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731#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通报时代

这个题我两年前就想写了,中间也好几次说想写,但一直没写。
最新的由头是前几天山东台吕台长那句不做跨省的舆论监督不看别人的笑话,以及河南南阳火灾13学生遇难,张丰兄说河南媒体不去采访,不去监督连消防部门的通报都不发
所以,我想还是写一下新闻的通报时代。我的私心是希望以后还会有人提这个词,然后说是我提出来的,可惜我的勤奋和勇气与我的虚荣心完全不匹配。
为什么我很看重通报时代这个词?因为它有很强的符号意义,如果要写这几年新闻空间越来越窄憋的现实,相信我,不会有比这更合适的抓手。围绕通报,写个几万字的论文,绝对精彩,在此特别推荐学界的朋友写一篇,我草草说几句,就当抛砖引玉。


一、从丰县到上海


我是有条件写这个的,过去六七年我一直在做突发新闻报道。最早提通报时代20222月丰县事件,那时感触很深,虽然在此之前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以前不管怎样,媒体多少会有一点报道的,但到了丰县事件,媒体自主报道完全绝迹。就社会新闻而言,丰县事件是非常大的新闻:举国关注,只要上网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持续时间特别长,将近一个月(以目前的热点更迭速度,能持续一周已是大新闻)。然而这个量级的新闻,媒体几乎完全缺位,在此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每一天大家都在等通报。所有人都在网上说,赶紧发通报啊,我们对这个事情有哪些哪些疑问。然后一直没有媒体报道,媒体也在等通报(说明一下,不是记者不想报道)。所谓通报时代,就是所有人都在等通报没有新闻,只有通报。最后被逼无奈,民众只能自发去做调查,有人被按住,有人虽然发出来了但很快被删除。
官方前后大概发了五次通报,从丰县到徐州再到江苏省,但每一次通报均引发了更多的质疑。没有媒体报道,单凭官方通报完全不能取信于人。直到最后,才有新华社和央视的报道,试图盖棺定论,但内容只是对最后一次通报的照本宣科,已经没有人信了。实际上,我个人大体相信最后一次的通报内容,它符合我的农村生活经验,但我更能理解公众的不相信。
丰县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它具备了通报时代的所有特征:媒体报道的完全缺位,其他信息渠道的消声,官方通报成为唯一信源但无效。时至今日,丰县事件仍是不解之谜。
另外一件事是两个月之后的上海yq,体量更大。在我心目中,那是2022年最大的新闻,没有之一;就我的新闻从业生涯而言,堪比08年的汶川地震。它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可视为一个转折点,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如是观。同样,在漫长的三个月里,大家每天都在等上海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像样的媒体原创报道,极其罕见。
过去媒体发达的时候,上海那段时间的媒体原创报道,10万篇不夸张吧?全国几百家媒体,平均下来每天一篇原创报道,三个月也有10万篇了。对比一下08年汶川地震,稍微像样的报纸,每天何止一篇,动辄几个版,电视台更是全天播报。有心人可以统计一下,上海期间,全国媒体的原创报道(不算通报和转载)有多少篇?恐怕连1万篇都没有。此处需要学界发力,做一下量化数据分析。
上海清晰让我们看到了通报时代的后果,媒体不要说做瞭望者了,它连已经发生的错误都无法呈现,遑论纠正。就此可以宣告中国新闻彻底进入了通报时代
此后很多新闻事件,都在呈现这一特征。
比如,贵州大巴侧翻致27人死亡,媒体只能照抄蓝底白字的几十字通报,能多写一句据悉事故车辆为yq隔离转运车,已是千中无一的良心媒体。
再比如北京长峰医院火灾,在官方通报出来之前,网上几乎看不到一张现场照片和视频,简直创造了现代社会的奇迹。


