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编辑出版案例集锦

查看数: 24056 | 评论数: 121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1-9-11 11:37

正文摘要:

【案例】图书编辑的职业素养 姜汉忠:回复@清风小星: 可以,只要你有需要。 //@清风小星:以后,我会邀请姜老师做我的指导顾问。 //@姜汉忠:回复@ff知止: 广东出版集团对吗?你们没有邀请我呀;没人邀请我就去,我找 ...

回复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11-10 20:39:18
【案例】
浙江是学术缅北,安徽是学报黑户,北京是期刊学阀……关于学术上的地域偏见,你怎么看?
文章概要:文章讨论了学术界中的地域偏见现象,如浙江被称为“学术缅北”因待遇问题,安徽被称为“学报黑户”因发文门槛,北京则期刊话语权太大。同时指出这些偏见多为主观看法,不应当真。
来源:中州期刊联盟、知乎、文科学术精选,转载自公众号“学术成长学苑”,特此致谢!

关于学术上的地域偏见,你怎么看
文丨学术成长学苑
来源丨学术成长学苑
“地域黑”是傲慢与偏见的代名词,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新媒体平台。对于“地域黑”,我们应该是采取不鼓励的态度。但是今天,借由这个名词,我们来谈谈学术上的那些偏见——浙江是学术缅北,安徽是学报黑户,北京是期刊学阀……这些你都听说过吗?
PS:既然说是“地域黑”,那肯定是这种说法不对,只是大部分人的主观偏见罢了。本文随意聊聊,请勿引发争端。
学报缅北——浙江
学报缅北,释义:入职前,给你画大饼,夸大可能给你的收入,等你进来再告诉你真相,一旦你进来之后,就会疯狂压榨你。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2024年政府报告中,“加快新质生产力”被列为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要想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创新是关键,人才培养是核心。而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要想让老师们踏踏实实教书育人,沉下心来做科研,教师待遇和人才激励政策都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在浙江,一度传言省属高校收入偏低,甚至公务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都比省属高校要好。
上图为2022年,政府留言板上的一条相关留言,“如何看待全网都在说浙江省属高校待遇低纷纷劝退?”已经过去两年了,浙江省属高校的待遇问题依然是一个热议话题。
浙江省属高校,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学术缅北吧。
找工作经历了之后,觉得除了画饼没有其他本事了。当时院长给我一顿忽悠,我们学校还行,考核压力小,钱多事少,很多跳槽来的。
我当时论文没整完,等了三个月准备去,结果发现院长跳槽了。我TM...
说起来真实的缅北和学术的缅北,都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告诉你能挣钱,能评职称,能买房,诱惑你这些穷小子。
第二,大幅夸大可能给你的收入,比如告诉你最高有60万安家费,实际上考核之后给40,考核前就20,还分10年服务期内发给你,一年其实就多给2W,却说成了给你60W。而这些钱远不能买房子。
第三,等你进来再告诉你真相,一旦你进来之后,就会疯狂压榨你,让你干活,别人不做的都扔给你,根本不考虑年轻人的成长和培养问题。
第四,欺负的就是你没社会经验且年轻,你想跳槽,你拿的工资都得赔回去。
学报黑户——安徽
学报黑户,释义:因为北大核心和本科学报同属三类,大家都挤堆发本科学报,就被很多本科学报拉黑,拒收该地区或者提高发文门槛。
安徽2016年1号文件规定,北大核心期刊的级别等同于本科学报。因为发核心成本太高,时间长,难度大,所以发本科学报成了大家的首选。同一个地区发学报的需求量太大,即便是平均到全国这么多高校学报身上,每期单位也都是岔不开的。特别是,发文章一般是参考制,本单位哪个老师发出来一个学报,会推荐给其他人去发,或者其他人看到了会觉得该刊好发,也会主动去发。期刊方面为了差异化,有的会拒收安徽作者,有的刊物则会提高安徽作者的发文门槛。
小编经常接触作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安徽普遍都在发本科学报,不管是高职还是高校(哪怕是211也在发学报),不管是讲师还是副教授,不管是评职称还是结项。但是评论区有人说,“对于本科学校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都没有用。”可能具体到个别单位,认定方案又不一样了。
反正是以自身单位情况为准吧,能认定本科学报的,肯定比发核心要强一些,真的是有在明晃晃放水了。
@SAZ:同样安徽,三篇SCI一作,两篇通讯,评职称没干过六篇二本学院学报。
@什观:简单来说,北核和学报在安徽待遇一样,C刊为二类,评高级职称要二类以上文章。
此外,还有这些地域偏见
北京期刊话语权更大,比如有编辑直言,“北核换届,其他的刊物你都可以担心,但是北京的基本掉的可能性很小。”
东北期刊进高校黑名单的比较多,有作者说,“东北的非核心期刊,从来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一言难尽。”
广西期刊质量比较高,广西的期刊大部分是高校单位主办的,质量上卡的比较严,相对会好一些。
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有自己的认知。关于这些地域偏见,就当是个笑话,打个哈哈就过去了,不用当真。凡事也还有例外呢不是~

来源:社科学术社
编辑:李佳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11-4 19:34:43
【案例】

《全球传媒学刊》创刊十周年暨第五届新闻传播学术期刊发展高端研讨会顺利召开

《全球传媒学刊》创刊十周年暨第五届新闻传播学术期刊发展高端研讨会11月3日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全球传媒学刊》顾问、《新闻与传播学刊》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高晓虹,《全球传媒学刊》编委、《现代传播》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组召集人隋岩,以及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审和作者代表等近五十位专家出席会议。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全球传媒学刊》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以“创新与自主:新闻与传播学类期刊的学术使命”为主题,围绕新闻与传播的价值回归与专业发展、驱动创新与新闻传播的学术想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全球传媒学刊》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学刊走过的历程、定位和特色。学刊秉持着思想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初衷,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新闻与传播学术平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全球传媒学刊》从前沿知识共同体、学者共同体、“清新”共同体三个层面形成了独具清华特色的学术平台,并强调探索创新是学刊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全球传媒学刊》是在多位学者无私奉献的历程中成长的。在十年庆之际,学刊向前主编郭镇之教授、前执行主编金兼斌教授表达了敬意和谢忱,并向顾问和编委会代表高晓虹教授、杨保军教授、单波教授等颁发了聘书。

