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博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31#
发表于 2016-4-11 17:13: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VS无授权转载 "骑士"出马能否保护原创之花?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6-04-11 09:41

一段时期以来,传统媒体、原创作者面对这样的困境: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运营者可以很方便地从互联网复制、粘贴、发布,就对原创方的作品轻松完成侵权。而原创者要想维权,就要取证、诉讼等,成本高、效果差。因此,一方面原创者深感“没有精力管”,另一方面侵权者觉得“反正没人管”,这让原创版权保护长期陷入“维权成本高、侵权成本低”的窘境。(相关报道可见本版2015年10月16日《网络任性转载:是病,得治》)

然而最近,不少习惯了享用“免费午餐”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在编辑后台收到了“讨要版权”的留言。

一个版权保护新现象:“维权骑士”

在湖南长沙,微信公众号运营者邓宇像平日一样登录后台发布文章,却意外地收到一条消息:“您好,我是维权骑士××,微信ID是××。本人为知乎作者‘叶落孤舟’的版权维权代理方维权骑士官方指定的维权沟通人……贵公共号于××年××月××日发表的《××》一文未经授权转载××文……”按照与原作者的约定,“维权骑士”向邓宇提供了两种侵权补偿方案:一是“按照100元/千字标准补偿作者稿酬”;二是“删文加次日首页头条单独文章推送致歉声明”。

在广东深圳,被邓宇转载文章的原作者、知乎用户“叶落孤舟”经常在网上发表原创文章。他的文章未经允许多次被肆意转载甚至不署名:“给转载者发过的私信不下百条,请他们署名或删文,但几乎没有收到过回复。”一度失望得“不想发表任何东西”的“叶落孤舟”,在去年9月成为“维权骑士”第一批签约原创用户,如今他的网络主页注明:“本人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这个“维权骑士”,是版权保护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生现象:专门利用网络代理协调维权,调解和处理着远隔千里的原作者与转载者之间的版权争议。

一种版权保护新做法:网上代为协调维权

“维权骑士”是由陈梓荣组建的创业团队。陈梓荣网名“陈敛”。去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后,被无授权转载和篡改“磨得没脾气”的知乎用户“chenqin”在网上发起了“请你来维权,收益全归你”的竞拍活动。陈敛花了120元钱竞拍了“chenqin”的两篇原创文章,向侵权者索赔近千元,净赚七八百元。

“为什么不用这种方式唤醒人们对原创版权的保护意识呢?”受此启发,陈敛拉着5个小伙伴组建“维权骑士”,目前已有20多个核心成员以及一批客服“骑士”。这群平均年龄为23岁的年轻人从制作表格人工搜索做起,开发了实时监测的网络系统,通过录入签约原创者的文章,能快速、全自动地查找到未授权转载的公众号等新媒体。

“原创者自愿与我们签约,从侵权内容搜查、已授权内容管理,到维权沟通、补救及举报整个流程,全包下来。若收取到侵权赔偿款,原创者愿和我们五五分成。”陈敛介绍。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维权骑士”替近1000位签约作者成功处理了5万多篇次原创文章的侵权行为。陈敛统计,这些作者的原创文章累计被侵权次数多达10万量级,最多的有一位作者的原创文章被侵权转载近2万多次。

为了确保所维护的“原创”是真正的原创,“维权骑士”设置了两道复审流程,责任到人,防止误判,提交侵权材料之前,会与作者反复确认。但网上也有不少公号运营者表示并不能信任这种判断和委托。

陈敛表示,“维权骑士”向侵权者发送通告,是受原创者委托进行的一种调解过程,“道歉和赔偿不是必选题,都是基于自愿。如果侵权者不理睬,我们提交侵权材料,交由侵权内容承载的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审核、处理。”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规则,针对抄袭等侵权行为,第一次删文并警告,第二次以后将面临封号7天到永久封号等后果。

陈敛想打破当前互联网原创维权难的“冰封”现状,“要和平台、原创者、转载者共同促进原创文字版权意识的觉醒。”

专家看法:为无授权转载再敲警钟

成立之初,“维权骑士”因“是否具备法律资质”“赔款账户是个人账户”“收赔偿款不能开发票”等问题饱受诟病。

一些网友还认为“维权骑士”对于原作者的身份认定仍然存在风险,并不能完全信任。也有网友提出,原作者、侵权方、“维权骑士”三方的法律关系、赔偿款项、经手环节似有待进一步理顺。

在邓宇看来,“原作者有权获得赔偿,但要把这件事完全公正合法地做起来。”

对于质疑,陈敛表示,“维权”行动都在法律框架下、以签约作者的名义进行,只要有一点点触碰底线的行为,都坚决改。记者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浙江)查询到,“维权骑士”以杭州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注册,其经营范围包括“知识产权代理(除专利代理)”。“赔款账户已经改为公司账户。发票可以提供。”陈敛和他的团队也在关注着网上的质疑,“我们会不断完善。”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说,根据著作权法和国家版权局《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等规定,如果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没有经过作者授权许可,擅自转载其原创作品,即便注明了原作者姓名和来源,即便声称不是商业目的,也属于侵权,这不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的范畴。

“就目前来看,‘维权骑士’的维权手段是相对温和的,索要的每千字100元赔偿也在国家《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规定的每千字80—300元范围内。”袁真富认为,“只要得到了原作者的合法授权且授权是真实的,并且‘维权骑士’的维权活动未超出作者授权的范围,就符合法律规定。”

袁真富同时提醒,江苏省高院在前不久的一次判决中认为,如果公司以自己的名义独家管理授权、发放许可及向侵权者提起诉讼,属于未经批准从事著作权集体管理,违反法律规定,“‘维权骑士’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辨识和防范这一法律风险,严格依法以委托人即签约原创者的名义进行代理维权”。

目前,知乎、今日头条、简书等10余家网络平台与“维权骑士”展开合作。“我们不是故意做所谓‘找茬’‘讨债’的生意,而是希望人人都能在自己原创作品的应用中获得尊重和价值回报。”陈敛说。(记者 许诺)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0 13:06: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老徐时评
【对微博和微信最精辟的诠释】微博是一群陌路人,天各一方却互相关注,渐成熟人;微信是一群熟人聚在一起,渐成陌路。微博是虚拟世界,上面的人原本不相识,惟有看文字,渐渐发觉志趣相投之处;微信是现实世界,上面的人似乎都认识,也是通过看文字,才发觉有些人其实压根儿就不认识,或者说不完全认识。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对微博和微信特点最精辟的诠释!收起全文d

?2079
?280
ñ514
12月9日 21:34 来自 中兴天机7听到好声音

http://weibo.com/1358776365/EllP ... t#_rnd1481346354663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6:17: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微信发展简史:2011-2018




致敬微信7年。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者慎思”(ID: shensing)
文 | 陆树燊


微信是互联网圈永远的热点,这不,这两天突然微信又成了话题中心,原因有两个:

1、微信更新版本,做了一个『浮窗』,有了这个小小的浮窗,用户可以在聊天和阅读文章之间随时切换;

2、有人把7年前微信刚上线时App store各种一星差评的截图发出来,整个科技圈投资圈都在惊叹:原来成功者当年也是很落魄的(这个鸡汤真好喝)。

作为微信创始期的亲历者,我想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本文源自2016年9月我在一次产品经理社群分享中的演讲稿。当时已有不少听众把我的一些观点做了笔记发在公共媒体,但现场讲稿却在我的电脑里存放了一年半。

现在把讲稿整理出来,做了一些修改,希望能帮大家还原出一个不一样的微信发展史。也算是对7岁的微信宝宝一个致敬吧。

本文分为三部分:

1、微信发展简史;

2、微信的前身;

3、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一、微信发展简史


微信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微信在上线433天的时候,用户数达到1亿,上线2年的时间,用户数达到3亿,这是非常可怕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在此之前的所有PC互联网产品,这是绝无仅有的。

