学家,但是他应该了解当下学术界的最新进展,应该了解学术发展的态势,了解学术生产的规律,知道哪里是前沿,哪里是关键,能够根据学校学院的基本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选择正确的学术方向,凝聚和建设学术团队。

3
我们观察当今的新闻传播教育,会发现,一个一流的新闻学院背后,一定会有一个优秀的院长,但是这个院长本身各有特色,不尽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院长作为院务的主持者,居间沟通师生、协调上下、整合力量、配置资源,扮演的是一个教育家的角色。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能够做好院长的人,很容易做好一个校长。但是院长的来源各色各样,院长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也大不相同。

表面上看,院长的任职与其出身、资历、职位、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有着某种资历、某种职位、某种意识的人就一定能够做好新闻学院的院长。譬如说,一名退休(或在职)高官担任了新闻学院院长,学院实现了很大的发展,当然与他的高官经历有关,但绝对不是完全如此。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教育与政治难舍难分,离任(或在职)高官肯定会在政界有不少人脉、不少资源,这对学院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他不了解学科、没有学术意识,没有大爱情怀,不了解教育规律,延续其作为高官时的行为模式,估计这个院长他也很难当好。毕竟院长是教育家,而不是政治家。

业界领袖现在似乎是新闻学院院长的热门人选,在省部共建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学校任命媒体的现任领导人为新闻学院院长,或者是礼聘离休媒体领袖为院长。从加强产学结合,建设实习、实验平台,打通人才市场通道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十分合理的选择。但是大学教育与媒介经营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规律不同,原则不同。在传媒行业注重宣传纪律、重视市场利润,而新闻教育属于公益事业,院长的职责之一是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所以一个好的台长、社长、总编辑,按其平时的行事方式和做人的准则,不一定能够完美地履行新闻学院院长的职责。

那么,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呢?按常理,一个好的学者似乎是新闻学院院长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事实上高等教育界就很流行这种做法,理工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校长一定是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当然,院士、著名学者精通学术,站在学术的前沿,德高望重,有很高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由于他知道学科建设发展的规律,由他主政,对于提升学院的学术声誉具有正面的影响。但是学术水平、学术意识仅仅是担任院长职务的一个条件。从根本上说,院长是一个行政管理岗位,而不是一个学术岗位。院长有大量的日常管理事务,有大量的应酬,处在院长的位置,学者不得不暂时搁置自己的学术研究,而把学院的管理事务放在首位。同时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够做好的,行政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所以一定要让知名学者做院长,对学者学术可能是个损失,对学院工作的展开、学科的发展也不一定完全有利。

由此可见,要做好一个新闻学院的院长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优秀的新闻学院院长,不一定出自高官,不一定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不一定是来自业界的领袖,也不一定长袖善舞,但是他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一定要有大爱情怀,要有教育理想、新闻精神,富有责任敢于担当,要有一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要有牺牲精神,愿意为教育,为社会,为文明,为学生和老师尽心尽力服务。只要他愿意付出,愿意奉献,坚持执着,就有可能做好一个院长。在此之外,他的出身、地位、资源、能力等,虽然也很重要,但显然不是绝对必需的。在具备以上各种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又有业界或官场的经历,或者学养深厚、德高望重,对学院的建设发展自然有正面的助益,那当然是锦上添花了。
来源:新闻记者
http://mp.weixin.qq.com/s/HLC6pASjrmQBPtyi94_mpw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