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28日,四川省乐至县发生一起命案,一名29岁的年轻女教师在家中被杀,面部有多处被斧头劈砍痕迹,尸体被藏到沙发下面。
卧室里有三封信,是死者的丈夫侯某写的。
侯某也是一名教师,信中称怀疑妻子出轨,一怒杀人。
办案民警说:“3封信3000多字,文采非常好。”
但侯某已经不知去向。
谁也想不到,三年后,侯某居然通过公开应聘,到云南信息报经济部当上了记者。 原来,侯某用斧头杀妻后,从四川潜逃到云南昆明,在地摊上花一百块钱买了张假身份证,改名不改姓,从此以“侯杰”作为名字四处闯荡。 那些年,正值都市报的黄金期,用人不拘一格,加之侯某在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毕业后当的又是中学语文老师,文字能力显然过关,于是阴差阳错成了新闻人。 逃亡期间,侯某当过导游。入职云南信息报经济部后,他凭借自己的导游专业经历,专跑旅游口。 在云南信息报干了一段时间后,他跳槽到生活新报,当上了经济专刊部副主任,还是主要做旅游。
在生活新报,“侯杰”工作了很多年,逐渐成为一名资深媒体人。 生活新报的同事说,“侯杰”很敬业,对客户的投放十分重视,每每有记者为他的客户写了软文,他一定拖个凳子,坐在记者旁边,耐心细致地盯稿。只是,他每次都许诺给写软文的记者“分钱”,但一次没兑现过。 对待客户,他更是“敬业”。同事回忆说,“侯杰”拜访客户求投放时,身段极低,完全不在意“脸面”,即便客户明确拒绝了,他仍会当场提供其他媒体的发布渠道并许诺“有折扣”,软磨硬泡地求对方投放。 有媒体同行说对新人很和善,作为资深旅游记者,会主动提点新记者该怎么做。 有人认为他“懂整”——业务能力强,而且还十分擅长搞客户,“非常会来事”,有经营头脑,在旅游行业多年耕耘,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 但也有不少昆明的媒体人认为他说话不靠谱,爱吹牛。 他曾在生活新报“三进三出”。第二次“出去”,是因为承包生活新报餐饮旅游版时,被怀疑挪用广告款,与报社起了纠纷。 后来,“侯杰”从媒体转型了,开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和传媒公司,自称很快做大,一年收入数百万。 案发后他交代,自己从媒体转型,是因为当记者的时候可以埋头采访不出镜,但当了总监后,应酬太多了,害怕。 自称开广告、传媒公司做大了之后,“侯杰”说自己又怕了。于是,他开了一家企业管理公司,专门做国外的业务。2015年,他到老挝发展。 生活新报的一名编辑也回忆说,四川老乡的聚餐,“侯杰”都不参加,偶尔聊到家乡,他也会借故东拉西扯,不透露老家具体是哪里的。 或许,“侯杰”从来没有新闻理想,也不是因为“新闻理想”而走入新闻圈。 或许在他看来,经济、活着,更重要。有人说,如果称呼他候总,他会微笑一下;如果叫他侯老师,他就只嗯一声。“侯杰”还说过:他有两个女儿,家庭开支几乎都是他一人承担,妻子没工作。 “侯杰”和其他媒体人最大的不同在于穿衣打扮。一年四季,他永远穿西装、戴墨镜。中国的记者,很少有出门总穿西装的。
乐至县公安局副局长唐成说,20年来,乐至县公安局换了7任局长,但每任局长都在盯着这桩杀人案。 时间到了2016年。乐至县公安局研判认为,根据办案经验,通缉犯很可能更名不换姓,于是决定大海捞针试试,从全国四五十岁的侯姓男子中筛选出了2000多人,民警拿着嫌疑人照片按个比对。 民警事先了解到,侯某在学校当老师的时候就喜欢穿西装、戴墨镜。比对了两个多月,他们发现了一个有着同样特征的男子——户籍地云南昆明,年龄和侯某相仿。 民警赶到昆明,在一个小区蹲守数日,终于抓到了他。 云南的媒体人这才终于知道,原来身边这位老同事、转型媒体人,真名不叫侯杰,叫侯华金——
侯华金,最终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2020年,侯华金因在服刑期间有悔改表现,被裁定减刑,减刑后刑期至2026年10月18日止。
再过一年多,这位曾经的资深媒体人、成功的媒体转型人,即将出狱,重获新生。他还会回到传媒这个行当吗?
来源:转型Media人(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