这样一个几乎可以称为『抛物线增长』的产品,它的发展路径中每一步,其实都是非常有关联的。

下图右边是微信在全盛时期14年2月之前的活跃用户增长情况。左边,是从微信1.0到6.1的每个版本的发展次序。



从1.0版本到2.0版本,这两个版本微信的发展平淡无奇。1.0版本微信主打能发文字、发图片,可以免费替换移动运营商的短信和彩信。早期微信的用户活跃度并不高,或者说,微信跟米聊、Kiki等同类,甚至是跟手机QQ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力的。

大家看到的那么多一星差评就是这个时候了。

微信迎来第一波用户增长是在2.0版本发布了语音功能。这个功能是来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在智能手机中做出来的,但很快国内外的米聊、微信、Whatsapp等都迅速跟进。

从2.1、2.2、2.5、3.0到3.5版本,这几个版本微信在干什么事情?其实就是一件事:让用户可以不断地去添加好友。

1、熟人关系链

首先,通过匹配通讯录的功能,微信把用户手机里的这些好友都加进来了;通过QQ离线消息,微信把QQ的用户也拉进来了。

当然,从最开始,微信就是允许用QQ账号直接登录微信的,但此前这个特性并没有让微信在和米聊等竞争时有优势,但一旦微信的功能更全面之后,这种账号优势是巨大的。

2、陌生人关系链

2.5版本微信做了附近的人,3.0版本做了漂流瓶、摇一摇。

这些都是陌生人社交功能,微信给用户提供了一种通道,与附近的、远方的有缘分的陌生人成为朋友。

那时候很多人评价微信为『约炮神器』。

实际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发布的(2011年6月)。

那时候所有人都在讲这种LBS社交(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让随时随地确认用户的地理位置成为可能(这在PC时代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就能够自然地从远程网络的社交中识别出那些离用户最近的、能够产生更多线下互动的其他用户。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火热的概念,叫『弹性社交』,用户到达一个位置之后,就能和那个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国有一个全明星创业者团队就做了一个这样的产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微信又是因为什么去做这样的功能呢?

对一个聊天工具来讲,每个用户在上面能做的事情不就是跟别人聊天吗?但是,当一个用户第一次安装微信,并把手机通讯录里的、QQ里那些已经使用微信的好友们导入进来,一开始他也就只有几个好友,这样是聊不起来的。

微信只有不断的给他们之间制造一些可以聊的话题、一些可以聊的场景,才能让他们留下来。所以这时候,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场景就应运而生了。

微信在附近的人和漂流瓶、摇一摇在几个功能发布之后,用户数就实现了暴涨,并把国内同行都远远地抛下了,奠定了在国内移动端通信App中的巨无霸地位。当然上面的数据图中,因为后期数据增长太庞大,所以基本把初期的前几波『暴涨』给掩盖掉了。

为什么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之后,用户量就飙升了呢?

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就是对于一个全民通用的App来讲,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动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这方面,相信大家都听说了微信摇一摇设计中的故事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3、线下关系链

接下来的3.5版本,微信做了分享二维码名片。有了二维码名片,我们每个人在线下见面时就很容易借此互相添加好友了,从熟人,再到陌生人,线下的关系链一一导入到微信中来。

我们现在在社交场合中遇到新朋友,都不再是交换名片,而是说『加个微信吧』,然后打开扫一扫,说『我扫你吧』,等着他打开二维码。

大概在发布这个版本之后,微信用户达到一亿。

4、盘活关系链

在4.0版本微信做了『朋友圈』。

在此之前,微信只是一个即时通信工具,而在一个聊天工具里面去做社区,在全球互联网历史上其实是没有过的。

对于微信,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

但为什么要做呢?

前面说到,此时用户数已经有一个亿了,一个亿的用户在这个App里面,他们每个人各自添加了不少好友,比如失散多年的小学同学,比如前阵子在某个大会认识的某大咖……但是加了好友之后,我们却从来没有机会聊天。慢慢地,我们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了(或者是否还活着?)。如果无缘无故强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对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这种事也不是微信中才有的,我们还记得,在微信出来之前,我们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通常都会收到各种朋友的祝福短信的轰炸。为什么很多明知群发短信别人不看、不回,甚至会很烦,但还是要发?因为有太多的『沉寂人脉』,好不容易找个理由和他们打个招呼,告诉他们『我还活着』,当然不能错过。

所以这时候需要朋友圈的出现,给这个问题画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句号。

有了朋友圈,我们每天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微信好友是能看到的。也许他跟你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但他至少可以点赞表示下存在感,表示一下他对你的关心。于是通讯录里的陌路人升级为『点赞之交』。

而且你还会从某些朋友的朋友圈动态的点赞列表中发现:『咦,你们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于是就有了一种『三角好友关系』。

这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多连接,因为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信任。原本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中都只是单线联系,但是有了微信的朋友圈,人与人之间就变成一个三角更密集的网络关系了。每个人都成了这张密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这样的网络,当然也就更稳固了。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有了朋友圈,我们很容易及时更新朋友们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话题。比如我们常见的朋友圈评论:『你去泰国了呀,好不好玩?』、『生日快乐!』、『新婚快乐!』、『加班到现在么?』、『这么晚还不睡』……

在我看来,如果说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功能之后奠定了它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地位,那么,朋友圈就是一个让这种巨头地位永久固化的功能。微信生态圈在此时已经完成了,后续的其他功能虽然也有其重要意义,但都是建立在微信已经站稳脚根的前提下,也就是所谓『第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

这里需要提一下公众号。我前面整理的版本更新列表中没有『公众号』,因为当时公众号并没有专门发布的客户端版本,而是 原来预埋在App中,大概在微信4.0版本发布前后开始上线功能。

微信单聊群聊、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至此形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闭环,至今我们依然每天活在这个闭环的信息轰炸中。

5、商业化

5.0版本,微信发布了游戏中心、微信支付和表情商店。

13年初,在腾讯公司年会上,公司总裁刘炽平跟全公司员工说“2013年是微信的商业化元年”。这一年,微信发布了微信支付、游戏中心、表情中心,三个志在让微信实现商业化的产品。

1)游戏是腾讯公司历来的营收重点,借助微信的大用户量、高活跃度和强关系链,这种优势也从PC端迁移到手机端;

2)表情包在QQ时代就一直是中国网民的爱好,但并没有给腾讯带来很好的营收,但是微信的日本同行Line成功地通过表情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微信就努力地试试,结果并不好,中国果真和日本不一样,网民不愿意为表情付费的习惯到了移动端依然没有改变——所以微信表情现在基本转为免费策略;

3)而支付就是腾讯成功逆袭的一条战线了。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游戏中心确实是很成功的,给微信赚了很多钱,也帮腾讯股价实现了大规模上涨。而微信支付也在2016年实现了盈利。

6、插件化

从前面的五个步骤看起来,似乎微信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路径:导入熟人关系链、陌生人关系链、线下关系链,盘活关系链、商业化。

其实不然,微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有一个完整的战略思考,每个功能都是到了具体阶段,根据需要去补充的。

在这些功能迭代的过程中,微信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整个界面、整个业务结构、功能结构几乎没怎么改变。这是因为微信在增加功能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功能的向后兼容性,只做当时最最最需要的那一项功能,而不是贪多求全。

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多,却一点而不臃肿,要知道,这是QQ长期以来被诟病的地方。

这主要靠插件化。

微信早期的功能都是用一个个插件的形式存在的。插件你是可以随时安装可以卸载。再后来有了公众号,微信一下子就有了更多神奇的功能,公众号这种相当于一个可装卸的功能插件。

微信所走的路,是没有人走过的路。

在微信的成长过程中,参照了很多同行(甚至非同行),但最终走出来的是微信自己的路,并且迎来了国内外的各种抄袭、复制、模仿者——手机QQ、微博、来往、易信、支付宝、Facebook……



二、微信的前身

可能你看到『前身』这两个字觉得很奇怪,微信为什么有前身?

