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1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各国高中课程改革最新趋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23:2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进入21 世纪以来,为应对新的形势变化,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并把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作为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为了把握国际高中课程改革动态,借鉴有益经验,笔者选择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和印度这几个典型国家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进行分析,反映其最新的动态与趋势。

改革目标
通过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实现“升学、就业和全人”三维度的协调与整合是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具体体现为:(1)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2)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培养发挥创造性的人;(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4)培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人。
2001年为美国的“高中学生年”,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The Woodrow Wilson National Fellowship Foundation)为该年年会提出响亮的口号“放远我们的目光, 决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并发表了题为“高中学生肩负的国家使命”的报告。
2002年11月14日,芬兰修订完成《普通高中课程大纲》,提出“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的目标。
2005年,印度颁布了新的《国家课程框架》,主要倡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灵活适应新环境并能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经济、社会变革的能力”。
2009年11月19日,法国国民教育部正式公布了题为《面向2020年的新高中》的改革方案,目的是为了实现“成功的高中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高中”的目标。
韩国第七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富有健全人性和创造性的人。

趋势
趋势1
修订学分分数、科目
进入 21 世纪,各国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而时间最近、范围最广的改革出现在芬兰、法国、日本、韩国、印度几个国家。通过对这几个国家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把握当前各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与趋势。
各国在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中,对原有的学分分配、科目等都做了修订。
日本
日本于2009 年开始了第四次《高中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2013 年开始全面实施。此次修订调整、重构并新设了部分学科的一些具体学习内容,重设了学分分数和科目的内容结构。其中,变动最大的是国语、外国语、理科、数学、信息五类学科。
新要领明显提高了“共同必修科目”的要求,在 1999 年的要领中,除了保健体育下的“体育”和“保健”为全体高中生都必修的科目外,其他必修科目都可以选择,例如,国语学科可以选择“国语表现Ⅰ”或“国语综合”中的任 1 科,数学学科可选择“数学基础”或“数学Ⅰ”中的任 1 科,外语学科可选择“口头交际”或“英语Ⅰ”中的任 1 科。
与此相对,新要领明确规定了国语、数学、英语这三门基础学科的共同必修科目,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力。新要领在总学分上没有多大变化,但通过科目的调整,其学分构成也就相应发生了变化。如,理科设置由原来的 11 门科目调整为 10 门,取消了设置近 40 年的理科基础、理科综合两级综合课程,新设了主题综合课程科学与人类生活和理科课题研究;原来各学科的I、II 两级选修课程改设为基础性和加深性的两级连续课程,学分由原来的2/2 调整为2/4,加大了加深性课程的学分比例。
可以看出,此次修订是日本对持续 30 多年课程改革的一次重大调整,第一次开始扭转不断削减教育内容、扩大自由化和选择性的趋势,增加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要求。
韩国
韩国于 2002 年开始实施第七次高中课程改革。与以前相较,此次课程改革新设了能力培养活动学科,将原来较为粗略的科目更加具体化(主要是选修科目),使其主题更加突出,总科目由70 个拓展为 90 个,除技术·家政和汉文、军训、教养在模块数量上未变之外,其他科目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新模块。与此相应,其学分分配、模块内容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如,国语学科由原来的 6个科目变为7 个科目,新设了国语生活科目,其中“国语”的学分由 10学分降低为 8 学分,而 “读书”和“作文”的学分由 4 学分和 6 学分都提高到 8 学分。自由选修科目的细化与拓展,大大增加其适应性与灵活性。
趋势2
重视生活技能的训练
各国都十分重视学生适应生活能力的培养,将学术性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技能需求结合起来。日本要求“各学科以生存能力为理念”;印度主张“将教育与生活技能联系起来”,“将教育与工作相联系”;英国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学生为未来的生活,为随后的教育、终身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韩国的课程编制方针是“培养学生可以主导社会变化和潮流的基本能力”。
因此,各国在传统的学术性课程之外,都增强了对生活技能性课程的开设。如日本的家庭、保健体育课程;韩国的技术·家政、军训、前途教育、经济教育、高中性教育、安全保健教育等课程;印度的健康、体育与教育课程,健康教育包括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等方面。
趋势3
新增课程门类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适应国际化与多元化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教育,适时增加新的课程领域或门类,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英国
英国课程结构中新增设的课程有:
(1)设计与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开发、计划和思想交流,用工具、设备、材料制作高质量的物品,等等。
(2)信息和交流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发现事件。开发思想,使事件发生。交流和分享信息,在发生的过程中进行回顾、修正和评价,等等。
(3)公民。对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目标和要求是,培养关键的生活技能;通过义务教育后第一阶段的教育与培训,使所有高中学生积极而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所有的青年人必须拥有更多参与和获得公民课技能有关活动的机会,并有所收获;提供机会使高中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拥有社区成员、消费者、家庭成员、终身学习者、纳税人、选举人、工人的角色。
(4)综合学习时间。在高一设置,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法国
法国课程结构中新增设的课程有:
(1)个性化辅导。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个性化辅导纳入改革后的学生必修课课程表,从高一到高三,均为每周两小时,但不一定是每周一次,教学小组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采取其他多种形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高一和高二的个性化辅导涉及面较广,如特长培养、知识加深、独立自主、学习方法、笔记技巧、演讲技能和学业定向等均纳入辅导范畴。到了高三,除了兼顾特长培养、知识加深、独立自主等内容以外,个性化辅导主要结合专业各科目特点进行。
(2)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高中课程改革尤其关注“公民、文化和体育”这个主题。高中三个年级都新设了“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课程,其主要目标就是融合多种学科,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社会,认识社会的规则,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教他们做一个自主的公民。
(3)框架性个人研究。高二、高三开设,每周至少一个小时,学生以个人或小组集体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活动。
(4)探索性课程。根据新方案,在高一增设一门探索性课程,高一每周必修课总课时为28.5 小时。增设一门探索性课程后,这一课程课时数也由原来每周 1.5小时增加到 3 小时。两门探索性课程中必须有一门经济类课程(社会经济科学或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另一门可任选,如科学方法、工程科学、文学与当代世界等,体现了“更好定向”的课程改革理念。
趋势4
突出学术性课程
从近几年各国课程改革的动向来看,各国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学术性课程的地位。
如,英国2005 年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数学和英语为核心的学术性课程的学习,保留原有的GCSE 和A 水平的考试,只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调整。在学术性教育方面,增加了一些注重学生的需要和表现的内容,如强调数学和英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与相应证书的获取挂钩。这“实际上反而强化了学术性教育的地位,强化了职业教育和学术性教育的分野”。日本在新要领中,着重强调“扎实的学力”与“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减少了综合学习课程的学时,整个要领以“在开展发挥创意的特色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本理念。法国一贯重视必修课的基础功能,将确立“共同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导向。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各国通过加强学术性课程来争取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地位。特别是日本,更是意味着对30 多年来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课程改革的重大调整,一种新的竞争趋势正在形成。
趋势5
强化外语、伦理、信息技术课程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各国通过强化外语、伦理和信息技术三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来适应国际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趋势。
法国课程改革方案强调“在学业上每个学生都应当至少掌握两门外语,文学系列应当成为面向国际的优秀学习系列”。德国进一步加强了对高中外语课程的改革力度:保证外语课程学习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开展双语教学等。日本在外语科的修订中,新设了“交际英语基础”,重视外语的实际应用性;新要领要求高中阶段最少新增单词1800 个,比原来增加500 个。韩国新设了希腊语Ⅰ、Ⅱ,提高了英语阅读、英语会话的学分,新设了英语作文,并对基本词汇数做了规定:国民共同基本课程为1700 个左右,选修科目为3000 个。
为应对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伦理道德课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如,法国在高一至高三都将“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作为必修课;韩国新设了市民伦理、伦理与思想和传统伦理等科目;日本不仅专设有伦理课,更强调在各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上增加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国家与故乡的元素。对伦理道德课的强化,一方面反映出各国培养学生以国际理解与交往的道德素养作为现代公民的责任与意识,同时也反映出各国在多元文化与价值的冲突中,为维护本土文化与传统所做的努力。
强化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在法国,计算机使用能力将成为业士考试评估的一项内容;在韩国第七次课程改革中,计算机教育成为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除了设置单纯培养计算机素养的课程之外,在各科中,为了实现各科的目标,大量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各种软件、PC 通讯和因特网等多种信息媒介作为学习工具;在英国,信息技术成为关键技能之一。从总体趋势来看,信息技术在各国已逐渐成为专门的课程,并被广泛渗透于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
趋势6
妥善处理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将选择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接受高中后教育,各国都将妥善处理高中课程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关系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原来没有全国统一性高中毕业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在继续保持多元评价传统的同时,基本趋势是逐渐试行与扩大高中毕业统一考试的范围,提高统一性考试的要求,增加毕业考试成绩在大学招生中的权重。而在日本、韩国等实行全国统一性大学入学考试的国家,基本趋势是改变单一的入学考试制度,试行多元评价。
日本高考制度是两阶段考试,即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举行的“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和由各大学自行主持进行的“第二次考试”组成,学校根据两次考试的成绩,参考其他诸如鉴定书、记录事项等,择优录取。
韩国选拔学生的依据有三项:高中内申成绩(后改为综合生活记录簿成绩)、大学学习能力考试成绩、大学单独考试成绩。综合生活记录簿成绩为必须事项,要在入学总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大学学习能力考试成绩的采用与否,在总分中体现的比例、方法以及是否采取大学单独考试、考试成绩在总分中所占比例由各大学自主决定。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参加一次学习能力考试还是两次,填报志愿时,可选择两次学习能力考试中最好的成绩向大学提交。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综合生活记录簿的内容占很大的比例:在1997 年的国立、公立大学中要占40%以上,1998 年以后大学可以自己决定,根据不同的专业,侧重综合生活记录簿所记载内容中的特定内容,如课外活动、服务活动等。目前的改革趋势是:扩充高考渠道,扩大报考机会,实现考试机会复数化;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更好地相互选择。
文章来源:《新校长》2014第10期<课改新生态>。转载请标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微信公众号“ 新校长传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wODI2OQ==&amp;mid=207646750&amp;idx=1&amp;sn=0c32f5754718544c8798d0b0e2a3df5d&amp;scene=5#r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23:2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8-7 23:27 编辑

