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不要妄图用女工的努力去挑战纺织机。 不要妄图用车夫的努力去挑战内燃机。 不要妄图用文科生的努力去挑战人工智能。 适应技术,运用技术。 Copy一篇文章等于抄袭,copy十篇文章等于不端,copy一百篇文章等于原创。 所以三个思路方向:技术、他山、学友。 刘老对机器生产力的录音:AI幻觉里面,注释是假的,捏造的,参考文献,这是一个现象,现象背后有选题。这里面牵涉到人工智能生产力的问题,AI在生产文献,生产逻辑是什么?正常人来说,你问我不会,我就回答不会,我回答不上来。机器不会,机器的逻辑决定了。对于用户来说,我们又很信任,又涉及机器信任的问题。 AI幻觉,和新闻传播结合。比如在新闻传播学术论文、理论、实践中。最后要体现的问题,我们最后如何来使用AI?所以这实际上不是幻觉,幻觉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AI的逻辑就是造假。比如问AI我们学校的培养方案,网上是没有的,但是AI会很快编一个,从网上不知道哪里扒出来的。AI会根据关联词勾连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机器愚昧,如何不被机器愚弄?这才是人工智能时代给我们提出来的命题。 AI自己分不出真假。所以我们对机器的信任是非常有限的。怎么样不被机器愚弄?如何信任机器? 问题:用户如何信任经由人工智能介入生产的新闻内容。 看人工智能有关的研究,判断刘老说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其实不可行也得可行,因为无论怎么样至少要启动,启动都不启动想各种失败可能有什么意义。 3.23.2025 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出来。 对于研究生来说,出来就是走出舒适圈,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 3.24.2025 人工智能的研究话题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人人都知道自己是在浑水摸鱼,也知道别人也在,但是都非常默契地缄口不言。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运用技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运用文章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运用人脉 读研最大的收获就是放过自己。该健身健身,该玩玩,人就活一辈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3.25.2025 春天早起开门就很幸福,冷得恰到好处,有种和万物一起醒来的美好。 舆论学,摸鱼看书《尼各马可伦理学》。 今天一天的课,太累了。本科时候还有更累的,从早八上到晚十。 3.26.2025 昨天未记日记,27补。昨天一整天都在准备义务论的汇报。其实不需要那么久,如果在以前只要一个晚上即可。只是我现在效率低。 晚上心血来潮,硬拉100kg 3*3,不看手机直接入睡,睡得很香。好久没睡好,为啥昨晚睡得那么好。三点原因:1.晚上训练强度刚刚大得足够好。2.白天工作强度不大,玩乐时间也不太多。3.睡前没看手机(估计这是最重要的)。 3.27.2025 从古至今,都没有绝对的真理,只要有绝对的真理,社会就不会再发展。 功利主义:绝大多数人幸福的时候一定意味有人不幸福。重庆大学幸福,其他学校未必幸福。 实证研究纯粹文科研究问题不大。 美德论非常考验实践的智慧。要中庸之道。 人类和动物相比,人类高贵,因为人类可以自律。功利主义:追求道德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美德论更适合我自己,需要人生经验。 伦理学必须讲理想、目标。伦理学就是讲比人类的生活更高的东西,境界。 契约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平等、共识。培养方案就是契约,没有修满就毕业不了,就是契约、合同。人与人之间一种关系模式。契约=关系。关系和谐。 耗费那么多电,逗机器玩一下,到底值不值? 契约伦理学价值原则:平等、公正、自主。 为什么要研究最新问题,因为最新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起思考,大家就是平等的。 人工智能并不创造,只是爬虫。爬下来。想想能不能做进《技术基础》? 3.28.2025 今天在虎溪体育馆做志愿。一天管三顿饭,事情特别少。白天就在这看书学习。 健身心得:营养<休息<方法<坚持。学习也是,最重要的是坚持。 契约主义是人类近代文明的一项标志性的成果。自然知识的科学化、社会关系的经济化,重塑了人们对自我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解。当自然秩序或上帝权威失去了作为人类生活意义的源泉以及社会规则的价值依归之地位的时候对一种先在的、既定的客观秩序的信仰,马上就被对人类自身价值与力量的信仰所取代。独立自主的个体成为价值与意义的轴心、理论创造的基点,他(她)不仅超然于宇宙的自然秩序、上帝的创生秩序,而且也超然于先在的社会共同体的价值秩序。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就是对行为主体权益的保护成为社会与政治机制存在的理由,所有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义务的概念都来自于人们相互之间自主的约定与设置。于是,“约定”、“契约”、“认同”等便构成了近代哲学、社会与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合法性标准。这一趋势的出现,不仅彻底颠倒了有关个体与社会之关系的传统理解,而且也导致了人们对价值的伦理学论证方式的重新塑造。 霍布斯不仅是契约主义思潮的开拓者,且也因其一种独特观点而在契约主义历史上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这种观点就是:契约对于霍布斯而言是一种对统治的论证的契约,而非对统治的限制的契约。霍布斯赋予了国家统治者一种绝对的权力,既无法通过自由的基本权利、人权,也无法借助于理性权利或自然权利的宪法受到限制。因为在霍布斯看来,只有一种绝对的权威才能震慑住无法无天的民众组成的社会。这尽管意味着人民因此也就放弃了自主的法人的地位,但作为契约者的个体是理性抉择者,他们会服膺于这种统治,因为对他们而言安全与保障才是真正优先的目标,即便是暴君国家也比没有国家的自然状态要好。 对道德的这种理性个体的纯自利式的典型论证,是由休谟做出的。休谟的出发点,本来是人的自然的高尚情感,正是基于这种自然情感人们可以道德地对待其近亲。但高尚情感却自然地只能投射到近亲身上。为了把道德关系扩展到社会,为了调节与陌生人的关系,就需要在人际间建构起一种契约性的秩序。在休谟看来,道德是理性上深思熟虑的人们约定的结果,因为他们看到,遵循道德规范能够保障自己一份长远的好处。不同于奠立在自然的高尚情感基础上的对待近亲式的道德,这种由利益驱动的相互帮助的约定与对他人的道德情感没有任何关系。对于当事者双方都有益的是,今天我帮助你,明天你帮助我。我并非对你有好感,同时也知道,你也并非对我有好感。对道德规则的认可,仅仅源自于对各自利益的均衡的处置;对伦理规范的共识,仅仅奠基于一种对共同利益的普遍的认知。 契约主义不仅拥有理性的必然性,而且其自身也包含着深厚的道德意蕴这就是维护平等、保持公正和尊重自主。契约主义彻底地贯彻了人格平等原则:虚拟的自然状态或原初状态下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需求与同等的权利,每位行为主体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有关契约的理性论辩之中,而作为理性权衡之结果的契约也必然蕴含着对每个人利益的平等顾及。契约主义也彻底贯彻了公正原则:在理性的论辩中,达成互相赋予权利并自愿承担义务之契约的人们,一定是在一种公正的条件下与氛围中行事的,公正在这里意味着契约为当事人各方普遍认可,意味着契约能够经得起公众面前的公开讨论与辩护。契约主义还彻底贯彻了自由、自主原则:进入缔定契约的程序、在公正的环境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协商讨论、对达成的契约予以认可并严格遵守,这些均不是任何外在的异已力量推动与左右的结果,而是完全出自于行为主体本身的自觉自愿,是基于每位当事人对自身利益需求的深思熟虑的考量。 第一种态度是只专注于理论构造而回避具体的应用问题。“……有实践哲学家,纯形式化地阐发其原则和规则,仅提供伦理决断应得以论证的形式化的程序方式。这样一种立场常常是逃避性地将伦理反思拉回到基本理论问题上。他们试图避免引入内容性的行为规则,把论证问题完全留给具体的讨论。这样一种拉回的后果自然是应用导向的缺位。这里典型的例证是阿佩尔或哈贝马斯代表的商谈伦理学。(商谈伦理学有点意思,回头看看。) 正是道德判断的普遍性、真理性和客观有效性的价值才使它拥有说服人的力量,才使得道德陈述真正有别于广告、动员等舆论操纵。非认知主义失误的症结在于,根本否认道德陈述拥有某种普遍性、真理性和客观有效性的意义面向,把伦理学上的讨论仅仅理解为情感和意见的表达与交流,从而完全割断了伦理学与理性的关联,将道德现象简单归溯为一种非理性的东西,这样也就彻底绝除了对道德问题的理性论辩理性论证的可能性,其最终结果是事实上也排除了规范伦理学存在的可能性。 3.29 周六一整天在体育场做志愿,无心学习,晚上陪女朋友。 |
3.16.2025 不知不觉,开学过去一个月了。应当说这一个月总体没有浪费时间,还是比较努力,但是从周四到今天的这几天就比较摆烂了。一方面社交比较多,没时间定心看书。另一方面老头环的诱惑力太大,让人欲罢不能。 我不认为沉沦是是我主观的道德选择,而是客观的身体与精神的选择。当我感受到过分的学习和社交压力,我的精神便向往自由的世界。这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是身体的自然选择。我是不打游戏的,但是为何对老头环这么着迷,我想正是因为眼下的烦恼过大导致。前一段时间觉也睡不好,显然是有些过度焦虑。 周日夜晚,是时候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对我来说读书是非常重要、愉悦的事,但至于是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我没有想清楚。周日的下午,对我来说最美好的事就是打开老头环,但我没有属于自己的电脑,只能用舍友的。我想过买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但只是为了老头环又似乎并无必要。 不过依据伦理学的说法,人的自由首先来自于自律。那么,享受什么的就放在未来吧,延迟满足,潜心学习。 尽管道德相对主义得到了像伽达默尔、罗蒂(RichardRorty)、利奥塔(Jean-Frangois Lyotard)、哈曼(Gilbert Harman)、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这样重量级哲学家的持有与力挺,但人们对之做出理论上的驳斥却并非是一件困难之事。最起码就在于,我们可以指出道德相对主义逻辑上的自相矛盾。道德相对主义者否认普世性的共同价值的存在,断言“一切道德判断在有效性上都是相对的”,那么这句话本身不也正是在证明一种普世性的存在么?如果道德相对主义者根本否认普世性的存在,则“一切道德判断在有效性上都是相对的”这句话便也完全是相对的,其逻辑结果则必然是“一切道德判断在有效性上有时是相对的,有时是绝对的”。可见,断定“一切道德判断在有效性上都是相对的”的道德相对主义者,本身也在追求一种普世性的要求,只是他们自己不敢承认,否则就会自陷逻辑矛盾。——《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同理,与“特殊道德”这一秩序概念相对应的原则概念就是“普遍道德”,又被称为“道义”(Moralitaet)。普遍道德才是“道德”这一概念的应有之义,是使所有特殊道德成为名副其实的道德的那个事物,是可以并正在经受变迁的特殊道德中作为本质的不变者,是作为相对物的特殊道德中的绝对物,它使特殊道德中“正确”和“理性”的层面体现了出来,并且赋予了每一种特殊道德以一个作为道德的合法性的意义基础①。总而言之,特殊道德的正确有效性最终并不取决于它是否曾经或现实通行,而在于看它是否合乎普遍道德的价值诉求,因为普遍道德构成了所有特殊道德的价值内蕴。特殊道德只有基于普遍道德才能得到论证。正如恶法非法那样,恶劣的道德(如纳粹的道德体系)由于没有普遍道德的价值支撑,也就不是名副其实的道德,即恶德非德——《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总之,目的论视行为在道德上的正确性取决于其对某一目标(如善、幸福)的实现与持续上的贡献度。目的论亦被称为后果论。功利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伦理学是其典型代表。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分歧可以用威廉姆斯(Bermard Williams)举出的例子来说明:假如出现一个场景,让当事人亲手杀死一个叛乱者,则结果是其他叛乱者即可获得释放。如果当事人不杀则所有的叛乱者都无一幸免。当事人如何应对这一两难呢?义务论回答,杀人行为本身是恶的,在任何情况下伦理道德都不允许这样做,至于后果就无从顾及了。而目的论则回答,杀人在伦理道德上固然不对,但若不杀此人则后果是不仅此人性命不保,且所有的人都要被杀害。故当事人不仅可以,而且在伦理道德上甚至也应当以小恶的施行来避免最坏后果的发生。——《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幸福是人的所有单个目标所指向的总目标,是作为生活意义的终极的、最完满的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应当算作因其自身而不是纯粹作为工具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在亚氏的时代,幸福论问题构成了伦理学思考的中心,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善的行为来达到幸福。亚里士多德就把幸福看成是合德性的实现活动,而这种实现活动,在他看来也就是沉思,因为沉思包含了快乐、自足、闲暇、无劳顿、智慧和荣耀。这一将幸福作为善的行为的最高原则的模式,影响到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乃至近代早期。故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被称为幸福论伦理学。——《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简言之,基于理性就意味着得到理由的辩护或论证。由于正当利已与顾及他人都可以得到理由的辩护,故理性就意味着对极端自利与极端利他的否定,意味着一种合宜的、避免极端的,在自利与他利之间、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进行调节并使之保持平衡的处事态度。这样,善于理性思维者就能够认清其利益的内在关联,能够在决断时顾及到其行为的长远后果,必要时放弃对其需求的短期的、即刻的满足,从而更快、更好、更便捷地实现自身的总体目标。从道德和理性均合乎人们的总体利益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可以说:“伦理上的善等同于对于一个人从长远来看……何为理性的东西③”。一句话,道德的就是理性的。——《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每次内耗的时候就想想健身该练啥,下次健身有什么计划,这一段时间健身有什么目标。人就活在一个念头上,抓住一根弦也就抓住自己的命。命若琴弦。 每日都要思考: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研究生?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为什么要成为更优秀的研究生?为什么要有更好的精神姿态?混吃等死不也是一辈子吗?答:是为了幸福,因为幸福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精神要丰富高贵,物质要充实完备,一个人才能幸福,而成为一个好的研究生能让我更有可能在未来获得幸福生活,尤其是在物质方面。另一方面,成为一个好的研究生本身就意味着充实丰富的生活,意味着自律、有节奏、非纵欲、令人心安理得的生活,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好的研究生某种意义上也就意味着眼下更幸福的生活。) 