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马化腾:为什么有了QQ,腾讯还要做微信? ![]()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张家乐 |
【案例】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 主编:胡正荣 黄楚新 副主编:严三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是国内研究新媒体发展的专业权威年度报告,通过翔实权威的数据支持、独特新颖的研究视角、条分缕析的观点提炼,全面解读中国和世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盘点新媒体发展的最新热点难点和焦点。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年以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连续十年评为优秀皮书一等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重大创新科研成果。它是了解当今中国及世界新媒体最新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是各级政府部门、网信管理机构、新媒体机构、高等院校领导、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全面了解新媒体发展热点、网络舆情引导等方面的必备书,是高校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撰写论文的重要权威引用文献,是考研的必备宝典,是广大新媒体爱好者的工具书。 编撰者简介 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历任第六届和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等。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中组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际传播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黄楚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国家广电总局媒体融合专家库专家,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首都互联网协会新闻评议专业委员会评议员,《新闻与写作》《青年记者》《中国报业》《中国传媒科技》等杂志学术顾问。出版《新媒体:移动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新媒体:融合与发展》《新媒体:微传播与融媒发展》等学术专著4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中央网信办等科研项目多个。 严三九,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等。担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和“上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负责人。 内容介绍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关于新媒体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分为总报告、热点篇、调查篇、传播篇和产业篇等五个部分,全面分析中国新媒体发展状况,解读新媒体发展趋势,总结新媒体发展问题,探析新媒体的深刻影响。 2023年,中国新媒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跨界融合、数字化营销等新技术与新模式为新媒体行业带来创新发展的动力,推动新媒体向新的方向发展。 本书总报告全面概括了2023年以来,媒体融合十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与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任务,共同影响中国新媒体的发展进程。深度媒介化与数字技术更迭为媒体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媒体发展进入关键期。当前,中国网络新媒体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中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正由格局建设进阶至生态化建设,各级融媒体中心协同并进。数字中国战略赋能乡村治理体系发展,主流媒体平台化趋势明显,并进而形成媒体联盟。媒体标准化工作持续进行,多家试点单位共同推动创新探索。在此基础上,人机协同不断引发媒体生产方式变革,数字技术引发社群空间重组,并打造城市 IP,提升文旅消费,网络实名制和智库建设成为关注焦点。同时,短剧行业迈入成熟期,政务新媒体积极转换语态,内容出海呈现平台化、数字化和品牌化特征。 本书收入了中国研究新媒体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分报告,深入剖析了元宇宙产业园、媒体融合、AIGC 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网络信息传播公众参与、新媒体舆论引导、视听新媒体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运用、出版融合、新媒体产业、网络广告产业等重要议题,对中央、省级、地市级、县级融媒体的发展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书认为,2023 年以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技术双刃剑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体制机制桎梏,一些媒体过度娱乐化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需充分调动媒体内生动力,促进媒体进一步升级转型。 来源:传媒学术网(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
