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新黄河记者郑旭:看到了采访对象眼中的托付 标题:喊冤服刑二十年 作者:郑旭 来源:新黄河 时间:2025-04-02 这是个难度级别很高的活儿,申诉本就难,报道申诉案件更难,但这正是媒体的价值所在。 看完林其保案的报道,我想起了陈满案。基本类似的情况,破案靠刑讯逼供,判决靠“留有余地”,这是那个年代的特色,没什么特别之处。本文的特别之处,是第一次将“留有余地”四个大字的“真迹”展示了出来。 不同之处是,陈满案引起了最高检的重视,成为最高检向最高法抗诉的第一案,在“真凶未归”的情况下,最终判决坚持了“疑罪从无”的原则,成功翻案改判无罪。希望林其保能够有陈满的运气。当然,这考验的是申诉办案人员的勇气! 从磨稿子的角度来说,个人看法是:当事人讲的未必是准确的事实,记者也不存在“上帝之眼”。此类年代久远的案件,有很多说不清楚的事情。而稿件真正需要清晰呈现给读者的、有价值的内容,就是“证据”和“程序”。 当然,这也要防止将报道变成律师起草的申诉文书。(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2025年4月2日,新黄河发布了报道《喊冤服刑二十年》。一个名叫林其保的老人,报道刊出时,他出狱已过去8年。在过去的20年里,顶着一个杀害母子三人的凶犯的名头,他一直在喊冤。 看完报道后,有媒体人点评说,“看完林其保案的报道,我想起了陈满案。”1992年12月,海口发生一起杀人焚尸案,凶案发生几天后,四川籍青年陈满被锁定为凶手,并于1999年二审获判死缓。不过,陈满始终坚称自己蒙冤,与其家人一直在申诉。 转机发生在2013年,当时,中央政法委出台了关于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不能做留有余地的判决,次年,最高检介入此案,成为最高检向最高法抗诉的第一案。 回到《喊冤服刑二十年》这篇报道,一起发生在30年前的土楼命案,一个喊冤的老人,这个选题为什么引起记者的关注?记者又是如何采访还原当年的情形?以下是“磨稿子”和记者郑旭的对话内容。 Q报道线索是如何得到的? 郑旭:同事推荐的。看了以后,我第一感觉是这个事情比较奇怪,正好当时我人就在福州,距离当事人所在地不远,过去比较方便,就打算过去看一看。 Q你感觉这个案子怪在哪里? 郑旭:这起命案有三个人被杀害,但“凶手”最后被判的是死缓。通常来说,涉及三条人命的案子,有两名还是儿童,凶手被判死缓的结果给人感觉不太合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可能”。 深入了解后发现,原来是当时负责此案的检察院曾写了一封建议书说“不要处以极刑”,这个就比较能说明了,可能案件里面有疑点。所以,我认为这名当事人的经历还是值得去挖一下,检察院为什么出具不要处以极刑的建议?案件存在哪些疑点? Q从采访到最后成文,一共花费了多长时间? 郑旭:一周左右,采访用了几天时间。一来,这名当事人的年龄比较大了,对案发经过的一些细节记不太清楚。30多年前的事情,当事人其实对很多事情说的都不是特别的准确,有些细节描述的也不是那么详细。我就只能问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比如案发的时间节点他在做什么,他跟死者的关系,他在被抓之后和死者家属有没有过交流或接触。 另外,当事人只会说闽南语,不太会讲普通话,但我又不是闽南人,听不懂,采访时需要他的亲属帮着翻译。基本就是,我问一句,亲属翻译给他听,他回答一句,亲属再翻译给我听。 Q报道里提到过一个细节,这个案件一审时的辩护律师已经去世了。我想知道,除了当事人的辩护律师,你是否还找过其他跟案件有关系的人员进行采访? 郑旭:案件发生在30年前,时间过去太久,好多涉案人员都去世了,包括林其保父母、死者父母,村里很多老一辈的都去世了。 还在世的涉案人员现在也不太好找。死者丈夫在案发后去其他村生活了,大家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稿子里的很多内容只能靠家属提供的案卷、判决书或者其他一些材料来佐证。 事发地是一个很小的村子,我采访时实地走了一下那个地方,想核实一些案发细节,例如,当事人是如何进入死者家的?又是怎么从死者家出去的?出去以后回家的路线是什么?需要多长时间?但是,这个村子的变化也很大,有些细节已经没办法核实了,像死者的家现在已经塌掉,没剩几堵墙,当时凶手是如何进出的,也很难在现场里重现。 Q根据报道显示的内容,警方是在案发现场找到的毛发中验出了A血型,然后排查本村居民所有A血型的成年男性(有犯案能力的人)之后,锁定了没有时间证人的当事人是凶手。为什么警方当时排除了村外人作案的可能性? 郑旭:除了A血型和缺乏时间证人,警方锁定当事人还有一个原因,他有过前科,当事人过去做过翻墙进院强行与其他女性发生关系的事情。 关于警方为什么排除村外人作案的可能性,可能是因为这个村子很闭塞,但这也只是我的推测,我好像没在材料中看到排除的依据。 案发所在的这个村子其实只能算是龙头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人员数量相当于大队或者组,位置其实是比较偏僻的,我们从漳州市区开车到村里都要两个小时。那一带的小村子,形状习惯围成一个古堡,类似大家熟知的土楼结构,住在村里的基本都是一个家族的人,比较封闭。按照30年前的条件来推测,这个村当时的交通条件应该是不太好的。 