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再思考:玩老头环的自主欲望算是“自由”吗?——不是,因为自由必须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一种由“我”且仅仅由“我”完成的判断,而不应当受到任何欲望的裹挟。非理性就意味着非自由,非选择就意味着非自由。 良心是一个在伦理学、神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中都得到讨论的概念,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成为道德、健康心智的同义语。但至今人们对它并没有一种统一的理解,对其性质与作用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施托克尔(H.G.Stocker)说:“良心被看成是上帝的预言,最高的理性主管、人的判断、感觉、意志、冲动、直觉、道德总体本性、知性演绎推理无误之物、不可信的东西、根基于条约中的东西、人间中的神的东西、动物中就有的生物性的负罪体验、状态、功能、器官、行为,等等”。但一般人们认为良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感或道德意识,正如康德所说是一种“自我进行指向的道德判断力②”,通过这种判断力来鉴别我们目标的对错,反思我们行为的好坏,审视结果的善恶。它就像一只罗盘那样安置在我们的头上或心里“因为这一罗盘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我们就知道几乎我们所有的行为是否会受到惩罚。大部分人一生都不会上法庭,因为社会规范已内化于其心了——《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文科生就是这样,不要想着赚钱、玩耍,就是想着读书、学问、精进。至少在学习期间应当如此。 3.17.2025 上午在写论文。 评论课:文科的研究目的和理科一样,都是研究规律,就是认识内在逻辑。文章要有力度,什么是力度:推动力、实用性,要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这个方面文科很弱。 规律是什么?规律就是每个人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我有多久没有看过一本让我觉得非常好,能够改变我生活,能够让我更好工作写作的书? 这一周要把新闻敲诈这个选题的论文快速搞完,下一周的任务就是阅读所有党报关于编辑理念的期刊文章、报纸文章,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量,然后再下一周再负责写。 晚上再稍微写写课程论文,然后就看编辑学期刊。 Try to 享受生活。 3.18.2025 舆论学课,群体专题。哈耶克:致命的自负,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寡头政治铁律》《公众及其问题》(杜威)《使民主运转起来》(帕特南)《君主论》《论自由》《法国革命论》《人为什么会造反》 人性本恶本善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不是一个事实判断。制度的存在就证明人性的恶被相信。传统文化是英雄崇拜和权力崇拜的集合。 汇报:还要一篇中文和外文期刊。黄老师讲扎根,王老师讲大数据。 好消息,郭小安给我们讲不要有畏难情绪:说的只是毕业论文。说明了什么。 硕士毕业越来越难。本科都要被抽查。来了就是来做点研究,来了就是吃点苦,来了就是好好读书。不是来了就是为了985选调。 郭老师约谈老师一定要帮同学找好工作,不要去地产。日报没有那么差,媒体没有那么差。 一定不要混日子。混日子就是害了学院学校。三年之后形式会更严峻。如果能学会在夹缝中生存,能立于不败之地。郭小安学生就业都很强。 扪心自问和本科生相比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比本科生更好还是更糟糕?读书破万“卷”,只能好好读书。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要去大媒体实习,读书要读进去。做的一切都是鼓励有志青年。老师比同学还苦,大改革,教授都不能躺平。郭老师给大家打打气。 要做卢梭,尼采,还是做一个伟大的普通人? 看看新闻法制的前沿问题。 下午睡觉浪费了,晚上又写了几百字论文,然后看伦理学书,准备汇报。 3.19.2025 上午去上钱锋老师的课,之后就不去了,一心想办法把论文搞出来。 上午过去下午回来太消耗精力,每次下午到很晚才能睡起。 周末有时间应当出去晒晒太阳。 这几天做三件事:1.把敲诈论文写完投稿投出去。2.把义务论汇报搞完。3.想选题(学长帮忙或自己想) 伦理学课:道德是讲普遍的,始终如一的,而不是得了奖就卸下伪装。(感觉我就是这样,我对知识的渴望仅仅是为了保研。现在几乎对知识没有兴趣。)这就是道德意蕴。道德准则要求始终如一,一辈子都这样,哪些是表演出来的?哪些是一辈子的?做人不能带着面具做。 理性就是给自己制定道德原则的能力。(始终如一写评论。就研究评论怎么写。因为别的事我都不会干。) 涂层正义(表面上、伪善) 做学术一定要有历史使命的眼光,我们是当代的康德、当代的马克思,我们的历史使命是把知识传承创新。 我的择业观念是什么?不知道。我很迷茫的。我真的喜欢追求知识吗? 涂尔干对职业道德的书。 康德义务论三重义务论来源于圣经。本科1000字写不出来吗?那读研干什么?——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感觉书读得多了但是还不够多。服务社会、服饰上帝。学术也是一样,我用我的知识来促进社会、服务社会,献身自己的职业理想、服侍上帝。一个是提升自我、一个是服务受众,这是最基本的道德。 我有什么人生理想?我有什么职业理想? 在商业社会、人的欲望被调动起来,所以职业道德和伦理就格外重要。 新闻的“上帝”是谁? 重看《理想国》。 品性是人固有的。与生俱来的。 我现在不看书,是因为觉得看书不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我觉得看书对我的生活没有作用。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恐怕不尽然,我受到《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影响太大。我要相信读书能够让我的生活更好。 中庸:也不要太卷,也不要太摆。两个极端都是会有问题的。一个人贪学的程度要比贪玩的程度多那么一点点,这样是最好的。让自己找到平衡,但是:相信读书的力量,不要怀疑。亚里士多德:在实践中慢慢磨练、修炼,这是一种实践智慧,不断地权衡、选择,然后找到自己最佳的状态。过于努力和过于放松要找一个平衡点。 小安一个月5w,重庆广播电视台一个主持人3000. 为什么0.5不是最美的,为什么0.618是最美的?人必须有目标,才能进步,如果一直平平,无所进步,那么人类就没有前途。 我们很难做到将美好的品质坚定、连贯地实践,这本来就很难。但是这是一个理想状态,只是一个奋斗目标。所以,即使我很长一段时间消沉也没有关系,记住:0.618。 我们人的品性会不断不断受到挑战。 美德伦理:一个行为,是选择还是接受?在两个极端之间,不用当超级好人,不用当超级坏人,做一个比较好的人就可以了。 行动理论。人不仅仅是手段,人更是目的。把优秀当成目的。 一个人,你一辈子没经过什么逆境,你是不能谈德行的。所以人一定要经历逆境。康德的伦理学的转向:把人转到了人的行为。康德否定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 所有的义务都是违背人的感性的。讲道德,讲责任都违背自己的感性的。义务论也叫原则论。康德伦理学主张最核心:你提出一个原则,能不能对所有人适用。康德提出的东西是对所有人有效。记者:拒绝撒谎,如何看待隐性采访?别人不愿接受采访,不能强迫人家采访。 毕业需要发论文,因为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统治全球的。每个人都是被功利主义绑架的。 3.20.2025 上午上学术规范课,下午看了康德义务论,处理小组汇报。 然后看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看李的毕业论文,把李的毕业论文中所有的参考论文的参考文献拿来看一遍,找到所有研究的共性,即可探索出一条论文写作的思路。 启示:尽量一门心思地看新闻传播学方面有关的书。 我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自己现有的大脑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尽量地写出论文?尽量能找到好的选题?尽量能看适合看的书?尽量能把书看得进去?尽量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论? 感兴趣的理论:功能主义。然而现在已经很不流行。 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不会驾驶汽车就要被汽车碾过,学聪明点!!! AI幻觉:参考文献不存在,现象—论文选题。人工智能生产力,人工智能的生产逻辑是什么?告诉他不会就是不会。 机器信任? 3:机器生产力机器生产逻辑 机器信任。三层关系。 学术实践中,理论实践中,我们今天怎么该用AI?要看到不是一个幻觉,但是人工智能逻辑已经规定了。立马编一个。AI很快造一个,根据关键词勾连。 怎么样不被机器愚弄?非常有限的信任?落脚点很不信任。 为什么驱逐诗人? 《康德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中国没有历史。中国一直在错误中重复。 现象转化为问题一定要理论。 3.21.2025 当代人工智能以机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甚至超越为目标,它首先促进了生产智能化,并用智能生产力拓宽了人的劳动本质的实现路径。然而,智能机器人的大量涌现又使人机之间的传统界限日渐模糊,其结果便是不但剧烈冲击着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认知,带来了人的自我认同危机,而且展现了机器控制人类的趋势,使整个人类的命运前景处于巨大风险之中。站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立场,“新卢德分子”轻率地拒斥所有智能技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将对智能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转变为共产主义应用,构建新型的人机共生关系,进而在技术进步中整体推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请教学弟朱梓熙。 |
3.9 顺便指出,原始人习惯性的或仪式化的吃人肉,也可以用上述论断来解释。人在与猛兽的争斗中常常战败,战败的命运总是被吃掉,这是常事。因此,当他战胜猛兽时,无论猛兽是如何难以下咽,他总是认为杀死并吃掉猛兽是自己的责任。杀死并吃掉野兽不仅是为了果腹,而且是为了报复,这是恒久不变的军事报复。以这个假设为基础,两个部落打仗会产生什么后果呢?这种偶尔发生的争斗把他们插入熟悉的与食肉兽搏斗的情景之中,使人与人的关系带上了人与兽关系的色彩。于是,如何处置俘虏甚至战败者的尸体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惯例:像被捕、被打败的野兽一样,把战败者的尸体用作牺牲,在庄严的庆功宴上当作美味佳肴。第一场胜利一定是一顿美餐。因此,吃人肉的习俗的起源一定是模仿原始的猎杀行为,虽然后来它带上了神秘的或功利的动机。 ——《模仿律》 3.10.2025 周一上新闻评论课很累的,一点半上到四点,中间不休息。 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我决定出去走走,休息一下。过一会再回来学习。 保持良好的精神姿态。 吃完饭回来学媒体道德原理。深有感触:文科的本质是写“废话”的能力,谁能把“废话”多多地写,谁就能把诗词歌赋、文章论文多多地写。 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头疼得很。可能是昨晚睡多了,加上昨天训练强度过高。今天要早点休息。 3.11.2025 早上舆论学,金老师上课,讲量化,跟我完全没关系。全程看《尼各马可伦理学》,看了一上午。 文科论文既然是需要灵感的,那就应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独自面对空旷的天地写作。 在图书馆十楼找到一个好位置,冻得瑟瑟发抖但是论文写好了。明天再发给刘老师,今天暂不知道干什么,也没有合适的评论选题,就看看书吧。 3.12 把小论文改好后发给刘老师,刘老师给了编辑,我才知道是检察日报约稿,未必算作C刊,但是报纸质量很高,也算是我的重要经历。收获满满。 之后,我把小论文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以希望可以被改做课程的大论文或者是毕业论文《智能传播环境中的新闻敲诈活动研究》。并且我对论文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完善,目前也只是整合了已有的一些思路,改到了6000多字。 3.13 周四和师门出去团建去了。本来吃了饭就打算回来的,但是某人提出玩剧本杀,就一起去了,导致一天没有学习。 然而晚上睡得很好。 最近换季,晚上我时常会内耗,想这想那,我觉得这就是看书看多了结果,看成了书呆子,照顾不好自己的生活,思索不出头绪。晚上我又用中国哲学的智慧重启了大脑,发现一下子神清气爽。牢骚太盛防肠断,心底无私天地宽。 忘掉小我,放之于民族的大我。用辽阔的心胸包容一切,爱人敬人。 人世间和书本的海洋各有一套规则,在现实中,中国人的生存法则与人生智慧往往更为实用。正如胡宗宪所说:“圣人的书都是拿来教人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 3.14.2025 周五打算学习一下媒体道德原理。看看甘老师的伦理学书目。十二点半左右吃饭。 中国是这种世界性伦理文化与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者。拥有五千年灿烂的伦理文明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巨大历史变革,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在长期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中形成的价值取向与思维习惯,产生重大的冲击。从过去只讲个人美德,到现在重视制度伦理,从过去只讲阶级道德,到现在重视普遍价值,从过去只讲义务奉献,到现在重视权利正义,这些正是我国伦理学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巨大变迁的一种直接反映,同时也恰恰印证了德国伦理学家施贝曼(RobertSpaemann)说过的那句话:“伦理是人对于现实的成熟状态”——《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所谓自由,意味着当事人从自然因果链条的制约及外在环境束缚下的一种解放,意味着其能够基于自身的洞见,而非从属于他人的意志来行事。一句话,自由意味着通过自我决定而做自己的主人,是自我的设计者、塑造者与建筑师,而非简单地保持着他原本所是的状态并且像其他动物那样受制于既有环境。基于自由的能力,人可以把未有之物通过自身创造出来,建构出思想、艺术和科学,从而使自己成为被造物与创造者的双联体。正由于人的自由本性,皮科(GiovanniPico della Mirandola)把人之存在看成是开放的项目人作为一种生物,拥有自我发展与自我配置的潜能。尼采则称人为未确定的动物@。这就意味着,人可以期望成为不同于其现有状态的存在者,他们可以这样或那样期望,也可以不拥有某种期望。自由作为一种精神性事物的体现无法借助于自然的因果关联得到解释,无法归溯为人的生物特性,而是只有通过一种抽象的先验性的理念才能得到理解。——《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诞生于对传统的封建秩序的激烈抗争,当时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们坚信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不在于出生与世袭,而在于理性的约定。