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的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记协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为全国新闻界认识好新闻提供了样本。2024年11月揭晓的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出获奖作品373件,获奖比例不到30%。好新闻离不开好作风,多件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的良好作风。
深入一线体现好作风
多件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的良好作风。2023年7月底,北京遭遇特大暴雨,3趟列车上近3000名乘客被困,北京广播电视台迅速调派多路记者跟进,获新闻纪录片一等奖的作品《四天三夜,被困门头沟列车乘客大救援》,是全国媒体中首篇全景式展现这场大救援的报道。中国应急管理报社获新闻摄影二等奖的作品《暴雨中转移群众》、福建日报社获通讯二等奖的作品《“我们看不见,就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盲人全国人大代表王永澄履职记》等,共同点都是新闻工作者到一线进行了扎实采访。
中国应急管理报社获新闻摄影二等奖的作品《暴雨中转移群众》。
不畏艰险体现好作风
多件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的良好作风。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湖南广播电视台为了采制作品《丝路上的中国医生》,派出5路记者分别前往塞拉利昂等5个国家的援外医疗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其中有的地方特别偏远,记者需要转几次飞机,再坐车、坐船,历时30多个小时才能抵达,他们还需要克服水土不服、疾病威胁、时差影响等不利因素。福建宁德市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为完成《“陈祥榕,到!”——来自喀喇昆仑的回响》的报道,他们一行人历时10多天,每天行程10多个小时,翻达板、过雪山、涉冰河,途中还穿越雪崩和泥石流区域,最终在高原极寒的恶劣环境下,克服极度缺氧、强烈高原反应等种种困难,饱含热泪创作出了感人至深的作品。
调查核实体现好作风
多件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调查核实的良好作风。很多时候,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并不在现场,如果为了求快照搬网上信息,不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和采访,存在传播风险。人民日报社获融合报道一等奖的作品《风雨落坡岭》,内容是从K396次列车被困的现场亲历者提供的2000多个视频、数百G素材中精选剪辑而来的,在使用这些内容时,主创人员进行了反复沟通确认,确保了内容的真实。2023年6月13日,杭州一名年轻女子从桥面上一跃而下,正在送件的跑腿小哥彭清林紧跟着跳入钱塘江对其展开救援,现场的这一幕被人拍下并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潮新闻记者面对网上信息,第一时间联系上彭清林进行了采访,不仅还原了事发经过,还进行了持续报道,报道获典型报道三等奖。
严谨细致体现好作风
多件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严谨细致的良好作风。新华社获融合报道一等奖的作品《看!〈我们亚洲〉,雄风更劲!》,主创人员进行了多次修改,目的是让每一帧画面做到准确且精致。经济日报社获通讯一等奖的作品《防止脱实向虚》为系列报道中的第一篇,调研组前期认真开展了调查研究,后期成稿时又进行了反复讨论和修改打磨。新华日报社获消息一等奖的作品 《江苏发出第1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背后的情况是:记者与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反复推敲稿件,翻阅资料近30万字,前后修改约30次。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获典型报道三等奖的作品《一颗大连大樱桃的现代化跋涉》,采访团队往返上千公里,采访数十人,查阅了50年来的相关资料,最终以融媒呈现方式立体讲述了大连大樱桃的中国故事。
行动迅速体现好作风
多件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行动迅速的良好作风。北京日报社获通讯一等奖的作品 《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是记者在深入基层采访北京接诉即办改革时挖掘到的一个线索,意识到此事的新闻价值后,记者马上找到这名外卖小哥、社区书记等多位当事人还原了事情的经过。苏州日报社获消息二等奖的作品《全国首个GDP破5000亿元县级市诞生》,是记者春节假期结束上班后从昆山市统计局获取的信息,并于当天赶写出稿件。苏州日报社获通讯二等奖的作品《清退 362个工作群 为基层干部“松绑”》,记者从文件材料中发现线索后,立即展开深入采访。山东广播电视台获消息三等奖的作品《总统亲自提车!1000辆“山东造”客车出口吉尔吉斯斯坦》、宁夏日报社获消息三等奖的作品《西海固“水故事”讲到联合国》等,共同点都是新闻工作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采访,并在第一时间发出了报道,体现出很强的执行力。
勇于创新体现好作风
多件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勇于创新的良好作风。长江日报社大武汉客户端获新闻专栏一等奖的作品《第一眼》,在内容生产方式上有创新之处:一方面媒体通过与公安、地铁、公交、消防、城管等系统紧密联系,聚合城市视频资源,同时开发线上投稿小程序发动普通用户生产,另一方面通过记者和编辑发现、提炼、制作、传播新闻故事,破解了“无视频无真相”的现实困境,实现了主流媒体的独特价值。光明日报社获融合报道二等奖的作品《“破四唯”“立新标”有多难?》、津云新媒体获融合报道二等奖的作品《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华龙网获融合报道三等奖的作品《互动视频|当AI被拉进华溪村群聊》、科技日报社获融合报道三等奖的作品《为全世界造车 中国新能源车的“硬核”输出》等,共同点都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内容表达、呈现手段。
久久为功体现好作风
多件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久久为功的良好作风。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鄂州红莲型杂交水稻育种基地,给湖北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教授及其团队留下“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谆谆嘱托的10周年,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团队多年来持续记录朱英国院士及其团队在湖北仙桃、湖北罗田、广西南宁和海南三亚开建基地,进行水稻功能基因研究、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的情况,并独家拍摄了大量真实鲜活的珍贵素材,时长6分多钟的作品《“候鸟教授”团队:攥牢“红莲稻”种 心怀农业“中国芯”》获典型报道一等奖。四川广播电视台获典型报道一等奖的作品《伊莎白——我的选择是中国》,是近50分钟长的新闻纪录片,主创团队用了近10年的时间跟踪拍摄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展现了一个外籍友人对中国一往情深的热爱。四川广播电视台获消息一等奖的作品《首次发现“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野外产卵出苗》,时长虽然只有2分25秒,但作品主创团队跟踪采访了近两年。
把握时机体现好作风
多件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体现出新闻工作者把握时机的良好作风。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时,面向全国推出招揽人才的九条政策,为河北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2023年是“人才九条”政策推出40周年,河北日报社采访专班历时6个月,在深入学习研讨的基础上,采访多位正定老干部和相关人士,掌握到大量第一手素材,写出的长篇通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社会反响强烈。这件获通讯二等奖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对报道时机把握的重要性。中国新闻社获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的作品《台籍火车司机:深知离别苦 方晓团圆甜》、中国船舶报社获消息二等奖的作品《重磅!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命名交付》、大众日报社获消息三等奖的作品《断航26年后,古老小清河获新生》等,都体现了对报道时机的有效把握。
总之,好新闻与好作风是相辅相成的。好作风是创作好新闻的基础,好新闻体现好作风。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好新闻无处不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想要收获好新闻,需要不断锤炼过硬的作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