这就是QQ邮箱。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邮箱的成功和失败上面。

1、微信的起源

故事要从2010年美国出现的一个叫做Kik的App开始讲起。

那个时候Kik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获取了一百万的用户,震惊了全世界。这种用户增长速度是前无古人的,算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奇迹。

很巧的是,QQ邮箱团队当时正在着手开发一个叫做『手中邮』的App,也就是QQ邮箱的移动版。

邮箱团队的负责人张小龙看到Kik这个奇迹之后,马上发了邮件给马化腾(Pony),说这个东西我们应该做。Pony同意了,把它命名为『微信』。

于是邮箱团队就着手从『手中邮』转向微信的开发,这就有了微信的第一版。

微信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微型的邮件,这个名字非常确切。由于微信是邮箱团队开发的,为了快速实现,尽可能复用了原先QQ邮箱的整个后台协议和框架,所以背后的通信协议采用的也是邮箱的HTTP协议,而不是通常即时通讯工具所用的UDP协议。所以我们每次发送一条微信消息,就真的是在通过微信后台向朋友发送一封微型的邮件。

2、微信与QQ邮箱的亲缘关系

2005年,腾讯公司收购了张小龙创办的Foxmail团队,让他负责QQ邮箱的开发,一直做到2010年。于是这整个五年的过程中,这个团队一直在锻造QQ邮箱。这款产品后来在腾讯内部叫做七星级邮箱。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邮箱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我给大家复习一下,看看QQ邮箱长什么样子(2016年9月截图):



在这个邮箱界面,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功能,再看看手中的微信,是不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1)漂流瓶。微信里的漂流瓶就源自于QQ邮箱的漂流瓶。

2)QQ邮件订阅以及已经下线的『阅读空间』。它们是微信公众号的前身。是不是有点像?通过邮件去订阅一些博客,或者朋友的QQ空间,就像我们现在通过公众号去关注一些媒体、大咖、朋友的公众号一样。

3)QQ邮箱以前还有一个功能,可以在邮箱里面和QQ好友聊天。大概在2009、2010年的时候,那时还没有Web微信,我还经常在公共电脑用这个功能和朋友聊QQ。这个功能后来搬进微信里,就成了『QQ离线消息助手』。

4)微信曾经尝试过一个『短消息』的功能,可以给QQ邮箱上的好友发一些比较简短的一些信件,就已经跟今天的微信单聊消息很像了。

5)曾经还有过一个功能叫作『广播』。广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线,比腾讯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时间上线,当时就是希望把Twitter给复制到中国来。这个功能后来因为腾讯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做腾讯微博,所以就放弃了。但是,正是因为『广播』,邮箱团队才第一次开始尝试去做社区功能。在此以前这就是只是一个邮箱,大家对邮箱的理解就是一个工具软件,在这里发邮件收邮件,然后就走了。也正因为有了广播的尝试和失败,才有了后来在朋友圈的一战成功。

6)邮箱有记事本功能,微信有语音记事本插件。

7)邮箱有『文件中转站』,相当于邮件的附件收藏夹,于是微信有了『收藏』。

8)甚至,邮箱有标签功能,给邮件打标签,微信在提供好友分组功能时,提供的也是标签功能。

……

如果你仔细去发现,还能发现其他的相似之处。

3、阅读空间的移动化

我们知道2005年上线的QQ空间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低龄化的标签,在空间上面,有各种音乐、装扮、背景、荧光体字体之类,很适合初中生高中生的喜好。而当时最早QQ空间的前端技术是比较差的,所以体验很不好。

但随着用户的长大,原来的中学生,也慢慢上了大学,毕业成了白领,他们就不太喜欢这些花哨的东西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邮箱团队就做了阅读空间(功能如其名),方便用户只看好友的文章内容,不看各种花哨的摆设,这样体验就好很多了。

后来,又引入了订阅网络上的博客的功能,类似于Google Reader。

我是在这个2011年加入QQ邮箱团队的,最开始就在『阅读空间』项目组工作,而当时微信也还只是邮箱团队中另一个项目组的产品。

当时我们团队就在想,阅读空间能不能也独立做成个移动App?说干就干,这个项目唯一的产品经理兼客户端开发就是我了(早期的时候我还兼任了设计师,随意P图)。当时内部定了个名字叫『微杂志』。

Demo做好了,小龙一看,不如把它合并到微信里面吧,于是就有了微信里面的两个插件,一个叫腾讯新闻 ,一个叫微博阅读。结合公司当时的资源,把腾讯新闻、腾讯微博上的内容抓取过来集合在插件里面,推送给用户。腾讯微博后来停止服务了,所以微博阅读插件就不在了,而腾讯新闻插件现在还在,它给腾讯新闻带来了非常好的流量,也因此造就了腾讯新闻客户端在移动互联网的辉煌。

有了这两个插件,团队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这种能力开放给所有的媒体?于是就有了公众平台。

最早的时候,公众平台不是这个名字,叫媒体平台。我们都知道微信公众平台的网址是『mp.weixin.qq.com』,这个mp,就来自于媒体平台『media platform』的缩写。

后来,又把它改成『官号平台』,取『官方账号』之意。当时还想,不只是媒体可以来发内容,还可以邀请一些明星过来,最早的时候引入了像陈坤、王力宏、杨幂等等这些明星来发内容,早期的用户可能还有印象。杨幂的粉丝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她就会给你发一段语音(当然是自动回复的语音),粉丝都很开心。

再后来,觉得这事格局还不够大,就改叫『公众平台』了——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于是公众平台就诞生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经常看公众号文章,官方限制了在文章内容嵌入链接,所以如果要加链接的话,就要加在最底下的『阅读原文』里面。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叫阅读原文,这不是很奇怪么?不是应该叫『相关链接』之类么?

这是因为当时公众平台的内容模板用的是我之前做『微杂志』的模板,而微杂志的模板又是因为做的是博客内容抓取,为了方便用户回溯去看原网址,也为了尊重原作者,给他带回去流量,所以在底下加了一个『阅读原文』的链接入口。

这个坑就一直留到了现在。



『微杂志』早期的截图



三、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微信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也是有偶然性的。

必然在哪?

因为它有腾讯这个爹,所以有了实现用QQ账号直接登录、和QQ打通实现离线消息、邮箱本身的推广资源、腾讯母体的平台运维支持、腾讯一向在即时通讯的经验等,这些都是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想像的支持。

但这些必然性就导致了经常有人说:如果把张小龙换成雷军,换成其他任何人,他都能做出微信来。

这样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为微信的成功,它有两个方面:

首先,微信在移动端做成了一个类似QQ在PC端那样的全民级通讯平台,这是微信成功的第一方面。这方面的成功,靠腾讯的亲儿子这一点,应该是非常大的概率能做到。

但另一方面,微信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它的地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QQ,成了一个操作系统,全民每天平均有超过40%的时间花在微信里面。另外,微信覆盖了QQ无法覆盖的高端人群,也实现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这也是QQ一直无法做到的。而且微信借助它的创新,还引来了大量的国外同行的模仿,这是原来更无法想像的事。

一个产品做到这种程度的成功,就远不是有资源支持就能够做到的了。

下面我来讲讲微信成功的5个偶然。

1、第一个偶然:没有负担

很多人都听说过了,当年微信初创时,腾讯公司里面有几个团队都在做微信类的产品。但是,邮箱团队原本是没有做移动App的经验的,而另外两个团队,他们都属于无线事业群,原本就是专门负责移动应用的开发的。

理论上,他们应该比邮箱团队更有经验。但是,他们受制于另外一个因素:腾讯无线当时有很大比例的收入来自于移动运营商,市面上有微信类的产品出来后,中国移动就和腾讯无线打招呼,不允许上线这样的产品,别人可以做,但你们是大公司,你们就是不可以。

所以当时无线团队是束手束脚的,非常谨慎地在做。后来我们看到,像QQ通信录里面加了一个Q信,就是这样的妥协下的产品。所以当然他们是成功不了的。

而邮箱团队由于不归无线团队节制,加上小龙的魄力、Pony的支持,大胆开发,大胆上线,才有了今天的微信。

2、第二个偶然:种子用户群

早期做微信的时候,其实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受到QQ的支持。最早微信的用户,基本来自于团队自己的产品,QQ邮箱。