二、通报时代的内容生产和传播

先说内容生产。
以前的记者恐怕无法想象,在今天,等通报对于新闻生产有多重要。这么说吧,稍微有点敏感的新闻事件,如果没有官方通报,一律不报。
所以经常会听到领导问记者:有通报吗?”“没有啊,没有先等等。再积极一点的,哎,让他们赶紧发个通报啊。我有个前同事,搞了公号,名字有点黑色幽默,就叫请以通报为准
以前当然不是这样的,大概三四年前,这种情况还不多见,有通报当然好,没有通报,内部检查确认事实无误,也就发了。但到过去两三年,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极其高频,极少例外。
原因很简单,通报就是官方背书,是护身符。万一有事,可以拿出来做挡箭牌,否则背不起这个责任。
从外在表现形式看,现在相当大一部分媒体报道,都是抄通报,甚至一字不改,一字不加。
问题在于,如果媒体都要等官方通报出来,那媒体算什么呢?不说别的,单说时效性,你还比官方通报慢,有什么价值呢?我之前说,如果说以前新闻市场规模价值100块钱,,就是这个意思。
即便行业里最牛的财新,也不能不拿官方通报作为挡箭牌。比如前些天疯传的那篇《嫌疑人srz之死》,也要等到一审宣判结果出来之后才能刊发。简单复盘一下:事情是20189月底发生的,中间有多个事件节点,包括三次尸检,嫌疑人被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等等,正常情况下,这应该是一个连续追踪报道的题材,但要一直等到202311月一审宣判才能发出来,已时隔了五年之久。此处可以把判决书理解为官方通报的一种,是权威性更强但时效性几乎没有的通报。
再简单说几句受众。我已经很久不上微博了,但大致还有些印象。虽然业界还保留着对财新、澎湃、新京报这些媒体的尊重,但在微博,都是谣媒。何谓谣媒?跟官方通报不一致的,即为谣媒。经常可以听到的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不要急,等通报
等通报的过程,受众逐渐形成了消费习惯,消费习惯再塑造价值观——在相当一部分受众眼里,通报即为事实。
最大的赢家是政务号:各类“XX发布”“XX平安成为超级大号,比很多媒体的粉丝还多,也就是说,今天很多人获知信息,不是来自媒体,而是来自官方。有心人如果统计一下政务号的发展趋势,与媒体的影响力进行对比,很可能正好呈现一条交叉的曲线。
如果要写通报时代,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章节:官方通报怎样一步一步成为一个份量越来越重的信息渠道?比如说,微博头条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是如何扶持这些政务号的?GR(政府关系)在这类公司中是如何运作的?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正如媒体会拿官方通报背书一样,政务号也是平台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工具。
所以通报时代是一个各方共谋的结果,但背后都指向了一个源头。
也许有人会说:信官方难道有错吗?如果官方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信息越来越多,它替代媒体有什么问题呢?
这里提两件事:一个是去年3月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关于政务公开的第六章被整章删除;另外一个是裁判文书网,虽然保留下来,但大缩水已是必然,以后想看到srz案这样的判决书,恐怕难了。
所以,所谓通报时代,就是一个公权大幅扩张,媒体同步萎缩的过程。
说回山东台吕台长那句话。他当然该骂,但不能只骂他,那也是捏软柿子。在我看来,山东台还算好的,过去这些年,除了上海台和山东台,大部分地方台早就不做新闻了,也就吕台长,还会在同行面前说不做跨省舆论监督——拜托,在同行眼里,这还算议题吗?
以及南阳火灾,河南媒体连消防通报都不发,看来中国新闻不仅进入通报时代,现在还要进入不通报时代了。用张丰兄的话说,估计权力也会惊诧甚至失望:也不给我一个机会来禁止?
通报时代是媒体人的悲哀,但我不想传递悲观。
越是这种时候,还在坚持报道真新闻的媒体和媒体人就越是可贵,比如这次南阳火灾,除了财新,其他媒体也在跟进,/南周//都有报道。除了媒体,还有个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张丰,基本上每天一篇——写到这里,我去看了一下他的公号,一分钟前又发了一篇:《》。还有之前提到过的褚朝新、宋志标、余少镭,越秀山边和北青深一度。这里再给大家推荐一个公号:鸡蛋bot”,我愿意称它为最好的新闻自媒体,一个很年轻的年轻人写的,特别棒。

人生了这张嘴,不仅仅要吃饭,更要说话。少看通报多说话,与诸位共勉。


来源:往事与随想(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732#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就作为记者挨打吧,忘掉新华社