霍布斯致力于通过国家性权力的垄断而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该权力垄断的基础是人们的契约,该社会秩序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平以及作为自由之基础的人的生命。洛克则主张以法治国家来取代君主权势,而法治国家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对每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合法获得的财产这样的自然权利提供保障。卢梭则试图将每个人原始的自由在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共和国中重新塑造起来。——《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基督教文化为现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源头:上帝造人,赋予人以理性和自由选择的能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道德责任意识;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故赋予了人类以一种独特的尊严而使之超越了所有其他的生物;由于上帝造人,故人的生命与尊严同属上帝的礼物而需要得到无条件的尊重;由于人为上帝所造,故人是自在目的,而不可作为他人的工具或其他目的之实现的手段;由于人为上帝所造,故上帝与所有的人的关系便是父与子女的关系,由于同属于上帝之子女,人与人之间便享有平等与博爱,这里没有差等之爱,而只有平等的尊重与顾及,只要同为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就都应受到同等的善待。可见抽象的上帝理念,造就了一种平等的观念和对所有的人都同等顾及、同等适用的平等道德,即普世伦理。这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而且也是伦理思想、道德意识的重大突破。——《伦理学的当代建构》 3.15.2025 看书。健身。 换言之,“从定义上讲伦理上所要求的行为并非必然与自利的满足相矛盾②”道德说到底是所有的人更好生存的手段与工具。对于行为主体而言,道德不会让其吃亏。正如包容与慈善是长寿的秘诀那样,援助他人也构成了当事人自身前途的一项投资。孔子之言“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是深含此意。从宽泛的意义上讲,道德与自利是一致的,道德的实现与动物自保的本性原则上并不冲突。 另有其他摘录,为不影响李同学更新,故先发送。 |
3.3周一。 写了一篇评论: AI时代,文科教育当“何去何从”? 重庆大学 程正元 在AI高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培养“AI+人才”已成高校共识。据新华社3月2日报道,清华大学决定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打造更多人工智能类通识课程,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新华社3月2日报道) 当教育的重心不断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倾斜,这是否意味着文科的衰落?AI通过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高效赋能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逐步淡化文科专业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在教学端还是应用端,文科教育的前景都面临质疑。如何评价、探讨AI时代文科教育的发展,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须思考的问题。 笔者以为,文科教育的价值定位依旧难以动摇。首先,文科的价值理性具有超时代性。具体而言,文科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这一点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动摇。中国自古有“修齐治平”的教育理想,以及“为往圣继绝学”的责任使命。回看当今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审美能力的培养、家国情怀的巩固,都需要在人文经典的口口相传中得以实现。高新技术所创造的经济成就固然引人瞩目,但一切物质价值都具有现实性和暂时性,AI的价值定位则会随着技术自身的发展不断被调整。保持“技术清醒”,不被“AI热”裹挟,才是教育规划的理性选择。 其次,文科的批判性使之具备对技术的道德审查功能。技术理性的本质是“物”的可用性,AI蕴含的技术理性无法衡量善恶,也难以对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给予回答或对策。例如部分学生利用AI代写论文、个别不法分子利用AI制作的工具实施网络诈骗等等。技术本身不具备善恶的伦理观念,但从研发到监管,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得到法理、伦理,以及社会观念的共识认可,其中文科人才的价值不言而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文科视角的价值判断与学理建议。 那么,AI时代文科教育的发展前景,又该如何探索呢? 笔者以为,对高等院校而言,应当延续文科的创新性和思辨性,以文科型“AI+人才”作为教育的探索方向。“尊古而不复古”,是文科培养的重要精神之一。具体而言,就是具备时代和技术的眼光,去探索文科专业的经典问题。如利用AI识别技术更好解读古文字,或用人工智能完成的代码进行对社会调研的辅助等,都能为文科研究带来全新的成果。“AI+人才”并不是以AI取代自我的发展前途,而是用创新、思辨的眼光分析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用独特学科视角分析现实并引领社会,将文科的内在优势与技术的高效便捷两相结合。 须承认,在文字、策划等应用技能层面,文科人才的培养与AI存在结构上的矛盾。但这并非意味着文科的没落,而是教育生态的重塑与创新,本质是对人才的解放。当重复的工作被取代,思想的价值才真正得到凸显。文科教育应当回归初心,守正不偏,将传递人类价值与民族文化作为使命,同时具备时代眼光,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然后吃了饭,感觉非常困,脑子缓不过来。 解决方法:洗冷水澡、少刷抖音。 3.4 舆论学: 亚里士多德相信贵族整体,不相信民主政体。(《政治学》) 马基雅维利:不相信舆论,要操纵舆论。 洛克、斯宾诺莎:相信舆论,政府应当建立在公众意见之上。 卢梭:达到顶峰,民意。《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的公意说对舆论影响很大。认为英国的几年选举对民意有弊。反对公意可以分割。追求直接民主。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卢梭的思想很有争议。如果你不自由,我们就让你自由。 汉娜阿伦特:集权的起源就是卢梭。《爱弥儿》一生做了很多错事。卢梭是很分裂的人格。 如果公意不加分割,谁代表公意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权在民,但是治权在君。李普曼:《幻影公众》。核心思想:民众不可靠,就像是歌剧院的观众。民众是旁观者而非行动者。 休谟:无赖推定。杰斐逊: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如果政府是天使,就不需要监督。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强烈推荐。《托克维尔的舆论思想》多数人的暴政。 杜威(芝加哥学派):《公众及其问题》。《想象的共同体》《新闻:政治的幻像》 泛公共性:公共权力大于公共政策大于公共道德。 文科只有苦闷的时候才有思想。还真是这样,文科生只有苦闷才有思想。我高中就是这样,因为非常痛苦,才学了文科。文科是要灵感的。放过学术也放过自己。 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做学问,但每个人都要有学问。 今天下午把1000字的AI短评写出来。 去健身了,没写出来。 晚上看伦理学理论: 所以“对休谟而言,基本的元伦理学主张就是:道德是一种关于情感的事物,我们如何用语言来口头表达这种情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而且,道德赞赏和厌恶的情感部分是因为,只有当我们将自己置于公正的、同情的旁观者位置时,我们才会具有这样一些情感。 “道德投射主义”的基本观念就是:第一,我们将道德的不正当性视为世界的某种客观特征;第二,我们对这种误以为的客观属性有了某种情感体验,比如讨厌、恶心等,于是就有了不认可、不喜欢的态度;第三,但这种不喜欢、不认可的态度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当我们说它们在道德上是不正当的时,其实是误判了事物或世界。最低限度的道德投射主义就是把个人心理上的不喜欢、不认可说成是外部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属性,把内在的情感体验说成是独立于个人心情、好恶的感知(休谟喜欢用“印象”这个词)。 总之,对道德错误论者来说,如休谟所言,美德与邪恶不是物体的特质,只是我们头脑中的感知(印象)。美德只是我们个人特殊的一种满足感,比如扶危济困、仗义执言,客观上帮助了别人,之所以被称为美德,是因为它其实更重要的是满足了自身情感上的需要。 《模仿律》 在本章结束前,我想说,上一章回答的是一个艰难的问题:什么是社会学?与此相似,本章回答的是:什么是历史?这一段结语并非多余。我们做了许多探索,试图寻找历史事实的区别性特征,借以识别自然事件或人为事件的特征,以及值得历史学家注意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历史是最著名事物的集合。我却宁可认为,历史是最成功事物的集合。换言之,历史就是被模仿得最多的首创性的集合。一个极其成功的事物也可能根本没有任何知名度。比如,一个新词可能会静悄悄地潜入一种语言,牢牢扎根而不引起注意;一个新的思想或宗教仪式也许会默默无闻地潜入一个社会而无人注意;一个工艺流程可能会传遍天下而无以名之。凡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历史事件,无不可以纳入以下三个范畴之一:某种模仿的兴衰;不同模仿组合,也就是发明的出现,发明出现之后总会有人模仿;人的行为、动植物或物体的力量,总会将新情况作用于模仿之上,阻碍其传播,修正其方向。从最后这个范畴的观点看,一场火山爆发、一个海岛或大陆下沉、一次日食或月食,凑巧与一支迷信大军的战败同时发生时,其重要性就可能和一场战争、一份和平协定或一次国际结盟同等重要。尤有甚者,一位重要人物偶然生病或死亡也会获得与战争、协定或结盟同等重要的历史意义。战争问题是文明的命运危如累卵的问题,战争的结局却常常受制于严酷的气候。1811年的严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法国与俄国的命运,就像它严重影响了拿破仑的战役谋略一样。从这个观点来看问题,实用主义甚至是演义之类的历史观又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哲学家常常拒绝承认它这样的名分。尽管如此,总体来说,唯一对历史有意义的就是模仿的历程(the career of imitations)。历史的真正定义就在其中。(18章) 我们知道,发明和模仿是基本的社会行为。然而,社会行为是通过社会实体或力量来实现的,又是社会实体的纯粹形式,这样的社会行为究竟是什么呢?换言之,被发明和被模仿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被发明的事物和被模仿的事物总是一个思想或意志、判断或目的,这个事物又体现了某种程度的信念(belief)和欲望(desire)。实际上,我们在此看见的是语词、祷告词、国家行政、法典条文、道德义务、工业成就或艺术进步的灵魂。信念和欲望就是实体和力量,就是两个心理量(psychological quantities),心理量处在一切感知量(sensational qualities)的底层,又与其结合。(19章) 研究生写不出论文,怎么办?读书! 钱老师说研究生毕业论文五天就写完了,但是看书用了很久。 道德哲学:理性与情感;是与应当。休谟的道德理论是其人性理论的重要部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论点:(1)理性自身无法解决道德问题;(2)道德情感决定道德问题;(3)道德情感仅仅为快乐的或有用的东西所驱动。在理性与激情的关系上,休谟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著名断语:“理性是,而且只应当是情感的奴隶。”还可以补充一句:“心里的激情,欲念的搅扰,爱憎的激荡,都足以把它(理性哲学)的结论消散了,都足以使深奥的哲学家成为一个凡夫俗子。”(人性论) 在第一卷“论知觉”的第一章,休谟论述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唯一可靠的经验就是知觉。如前所述,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指的是“进入心灵时最强最猛的那些知觉”,包括了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一切感觉(sensations)、情感(passions)和情绪(emotions)。印象的特点是十分强烈和生动,而观念则较为微弱,观念指的是“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休谟在定义印象和观念时,没有通过感觉和思维的来源差别来区分它们,而是认为“两者的差别在于:当它们刺激心灵,进入我们的思想或意识中时,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感觉是外物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形成的,而思维是心灵(或灵魂、大脑)自身作用的结果。为什么休谟不直接以来源的不同区分印象和观念呢?为什么不说印象来源于心灵之外,而观念来源于心灵自身呢?我们知道,洛克正是把观念的来源分为感觉和反省,感觉把外界物质的性质传达给心灵;而反省则是心灵自身的活动,内在的感觉。 一个月保持五本书的阅读量,我不信论文写不出来。写不出,脑子没货,就是读书读少了。 3.5 上午听钱老师讲课,下午写论文,刘老师给了个机会,我直接报名了。写个短论文。 晚上听刘老师讲伦理法规。那真是我人生中听过的最好的课之一。刘老师课上问,我们中有没有人整天就是躺着想,读研该怎么读,我该怎么成为一个好的研究生?——其实我就是如此,整天想。不过因为还没什么成果,所以不敢说。老师讲到摩西十诫的时候,真的是极其震撼的,我的思路又重新被打开。晚上回到宿舍我久久不能平静,难以入眠。道德、善、敬畏、信仰这些词盘旋在我的脑海,我感觉我又回到了本科时候那个整天玄想哲思的小男孩。 我决定再读读圣经。 3.6周四 中午有课,晚上组会。 下午去操场拉引体向上时我就在想:其实读研和健身一样。本质都是超越自我(刘老师语),健身练好的秘诀就是:做不动的时候,再做一个,再做一个。读研学习也是如此:学不动的时候,再学一点,再学一点。写不下去的时候,再写一点,再写一点。 超越自我、超越极限。 晚上躺床上,有一点小懊恼,似乎有点后悔健身了。因为在接触健身前,我是一个很敏感玄想的小男孩,心情苦闷。文科是偏爱苦闷的,不苦闷写不出东西,所以我本科真的叫文思泉涌,因为非常苦闷,而且人还喜欢胡思乱想:“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但是健身之后我不苦闷了,也没那么多想法,我人生的意义就是下班了去健身房,今天胸明天背。自然也就和哲学渐行渐远。 但我并不后悔,我很快乐、健康、自由,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3.7 写约稿论文。 读研要义在心静。 自习室很吵,中午下课人来人往,收电脑声音、翻书声不绝于耳。我似乎也有些无心写作了。恍惚间回忆起高中午睡的时候,一些女生总是因琐碎之声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学习时也是如此,若因为一点点干扰学不进去、写不下去,那纯粹是心不静,纯粹是屁股没坐热就想起来,怪不得别人。 