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82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哈佛教授丘成桐:北大博士水平不如香港学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0:4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提交者:蓝色之珊瑚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哈佛大学华裔教授忧心中国的教育:大学生现在的水平越来越差,不仅教养在下降,连学习能力都在下降。最好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被录取到哈佛读研却连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都成问题,会连正常的考试都对付不了,因为不懂真正的数学思维。北大自豪的“杰出博士生”写的毕业论文,连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生论文都赶不上,却被北大的教授们吹为神童,鼓励他申请到哈佛大学当教授。不被理睬后,北大自己“留用”来当教授,并被评为最年轻的中国“院士”,残害新的大学生(仅仅因为此人是某知名院士的儿子)。中国教育,中国大学,的确是“全世界最大的笑话”。刘明慧记


数学大师丘成桐   中国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基础教育不扎实,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8月6日,数学大师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道出了他的隐忧。


作为目前华人数学界的领袖人物,丘成桐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而且十分关注国内数学人才的培养。他所在的哈佛大学近年来频繁接触国内大学及大学生,对于两国高等院校的差距,丘先生当然最有发言权。然而,通过和国内学校的直接接触,丘成桐却抛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
“这些年,中国大学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比美国差。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高,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得多。研究生教育美国比中国好得更多。”


他举例说明:哈佛大学理学院每年大约招收20名念理科的中国留学生。“这些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多数来自北大这些名校。”但是从学习成绩来看,在和其他国籍学生的比较中,“很难看出这些国内来的学生毕业成绩比来自其他国籍的学生成绩好得多。”


3年前,丘成桐招收了两个来自北大的留学生。可是这两个学生来到哈佛以后,一个学生连续三次没有通过考试,学校建议这名学生重新再念本科,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离开。另一个学生“考得也不好”,经过努力以后大有改进。


“我每年都会收到很多国内学生的推荐信。后来发现有很多是假的,是学生自己写了推荐信,然后请教授签个名,许多教授很不负责。”


而且,他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学生十分骄傲,又不愿意用功,令他很失望。丘成桐说,10多年前,来哈佛念书的中国学生至少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从前中国来的学生至少考试成绩在班级里占到前1/3位置,但是这些年顶多排在后1/3。当然也有好的,但是整体而言,平均水平下降了。有些甚至在国内是奥运数学比赛第一,但刚进来成绩也不好,经过重新训练才有好转。”


这位经验丰富的数学大师认为:这些现象都表明,是本科出了问题,学生本科没有念好。“做学问的修养等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还不用功。归根结底是本科教育不扎实。”


怪现象1:名教授不带本科生


丘成桐尖锐地指出:他发现国内高校一些“怪现象”:一些所谓的“名教授”不花时间参与本科教学。他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介绍,哈佛的教授数量比国内大学要少很多,数学系也就是十七八个正式教授。但是数学系每年都要开会一到两次,研究讨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进度,教授会花很多功夫去培养本科生。比如数学系的本科生,一年级就会根据学生情况划分不同水平,选择最好的学生去重点培养,当本科生毕业的时候,一般就会有2到3个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可以登载在第一流的杂志上。“论文水平比北京大学的教授还好。”丘成桐说。


国内名校的教授又是怎么和本科生打交道的呢?


丘成桐介绍:大概在1998年,国内有一个学生申请到哈佛大学念书,申请表上写明自己学问很高,推荐信说他是北京大学最好的学生,丘先生当时看到申请表,想既然学生这么好,来北京时就亲自和他面对面谈。结果在和北京大学20多个资深的教授座谈时,这20多个教数学的教授没有一个知道这名学生。“我还以为自己搞错了。后来有一名助理教授证实,的确有这个学生。”


“看得出来,最好的学生,20多个教授居然都没有见过。表示所谓大教授从来不参与本科生教学。”后来那个学生因为念书思路视野十分狭窄,只是考试成绩好,丘先生并没有接收他。


丘成桐认为,教授不带本科生,并非因为国内师资力量紧张。他介绍,在美国的大学,比如数学系的教授20名左右,而北大数学院的教授则大概在100多个,是美国的4到5倍,哈佛学生6400多人,北大有学生1万多人。如果按照比例,国内应该有条件让教授带本科生,提高教学质量。


为什么那些“名教授”没有时间塌实做学问?