有两个来源:一个是QQ邮箱的首页,放了一个微信的广告。另一个就是在微信里面引导用户发邮件去邀请好友加入微信。

也正是因为最早的来源是QQ邮箱,而不是QQ,所以早期的微信用户比较『高端』——QQ邮箱由于长期的体验优化,已经获得了很多上班族的喜爱。这些从早期喜欢花哨的QQ秀、QQ表情的年轻人,已经走出校园,走进职场,喜欢上了简洁、专业的风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早期的用户属性很大程度也影响了社交产品的调性和口碑。于是微信是最早是在他们中传开的。

3、第三个偶然:极致追求

如果没有张小龙和整个微信团队追求极简体验的格调和品味,那么微信从文案、图标到功能定义,都有可能落到像QQ一样,整天去宠着用户、惯着用户,又要想办法让用户花钱:今天改改皮肤,明天加个QQ秀,后天搞这个钻、那个钻、会员、积分、星星、月亮……然后再一会改来一会改去,折腾用户。

这些个性化的、商业化的功能不是不好,对小朋友就应该这样,但这样做的话,就不可能吸引得了高端用户,微信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以前白领们,特别是外企员工,是不屑于用QQ的,他们聊天只用MSN。今天,MSN已经销声匿迹了,米聊这样强劲的对手也黯然退下战场,手机QQ下了狠心把微信抄了一遍,这些都和微信的『极简』追求有莫大关系。微信的这种『性冷淡』偏好,甚至影响了今天整个中国的移动互联网。

4、第四个偶然:远离总部

微信的成功还得益于,微信团队是在广州办公,而不是深圳办公。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腾讯的总部在深圳,2012年的时候,腾讯公司大概有2万人,其中至少1万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他的城市分公司人都很少。其中广州邮箱团队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因为人数这么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干,保持了它的纯粹,而不会被总部的各种人才流动打扰,实现了优秀人才的集中和长期合作。

我在互联网行业经历过的这些年,微信团队的优秀是超过我见过的任何其他团队的,特别是它的优秀人才的密集程度。

微信团队(曾经的广州研发部)在腾讯公司中又极为特别,也许是因为远离总部,在微信做大之前,这里的升职、调动的机会并不多,人员流动很少,团队里隐藏了非常多低调却才华横溢的同事。在部门群里聊天,总是时不时就有人赋出诗一首,或者来一句让人拍案叫绝的金句,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常常少言寡语,默默在做好事情,专心的雕琢产品、代码、设计稿。

如果说微信团队的招聘有什么标准的话,以我的观察和总结,那么,这些人除了优秀之外,身上还必须有一个亮点,他才可能进入这个团队。在微信初期前三年,一直保持着极低的录用率,特别是到了后面快速发展期,还特别苛刻,『宁缺勿滥』,不肯降低标准。

5、第五个偶然:胆大心细

我前面提到,微信做朋友圈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尝试。朋友圈的实际对手,是微博,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同样都在模仿Facebook,都在抢占国内这个『生态位』。

但在把聊天功能和社区功能放在一起是冒险的,就像Facebook后来就把Facebook Messager独立出来,但也没有很成功,新浪微博当初想要把微博私信打造成一个独立应用对抗QQ和微信,也没有成功。

另外一个案例,微信的早期对手米聊,很早就在产品中加入社区,自动同步用户改签名等动态。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用户关系链没有沉淀好的情况下,做出来这个功能,最后整个动态区就变成了垃圾堆。

但微信胆大心细地做了。为了这个功能,微信团队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内部尝试了40多个方案,才最终把朋友圈的方案定下来,一举成功,几乎没再有大的改动。

这个尝试的成功,本身也是偶然的。


总结

一个产品的发展历程顺不顺利,除了它的产品策略,除了产品团队的实施过程之外,跟产品团队的基因、团队的积累、团队的管理方式、团队的行为方式,都有非常非常大的关系。

正是因为微信团队经历过了邮箱时期的各种功能尝试,不但积累了经验,还锻炼了团队,建立了团队的系统基础,才有可能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做出了一个几亿级的明星产品。

所以我前面说,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邮箱的成功和失败上面,这种成功,有必然,更有偶然。而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恰是那种偶然性。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8VD2T1JiEq53VddRq48hw

编辑:尹芳芳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09:33: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增至4.31亿 营收再超华尔街预期