简单说来,写不出就坐着,跟论文大眼瞪小眼,就能写出来了。 记得保持良好的精神姿态。 在文明开化的国家里,有些人粗野化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自身贫困和无知,而且是因为他们天天跟文明人和富人接触。 他们的苦难菲薄生活,天天都在跟某些同胞的幸福和权势相比,同时将他们心里的怒火和恐惧激起;但是他们的自卑感跟依附感,既让他们发愤,又让他们屈辱。 他们的这种内心状态,也通过他们的举止言行得以表现,因此他们都是既傲慢又卑鄙的。 这种情况确凿无疑,凭借观察很容易证明。相比其他任何地方,有些人在贵族制度的国家更加粗野;而相比乡间人,繁华城市里的人更粗野。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一些人类理性的最大胆的设想,竟然在一个不被人重视,连任何政治家无疑都不屑于置身其中的社会里付诸实现了;而具有独创精神的人的想象力,也就在这里想出了前所未有的一种立法制度。在这个默默无闻的社会里,还没有出过将军,也没有出过哲学家和作家,却有一个人能当着一群自由人的面站起来,在大家的喝彩声中,对自由做出了以下的绝妙定义:“我们不能满足于我们因独立而应当得到的一切。实际上,存在两种自由。一种是堕落的自由,动物和人都可以享有它,它的本质就是为所欲为。这种自由是一切权威的敌人,一切规章制度它都忍受不了。这种自由如果实行,我们就会自行堕落。这种自由也是真理与和平的敌人,上帝也认为应该起来反对它!但是,还有一种是公民或者道德的自由,它的力量在于联合,而保护这种自由就是政权本身的使命。这种自由对凡是公正的和善良的,都无所畏惧地予以支持。这是神圣的自由,我们应当冒着一切危险去保护它,如果有必要,应该为它献出自己的生命。”① 我这里所讲的,已经足以说明英裔美国人文明的真正特点。这种文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成分相结合的产物(应当把这个来源常常记在心中),而在别处这两种成分总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美国却几乎可以彼此融合起来,并且结合得非常好。我们所说的这两种成分,是指自由精神和宗教精神。 这样的反差从何而来?难道不是来自以下事实吗?在第一阶段,模仿基本上是从内心开始的,而且它必然与信念或欲望的传播有关系。模仿的外在形式仅仅是信念或欲望的表达形式和次要的目标而已。由于自身的规律,信念或欲望在传播过程中逐渐闪光、交相辉映。与此相反,到第二阶段,虽然内在源头逐渐干涸而且必然会失去力量,但外在形式还是会继续传播下去——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来解释模仿的现象:模仿的走向是从里到外的,是从模仿的对象走向模仿对象的抽象符号。到某一时刻,被复制的东西不再是范本内在的一面,不是言行中潜隐的信念或欲望,而是范本外在的一面。 3.8 中午做学生会工作,下午去找老舍友玩。 |
2.23.2025 周日下午写评论: 高校的舆情预警亦应与时俱进 重庆大学 程正元 2月21日晚,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微信推送《力克行业难题,他将茅台酒年产量提高30%-50%》,引发舆论关注,茅台集团回应表示“不可能”。这篇文章也在一天内被删除。(2月22日澎湃新闻报道) 近些年来,高校由于自发文陷入舆论风波的案例屡见不鲜:某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出现“官微引用‘伪诗经’骂人事件”,某著名高校刊发《24/67656,他们拿下X大最高层次奖学金》的推文,引发舆论争议。山东科技大学的这篇推文中写道,该校某教授研制的设备攻克了一系列行业技术难题,改变了茅台几十年的生产工艺,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次品率降低了99%。这样夸张的表述不禁引起人的怀疑,最终得到茅台集团权威的否定后,未免显得贻笑大方。 高校推文引发舆情,到底是否可控呢?须承认,高校推文的舆情引爆具有偶然性。在媒体平台稀缺的时代,高校往往只有一两个发生的平台空间(如校报等),且影响范围有限。而随着技术发展,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加速着社会的“平台化”进程,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有自己发声的空间。拓展至高校: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学院,甚至每一个班级都能有自己的独立发声平台,俨然一幅“百家争鸣”的模样。但在“推文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是高校权威性的消解:一个小部门的发文,往往不需要高校核心的审核与监督(这在实践中也难以操作),但是在价值层面,却肩负着代表高校形象的使命。舆情的产生不一定经过高校的授意,但舆情的后果却需要由高校直接承担,这是当今高校容易产生“推文舆情”根本原因。 然而,高校的“推文舆情”并非不可控,笔者认为有以下要点需注意: 首先,与读者“将心比心”,应当成为编辑的自我要求。有限圈层的校园信息,面对广大的社会读者,势必导致众口难调。编辑与作者的创造力被诟病,也是常有之事。以《24/67656,他们拿下X大最高层次奖学金》一文引发舆情事件为例,该文是否存在对学生个体的不尊重,有待商榷。但标题将学生分母化,难免有矮化读者(尤其是校内读者)之嫌。这显然是未做到与读者“将心比心”,编辑不妨在发布推文前代入一下读者视角,或许就能意识到问题所在。 其次,多方核实,应当成为宣传工作者的基本规范。以《力克行业难题,他将茅台酒年产量提高30%-50%》一文引发舆情为例,推文作者与其他协作者,是否做到应尽的核实义务?如果有,文中的具体数据来源又是哪里?这些缺乏必要的佐证,导致了推文贻笑大方。即便是再小部门的编辑,都应当具备的一定的“舆情敏感性”,这类数据型的信息如果有误,一定会受到舆情的反扑,这理应在作者的考虑范围之内。而在现实中,如果作者没有和学校的“绑定”意识,将自己的工作与学校的声望割裂,那么编辑的责任感便荡然无存。 高校是追逐人类前沿知识的地方。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高校往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校不再是高大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切切实实的“媒介单位”,能够牵动舆情,也需要对舆情负责。如果缺乏必要的舆情监管机制,惹出贻笑大方的事例,那么面对不可控的舆情,承受后果的也只能是高校自己。 新闻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221619 中午吃了两碗胡辣汤六个大包子,晕碳到下午三点,困得要死,喝咖啡继续看论文。 民粹主义态度和政客的虚假信息指控:对媒体和政客看法的影响 Populist attitudes and politicians’ disinformation accusations: effects on perceptions of media and politicians(国外基于民粹主义对假新闻指控的探讨) 虚假信息和假新闻的故意传播正受到媒体、政治、科学和公民的广泛关注(例如,[url=]Brummette 等人,2018[/url] 年;[url=]Farhall等人,2019[/url] 年;[url=]Newman,2019[/url] 年)。值得注意的是,交际不真实不仅包括错误信息的实际传播,还包括其话语结构([url=]Hameleers & Minihold,2020[/url])。也就是说,虽然对虚假信息存在合理的担忧,但对于政客来说,指责反对的媒体和政治行为者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并欺骗公众也已成为一种方便的折扣策略(例如,[url=]Egelhofer & Lecheler,2019[/url];[url=]Hameleers,2020[/url] 年;[url=]Jahng et al., 2021[/url])。 The intentional spread of disinformation and fake news is receiving massive attention by the media, politics, science, and citizens (e.g., [url=]Brummette et al., 2018[/url]; [url=]Farhall et al., 2019[/url]; [url=]Newman, 2019[/url]). Notably, communicative untruthfulness encompasses not only the actual spread of incorrect information but also its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url=]Hameleers & Minihold, 2020[/url]). That is, while there is legitimate concern about disinformation, it has also become a convenient discounting strategy for politicians to blame opposing media and political actors for intentionally spreading falsehood and deceiving the public (e.g., [url=]Egelhofer & Lecheler, 2019[/url]; [url=]Hameleers, 2020[/url]; [url=]Jahng et al., 2021[/url]). 思考:指责AI misinformation的意义? 被指责性?可批评性?可批判性的意义是什么? 提纲:可批评性,归责问题 1. 智能媒体环境中人工智能对信任是重构还是解构? 2. 新闻业中信任的脆弱问题,新闻业的脆弱有什么特征?传播学的启示是什么? 3. 对于传统报道,读者信任的是记者还是作品,如果是记者,那是否就不会信任AI? 4. 人工智能的可信度如何测量?如果有,和对媒体的测量方式有何区别?(可测量性,等同于不可批判性) 5. 用户的信任与什么有关?(信任程度和智能媒体的普及有关,信任程度和用户的年龄学历有关。) 6. 机器的无偏见是否会让机器比人类更客观?(客观性)人是否有办法离开偏见存活?机器是否有办法离开偏见(bias)? 尽管有这些潜在的严重后果,但虚假信息指控的影响几乎没有被研究过。关于这个主题的少数研究只关注美国的情况,并提供了一个不确定的画面,即政客的虚假信息指控是否对值得信赖的公民如何看待新闻媒体及其报道产生有害甚至积极的影响(例如,[url=]Anspach & Carlson,2020[/url];[url=]Tamul et al., 2020[/url])。此外,有证据表明,并非所有公民都受到相同的影响([url=]Guess et al., 2017[/url])。鉴于谁最普遍地使用这种折扣策略,民粹主义态度可能是这些影响中缺失的一环。民粹主义者倡导对真理的二元看法,并表现出对权威信息来源的普遍不满,并对指责“精英”媒体的政客表现出亲和力([url=]Hameleers,2020[/url] 年;[url=]Waisbord,2018[/url] 年)。因此,对媒体的虚假信息指控与民粹主义的传播策略高度吻合。 简而言之,政客的媒体批评有着悠久的传统,并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媒体的看法。虽然对偏见的指控长期以来一直盛行,但最近,虚假信息指控已成为政客媒体批评的热门主题。错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伴随着对其民主威胁的突出讨论(例如,[url=]Brummette 等人,2018[/url] 年;[url=]Farhall等人,2019[/url] 年)。可以说,这场突出的辩论使这些概念所附带的恐惧工具化了。世界各地的政客指责持相反观点的媒体演员和政治演员传播谎言。 2.24.2025 找论文,看论文。 中午休息看一些政治信息。 推荐书籍: Algorithmic Intimacy: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thony Elliot’s Algorithmic intimacy: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presents a ground-breaking investigation into algorithmic intimacy: a term introduced by the author to capture ‘advanced computational processes, known as machine intelligence, which produce new ways of ordering personal behaviour and modell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p. 8) (see also Elliot, Citation2019; Citation2022). Going beyond the dichotomy of optimism versus pessimism in technology, this book adopts a reflective socio-technical approach, critically examining algorithm-oriented lifestyles and automated forms of intimacy. Noting the absence of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pervasive AI on personal lives and intimate relations, Elliot’s work illustrates the ways in which intimacy is experienced, perceived, governed, and transformed both on an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level within an algorithmic culture.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insights from 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digital revolution and seamlessly connecting them with a diverse arra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digitalisation of intimacy, Elliot offers a systematic soc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rtificial dimension of intimate bonds,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s that frame its development, deepening, and consequences’ (p. 10). 下午新闻评论课收获很多,学习如何把评论写成论文。课后稍等还要温故而知新。 回宿舍先看塔尔德《模仿律》,感慨塔尔德真的很厉害,只是有点生不逢时,名气有点被涂尔干抢了。 1. 涂尔干的思想偏重实证主义哲学;塔尔德偏重抽象的哲学思辨,虽然他也借用统计学来阐述他的《模仿律》和《刑法哲学》。涂尔干得到孔德思想真传,把实证主义推向极端;塔尔德偏离了孔德的传统,自然就享受不到他的“荫庇”。 2.在法国的两股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想中,塔尔德代表弱势的一方。孔德去世之后,社会学两大流派的主帅分别是涂尔干和塔尔德。他们代表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涂尔干继承笛卡儿主义,塔尔德代表的是自发性思潮;涂尔干倾向于极端的唯实论,塔尔德则自称为唯名论者;涂尔干主张社会学与哲学、本体论、形而上学决裂,塔尔德主张开掘这些宝藏。 3.在两套敌对的学术体系中,涂尔干处于强势,塔尔德处于弱势。