人人网已停止服务无法登录!网友:一代人的青春结束了 12月2日,人人网已无法登录,提示账号密码错误。
此外,不少贴吧用户也表达了类似的说法。
查询发现,人人网目前还可以打开登录页面,但没有注册账号、找回密码等选项。 随后,有媒体拨打人人网官方客服电话,得知人人网已停止服务,后续恢复时间未知。早在今年 6 月,就有网友称人人网的相册数据突然没了,当时官方没有给出回应。 ![]() 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于2005年创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之一,于2009年更名人人网。 2010年代,人人网凭借“偷菜游戏”开心农场火遍大江南北。 2018年11月,多牛传媒以6000万美元收购了人人网相关的社交网络、人人直播及增值业务,人人网App也随之下架。 2019年底,多牛传媒推出全新的“人人”App,恢复了人人网时代围绕同学关系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定位及其功能,回归社交市场。 网友评论 @电影娱乐家:居然人人网还存在。 @叫什么昵称才好呢:当年注册账号送可爱多或者食堂大鸡腿。 @混迹江湖混不下去:唏嘘。 @Leo道逍遥:上同学找人人,记忆犹新。 @和平友善小透明:不懂就问,这种情况服务器最后是转卖还是销毁?用户数据怎么处理呢? 来源: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编辑:李梦瑶 |
【案例】社交媒体如何改变了我们交流的方式? 图像加注文字,算法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言论?Article information
人们所熟知的社交媒体算法已经存在 15 年了。 2009年,随着脸书(Facebook)推出排名式个性化新闻推送,算法应运而生,并改变了我们在线互动的方式。 和许多青少年一样,算法对希望控制他们过度行为的成年人也构成了挑战。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对此无所事事。仅今年一年,世界各国政府就试图限制有害内容和虚假信息对社交媒体的影响,而这些内容的影响都被算法放大了。 在巴西,当局近期曾短暂禁用原名Twitter的X,直到该网站同意在该国任命一名法定代表人并屏蔽一份黑名单上的账户,当局指控这些账户质疑该国上次选举的合法性。 与此同时,欧盟出台了新规则,威胁称,如果科技公司不能防止平台干预选举,就要对它们处以营业额6%的罚款,并暂停其服务。 在英国,一项新的网络安全法案旨在迫使社交媒体网站加强内容审核。 在美国,一项拟议的法律正要出炉,该国表示,如果中国母公司不抛售TikTok,美国用户将失去这个软件。 各国政府面临限制言论自由和干涉互联网早期制定的原则的批评。 美国诗人兼牧场主约翰·佩里·巴洛 (John Perry Barlow) 在1996年的一篇文章中辩称:“工业世界的政府,你们是令人厌倦的血肉和钢铁巨人,我来自网络空间,这是思想的新家园。代表未来,我请求你们这些过去的人们不要打扰我们。你们不受欢迎。在我们聚集的地方,你们没有主权。” 亚当·坎德布 (Adam Candeub) 是一名法学教授,曾担任特朗普总统的顾问,他自称是言论自由绝对主义者。 他告诉BBC,社交媒体“两极分化、争执不休、粗鲁无礼、毫无升华,由此,我认为这是进行公共讨论的糟糕方式。但同时,起码在我看来,很多政府都在推动将其作为社会和政治控制的工具,这更糟。” 坎德布教授认为,除非内容“当下存在明显的危险”,否则“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思想集市,对不同观点持开放态度。” 数字城镇广场的局限性 “思想集市”这一理念体现了这样一种观点: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所有人的声音都能被平等地听到。2022 年,埃隆·马斯克接管X时表示,他将该平台视为一个“数字城镇广场”。 图像加注文字,马斯克接手X时认为这个平台是一个数字城镇市场。 但这是否没有考虑到算法的作用? 美国律师兼耶鲁大学全球事务讲师阿莎·兰加帕 (Asha Rangappa) 表示,马斯克“忽略了传统城镇广场和在线城镇广场之间的一些重要区别:在不考虑这些差异的情况下取消所有内容限制将损害民主辩论,而不是帮助它。” 兰加帕认为:“思想集市”这一概念是在 20 世纪初最高法院的一个案件中提出的,“其前提是思想应该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相互竞争”。她还补充说明“问题在于,像 Twitter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与真正的公共广场完全不同。” 她认为,“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从一开始就不允许思想自由和公平地竞争……社交媒体上思想的‘价值’并不反映它有多好,而是平台算法的产物。” 算法的演变 算法可以观察我们的行为,并决定数百万人登录时看到的内容——对于某些人来说,正是算法破坏了互联网最初创建时可能存在的思想自由交流。 “在早期,社交媒体确实发挥着一种数字公共领域的作用,言论自由流动,”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凯·里默(Kai Riemer)和桑德拉·彼得(Sandra Peter)告诉 BBC。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算法从根本上重塑了言论自由的本质,不一定是通过限制可以说的内容,而是通过决定谁可以看到什么内容”,里默和彼得教授这样认为。他们的研究探讨了为什么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自由。 “算法不是让思想自由竞争,而是放大或抑制信息的传播范围……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干扰了思想的自由交流,而这种形式往往被忽视。” 脸书是社交媒体推荐算法的先驱之一。作为一个坐拥30亿用户的巨大平台,它的首页推荐功能可以说是代表作之一。 15年前,当该平台推出基于用户数据的排名算法时,人们看到的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帖子,而是脸书希望他们看到的内容。 