  8月8日,微博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2018年6月,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增至4.31亿,与上一季度相比增长了2100万,净增量创下过去三个季度的新高,移动端占比达到93%。同时,微博日活跃用户数增至1.9亿。商业化方面,二季度微博营收为27.54亿元,同比增长59%,再次超出华尔街平均预期。
  新浪董事长兼CEO、微博董事长曹国伟表示,尽管市场竞争加剧,微博用户规模仍持续健康成长,变现能力亦逐步提升。
  扩大社交媒体领先优势 完善内容生态
  在社交媒体领域,微博在持续扩大领先优势,依然是内容传播和公众讨论的首选平台。以世界杯为例,有1亿人在微博上参与了相关讨论,总互动量超过10亿,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70亿,话题阅读量近1000亿。移动大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的统计显示,世界杯期间微博客户端日活跃用户均值比开赛前期增长6.5%,6月微博客户端人均使用次数同比增长16.6%,人均使用时同比增长45.1%。
  同时,微博继续推进与热门综艺节目的跨平台合作。以腾讯视频《创造101》为例,在微博上,该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接近370亿,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10亿,节目选手的微博粉丝规模超过4000万。随着产品及互动玩法的完善,微博在影视综艺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与合作方持续打造出了多档现象级节目。
  微博的内容生态也实现了稳健成长。截至第二季度,微博的垂直领域已扩展至60个,接入合作的MCN机构超过1900家。内容生产者在微博不仅可以分发内容,还能积累社交资产,这使微博成为其必选平台。其中,美国网红“假笑男孩”开通微博仅2小时,就获得近20万粉丝关注,B站美食红人“爱做饭的芋头SAMA”开通微博1年后,单月博文阅读量和粉丝互动量同比增长了20倍,抖音红人“费启明”也在微博上吸引了大量关注,目前粉丝数量已快速增长至近500万。
  商业化效率提升 营销价值获深度认可
  随着微博社会化营销价值被更多客户深度认可,微博的商业化效率进一步提升。第二季度,微博营收达到27.54亿,同比增长59%。其中广告收入达到23.9亿,来自移动端的广告收入占比达到82%。来自品牌客户和中小企业及自助客户的广告收入,同比均有明显增长。
  微博不仅可以为广告主积累社交资产,还可以提供多维度数据以提升营销效果,以此建立起差异化优势。今年6月,微博与阿里巴巴联合启动U微计划,通过社交数据与电商平台的数据打通和回流,让品牌更精准的链接粉丝。
  商业化稳步推进的同时,微博还在挖掘更大的商业化空间。随着用户互动的活跃,微博正文页的曝光量大幅提升,带来了更多广告库存,视频广告产品的完善也将进一步提升微博的营收水平。
  数据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9年中国信息流广告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亿。近年来,社交平台在网络广告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微博作为中国第二大社交公司,商业化前景也被众多投资机构看好。今年上半年,花旗、德银、摩根大通等相继出台报告,看好微博的商业化前景。美股网站SeekingAlpha7月曾刊文指出,微博股价至少有40%的上涨空间。
编辑:杨琦钜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20:52: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微信六年「封号」史
场妹  花心社  今天
来源丨地心引力工厂
IDdxylgc
转载已获授权
8月,微信公众号再次迎来一波集体封号潮。这次中枪的是区块链媒体。
未被禁封的区块链自媒体如履薄冰,有些疯狂删文,有些甚至已经提交了更名申请。
而对于已被禁封的几个账号,情况却并未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有些表示,公司已完成“去公号化”,除了公众号,还有微博、网站、小程序等渠道。
经历过去年94日币圈的“至暗时刻”之后,很多人已筑起较高的心理防线,对公众号的不确定性有了一定预估。还有圈内人士调侃称,这是“9·4一周年大礼包”。
这不是微信第一次大规模封号了。
昨天,知名的思想分享类公众号“冰川思享库”被封,这是其更名后被处理。
2012817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六年间孵化出超过2000万个公号。
其中头部大号的成果让人惊羡。
20179月,视觉志一篇《谢谢你爱我。》,一天半时间阅读量狂飙至4000万,刷新阅读量记录。本月,“新世相”粉丝突破1000万,曾经的文艺教主张伟变身商人后,终于翻动起了潮水。
视觉志沙小皮、新世相张伟,都是被封过号的男人。
除这二位,被封过的大号还有毒舌电影、咪蒙、二更、六神磊磊……不一而足。
号称“被微信伤的最深的男人”的王五四,“做一个火一个、火一个封一个”的他,已经用完了自己身份证的五个认证名额。
而对于多数头部大号,哪怕曾经被封,更多的也是感恩这个时代,感恩微信的诞生。再不济,也感谢公众号带给自己的财富。
除了广为人知的头部大号,腰尾部小人物被封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他们的声音,很少被听到。
无论是在公号浪潮中得势的大号,还是依然挣扎在腰尾部的小号,在公号丛林中,都得遵守规则。
就连规则制定者微信,也不免在政策环境、商业利益和平台舆论间小心试探,寻求平衡点。
每天都有被封的账号,每个阶段也都有优质公号脱颖而出。在公号和平台的博弈中,商业玩法在创新,平台规则在完善,哪怕不是一团和气,但总是在向好的方向前进。
2012
第一个被封的公号是谁?
第一批被封的公号因为什么被封?
前两日,微信公众平台六周年之际,很多文章翻出了一张截图。这是彼时微信公众平台上线时的一封内部邮件,发件人杨茂巍如今已离开腾讯,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图片来源:公众号“茂巍生活圈”
在杨茂巍个人公号中,曾透露过一个信息:第一个被封的公众号是腾讯内部员工able的,他常常通过公众号发小黄图给内部同事,如今这位老司机也已从腾讯离职。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从第一个被封的公众号主理人是内部员工来看,微信公众平台对封号这件事的态度可谓强硬,为其后不管大号小号,该封照封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201338日,28推论坛创始人牟长青的一篇文章,《微信公众平台政策不明,大量草根微信遭封杀》,谈到了最初一批被封号的草根自媒体。
文章提到,201211月底,微信公众平台首次大批量封杀微信公众号,“以美女微信,重口味微信为主”。牟长青的所有“美女”类账号,全部被永久注销。虽被封号,大部分草根也都是心里有数,因为微信平台上,有情色嫌疑的内容过于泛滥。
但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不甘,他在文章中提到,90%以上有情色嫌疑发的微信内容和腾讯美女频道的微博内容一模一样。” 根据牟长青身边朋友的反馈,他预估,那一次被封公号加在一起的粉丝数有3000W左右。
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公开课,来解读公号运营红线。公众号后台的“公告”板块也还没有更文,公号和平台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也难怪牟长青发出“微信公众平台政策不明”的感慨。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呢?
2013
哪些人最先靠公众号赚钱?
微信自媒体最开始的赢利方式是?
2013年,多数人初次接触微信公众号,还觉得很新鲜。嗅觉敏锐的人已经开始靠公号赚钱了。
“我最惨的时候,所有账号都被封了,身边的朋友也比我好不了哪里去。记得当时我接了一个唯品会的品牌广告,也一样被封杀。其实以我的性格,因为大部分账号做过互推,也接过广告,被封我也只能认了。”
除了自己的账号被封,牟长青当时还在帮助别人代运营账号。当时他代运营的“寻医问药”账号被封,是他201338日写作那篇文章的导火索,当时文章被不少网络媒体转载。最近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那篇文章出来后的几天,微信又把封禁的账号解封了。
当时账号被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发布广告、互推,被封号主的委屈在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政策不明晰。对此,20131219日和31日,微信公众平台分别发出两则公告:《微信公众平台关于假冒伪劣商品销售推广行为的公告》和《微信公众平台关于诱导分享行为的公告》。
在《微信公众平台关于诱导分享行为的公告》中这样写道:“微信的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关系链构建而成的小众、私密的圈子,用户在朋友圈中分享和关注朋友们的生活点滴,从而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它并不是一个营销平台”。
除了公告中提到的原因,政策环境也不容忽视。20131224号,平安夜,王左中右的同名微信公众号“王左中右”被永久封停。
彼时他在“澎湃新闻”工作,当时公众号的定位是“手写字创意(字新闻、字名人)”,把新闻热点等用一个字的形式进行创意展示。
封号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其实就是一张非常简单的图片,而且不是我写的字。我只是买了一杯康师傅方便面,拆开,摆拍,上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公号封号的1年多时间里,王左中右都未再触碰公众号。
2014
微信“屠城”?
如果辞职和封号发生在同一天会怎样?
2014年,微信公众号数量实现了500万的突破。
也是在这一年的313日晚间,大象公会、徐达内小报、网易真话等公众号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微信自媒体被突然封号。这批账号被封的原因,人们猜测是涉及到时政相关。
封杀当晚,一篇《微信屠城》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批评腾讯打压言论、肆意妄为。
随后,腾讯发布公告回应称,“为保障用户体验,微信公众平台严禁恶意营销以及诱导分享朋友圈,严禁发布色情低俗、暴力血腥、政治谣言等各类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的信息。”
而多数公众号的管理人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与“违法违规”毫不沾边。不过接下来,不少最初显示“永久封号”的公众号已恢复正常。
4月,网信办首次针对微信公号启动专项治理。8月颁布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微信十条”)指出:
除了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外,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
这一年,除了被封的大号,一些腰尾部小号被封后,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你我辣妈帮”被封号的那天,公号的所有者Amy恰好向公司提出辞职。
在外企工作的Amy,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你我辣妈帮的事情中来。结果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后Amy收到粉丝的询问,说所有文章都打不开了。登录公众号后台,看到一行冰冷的字“你的账号被大量用户举报,已被永久封禁”……
不过还好,814下午,Amy的账号终于解封了,她在文章中说:“就像丢失已久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身边,百感交集……从最开始被冤枉的震惊,到后来申述无门的委屈,到现在渐渐变得平静,充满了感恩的心,感觉真心像电影片段……”
20148月,“微信公开课”公号上面,介绍了常见的违规诱导行为:
1.集吻、集赞、集评论得礼物、送红包,诱导转发;
2.需要转发才能进行后续操作或进行言语威胁(如转发保平安);
3.教育用户如何进行分享。
可见,2014年,已经开始风行“集赞”、“集评论”的涨粉策略,“转发看答案”、“教育用户分享”套路也初见端倪,后者在当下,也依然不乏拥簇者。
除了这些手段,很多公号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大号,来给小号导粉,俗称“大号带小号”。公众号矩阵开始萌芽。
2015
没了“世相”,张伟还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么?
这一年,公众号创作者最欣慰的一个功能更新是?
2015122日,微信公众号原创声明功能上线。
20153月,视觉志因为版权问题,被封号七天。这件事也给创始人沙小皮提了一个醒, 之后视觉志更注重版权问题,和版权方谈合作、去图片库购买图片、积极联系原作者获得授权之后再转载、加大原创力度,这些都是视觉志做出的调整。
除此之外,为了降低封号带来的风险,沙小皮开始布局自己的账号矩阵,从最早的视觉志到现在的“她刊”、“每日七言”、“一读”……
2015年年初,张伟还在采访中强调,“整个自媒体圈子被数据裹挟得非常厉害,这一定是有害的。”他不看好咪蒙的说辞,认为“偏激和极端”,是“低级的情感”。
这般文艺、沉稳的“世相”,这个聚集了48万文艺青年的理想国,在201563号晚上10点被封禁了。
被封号的一个月前,世相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写这篇世相的时候,正在挪威听北岛讲《今天》的复刊。演讲全文做了必要删节后放在了最后。它未必能保存很久”。没想到一语成谶。
在账号被封的几个月里,他有时会给自己的公众号发消息,以确认账号是否起死回生,可惜总是失望。所以接下来,有了“新世相”。
“新世相”的第一篇文章是《要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不会发生》,口号也已经从“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变为了“我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还是要试试”。
经历过一次封号事件之后,张伟不希望再把和读者的关系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也寻求用年轻、活泼的风格做浅一点,让它触及更多的人。对张伟来说,新世相“活着”比较重要,下一步,是寻求商业化。
2015112日,《你好,我叫王左中右,请多关照》一文在朋友圈出现,王左中右宣告归来。
他在个人微博中说:“距离公号被封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因为各种原因都没再新开一个。现在,我觉得是时候重生了。接下来我会在这里进行更丰富和大胆的创作。”
20151225日,因为发布了《就喜欢你看不惯我,但不得不崇拜我的样子》这篇文章,有着16万粉丝的政见公众号被封。这篇文章分析了内战前的叙利亚政府极力推动个人崇拜宣传的原因。
对于被封,政见创始人方可成觉得非常意外,在南方周末工作三年的他,有着对敏感议题的嗅觉,他认为自己的观点科学中立,没有很偏激的地方。但一位读者却表示,读了文章开头,就已经有了预感。
在政见被封后,方可成及其团队马上通过后台申诉并询问具体情况,面对腾讯只能申诉一次的规则,方可成及其团队显得较为慎重,希望腾讯能够按照阶梯封号来处理。
然而在提交申诉后的十几个工作日后,只收到腾讯方面“驳回申诉”四个字。
这一年,微信自身也有一系列动作。318日,微信针对首批售假账号做出结果公示,共计有93个冒名侵权的公众账号和233个售假个人账号被封停。
4月,根据国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相关内容,微信团队对涉嫌利用微信公众帐号、微信个人帐号发布代孕类非法内容的187个微信公众帐号进行封停处理。
2016
如何判断是否是诱导分享?
永久封号、阶梯封号由什么决定?
胡赛萌,在做公号的过程中,“受伤程度”不输王五四。他的同名公众号在20143月的大规模封号中阵亡。
申诉失败后,胡赛萌开了新的“转世号”,却又被封。在经历了一系列开号、封号后,他的第六个公众号“胡赛萌周刊”,在仅仅推送两篇文章之后,一篇被全网封杀,另一篇则直接导致公众号被封。
而胡赛萌在彻底断了念想之后,转而做营销号赚钱去了。做营销号,一天的粉丝量是以前一年的总和,何乐而不为?
“这是大势所趋,趋势高于任何个人和集团的意志”,胡赛萌说。
2016828日晚,因涉嫌诱导分享被封号一周的公众号“大字”,正式解封。