丘成桐先生一语道破:“现在名校教授花时间不是在学术上。有些人首先到海外弄好处,捞金钱加荣誉,让外国人来评价自己,一年有3个月到5个月在国外‘走穴’。不管这个教授有没有能力,评博士点,自然基金会,甚至评某某大学这些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至少1/3的时间用在学术交易和拉票。算起来,2/3是非学术生活。当然不愿意做学问了。”


怪现象2:一个导师带30个研究生


另一个让丘成桐先生感到困惑的现象是:现在国内有的教授,一个人居然带30个研究生。


“这样怎么保证教学质量?即便在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一个教授一般带五六个学生已经很多了。国内这种做法是典型的讲量不讲质。质量粗糙,怎么可能搞好研究?


“老师自己的水平都不够,居然带30多个学生?真是糟糕!许多学生认为不用念书就可以做博士,博士论文抄抄写写,怎么可以?这样下去很危险。”


前不久在和人大附中学生交流之后,丘成桐还迫切感到中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城市中学一班有80个学生,这么多学生老师怎么能教好?不可想象。”他说,美国稍微好点的学校一个班一般不过是20多个学生。


丘成桐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大概4年前,有一个北大博士毕业写信给我,认为自己博士论文很好,希望到哈佛做教授,前后来了3次信,后来知道这人是国内某院士的学生,但我发现他的博士论文是至少70年前大家就熟悉的结果。他的论文水平也就相当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连香港中文大学学士的水平都不够,更不要讲哈佛了。但是对这个学生北大吹得很厉害,说他21岁就拿了博士,是个天才。但是我发现他的论文水平很低,所以坚持没有收他。”让丘成桐意想不到的是,“现在听说北大已经提升这个学生做了教授。这种事让真正做学问的人真的很失望。”

丘成桐认为,不重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形成恶性循环,使整体水平慢慢压下来。“教育是长远的事情,基本的东西没有掌握,就根本没有前途。”说起这些,他十分着急。


为此,丘成桐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英才班,就是希望用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比如采用了美国大学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能力。“选用美国的方法教并不是崇洋媚外。数学教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一定用最好的方法教中国学生。”


国内学术风气堪忧


在近年来和国内学术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更让丘成桐忧心忡忡的是:国内学术风气已经到了必须整治不可的时候。


“学风很糟糕,我呼吁一下,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科技的发展至少退后20年,如果这些基础教育不重视,问题越积越多,以后会更难。”丘成桐认为,导致教育重量不重质的原因,就是有些高校和主管部门喜欢用“文革”“亩产万斤”的形式作为工作成绩向上汇报,却完全不考虑教育的真正使命。


为了说明整个问题的严重,丘成桐专门讲述了两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


“在数学界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猜想,100多年没有一个数学家不想解开它,非常重要。一个朋友在我的建议下做了很重要的第一步。1995年,我感觉时机成熟,可以再沿着已有的方向,做出有史以来第一流的成果,于是拿到中国办了一个讨论班。这个讨论班是开放式的,吸引了很多青年学者。但是后来有些参加的教授自己不想做了,因为他们考虑假如做这个事情,写文章时间就少了,而每一年写论文,创造多少文章才是他们关心的,做这种费力的事情他们觉得划不来。尽管当时有很多年轻的博士后很想念这个东西,这些教授还是不准学生继续做这个研究,怕论文数量不够。最后甚至硬性干预。自己没有学问也没有冲劲,还不允许年轻人做。最后这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征服猜想的计划不了了之。”


于是,丘成桐又找到广东中山大学数学院朱院长继续做这个研究。朱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结果又惹恼了当时反对做这个事情的一些人,对朱很不满意。 2002年在陈省身先生和我倡议召开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大会给中国数学机构一些45分钟的演讲名额,结果他们自己定的名单全部是北京的,还有一个是上海的。其实就像奥林匹克100米比赛,朱的成绩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但就是不容许其他地方有好处。”


还有一件事更让丘成桐耿耿于怀。


“我的一个学生,现在做了院士,刚毕业的时候不错,以后一塌糊涂,错了不愿意改,出错的文章现在还挂在网上,表示他的成绩。


“这个人现在既是国内引进人才,又是院士,基金会什么都管,平时许多人都怕他,他的固定职位在国外,却作为引进人才,一年至少给他100万薪水,还不包括经费。但是他在好几个地方任教,有的年轻人学问比他好,但是薪水不到他的1/20,在海外名校,比如哈佛如果在9个月的授课时间里教授兼职是违法的,必须全职,但是这个人却兼了很多职。这个人做学生时还是不错,现在学问只是二流,他在国外拿的奖都是在我的帮助和指导下取得的,国内高校引进人才,给他大笔资金,可他全世界走,来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行踪不定。