王春易:从讲课名师到不讲导师
摘要
33岁就被评上特级教师,34岁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教学设计在全国中学生物学年会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她都是别人效仿的典范、学习的榜样。“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行云流水,如饮甘泉”。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以“讲”而出名的优秀教师,现在上课却不讲了。


王春易
王春易,北京市特级教师,十一学校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她曾是最会讲、最能讲的特级教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但现在的王春易,却以另一种方式赢得了关注。
“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课堂不唱‘独角戏’”、“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习惯”,她打破了人们对“名校名师没法改革”的“成见”,从学科教学走向了学科教育,她也依然是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之一。

媒体报道
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


/康丽

2008年,特级教师王春易碰上了自己教学的一道坎儿。此时,距离她1999年被评上“特级”已经有9个年头。

2008年,北京市十一学校提出“课堂成长年”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提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刹那,王春易有点蒙。从教生物这么多年,她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次公开课,而每次公开课,她尤其“得意”于自己精彩的导入、流畅的过渡,巧妙的难点突破,尤其是完整、清晰的板书设计更是“王氏一绝”。

事实上,这些“本事”更是王春易这么年轻就评上“特级”的原因。

“我那时在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任生物老师,刚进校门,特别想把课上好,专门找人拜师,我和师傅经常在一起磨课,为了怎么导入,怎么处理教材,怎么做教具,怎么设计案例,真是用尽心思。”

就是这份刻苦和用心,让王春易在公开课和各种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天津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她的生物也成为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这所普通中学的招牌课。

2003年7月,因为先生来到北京工作,王春易也调到了北京市十一学校,继续做起老本行,担任高二和高三年级的生物教学。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可是,怎么突然到了现在,就要上课少讲甚至不讲了呢?

“不讲了,要自主学习,有问题来问老师”

学校提出要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课程改革,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可是多少年驾轻就熟的教案,多少个不眠之夜熬出来的课件,多少年积累的教学素材,怎么能说丢就丢?说不讲就不讲?

但一次偶然的发现让王春易心里不是滋味。一次她去观摩自己徒弟的课,发现这位教师工作4年了,板书连换都没有换过。“还是最传统的那种模式,我教他什么样,他就什么样,这不是近亲繁殖吗?”

王春易感觉到,老路不能走了,必须得放下“讲”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了。“说实话,我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年,也‘兴奋’了很多年,但我从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兴奋’,这次,一定要放手。”

在最初的不解后,王春易决心成为改革的先行者。于是,很多学生都经历了一次“笔记本事件”。

“没上高二之前,我专门请教学长,该怎么学生物,高考不拉分。学长跟我说,很简单,就是记住老师教的每一个知识点。” 听到这句“金玉良言”,高二9班的王言很兴奋,王老师是老教师,她说的话每句都是知识点,把她讲的记在笔记本上,不就是现成的考试答案吗?

