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级硕士陶鹏辉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11:36:35 | 只看该作者
5.22
读《伦理学原理》
5.23
读《伦理学原理》
5.24
读《伦理学原理》
5.25
读《伦理学原理》
5.26
读完《伦理学原理》,所谓的元伦理学开山之作。摩尔深刻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的伦理学观点(这一点待我读完《逻辑哲学论》再细说)。伴随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分野,摩尔开创的元伦理学统治了整个20世纪前50年的伦理学研究。本书回答了三个问题:善是什么?什么东西就其本身而言是善的?什么是正当或应当的行为?摩尔从分析定义开始,从分析哲学的路径出发一步步归纳回答了善、正当和应当以及其他伦理学概念,摩尔说,“善”是一种不可定义的,仅凭直觉认知的非自然属性;而“正当的行为”完全取决于其结果的善的大小。至于“什么是善的”,摩尔则给出了审美鉴赏和人格的热爱这一答案。 在设定和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摩尔作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举动:1将语言分析引入了伦理学之中;2对过往伦理学作出了“自然主义谬误”的深刻指控:进化伦理学误将“进化”等同于“善”;密尔把“快乐”或“欲求”等同于“善”;康德把“意志”或“意愿”等同于“善”。这些指控直至今日依然是反斯宾塞主义、反功利论和反康德的强力武器,以至于如今的伦理学家都难以简单应答。
5.27
读邓安庆论文《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批判》2015年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冯平论文《分析进路伦理学的意义——为摩尔辩护》2016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邓老师你树稻草人练死劲不好用,看似在批判元伦理学实际上在攻击分析哲学,邓在开篇不仅给元伦理学判了死刑也试图将分析哲学送上绞刑架,但纵观整个分析进路,邓的论证十分无力,致命的是邓依然回避了元伦理学对规范伦理学中对善和道德的定义的质疑,将其简单化为“反形而上学”情绪和“分析的错误”。当然这是国内哲学圈的日常现象,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的混战在中国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即使在西方分析哲学已经占据绝对主流。冯对邓的回应也比较直接,依次反驳了邓对摩尔的“善是不可定义的”“自然主义谬误”和语言分析的批判,但冯的主要论点也来自于20世纪末元伦理学家对反对观点的回应。总之,这两篇论文依旧是西方论争的中国化延续,实际上邓的观点几乎延续了20世纪中期以来规范伦理学对元伦理学的批判进路。当然,邓不是时空警察,上个世纪对元伦理学的阻击失败在今天再阻一遍也成功不了。哲学圈还是要以和为贵,不要再树稻草人。
5.28
休息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6-7 13:38:05 | 只看该作者
5.29
读刘易斯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
5.30
读《技术与文明》
5.31
读《技术与文明》
6.1
旁听大创答辩
6.2
继续看《技术与文明》
6.3
身体抱恙,休息
6.4
身体抱恙,休息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12:52:37 | 只看该作者
6.5
读《技术与文明》
6.6
读《技术与文明》
6.7
读《技术与文明》
6.8
读《技术与文明》
6.9
读《技术与文明》
6.10
读完《技术与文明》
基于对历史发展的深刻认知和对技术本质的洞察,芒福德看待技术的眼光理性而冷静,不像极端浪漫主义者和技术道德学家一样轻易被仇恨情绪所左右。他将浪漫主义对机器时代进行抵制的形式分为三种:历史崇拜、自然崇拜和原始崇拜。这三种方式,都被其称为“倒退的思想”。是对“绝对的机器主义的反弹”并陷入“同样无结果的绝对自然崇尚”,是被机器压榨到临近崩溃的边缘而产生的另一极端趋向。以往对肉体的尖刻否认,现在得到了全面的反攻——怀疑和否认所有合理性的、智力的、有序的行为和过程。

这种反弹并非解决问题的出口,他将其形容为“代偿作用”,这些不断积累的压力最后让现实的两端越走越远。而这种“向原始的倒退”,被其批评为“是一种感情脆弱的努力,一种逃避”,认为思想家和领导者缺乏一种足够的坦诚、足够的智力和意志力去“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形式、超越同样受限的机器体系的原始形式”。芒福德承认了机器的时代贡献,但认为机器体系已经渐渐被人所意识和摒弃:“过去机器能够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是机器能够为资本主义企业带来的好处。”资本主义和技术不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而且两者的利益往往是你死我活的。

他对改变这种境况寄希望于“生物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规划相关的政治科学,也认为在其时代背景,所有的学科中有机体和生命的概念都在复苏,如此种种已经开始从根本上动了纯机械概念的权威性。可以说,芒福德对未来的设想十分乐观,他预言机器体系的发明和研究步伐将变得缓慢,从而社会的变化也将放缓。这也是芒福德赞同的对机器体系相对浪漫主义的另一种反抗形式:倡导个人人格和集体组织的重建。

