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媒介生态案例集锦

查看数: 50592 | 评论数: 617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2-11-2 16:38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3-12-2 18:07 编辑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存环境、自身能力决定了其生态的质量。本案例关注当代中国新闻媒体的生存状况。 【案例】王克勤 【尴尬无奈的中国新闻人 ...

回复

刘海明 发表于 6 天前
【案例】
每周好稿 | 传统媒体式微,但总有真正的记者在路上
来源于:磨稿子
上周,发生了两件和记者相关的消息。一是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两名记者在调查采访时遭遇袭击,二是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强制性国标,将于明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大家都说传统媒体式微、调查记者凋零,但总有真正的记者在路上,采访遇袭的记者王文志、程子龙,油罐车混装报道的首发记者韩福涛,等等,都是真正的记者。他们的报道不是讨喜的,但是报道过后,这个社会的向善向好,便是对他们最大的奖赏。
国家要想发展,社会要想进步,公众要想放心,媒体不能缺位,记者不可取代——因为媒体是公器,公众需要真相。
祛痘遮斑可以使用药膏脂粉,切瘤接骨必须采取手术治疗,重大问题还需专业记者的深入调查和报道。
标题: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
作者:王文志 程子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期:2024年11月12日
弹性垫层“一割就开”,合新铁路建设材料“以次充好”存安全隐患
王文志和程子龙提着小刀,割开了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中铁的工作人员,二话不说,都不管铁轨是不是安全,而是直接抡起“铁拳”砸向记者。网民看傻了。
万幸这是王文志和程子龙的作品,稿件过硬;也万幸他俩是国社记者,身份过硬。要不,这个事情的走向都可能有另外的版本,“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在社会矛盾处于严重承压的周期,这种扎扎实实的调查报道,是能让人们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希望多一点,绝望就会少一点,一些极端个案和重大事故就有可能避免发生,这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全。
向王文志和程子龙致敬!向他们背后有担当的编辑部致敬!(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标题:珠海体育场凶案翌日
作者:一只蝴蝶
来源:水瓶纪元
日期:2024-11-13
上一次看到水瓶纪元的文章是日籍少年遇袭身亡事件,操作手法上跟这次的珠海体育场凶案如出一辙,都是在事情发生后去记录当地人的情感状况。
这篇文章最令人感动的一点在于珠海市民的高觉悟,因为凶案发生在珠海航展前夕,市民选择了“不转发就是对珠海最大的支持”。其中有一个细节很吸引人,遇难者家属在现场烧纸祭奠后,自觉的把灰烬整理干净。
日籍少年遇袭身亡和珠海体育场凶案两篇稿件,其实都是在告诉世界,类似这样的悲剧的出现,只是极端份子的个案,中国社会仍然是由和善、温暖、讲道理、明是非的人民百姓组成。(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渊)
标题:夕阳红公寓爆雷:一场疯狂的庞氏骗局走向崩塌
作者:谭君
来源:澎湃新闻
日期:2024-11-13
夕阳红公寓爆雷:一场疯狂的庞氏骗局走向崩塌
非法集资案件(通常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两类)高发于几年前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之时。本文所写的这起案件的典型之处在于,这家养老院几乎成立不久就开启了非法集资模式,并且很快就被官方留意到,并下发了停止向社会融资的书面通知,但是距离本案主犯们最终被刑事立案,非法集资行动已经持续了12年之久!
这期间,养老院的非法集资问题,还多次收到来自衡阳市打非办的书面函询。然而,庞氏骗局的弥天锅盖始终未被揭开,个中原委,不得不令人深思。
面对这一疯狂骗局,本文的叙事节奏整体是比较克制的。观点性的结论,也借由专家之口表达。从逻辑线上说,记者从缠绕繁复的案情中捋出了清晰的脉络,足见记者扎实的法律功底。我印象中看到过记者的专访,貌似已成功通过了司法考试。从本文清晰的逻辑性也能够看出,第二专业对法治记者来说,是进阶的重要工具。(法制文萃报总编助理彭飞)
标题:“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一群北大师生的教育实验
作者:苏有鹏 何新月(实习生)
来源:南方周末
日期:2024-11-14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一群北大师生的教育实验
这是一篇有着重要社会意义的选题,不仅是因为该报道与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教育公平、贫困与阶层跃升等具有较高社会敏感度的议题相关,还因为这是一个持续时间长、涉及人数多的社会实验。
一般来说,一些大型的社会实验,其结果应该是会以特定的成果形式进行公布或出版,但这个实验却悄无声息,我想如果不是这篇报道,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该报道起到了社会告知的功能,同时也将高考、教育公平等议题再次推进公共话语论坛当中。
当然,报道本身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对于该社会实验的设计、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的报道并不充分,对实验本身存在的伦理问题没有进一步的追问,对项目发起人情怀的报道大于事件本身。以及,尽管说数据要结合故事,才能使社会实验的报道更具可读性,可本文故事过重,讲故事方式过于“新新闻”,不仅拉扯了报道逻辑,还稀释了对该事件本身所蕴含的社会价值的关注和反思。(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东晓)
标题:双十一,我在马驹桥做了一夜分拣工
作者:田进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日期:2024-11-14
双十一,我在马驹桥做了一夜分拣工
这篇稿子看得有点透不过气来。压迫感首先来自分拣零工紧锣密鼓的工作节奏和微薄的收入,可接着读下去,我发现更大的压迫感其实悄无声息。快递分拣在零工市场能提供的各项零活中几乎是“最差的”,而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稀缺了。
这是一篇真正关心人的报道。技术进步,时代前行,总会有人跟不上,报道选择了一个上佳的切口来展现这些“落伍者”的境遇。一边是饱和的就业市场,一边是狂飙突进的人工智能,夹缝中被“迭代”“优化”掉的劳动力,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姜昕)
来源:法度law
链接地址:https://c.m.163.com/news/a/JHA0CQIG05534Y04.html?spss=newsapp&spsnuid=RVIDhy1rsr4h7lnEGAx8VYK6zaMPhSYoB81ym5ICBqc%3D&spsdevid=860C8684-E6D5-4AE6-BCE2-9083AB0E8CF6&spsvid=&spsshare=default&spsts=1731926375195&spstoken=rdndgBJXZL8BSppyzkCtrISAvCGv4hScHwuRC1LEU%2Fk3M4QE5TJokoePZnTb1RHY4EHmgwcbIXf2rV1v6oPNaA%3D%3D&from=backflowShare&spssid=545489264c7e0c641c3e5378d6fdc30f&spsw=5&isFromH5Share=article
编辑:刘诗扬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11-14 20:51:34
【案例】
就作为记者挨打吧,忘掉新华社