脸书平台还根据每条内容的讨论情况、优先显示有争议的话题的帖子,因为这些帖子获得了最多的参与度。 图像加注文字,社交媒体奖励更有争议性的言论。塑造我们的言论 由于有争议的帖子更有可能得到算法的奖励,因此出位的政治观点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被过度放大。批评者认为,社交媒体不是自由开放的公共论坛,而是提供一面扭曲和耸人听闻的公众情绪镜像,夸大了分歧,压制了大多数人的观点。 因此,虽然社交媒体平台指责政府威胁言论自由,但他们自己的算法是否也可能无意中构成同样威胁? “推荐引擎不会屏蔽内容——相反,社区准则会根据平台的偏好限制言论自由,”TikTok前公共政策副总裁西奥·伯特伦(Theo Bertram)告诉 BBC。 “推荐引擎对我们看到的内容有很大影响吗? 绝对是的。但你在注意力经济中成功还是失败,与你是否拥有言论自由是两回事。” 然而,“言论自由”仅仅是指说话的权利,还是也指被倾听的权利? 正如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阿尔温德·纳拉亚南(Arvind Narayanan)所说:“当我们在网上说话时——当我们分享想法、写文章、发布照片或视频时——谁会听到我们的声音?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算法。” 通过确定每篇发布内容的受众,平台“切断了演讲者和受众之间的直接关系”,里默和彼得教授认为。“言论不再取决于演讲者和受众组织,而是由算法决定。” 他们声称,这一点并未被纳入当前关于言论自由的辩论中,因为目前辩论的焦点是“发声的一方”。他们认为,算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干扰了言论自由。” 算法社会 我们的时代被称为“算法社会”。可以说,在这个社会中,社交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与国家管理言论的方式相同。 这意味着,根据耶鲁大学的杰克·巴尔金(Jack Balkin)的说法,美国宪法中对言论自由的直接保障仅限如此:“通常理解的第一修正案不足以保护的言论实践”。 里默和彼得教授同意法律需要迎头赶上。 “平台在塑造言论方面发挥的作用比法律目前承认的要积极得多。” 他们声称,监控有害帖子的方式也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扩展对言论自由监管的看法。当前围绕内容审核的辩论忽视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平台的商业模式如何激励它们通过算法塑造言论。” 虽然坎德布教授是“言论自由绝对主义者”,但他也对平台集权持谨慎态度,这些权力可以通过计算机代码成为言论的守门人。“我认为我们最好将这些算法公开,否则我们就只是被操纵了。” 然而,算法不会消失。正如伯特伦所说,“城镇广场和社交媒体的区别在于,社交媒体上有几十亿人。人们有权在网上享有言论自由,但每个人却没有权利平等地被倾听:我们不可能看每一个TikTok视频或阅读每一条推文。”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对算法进行适度调整能否培养出更具包容性的对话,更接近我们面对面的对话? 像蓝天(Bluesky)这样的新微博平台正试图让用户控制显示内容的算法,并恢复旧有的时间顺序显示逻辑,它们相信这种时间顺序可以提供更少中介的体验。 脸书的吹哨人弗朗西丝·豪根(Frances Haugen)在2021年向参议院作证时说:“我强烈支持按时间顺序排序……因为我们不希望计算机决定我们关注什么,我们应该拥有人性化的软件,或者人类一起对话,而不是计算机来决定我们听到谁的声音。” 然而,正如纳拉亚南教授指出的那样,“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信息并不中立:它们还受到富人越来越富效应、人口偏见和病毒式传播不可预测性的影响。不幸的是,没有中立的方式来设计社交媒体。” 平台确实提供了一些算法的替代方案,X上的用户只能从他们关注的人中选择提要。通过过滤大量内容,“推荐引擎提供了比仅仅关注我们已经认识的人更大的多样性和发现”,伯特伦认为。“这感觉就像是言论自由限制的反面——它是一种发现机制。” 图像加注文字,社交媒体成为一种发现机制 第三种方式 根据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说法,“无论是平台自我监管,还是未来的国家监管形式”都无法解决“网络言论自由问题”。相反,他提出了第三种方式。 “中间件”可以让社交媒体用户更好地控制他们看到的内容,独立服务商提供一种与平台内置内容不同的内容展示形式。福山写道,“一个由中间件提供商组成的竞争生态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偏好过滤平台内容”,而不是根据平台的内部算法提供内容。” “中间件将把选择自由交回到个人用户手中,他们的代理权将使互联网恢复到1990年代所渴望的那种多元化、多平台系统。” 在没有中间件的情况下,我们目前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提高与算法交互时的代理意识。“普通 TikTok 用户通常对算法非常在意——在发现新事物的过程中向算法发出鼓励或阻止推荐引擎的信号,”伯特伦说。 “他们认为自己是算法的主人。我认为这是以这种方式思考挑战是有益方的——不是我们是否需要关闭算法,而是我们如何确保用户拥有被代理权、控制权和选择权,以便算法为他们服务。” 当然,即使我们自己制定算法,也存在着危险,我们仍然可能落入社交媒体的回音室。算法可能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BBC的一项调查发现,当一名年轻男子试图使用Instagram和TikTok上的工具说他对暴力或厌恶女性的内容不感兴趣时,他的首页推荐流里依然会出现相关内容。 尽管如此,有迹象表明,随着社交媒体算法走向成熟,它们的未来可能不掌握在大型科技公司或政客手中,而是掌握在人民手中。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最近的一项调查,只有28%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喜欢在网上公开记录自己的生活,低于2020年的40%。人们反而更喜欢与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亲戚进行封闭的群聊。这种空间更强调对言论负责,对耸人听闻和挑衅的奖励更少。 Meta公司表示,现在直接消息中发送的照片数量超过了分享给所有人看的照片数量。 正如巴洛在1996年的文章中告诉政府“网络空间不欢迎他们”一样,一些网络用户可能也对社交媒体算法抱有类似的期望。目前,对于如何应对互联网上任性青少年,仍然存在着极有争议的讨论。 来源:bbc中文网 编辑:程正元 |