为此,王言在开学前专门买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准备好好地记一下重点。像王言这样去买厚厚的笔记本的学生,大有人在。但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开学两节课后,王春易告诉他们,不讲了,要自主学习,有问题来问老师。

短短的几句话在课上掀起轩然大波。

“那一刻,不但我崩溃了,我的笔记本也崩溃了。”

“行啊,老师省事了,不讲了,该我们受累了!”

学生们的戏言,有调侃,有夸张,但却不乏隐隐的抗议。

很快,自主学习的“弊端”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有的学生在课上竟然看着看着睡着了,有的学生书本画得很花,练习册也做得不错,但一到考试就不行……

王春易非常清楚,这些学生,从小都是听课听惯了的,一下子不讲,不仅老师不习惯,学生更不习惯。

“其实,我的不讲不是‘图省事’,作为生物老师,我想让你们能够像绿色植物一样,主动地吸收阳光和水分。”王春易告诉学生。

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吸收阳光和水分?

生物教室诞生了,单元模块教学有了

2010年,生物教室的诞生让王春易的生物课堂改革大幅度往前推进。

所谓生物教室,其实更像一个小型的自然学科博物馆。教室楼道的墙上,全是学生制作的展板,有学生的专题报告,有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史介绍,还有近10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获得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琳琅满目,有很多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中生物课本的内容。

教室里有专门为学生特制的书桌,非常宽,平时是学生的课桌,而需要小组讨论时,只要前面的椅子一掉个儿,回过头来,不需要拼接,马上就成为一个小的“会议桌”;需要做实验时,摆上仪器就可以进行学生实验。教室四周的柜子,存放着学生平时实验的各种仪器和资料用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个教室,无论是学习还是实验,还是小组讨论,都方便多了。

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课时势必会非常紧张。

怎么办?王春易想,能不能将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原有的课时量来进行整体规划?

2010年9月26日,王春易正式开始了单元教学的变革,即在同一个模块,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比如,像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凋亡,细胞的癌变,可以整合为“细胞的生命历程”。然后,把相关的内容再整合为生物的变异的内容,由此进一步扩大整合的范围,把不同模块之间也进行整合。结果,王春易发现,在生物学科中,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有很多结合点,都可以整合到一起进行学习。

课堂变革最好的检验者是分数。第一个单元结束后,因为采取了新的教学方式,王春易本以为学生的成绩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下滑,实际情况是,跟以往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大单元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还节省出了不少时间。

“自主学习,绝对不是自己学习”

有了生物教室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变革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

“不要以为学生天然地、自发地就会自主学习,就能自主学习。”实行大单元授课的初期,王春易就面临着学生讨论不起来的窘境。

“学生们你推我,我推你,都不愿主动发言,让他们讨论,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讨论什么,当时我那个急啊!”

“自主学习,绝对不是自己学习,教师要学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搭建一个好的学习平台。”为此,王春易专门在班上拉上条幅,“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讨论成为一种常态!”

作为生物教师,王春易还和班主任老师协商,在每个班里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小组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小组讨论前,每个学生必须拿出自己的方案和问题,才能和大家进行交流,同时采用培训组长、捆绑式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激发那些内向的孩子主动与人交流。

高二9班的张轩亲身经历了从不问问题到敢于讨论的转变。这个男孩子笑言自己以前总是很犹豫,很纠结,害怕自己的问题蠢,不敢说。但现在经过锻炼后,“蠢问题没有了,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多”。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目可研讨,王春易又“发明”了“学习规划书”,在这份规划书里,包含着本单元的题目、目标、重点等内容,也有单元规划、单元评价和单元检测。

以前,教师这周讲什么,这月讲什么,学生不知道。而在这份规划书里,王春易会告诉学生所有的计划安排,包括这个单元计划用几个课时完成,每节课课上做什么,课下做什么,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这样做,避免有的学生到最后还没有完成任务,也为那些走得快的学生超前完成任务提前做了准备。”

现在的课堂,王春易讲的内容很少,而是提前将“学习规划书”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自研,到了课堂,学生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究。这样一来,更为学生的实验和小组讨论空出了很多宝贵时间。

同时,原本“束之高阁”的笔记本又重新发挥了作用。学生拿起笔记本,记下自己梳理知识的过程,记下自己总结的知识框架图。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录知识,而是主动地开始了学习和思考。

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反思精神

有了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后,学生们迸发出的问题意识,让王春易惊喜不已。
在做“扦插枝条生根”的生物实验时,学生们产生了一些疑问:叶子怎么处理,芽要还是不要。王春易捕捉到了这个场景,在课堂上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因为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大家讨论得很激烈,最后达成了共识:枝条应该去掉叶子,保留芽,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但是紧接着,新的问题产生了。一个学生问,芽与下面的根又有什么关系?是不是留的芽越多越好?为什么要去掉一些芽?