研讨会举办了四场圆桌论坛。在首场圆桌论坛,高晓虹教授,郭镇之教授,《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期刊中心主任石磊,《新闻与传播评论》主编姚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媒学刊》编委杨保军先后就《全球传媒学刊》的发展历程、办刊特点和特色、选题的热点性与前沿性、制度建设和学术共同体建设进行了讨论,高度评价了其在基础性、国际性、引领性层面为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建构所做出的贡献,并就新闻传播学期刊的合作与交流、青年学者的发展与培养、开展服务中国现实的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意义、新闻传播研究的主体性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面向未来的新闻学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在第二场圆桌论坛,《全球传媒学刊》编委、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单波,《全球传媒学刊》作者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现代出版》主编曾白凌,《中国编辑》主编龙杰,《新华文摘》编审刘永红,《南京社会科学》副主编虞淑娟等探讨了学刊的前沿性与全球性、全球视野与实践创新以及对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就青年学者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潜力和未来、学术研究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争鸣、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学术期刊建设的长期发展、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共同体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在第三场圆桌论坛,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全球传媒学刊》前执行主编金兼斌,《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刘瑞生,《全球传媒学刊》审稿专家、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王金礼,《出版发行研究》社长李游,深圳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全球传媒学刊》特邀栏目主编常江,《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中国出版》执行主编李淼,分享了办刊方向、审稿制度、选题策划等方面的经验,并从审稿人的视角,分享了审稿的经验与心得。嘉宾们还从作者的视角进行了讨论,指出学术研究应该具有问题意识、回应社会现实,在写作中要具有敬畏感、尊重写作的过程,编辑、作者和读者共同构成了期刊的学术共同体,作者应当同时兼顾编辑和读者的双重视角。嘉宾们也肯定了学刊在发出学术先声、找寻学术创新点层面的突出贡献,并对学刊的未来发展提出期待。
在第四场圆桌论坛,隋岩教授, Emerging Media主编郭良文,《新闻春秋》主编周蔚华,《新闻大学》副主编姜华,《全球传媒学刊》作者代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冯建华等畅谈学术期刊在推动学科发展和国家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在国际传播中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期待学术期刊的开放合作、构建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共同体。
《全球传媒学刊》的轮值副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张莉、张铮和副书记蒋俏蕾分别主持了圆桌论坛。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人文社科编辑部主任钱飒飒、编辑郭倩,《全球传媒学刊》编辑部成员参加了会议。


来源:全球传媒学刊(公众号)
编辑:李佳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11-3 20:58:53
【案例】


