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出版社编辑对高校教材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00:3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少华按:前几天,我从自己多年前的读书笔记中整理出来几段,以《教材的原创性问题》为题在微信公号上发出,不意,昨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翟江虹在转发这篇不长的读书笔记时写了一篇很长的按语。我没有想到,一位出版社的编辑会对教材的作用、教材的发展,尤其是教材的质量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关系有如此深入的观察和深长的思考,这对于我们直接从事教学的人,是一种警策和勉励。我征得了她的同意,转发与同行分享。


翟江虹
居然有老师关心教材写作,居然有老师谈到教材的原创性问题,在高校考评体系以paper、项目等为指挥棒的当下,我的惊叹其来有自。
说到教材,想起钱钟书在《围城》中借方鸿渐之口说,“教授成为名教授,也得两个阶段:第一是讲义当著作,第二是著作当讲义”,“讲义在课堂上使用没出乱子,就作为著作出版;出版以后,当然的指定教本”。由讲义而著作,由著作而教材,这是讲义变为著作式教材的合理路径。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如果热爱教学,那么教师应该写一本安身立命的教材;好的教材造福万千学子,不好的教材误人子弟,论影响力,学术专著远远不及教材;教材并不排斥原创性,与学术专著的分别,教材更注重共识,学术著作更注重独创,但正如学术专著也要写文献综述,看看之前的学人做了什么、做到哪里了,教材大到框架、谋篇布局,小到定义、对某个问题的辨析及结论,也要提供他人的见识、自己的认识;署名是“著”、“编著”、“主编”那全得看内容是怎么来的,看原创性内容的比重,没有用销量衡量著述方式的道理。
书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一旦落实在白纸黑字上,数据、案例等转眼就成为历史,所以论述、论断等提供恒常性知识的地方要经得起推敲,至于其他要变的,那就随它变吧,读者、使用该书的其他老师自己会补充更换;在“变”中总结恒常性的规律,这是作者的本事,不能因为变就没勇气落实在纸面上,只是提醒作者还是要时时想着修订一下。
目前市面上教材低水平重复,东抄西凑,正是考评中一贯轻慢教材、认为它门槛低的结果,越不在意它,大家越是觉得怎么着都可以凑数抵那零点几的工分了。#感谢马老师此文的激发,言不及义,敬请各路方家赐教#

作者:翟江虹
来源:少华读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5MDk5NQ==&mid=208402330&idx=1&sn=9c5b9290cc1b83c37555ce0b106f039d&scene=1&srcid=1011SpQ2JJmRNNnkRkfnr5jB&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