“而且严重的是,把我十几年前的文章,基本上改头换面,又据为己有,这种学风无疑误导很多学生,因为看到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以做院士。我批评他,这个人还说我荒唐可笑。真是不道德。”
丘成桐介绍,当年他花了很多功夫培养这个学生,“连我的儿子也没有下这么大功夫。太太都说我过分。”毕业那几年,哈佛一位名教授告诉丘成桐,这个学生抄袭他的论文,出于保护年轻学生的目的,丘成桐并没有深究。结果愈演愈烈。


丘先生说,这个人不光彩的记录还有很多,比如有年轻学者的文章,他看到不错,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真正作者的前面,如果不从,在国内就恐吓说,以后不给你研究经费,在国外则恐吓说写很差的介绍信,让作者找不到工作,导致很多搞学问的人很怕他。


“听说国内很多人怕他。学风坏到了这个地步,作为这个人的老师,我再不讲话,其他学者就不敢做事了。我有义务来澄清。”


还是这个人,在国际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出了错,当时恰好有国内两个访问学者到丘成桐那里去,丘先生让他们解决这个错误,两个礼拜时间,进展很好,但是当丘先生说这是那个人的文章出现的问题时,“两个访问学者吓了一跳,再也不敢做了,害怕那个人打击他。你看,现在的学风有多糟糕!”


我们应该学习陈省身先生的学风


学风方面,身为数学大师陈省身的高徒,至今丘成桐仍然对恩师的学风赞不绝口,认为那才是做学问者应该遵循的方向。


“陈先生做学问也出过错,海外几个学者提出来错误,也没有办法,错了就承认。”


丘成桐介绍说,上世纪30年代,陈省身等人大学毕业到海外求学,学成后毅然全部回国,没有在海外留下,但是拿来了世界最先进的学问,当时国内许多大学互相交流,学风好得不得了。


尽管当时条件很艰苦,陈省身的数学讲义都是手写和油印,就在那种条件下,陈省身几乎看完了大部头的数学巨著。最终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包括华罗庚先生等人,共同训练出中国第一批数学高等人才。


就是在这些数学开拓者的努力下,当时在1946、1947年期间,中国第一批数学家出来了,即便是现在看也是世界第一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华罗庚先生回国以后,陆启铿、谷超豪、王元、杨乐、张广厚、陈景润、潘承洞,这些人才相继脱颖而出。丘成桐认为,在“文革”以前,基本上中国数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但是后来大跃进、反右,直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把这些全部破坏了。


丘先生对恩师至今念念不忘。尤其是前辈大师那种学贯中西的气质,现今已经很难看到。而丘成桐本人就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身边常常带一本《史记》,早年写就的一篇古文曾被人们至今记得。其中,“无奈华夏虽众长城未修,天地虽宽,瑕疵难容,终究德不如欧美,力不逮乎日苏。根之腐亦,枝叶不荣,叶之枯亦,根基何养?”更是振聋发聩。


丘成桐认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有理由在学术上作出更大的成绩。


毕生希望做成两件事


英国数学家约翰·拉慈称丘成桐是“华人数学界的领袖”。在陈省身等一代大师离世之后,重任已经落在丘成桐这代人的身上。


“领袖的工作就是确定方向。我生平立志只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作出一等的数学研究,千古留名;第二,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丘成桐先生说。


“迫切的问题,是提高质量。学风要彻底改掉。”他认为,目前和国际优秀大学比较,国内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迎头赶上。丘成桐饶有意味地说,“首先,中国学生素质完全可以比得上哈佛的学生。假如有好的导师和好的风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他着重强调了“假如”两个字。


链接


丘成桐:1949年4月出生。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等。


丘成桐1966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他自幼迷恋数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大学三年级时就由于出众的才华被一代几何学宗师陈省身发现,破格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年仅22岁的丘成桐获得了博士学位。28岁时,丘成桐成为世界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并且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终身教授。


丘成桐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国际数学大师唐纳森誉为“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他解决了一系列猜想和重大课题,如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闵可夫斯基问题、镜猜想以及稳定性与特殊度量间的对应性等,以他的研究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理论物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他的杰出的贡献,1982年,年仅34岁的丘成桐教授荣获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荣获该奖的中国人。


他倡议与主持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数学会议,为争取2002年在北京成功召开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国际弦理论会议”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通过自己的影响邀请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威腾及“菲尔兹”奖得主等国际知名科学家前来参加,会议结束后,江/泽/民同志在百忙之中亲切会见了霍金等其他与会的世界著名数学物理学家,并对会议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此次会议在国内学术界与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中国的数学走向世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0:49:17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0:49:47 | 只看该作者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0:50:43 | 只看该作者
1934年北大中文系课表解读