【学术】BuzzFeed编辑标准和道德指南
全媒体cmic2013微信平台本学期开始实行栏目制推送,分别为【专访】、【深度】、【视频】、【摄影】、【PS】、【ID】、【专栏】、【学术】。所有内容为平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严禁私自转载,如要转载,需要授权。
翻译:刘向 胡梦婕 李戈辉 茹雪雯 陈瑜思 陈露丹(排名按负责的翻译部分先后排序)
前言:
BuzzFeed是一个美国的新闻聚合网站,2006年由乔纳·佩雷蒂(Jonah Peretti)创建于美国纽约,致力于从数百个新闻博客那里获取订阅源,通过搜索、发送信息链接,为用户浏览当天网上的最热门事件提供方便,被称为是媒体行业的颠覆者。
2015年1月31日,BuzzFeed发布了《The BuzzFeed Editorial Standards And Ethics Guide》,在此将全文翻译如下。因时间与个人英语翻译水准有限,个别地方无法尽善尽美,但我们尽力做到不影响阅读和理解。
正文:我们发表这篇指南让BuzzFeed的作者、报道者和编辑对我们的读者负责。
BuzzFeed有这个机会来帮助树立新的一套针对新一代媒体的标准。我们正向我们的职员和读者提供这些标准作为第一次阐明目标的尝试,这个目标就是将传统媒体价值中最好的部分同一个真正开放性媒体融合起来。而这个开放性媒体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交流上都有了深刻的转变。我们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给我们BuzzFeed三个编辑部门即News、Buzz、Life的职员提供支持。坦白的说,我们讲述的故事或是贴近事实的,或是可能招致麻烦的,或是能给人以启示,或是温暖人心的,或是扣人心弦的,或是使人愉快的,这三个部门的职员在面临这些故事时就需要尽可能做出明智的、负责的和道德的决策。
这些标准将会在同我们作者、编辑以及行业同事的对话交流中形成,我们期待着这些标准随着他们被检验而不断得以发展完善。BuzzFeed同样正在成长之中,这些旨在帮助我们,并且反映出我们想要打造的那种媒体公司类型。我们发表这篇指南让BuzzFeed的作者、报道者和编辑对我们的读者负责。文章分成四个部分:1)信息来源2)改正,更新,删除,错误3)法律和道德4)编辑与商业的关系。这篇文章里的指导原则运用于BuzzFeed的全球编辑运营,即被划分为News、Buzz和Life的地方。
最后,这份指南旨在提供原则而不是提供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道德问题的具体回答。记者和编辑媒体需要做艰难的选择,并且最困难和最重要的呼叫鲜有明显的回答。
1信息来源
信息和事实
信息(包括常识)应该来自于已被证实的源头。Wikipedia(维基百科)、IMDb以及其他可以被任何人编辑的网页永远都不该成为我们故事文章的信息来源。那是开始搜索的地方而不是结束之地。可接受的已被证实的信息来源包括采访、合法的文件、专家研究、学术杂志、数据库和来自于可信任的新闻机构新闻报道。
民意调查和其他研究考虑到报道用于研究或民意调查的情况, 问几个问题:作者是否运用一套具体的研究方法?他们研究了多少人?(在大多数研究中,对任何事持怀疑态度的低于100;在民意调查中,低于1000)作者是否有一些利益矛盾?对于医学研究:研究是用在人类的还是动物的?(药物,比如说它在老鼠身上有效但是对于人无效)对于民意调查:问题的措辞如何精确?永远不要直接从通讯稿获取信息。相反,向作者要一份真正的研究或调查。在由BuzzFeed编辑引导下的信息和娱乐调查中,从不表明结果反映一个具体的样本。资料新闻团队是可以帮助对资料有问题的职员的。
引用【归属说明】所有的引用都需要被著名来源。BuzzFeed新闻编辑直接使用的引文应该要被注明像是使用“来自BuzzFeed新闻”这样的词,至少在事件叙说中要一次。对于服务内容写作的BuzzFeed生活编辑,引文应该要注明“来自BuzzFeed生活”的字样。对于无新闻和无服务的引文,“来自BuzzFeed”则更为需要。来自其他来源的引用(和文章有关联的)应该要被注明是来自哪一个来源,例如“来自The Guardian ”等等。我们订购的来自通讯社的引用也应该需要被说明,“来自美联社”或者是“美联社播报”。
【匿名引用】在同意允许引文匿名之前,尽管写作者被要求常常尝试着从记录中去获得来源,但是匿名引用还是被允许的。编辑应该清楚地说明为什么这些引用的来源是匿名的,以及包括在作品中的一连串的解释,以便于读者可以理解。如果有可能的话,写作者应该和他们的编辑分享关于来源的鉴别,除非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在作品出版之前和主编和执行编辑就新闻消息进行商议。我们不需要任意数量的匿名来源被要求来核实一个事件:一个恰当的匿名来源比4个都是在重复同样谣言的匿名来源要有价值的多。
【引用协议】一般情况下,BuzzFeed的写作者是不被允许通过来源来同意引用或者是和他们的对象分享作品的草稿。出于礼貌,或者是再次验证他们的工作,一个写作者也许会选择想他们的消息来源打电话或者是发送邮件,以及在作品中描述他们是怎样进行引用的。“没有惊喜”的信件也是一种令消息来源和对象知道什么会在作品中出现的受欢迎的方式:给消息对象发送一条消息,内容包括指控或者是即将要出版的内容描述。这既是一种报道手段,也是一种对报道者的安全保障。在引用协议规则里有极少数例外,特别是在那些实践是标准的城市里——但是写作者应该将推迟发送作为第一反应,同时应该在同意之前和编辑进行商量。
【引用纠纷】如果一个消息来源在作品出版之后对引用有争议,那么写作者和编辑也许需要检验写作者的记录和录音来决定消息来源的争议是不是有保证。如果是有保证的,那么引用将会被及时更新,校正也会被发布。如果消息来源对他们的立场的描述方式有争议,而不是对一个特殊的引用有争议,那么编辑应该决定那种争议是不是有意义。
新闻发布记者们也许会从新闻稿上进行引用,当然也应该使得来源表述清晰——“来自某一篇新闻稿”。顺便再说一句话:面谈永远是更好的。