在对该种反抗形式进行描绘时,他预言了一种应然情况——为人类的生存铺设更广阔、更坚实、更安全的基础。也即是希望抑制技术膨胀,把技术放在它们应在的位置。使技术更新慢下来,使社会其他方面的变革快一些,从而可以达到社会结构的动态平衡。芒福德对机器文明的积极评价联系着他对新生代技术体系的看法。如前所述,他之所以在19世纪后期划出一条分界线,是因为他察觉到以电力的应用和生物技术的兴起为主要特征的新生代技术体系与古生代技术体系有本质不同。他以城市规划专家的敏锐断言,电力的普及将极大的改变古生代技术体系下的城市混乱格局,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而科学研究的重心向生物学的转移也将淡化“机械性”,使生命的、有机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本书出版于1934年,世界正在战争的悬崖边,芒福德以一种超前的思维预言了二战后的技术发展。对于才刚享受全民技术现代化的中国而言,这本书恰恰此时此刻被阅读,才能理解芒福德在书中对技术与文明的那种思考。
6.11
准备英语考试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22:40:14 | 只看该作者
6.12
查阅资料,写舆论分析与危机管理结课作业
6.13
查阅资料,写舆论分析与危机管理结课作业
6.14
查阅资料,写舆论分析与危机管理结课作业
6.15
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6.16
读莫里斯写的《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6.17
读《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6.18
读《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23:47:53 | 只看该作者
6.19
写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结课作业
6.20
写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结课作业
6.21
读《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关于哲学问题所写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类问题,而只能确定它们的无意义性。哲学家们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它们都是像善是否比美更为同一或者更不同一之类的问题。) 因而用不着奇怪,一些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却根本不是问题。 一切演绎推理都是先天形成的。 一个基本命题不能从另一个基本命题推演出来。从一种情况的存在无法推论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况的存在。 没有证明这样一种推论为正确的因果联系。 我们不能从现在的事件推出将来的事件。相信因果联系是迷信。 太阳会在明天出来是一个假设:这意味着我们不知道它是否会出来。
6.22
写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结课作业
6.23
读《维特根斯坦与<逻辑哲学论>》。
在可能的真值条件组中有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命题对于所有基本命题的真值可能性都为真。我们称该真值条件是重言式的。第二种情况是,一个命题对于所有真值可能性都为假:该真值条件是矛盾的。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称这命题为重言式,在第二种情况下,称这命题为矛盾式。命题显示他们所说的东西,重言式和矛盾式则显示它们什么也没有说。重言式没有真值条件,因为它无条件地为真;而矛盾式则不在任何条件下为真。重言式和矛盾式是缺少意义的。(就像两个箭头由此指向相反方向的一个点)(例如,当我知道或者下着雨或者没有下雨时,关于天气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但是,重言式和矛盾式不是无意义的。它们是符号系统的一部分,正如“0”是算术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6.24
查阅资料,写舆论学结课论文。
6.25
查阅资料,写舆论学结课论文。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10:41:49 | 只看该作者
6.26
写舆论学结课论文
6.27
写舆论学结课论文
6.28
读《逻辑哲学论》
逻辑充满世界:世界的界限也就是逻辑的界限。所以在逻辑上我们不能说:世界上有这个和这个,而没有那个。因为这看来就假定了我们会排除某些可能性,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然逻辑就必须超出世界的界限;因为只有超出世界的界限它才也能从另外一边来查看这些界限。我们不能思考我们所不能思考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所不能思考的东西。
6.29
读《逻辑哲学论》
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世界中一切事情就如它们之所是而是,如它们之所发生而发生;世界中不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它也会是无价值的。如果存在任何有价值的价值,那么它必定处在一切发生的和既存的东西之外。因为一切发生的和既存的东西都是偶然的。
使它们成为非偶然的那种东西,不可能在世界之中,因为如果在世界之中,它本身就是偶然的了。它必定在世界之外。
6.30
读《逻辑哲学论》
死不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的。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人生之为无穷,正如视域之为无限。不仅人的灵魂在时间上的不灭,或者说它在死后的永存,是没有保证的;而且在任何情形下,这个假定都打不到人们所不断追求的目的。难道由于我的永生就能把一些谜解开吗?这种永恒的人生难道不想我们此刻的人生一样是一个谜吗?时空之中的人生之谜的解答,在于时空之外。
