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周一 听王天根教授的讲座,中国新闻舆论史探索的多重面相及书写。他提出不同阵营下的舆论交锋,交锋反映利益分歧,共识也是交锋的另一个产品。抗战时期的新闻传播涉及报人报国,也隐含政治宣传。 总结:要呈现新闻纸流行话语、主题及口号转向,从而在舆论新陈代谢中展示新闻纸的时代感与方向感。政治舆论及导向一定要把握国情,顺从民意。 1105 周二 读《康德》,读论文。 莱布尼茨观点小结:能认识客观知识“唯理派”。直觉上可知理智原则(客观知识),因此世界可依据此被描述。 两个原则:矛盾律(一个命题和他的否定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和充足理由律(没有充足解释的事情不能为真) (推出)这个世界由无穷多单个的单子构成,这些单子既不存在于空间中也不存在于时间中,它们永恒地存在着。每个单子在某些方面与其他任何一个都不同(“不可分辨物的等同性”定律)。单子不能互相进入,仅仅是从自身视角反映世界。而我们内心连续性的单子所反映的(感知)与反映世界的一致。因此由常识性信仰和感知构成的整个世界是有根据的“现象”,不是幻相。是理性原则的运行所引起的必然而系统的结果。 1106 周三 读质化研究课程的相关论文,对扎根理论的解释与讨论。扎根理论作为一种“生成的”理论方法,从访谈资料中进行编码,逐级提炼出概念,搭建理论框架。是一种连接理论与经验现象的方法。 1107 周四 开组会。 启发:社交媒体上机器人的存在如何对舆论进行影响?平台如何定位、利用以及规制社交机器人? 老师说要用别人的理论思考传媒业的行业问题,很有启发,要有从一个理论出发延伸思考的能力。 1108 周五 读《康德》 休谟小结:“经验派”。每个思想的内容必须来源于证实它的经验;只有借助于为其提供保证的感觉“印象”,信念才能被确立为真。(经验论的基本假设。) 由感知连贯性和一致性推出“独立性”——未被感知的客体。因果必然性即经验的常规性接续。 没有根据“自我”命名的可感知客体,也不存在能够产生关于该客体之观念的任何经验。 读列斐伏尔关于日常生活的批判思想。 日常生活:每天生活的重复,有同质化、重复性、碎片化特点。 核心逻辑:日常生活的消极性与积极性、单调重复性与瞬间在场性的二重性辩证法理论。 “瞬间”是日常生活的一种拯救。 1109 周六 读《康德》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综合的先天知识如何可能?”作出的回答包括两个部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 “演绎”:法律内涵,指有使用某些概念或“范畴”的权利。 建立在主观演绎基础上的知性法则和建立在客观演绎基础上的先天真理是一样的。它意味着认识者的能力与被认识对象的本质之间有某种极其特殊的和谐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和谐,先天知识才是可能的。 我们的知识有两个来源:感性与知性。感性是直觉的能力:它包括被经验论者视为知识之唯一基础的所有感觉状态和限定。知性是概念的能力。概念不得不被应用在判断中,因而这种能力不同于感性,它是能动的。 1110 周日 读deepfake在媒体报道中的相关论文,《To Believe or Not to Believe: Framing Analysis of Content andAudience Response of Top 10 Deepfake Videos on YouTube》、《The news framing of artifcial intelligence: a criticalexploration of how media discourses make sense of auto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