多媒体联接集合我们经常将Instagram的图像和推文嵌入新闻和娱乐中。但是就敏感话题来说——性侵犯,同性恋社群和种族压迫,例如——我们应该意识到许多表面上的大众推特用户们认为自己是独立社群的一部分的事实,并应该对此表示尊重。在收集最新新闻消息之外,当他们要将照片或者是推文放入敏感话题中去时,写作者们也被鼓励去接触Instagram和推特使用者们。接触那些用户们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能够使得作品有更多的上下文内容以便于读者理解。识别用户是不恰当的,但是其内容还是有价值的,模糊的名字和图像的截图是可以的。
信息核实信息核实可以通过深度叙述特征和调查项目实现。在一些报道,记者被期望是准确的,编辑被期望在发表前标记出所有的问题。额外的准确信息经常在发表之后有所增添,去除坏消息更困难(详见下文改正、更新内容)。
抄袭抄袭是对读者的愚弄。没有什么是可以被复制的,被粘贴的,然后变成某一个人自己的作品,包括新闻稿件。
2修正,更新,删除和错误
修正和更新
有不少增加更新材料的方法能保证文本背景充实和清晰:比如使用“内容管理系统”中的自动更新选项,在文章写作中加上附加信息,或者把最新的新闻顶到最前面。与你的编辑协商选择最好的一种方法——关键是,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让读者都能知道你的内容里有新的东西。
修正不正确的文本应该使用Sub-buzz中更正的功能。要了解关于何时、如何修改或更新文本的全部信息可以参考BuzzFeed Style Guide(http://www.buzzfeed.com/emmyf/buzzfeed-style-guide#.xsq1p7LNK)。修改信息会标注在文本编辑台,如果你对于语词或者文本风格还有疑问,可以发电子邮件(或者直接来这一趟)咨询指导。
删除编辑好的帖子不能因为内容的问题或者是某个主人公/利益相关者要求你删帖而被删除。如果是出现了技术性的问题——例如出现了重复的帖子或者帖子URL不正确——发邮件给相应部门或者你的管理者。如果一个帖子比预计时间提前发布了,你可以把它从所有的网站推广上移除,并且让相应部门把它设为未发布状态。如果两个人不经意间都就同一主题发布帖子,那么两个帖子都应该留在页面上。
如果在一个帖子中有部分信息是不正确的或者是过时的,可以接受的做法是把那部分信息删除然后添加一个简短的更正补充或者更新备注解释清楚原文中哪些内容被移除了。
通过勤勉和及时的反馈,愚弄大众的情况应该被避免。但是如果出现整片帖子都是不正确的或者是它被证实是一篇虚假的恶作剧类文章,那么1) 帖子标题后面要追加“— Updated”并注明该故事为假,同时2)在帖子最顶端附上更正,帖子的剩余部分应该原样保留不做改动。
社区帖子的删除流程依据不同的编辑标准应当有所区别。更多详细的内容,请回顾我们的 Community Guidelines.(http://www.buzzfeed.com/community/guidelines)和Terms of Service(http://www.buzzfeed.com/about/useragreement)。
正文对于正文内容的改动要求通过一则“更新”或者“更正”来告知读者。那些仍在持续发展、有突发新闻的故事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更新信息——通过使用手制时间戳的副标题或者利用有自动时间戳的突发新闻模板来提醒读者关注时实更新。
显示文本更新文本显示——标题,文本,图片说明——以便帖子更清晰,语词拼写或文章风格并不要求校正,相反事实性错误倒确实需要严肃的更正。
图片对于需要图片更新的信息,可联系图片服务台。
3法律和伦理
指控法律顾问们应该带着严肃或认为面临潜在毁灭性指控的态度来检阅这些故事;如果存在任何疑问,都要毫不犹豫地联系他们。作者也同样被鼓励在文章正式发表前发送“不是惊喜”的信给调查性报告的主要人物,给他们评论的时间。而关于信件具体措辞的问题都由你的编辑来操作。有关诽谤或处理特权对话之类的,可以联系总的法律顾问。
对新闻来源的补偿我们一般不会付钱给采访对象。但如果一次采访使提供新闻来源的人为往返行程或工作耽误而有所损失,我们应该补偿他们,但是在你得到允许这样做之前请先和你的编辑联系确认。
就餐和酒水问题BuzzFeed的员工应该设法支付一次采访过程或与新闻来源者会面时花费的就餐和酒水的费用。
采访对采访对象进行有方向性的采访是好的,但是我们应该杜绝在面对面的采访中向采访对象提前提供问题。在电子邮箱、Facebook或者Gchat上进行采访是允许这样做的,但是面对面、录像和电话采访通常会更有价值,不适合这样。
化名应该避免使用作者的化名,除非一个自由作家写了一个很重要但是敏感的议题,并且不想放上他们的名字。但是常规的供稿人应该在文章下写上他们自己的名字或者专业的笔名。如果你对于文章挂着你的名字印刷感到不适,我们邮寄时的属名可能会产生问题。
图片内容BuzzFeed.com不是一道读者与网站图形内容之间的人工墙。通常来说,我们都会将图形内容链接到文章,也就是我们拥有让读者自行选择浏览图形内容的技术工具。在内容管理系统中标注“NSFW”(Not Suitable For Work 不适合工作观看)会阻止点击进入我们的13+ BuzzFeed app。
【暴力】那些显示血腥或暴力的图像会被图像叠加工具覆盖,读者如果希望看到它们,可以继续点击。这些发布内容会在内容管理系统中被标注“敏感”。若涉及极端暴力或死亡,在嵌入链接时须特别谨慎——有时最好将其外链。
【性和裸体】色情的、淫乱的内容应该被避免。有新闻价值的、有艺术价值的裸体或是用于教学的性内容可以被发布,但要在网页界面上和内容管理系统中清晰地标注“NSFW”。
【脏话】我们使用的网络语言常常是滑稽的、世俗的。在这种情况下,脏话在BuzzFeed上是被允许的。但是发布人必须要看BuzzFeed风格指南,进一步了解怎样负责任地发言。如果你对于你想发布的内容性质有疑问,请询问你的编辑或值班经理。
自拍照自拍照是很棒的,你可以尽量与朋友和爱人多拍几张。但是当名人来到BuzzFeed办公室,请勿要求拍照除非那个带他们进来的员工确认可以。BuzzFeed的新闻记者应该在与他们的采访对象拍照时审慎衡量,所有的职员应该在拍照片时问自己一个问题:“拍这张照片是否会破坏我正在做的工作?”