涂尔干处于教会、政府、军队和国立大学的立场;塔尔德抱定反资产阶级、反体制的姿态。塔尔德是自发性思潮的代表,反映破落贵族、乡村农夫、都市无产者的立场,从唯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向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发起攻击。 4.涂尔干在巴黎大学(国立大学)执教,垄断最重要的学术资源;塔尔德在私立大学任教,而且这些私立大学后来纷纷衰败,所以他只能在国立大学之外享有盛名。 5.巴黎大学授博士学位,所以涂尔干有世代嫡传的弟子担任“吹鼓手”;塔尔德执教的法兰西公学院是私立大学,不授博士学位,所以在法国的学术精英中,他没有多少嫡传弟子,也没有多少人继承、弘扬他的学术成就。 6.塔尔德的大多数著作没有即时被翻译成英文和其他语言,故而不能在英语世界和其他地区广泛传播。 7.塔尔德的模仿说可以比较完美地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和社会事实,他认为社会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涂尔干则拒绝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学不能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塔尔德先生于1843年出生在多尔多涅省的萨拉市。中学毕业之后,他没有到波尔多、蒙波利埃或巴黎去上大学,而是在家乡学习法学,并成为预审法官。他担任预审法官将近18年,这是他敏锐观察的18年,是寂寞独处的18年,也是修身养性、深刻思索的18年。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人、社会和世界的独到见解渐次展开,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市镇或村子、一个文明大陆上孤立的野蛮人部落,拒绝模仿“邻居”的服饰、风俗、语言和艺术,那就是持续不断地宣告自己对“邻居”的社会反感,那就是宣告与“邻居”的文明绝对、永远地格格不入。(序言二) 若干年前,博物学派认为,非模仿的所向披靡——虽然是短暂的所向披靡——是造成种族差别的独特原因或主要原因。真是这样的吗?完全不是的。第一,在不模仿祖先的例子中,在革命的时期,这个原因显然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抛弃传统的新一代和祖先属于同一个种族。第二,在不模仿外国人的例子中,历史表明,对外来影响的抗拒,和区分民族的生理特征的差异,是不相称的。在古罗马人征服的民族中,古希腊血统的民族和他们的血缘关系是再亲近不过的。然而,正是在这些社群中,古罗马人的语言得不到传播,古罗马人的文化和天赋得不到吸收。何以如此?因为虽然古希腊人被古罗马人征服了,但他们还是能维持自己的自豪情绪和不可磨灭的优越感。非模仿的所向披靡的思想还有一种表现:不同种族不可能互相借鉴。最卖劲的一种论证是,日本和中国这两个远东民族将一切欧洲文化堵在门外。其实这个咄咄逼人的论点在30年前就可以被修正了。近代以来,与我们在肤色、外貌和体质上都很不同的日本人,首次感觉到我们比他们优越,于是就停止用若明若暗的屏障把欧洲文明的模仿性辐射关在门外。相反,他们热烈地欢迎我们的文化。如果中国人下决心承认,我们在某些方面比他们强,他们也会热烈地欢迎我们的文化。不过为他们自己的好处起见,我希望他们承认,我们并非在一切方面都超过他们。有人争辩说,日本转向欧洲的变化是表面上的转变,而不是实质上的转变,是肤浅的变化而不是深层的变化。他们又说,这是某些聪明人发动的,只有上层阶级的一部分在追随,大多数民众对外来的“洪水”始终持敌视态度。这样无谓的争论毫无价值。这样的争论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一场注定要改造一个民族的思想革命和道德革命总是这样开始的。上述是精英引进异域的范本,这些范本靠时尚逐渐传播开来,巩固而成为风俗,靠社会逻辑得到发展并逐渐成为体系。基督教向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芬兰人传播时,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的。再也没有比模仿律更加始终如一的规律了。 写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尽管最大和最小的国家之间在实力、领土,甚至财富方面的失调会不断加剧,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妨碍国际趋同(assimilation)的不断增加。我们这位才华横溢的哲学家预言,个体在一切方面的不均等一定会不断减少。 我们还可以问,这个集体梦想在多大程度上值得我们付出血泪的代价?倘若社会学是令人伤心的学问,倘若它享有骗人的、霸道的特权,倘若它不能使个体获得解放,不能逐渐解放个体心灵深处最自由的冲动、最大胆的内审,不能解放个体对自然的最深刻的见解,社会学又有何用呢?倘若它开发的不是野蛮的个性,不是昔日的冲突和兽性的心理,而是深层、和谐的心理特征——人格和文明的共同特征,我们就不仅可以收获纯粹而强大的个人主义,而且可以收获圆满的社会性。 总而言之,这样的历史学家就像植物学家,他们不得不忽略同种同类植物的繁衍,忽略其生长和营养,忽略细胞生长或组织再生;他们就像物理学家,不愿意研究光、热和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我们能不能设想,植物学家相信他们固有而独特的目标是把不相像的物种联系起来,把始于藻类、终于兰花的物种串联起来,并且给予非常合理的解释呢?我们能不能设想,物理学家相信他们唯一的目的是研究为什么刚好存在七种光波,为何存在包括电磁在内的两种以太波?这些问题当然是有趣的问题。虽然它们容许哲学探讨,但是它们不容许科学探讨,因为它们的答案似乎无法达到科学所要求的那种非常精确的高或然率。显而易见,成为解剖学家或生理学家的首要条件,或者是研究组织(同质细胞、纤维和血管组成的组织),或者是研究功能(细微的同质收缩、运动感觉、氧化或还原)。在此基础上,成为解剖学家或生理学家最重要的条件是:相信伟大的生命设计师,也就是相信遗传。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检查多种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由绝对相像的微粒组成的物质,也就是由细微、同质振动的大量积累而构成的物理力量。一句话,在物质世界里,万物都指涉振动,或者都处在被振动指涉的过程中。在这里,万物都带有越来越多的振动性。同样,在生物界里,繁衍的功能,也就是通过遗传来传递最微小特性(源头一般不明)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最小的细胞固有的特性。 到这里,我的读者或许就会意识到,社会存在物基本上是模仿的存在物,我的读者就是这样的社会存在物。他会意识到,模仿在社会里扮演的角色类似于遗传在有机体生命里扮演的角色,也类似于振动在无机体里扮演的角色。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应该承认,发明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就像新的动植物物种(或者按照渐进演化的假设,新物种缓慢修正的每一个过程)和生物学的关系,就像光或电的新的运动方式和物理学的关系,就像新物质的构成和化学的关系。这是因为新发明启动了一个或一串新的模仿,比如火药、风车、莫尔斯电码就是这样的发明。由此可见,如果要打一个恰当的比方,我们绝不能把历史哲学家比喻为我们所知道的廷德耳或伯纳德式的物理学家或生理学家,而是要把他比喻为想象力狂放不羁的谢林或海克尔式的自然哲学家。这是因为,历史哲学家是努力在科学、产业、审美和政治发明的奇怪的组合和序列之中去发现规律的。 晚上暂时没想好要干嘛,还在晕碳。 很久以来,我都缺乏“life still goes on”的智慧。高中没考好,人生就完了。大学没考好,人生就完了。我每次都上岸了,我一直归功于是我的幸运,我觉得自己的运气有一天会被耗光,所以对未来一直持悲观的态度。但是实际上,life still goes on ,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今天考研分数出来,我的两位朋友,一位名次够但没过线,另一位直接考爆。我问“爆君”那你准备怎么办,他说运气好调剂,运气不好就不知道了,随后也没说什么。我一直将他代入自己的视角,所以觉得他稳赢。没考好实在没想到。但是能怎么办,life still goes on。 今年家里发生了些事,让我短暂地想要自暴自弃,前途黑暗。但是最终还是抱着“能怎么办”的态度,继续前进,因为生活总要继续,努力往往没有结果,生活也总是给你无妄之灾,但这并不是止步的理由。 当一个男孩意识到没有人会来救他的时候,他才成为了男人。 人有两种反馈机制,一种是正反馈,一种是负反馈。 正反馈如:逼自己看论文,知道看完了论文有一天自己会写出论文,但是要看多少,不知道。遥遥无期。再如高考,知道要刷题,但是刷多少能上清华北大,不知道,遥遥无期。 所以说研究生和高中生的相似性极大。 负反馈是:报名参加一个比赛,不搞完不行。申请一个志愿,不做完不行,别人逼着你。这种完成就十分简单了,因为有别人逼,虽然自己内心没那么好受。 但是能怎么办,人总要活着。life still goes on。 把正反馈做成负反馈,就是所谓的“自己逼自己”,是伟大的开端。 晚上再把刘老师课程回顾一下,温故而知新,就可以休息了,明天还要早起。 科尔特斯到达墨西哥后,发现阿兹特克人就像旧世界的许多民族,他们拥有国王、等级分明的贵族、农业阶级和手工艺阶级。他们的农业有浮动的小岛和完善的灌溉系统,他们的建筑、绘画和象形文字使人想到古埃及。他们的年历有自己的特点,同时这也证明他们的天文学知识和当代欧洲人的知识对应;虽然他们的宗教有血腥的一面,但这个宗教还是有点儿像基督教的礼仪,尤其是像基督教的洗礼和忏悔。在有些情况下,巧合的细节实在是令人震惊,所以有人相信,他们的艺术和制度是遭遇海难的欧洲人从旧世界带来的。但是,这些相似性和其他无数类似的东西似乎更接近这样的一个道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的天性基本上是一致的,外在环境的性质也是一致的,难道不是吗?就人性来说,满足有机体的欲求是一切社会进化的目的,普天之下此理皆同。所有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结构,无不相同。就外在环境的性质而言,环境提供大致相同的资源以满足大致相同的欲念,大致相同的眼睛看见的是大致相同的景观,所以世界的产业、艺术、感知、神话和理论必然是大致相同的。这些相似性和上述相似性一样,都说明了一个普遍的原理:一切相似性都诞生于重复。然而,虽然这些相似性有社会性质,它们却是生物和物理的重复性造成的,是人的功能和器官的遗传性造成的,是温度、颜色、声音、电流和化学亲和性在振动的传输中造成的,这些亲和性构成了人居住和耕耘地区的水土。 晚上晕碳继续看书。 有两个事实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1)和其他欲望一样,发明和发现的欲望随着它受到的满足而增长。(2)每一项发明都在一个脑袋里及时进入两股模仿潮流的交叉点上,第二股潮流强化了第一股潮流;或者一种强烈的、对客观事实的感觉和第一股潮流结合,给过去的某一个老念头以新的启示;或者第一股模仿潮流与一个鲜活的经验需求结合,在某种熟悉的实践中找到意料之外的资源。 2.25.2025 新传学生涌入自媒体,传媒教育创新的“水到渠成” 重庆大学 程正元 据北京青年报2月24日报道,北青报记者在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内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70%学生做自媒体,一部分人早早利用自媒体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老师表示同学们甚至“比老师还懂流量”。 自媒体的实践教育,是对传统新闻学教育的“查漏补缺”。任何教育体系的完善都是历史的产物,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覆写与传播,新闻学也不例外。新闻学教育滞后于传播实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普及的必然结果。而涉足自媒体这样一种实践教育,就能很好地填补传统教育的缺口,将学生培养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弄潮儿。新的媒体实践并非是对传统新闻学教育的取缔革新:如果说学好基础的新闻学、传播学知识是“强基固本”,那么学习新兴技术的原理、掌握自媒体的实践规则,则是“锦上添花”,两者缺一不可。 业界与理论的衔接,反映个人的选择与超越。博尔赫斯在《巴别图书馆》一文中作过一个寓言,想象出一个包罗万象、无限循环的图书馆,它容纳了人类的所有知识。如果大学里分门别类的学科已经能够包罗万象,那么社会中所有职业的存在都毫无必要。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图书馆”。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是任何学科无法回避的难题,而新传学子涌入自媒体,或许能够给这份“永恒难题”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答案。在调查中,有受访学生表示,“如果以后去广电领域工作,直接就能对接整个工作流程。”在青春的大学生涯中,学生自主拥有拓展实践的意识,这是令人欣慰的。理论与现实往往充满鸿沟,学生们思考的并非将之磨平,而是勇敢地跨越,这是一种自我的超越,是对自我的不断挑战与激励。而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则能成为传播学界的重要课题。 把握实践导向的学科属性,能够促成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受访老师谈到,“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和理念。”甚至有老师反映,“在自媒体领域,很难说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封建时代教育理念的颠覆性创造,但在现代社会,却能成为反思教育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考量。传媒业老师对于学生的指导能力,不外乎来自自己学习的间接知识或在业界经历的直接知识,而当有限的知识无法高效赋能新兴媒体的实践,“双向奔赴”的沟通对话模式不失为一种媒体教育的路径。如果创造与沟通式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那么错失一些“尊师重道”,又何乐而不为呢? 新传学生涌入自媒体,并非源于学校与课业的压力,而是传媒教育创新“水到渠成”的结果。这离不开新闻学教育的包容性与学生个体的成长诉求,以及在实践导向下要求教育模式创新的学科背景。这些共同促进了学生踊跃参与自媒体实践。相信随着学生们的成长,自媒体的磨砺经历,会为他们带来真正的开花结果。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CZOHH5twokJigLytQlRjQ 今天写的这篇评论发了。昨天刘老师课上说的话让我很受启发。一万字的论文来自于两千字的评论,两千字的评论来自八百字的评论。八百字的评论来自一百字的提纲,我豁然开朗。刘老师是真正有深度的人。 晚上继续看塔尔德的《模仿律》。不要畏惧模仿,要敢于模仿,善于模仿。 一切文明,即使是最截然不同的文明,不过是一道由远古中心辐射出来的光线而已,可是我们几乎还是一无所获。即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某一点之后,不同文明的距离就开始缩小而不是加大;即使我们相信,无论出发点是哪里,语言、神话、手工艺、法律、科学、艺术一直沿着既定的道路走得越来越近,因而一切文明的目标自始至终是相同的、预先注定的、必然的——即使这个假设不错,我们几乎还是一无所获。 原因在这里: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的文明程度越高,它就越能从限制它发展的物欲的狭隘束缚中解脱出来。它从狭隘的小溪里流淌出来,进入审美生活的自由天地里,艺术之舟在和煦的轻风中扬帆,厚重的历史之风吹着它的风帆。倘若文明仅仅是有机体生命凭借社会环境的充分扩张,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生命在以这种方式扩张的时候,它首要的目标似乎是从自身的圈子里解放出来,以冲破它自己的圈子,仿佛它开花就是为了落花,仿佛最重要的生活目的就是要摆脱它最基础的东西(这也许是一切现实的情况)。