【案例】 赵嘉鸣在澎湃新闻十周年上的讲话:厚积澎湃之势,发改革奋进之强音 由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主办的“新内容、新场景、新技术、新引擎”创新发展大会于9月14日在上海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出席并讲话。 ![]() 赵嘉鸣说,澎湃新闻诞生于新时代,奋斗在新时代,记录着新时代。澎湃新闻这十年,是破釜沉舟、凤凰涅槃的十年,是劈波斩浪、勇立潮头的十年,是坚守初心、奋楫笃行的十年。当前,上海报业集团正在实施新一轮改革,澎湃要当好先行者,全力建设“国内领先、影响全球的头部新闻平台”,努力开拓出一条更加广阔的发展新路。要永葆澎湃之心,立主流舆论之砥柱;厚积澎湃之势,发改革奋进之强音;激扬澎湃之力,树系统变革之典范;彰显澎湃之道,架文明互鉴之桥梁。 以下为讲话全文: 今天和大家一起参加澎湃创新发展大会,共同回望澎湃改革发展的十年跋涉,共同见证澎湃重整行装踏上新的远征,作为一名曾经的媒体人,我深感荣幸。首先,我代表上海市委宣传部,向澎湃新闻上线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广大员工十余年来付出的艰辛努力、取得的不凡业绩,表示崇高敬意!向长期以来给予澎湃新闻大力支持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回首向来萧瑟处,十年辛苦不寻常。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澎湃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变革中,澎湃这十年却又意义非凡、沧海桑田。 澎湃新闻,诞生于新时代,奋斗在新时代,记录着新时代。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部署,开启了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恢弘序幕。2014年7月,澎湃新闻应运而生、横空出世,踏上了向互联网进军的奋斗之路。一转眼,已过十年。这是破釜沉舟、凤凰涅槃的十年;这是劈波斩浪、勇立潮头的十年;这是坚守初心、奋楫笃行的十年。 为什么说这是破釜沉舟、凤凰涅槃的十年?因为十年前,身处媒体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海没有犹豫,上海报业集团没有迟疑,果断投身互联网主战场,首开传统媒体整建制向互联网新媒体转型的先河,创新实现从新媒体到平台化再到生态化的定位迭代,走出一条“浴火重生”的新路,成为全国地方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一个样本和标杆。 为什么说这是劈波斩浪、勇立潮头的十年?因为十年来,澎湃坚持敢闯敢试、以创新驱动发展,从理念创新到内容创新,从技术创新到渠道创新,从机制创新到生态创新,每次落子都是一次自加压力、自我重塑,输出的是持续涌现的“现象级”产品,贡献的是引领行业的技术应用解决方案,塑造的是严肃、新锐、可信赖的媒体品牌形象,影响的是超过2.68亿的广大用户。 为什么说这是坚守初心、奋楫笃行的十年?因为十年间,澎湃始终牢记使命、服务大局,坚持以党的旗帜为远行的航标,坚持“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赤子情怀,努力拓展媒体的社会服务边界,无论是重大主题报道,还是民生热点追踪,都在努力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给越来越多的人以勇毅前行的温暖,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贡献着媒体的智慧和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可以说,媒体融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前不久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一新的重大任务。书磊部长强调,要“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上海市委高度重视媒体改革和融合发展,今年5月28日,吉宁书记在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两大媒体调研时强调,“要全力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 当前,上海报业集团正在实施新一轮改革,澎湃要当好先行者,全力建设“国内领先、影响全球的头部新闻平台”,努力开拓出一条更加广阔的发展新路。借此机会,谈四点希望,和大家共勉。 一是要永葆澎湃之心,立主流舆论之砥柱。澎湃的初心是什么,是“为党立言、为人民发声”,这也是所有主流媒体的共同使命。澎湃越发展、影响力越大,在坚持导向为魂上越要付出更多努力,这是安身立命之本、永续发展之基。澎湃要当好主流价值的引领者,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穿于媒体融合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在重大问题、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含糊,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澎湃新闻是年轻的,澎湃队伍也是年轻的,要“越澎湃越冷静”,既要跑出加速度,更要稳得住心神、分得清对错、把得住缓急,不断提升“政治三力”,始终牢记行稳才能致远。 二是要厚积澎湃之势,发改革奋进之强音。