激进主义我们坚定相信,对于公民议题、反种族主义和LGBT平等(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不存在正反相对的观点。但是对于激进主义,BuzzFeed的社论必须遵从我们的编辑与记者们严格的传统,即以事实和新闻为先的中立新闻态度。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记者的工作会变得十分困难。我们鼓励跨团队合作,但是Buzz and Life栏目的编辑如果想写热点新闻事件,在发布前应该先跟新闻编辑进行协商。
政治演讲虽然我们明白许多BuzzFeed编辑员工充满激情并且深思熟虑以及对政策问题或候选人持有个人意见,我们必须对所有的编辑活动保持(持有)一个总括的规则(普世原则)::政治党派之争可能不是在公共论坛上表达的,包括Twitter和Facebook。所以这就说,我们也明白,BuzzFeed编辑的三个部门应该有针对他们工作指导方针。因此,每个部门的演讲规则如下:
【BuzzFeed消息】记者和编辑应避免评论党派候选人或策略问题。新闻工作人员不允许为政治候选人或政策问题捐款或者志愿献出自己的时间。
【BuzzFeed生活和Buzz】与新闻无关的员工可以以无党派的方式表达有关政策的个人意见,也可以为候选人和方案献出时间和金钱。然而,如果一个员工打算以任何方式书写有关政治的内容——有趣的或严肃的——他们必须遵守为新闻工作人员制定的规则:没有党派之争,不倡导或反对的政策,并且不献出时间或者金钱。
请求事项审查BuzzFeed生活的作家可以接受和要求用于评估或拍照的消费产品样品(如道具或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应该留在办公室或在BuzzFeed的照片工作室。返回样品和信贷产品来源的详细信息可以从BuzzFeed生活的经理处得到。
BuzzFeed新闻工作人员应该要求可能有兴趣写作关于(书籍、放映机、专辑等)的媒体。为了审查这个目的的物理材料通常被提供,例如演唱会门票,DVD放映等。BuzzFeed职员并没有义务提供保险服务,以换取审查材料的访问权,也不应该收到这些材料作为交换条件。
披露提供的材料我们应该注意当物品如衣服或电器已经提供给我们审查。当项目在厨房中或者作为拍照的一部分被提供或使用但没有被评估过,作家应该(将此)披露在帖子的底部。
礼物不是审查材料(书籍、音乐、DVD)或可食用的礼物,通常情况下应该返回或捐赠。一个粗略的指导——尽管不完美——为了确定如果你能保持一份礼物是项目成本是否25美元或更少。如果成本超过25美元,应该告诉你的编辑。
旅行、游览和参观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能够派遣员工从编辑到报告和报道事件。出于这个原因,BuzzFeed编辑员工一般被劝阻为报道接受支付机票/酒店/汽车服务。只有得到原因(cause)和经理的批准,由外部资源支付的游览与参观是被批准的。如果为了Buzz或生活栏目的职员,支付了的旅行(公费旅游)被批准,它应该在总结帖中被披露,但是,BuzzFeed有会导致很大的工作量的(that would result in great work.)足够的资源来支付旅行。
一个给BuzzFeed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小贴士(BuzzFeed新闻记者和编辑注):如果对BuzzFeed新闻记者有一个新闻工作的需求,要求去接受旅行或住宿提供或由某渠道提供的安排,BuzzFeed新闻将偿还金额相当商业旅行费用的资源。
利益冲突和信息披露如果你问自己,“这是一个利益冲突吗?这好像是。读者也是衡量的一个很好的晴雨表;花一点时间考虑读者是否会有利益冲突。作者和编辑应披露他们是否有财务或个人利益——主体是朋友或者是重要的其他?你是否披露了这个?——在他们的这期报道中。记者不应该在他们报道的某个行业的某个公司里面有股份存在。检查你的编辑是否披露地充分,或者故事是否被重新配置。
4编辑和商业关系
Buzzfeed依靠提供读者准确的报道、绝佳的娱乐以及有用的服务来获取信任,所以我们在广告和编辑内容之间保持着严格和传统的分离。记者,作家和编辑的工作,是完全不依靠与广告销售人员和客户的。广告创意只面向向Buzzfeed的业务部门,而不是编辑部。我们是一个讲故事的平台、技术和形式,但是我们接受着对一切都清楚的组织部门的服务。
广告活动我们不写运行在Buzzfeed上的广告,除非他们具有真正的新闻价值。作为关键的广告帖子,欣赏Buzz帖子庆祝一个有趣或者酷酷的广告时好的,但是内容不能和BuzzFeed的业务部门所创造的广告有关。
广告商和编辑评论当回顾一个项目或者产品是,编辑人员会有最后一句话关于该公司是不是广告商。编辑人员不应讨论与业务部人员在接触的公司的故事;业务部人员有关于编辑内容的问题或者其他关注点时只能和主编沟通。
BuzzFeed电影正如Buzzfeed电影的扩展,我们将涉及更多的有Buzzfeed新闻报道的和BuzzFeed电影有联系的人(比如说,乔丹皮尔或迈克尔沙姆伯格膜)的情景。当我们在写某些任何与BMP里担任任何职务的人有关的人事,我们必须披露他们的关系。这个应该用斜体以下面的方法在一篇帖子底下标明底:披露:【名字】是一个顾问【或其他标题】Buzzfeed合作电影,Buzzfeed新闻/生活的姊妹公司。
BuzzFeed投资者们我们的投资者对我们的报告没有影响,记者不应该注意投资者的任何观点和兴趣。当我们报道的人是Buzzfeed的投资者,通常是因为他们的其他商业利益。编辑,而不是记者,要负责注意主体是否是一个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用一个带括号的句子在运行的文本后提及他们的名字来公开关系: “([姓名/公司]是一个BuzzFeed的投资者。)”
Buzzfeed的交叉合作我们鼓励编辑部的员工与负责视频、技术或数据的员工合作。但是在于广告活动有关的内容上,编辑人员一定不能合作或者做出贡献——无论是视频或文字的部分。创意/广告销售人员是不允许对编辑需要的内容提供帮助的。创意人员建立不是他们参与编辑的社区帖子下方明确署名。