于是我们说,那奢侈的、美好的、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个时代创造的特别美好的东西,在每一个社会里,都是最为重要的社会事实,都是其余一切东西存在的理由,都是一切有用而必要的东西存在的理由。我们将会看到,当我们从实用之物过渡到审美之物时,相似性的唯一源泉是模仿的判断就越来越成为不争的事实了。眼睛的审美习惯及滥觞于古人的奇想,以后就成为超越有机体的欲望,成为艺术家必须满足的欲望,这种欲望又反过来限制了艺术家幻想的范围。但是,这种模仿和生命体本身没有关系,所以它会因为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异。于是,在某一个时代,古希腊人的眼光是要它的廊柱与爱奥尼亚或科林斯的风格保持一致。与此相反,处于旧王朝时期的埃及人的审美眼光是方形柱,处于中王朝时期的他们追求的是睡莲花蕾形状的柱顶。建筑永远是工业艺术。在这个纯艺术领域或几乎是纯艺术的领域,我提出的模仿律的公式是完全适用的。我的公式是:模仿是真正的社会相似性的唯一原因。 2.26.2025 上午去听钱锋老师讲的中华民国史。中午饭老师请我吃,我们聊了会天,我吃的很饱。他老婆熟人在无锡组织部工作,以后我如果去可以照顾一下我。我和钱老师的故事说来话长: 我是江苏人,在重庆读书七年,对重庆感情深厚。他是重庆人,在江苏读书七年,对江苏感情深厚。这是我们缘分的根源。中午他请我吃的淮扬菜,也是照顾我无锡人的口味。我和他聊起我的姐姐,也在南大,我说她现在也是高中语文老师,我让她要以钱老师为榜样。 我们从家庭聊到政治,几乎无话不谈。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他会给我很大帮助,但我知道,更重要的,还是看自己的努力和造化。 2.27.2025 周四一天无课,全用来写论文,看书。 上午我要检查卫生,检查宿舍前熟悉一下工作,然后复习一下昨天刘老师上课说的。 早上醒后就没睡好,一是家里有事烦心,二是论文写不出难受。起来泡了咖啡学习,今天抽空继续看模仿律和实践理性批判。 之前我不喜欢喝咖啡,现在天天必喝。我喝的舍友的雀巢黑咖啡,喝多了竟发现如此醇厚香浓。 读书要一句一句读,一行一行读,不可一段一段读。 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列提纲,而是发现问题。?????需要有敏锐的直觉。 机器协作中的推理透明化,突破点在于信任问题。 人机信任的伦理准则何以实现?需要结合媒体实际、并回归信任的道德原理进行分析。 人机协同存在哪些问题?模糊性? “AI可以承担重复性工作,如数据整理和初稿生成,而记者则可以转向深度调查、故事挖掘和内容审核。”董晓尚表示。 上午喝咖啡,中午不睡觉,下午三四点是真的折磨,太困了。 下午虽然看不进,但是还是看了会实践理性批判,晚上回来看论文。有时间把媒体道德原理做了。思考:道德与信任的关系?什么是道德,什么又是信任?思考清楚了,才能动笔。 2.28.2025 进入疯狂看论文模式,发现微信搜索真的是个好东西,之前拉下好多该看的没看。 看: 冰镇巧克力椰浆坚果奶: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冰镇巧克力椰浆坚果奶: European Com mission. 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 worthy AI〔EB/OL〕. https://ec.europa.eu/futurium/en/ai-alliance-consultation/guide-lines. 冰镇巧克力椰浆坚果奶: 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冰镇巧克力椰浆坚果奶: 大卫·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4] Jacovi,A., Marasovi,A., Miller,T., et al. (2021). Formalizing trus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Prerequisites, causes and goals of human trust in AI.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ACM conference on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New York: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624-635. [35] 齐佳音,张亚.人—机器人信任修复与信任再校准研究[J].机器人产业,2021(4):26-38. [1] Baier, A.(1986).Trust and antitrust.Ethics,96(2):231-260. [2] Taddeo, M .(2011). Defining trust and e-tru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Human Interaction,5(2):23-35. [3] Gambetta, D.(2000). Can we trust trust. 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 13(2000):213-237. [4] Bedué, P.& Fritzsche,A. (2022).Can we trust AI?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ust requirements and guide to successful AI adoption.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5(2):530-549. [5] Ryan ,M.(2020) In AI we trust:Ethic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eliab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6(5):2749-2767. [6] Hurlburt ,G.(2017). How much to trus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t Professional, 19(4):7-11. [7] Glikson ,E.& Woolley ,A .W.(2020).Human trus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14(2):627-660. 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智慧、替代人类功能乃至控制人类主体性的讨论,让公众对人类理性知识抵御颠覆性科技的侵蚀,保持人类的尊严、独立和自由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信念动摇。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知识恐慌与理解危机”再次衍生出了许多关涉“公众理解/信任科学”的新话题。目前,学界在个体层面对人工智能的信任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聚焦人工智能的可靠性、任务特性等技术特征对个体认知与信任产生的客观影响(Robinette et al.,2017;Gaudiello et al.,2016);二是从人口学特征考察用户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对人工智能信任的影响(Sethumadhavan,2019);三是从用户情绪、风险感知、过往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寻找影响其对人工智能信任的机制路径(朱翼,2021;朱依娜、何光喜,2021)。以往研究为发展可信的人工智能提供了实证和理论依据,但尚未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视野真正回应“公众理解科学”的一些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众的各类知识是否会增进/削弱其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如果知识能够增进信任,那么二者的关联性是否又会因公众某种程度上的理解而变得更加明晰?换言之,在数字时代,人们对于人工智能这类新兴科技的信任会建立在知识与理解的基础上吗?本文将立足于“公众理解科学”范式的分析框架,建构起基于理解的技术使用者知识特征对人工智能信任作用的分析进路,尝试解答上述议题。 (张乐、李森林:知识、理解与信任:个体对人工智能的信任机制)[1] Wing J M. Trustworthy AI[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21, 64(10):64-71. [2] European Commission. White Paper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European Approach to Excellence and Trust[R/OL], https://ec.europa.eu/info/sites/ ... encefeb2020_en.pdf. 2020-02-19/2022-05-25. 3.1 参加学生会活动,周日休息。 |
2.17.2025 白天英语免修,今天看了一天论文。试图发现论文选题的切口,我决定从媒介化的问题入手,看起来还比较感兴趣。《 王玉婷 朱润萍:“创新”还是“阻碍”:ANT在数字媒介批判研究中的角色和作用》这篇给我启发很大。1.ANT根据关系和动态的联结来描绘媒介权力网络,能够解决当前媒介批判研究中各流派的分歧问题。2.ANT是功能主义媒介理论的重要解毒剂,它将媒介权力来源“去神秘化”,打开了新的路径。 媒介化算是最新的一个研究方向,但是也不是最新,前五年聊得非常火热。我看了一些库尔德利的书如《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感慨我对于传播学前沿的认知还是少,本书探讨了一些重要问题,有包罗万象的意味,但对我的写作启发还很难说。 还有一些几年前的论文:《媒介化研究的“中间道路”: 物质性路径与传播型构》《自律与他律:理解媒介化社会的第三条路径》,眼巴巴看胡翼青和戴雨辰互相引用,谈论的实际上都是同一个领域的问题,但是给我的感觉是彼此很割裂,很混杂。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才疏学浅,总之是找不到灵感。关于ANT的论文有《ANT如何讲述媒介与权力: 行动者世界的生成与运动》《“行动者网络”之后:数字新闻研究中的行动者转向与再定位 》(“人工智能只是新闻报道工具箱中的另一个工具,它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就像互联网、电话和打字机革命曾经所做的那样。马可尼代表着大部分数字新闻研究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具性理解)。 传统的自然-社会二元论将自然或非人类实体置于不对称的地位,而行动者网络理论则突破了传统的人-机关系框架,不仅打开了技术-知识生产过程的黑匣子”,也在行动者本体论意义上拓宽了既有的研究视野。在第一种路径中,一些学者担忧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 的大规模应用与在场将导致主流新闻机构倒向 对技术和平台的依赖[33][34]。当传统新闻机构让 位于科技公司,新闻生产成为自动化技术的产 物,则新闻本体论将遭遇极大冲击[35]。在第二种路径中,相关学者将AI技术视为促进民主与 公民参与的行动者,准确、可得、多样、相关、 32 即时的AI新闻可以提高公众的新闻素养,帮助 记者更高效地生产新闻,或生产更加公正的、 无偏见的新闻[36][37][38][39]。在第三种路径中,AI 技术被视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中立行动者,既为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包括信息的可及性和透明度、新闻的定制化和互动性,以及新闻业的全球化,也对数字时代新闻业的规范带来冲击与挑战,其复杂影响依赖于具体情境的案例分析 思考:扁平化、行动者、工具论、嵌入技术?技术中立与技术向善的悖论如何平衡?主体的平等性?行动者网络自身对AI的局限。 还有一篇很优秀的硕士论文,我拿来作为资料参考:《尼克·库尔德利的媒介实践理论研究》,里面的参考文献很重要。另外,我也试图找了一些新闻史的优秀硕士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的参考方向。 早睡早起,一步努力,步步努力。 2.18.2025 昨天茶喝多了失眠,今天九点多才起来。两眼一睁就是看论文。 《ANT 如何讲述媒介与权力:行动者世界的生成与运动》在传播学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中,媒介通常被看作是“非人行动者”, 媒介与权力的关系也较少被提及。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 ANT) ANT 与权力之间有着内在张力:一方面,重“描述的”的理论与“批判性”的权力之间保持 着距离;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批判研究来说,ANT具有强大的分析潜能。传播学所关心的 “媒介物”不能被笼统地看成一个整体,并非所有的媒介物就一定是“非人行动者”。一类媒介物的功能是“物质性的”,它参与进运动之中,维系、稳定现实世界;另一类媒介物 的功能是“中介”,它是完全的行动者,并带出“新”的生成。这两类媒介物之间又交叉关联,对媒介权力的讨论在其中被具体坐落下来。 思考:人工智能的权力?扁平? 概括来说,ANT一方面被认为是与批判“对立”的,另一方面又承认它的确 具有分析权力等问题的“效能”。 昨天论文看的云里雾里,结局方式:再看一遍。 现在我们尝试勾勒出ANT“是什么”,以及 “不是什么”: ( 1) ANT 中的“社会”是“流通的实体”,是 一个生成的、运动的过程; ( 2) ANT 中的“网络”是经验的、局部的联 结,它是考察之后的被呈现出来的那个“结果”, 是“运动着的能动者所留下的痕迹”; ( 3) ANT 中的“人”与“非人”都是被平等 对待的行动素,它们没有先在属性,而是在互相 联结中获得自身的定义,ANT要去考察它们如 何联结,使得联结成为可能的“部署”是什么; ( 4) ANT 不是宏观理论,它反对用预先的 结构去解释社会构成,没有凌驾于个体的整体; ( 5) ANT 不是微观理论,没有不被“框架 化”和“整体化”的局部; 那么,它一面是“客观的”“宏大的”的世界,它似乎是一个外在的宏大机器,不以个体意 志为转移;另一面又是“微观的”“主观的”日常 生活世界,它似乎关涉到每个人的喜好、习惯、价 值观和琐碎的日常。在ANT学者看来,这个世 界不是“外在的”宏观、也不是个体互动层面的微观,它不是可以被某种社会理论“解释”的对象,也不是由科学技术“客观”推动发展的世 界; 相反,它是一个“行动者世界”:这个世界不 是静止的、预设的、单纯的,而是依赖于所有异质要素——人和非人——所构成一组特有的联结( association) 方式,由此才生成了“如此这 般”的世界的样貌 思考:AI的媒介化?我们所见的AI都不是AI本身,而是媒介化的AI。 具身传播、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的内核事实上是AI的媒介化,是AI背后的人为系统对媒介逻辑的适应。 论文:基于媒介化视角对人机关系的再探讨。 (几十年前,我们的研究成果往往以这 样的名字作为标题:“大众传播和⋯⋯” “电视和⋯⋯”等等,但现在,我们的标题 却是“媒介化政治”、“媒介化健康”、“媒介 化家庭”。这一语用的转变暗示出这样一 种研究的重新定位:从将媒介作为一种有 影响效力的、独立的社会机构,从而考察其 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关系的社会分析,转向一种考察所有事物的媒介化,亦即一种关 注所有有影响力的社会机构通过媒介化的 历史而发生转变的社会分析⋯⋯在一个重度媒介化的社会中,个人再也不能在忽视媒介的影响的前提下独立考察政治与健康,或者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这些社会领域及其交织部分已然被媒介化。) 