生逢大时代,当有大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幕已经拉开,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主流媒体要当好伟大新时代的歌者,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希望澎湃把内容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国之大者、城之要者、民之切者,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断深化新闻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在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上下功夫,在全媒体、大众化、温度感上做文章,持续提升时政、服务、监督、深度四大内容板块能级,强化全网全场景主流内容供给,推出更多扎根上海、解读中国、影响世界的精品力作。 三是要激扬澎湃之力,树系统变革之典范。何谓系统性变革?这是一个深刻而开放的命题,澎湃要先行先试,当好“探路人”。希望澎湃以互联网思维为主导,构建更加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资源配置模式、工作体制机制、评价激励方式,推进全链条、全要素、全领域融合发展。希望澎湃以新技术驱动为关键,直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挑战和机遇,重构融合发展技术底座,更好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努力成为AI时代领先的数字新闻生产者、数字生活赋能者。希望澎湃不断创新“澎湃+”“+澎湃”的协同发展模式与传播格局,真正做到正能量实现大流量,大流量澎湃着正能量。 四是要彰显澎湃之道,架文明互鉴之桥梁。努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希望澎湃以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着力点,发挥好上海的国际化优势,进一步丰富国际化传播内容、创新国际化传播手段、拓展国际化传播渠道,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舆论场敢于亮相、善于发声,努力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铺路架桥,推动上海故事、中国声音、中华文化在世界上传得更广,为提升国家和城市软实力,贡献更多澎湃力量。在这方面,澎湃有基础,更要有志气,不仅仅成为上海的澎湃、中国的澎湃,更要成为世界的澎湃。 十年求索、十年砥砺、十年澎湃如昨,时间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澎湃新闻值得期待,澎湃队伍值得信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将和上海报业集团一道,一如既往、全力以赴支持好澎湃的改革发展、守正创新。今天我们回首过往,就是为了更好奔赴前方。只有为党立言、为人民发声,始终与党同呼吸,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我们新闻工作者才能够真正做到履职尽责,才能够更好地抒写开放创新包容的大上海、描绘真实可爱自信的中国,才能够忠实记录坚强而光辉的岁月、凝练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影响复杂而巨变的世界。 十年潮涌,澎湃东方。明天属于你们,精彩就在澎湃! 责编:周益威 审核:闫 华 来源:中国报业(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
老牌报社的新媒体失败样本:解放日报公众号 ![]()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1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发布。《决定》第十部分中提到,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我国主流媒体带来新的重大挑战。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对主流媒体形成巨大冲击。只有推动系统性变革,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主流媒体才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2上海,我国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重庆,2023年人口数量为2847万人。 上海,2023年GDP为4.72万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一,人均GDP为19.03万元。 《解放日报》,创刊于1941年,是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据称日发行量55万份。 ![]() 解放日报的首席们。photo from 公众号“解放小报” 解放日报不知是不是全国首席最多的传统媒体。光是首席记者就有13名。其中特聘首席记者2人,专业首席记者11人。 这样的背景,这样的人力资源,办一个微信公众号,有一万个理由能搞好,没有一个理由搞不好。 3那么,解放日报的微信同名公众号究竟办得怎样呢? 结果就是没搞好。 我们来看看该公众号的2024年7月份数据。特别说明,数据的截止时间为2024年7月30日24时。 截至7月30日,2024年7月解放日报微信公众号共发布249篇文章。平均每天发布文章超过3篇。光看数量并不少,而且每天都有更新。 从阅读量看,没有10万+,5万+也没有。超过1万的共有8篇,占比3.2%。最高阅读量为3.4万,分别是7月6日的《最新公布!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人逾568万,占户籍总人口37.4%,各区情况》、7月26日的《紧急提醒:不要投喂!上海300个小区都发现了,数量越来越多,怎么办?》。 尴尬的是,阅读量不到1000的,数量为110篇,超过44%。 令人不忍直视的是,7月29日的《童年的泯泯小沟,在水一方丨睡前分享》一文,阅读量只有两位数,为77。 ![]() 7月22日其中五篇文章的阅读量。Photo from 解放日报公众号 7月22日下午3:50批量发布的5篇文章,阅读量全部在千位数以内。 从文风看,解放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基本就是报纸文章的复制粘贴,并没有考虑网络读者的阅读习惯。文章的标题则是连断行的特点都没有掌握。 