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庸接班人”、击败过默多克的香港传媒大亨,这就破产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21:43: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月26日,香港高等法院的一纸破产令,将“香港传媒大亨”于品海拉下神坛。
据悉,此次破产事件源于于品海担保的一宗高达4.16亿港元的债务。起诉方是建银国际海外有限公司。
截图自天眼查APP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毕竟,于品海曾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成功击败默多克,从金庸老爷子手中接过了《明报》这一香港第一大报。他创办的传讯电视,曾独家报道了邓小平逝世的消息。而他旗下的大地集团,更是拥有大地影院、橙天嘉禾影城等多个知名品牌,还发行过《孔子》、《岁月神偷》等多部经典电影。1993年,于品海的身价就已高达13亿港元,可谓是风光无限。
然而从名震香江到被申请破产,这些年于品海到底经历了什么?咱们来扒一扒他的传媒帝国兴衰史。
01
建银国际追债
早在2022年6月,建银国际就已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追债申请。据悉,于品海为他间接持有的一间BVI公司Pippen Limited出任担保人,该公司因债券违约,欠下3.78亿港元欠款以及3800万港元利息。
2023年10月,建银国际终于向法院申请对于品海进行破产清算。
建银国际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指出,于品海所持有的已退市公司南海控股现在是资不抵债,因此,于品海手中的南海控股约54.6%的股份,不能作为还款保证。
面对这一指控,于品海的律师团队极力反驳,他们称于品海手中的股份,估值约7.5亿港元,足以抵销建银国际的债务,所以希望法庭能考虑本案涉及的商业声誉等影响,给于品海更多时间。
双方经过激烈争辩,可结果显而易见,法院并不相信于品海一方的说辞。
审理本案的法官认为,既然于品海知道该案会对他的名声造成影响,也理应知道破产令的严重后果,那么于品海一方就应该及时证明自己的还款能力,但是,于品海在开审前几天才申请押后(延期开审),而且还没有妥当的理由,说明他并没有可靠的证据。
最终,法院向其颁下了破产令,一代传媒大亨的辉煌岁月就此落幕。
02
击败默多克等大佬
一跃成为“金庸接班人”
于品海并非出生于权贵家庭,19岁时被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录取,因无法凑足学费,辗转到加拿大沙省大学读政治经济学。毕业回到香港后,一度在《信报》当编辑,开始了他的传媒生涯。
然而,于品海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迅速下海搞资本运作,年仅30岁便成功收购了一家菲律宾上市公司,坐拥马尼拉希尔顿酒店。三年后,他“杀”回香港,摇身一变传媒大王。
其中,收购《明报》事件让于品海声名大噪,毕竟《明报》是金庸老爷子的心血,据说当时有10多个财团都想收购《明报》,除了于品海,剩下的还有:
收购专家梁伯韬与郑经翰合组的收购拍档,英国报业大亨麦士维,香港首富李嘉诚,香港首席洋行怡和以及澳籍传媒大王,《南华早报》大股东梅铎……
但让所有人意料不到的是,金庸从中选定的竟然是名气和实力都更为欠缺的于品海。
甚至为了帮于品海拿下《明报》,金庸还和于品海合伙成立了一家名叫“明智控股”的公司,让于品海任公司大股东,再让明智去收购《明报》超50%的股份。
期间,于品海还宣布创办《现代日报》,还未面市就豪掷2000万港元打广告,创香港传媒创刊广告费用之最。
一番操作后,于品海成了《明报》第二代掌门人。于品海对此是沾沾自喜,他曾不无得意地对外分享,当年他是如何取得金庸信任,以至金庸借钱给他收购自己的《明报》。
然而,关于于品海如何取得金庸的信任,至今仍无权威来源可证。网传的小道消息称,一是因为他长得像金庸死去的长子查传侠,二是因为他提供了“情绪价值”,常常陪金庸看戏、吃大闸蟹、聊办报理想等等。
03
陈年丑闻曝光,金庸懊悔
金庸曾在《明报》的一篇报道中,解释他看好于品海的原因,他说:
过去大约10年中,我热衷寻求一个聪明能干、热心新闻事业、诚恳努力的年轻人,可以将《明报》交托给他。如果不是我运气好,不会遇到于品海先生这样似乎度身订做的、比我所想象、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
但实际上,于品海并非金庸想象的那般完美。
根据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金庸此后对《明报》卖给于品海一事感到懊悔不已,他形容这是“阴沟里翻船”。
其中一个原因或在于,于品海身上有污点。在于品海接替金庸任《明报》主席后不久,据香港媒体披露,于品海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曾触犯偷窃、冒签支票、非法使用他人信用卡、私藏枪支等7项控罪。
当晚,于品海承认上述指控,这桩陈年案件由此在香港掀起轩然大波,金庸知悉后也是大吃一惊。
香港立法局议员发表讲话,称这一事件“令传媒本身的声誉及形象出现瑕疵,对此,身兼报业公会主席的于品海,确应有自动辞职的勇气”。
批评与谴责从四面八方涌来,于品海被迫卸任明报企业、报业公会、南海发展主席职位。
此后,于品海的事业一落千丈,先是接连投资失败,又挪用《明报》贷款投资他业,违反与银行之间的贷款协议。
1995年10月,他不得不将《明报》卖给大马富商、“大马木业巨子”张晓卿爵士,后来在亏损近1亿美元后又被迫将“传讯电视”卖给辜振甫的儿子辜启允。
于品海在香港的传媒王国很快就土崩瓦解。
04
转战内地后,祸不单行
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于品海在遭遇“滑铁卢”后并未销声匿迹,很快他将商业触角更多伸向内地及中国台湾,而且早期还做得风生水起。
1999年,于品海收购中国企业网,成为国内最大企业IT服务商,2000年,在收购群思实业后,他做了一番重组,先后赢得两家港股公司“南海控股”、“中国数码信息”。
收购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后,他在武汉投资有线电视光纤,开巴士公司,还投资电影《孔子》、《岁月神偷》等。
2017年时,于品海控股的南海集团,更是通过大地影院集团,接盘橙天嘉禾旗下全部内地影城,媒体也把于品海此举看作是和万达影城去争夺市场份额。
不过后来,南海控股被摘牌,祸不单行,中国数码也遭联交所上市委取消上市地位。
现在就连于品海本人,也被呈请破产。
对于这位90年代身价高达十亿的富豪来说,这一结果无疑令人唏嘘。
来源:传媒见闻
编辑:程正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