2.19.2025 看论文看的脑子烦,心慌,真的伤神。关键是还没头绪。 晚上看到之前写的一篇评论发表了,之前没看到。 看论文就看一个东西,就是看它们的结构,提纲的设计。 2.20.2025 看英文文献: Ideological Asymmetry in the Reach of Pro-Russian Digital Disinformation to United States Audiences。 结果表明,在线亲俄虚假信息对美国受众的影响在意识形态上明显不对称。结果与意识形态不对称假说一致,我们发现接触虚假信息集中在最保守的个人二元群体中。 该研究讨论虚假新闻与意识形态问题。 Media consolidation and news content quality 媒体整合对新闻质量的影响在理论上是模棱两可的,实证证据也很少。 这篇讲的是瑞典的新闻学研究,对我参考较少 Deliberation in online political talk: exploring interactivity, diversity, rationality, and incivility in the public spheres surrounding news vs. Satire 政治讽刺通常被认为以不同于传统新闻的方式丰富了公共领域。本研究考察了在线政治谈话对讽刺的审慎性是否与对常规新闻或党派新闻的审慎性不同。分析侧重于四个规范标准:交互性、多样性、合理性和文明。对 YouTube 评论的手动内容分析 (n1/42,447) 显示,围绕政治讽刺的公共领域显示出一个显着的优势:不文明行为较少,无论是在不礼貌还是不容忍方面。令人惊讶的是,除此之外,讽刺的公共领域与常规新闻并没有太大区别。对党派新闻的评论更加固执己见,意识形态也更加多样化。这些发现表明,由讽刺引发的在线政治讨论并不逊色于传统新闻。此外,本研究强调了不同规范性标准的存在通常是相互关联的。 这篇纯粹用于了解知识,也没什么意义。 公众对新闻信任度的变化是研究人员和从业者都深感担忧的问题。我们使用 46 个国家/地区 2015 年至 2023 年的数据来探索对新闻的信任是如何变化的,同时也探讨了与社会人口统计变量的联系、媒体系统的差异以及不断变化的新闻使用模式。我们发现 (a) 自 2015 年以来,人们对新闻的信任度总体上略有下降,但 (b) 不同国家的趋势也不同。更具体地说,在媒体环境中,信任度下降得更多,这些环境因电视新闻的使用而变得不那么结构化,而社交媒体新闻的使用则越来越多地结构化。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媒体使用结构的变化如何成为解释近年来信任动态的核心,这为在信任被侵蚀的地方恢复信任提出了新的途径。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平台对于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为每个人提供相同内容包的广播电视、广播和印刷报纸的重要性已经停滞或下降。与此同时,世界许多地方对新闻的信任度已经下降(Newman et al., 2023)。 结论:信任程度和智能媒体的普及有关,信任程度和用户的年龄学历有关。 思考: 真实与信任的关系: 这个问题涉及到**认识论伦理学**(Epistemological Ethics)中的一个观点,尤其是关于**信念形成**和**真理接受**的讨论。具体来说,它反映了**实用主义伦理学**(Pragmatic Ethics)或**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的某些思想。 1. **实用主义伦理学**: - 实用主义强调信念的实际效果和实用性,而不是单纯的客观真实性。即使一件事是真实的,如果它不符合人们的经验、利益或社会共识,大众可能不会接受它。 - 例如,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信念的价值在于它对生活的实际影响,而不仅仅是其真实性。 2. **社会建构主义**: -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和信念是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即使某个事实是真实的,如果它没有被社会广泛接受或认可,人们可能不会相信它。 - 例如,科学史上的许多发现(如地球是圆的)在最初提出时并未被大众接受,直到社会和文化条件成熟后才被广泛认可。 3. **道德心理学**: - 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的信念往往受到情感、偏见、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逻辑或事实。因此,即使一件事是真实的,如果它与人们的价值观或情感相冲突,也可能被拒绝。 总结来说,这种现象可以体现**实用主义伦理学**或**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信念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事实本身,还与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关于媒体信任问题的书籍: Trust and Communication in a Digitized World: Although numerous trust crises illustrate that trust relations have become more fragile in a digitized world, several contributions give evidence that the Internet provides options for enhancing trust. 种种证据表明智能媒体环境中用户的信任更加脆弱。 Anil Kunnel and Thorsten Quandt elaborate on the concepts of relational trust and distrust. Whereas relational trust encourages interactions and helps build relationships, the function of relational distrust is to prevent hazardous relationships. Kunnel and Quandt’s model of relational trust and distrust in social relations discloses those elements that contribute to a shared identity and strength of ties—especiall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il Kunnel 和 Thorsten Quandt 详细阐述了关系信任和不信任的概念。关系信任鼓励互动并帮助建立关系,而关系不信任的功能是防止危险的关系。Kunnel 和 Quandt 的社会关系信任和不信任模型揭示了那些有助于共同身份和纽带强度的因素——尤其是在网络技术的条件下。 Even in the digital world, trust is still trust—however, a number of components of the process of trust change. 即使在数字世界中,信任仍然是信任,但是,信任过程的许多组成部分会发生变化。 The trust in the correctness of the information may well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e trust placed in The Guardian, the trust placed in the British press, and perhaps also the general trust placed in the media. However, the trigger for the action is the journalistic text. 对信息正确性的信任很可能受到对《卫报》的信任、对英国媒体的信任,以及对媒体的普遍信任的影响。但是,该行动的触发因素是新闻文本。 2.21看论文。晚上休息。 《Visual misinformation on Facebook》 However, conclusions that the amount of mis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 is small or declining may have been an arti fact of the specific methodology used in nearly all previous re search. Most studies have operationalized misinformation as article links to problematic web domains, without examining image posts which account for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content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in the case of Facebook, image posts are the most common post type, accounting for roughly 40%of posts on political pages and public groups focused on U.S. politics. 然而,关于社交媒体上的错误信息数量很少或正在下降的结论,可能是几乎所有之前研究中使用的具体方法的一个直接事实。大多数研究操作错误信息文章链接到有问题的网络域名,没有检查图片帖子占大量的内容在社交媒体平台的Facebook,图片帖子是最常见的帖子类型,约占约40%的帖子在政治页面和公共团体关注美国政治。 虽然是关于虚假信息,但是主要讨论的是图片,目前没看到和真假、信任问题有关的探讨。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re persuasive than humans? A meta-analysis》 人工智能 (AI) 技术的快速部署使 AI 代理能够承担各种沟通者角色,例如虚拟助理、机器人记者和 AI 医生。本研究对 121 项随机实验研究 (N = 53,977) 进行了荟萃分析,这些研究比较了人工智能和人类能动性对说服结果的影响,包括感知、态度、意图和行为。结果表明,就整体说服结果而言,AI 代理与人类一样具有说服力。就不同类型的结果而言,人工智能在塑造行为意图方面不如人类有效,但在引发感知、态度或实际行为方面与人类没有显着差异。此外,观察到 AI 传播者的不同角色、通信方向、实验设置和人口细分的异质模式。讨论了这些发现对 AI 时代人机通信和说服的影响。 The rapid deploy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has transformed almost all domains of human life in recent years. Advancements in deep learning,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have greatly enhanced machines’ efficiency in processing, curating, and analyzing data, making machines more “intelligent” than ever. More importantly, machines can upgrade their problem-solving capabilities iteratively through collecting vast amounts of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optimal solution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IBM Cloud Education, 2020). In other words, machines are “thinking” and becoming “human-like,” which is exactly what Turing (1950) envisioned in his seminal piece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换句话说,机器正在“思考”并变得“类人”,这正是图灵(1950)在他的开创性著作《计算机与智能》中所设想的。 由于机器启发式方法包含积极和消极的刻板印象,基于 AI 的任务与相关机器特征之间的契合度可能会影响 AI 代理的效率。例如,在自动化新闻的情况下,新闻记者传统上被要求遵守高标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机器无偏见的刻板印象可能会导致对机器作者的好感,由算法撰写的新闻文章被认为比人类撰写的文章更客观([url=]Liu & Wei,2019[/url])且偏见更少([url=]Cloudy et al., 2021[/url])。 For instance, in the case of automated journalism, news reporters are traditionally held to high standards of objectivity and im partiality; therefore, the stereotype that machines are unbi ased may lead to favorable perceptions of machine authors, with news articles written by algorithms being perceived as more objective (Liu & Wei, 2019) and less biased (Cloudy et al., 2021) than human-authored articles. 思考:机器更客观? 总之,关于人工智能是否比人类更有说服力,理论和实证研究尚未达成共识。近年来,在各种情况下出现了支持不同解释的实验证据。In summary, the theories and empirical studies have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regarding whether AI is more or less per suasive than humans. Experimental evidence supporting dif ferent explanations has emerged in various contexts in recent years. 2.22.2025 周六上午参加学生会面试。 |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最近的尹锡悦政变的事。 PPT1:尹锡悦、政变等图片 PPT2:事件摘要,如网络 这个事件并不复杂,尹锡悦要政变,失败了,被反对党联名要弹劾下台。那么这个事件有两个直观的问题会引人发问: 1. 为什么要政变? 2. 为什么政变失败? 我的演讲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谈谈背后存在政治方面的值得思考的点。但是在此之前,我还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朝韩? PPT4:为什么是朝鲜,配国旗、世界地图各一张。 大家可以看到世界地图,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世界只存在一个国家,那么世界的首都应当在哪? 根据理想主义者的说法,答案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也就是曾经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大概在这个位置。因为欧亚大陆是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密集,文化最繁荣的地方,所以世界的中心一定是在欧亚大陆而非美洲或非洲。四大文明古国除了埃及都是在欧亚大陆之中,连埃及也是在欧亚大陆的边缘。