说到这里,一个结论就跃然纸上了——解放日报微信公众号是传统媒体做新媒体的失败典型 解放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和猪肉佬T先生公众号的影响力自然是不可比拟的,就是T先生老家、十八线小城《韶关日报》搞的微信公众号,也都不知比解放日报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解放日报公众号没搞好,有其他原因。 4说个几年前的事。 有一天,有个不大不小的老板请吃饭。在介绍来宾时,到某个人时,介绍的人说这是某某传统媒体的,老板礼节性地和那人打了个招呼。当介绍人补了一句“他就是在网络上很有影响的×××”时,大家明显就看到老板虎躯一震,接下来是无比热情。听说那次聚会后,没多久老板就和那名大V展开了一系列合作。 无论反对媒体形式主义,还是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T先生都解决支持。这些问题,在一些传统媒体已经严重到自绝于市场、自绝于人民的地步了。 T先生最后要说的是——由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一些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早已荡然无存了 |
【案例】 新媒体就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 说起来悲壮,也确实悲壮,但是无能为力。因为新媒体时代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几乎所有人都走过去了,我们却依旧坚定地想走在那条狭窄的老路上。 撰文丨连清川 我越来越确信,新媒体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 这么说,似乎有点绝对。那些伟大的媒体,《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和《纽约客》不也都成为了新媒体吗? 这些新甁装旧酒的媒体,不过是新身体,老灵魂,他们依然运行在原有的媒体规则之上,在本质上,并没有做出多少改变。 况且,他们的灵魂也正在被新媒体所侵袭。看吧,《纽约时报》在过去10年里遭受到的观念批评,比过去100多年加起来都多。 ![]() ▲《新闻编辑室》剧照(图/豆瓣) 这么说,其实还挺得罪人的。难道我们没有看见过新媒体海洋中,依然有着兢兢业业,甚至是哪怕小众,依旧坚持专业的人吗? 他们的声音太薄弱了,在数量优势的压迫之下,他们或被淹没在巨大的众声喧哗之中,或者逐渐在污浊的海洋中被溺毙。这本身就是弯路的一部分:巨大的庸俗,消灭了少量的优秀。 在新媒体的短短几十年历程之中,它就以自己庞大、恶劣与暴戾,摧毁了人类传播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原则,无限制地放大傲慢、偏见与恶意,使真相变得极其稀薄,思维走向极端化,控制无孔不入,而迅速消解了人类思想的厚度与深度。 它以希腊海妖塞壬一样的声音蒙蔽了公众的心智,从而让人类的思想能力快速退化。 01 在几年前,曾经有一篇爆文:《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弯路吗?》。这是一个问句。这是一个长久的拷问,作者没有答案。 我也没有答案。我不知道。 但我确切知道的事情是: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知识解放。 它将数以亿计的人拔擢出了知识的贫乏,也将数以亿计的人拔擢出了贫困的深渊,也赋予了数以亿计沉默的人以发言的空间。 精英垄断世界的历史,在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彻底沦亡了。 但是这一切是福还是祸,无法断言。 如果互联网是福是祸无法断定的话,新媒体却充分地展露了它邪恶的獠牙。 新媒体又是为什么会败坏人类的思想与传播?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对于大众文化有着深刻的恐惧。他极端反对公共大剧院的建立。因为公众剧院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大众。 为了增加票房的收入,公共剧院的剧目是向下看齐的。也就是,越是满足更多人的审美能力,就越能够获得票房的胜利。于是,大剧院成为了比下限的竞争。它终将败坏人类的心灵。 新媒体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剧院。但是它走得更远,向得更下,并且更加便于利用。 ![]() 图/图虫创意 流量控制与思想媚俗。新媒体诞生之日起,就是追逐流量的。当智能手机普及至乡村级别的时候,流量的竞逐使内容成为了审美与观念的噩梦之地。 在流量的竞赛中,傲慢、偏见与情绪,更加容易获得缺乏训练的公众的认可,理性的、中立的、客观的内容从来都处于劣势。为了生存与竞争,良性的新媒体必须不断地调低自我的设定,以获得生存空间。 在流量思维中,有许多固有的原则,必须被牺牲。如果你满足于成为一个小众的媒体,那么显然,你也就被边缘化。即便你愿意被边缘化,你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 因为在生存压力之下,思想媚俗就成为一种必须。要想有流量,你就必须满足公众所期待的傲慢、偏见与情绪。 即便你想要摒弃新媒体所带来的流量控制,你却仍然无法摆脱流量控制所带来的思想影响: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必须生长在社会之中。 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控制了几乎所有人,于是你就依然暴露在流量之中,被流量控制的内容和思想所控制。 02 流量的背后是算法。算法操控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不要误会。我并没有说,算法的背后是一群邪恶的资本家或者工程师。他们不过是商人,是职员,他们只是在做他们的工作。 但是算法不是教育家,不是道德家,也不是哲学家。算法推动的,是媒体和内容的更加惨烈的比下限。因为只有下限越低,才会有越大的流量。 算法旨在发现人性的卑劣之处,好在人们的脆弱之中获得商业的成功。 在傲慢、偏见与情绪之中,人们更加容易对内容以及推送产生共鸣。算法并不平衡人们多元化需求,它所攫取的,是最简便获得流量和认可的地方。 于是人们的傲慢、偏见和情绪被摘取出来,不断放大,人们才会不断地沉迷、沉陷与执着,把时间、言论和欲望交付给新媒体。 ![]() 图/图虫创意 信息的长度也越来越被裁剪,思想与观念于是越来越碎片化。