来源:浙大传媒星空(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11-3 10:08:34
【案例】
民国出版12金句
民国出版名言1
孙中山(1866-1925):此项工业为以知识供给人民,是近世社会一种需要,人类非此无由进步。一切人类大事,皆以印刷蓄积之;故此为文明一大因子,世界诸民族文明之进步,每以其每年出版物多少衡量之。[1]这里所说的此项工业即印刷工业,实际上是近代出版业的代名词。这句话表明,孙中山在近代出版业尚处于一词之立的阶段,就对出版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是从建国方略的高度提出和解决问题,又难能可贵地认识到印刷业和出版业是事关文明进步的大事业。
  张元济书迹
民国出版名言2
商务元老张元济(18671959):夏(粹方)君招余入馆任编译,余与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这句话在当时或为口头约定,但对后来到当今行业影响至大。张又对人说了相关的话:弟近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教科书,颇自谓可尽我国民义务。平心思之,视浮沉郎署,终日作纸上空谈者,不可谓不高出一层者。[2]做出版,比做一个刀笔吏重要许多。张元济先生还曾有盖出版之事业可以提撕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为尤要1917年在给蔡元培的信)他注意到了出版的功能比教育大众更广泛。
民国出版名言3
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1886—1941):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3]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为研究出版史的学者多所引用。这句话既有职业的骄傲,也有职业的责任,对于从业人员应该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也适合作为今天行业的写照和砥石。
  张静庐像
民国出版名言4
张静庐(1898—1969)说:钱是一切行为的总目标。然而,出版商人似乎还有比钱更重要的意义在上面。以出版为手段而图实现其信念与目标而获得报酬者,其演出方式相同,而其出版的动机完全两样。我们——一切的出版人——都应该从这上面去领悟。[4]要领悟的是什么?张没有明说,实际上就是出版者的文化责任。张静庐是出版史上比较早地提出书商出版商这一组概念的人。实际上他使用过三个概念,在上两个之外他还使用了出版家的概念。在他那里出版商出版家是区别于书商的同一概念。他在1938年出版的《在出版界二十年》里使用出版商这一词,后来1943年在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的一次讲堂中使用了出版家这个词,并给出更为明确有定义:我以为以出版为手段而达到赚钱目的者为书商,以出版为手段而图实现其信念与目标而获得相应报酬者为出版家。[5]我们今天比较普遍使用的是出版家出版商这一对概念。张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出版人,他还有一句话意思接近的话很精彩,引用的人不多,这一句是:出版家的精神堕落,这趋势比纯以赚钱为目的的更可怕,更可忧虑。(同上书,179页)道理深刻可反复咀嚼。
民国出版名言5
亚东图书馆创办人汪孟邹(1877——1953)也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我们与其出一些烂污书,宁可集资开妓院好些。[6] 亚东名为图书馆却为出版社,以出版标点旧小说出名。这一句名言,话粗理不糙,道出了出版人的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这是在与群益、泰东、太平洋等几家书业的老板在一起闲聊时说的,可以视为书业的名言。他还曾总结亚东的文化努力:亚东并非富商投资专以牟利的企业,而是有志于文化事业者努力的结果。所以在出版方面,就从不以图利为第一与唯一的标准。[7] 亚东出书不多但留世的不少,文化责任在其中的杠杆作用是很明显的。一家旧时代的民营企业尚能如此,反观当今让人汗颜。
民国出版名言6
鲁迅(1881—1936)说: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这一行的,其中大有学问。鲁迅对编辑还说过另外的话,这一句是这位文豪对年轻的编辑赵家璧说的,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鲁迅毕生的心血、经验和认识。今天读来,对做编辑的人足以提示还是要学着点啊。
民国出版名言7
王云五(1888-1979):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此乃商务印书馆为日军炸毁后,王云五为复兴商务拟的巨幅标语。他在长编译所之初便提出:普通书肆之出版物所以追逐潮流者,以资本短缺,亟图目前之利益,然潮流既至,尽人得而追逐之,则竞争者多,为利宜权矣。以本馆资本之雄厚,在营业上固不必追逐潮流,而当以激荡时代潮流,益显而易见者。[8]这句话出自王云五入商务之初给出的考察作业《改进编译所意见书》,也是后来长商务编译所的蓝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出版当以激荡时代潮流。王还说过:关于出版事业有一点大家必须注意的,就是我们要看一个国家文化的进步,可以从这个国家的出版数字来判断。这个没有学历的出版商人,还是很有民族气慨和文化情结的。
民国出版名言8
商务元老高梦旦(1870-1936)吾之所欲言,人既代我而言之,则不啻我之自言。我之所不能言,言之所不能达,人且代我而尽言之,则更胜于我之自言。异日斯说行,天下蒙其泽,我必与焉,否亦同归于尽而已。这是做编辑要抱定的成事不必在我的信条:成功不必在我,成名不必在我。这最符合做编辑工作甘做幕后的特性,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哲学。高梦旦被胡适称为现代圣人,正是在于有这样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民国出版名言9
邹韬奋(1895—1944):因为我们所共同努力的是文化事业,所以必须顾到事业性,同时因为我们是自食其力,是靠自己的收入来支持事业,而发展事业,所以必须同时顾到商业性。邹韬奋在这里提出了出版业的两种属性的问题,他又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事业性是能够适应进步时代的文化需要,商业性则是不得不打算盘,不得不赚钱,事业性和商业性是要兼顾而不应该是对立的为着要发展事业,在不违背我们事业性的范围内(我们当然不专为赚钱而做含有毒菌落后的事业),必须尽力赚钱充分发挥商业性,同时也是充分发展事业性,这两方面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起来的。这是邹韬奋在他的生活书店的实绩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出版业做出的一个贡献。
  青年邹韬奋
民国出版名言10
胡适(1891—1962):此事的重要性,我是承认的: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什么学校更重要。这是商务请胡适去长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时,胡适在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话。在这句话里,胡适说尽出版工作和出版机构的重要性,他的具体的意指未必不是指商务比北大更重要。由于这句话当时未公之于世,在言论上也许并未产生什么影响。但在当时的中国,因为相隔不久的胡适的一番南行,而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在暑假里从北平到上海,在商务考察一番后未去就任,给商务推荐了另一个人,就是王云五。
民国出版名言11
郭沫若(1892—1978):关于编辑的责任问题,我觉得是非常重大的问题。中国人虽把杂志的编辑看得很轻,但这是时代错误的观念——或许也是编辑者多不负责以至被社会轻视了。杂志的编辑是一国文化之活动态的表现,编辑杂志的人是把文化建设的责任加在双肩的。文化的建设在个人不外是自我的觉醒,在团体不外是有总体的统一中心之自觉,而唤醒这种自觉的人,构成这种统一中心的人,编辑杂志者要占一大部分。[9]这是郭沫若1924年的一封公开信中的一段话.大概是最早具体地谈到编辑责任的话。这个时候的郭沫若经历过办杂志的苦辛,对于办杂志以及杂志编辑的重要性有了非同一般的带有理论性的深刻认知。差不多10年后,朱光潜在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我所敢断定的是你们编辑者实在负有一种极重大的责任。……你们是开导风气者。(《孟实文钞.论小品文》)。
郭沫若第一次全国出版会议题词
    民国出版名言12
宗白华(1897—1986):一个大书局在社会上同别种商店不同。它营业而外还要负点文化责任。……中国现在的大书局正相反。它们不仅丝毫不晓得有文化责任,并且还正是中国文化的障碍。这段话见于191911月《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是比较早地论述出版的营业与文化的关联的话。他当时是这个副刊的编辑,在这篇文章里他还点名批评了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两大出版机构,对文化责任承担的不够。
2012521--22日初选
20241030日定稿
作者附识
我在不同时期对民国出版史上一些重要的言论做过归纳,这是其中的一个版本,文中没有先后之分。难得的是这些说话主体,在当时多少和出版界在相当关联,而后来更成为各方面的大家。由于出版并不是一个太大的行业,这些有关出版的言论在当时或有一些影响,但大多是积淀到当今才产生巨大影响的。这也说明这些言论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民国的出版思想闪光点不少,值得我们去发掘。我们也确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做自己的归纳。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建国方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7
[2] 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书札》中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54
[3] 陆费逵:《书业商会二十周年纪念册》序,《青年思想杂谈》,中华书局,1926
[4]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之《写在后面》,第4页,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并上海书店,1984
[5] 张静庐:《一个小书店的初创经过:在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向研究生讲话》,《出版界》(重庆)1944年第1卷第2
[6] 汪孟邹:《亚东图书馆简史》,载汪原放著:《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学林出版社,2006
[7] 汪孟邹 :《亚东图书馆》,《申报》193912
[8] (王寿南《王云五先生年谱初稿》第一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15页)
[9] 郭沫若:《致<时事新报.文学>编者》,黄淳浩编:《郭沫书信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27
责任编辑:朱田子
作者|简介
王建辉,出版人,编审,出版韬奋奖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著有《人在书旅》《荆楚文化》《读书人生》《新编辑观的追求》《书评散论》《思想的背影——王建辉书评文录》《名流随笔》《王建辉自选集》《出版:商务与文化》《文化的商务》(王云五专题研究)《教育与出版》(陆费逵专题研究)《老出版人肖像》《出版与近代文明》等书。
来源:出版六家(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10-30 10:09:32
【案例】