所以,我猜测警方可能是据此认为外村人流窜作案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真正的案发时间就那么几个小时,又是雨夜,但没有外村人进来作案再逃离的痕迹显示。 Q法治类报道通常会涉及很多案卷材料,但记者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内容通通放进报道中,那么,你是如何筛选案卷材料的?筛选的依据标准是什么? 郑旭:首先应该先大致浏览所有的案卷,结合律师的说法、当事人的说法,对案情有个基本的了解,看的时候可以标红哪些是关键案卷,比如这次,我就标注了检察院那封建议书、一些关键笔录等材料。然后根据采访内容、实地探访、案卷等材料先列一个提纲,再往里面加内容。反正就是反复加,反复看,只要明确了稿子的方向,筛选素材应该是很快的事情。 至于依据和标准,除了涉及案件的关键节点外,剩下的案卷素材就是要为稿子的逻辑服务的。当然也不会全部把案卷放在稿子里,会加一些当事人的采访。 Q在你看来,此类报道的价值是什么? 郑旭: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喊冤当事人林其保来说,如果复查后证明他是冤枉的,那对于林其保的名誉、包括他“消失”的这20年,也算是有个交代。采访时,他的眼神确实有一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的托付感。 另外说大一些是司法的进步。一些案子可能因为侦查技术的限制,无法准确锁定嫌疑人,那在如今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对以前的案子进行复查,对真正的冤案、疑案进行平反、澄清或者释疑,我想这也是我们司法机关对案件负责的一个体现,也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司法进步。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
【案例】 记者采访全靠打客服电话,丢不丢人啊?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记者电话采访 每当涉及大品牌的社会新闻出现时,总能看到一些《XX客服回应XX事件》的报道。讲真,看到媒体同行堕落至此,我都没脸再提自己曾是一名记者。 为什么说采访客服人员是件丢脸的事情呢? 第一,采访客服人员说明记者的突破采访能力几乎为零,平时也没有积累所在领域的资源,或者是完全躺平偷懒,根本就不想去找采访对象,所以就打一个客服电话录个音来当作采访了涉事企业。 然而,客服人员从来都不是企业对外发布新信息的有效渠道,他们所受的训练必定是统一的模板话术,不可能给他们一丝一毫的发挥空间,客服所接收到的也必定是企业里最低层级的信息,完全不足以代表企业的态度。 媒体去采访一家企业的客服,是可耻的敷衍,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 第二,媒体只能采访到客服,说明媒体对于企业的舆论监督力量几乎完全丧失了 这年头,一个大V博主发条视频都有可能得到品牌方的回应,一家官方媒体的采访要求却会被企业完全无视,这是极大的悲哀。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媒体代表公众利益行使舆论监督职能,但凡就某个公共热点事件要求企业回应,企业应该是要严肃对待的。只要媒体把前期调查工作做得足够扎实,企业不回应采访请求就等于默认了对自己不利的说法,绝对是下下策。 只有当媒体不再能代表公共利益,不再能用新闻事实引领舆论时,企业才敢于无视媒体的采访请求。 第三,媒体采访客服来敷衍舆论,很可能是与品牌方达成的默契共谋。 当媒体无法通过公共影响力来获得商业广告,就只能靠各个大品牌的“公关经费”来打点。作为代价,吃人嘴软的媒体在公共事件中就不再有立场有勇气去“挑战”企业,甚至手软到都不敢发出一封采访函。 在这种情况下,假装采访一下客服来回应公众舆论,或者在品牌公关授意之下用客服回应来打太极,就成了媒体仅剩的选择。 悲哀,真的是羞煞人也。 一点建设性意见: 干脆把记者撤了吧,留下编辑就行。 来源:建设性意见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
【案例】 周榜追访|澎湃记者夏如初:暗访时要胆大心细,保持冷静 标题:“暗访被禁的狐貉肉冒充牛肉”,河北、山东回应了 作者:澎湃新闻影子调查队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5-03-15 “暗访被禁的狐貉肉冒充牛肉”,河北、山东回应了 又到“315”,又到全民围观的媒体打假春晚。澎湃的这篇报道,是对其当天稍早时候发表的调查报道《315暗访|你吃的牛肉可能是被禁的狐貉肉》的跟进,所以两篇必须得结合起来看。看后有这么几点感受。 一是涉事的政府部门反应很迅速。第一篇报道是10:55分发出的,第二篇报道是17:34发布,也就是说,在不到7个小时内,河北和山东两省的相关部门就分别进行了回应,表示已对事件展开调查。但后者在回应中使用的一个字眼,“舆情出现后”,多少反映出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对于“315”的态度——调查处置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灭火”。 