算法的借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与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因为现代社会的节奏需求。但算法的实质是,只有碎片化才能快速销售。 碎片化的副产品是极端化。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要达到对用户心智的控制,就必须把信息极端化、情绪化与片段化,只有用最短的时间攫取用户的注意力,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可。 碎片化加强了公众的轻率,降低了他们的耐性。真相不可等待,言论不可思考。只有同样的极端化,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参与与认可,流量的效应才能够放到最大。 真相的时长与思考的审慎于是被全面放弃。在算法的孕育之中,思想赖以成长的根茎逐渐萎缩。 思想的创造性与独立性,来自于整体化与深度。在碎片化中,思想的整体性被打消,知识的整全性被放弃。碎片化的学习所包含的,从来都是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掌握。人们越是急于从碎片化的学习中获得职业的好处,或者社交的胜利,就越是对整体性知识和深度思想嗤之以鼻。 ![]() 图/图虫创意 整全性知识和深度思想的沦亡,使人类思想如同星际碎片,在广袤的空间中无望地漂流,而无法凝聚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人们开始耽溺于长和平所创造的富足,思想的锐度开始下降。而到了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思想的资源日益枯竭,思想的深度日益浅弊,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处于哲学荒原之中。 创造性和多元化,同时在流失。 03 《不服软的时代》,是一群评论员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无望的抵抗。 它是由一群传统媒体人所构建的新媒体,期望用新媒体的方式,实现传统媒体的使命。 在传统时代里,媒体是一门职业,新闻是一个专业。信息的发布与观念的输出,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它有一整套完整的职业培训,和信息发布的准则。 公众发布的是信息,记者发布的是新闻。 公众发布的是言论,评论员发布的是评论。 公众根据信息各自发布的言论,形成舆论。评论员根据舆论走向发布评论。评论与舆论可能相左,也可能相合。 评论员并不对公众负责,他首先对自己负责,其次对自己所供职的机构负责。机构需要在规则的框架中行事,否则就会被公众所诟病,乃至被逐出市场。 所以新闻与评论,都必须在真实、客观、平衡的原则下进行。 并非所有的新闻与评论都是合格的。但是有市场竞争的存在,于是优秀与合乎规则的机构,就越加获得公众的信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信力。公信力是机构得以存在的生命线。 公众与记者的身份是可以转换的,但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这其实在任何职业中都存在。 冰川思想库的评论员,都是经过训练的,并且在类机构的规则流程中运行。我们不允许对未经确认的信息进行评论,不允许偏激的思维得以发布,不允许伤害公序良俗的信息得以出现,我们也不允许一元化和极端化的文章刊布于我们的媒体。 因为我们是曾经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的媒体人。 我们当然会犯错。你要允许一位医生开1000台手术的时候,会有一次甚至两次的失败。但我们不会故意伤害病人。就是说,我们不会有意扭曲信息。 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中必须坚守的准则。 还有一些其他经过训练的媒体人做了新媒体,但是他们变成了坏的、糟糕的新媒体。这也并不奇怪。一位拥有正规执照的医生也可以成为一个坑蒙拐骗的医生。因为他觉得赚钱更重要。 所以,当你阅读《不服软的时代》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与大多数新媒体格格不入。因为它依然想在新媒体时代中,守旧着传统媒体时代的准则与使命。 但是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我们是新媒体时代汪洋中的一条船,弱小、无助、固执,风雨飘摇,随时可能倾覆。 说起来悲壮,也确实悲壮,但是无能为力。因为新媒体时代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段弯路,几乎所有人都走过去了,我们却依旧坚定地想走在那条狭窄的老路上。 冰川思想库8年,我们也曾经频繁地出现爆文,是因为仍然有一群人,愿意倾听理性与多元。但是我们越挣扎越绝望,越奋发越弱小,越固执越与世隔绝,因为新媒体时代以雷霆之力,摧毁沿路上想要坚持独立、自由与思考的所有一切残余。 不服软其实已经是一种妥协。它放弃了向上的努力,而因此努力支撑的,不过是一些维持人性基本尊严的准则。我们所能信守的,不过是无法退却的底线。 但是就像三体中被放逐了的青铜时代号,茫茫宇宙,我们又能去向何方? 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本能地守着一方小小小小小小的最后的方阵。哪日宇宙大火,我们无非也是与汝偕亡的一颗小小灰尘。 连这,大概也不过是一种奢望。 04 可是,为什么是一条弯路,而不是一条绝路? 总有人和稀泥说,没有你说的那么绝望啦。人类总能找到一条向上的道路。你看人类不是生存到了现在,还在不断进步吗? 这种论调几乎无处不在。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时候,很多人说,夸张了。人类怎么会因为气候变暖而灭绝呢?总会找到出路的。 美国著名的脱口秀老头乔治·卡林在一个著名的段子里说,人们总在说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哪里需要你保护。地球45亿年了,人类消灭之后很久很久,地球还在那里。所以根本并不是什么保护环境,而是保护人类而已。 道理就这么简单。 流量还在抢,算法还在算,新媒体活得好着呢。 ![]() 图/图虫创意 所谓的弯路,是有一种可能性。人们突然被释放出来,他们失去了方向和导引,于是开始放纵自我。但是他们慢慢会发现,放纵并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有准则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审慎的言论才是负责任的观念,而独立而多元的思想,才是人类自我进步的思想。 然后,他们或许会拨乱反正,开始寻找约束自我,约束产业,以及规范内容的道路。 但是你也没法那么乐观。被揭去封印的魔鬼,并不会那么轻易就自己轻飘飘回到魔瓶里去。潘多拉魔盒打开,妖魔鬼怪魑魅魍魉依旧活跃在世间。 把弯路重新掰直,需要很大的代价,需要每个人都要参与进去的斗争。 它不是一条绝路,并不因为有什么确切的证据,而是只是对人性最后的希望。就像希望环境可以被保护,算法可以被校正,自由可以被施行那样希望。 《不服软的时代》,说的是,我们一群人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你愿不愿意也履行你的职责? 陈季冰、连清川、魏英杰、任大刚张明扬、关不羽等知名评论人倾情奉献胡舒立、景凯旋、鄢烈山、吴晓波徐达内、十年砍柴联袂推荐 来源:冰川思享号 编辑:刘诗扬 |