编辑:王晨雅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9-23 20:57:46
【案例】
8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国际数字出版生态创新联合体
9月22日,“生态共创·向数图强”海南国际数字出版产业生态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数字出版领域的与会者,围绕数字出版生态企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机会、数字出版生态产业聚集海南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及版权经营的产业生态跨界融合发展展开交流。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怀海,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振明,海南省澄迈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广俊,海南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谭丽琳出席并致辞。



论坛认为,内容是数字出版的基石,技术是数字出版生命的血液,将优质数字出版作品推向更广泛的受众,才能打造出一个繁荣的数字出版生态。数字出版行业必须紧紧抓住数字化浪潮,深入挖掘数字出版的独特优势,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内容的实时更新、互动反馈,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数字出版市场竞争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数字出版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要探索建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打造培养更多互联网运营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据介绍,当前海南正在利用“三度一色”比较优势、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开放优势,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向数图强”是其重点发力方向。



为更好地推动数字出版行业的创新发展,构建可持续的数字出版生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海南生态软件园、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联合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海南分中心、树莓科技(成都)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在论坛上联合发起成立国际数字出版生态创新联合体,并发出倡议书。




8家单位在论坛上联合发起成立国际数字出版生态创新联合体。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忠代表联合体宣读倡议书。



倡议书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文化传媒出版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字出版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版权、标准、商业模式等诸多挑战,国际数字出版生态创新联合体成立,将汇聚政府、文化出版传媒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在技术研发、内容创新、版权保护、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与交流构上着力,加强合作、推动创新、强化交流,实现协作共享、联合赋能,建立起一个开放、合作、创新、共赢的数字出版生态,共同推动数字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倡议书诚挚地邀请各位业界同仁加入数字出版生态创新联合体,进一步扩大联合创新“朋友圈”,共同携手,为推动数字出版行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论坛还围绕数字出版产业聚焦海南创新发展及产业生态跨界融合发展议题举办了圆桌对话。  



论坛由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海南生态软件园主办,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海南省电子音像出版社等协办。

编辑:李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众号)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9-10 15:00:17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二十三辑专家论证会在京举行



9月7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二十三辑专家论证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共39位专家学者参会。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出席并发表讲话,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主持会议。“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981年开始结辑出版,历经四十余年,凝结着几代学人和出版人的心血,是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学术翻译工程。为纪念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2017年,商务印书馆推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分科本700种,2018年,推出120年纪念版·珍藏本700种。此后6年间,“丛书”品种进一步扩充,于2024年5月正式推出120年纪念版·珍藏本·增订本300种。至此,“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正式出版数量达至1000种。8月15日在上海书展隆重首发。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涵盖哲学、政治、法律、社会、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语言、艺术等学科门类,曾被陈原先生誉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以来,一直致力于译介各时代、各国家、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精粹,为丰富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近年来,为适应读者需要,“丛书”的选题呈现出新的特色。首先,丰富学科领域,加强语言学的规划出版,增加艺术学、文学理论等学科领域的学术名著出版,为学科建设添砖加瓦。其次,着力加强文明古国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名著出版,力求完整地体现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最后,审慎收录现当代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思想流派的学术著作,加强前沿学术交流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认为,“汉译名著”的出版是出版界和学术界共同合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工程,给中国的现代文化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站在“汉译名著”已经出版1000种这个新的起点上,不仅要补全没有翻译的经典著作,而且要收录不断更新的现当代名著,在选题和翻译两个方面做到与时俱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王宇表示,“汉译名著”凝结了几代学人和出版人的心血,为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有标志性的事件之一。“汉译名著”开阔了几代中国读者的视野,丰富了几代中国学人的知识,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读者,从中汲取了许多思想启迪和理论营养;作为译者,领略到的是一种思考、批判和创造的精神。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坚守,让读者和作者能够享受“汉译名著”的精神滋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认为,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不断译介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学术成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激励我们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在早期,翻译名著总的出发点是向西方学习,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镜鉴。本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重要的变化,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文明和西方近代以来的制度,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变化,当前翻译的主要着眼点应当转变为汲取整个人类的政治智慧,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翻译国外的著作。这种心态反映在“汉译名著”的选题上,就是不断扩展选题的边界,关注政治法律界最新的学术思想,从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思考中汲取智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指出在扩展学者视野方面,商务印书馆通过学术翻译的工作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在文化传播方面,站在“汉译名著”从1000种向2000种进发的这个节点上,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在新阶段发展出新特点——要以更平和的心态,完全以平等对话的心态去认识不同地区的文化。在选题方面,在学科领域和地域方面都要适应时代之需,与时俱进,有所拓展。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证会是“汉译名著”达到1000种之后的第一次论证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节日”。回顾“汉译名著”出版的历史,本丛书从1981年开始规划出版,几十年来,其命运也随着时代脉动而变化,至今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在数目方面,1000种的数量尽管对于商务印书馆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成就,但即使是在“汉译名著”的入选标准极为严格的条件下,这1000种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建设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以1000种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汉译名著”的规划出版工作。在质量方面,一如既往地保持“汉译名著”的高水平、高质量。学术翻译是个非常严肃的工作,翻译过程不是“一个技术活,是一个学术活”,本质上是体现译者学术能力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商务印书馆将以对文化事业负责任的态度,将“汉译名著”的持续出版作为馆策继续坚持下去。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按学科分组对“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第二十三辑备选书目进行了论证。此辑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从1000种再出发的一个开端。期待“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经典名著的“常青树”上更添新绿。





来源:商务印书馆(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W0DYunWdKumJ4pffLzQtA
编辑:李梦瑶




微信图片_20240910145744.png (161.17 KB, 下载次数: 4)

微信图片_20240910145744.png

微信图片_20240910145723.png (745.03 KB, 下载次数: 4)

微信图片_20240910145723.png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8-30 17:22:41
【案例】


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在京成立

829日,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出席并讲话。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主持会议。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怀海,韬奋基金会原理事长聂震宁,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等出席成立大会。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在会上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的批复》。大会选举聂震宁为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于津涛、白冰等13人为副主任,朱国鑫为秘书长。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规章》。会议决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出版协会。

在随后举办的主题为新时代·新阅读——2024年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论坛上,聂震宁作了题为不断完善全民阅读的中国模式的主旨演讲。著名作家梁晓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和帆书APP创始人樊登分别以我关于阅读和出版的设想”“数字化对阅读的影响”“用新媒体助力全民阅读为主题发表演讲。


点击此链接可观看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AFIIxfrHvfsfjv4tLCqLAw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汉隆等发起单位代表,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的部分代表以及特邀社会各界嘉宾140余人出席会议。


附:
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秘书长名单

主任:
聂震宁
副主任:(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于津涛 史妍 白冰 宁方刚 任江哲 刘俊来 李永强 李西西 李忠 吴良柱 张宝川 张前进 陈媛媛 顾青 徐建民 虞文军
秘书长:
朱国鑫