大字的功能是,可以把你想要说的话,生成“大字”的图片。被微信封过一次的大字,这次的新版是基于一个独立网站,不在微信内部,以此来规避风险。
20165月,六神磊磊因为一篇《星宿派为什么搞不好公关》,被封号了一个月。但令他庆幸的是,封号一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取关的粉丝。2016622日,六神磊磊以《坐月子》一文,作为对粉丝的交代。
六神磊磊被封的一个多月后,北美留学生日报同样也被封号一个月,不过他们立即开了个小号。那段时间他们将小号当做大号来运营,依旧每天推送,维持正常的运营模式。大号解封后,他们发现粉丝同样没有减少。
20161月,微信原创保护团队对于违规帐号采取阶梯处理,取消之前直接封号的做法。
2016年,返利返现模式开始浮出水面。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公告,将对“消费金额高额返现返利”、“多级多层佣金返现返利”的行为,进行永久封号处理。
9 12 日,微信团队发出公告表示将对存在多级分销欺诈,发布分销信息诱导用户进行关注、分享或直接参与行为的公众号进行整顿,对其进行限制帐号部分功能直至永久封号处理。
10 月,因涉嫌传销,腾讯对“云在指尖 ”相关公众帐号进行了封号处理。
这一年,微信开始打击营销号,《暂行办法》91日正式实施,“娱乐八卦”“体育赛事”“全球汽车”等共17个违规公众号被封。微信通过设置关键词过滤,严打垃圾广告,营销号一推文即会被删。
11 4 日,东方网旗下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为什么街上香喷喷的烤鸭只卖 19 元?》被微信鉴定为谣言,账号遭到封号 7 天的处罚,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发布公开信喊话马化腾。
微信安全团队回应称,该文章属于谣言,人民网等多家权威媒体也对该信息进行过辟谣,《新闻早餐》存在谣言、违规声明原创等多次违规行为,根据规则,累计违规,自动触发处罚机制,账号被封。
为何侵权、涉及谣言和敏感信息只被禁言一段时间,而有些则被直接封号?微信封禁规则就像一个黑盒子,让人有些看不透,但无论如何,不发布谣言是基本底线。在此基础上,若能“增加内容敏感度”等,更有利于在微信生态中生存。
2017
微商演变为传销?
咪蒙能收敛自己三俗的毛病么?
20155月召开的原创大会,那次会议后,微信就全面开放了原创标识。微信官方对版权的保护态度真正让内容创业成为可能。
2017111日,凭借一篇名为《求祝福,求鼓励》的文章,凤姐再一次证明了她作为网红的实力。这篇文章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10w+的阅读量,被打赏8000多次、赏金高达20万,公众号“我就是凤姐”的粉丝也在一天之内新增20万。
凤姐再次走红引发了一系列闹剧,几天之后,凤姐的公众号被查封。
201766日,咪蒙《嫖娼简史》一文被删,同时公众号被禁言一个月。然而,和下面25个公众号相比,咪蒙是幸运的。
68日,25个公众号被永久封停,包括毒舌电影、严肃八卦、关爱八卦成长协会、超高能E姐等公众号。
一个月后被解封的咪蒙,面对采访时说,“我会收敛自己三俗的毛病”。
毒舌团队也很快重振旗鼓,以Sir电影”的新号回归,靠着微博、App引路和口口相传,首篇文章阅读量即破10万。只是之前振聋发聩的slogan“坚持原创,只说真话”,变成了现在的“爱电影的人,一直关注我”。
同一时期被封号的萝贝贝、深八君和关八会长,也在归零后选择重新启程。
此次封禁,其实已有前兆。201761日,国家网信办颁发的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正式施行。
新规将各类新媒体纳入管理范畴,随后的6月监管风暴皆由此展开。
6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三条规定:

61日起开始施行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规定了违反条例的处理方式:

2017 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迎来了暴涨的年份,两万美元的高位也创造了一个个财富自由神话。
2015 年兴起的微商中,佼佼者云集微店在 2016 12 月获得钟鼎创投 2.28 亿元投资。
2017810日傍晚,微信封杀了云集微店官方多个公众号。
腾讯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回复是:浙江集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从事传销活动已被工商部门行政处罚,平台根据法律法规及平台规则,将永久封禁相关公众帐号,并限制相关主体公司注册其他公众帐号。
早在云集微店之前,就有多个公众账号,因为涉嫌三级分销等相关违反微信平台规则的营销活动而被封号。
1 6 日,拥有 700 万粉丝的公众号“ 小黑裙 SOIREE ”显示“该公众号已被屏蔽所有功能,无法使用”。
4 6 日,公众号“ 故姐 ”因涉嫌分销被封号一个月。
8 2 日,1200 万的用户规模的 “环球捕手”被永久封禁。
2016年微信发布公告以来,2017年微信开始对涉及多级分销的公号集中动手了。
20176月的大整顿,似乎也并未给文娱自媒体带来大地震,强IP属性、多渠道布局、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粉丝粘性,是他们应对动荡的武器。
2018
区块链自媒体如何自保?
自媒体人被封号如何自救?
20181月,据传大批微信公众号被封,原因疑似与低俗小说分销有关。有新媒体人表示,被封账号涉及粉丝数千万,有公司几乎面临倒闭。
110号,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正式公告,将打击发布低俗、虚假标题和内容的行为。当天,“丁香医生”和“潮库”都被短暂封号后又解封。不少业内人士猜测,可能与敏感词筛查导致的误伤有关。
2018微信公开课PRO中,针对微信官方的大规模封号,列出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的“七条底线”与“九不准”。并指出,微信的规则背后是法律和用户体验,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2018420日晚,公众号“刘备我祖”被永久封号。69日,公号主理人刘黎平在朋友圈连发多条消息,想要轻生,后被人报警劝阻。
去年12月从广州日报辞职,专注做新媒体的刘黎平,公众号大概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517日,无奈之下,他重新开了新号“刘备我蜀”,只是更新频率不高。
“现在原创型的公众号要重新做起来挺难的,尽管我有IP也有很多人支持我,但我不善于运营和营销,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痛苦和焦虑的原因。”这大概也是69日“自杀事件”的根源吧。
2018711日,被封禁约3个月后,“刘备我祖”恢复消息查看功能,账号奇迹般解封。
也许这次封号之后,刘黎平会对自己的创业有新的考虑,至少该给自己留条后路,诸如打造公号矩阵、多渠道运营、了解内容红线等。
2018年春节,以3点钟微信群为代表的大佬振臂高呼,彷佛一夜时间把中国拽入“区块链元年”,资本,项目,媒体一拥而上。几个月后,十多个区块链头部账号被封禁。
腾讯表示,封禁原因是账号涉嫌发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信息,违反《即时通讯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
去年9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委联合发文,对ICO进行了首次官方定性,认为发行代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中国官方禁止ICO,关闭交易所,几乎所有币种都被腰斩,号称数字货币史上最大监管。
公告发布后,千币齐跌,被称为币圈的“至暗时刻”。
今年317日,人民网旗下人民创投刊文《泡沫破灭大势已定,币圈“媒体”还能一直浪?》指出,随着ICO的疯狂,作为市场买卖双方重要的信息来源,为数字货币提供新闻资讯的“媒体”越来越多。
但在目前的区块链行业中,以金色财经、币世界为代表的“媒体”纷纷被业内指责有偿荐币诱导投资人、以“私募”之名变相推介ICO
这一文,似乎为八月的封号埋下了伏笔。
只是,区块链大号被封,除了关联其中的人们,大众似乎并未有太多情绪。
2012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至今,一次次的封号背后,微信生态变得更加完善和多元,公众号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突破。
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被封后的快速反应、自我修复能力,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
若自查没有问题,应及时申述,和平台积极沟通;若当真是传谣、卖假货者,我劝你善良;若是因政策环境等外部原因被封,场妹想,若想在存活下去,了解红线还是必要的。毕竟,没有什么“活下去”更重要。
面对封号,有“打不死的小强”、也有坦然放弃者。被封后依然坚挺的自媒体人,如涅槃重生,如破茧成蝶,封号打败不了他们。
对于微信而言,不断完善平台规则,使其逐步透明化也是大势所趋,即使封号,也要让其死的明白不是。开通原创保护、公开课介绍规则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如此,微信逐步完善规则,公号运营者不断打破边界。在这一场场博弈中,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自我进化,同时公众号也在时刻自我升级,新的商业模式在逐步被挖掘和探索出来。

https://mp.weixin.qq.com/s/-jTmWpGUaRkAYMSsPdbWMw

编辑:陈心茹

236#
发表于 2018-9-6 08:42: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 被用作武器的Facebook。
当近几天,利比亚首都敌对激进分子之间的战斗爆发时,一些参战者拿起了火箭发射装置。另一些人则上了Facebook
在利比亚,Facebook上的游击队被称为“键盘战士”(Keyboard warriors),随着他们的同伴在地面发起攻击,他们在网上发布吹嘘、嘲讽之辞,以及令人胆寒的威胁。一些Facebook用户甚至为有目标的袭击提供直接协作。
Facebook坚称该公司正在管理利比亚平台,但非法活动仍十分猖獗。
“过去七年里有太多次了,”一名研究人员表示,“我听过人们说,如果我们能关闭Facebook一天,这个国家的半数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237#
发表于 2018-9-6 08:43: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Facebook、Twitter和谷歌的高管今天将在华盛顿就外国影响行动及虚假信息,在国会作证。你能找出哪个是欺骗性的Facebook帖子吗?做一下我们的测试吧
238#
发表于 2020-9-6 15:12: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腾讯微博”,正式关闭!


  腾讯微博9月4日发布官方公告称,将于2020年9月29日23时59分停止服务和运营,届时将无法登录。 ​​​





  
腾讯微博的发展历程:


  2010年4月1日腾讯微博开始小规模内测,仅支持文字形式,图片功能暂未对用户开放,字数限制为140字。


  2010年5月1日腾讯开始开放用户邀请注册。


  2011年2月5日腾讯对外宣布,历经十余月的潜心发展,腾讯微博注册用户突破一亿大关。2011年9月30日,腾讯微博平台上的注册用户数超过3.1亿。


  2013年11月19日据传,腾讯微博内部已开始调整,部分员工将被转岗到其他团队。分析人士认为,外部远远落后于新浪的腾讯微博,在内部也面临诸多产品强有力的竞争,战略失败已成必然,此次转岗就是失败的信号。






《离职员工眼里腾讯微博之死的真相》


  2011 年加入腾讯前,我直接没有考虑去聊聊新浪微博。因为我觉得腾讯微博其实更有机会笑到最后,即使当时新浪已占先机、如日中天。怀着投机心理和济世情怀,我成了腾讯微博的一员。但2013 年初,我感觉腾讯微博脉象衰微,已经知道“这孩子迟早是要死的”。虽然我做过一点事情,尽管我认为腾讯微博仍有机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从离开的当季开始,微博就再也没在腾讯季报中出现过。


  我不晓得当时的战略、决策,也不关心有什么宫斗、内幕,更无意于对任何一位共事过的同事指手画脚。我只从自身体验和观察出发,说说我所知道的真相。毕竟作为一个久病成医的互联网老中医,在腾讯微博活着的时候,我曾牵过它手、摸过它脉。

  勉强完成使命,终算死得其所


  腾讯当时要做好微博是认真的,它并不注定是个会成为炮灰的产品。我对腾讯微博有三个基本判断:它还算完成了使命,死得其所;它其实可以活得很好;它的死因,真相只有一个——慢性自杀。


  关于他的使命,我同意魏老师所说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腾讯微博又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它的确拖缓了新浪微博的商业化速度,并通过微信,将“现象级产品”五个字从新浪微博手中重新抢了回来。”但防守只是他的最低目标,目的都谈不上。如果要说目的,探索社交广告收入才是真实的目的之一。


  通过微博一战,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硬生生并列为两大主流微博,流量早就第一、收入当时刚刚爬到四大门户第一的腾讯门户,由此正式成为最主流门户。同时,腾讯和新浪一起把微博这个行当做得半死不活,保卫了QQ 空间及其开放平台,也为微信另辟蹊径崛起争取了时间。但这是个客观结果,而不会是初心,它并不是为当肉盾而生的。只能说,腾讯微博成功完成了它的最低使命,结局是腾讯最初设想中能接受的最不济结局。也算死得其所,没有白死吧!