《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程子龙安徽采访高铁建筑材料造假问题,被人殴打、扣留,当然很让人气愤。


他们的工作是可敬的,正在调查的也是关乎很多人生命安全的大新闻。在今天,这样的“硬调查”已经不多了。


很多媒体在报道、声援他们时,都在强调他们是“新华社记者”。这不算错误,因为《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旗下的报纸。


但是这种强调仍然有点可悲。它的潜台词是,新华社记者你们都敢打?——搜一下,微博上这样发问的人很多。


人们似乎默认,要是普通记者你们打一下就算了,新华社可是……。


如果是新京报、澎湃新闻记者被打,会有一些人欢呼——你们南方系没有什么好心,跑去捣乱呀,活该啊。


如果是BBC的记者,欢呼的人会更多——在河南,外媒记者采访洪水也遭遇了围攻。


合肥高铁施工现场的人知道,“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和“新华社记者”其实是两回事。因为新华社记者不会跑到这里来调查,他们出现,大概率会有领导陪同。


所以,他们也就放心打了。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很准确,有媒体联系经济参考报,报社回应是“记者被打属实,已经把此事上报”。如果是新华社,会硬气很多。


有几年,新华社和央视也亲近市场,做一些调查新闻,它们下属的机构也在进行市场化改革。这都是很遥远的事,现在新华社就是新华社,央视就是央视,都已经回到它们应有的位子了。