《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程子龙安徽采访高铁建筑材料造假问题,被人殴打、扣留,当然很让人气愤。


他们的工作是可敬的,正在调查的也是关乎很多人生命安全的大新闻。在今天,这样的“硬调查”已经不多了。


很多媒体在报道、声援他们时,都在强调他们是“新华社记者”。这不算错误,因为《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旗下的报纸。


但是这种强调仍然有点可悲。它的潜台词是,新华社记者你们都敢打?——搜一下,微博上这样发问的人很多。


人们似乎默认,要是普通记者你们打一下就算了,新华社可是……。


如果是新京报、澎湃新闻记者被打,会有一些人欢呼——你们南方系没有什么好心,跑去捣乱呀,活该啊。


如果是BBC的记者,欢呼的人会更多——在河南,外媒记者采访洪水也遭遇了围攻。


合肥高铁施工现场的人知道,“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其实是两回事。因为新华社记者不会跑到这里来调查,他们出现,大概率会有领导陪同。


所以,他们也就放心打了。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很准确,有媒体联系经济参考报,报社回应是“记者被打属实,已经把此事上报”。如果是新华社,会硬气很多。


有几年,新华社和央视也亲近市场,做一些调查新闻,它们下属的机构也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这都是很遥远的事,现在新华社就是新华社,央视就是央视,都已经回到它们应有的位子了。


现在,就连工地上的打手都知道,“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最前面的三个字,就像是失效的前缀,只有媒体还在家中自己有富贵亲戚。


这种称呼的含混,其实反映“新闻界”(如果还存在的话)的委屈和挣扎。他们知道,顶着“新华社”的帽子,就像有一个小小的保护伞一样,希望借此吓唬一下“对手”。


我觉得还不如老老实实称呼自己为“记者”。就作为记者的身份挨打吧,忘掉新华社。这样,即使被打,挨得也很踏实。让疼痛更真实一些,让它真正全部、降临在自己身上。


这样,真正的新闻也就诞生了。


来源: 成都客(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73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钟睒睒喊话张一鸣:期待你的道歉,我会一直等下去
11月20日,农夫山泉举办交流会,创始人兼董事长钟睒睒就近期社会上广泛关注的各类争议与质疑,进行了公开回应。在现场,钟睒睒喊话张一鸣,“期待你的道歉,我会一直等下去。”
  据界面新闻报道,钟睒睒表示:我希望借今天的场合,喊话互联网的大佬,张一鸣先生,你是今日头条、抖音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你的企业是盈利性和有力量的企业,有足够力量掌控舆论的平台企业,也请你承担起文明整治的责任。这种整治的准则要对所有强者、弱者进行无差别的公平公正,法律公正就是这种无差别的服务机制之一。
  他说:“谣言的存在、不实的报道,这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这是现代技术在互联网上实施野蛮人的丛林法则,以强欺弱,我敬请今日头条和抖音,不要以所谓的避风港原则,逃避责任,请他们立即删除对我的污蔑言论、图片,停止对一个中国公民的侵害,停止!停止!”
  另据凤凰网财经,钟睒睒在会上强调了网络舆论的文明价值,呼吁媒体公正力量共同捍卫这一价值。他将互联网文明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相提并论,认为每一种文明都经历了人类价值观和利益冲突的漫长较量,最终服务于人类。
  钟睒睒提出,当文明力量过度时,就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他自嘲为“互联网小白”,在互联网文明面前感到自己是个需要被矫正的冲突对象。
  钟睒睒要求张一鸣承担起企业文明的规则,强调这些规则应无差别地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他提出,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平和公正,并探讨如何在文明中平衡强者和弱者的关系。
  钟睒睒呼吁算法应该公开,让所有使用者评价其意义。他批评了以强欺弱的行为,认为这是对人类技术文明的亵渎,并要求头条和抖音删除对他的伤害与污蔑。
  钟睒睒强调,互联网的强者在约束他人的同时,也必须约束自己。他警告说,如果破坏了这种准则,随意使用平台权利,传播谣言,将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来源:新黄河
链接地址:https://news.sina.com.cn/c/2024-11-20/doc-incwsynn5415658.shtml
编辑:刘诗扬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