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5-9-19 16:18 编辑
2015-09-19 编辑学
9月17日下午,西安,含光路边,《华商报》报社门口。人们拉着横幅,对着大楼示威。他们都接到了公司的裁员通知。现场并不吵嚷,没有人喊口号,但不满和怨气都写进横幅里:无良华商报,无辜裁老员工。
人群被常务副总编辑出面劝退。但事情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华商报业的大裁员让不少人感到凉意,甚至愤怒。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他们在华商报工作超过十年,依法可以签无期限合同来讲,但现在面临的是裁撤,而十年出版校对工作下来,几乎失去了再择业的可能。
[新浪微博网友“秦地京腔”,认证信息为“苗波 摄影记者”称《华商报》报社于8月份开始大幅裁员,集团其他两家报纸《新文化报》《华商晨报》已先期完成裁员数百人的任务。
另据知情人介绍,近日来,“已经裁掉86人”,《华商报》出版、校对、组版部门被整体裁撤,“隔壁”华商网民生新闻部也几乎成为“光杆部门”。
“2011年9月28日,在华商的历史上是必须浓墨重彩的写上一笔。这一天,广告单日收入1500万,这是西部报业的一个标杆,无人企及。也是从这一天之后,华商一直向下。”有员工说到:“华商报的倒掉,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首先,微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而且改变了对报纸的忠诚度。三年微博,打碎了铁桶般的新闻包装,又三年,微信来了,它更快,快得让传统媒体不及反应,东郊发生车祸,五分钟后朋友圈传遍了,西郊发生火灾,一分钟后朋友圈也火了,如果遇上暴雨暴风,朋友圈直接开始直播了。而这些新闻,报纸写不写,写吧,每天才能发出来,不写吧,感觉好像漏新闻了。传媒媒体的悲哀一天天加剧,阅读人群越来越少,广告随之越来越少,员工就显得愈来愈多,裁人,就成了必然。”
他在《感恩华商报,墙倒不必众人推》的文章中写道:“我喜欢华商报,因为它在很多时候,像一个正义的化身,依稀记得去年长安区的水上乐园事件,漂亮的反击让人拍案叫绝。依稀记得刘亮宝马彩票案中,我拿头担保的贾安庆,最终在华商报的监督下坐了13年牢狱。也依稀记得麻蛋蛋处女嫖娼案中,还了一个咸阳女子的清白。依稀记得周正龙拍老虎事件中华商报扮演的尴尬角色,更记得,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拿着华商报的号外上街游行。这些,都是华商报的图腾。 ”
他同时也表示了对华商报某些氛围的不满,“有点国企有点半官方的感觉。领导和下属之间,不是简单的业务关系,而是一种必须端着的架子。”华商报规定采访不能和其他报社同行坐一辆车,无形中拉开了媒体记者间的距离和感情,这个群体本身的自傲,又造成了很多人多疑,猜忌,自信心不足。华商今天的不和谐事件,是这些心态的累积。”
曾经是中国都市类报纸里的一杆鲜明的旗帜,现在面临这样的衰败着实可惜。管理者有规划,裁员也许是激活传统媒体活力的一个契机,但前提是,严格按劳动法去办,把应该给的补偿给足。
这也是目前公司与员工最大的分歧点。
谈起传统媒体的裁员潮,不免让传统媒体从业者不寒而栗。然而,比起已经倒闭的传统媒体而言,只裁员还活着的传统媒体还在庆幸。只是,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裁员的传统媒体都不行了吗?第二,传统媒体究竟该如何转型?
可以理解的是,现在听到此类消息心情最不好的就是传统媒体。看着同行一个个裁员,甚至有些成为“先烈”,总不是个滋味。更让传统媒体人捉急的是:裁员甚至倒闭哪天会临到自己头上?
虽然一些人觉得传统媒体裁员甚至倒闭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传统媒体从业者而言却是非常痛苦的事儿。旁观者再清楚,可能也无法理解当局者之焦虑,因为那是他们热爱的事业,但却要逐渐被无情地淘汰。
二,情况各不相同
不过,我倒是想稍微安慰一下传统媒体人,或者至少在观察问题时能看得更多更全面一些,而且能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的症结与解决方案。
先要提醒的是,虽然不少传统媒体的裁员伴随着其不断的衰落,但是还是有一些传统媒体的裁员背后与其他传统媒体的裁员情况不同。以彭博社的裁员看,虽然它在裁员,但是“彭博社仍在继续招聘,以打造快速评论和早间简报团队,加强突发新闻报道。最终,该公司的编辑总数将维持不变”,这至少表明它并没有明显的衰落。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纽约时报》身上。虽然过去几年,《纽约时报》多次裁员,2008年裁减100个采编岗位,2009年再裁减100个,去年初裁减超过30个高级采编岗位,2014年10月提出裁减100个工作岗位。但是他们一直在招新,该公司的员工人数2013年底的约1250人为,10个月后增长到了约1330人。其中一部分人员的增加是为了发展新媒体,包括网络开发人员和视频记者。
可以看出,彭博社与《纽约时报》在裁员的同时,还在招人搞新媒体业务,而不是坐以待毙,最糟糕的是那些不知如何转型的传统媒体。
三,转型关键是啥?
说到这里,其实我非常理解传统媒体人最大的纠结——传统媒体究竟该如何转型?有没有可以借鉴或参考的成功案例?有没有让人放心的解决方案?
这确实是个非常难以回复的问题,也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更是个暂时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这些又是最最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者是值得攻克的难题。
按我的理解,这甚至至少有三个问题要有深刻认识:一是传统媒体必须转型,二是转型必须要去试错或探索,三是转型必须有理念、思维的更新。当然,最难的是第二个问题及第三个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感觉,克里斯坦森独著与合著的几本书可能对解答此问题有较好的帮助。至少,克里斯坦森给我们最重要的提醒是:“有一些异常成功的企业的某些非常有能力的管理者,却在使用了传统经验中认为最成功的管理技巧而导致企业的失败”。
还有就是那五大现象:企业的资源分配取决于消费者与投资者,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机构的能力决定了它的局限性,技术供给可能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我觉得,绝大多数传统媒体人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得还相当不够。
对于第三个问题,我感觉,目前国内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总结得不够清楚,把许多不同层次的问题混在一起,而且没以可以实施的详细策略,落地的东西较少,这样容易让听者感到很虚。对于想借鉴这些思维的传统媒体人也常常一头雾水。
总之,传统媒体对于载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如果能往背后看,往深处看,往如何转型方面想,可能才是更积极的一种心态。(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新媒体研究者陈永东先生的文章,他的电子邮件是:[email protected])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MwMTcyNQ==&mid=209139176&idx=1&sn=14a9df68d0620a2929e0872699670b66&scene=1&srcid=0919ROz6ivn8EC4rKFz5ffvE&key=dffc561732c226510627e43d85a8b32f3ffa2c757a5d00f5ed3c206d536aa11e2a622f2d53cdab71f4b60912a0c829c9&ascene=1&uin=Mjk2NDAyMjQyMw%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KY6PNy3iZSUADGXcIbSDsL9yUqOEAUT%2FT%2BGBy92O9oQ7qjHGVchosks5O72vD0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