现在,就连工地上的打手都知道,“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最前面的三个字,就像是失效的前缀,只有媒体还在家中自己有富贵亲戚。


这种称呼的含混,其实反映“新闻界”(如果还存在的话)的委屈和挣扎。他们知道,顶着“新华社”的帽子,就像有一个小小的保护伞一样,希望借此吓唬一下“对手”。


我觉得还不如老老实实称呼自己为“记者”。就作为记者的身份挨打吧,忘掉新华社。这样,即使被打,挨得也很踏实。让疼痛更真实一些,让它真正全部、降临在自己身上。


这样,真正的新闻也就诞生了。


来源: 成都客(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11-10 20:18:39
【案例】
记者节有感而发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李佳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11-2 20:05:09
【案例】
开播16年后,上海唯一的外语频道也要关了
上海广播电视台近日宣布,将关停上海外语电视频道。

上海广播电视台官网显示,上海外语频道(ICS)成立于2008年,是除央视之外,中国大陆唯一以英语为主要播出语言的专业化电视频道,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整体运维。

上海外语频道开播之时,就是举世瞩目奥运盛会举办的那一年,开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次大型国际盛事。

上海外语频道的开播,用当时官方的话来说就是:

“体现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所应有的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

过去十多年,外语频道很好地匹配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展现了上海“洋气”的一面,是外国人了解上海,透视中国的一扇窗口,也是国人放眼看世界,接触外国风土人情一个渠道。

上海外语频道,观众主要是在沪居住生活的老外,以及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的本地居民。

除了“国家队”中央电视台,国内也就北京、广东、江苏等少数几个省市播出或者曾经开播过国际/外语频道。

作为“行业天花板”的存在,上海外语频道为什么要关停呢?

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官方解释是:

“坚决摒弃做‘虚功’、图‘虚荣’、变‘虚胖’,着力强身健体、提质增效... 真正实现主业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效益更加改善。”

据业界分析,受此影响最大的,除了频道的工作人员,应该就是各大院校英语系、日语系的大学生了——不仅少了一个学外语练听力的渠道,更少了一个求职找工作的好去处。

这些年来,全国广电媒体,尤其是省级广电的频道整合关停动作就没停过。以下是头部省级卫视近年来的频道改革整合历程。

台名
停播频道
关停时间
备注
深圳电视台
公共频道;娱乐频道
2024.8.10
浙江电视台
数码时代频道
2022.9.1
快乐宠物频道
江苏电视台
靓装频道
2023.5.31
学习频道
2023.5.30
广东电视台
珠江电影频道
2020.8.15
广东房产频道
2023.4.27
北京电视台
京视剧场频道;动感音乐频道;弈坛春秋频道;置业频道
2024.4.16
均属于歌华有线网的诸频道
湖北电视台
孕育指南频道
2014.5.1
违规广告致停播
快乐成长频道
2019
休闲指南频道
2021.3.24
美嘉购物频道
2022.4.30
信息来源:网络

目前全国省级广电频道关停整合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肯定还有下一步和延伸动作。

也有接近央视内部的人士获悉,上海台的动作就是试点。因此,在很多人看来,这越发像是省级广电的断臂求生之举。

上海广播电视台官网显示,上海外语频道(ICS)成立于2008年,是除央视之外,中国大陆唯一以英语为主要播出语言的专业化电视频道,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整体运维。


上海外语频道(ICS)面向在沪外籍人士展开精准传播,全年播出英语新闻节目195小时、日语专题节目26小时,播出12档电视节目,包括日播新闻节目《直播上海》《财道》,周播日语节目《中日新视界》,周播留学资讯节目《海外路路通》等。

2021年起,上海外语频道(ICS)启动探索外宣频道的全媒化转型路径,向国内和海外的主要新媒体平台进行延展。国内方面,以上海外语频道ICS”为主要品牌,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建立第三方账号矩阵;海外方面,在TikTokYouTube等海外视频社交平台上开设“LikeChina2021”“SMG中日新视界等账号。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