中国文学史概要:(文学院长、国文系教授兼主任)胡适
  中国文字学概要:(国文系名誉教授)沈兼士

  中国音韵学概要:(国文系教授)马裕藻休假,(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代授

  作文附散文选读:(国文系讲师)冯文炳

  语音学:(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语音学实验:(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语言学:李方桂

  中国古代文学史:(国文系教授)傅斯年

  中国中古文学史:(国文系教授)罗庸

  诗经:(国文系讲师)闻一多

  先秦散文:(国文系教授)郑奠

  汉魏六朝诗:(国文系教授)黄节

  李白与杜甫:(国文系教授)罗庸

  宋词:(国文系教授)罗庸

  近代诗:(国文系教授)黄节

  词史:(国文系讲师)顾随

  戏曲史:(国文系讲师)顾随

  中国小说史问题:(国文系讲师)马廉

  传记文学研究:(国文系教授)郑奠

  中国文学批评:(国文系教授)郑奠

  古文字学导论:(国文系讲师)唐兰

  甲骨文字研究:(国文系讲师)唐兰

  钟鼎文字研究:(国文系讲师)唐兰

  中国文字及训诂:(国文系名誉教授)沈兼士

  中国音韵学-古音考据沿革:(国文系名誉教授)钱玄同

  中国音韵学-韵书系统:(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

  中国音韵学-等韵图史:(国文系讲师)赵荫棠

  中国音韵学-音标运动:(国文系讲师)赵荫棠

  中国音韵学-高本汉之《中国音韵学》:(国文系教授)罗常培

  中国音乐学-方言研究:(国文系副教授)魏建功

  校勘学及实习:(国文系讲师)刘文典

  古书读法距离:(国文系教授)郑奠

  诗词试作:(国文系教授)罗庸

  新文艺试作-散文、小说、诗:(国文系讲师)冯文炳

外系所开供中文系同学选修之课程:

  中国思想史:(哲学系讲师)容肇祖

  西洋哲学史:(哲学系教授兼主任)张颐

  普通心理学:(教育系教授)樊际昌

  英国文学史:(外国语文学系教授)梁实秋

  日本文学史:(外国语文学系教授)周作人

  中国上古史:(史学系教授)钱穆

  魏晋南北朝:(史学系副教授)蒙文通

  宋史:(史学系副教授)蒙文通

  辽金元史:(史学系教授)姚士鳌

  明清史:(史学系教授)孟森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史学系教授兼主任)陈受颐

  西洋十七八世纪史:(史学系讲师)刘崇鋐

  金石学:(史学系名誉教授)马衡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史:(史学系讲师)向达

  近四十年来中国史学上之新发现:(史学系讲师)向达

  希腊文明史:(图书馆长兼史学系教授)毛准

来源:《(民国二十三年度)国立北京大学一览》,转载自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页242-245,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0:52:19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说民国大师吧,就是民国出生的人也没几个。可怜民国打造的学术传统,在今天已经断代了,现在是工农兵学员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当博导的时代,他们成为民国学术传统的最后终结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0:53:20 | 只看该作者
我仅是54年的中专生,也发现现在学生的学习风气不如以前,在一电气网上一个大学生说毕业6年后学的东西都忘了,我今天写了个帖子批评他如下:


我人过古稀‘修养欠佳’,忍了几天还是忍不住要一吐为快,先致歉再开言。短短几年就把学的东西忘了那是你学得不认真,我离校50多年了,我没读大学仅读中专,当时学生普遍学习很认真,学得好就不易忘,我举自己一例,我还记得一元二次方程式求解的通式是经过配方法推出的,现在我还可能推演出,自然科学逻辑性极强学懂了不易忘,仅有些参数记不住要靠工具书,我再举一例对电源内阻的理解,如果有一电源内阻为R1向外接电阻R2供电欲使R2上有尽量大的功率,当R2值太大时电流很小故功率不会很大,当R2值很小时则功率为电流的平方与R2的乘积,因R2很小故功率也不会很大,这样看起来R2太大或太小都不会有较大功率,那一定有一个R2值能获得最大功率,用数学方法(微积分和代数)能证明当R1=R2时R2上有最大功率,在功放输出时要求阻抗匹配喇叭上才有最大功率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这样去理解后能轻易易忘吗?这不能怪你,环境使现在人很少能静下心来苦读,我常遇到学电的大学毕业网友与我交流,一开始他们常提出很高深的技术问题,我只能用自己少有的知识交谈,但谈不了多久就无法交流因对方基本功太差,证明学风浮躁,技术的理论水平一交流就显现,技术的动手能力从拿工具的姿势就可看出。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20:53:39 | 只看该作者
1934年北大中文系课表解读
++++

水平太差了,竟然没有公共课和公共英语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