【案例】 巴西亞馬逐叢林部落首領亦開始規定村民的上網時間 ![]() 科技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尤其現代人已很難想像活在沒有網絡的世界。巴西一個隱居在亞馬遜叢林深處的原始部落,已經歷近百年「與世隔絕」的日子,數月前靠馬斯克旗下的星鏈計畫(Starlink),終於連上網絡,但連網9個月卻令當地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有長老嘆年輕村民不再捕魚打獵,每日沉迷色情影片,甚至試圖在部落內嘗試「激烈式性行為」。 《紐約時報》報道,星鏈最一開始被認為可對這個偏遠的原始部落帶來巨大幫助,包括可在緊急情況下聯絡當局尋求幫助,例如野外容易發生的被蛇咬傷。此外,部落成員還可以與其他亞馬遜部落共享教育資源,並與居住在其他地方的朋友和家人聯繫。 然而,自從巴西這個擁有2,000人的「Marubo部落」在9個月前首次連接上網絡以來,卻導致部落內因為這項服務產生嚴重分歧。現年73歲的村民Tsainama Marubo表示,一開始大家都很興奮,但現在情況卻很糟糕,「年輕人因為沉迷上網變得懶惰,甚至開始學習白人的生活方式。」 由於Marubo部落主要靠村民自給自足,因此年輕人必須打獵、捕魚以及務農,否則三餐都成問題。但是有部份年輕人自從部落連接上網後,卻開始整天只顧著玩手機,甚至終日在社交平台上與陌生人聊天,恐成網絡詐騙的受害者。 當地更有長老直言,Marubo是一個保守的部落,甚至不允許公開接吻,然而自從有了網絡後,當地許多年輕男性開始在群組中分享色情影片,甚至對部落女子做出「具攻擊性的性行為」。 這樣行為讓部落首領擔心,部落的歷史和文化會因為過度上網而消失,因此開始規定村民的上網時間,包含每天上午2小時、晚上2小時以及周日全天。但他也強調,認為網絡為他們帶來的好處仍遠多於壞處,「至少目前是這樣,沒有網絡我們就無法生活」。 来源:Yahoo finance链接: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GcdTY069Jm0vZb7IBYL 编辑:刘诗扬 |
【案例】 海量自媒体集中发黑稿打热搜,组织者首次被警方抓捕! ![]() 三小时前,京东官方通报:公安机关破获一起针对京东的“黑公关”案件。犯罪嫌疑人Z某按照其上线“XX视频”负责人J某的安排,操纵大量账号发布抹黑造谣京东的不实言论,仅一个话题在同一时间内就使用600多个账号(其中黄V超过200个)在网络广泛传播。目前警方已抓获Z某和J某,正在进一步追查其幕后金主。 以微博为主阵地,组织海量自媒体集中发黑稿“打热搜”,是黑公关的一种常见形式。“转型Media人”经多方了解确认,这是国内警方首次对这种形式的黑公关立案侦查并对组织者实施抓捕。 这种模式,让很多企业头疼不已,但报案后通常未获立案。以至于一些人胆子越来越大,同一篇文案复制粘贴反复发布甚至错别字都一样、几分钟十几分钟内不同账号发出几十上百篇稿、互动区的评论明显失真、点赞微博明显是“机器人”、文案明显胡写张嘴就来…… 为什么有些公安机关不愿意立案查办?经与多名一线人员交流,原因有四: 立法尚不够完善,比如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它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但何为重大损失、严重情节缺乏更明确的规定,且如何认定构成直接经济损失,如何认定经济损失系造谣引起的,都是难点。 面对新型犯罪,政法人员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有的五十多岁老民警,抖音都未必有,还热搜热榜?完全是听天书。像网络造谣、黑公关等新类型、实践中少有判例的案件,无论从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尚还是实践经验上,都有不足。曾经,某五线城市基层公安局的一位中层领导和我非常肯定地说:我干了七年刑侦,没听说网上写稿骂企业能构成非法经营罪,不可能的……在知识储备相差过大的情况下,法务或律师,沟通难度极大。 再者就是没有从上至下的有力推动,没有大规模统一专项行动,形成可以指导全国政法机关办案人员的典型案例。 最后就是一些担心。比如,这种案子抓了,能批捕吗?批捕了,能诉得出去吗?公诉出去了,法院能判有罪吗?最后真没弄出去,会不会还得背责任?现在是错案终身追究制。再比如,这种案子别的地方都不给立,我给立,同事怎么想,领导怎么想,会不会认为我和这家企业“有关系”? 此外,刑事报案,本身也是有技术含量和说道儿的,而不是向普通公众想象的那样简单随意,我被侵害了,我只需要去派出所说一遍,顶多再留个纸质材料就得了,剩下的就是公安机关自己去调查的事儿了。 “转型Media人”组织的法律公关线下沙龙,曾邀请过一位原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从公安实践工作角度做主题分享。他表示,为何某些企业遭遇严重黑公关,却立不上案?从法律实务上说,刑事报案是一项专业法律工作,涉企业黑公关的刑事报案更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法律工作,里面有很多专业上的、法律实践上的讲究,包括谁去立案、找谁立案、哪天几点去立案、拿着哪些材料去立案,都决定了成败。 黑公关行为,有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罪名。海量自媒体参与的有组织“打热搜”型黑公关,组织者和参与者分别应如何追责,此次作为国内首例案件,值得法律人和企业公关关注。 来源: 转型Media人(公众号) 编辑:徐思凡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