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刻意的深刻,就是一种极大的肤浅。 看了《南方周末》的2025新年献词,全文基本是大词的铺排,概念的堆积,下意识的炫技,站在制高点上的俯视苍生。 仿佛在用力过猛地想写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或是三好学生的国旗下讲话,抑或领导的年会致辞。 连做到第八季《十三邀》的许知远,都越来越接地气了,并因接地气而更加可爱,《南方周末》的年度献词,却还在坚持着一种力求深刻却华而不实的姿态,甚至在造句上还模仿了《百年孤独》的开头。 读之有一种莫名的尴尬感,一种能力配不上野心、内容配不上形式的力不从心感。没有了表达的真诚和温度,自然让读者难以共情,甚至难以卒读。但作者的字里行间却仿佛有一种自我陶醉的优越感。 这篇献词的作者是南方周末编辑部,意即集体创作的产物。但我从不认为创作尤其是文字创作,是能够通过集体来诞生什么真正的好内容。创作本来就是私人的,感性的,而非层层审核,把字斟句酌放置于个人因真情实感于是有感而发的前面。 作品最终看的还是呈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的内容,而非创作过程的所谓阵仗或三审三校的看似专业的形式。尤其体制内的媒体,很容易过程整出一个大阵仗,让你一看觉得像模像样的特专业,但做出来的东西一看,额…… 话说回《南方周末》的这篇文,一开头写道,“真正点亮黑夜的并不只有太阳”,这不语病吗? 太阳什么时候在黑夜里出现了,你要说“真正点亮黑夜的并不只有电灯”才对,但“电灯”哪有“太阳”听着有诗意。“电灯”的意象太朴实了。 而且编辑部大概是觉得这段话特别好,所以还特意放在了正文前,作为全文的高潮前置。 想起前几天有朋友夸我写的文章,夸赞的点也很清奇,叫作“有在说人话”。什么时候说人话这一表达的底线,都变成了值得被专门拎出来夸赞的上线了?也是挺有意思的一现象。
来源: 曹一漫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pELil1NrMU04HxuLWs45w
编辑:刘诗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