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名单

副秘书长:(按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马平 石军 刘江波 李媛 吴问涛 吴祝蓉 金保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FIIxfrHvfsfjv4tLCqLAw


编辑:刘诗扬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7-22 23:09:37
【案例】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暨《新闻传播学刊》创刊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4年7月20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暨《新闻传播学刊》创刊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聚集了来自11所高校以及17家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编辑,共同探讨高品质学术期刊如何响应国家战略,立足中国实践,坚守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本次研讨会由《新闻传播学刊》副主编、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主持。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暨《新闻传播学刊》创刊研讨会现场
2024年,中国传媒大学喜迎建校70周年之际,《新闻传播学刊》正式创刊,该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高晓红任主编,曾祥敏、赵淑萍、张毓强任副主编,并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闻传播学研究为基础,兼具跨学科视野,致力于反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和前沿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如火如荼、人类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语境下,《新闻传播学刊》的建设,将更好地服务学科发展与学术创新,推动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新闻传播学刊》创刊号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在致辞中表示,《新闻传播学刊》将在刊物的传播创新上持续发力,以文字、音频、视频融合的方式,实现学术刊物的可听化、可视化,不断拓展内容传播的渠道与方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场景化的知识获取新体验。期待借由《新闻传播学刊》,打造一个服务于全国新闻传播界的开放共享、多方合作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
《新闻传播学刊》主编、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介绍了《新闻传播学刊》的刊物特色、栏目设置和办刊愿景,指出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需要打造标识性概念,提出原创性理论,构建体系化知识,开创独创性范式。这些年来,经过一代代人的持续努力,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阵地、期刊阵地不断加强,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
《新闻传播学刊》主编高晓虹
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党委书记郭奔胜代表期刊出版界向《新闻传播学刊》创刊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期待与《新闻传播学刊》一道,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以刊物建设的累累硕果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党委书记郭奔胜
会议现场举办了《新闻传播学刊》编委聘任仪式,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11所高校的20位学者被聘为《新闻传播学刊》编委。
《新闻传播学刊》编委聘任仪式
此外,《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同方知网数字出版中心等新闻传播出版界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及主要负责同志也一同参会,就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经验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认为,高品质学术期刊需要坚定办刊方向、厘清发展逻辑。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需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基于技术变革、社会变迁和场景变化,探索新闻传播理论前沿,关切新闻传播实践创新。
研讨会现场
一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立足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从2006年开始创办《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集刊,18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自2017年以来,《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集刊连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所收录的集刊目录,为助力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反哺新闻传播业界实践、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创新做出了贡献。
在此基础上,中国传媒大学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创办《新闻传播学刊》。《新闻传播学刊》创刊号推出“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等9个栏目,刊发了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高校和媒体单位专家学者的15篇文章,以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新闻传播学刊》创刊号
《新闻传播学刊》将长期开设“传媒教育”“新视听”“国际传播”“智能传播”“媒介与社会”“品鉴”等重点专栏和固定栏目,将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坚持学以求真、知行合一,搭建思想交流、理论研究、业务研讨、成果展示的高质量学术平台。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编辑:程正元

刘海明 发表于 2024-7-16 11:44:07
案例

数智化时代的出版新声:第六届全国编辑出版青年学者论坛在安徽大学圆满落幕
本文转载自:“国际书业动态”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624/wps9.jpg盛夏时节,万物繁盛。为促进编辑出版学科学术创新与跨学科对话,推动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增进编辑出版青年学者的学术互动,第六届全国编辑出版青年学者论坛于2024年7月12日-14日在安徽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40余所(家)国内高校和学术期刊的80余位青年学者齐聚安徽大学,共话数智化赋能下的出版人才培养与出版学研究,汲取了新知识,启迪了新思考,开拓了新视野。本届论坛由中国编辑学会和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出版教育专业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系出版智库、全域认知与国际传播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学)、国家级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承办,并得到了《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字出版研究》《现代出版》《中国编辑》《中国出版》《中国出版史研究》等多家出版学科核心刊物的鼎力支持。


主要议程精彩回顾

7月13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清维,以及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代表主办方致辞,向在莅临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期刊主编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围绕论坛主题,本届论坛从数智化赋能下的“出版产业、智能技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四个层面,邀请专家和青年学者分享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在主题报告环节,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方卿教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玮,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系主任李雅筝副教授,以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王鹏涛教授,分别就《拥抱与抗拒:面向AIGC的出版人选择》《AIGC赋能构建数智出版新质生产力》《安徽大学编辑出版学系AIGC智能出版人才培养实践探索》《AI背景下科技出版失范风险的治理:基于知识核验的视角》等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与分享。


此外,为解答青年学者的相关疑惑,本届论坛还特别设置了“期刊主编面对面”的互动环节,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与期刊主编直接对话的机会。该环节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炎龙教授主持,共邀请了七位期刊主编详细解答了青年学者有关出版学研究选题与成果发表的问题。


此外,本届论坛还设立了“AIGC技术赋能下的出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视听媒体时代的多元阅读与有声出版研究”“分模态智能技术与出版伦理、知识产权”“数智赋能下的知识服务与学术出版”“出版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与新工具”“多维视野下的出版史论研究”“数智赋能下的融合出版实践创新”7个分论坛,并于7月13日下午在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同时开展。分论坛环节,共有来自学界和业界的39位青年学者作了精彩的成果分享,期刊主编和学界专家等29位点评人针对每篇论文进行了深入点评,并给出了具有建设性的修改完善建议。《数字出版研究》编辑部主任、青年编委刘广东也代表我刊进行了点评。


闭幕式环节,中国编辑学会副秘书长朱琳君女士发言,给予本届论坛高度评价,并对未来论坛的发展寄予良好的祝愿。此外,王炎龙教授、刘洪权教授分别代表论坛发起方、第六届论坛主办方就本届论坛作了精彩的总结致辞。最后,第七届论坛承办方代表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系副主任金强副教授,热情地向与会嘉宾发出了下届论坛的邀请。


据悉,全国编辑出版青年学者论坛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互动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为出版学科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展现了出版学科的繁荣发展和广阔前景。

以下视频来源于国际书业动态:

点此链接可观看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U4CAOE1G-XMs_9pu7201yg
来源:数字出版研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4CAOE1G-XMs_9pu7201yg
编辑:刘诗扬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