这时,有学生回答,芽能产生生长素,能向下运输,促进生根。但又有学生突发奇想了,如果我倒插这个枝条,那它的上面会不会生根?

马上有一组学生站出来说,太好了,我们组刚才不小心把枝条插倒了,我们就做这个实验,看上面能不能生根。

学生们的精彩发言、你问我答,让王春易得意极了,也开心极了。此时的问题直指生根的生理机制,已经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内容。

更让王春易心里“咯噔”一下的,是学生的实验意识。

其实,早在第二个、第三个问题问出的时候,王春易已经很想“替”学生解答了,但她忍住了,既然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实验,为什么不静静等待实验结果呢?倒插枝条,会长出什么样的东西,不仅学生在期待,王春易也在期待,因为这种实验,不仅书本上没有,她也没有做过。

“这一节课下来,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反思精神。以前,学生们带着一脑袋知识和结论离开了,而在现在的课堂,他们常常带着问题而来,又带着问题而去。”

如果说,以前的课堂,培养的是一群小书生,现在的课堂,培养的是一群小小科学家。

学生江思瑶在操场上闲逛时,发现操场栅栏旁的月季开得特别“有趣”。“我发现,月季花向阳的一面和不向阳的一面,颜色都不一样,是不是光照引起了植物颜色的变化呢?”

带着问题,江思瑶去问老师,这一次,王春易依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江思瑶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发现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王春易说
“教学”与“教育”不只是一字之差
文/王春易

我希望,在生物学科教室里学生不仅仅能获得知识,还能获得方法、能力与情感。当他们走出这间教室的时候,不仅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的人。

越是爱讲会讲的教师越要改

对于课改,我曾经一度非常纠结。我为什么要改呢?我的课学生喜欢,同行认可,成绩出色;我的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怎么会有无效环节呢?……对于一些主张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观点,我迟迟不能理解。

大环境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推进,渐渐地引起我的思索:学生喜欢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教育的价值究竟又在哪里?我的课学生确实喜欢,但是他们对我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看什么书我要告诉他们,哪句话是重点我要提醒他们,如果我不说他们不会主动去做。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中学教师太爱讲了,太会讲了,让学生对我们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这种清楚的讲授恰恰阻碍了学生思考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2010年9月,学校新建了生物学科教室,其教学资源相对丰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模型、实验教具,还有大量的学科图书以及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挂图,还有有待学生领养的动植物。

我开始将大量的实验引入课堂,从定性到定量,从室内到室外,从中学实验到大学实验,一学年我带学生做了将近30个分组实验。

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孩子们的实验操作越来越规范,实验结果越来越尊重事实,对同一个实验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实验报告也开始写得有模有样。除了常规的项目要求,有的同学还写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实验的失败之处和自己的思考。我们所期待的探究、观察、质疑等学科思想与能力在他们身上也慢慢显露出来。

增加了大量的实验以后,教学课时越来越紧张,我尝试进行单元教学,课程整合。

一年间,我一共整合了16个教学单元,比如,细胞的结构这一部分的内容,整合成两章6节的内容,过去需要8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整合以后通过7课时就可以完成。

第一课时只安排学生阅读,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在下一节小组交流课解决。然后安排两节实验课,通过实验学生又会有新的问题,再给一节课小组交流,到第六节课时我才基于问题进行宣讲和拓展。最后安排一节单元检测,我想看看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有没有差异。

测验结果是没有出现太大的差异,所以我让学生自己画出这个单元的框架图,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做细胞的模型,结果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了模型,有的用水果做了模型,还有人用纸做了模型……他们还挂了细胞的模式图,做了展板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刚接触细胞结构,就能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绚丽,学习这么抽象的内容也能体会到乐趣,这是我此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

学生的反馈让我不得不进行再一次的反思,不只是学生不爱听的课要改,不只是成绩不好的老师要改,而是任何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师都要改。