二是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中的一环。报道披露,据统计,中国狐取皮数量,山东河北合计占到72.9%;貉取皮数量,这两省更是占到89%。显然,这为本篇调查所关注的“狐貉胴体黑市”做了铺垫——其势必会成为下游产业链中的一环。 报道提到,私售狐、貉肉现象此前曾屡屡被媒体曝光过,当地政府部门查得也很严,所以暗访中接触的一些商贩警惕性都很高,但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个庞大的产业链,非但没有因监管的加严而被铲除,甚至有人在视频平台公开叫卖。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是以罚代管、一罚了之。 三是这个被媒体长期关注的话题恐怕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地方政府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开展毛皮动物屠体饲料化利用试点。从2023年11月至2026年,试点周期3年。如今已经过了将近一年半,效果如何呢?从报道中看,显然不理想——连“养殖场取皮点装监控这个钱谁来掏”都还没一个明确说法呢。 所以,这篇报道有新闻价值吗?有!与老百姓关系重大吗?大!涉事企业会被严肃查处吗?会!今后山河两省的狐貉肉还会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吗?我想大概率也会!为啥?因为病根没解决呀。 另外,这篇微信公号文章下网友们的几个核心关切点:“关键是流向哪里了?炼出的油最后都是干啥的?这种动物肉吃了会怎样?”其实我也很关心。报道中有村民满不在乎地透露:“现在羊肉有羊肉精,狗肉有狗肉精,驴肉有驴肉精,加进去口味一改,啥也吃不出来”,那你我在火锅店、路边摊吃的那些嚼不烂的牛羊肉,会不会也可能是加了牛羊肉精的狐貉肉呢?遗憾的是,从这两篇报道中,并没找到答案。 最后,期待澎湃和其他媒体同行能继续跟进这个系列报道,坚持不懈,深挖到底,帮网友们和我解开谜团。就像最近不少媒体呼吁的:维护消费者权益,不止“315”,更要“365”。(资深媒体人余瀛波) 中国皮革协会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水貂、狐、貉取皮数量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养殖貂狐貉胴体达1076万个左右,估算10多万吨。这些胴体有的被制成假牛肉干、冒充狗肉端上餐桌。除流入食用领域,多名狐貉胴体流动链条从业人士称,大量狐貉胴体经炼油厂流入食用禽畜饲料产业链。 3月15日,澎湃新闻的报道《狐貉胴体黑市:未检疫禁食用狐貉肉销往多地,或冒充牛羊兔肉》,披露了胴体流转细节:有肉贩公开叫卖国家严令禁止食用的狐貉白条(去除内脏和皮下脂肪的胴体),还库存了几十吨已经分割好的狐貉腿,称可冒充牛羊肉、狗肉等。 报道发布当天,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同针对相关事件开展调查,调查结果以官方通报为准。 这个结果,符合澎湃新闻记者的预期吗?在整个暗访过程中,记者又是如何一步步突破成功、拿到素材的呢?以下是“磨稿子”与记者夏如初的对话。 问 这篇报道署名是“影子调查队”,你能介绍一下这个团队吗? 夏如初:之前大家可能也看到过“影子调查队”操作的相关报道,团队成立的背景是澎湃新闻系统性变革首批推出了24个工作室,影子调查队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影子调查队”依托澎湃新闻调查新闻部主力团队,以深度调查、暗访为主,主要承担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任务。 为什么叫影子调查队呢?我们部门负责人觉得,做新闻调查,就应该像影子一样,紧贴事件核心,紧追新闻进展,做到与新闻形影不离。就像我们影子调查队的那句slogan:探寻真相,如影随形。 问 这篇选题是如何获得的? 夏如初:食品安全一向是关注的重点。最开始其实并没有瞄准狐貉胴体这个选题,而是想做一篇关于合成肉卷的报道。搜索发现,山东有些地方疑似存在合成肉问题,进而发现大约在10年前,媒体报道过狐狸肉假冒羊肉卷的情况。我们认为,这背后的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风险,更值得关注,公共价值更大,决定以回访的方式去调查。当时没有任何线索,也不知道选题能否落地,带着期待和焦虑就出发了。 问 你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夏如初:狐貉等皮毛动物的取皮季,大致是11月底至12月,而我们的调查从2月底进行,市面上基本已经没什么动物胴体。在淡季做这篇报道,很难获取到狐貉肉分割、炼油、做饲料等有冲击感的画面和证据,难度很大。 问 你觉得这个选题的社会意义在哪里? 夏如初:绝大多数读者可能更关心个人健康风险。这些未经检验检疫的胴体流入市场,可能携带病原体,很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狐狸,即便是被取皮后,皮下埋植的固体激素仍有残留。调查期间,受访者们提及分割后的胴体流向广东、广西等全国多地,被加工充当羊肉、狗肉等,甚至在一些农家院,冒充獾等野味。