  它其实可以活且活得更好。但瞧病可以免费,开药就得收钱了,腾讯又不给我钱。更何况,有药腾讯微博也已没法再吃了。


  因为No Zuo,所以Die


  腾讯微博之死,真相只有一个,是慢性自杀。它死于跟新浪亦步亦趋、与兄弟若即若离、对资源不依不舍。


  常见的死法是No Zuo No Die,腾讯微博却相反,它没犯过啥作死的致命错误,没做什么、坐以待毙才是死因。


  有人复盘腾讯微博的小败局,认为原因在于丧失先机、激励和动力不足、运营水平落后和定位为防守型产品。还有人认为是这种产品形态水土不服有缺陷。这些都是客观原因或一些原因的结果。我认为还可以往灵魂深处挖一挖。


  无数案例,包括微信,证明未得先机其实并不是个事,对巨头来说更是如此。腾讯微博人的运营水平、努力程度够不够,也还不必成败论英雄、轻易下结论。激励机制和求生动力,不是根本原因。劲头不那么足是个未经验证的表象结果,原因不一定就只是激励不够。更深层是求生求胜的欲望不强烈。若一开始就存在失败主义,地球人科技进步、装备提升,也无法战胜三体人。


  说到这又要提一下微信。腾讯广研的资源和激励不见得比微博多,当时也并不面临像新浪微博一样需全员上阵、背水一战的境地,起步同样不是最早的。如果说广研团队比别人多点什么,恐怕就是他们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设计产品,抱有做成一个产品的欲望和信念。


  想赢和相信能赢,真的很重要。这能决定是不是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自信,决定是否能从腾讯社交系统和用户的特点出发,用微博形态做出受喜爱的产品。


  跟新浪亦步亦趋


  腾讯对微博的“战略级产品”定位我认为是真诚的。腾讯微博最初获得的资金、流量、技术、人力支持等资源让竞品都眼红得很。腾讯总办一票大佬天天发微博、体验社交游戏和小应用,甚至不惜沦为广告狗。


  腾讯微博动用了很多的资金拼抢名人资源,虽然很粗放,但还是有效的,在局部建立起颇为不错的影响力。只是这打法跟新浪亦步亦趋,得出的结果终究只是跟老大的屁股贴更近点,而不可能从某处超越。运营方法上,跟领先者用一样的方法贴身肉搏,除非体量有真的压倒性优势,不然外界看来,你终究不过是个大老二。


  商业模式探索上,腾讯其实也本有优势,无论是社交游戏还是社交广告,腾讯微博都有大过新浪的基本盘。


  游戏收入、产品供应和游戏玩家,腾讯都不太缺,但不会阻拦微博把游戏渠道做起来。广告模式是腾讯希望有大突破的,这也本是OMG(腾讯的在线媒体事业群)的基本价值所在。这两个部分最终都是QQ 空间为主的开放平台做起来了,SNG(腾讯的社交网络事业群)的广点通成了全腾讯社交产品和开放平台的广告运营主体。


  也许还可以靠电商和卖“大数据”维生,也许吧。这俩其实一直只是理论上可能。


  结果腾讯微博只是跟着新浪,对方开发啥广告形态啥广告位,这边就弄个类似的拿去抢着卖,在广告主那里分食到老二级的广告份额。最终结果就是让新浪不要活得太好,自动对号入座做了肉盾。


  有一种情绪,内部一直任其存在和滋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心——“我们就是炮灰”。当时有的同事在群里讨论问题,会带出这种情绪,甚至直接表达这样的意思。一边跟新浪亦步亦趋,一边觉得这样不是出路,一边还觉得自己就注定是在参与一个炮灰事业。好悲壮。


  可能有些人真是受了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影响,他们天天鼓吹腾讯微博就是防守型产品。比如之前网易副总编张锐宣称,微博对四大门户来说,新浪是战略级产品,网易是变革型产品,腾讯是阻击型产品,搜狐是跟随型产品。更有业者这样评论:新浪拿它当饭吃,网易拿它当菜吃,腾讯条件反射抢着吃,搜狐说你们都吃我也吃。


  其实都是说说而已。张锐那样讲,有一些对各公司习性的判断在里面,但更像是鼓舞网易士气和打击腾讯气焰。就像以前业界长期诋毁QQ.com 用户低端广告价值低,流量只靠QQ 弹窗不靠门户内容之类,那是对广告圈糊弄糊弄的,大企鹅自己内部竟也有人当真?


  其实哪家公司会投入大量资源和人力在一块业务,还公开对这块业务的将士说:“你们就是送死的,对付对付别失守就行。”你见过谁家派敢死队,是配备战役级装备和兵力,还持续那么多年的?肯定还是希望进取打出漂亮仗,最坏能接受“不失守”而已。


  与兄弟若即若离


  与兄弟若即若离,我指的是腾讯微博跟QQ、QQ 空间等相处起来显得比较独。早期即通、空间和搜搜等部门都对微博有过支持,奉命行事也好,投资于“战略级产品”也罢,GM 们相互支持也成,兄弟们的支持是不少的。但后来微博追求独立性,几乎断绝了与大社交体系和大开放平台的协同,没有背靠腾讯生态体系压制新浪,而是单打独斗去“撞沉吉野”。


  微博自己一度说要做个广告系统,后来为啥没做我不确切知道。但广点通运营不错的时候,腾讯微博却没有开心地引进这样一个现成武器。社交游戏也一样。不甘于做一个受兄弟指挥的渠道很有志气,但前提得是你做成了一个好渠道。


  既希望大哥小弟们给量给底层支持,又不希望分享运营果实。自己既不是美国,又不肯加入北约给美国当日本小弟,资源有限还想学中国自建“完整工业体系”,呵呵。哥哥弟弟们再宠你让你,也不会一直傻下去。慢慢地,后起的微信都不愿意关联微博了。


  要说安心当肉盾,日本这样的肉盾当得其实很不赖,防守中国的时候把自己也搞成了强国。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最好的肉盾本身也肌肉强健。


  对资源不依不舍


  大企鹅是有系统性的支持,让内部很多产品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只靠拼爹轻松就有机会成为千万级、亿级产品。这种系统性的成功保证,让腾讯人不必是特种兵,2 万个普通人加少量的英雄,就能为腾讯帝国持续开疆拓土。


  生为富二代是好事,但奶是迟早要断的。什么OMG 没有社交基因,这跟“防守型产品”一样不成立。微信团队不是搞社交起家,陌陌唐岩是搞门户内容出身。根本原因是这个产品一开始就是催熟的,没有尽快形成内在的生长能力,没有了解和满足用户让用户真的爱上,除了撒娇闹独立也没试过真的具备独立生存能力,一直是个靠输血喂奶的怪胎巨婴。直到被抛弃,还在说“妈你生我就是为了让我死吧”。


  一开始业界说,腾讯微博就是靠QQ 和空间说说同步,这也本不是真相,而是一种误解,或是别有用心的诋毁,慢慢竟真的一语成谶。


  2012 年中已有迹象,腾讯希望微博,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产品,得自己找到好好活的办法了。然后,你懂的。


  资源是毒药。当你不知道为何而战,当你并不为胜利而战,有毒药也不给你吃。腾讯微博,卒。


原标题:关于腾讯微博之死,离职员工所了解的真相
本文作者:腾讯微博离职员工李阳,微信公众号:veyronli
原发时间:2015年6月


来源:金口娱言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lj1LOSf0lfnah2WSVyZiQ

编辑:王雅欣


239#
发表于 2020-11-19 19:08: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240#
发表于 2020-11-29 12:55: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女演员借钟南山话题恶意营销,被微博禁言15天

吃早餐,听新闻。今天是11月29日,星期日,农历十月十五。我们在上海问候您:早安!
11月27日晚间,女演员沈佳欣在个人认证微博发言提到钟南山院士,并且链接了话题“钟南山称辉瑞疫苗试验结果远远不够”。随后,新浪微博表示,“该账号因恶意营销已被禁言15天”。
对于沈佳欣借钟南山院士话题恶意营销一事,网友纷纷提出谴责。有网友表示:“敢问这位小姐,这次疫情你凭什么好好活着?翻脸不认人真有您的,你凭什么站着说话不腰疼在这当键盘侠?您配吗?”还有网友表示:“你如同博眼球的小丑”。
值得注意的是,沈佳欣个人认证微博11月27日至28日凌晨参与了至少9条热搜话题的发言,目前该账号已有超过126万粉丝。


来源:新闻早餐
链接:
编辑:邱亚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