越是爱讲会讲的老师越要改,因为老师讲得越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越少,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自主思考与探求的意识越弱。

将一张试卷改为过程性评价

合作小组是一个有效的学习平台,但刚开始的时候,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小组讨论里插不上话,学习好的学生有的时候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我们在教室里贴了两个标语,一个是“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一个是“讲给别人听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氛围提醒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我也培训小组长怎么样管理和组织。一段时间内我还进行小组的捆绑式评价,以小组的成绩作为每个孩子的成绩,学生很在意,他们感觉学习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过程性评价的武器很有效。

学生总成绩中50%来自平时的成绩,不同的单元和不同的内容都设了不同的权重,比如在“细胞结构”这个单元,阅读就占到了20%的权重,“生物进化”这个单元,小组讨论占到30%的权重。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想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就这样,学生对自主学习从不接受到喜欢,从不愿意参与到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从最初的冷场到越来越热烈,学生越来越热爱学了,也学得越来越快乐了。

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不断提升,他们进了教室以后就看书看图,没有上课就开始进行交流,要不然就关注自己养的花卉,没有做完的实验,课下他们会自己接着做。学生总结的笔记图文并茂,非常整齐,每一份试卷都有反思,并且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

更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方法

2011年9月,我带的班升入高三。高三生物课还能这样上吗?我有了新的忐忑。

我想,学生能自主学习新知识,就能自主复习旧知识。实际上自主复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进行复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新的平台。

我们要关注自主复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习惯和方法。

我发现,自主复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不一样,因而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复习方式。

自主复习以后,我们发现再也找不到一份教辅资料符合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自己编制、自己建立教辅资料体系。

另外,学生自主复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大量的个性化的指导。比如,过去高三有大量的试卷讲评课,现在的讲评课当中很难看到老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两个同学之间讲,可以跨越小组讲……当然可以讲给别人听,也可以自己进行复习。

高三所有的实验设备都放在桌子上面,材料两周更换一次,学生随时可以复习他所关注的实验内容,因此我并不需要单独拿出课时进行实验。

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心态越来越轻松,他们把吉祥物带到生物教室和我们一起上课。学科教室里的每一种植物、动物都是学生进行管理的,他们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在管理中也学到了责任意识。


王春易著作

《王春易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王春易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一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是王春易老师在她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教学改革经验,以文集的形式呈现。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是天生的实验家、实验不是为了考试而做、实验中的分工与合作、接受学生的挑战、要用整个的“人”去当老师、课改进行时、课改路上不孤单、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篇 要用整个的“人”去当老师
干了就要干好
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
学生需要理解的爱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给予学生“影响一生的素养”
第二篇 课改进行时
课改前奏
改革,不为所动
特级老师“特”在哪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我真的不讲了
从学科教室到学科博物馆
学科教室就是“打成隔断”?
附:结合学科教室建设的“降低化学反应
活化能的酶”的教学课例
美国考察归来
建造学科博物馆
附:学科教室图书、设备清单
学科教室故事多
回归学科的本质
科学不是讲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学生是天生的实验家
实验不是为了考试而做
实验中的分工与合作
接受学生的挑战
实验就是要敢于质疑
附:一学年完成的20个分组实验
整合单元是必然
既要实验,也要进度
单元整合有根有据
附:单元整合之“细胞的结构”
不止是学科内容的整合
学习需要规划
规划书的“规划”并非一蹴而就
听听学生怎么说
附:《生物学科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附:《生物调查问卷“非选择部分”的反馈》
附:《写给学生的一封信》
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想法
附:《生物的变异》学习规划书
阅读没那么简单
“读书”不是作业
把“读书”放到课堂上来
阅读不是为了填空
第一轮是精读
如何指导学生读图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
附:学生的阅读总结图
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从读实验到设计实验
自主学习的“加油站”
问题丛生的小组讨论
附:小组讨论问题排查表
小组群芳谱
让积极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问题的“自我生成”
别样的收获
课改风向标
在过程中成长
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同样重要
第三篇 课改路上不孤单
“博导”可以这样做
每个教师都优秀
有分歧就会有成长
第四篇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变革原动力
千里之行,始于“课堂”
有比分数更为重要的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附录
我的春易姐姐

声明:本文综合编辑整理而成,欢迎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或其他形式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校长传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wODI2OQ==&amp;mid=207646750&amp;idx=2&amp;sn=fd79c58a79fee996bf29fb252101bbd7&amp;scene=5#r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