7.1
周末休息
7.2
继续休息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22:35:27 | 只看该作者
9.4写新闻稿件。
阅读《心灵考古学:人类情感的神经进化起源》。潘克塞普的研究涉及对大脑的直接操纵,这意味着他的主要研究对象必然是非人类动物。潘克塞普的核心发现是,对于我们认识的许多基本情绪,从愤怒到喜悦,特定的大脑回路调节着我们与这些情绪相关的行为和生理表达。此外,这些大脑回路主要存在于大脑的更原始部分,并且在大鼠大脑中的组织方式与在人脑中的组织方式相同。从广义上讲,潘克塞普揭示了了大脑深处的情感系统(初级过程),指导大脑组织更高层次的学习(次级过程)。此外,这些低级系统产生的感受可以达到大脑功能最高层次的认知方式(三级过程)。而以往已经对二级和三级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而更被忽视的初级过程——例如,对二级过程的恐惧等情绪,被潘克塞普确定为本书的核心研究内容。
9.5
新华社走访调研
9.6
新华社走访调研
9.7
继续阅读《心灵考古学:人类情感的神经进化起源》。
潘克塞普和比文概括了七种情感系统,不仅通过与它们相关的可识别行为,而且还通过它们独特的神经回路来明确定义这七种情感。潘克塞普认为,玩耍构成了提供所有哺乳动物共有的社交快乐体验的神经机制。
我认为潘克塞普这一论断给玩耍(play)带来了问题,原因很简单。并非所有哺乳动物都参与游戏,也并非所有哺乳动物都参与社交游戏。因此,哲学意义上至少有两种可能性。首先,潘克塞普的游戏情感系统不通用。其次,玩耍中的情感是一个随着不同的动物谱系产生玩耍的物种而反复进化的系统。
9.8
修改新闻稿件。
9.9
继续阅读《心灵考古学:人类情感的神经进化起源》。
9.10
继续阅读《心灵考古学:人类情感的神经进化起源》。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20:06:10 | 只看该作者
10.30
写论文,读休谟《道德原则研究》p22-p30,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努力采取一种十分简单的方法,我们将分析形成日常生活中我们称之为“个人价值”(Personal Merit)的东西的各种心理品质的那种复合,我们将考虑个人心灵中导使其成为或者敬重和好感或者憎恨和轻蔑之对象的每一种属性,并将考虑那如果被归于任何个人则意味着对他不是称赞便是遣责、并可能影响对他性格和作风的任何颂扬或讽刺的每一种习惯,情感,或能力。
10.31
写新闻稿,读休谟《道德原则研究》p30-p35,道德的根源是情感,而且它能够唤起人们的行动。而相应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经验方法,从具体事件的比较中推导出一般原则来;而针对于科学方法,休谟则以其不适于人类不完美的天性而加以拒绝。对于道德根源的探究,则是通过分析被称为个人价值的心理品质。我们只需要通过观察一下平日里所使用的语言,就能够判断出某种品质是受人褒扬或者遭人贬斥的。
11.1
改稿件,重读休谟《道德原则研究》第一章,仁爱这种品质受人称赞是不言而喻的,而其中的原因则是仁爱所具有的效用。效用是判定道德品质的标准。正义的价值至少部分来自于其用处,而它产生的唯一根源就是公共效用,其价值的唯一基础则是对于正义后果的反思。正是因为正义的规则依赖于特定环境中所能发挥的效用,所以在极端恶劣的情境下,遵循正义并不会有任何用处,也就因此不可能产生正义,同理于物质充沛的环境,人人生活无忧,也不需要正义。但无论是霍布斯式的极端恶劣的环境,或是诗人笔下黄金时代,都是不可能的出现的,人类社会处在一个相对适中的环境当中,而正义在其中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来使人们获得幸福和安全,这才是正义产生的根源。
11.2
搜寻论文灵感,读塔尔德模仿律》第一章,塔尔德将模仿定义为 :“一个头脑对隔着一段距离的另一个头脑的作用,一个大脑上的表象在另一个感光灵敏的大脑皮层上产生的类似照相的复写。”塔尔德在《模仿律》中,将模仿的规律区分为逻辑模仿律超逻辑模仿律两类。所谓的逻辑模仿律是指“范本成为模仿对象的内在逻辑规律。和传统越接近的发明越容易成为模仿对象,与先进技术越接近的发明越容易成为模仿对象;地位越高、距离最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模仿的对象。”所谓的超逻辑模仿律是指“范本成为模仿对象的外在社会规律,越是满足主导文化的文明,越可能被模仿。”
11.3
搜寻论文灵感,读完塔尔德模仿律》,全书重要部分也就是书名了,即塔尔德德三个模仿律: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律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地蔓延。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
11.4
写论文,读柏柳康的《模仿欲望》,模仿欲望理论认为,人有两类欲望,分别是生理性欲望和社会性欲望。生理性欲望是我们的生理需要发展出来的欲望,比如对水和食物的需求,这样的欲望是自发的,我们和欲望对象之间是一条直线。社会性欲望则是在生理需求之上的社会性需求,比如对金钱、权利、真理等方面的欲望。对于社会性欲望,我们通常认为,是我自发地想要某台新车、某款名牌包。但模仿欲望理论指出,我们和欲望对象之间还有一个引领者。
11.5
寻找灵感,读奥尔巴赫《摹仿论》,作为宗教工具的圣经,有一项重要使命在于构建权威。所以它也有着创造“真”的感知的需求。但为了适应历史的不断发展,也为了引诱和试探信徒,《旧约》模糊而需要不断地更新诠释。在历史和世界不断发展的浪潮下,这种诠释愈发困难,宗教也愈发难以称为个人的狂热信仰......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区分传说故事和历史的方式:传说故事发展非常平缓,所有主要情节之外的东西都被去掉了;真实的历史则错综复杂,难以归纳和琢磨。事实上这指向的是古典作品中的文体混用规则,即所有的平庸和日常的事物,只能以喜剧形式出现,不能表现任何问题的深度。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