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厂如何防控舆情?从姜萍事件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3:4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姜萍事件后续,今天刷屏。由此,引出大厂该如何防控舆情的问题。
很多舆情,本可避免。没能提前排雷规避掉,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所有人引以为戒举一反三:
一,面对专业问题,要有敬畏之心,不要失去新闻人的调查精神。
高等数学,显然是“专业”的。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公关,都是文科生。
说实话,作为文科生,黑板上的那些公式我也完全看不懂。作为一个看热闹的,我也没有去辨识它的义务。
但作为阿里人,就不一样了。你要做这个宣传,就要想弄清楚里面的事儿别留个雷啊。
尤其是,作为公关人员,应该提前预判到这个宣传一旦传播出去可能形成巨大传播效应,从而保持一份更加的审慎。
当年的媒体人,都是有这种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的。我在媒体做记者的那些年,对于上了标题、成为新闻核心点的内容,经常会接到编辑的质疑电话,求证、确认,要求提供证据看看,一些编辑部拿不准、觉得发了可能有麻烦有争议的点,会被去掉,或者模糊掉。
我特别不认同一种观点:我们不是媒体,没能力去调查。
我有个法律自媒体号叫“改变de力量”,我的运营人员当时给我报了个题——一个清华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做了律师,却因为没案源,只能和各种社会底层人员住在城中村并每天靠这些人接济为生。这个自称是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人,开了个微信公号,发了大量“特别文学又貌似生活实录”的文章,其中有大量能上标题的细节。后来我的人经常多方核证,确认这个人确实是清华法学院毕业生。
如果攒一攒,直接发,以我这个公号的粉丝量,一定成爆款。但我还是觉得存疑,虽然现在律师行业确实不景气,但清华毕业生在北京会惨到这个地步吗?同时发现大量疑点。我让我的人一定要联系到他当面做个采访,弄清楚这些疑点。最后又耗了两个月,终于确认了这个人所在的律所和真实姓名,找到了他的联系方式。这个人面对采访最终承认:那些文章里的细节,基本都是瞎编的,属于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表现当今年轻律师生活窘迫这个“现实”。然后这个选题我们就放弃了。
阿里,作为一家云集了各家知名媒体精英的大厂,最有能力做到这种求证却没做到,令人感到遗憾。
二,不要低估公众和媒体记者的智商,不要抱侥幸心理。
我真不信,这个宣传做之前,阿里方面就没有一个人有质疑。但毕竟从新闻点上来说,足够劲爆嘛。干嘛自己质疑自己。
作为企业舆情领域的长期观察者,我基于以往实践和大量数据早就发现:那些喊打喊杀的“义和团”,其实大多是营销号而不是真实的个人号,他们的发声甚至都不代表自己内心的声音,更别提代表公众了。
中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并不傻。只是,哪些选择看破不说破,哪些说破了自己也没压力还能给自己的生活“解压泄愤”,他们有分辨。
三,KPI重压之下,动作容易变形。
据我所知,尤其是一些大厂,老板都是“既要又要”。有爆点,传播质量高,还得尽快落实尽快发出来,其实有些时候是很难实现的,也是矛盾的。
一些媒体的暗访调查,特别硬核生猛,但这是基于前期较长的采访核证过程,和细致的后期编辑过程的(从这个角度说,三审三校甚至四审四校,确实有它存在的意义)。
以前我就看到过有的大厂的公关,就像石磨上的小毛驴,被鞭子抽的滋滋直叫,但还要拼命尽力往前小跑。那时候,小毛驴一心想的就是赶紧完事把套在身上的家伙什卸掉,根本顾不上其他了。
四,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配合度,也很重要。
企业公关往往掌握的都是业务部门给过来的二手信息。所以,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配合度,也尤为重要。

来源:转型Media人(公众号)
编辑:李佳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FfHw0b6FPwFXSHkGKM5rA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