唐山一肉贩子称,自己卖出的狐貉肉在南方被当兔子肉卖,到了北方就做成了牛肉干。 更重要的是,存在疫病传播风险。从养殖、屠宰、运输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滋生人畜共患病、甚至成为新病毒和变异株的来源。 在报道中,我们对涉事暗访对象了化名处理,也没有点出精准地址,目的是不希望仅仅处罚个人,而是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展行业整治。 问 采访之前,你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夏如初:前期主要是查阅相关法规、过往报道,大致有个方向。出发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调查方向和选题落点。 最开始,我们预想呈现狐貉胴体分割后流向餐桌的情况。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大量次等胴体(如病死的、久置不新鲜的),被炼油炼渣做成禽畜饲料的情况很普遍。按相关规定,毛皮动物胴体禁止用于食品、饲料加工等原料。但相比分割食用,饲料问题似乎一直都隐在水下。所以我们又花了不少功夫,冒着风险,去接近油贩子、暗访黑炼油厂,努力把报道做得深刻一点,全面一点。 问 整个采访过程你大概花了多长时间?是几个人完成的? 夏如初:我们是两个人,各自构建人设,互打配合,总体比较默契。从采访、写稿到剪辑,整个周期差不多15天,时间很紧,全程超负荷工作。采访9天,辗转了两省四个地级市,白天暗访,晚上复盘、整脚本,有几天半夜2点还在赶路,凌晨4点还在听录音。期间,部门领导也密切关注我俩动向,随时讨论调查进展和方向,提供了很多帮助。 问 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夏如初:我们在这9天,共采访了近30人,包括养殖者、肉贩子、油贩子等黑灰链上的参与者,都是我们到了当地后才接触到的。其中一些“圈内大佬”,手握一定的资源和势力,非常狡猾和警惕,其中2人还有案底,所以每说一句话、每一次见面,都要特别小心谨慎。 比如,我们想让唐山一名有案底的肉贩子带去冷库看大货,他最开始严词拒绝,后来同意了,但要求坐他车,不能拿手机、不能发定位。原来冷库藏在一偏僻农户家里,极其隐蔽。肉贩子等3人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幸好和搭档比较默契,还是趁机掏出手机拍到了一些画面,发了定位。现在回想,确实很危险。 问 刚才你提到暗访过程中记者会先设定好一个人设,然后再去采访。在立人设这方面,你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大家? 夏如初:其实也没有特别的技巧,胆大心细,保持冷静。女记者不能太端着,谈吐尽量接地气,否则对方很容易起疑。 问 不少有过暗访报道经验的记者会反馈说,报道发出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欺骗”“出卖”了信任过他们的采访对象,内心会产生一种不适感。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夏如初:这个情况也一度困扰我。像去年,做了有关非遗传承人敛财的暗访调查,报道刊发后的几个晚上,暗访对象陆续发了近100条信息,诉苦、求情,希望删稿,当时感觉压力很大,我还和部门领导反馈这个情况,帮我心理疏通。这次采访中,一个肉贩子为人豪爽,出身让人同情,但不得不写。 现在我已经慢慢接受这种不适感,尽量不多想、不深想,把公共利益和价值放在第一位。 问 关于暗访报道,你认为哪些环节是需要重点注意的? 夏如初:要把握好采访的度,特别要注意避免引导式提问,也不要预设结论。受访者可能会夸大事实,或前后出现矛盾,有时难以甄别,要多信源交叉验证。 问 对于这篇报道,你有感到遗憾的地方吗? 夏如初:最大的遗憾还是因为淡季,没能直接拍到他们现场分割、炼油的情况,也因此导致一些采访内容无法呈现。但听到行业专家说,“你们是目前为止,国内第一家对皮毛动物乱象做深入调查的媒体”时,还是感觉很有意义。 问 这篇报道发出后,你觉得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夏如初:坦白说,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3·15发稿后,报道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河北农业农村厅当天回复称,将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同展开调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方面表示,舆情出现后已迅速派员赴现场处理,联动相关部门成立调查组。 但我们此后多次联系,两地还没有作进一步回应。正如我搭档所言,媒体只是引子,监管部门才是正主。希望有关部门真正重视起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有效遏制此类乱象的滋生和泛滥。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