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8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新闻传播前沿系列讲座(之五)】用故事与国际对话——新华社编辑黄燕在人大开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8 12:5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月3日,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采编室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兼职导师黄燕女士莅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其亲身经历与实践为2014级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授课。这也是国际新闻传播前沿系列讲座2015的第五期。




黄燕老师以“中国故事如何国际表达”为主题,向大家分享国际传播的经验。黄燕老师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幅照片(如下图),这张照片拍摄于叙利亚边境与土耳其交界处的阿特梅赫难民营,照片中我们看到这个小女孩全身僵住了,清澈的大眼睛里写满了恐惧,她的双手高高举着,嘴唇也因为害怕而紧紧抿在一起,身后一片荒夷。这个4岁的小女孩,误以为摄影师手里的摄像机是武器,举起双手“投降”。相比于“不要战争”、“追求和平”的口号,这幅照片背后的故事更具震撼力,因此照片在Twitter上获得了14000次的转发量。通过这个例子,黄燕老师告诉大家,故事是国际传播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事实胜于雄辩,但是有些时候,只靠事实也无法说服他人,这时候,我们需要故事作为我们的载体。”黄燕老师如是说。




(照片是摄影师奥斯曼·萨厄尔于2014年12月在叙利亚阿特梅赫的一个难民营中拍摄的。小女孩以为摄影师手中的相机是武器,便举起了双手。)

既然“讲故事”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讲好故事呢?黄燕老师总结了三个要点:第一,聚焦重点,中国习惯宏大叙事,但是想要让国际受众印象深刻,应该抓住重点,突出典型个体;第二,巧用对比,在对比中显出差异,在对比中突出新意。在国际传播中,不能自说自话,要学会运用对比的方式让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第三,突出典型特征,建构品牌。黄燕老师以《新闻周刊》封面上一张爱德华·肯尼迪年轻时的照片为例,说明这张具有肯尼迪家族典型特征的脸一眼就可以让你认出来这是肯尼迪家族的人。


即使图片很模糊,但是肯尼迪家族的面部特征仍极具辨识度

黄燕老师特别指出,“塑造国家形象,是一个远远超出语言范畴的公关工程。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但要到达沟通的彼岸,必须要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和准备。”想要有效地向外国受众传递信息,需要对他国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黄燕老师与大家分享了通用汽车设计总监殷福瑞说过的一段话,“汽车在中国完全是‘面子’问题。笨重的‘三厢’车受欢迎程度仍占据压倒性优势,认为三厢车比两厢车更气派。这在文化上与中国富人坐轿子的传统非常契合。”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通用公司对中国人思维方式了解非常深入。在国际传播中,我们同样是要把中国故事“推销”向国外。想要让国际受众“买账”,就得对他们的文化环境与思维方式有着知根知底的了解。

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喜好三厢车与古代达官贵人坐轿子有关

黄燕老师还就许多同学关心的“记者应该如何提问”问题与大家分享心得,她说,提问是采访当中最主要的部分。要提出好的问题,除了需要眼界与知识,充分的前期准备一样不可或缺。黄燕老师还分享了采访过程中应该留心的很多要点,例如:一定明确报道需要什么内容,避免局面为被访者主导,让报道最终成为对方的“公关稿”;在采访中“多倾听少发言”(More listening than talking)和“多提问题少做陈述”(Morequestions than statements)也是记者应该谨记的要点。黄燕老师还用自己两次采访苹果公司新掌门人库克的经历生动地阐述了采访中如何挖掘还未曾被报道过的新鲜事实,如何随机应变获得更多提问机会,等。

黄燕老师与国新班师生分享交流从业经验


在提问环节,2014级国新硕士班的周炎炎同学从目前两会报道集中关注熟面孔、名人代表,忽视那些基层代表的现象出发,请教黄燕老师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一问题。黄燕老师回答,“名人面孔”本身就是不能忽视的新闻,这些人是记者应该关注的。采访这些名人,要能问出切中要点的关键问题,否则浪费采访机会;与此同时,平凡的基层代表也确实值得关注,他们是更有潜力的“独家新闻”来源,如果报道成功,将会是独一无二的杰出稿件。

在讲座的最后,黄燕老师寄语2014国小新,劝诫大家多积累,多阅读,希望大家能够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中流砥柱。原定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延长至三个小时,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讲座结束后,黄燕老师与国新班同学合影留念。


讲座结束后黄燕女士与2014级国新硕士班师生合影


黄燕老师现任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采编室主任、高级编辑,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国际新闻采编专业(双学位),同年进入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先后从事工青妇、文化、教育、科技、考古、政法、人权、涉疆、涉藏等领域的采访、编辑工作,参加过全国两会、全国党代会、国庆、香港澳门回归、抗击非典和禽流感、马航MH370失联、昆明3.01暴恐事件、乌鲁木齐4.30暴恐事件等重大和突发事件报道,2004年被评为新华社“十佳编辑”,2007-08作为英国志奋领学者赴威斯敏斯特大学读传播学理论,获硕士学位。

(图:黄扬;文:黄扬、钟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