伊斯坦布尔既靠近欧洲,又能同时联通亚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地缘优势,当仁不让。 但我以为,我们还有一个选项,那就是我国的西安,长安。以亚洲腹地的关中平原为依据,连通西域与欧洲。汉代时期由于定都长安,已有张骞出西域古罗马帝国联络,在当时名为“大秦”。后世以长安为首都的王朝,多能联通中亚,且多长命。背后的地理与人文逻辑不是本课的重点,我在此埋个坑,感兴趣可以日后交流。 但无论如何,世界的中心一定是欧亚大陆的中心,而非其他地方,直到门罗主义的出现。 PPT5:门罗主义图片与简介 门罗主义是美国在二战时期与二战后提出的主张,与门罗主义对立的是孤立主义。孤立主义是美国二战前的一贯主张,即不干涉欧洲的事务、欧洲爱干啥干啥,打仗也好矛盾也好与我无关。但到二战后发现玩不转了,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表象原因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为了报复投下原子弹,打破了孤立主义的传统。但其实背后的深层原因远不止如此,深层的原因是一战以后英法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没有办法容纳美国和德国的生存,德国选择了开展,而美国不得不介入欧洲事务以消化工业产能。我在最近的一篇杂文里谈到了这个问题,在我的公众号上,如果感兴趣我们可以再交流细讲,在此也不多谈。 于是就有了门罗主义。门罗主义就像一个牵线木偶,美国是大手,欧亚大陆就是木偶。这就是对门罗主义我的最简单解读。即:世界的事务就是美国的事务。美国从此扮演起了世界警察的角色。 我们继续看世界地图,试想,美国这只大手想要掌控世界文化的中心——欧亚大陆,有几条路? 答:最简单、最直接的路就是两条。一条是欧洲,美国通过文化的连接、金融的掌控、军事的买办,深刻控制了欧洲。那么还有一条路就是亚洲,美国想要它的影响力介入亚洲,必不可少的一条路,就是欧亚大陆的跳板、亚洲的港口:朝鲜半岛。朝鲜半岛自古贫瘠,粮食难以自给自足,我国因此从来没把它纳入版图,就连越南都曾在唐朝被纳入我国版图,朝鲜半岛却没有,可见其统治意义实在不大。直到现代:朝鲜战争发生,也就是我国的抗美援朝。 金日成试图效法中共打三大战役,迅速拿下南边李承晚政府的韩国,不料没有这个实力。(三大战役为什么时间都安排的这么近,1963年的越战给了我们答案,因为如果打的慢,流亡政府就会请求美国帮助,而美国因为门罗主义和二战后抵制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参战,这个国家就会被美国拖入战争的泥潭,不得不赞叹老一辈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金日成在即将统一朝鲜半岛的时候,只剩下釜山没有打完,也就是丧尸电影釜山行里那个釜山。但是美军仁川登陆了。朝鲜战争开始,这里的历史不再赘述,大家一定都知道,结论就是画了一条三八线。 朝鲜战争的三个赢家:台湾、日本、苏联。美国本来不打算阻止中共解放台湾,但是朝鲜战争一打,美国航母就开进了台湾海峡,直到现在这事都没有解决。日本是美国在远东的军火生产线,因此赚得盆满钵满,苏联则借朝鲜战争拖垮了中国,苏联是历史上最不希望看到中国富强的国家,没有之一,现在当然美国更不希望一点。足以见斯大林之用心险恶。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朝鲜半岛的问题,从来不是他们的自己家的事务,而从来都是美国的、中国的、苏联的事务,是地缘政治最大的角逐场和人类社会的宏大试验品。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没有国格,“国格”是我自己提出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先提过这个说法。身而为人,我们有“人格”,我们要求自己被尊重,要求独立和自由,这就是人格。国家也是,国家有自己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力,如果没有,那就是缺乏国格。 (再配一张万历三大征的图片,有时间我讲一下) 因此,这也造就了韩国朝鲜一模一样自卑且自大的文化心理。譬如,朝鲜的历史书,将中国志愿军的贡献抹得一干二净,认为是自己战胜了美军,甚至朝鲜拯救了中国的解放战争,权威资料可以见朝鲜华裔李唐对朝鲜历史教科书的翻译。韩国的历史书,认为古代高丽拥有了半岛、中国东北、即俄国的部分领土,古高丽拥有7000年文明,古高丽的文字影响了中国汉字的起源。注意,以上荒诞不经的言论,全部都是朝韩历史书的真实记录,本人在此绝无夸张。朝鲜提出所谓的“主体”思想,就是指一切行动都要为了国家的主体服务,我们可能乍看这个概念感觉不理解,不知所云,因为我们的国家从来都是人类历史的主体,而他们是客体,所以才要强调“主体”思想,包括现在韩国各种文化申遗偷文化行为,都是为了掩盖其自卑。 综上,对于朝韩关系的研究的必要性,我已基本论述。总结三点: 1.朝韩是中国政治的缩影并继承了儒家文化的糟粕,通过他们反思自己 2.韩国朝鲜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试验品,在不断验证哈耶克等思想家的观点 3.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好,下面我们讲政变。 先讲政变为什么会失败。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事:我们目前看到的新闻媒体的报道等等,只有“戒严”的字样,那为啥我一直在说政变,这两个什么关系。解释一下:首先,戒严就是革命、政变的结果,革命成功了,换了老大,防止大家闹事情,就戒严一下。或者是权力出现极大真空,为了防止干部闹事,也可以戒严一下。我们下面会讲现代韩国的历史,也会揭示这种操作。但是尹锡悦犯了反人类常识的一个错误: 他就是总统,他要革谁的命? 那我就要再解释一下,非常简单。戒严这东西,就是革命成功了防止大家闹事情,于是宵禁、禁止出行等等。尹锡悦不需要革自己的命,他就是单纯不想让大家出门,为什么呢,因为那帮议员马上要去弹劾他了,把他赶下台了。所以他整这么一出闹剧不让大家出门,属于是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结果呢,发出的戒严声明语焉不详,革命大忌语焉不详,军人指哪打哪,他都不说清楚在哪防守,在哪进攻,杀几个人,哪些人不用杀,军人怎么知道该怎么办。此外,韩国由于民间仇视军队情绪很高涨,加上军队高层长期腐败,军人吃的很差,随便找一家火锅店,小料台可能没有韩国正常一餐丰盛,但绝对比韩国军人餐丰盛。不要小瞧了吃的威力,吃不好,首先没有战斗力,军人作战磕磕绊绊,翻个窗户都翻不动。其次,吃不好说明军人的威望、声望低。韩军过街人人喊打,没有斗志何来战斗力。中国极其拥护军人,爱戴军人,鱼水之情世所罕见,所以军人吃的丰盛,如果哪个战区军人吃的差一点,省长市长军区负责人第二天就得进去。法律不让他进去,舆论都会把他送进去。这样的鱼水亲情韩国是理解不了的。韩国军人为什么吃的差,单单这一个话题,又可以讲一堂课,涉及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多方面历史背景,所以我再次埋个坑,有兴趣的我们再交流。总之,尹锡悦在任期间,由于“忠诚”的外交策略,添置了高额的美军驻军军费,军人吃得更差了。军人跟着他都吃不饱饭,跟着他革命难道能吃饱饭吗?所以正常人都不会替他卖命。而且,如果尹锡悦下台了,这些参与戒严的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被清算,韩国继承了儒家很坏的一点,就是喜欢清算,为了不被清算于是军人就当街摆烂,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演都不演了。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出闹剧:尹锡悦说,防守国会大门,防守国会大门啊!军人就真的只防守国会大门,结果68岁的李在明举着手机翻墙进去了,一遍翻墙还一边直播,民主国家的政治普遍有娱乐化,所以很在意宣传,这种涨脸很重要,李在明上了大分。这个李在明我简单介绍一下,他是接文在寅的班,主张朝韩缓和,之前政绩也比较好,亲和力很高。但是被检察官查出来有贪污腐败,他上诉,韩国嘛,这种指控很稀松平常,没什么大不了。检察官是谁呢?就是尹锡悦,尹锡悦的势力羽翼就是检察官集团。这就更正常了。 李在明被指控,当时恰逢一件事,就是日本排海核污水,尹锡悦主义强调忠诚,日本美国都要舔,那日本不是美国的狗吗?韩国可以做美国的狗的狗,所以日本排海,民间闹得很凶,但尹锡悦没发声,这就很不好,当时谁声音最大呢?就是李在明,他选择绝食抗议,我们大家应该还都记得他,一方面可以掩盖检察官检查的风波,另一方面可以给自己刷一波人气,又可以给尹锡悦将军一下,民间闹得越凶,尹锡悦越尴尬,可谓一石三鸟。 李在明的介绍到此结束,说回尹锡悦。 尹锡悦政变的失败以什么告终?就是韩国议员纷纷涌入国会宣布戒严无效,那么尹锡悦的命令就无效力了。议员们半夜投票,一大早戒严就结束了。许多学生本来以为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了,结果一大早又要去上课。尹锡悦就这样闹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笑话。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在民主国家才会有戒严这个概念的存在,因为大家本来可以自由走动,不让大家行动只能靠军队暴力,但是在专制集权国家则没有这个说法,金正恩疫情时候封住朝鲜人民,难道需要戒严吗?将军的命令谁敢不听,不听就掉脑袋。(无任何不良引导)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想起了八十年代韩国的另一场成功的政变。那就是被翻拍电影首尔之春的 全斗焕的革命。堪称是教科书级别极其精彩的革命。 在此我们再回顾一下韩国历史: PPT: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金泳三——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朴槿惠——文在寅——尹锡悦 这并不是全部总统,有些极短影响不大的就省略,比如崔圭夏等。 李承晚是现代韩国国父,毁誉参半,朝鲜战争中被金日成打的落花流水。晚年逃亡美国。对了,朝鲜的三代领导人,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也很值得一讲,不过在此时间有限,我继续埋坑,有兴趣可以交流。 李承晚之后的代理总统被朴正熙推翻,朴正熙武装造反,所以特别担心手下也早饭,不同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朴正熙让手下敬礼必须喊“忠诚”,多少有点掩耳盗铃。韩语的忠诚读作cong song,所以中国人看韩国电影这一段听起来像“葱葱”。朴正熙难以简单评价,朴正熙时代奠定了汉江奇迹,现代、三星、半导体等等大企业大财阀的崛起就是在那个时候,对韩国的贡献摆在那。但是,朴正熙为了外汇,让韩国女孩服务美国大兵,又把韩国壮年送入越南战场当炮灰,将韩国一代人的鲜血注入了汉江奇迹,取得如此的经济收益,不得不让人反思。(另,就是在越南战场,韩军创造了部队火锅。)(上山下乡) 朴正熙发展财阀经济的同时又利用军权打压财阀,财阀对他又爱又恨。朴正熙终究难逃被造反推翻的命运,被手下杀害后(金载济),崔圭夏又代理总统,于是给了全斗焕造反的机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数一数二经典的造反名场面。整个革命只死了四个军人,可见厉害的造反绝不是毫无头脑的杀戮,而是充满艺术的梭哈。 全斗焕当时的职务是管军人的,中国网友喜欢叫他全小将。明的,他是负责调查朴正熙死亡的临时部门的最高负责人,拥有戒严的权力;暗的,全斗焕是朝鲜战争时期被送往美国的较早一批军校学员,在军队内部有极大势力和威信,他成立了“一心会”,其实就是和将士们吃肉分汤,看似共商大计,其实“为稻粱谋”而已。 我们再对比尹锡悦。不难发现,他连最基本的军权都没掌握,更别谈在军队中树立威信,而威信是造反的基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给日后需要政变的人提供了失败教训。其次,政变打的是信息战,全斗焕政变时的身份是联合调查组长,一手负责彻查朴正熙之死的最高权力,拥有对所有信息第一时间掌握的能力。全斗焕通过这种方式向国防部长、总统散布虚假信息,引他们入局跟着一起梭哈。但尹锡悦显然被冲昏了头脑,政变是需要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还有人知道的是错的信息。结果他连自己的党内手下,韩东勋这帮人都没有透露信息,把自己最有可能争取到的人都排除在权力之外,就使得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全斗焕的做法是梭哈自己身边的军官,直接点对点逮捕总参谋长,这是正面教学。 值得一提是,全斗焕这么一个造反上位的人,理应不忠不义,但实际上在八十年代大陆和台湾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帮我们办了一件大事,当时东北两位仁兄劫持一飞机的人质想要逃到台湾,停在韩国济州岛中转,全斗焕高度重视此事,救下所有人质并将这两位仁兄以罪犯身份交由台湾。我国外交部出使韩国,对他表示高度感谢。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历史并非非黑即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和标签化。 接着聊韩国历史:(卢泰愚) 下面的两位对韩国的民主化进程有重要贡献,就是金泳三和金大中,我们讲到戒严的存在本身就是民主的体现,就得益于这两位仁兄。金泳三是学哲学出身,是韩国第一个文人总统。金大中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他曾经是记者。这两位我没有很感兴趣,因此也不多谈。 然后就到了卢武铉和文在寅时代,这两位是我最佩服的。卢武铉和文在寅早年参军,文在寅是特种兵,身体素质很强。之后两人干起人权律师,卢武铉积累了政治资源一直做到总统,文在寅表示自己一辈子不会从政,但卢武铉下台之后的朴槿惠、李明博以“莫须有”的罪名检查他的贪污问题,卢武铉不堪受辱,跳崖自杀。在卢武铉的葬礼上,李明博到了现场,卢武铉的学生痛骂他,文在寅忍辱负重、鞠躬道歉。当时的文在寅内心已中下复仇的种子, 在竞选成为总统之后,文在寅在卢武铉的忌日前,将朴槿惠、李明博送进了监狱,朴槿惠的罪名是闺蜜,李明博则是非法经营。这简直是一部爽文,主角就是文在寅。 卢武铉沉冤得雪,大仇得报。卢武铉生前,很喜欢江水这个概念,他希望人们能向江水一样,无论遇到这么挫折,都能汇聚在一起,奔腾入海,文在寅在纪念卢武铉的自传中写道:愿为江水,与君重逢。韩国许多人不喜欢文在寅,我人生的愿望之一,就是能在文在寅书店和他留一张合影。文在寅还有非常多值得讲的,但是时间有限,我们日后再说。 现代韩国历史,至此告一段落。 最后我们再对尹锡悦戒严做一个总结:上面已经说了,尹锡悦戒严是不得民心之后的一种逼上梁山的玩法,那为何不得民心,其实这还是回归韩国的地缘政治局面,根源是没有办法实现独立的国格,尹锡悦信奉忠诚主义,尊美国日本,这是民众不希望看到的;朝韩本身是一家人,尹锡悦对朝鲜变本加厉地隔膜,金正恩今年也宣布断绝两国关系,在宪法中将韩国定义为头号敌人,这是百姓不想看到的;尹锡悦就这样在百姓和美国中间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根源上来说,这是任何领导人都没法解决的难题,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医疗改革他没有处理好,大家都不满意。但尹锡悦做得尤其差,如果说这只是政治家的能力不够,戒严的表现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智商。事实上,我理解出问题的地方并非他的智商,而是他无法冷静的思考。很多人一生建功立业,但无法在危急关头保持冷静,出了太多岔子。“吕端大事不糊涂”,并不是许多人都拥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能力。 朝韩的分裂,短期内是不会解决的,除非中国或美国消失一个。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很希望他们统一,一家的兄弟隔着墙,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但从大局出发,朝韩目前看来如此维持,朝鲜继续他的自定义创造模式,韩国继续在内耗、分裂的路上渐行渐远,或许是目前地缘政治的唯一解。这是令人惋惜叹惋的。真可谓: 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 以上就是我对尹锡悦政变、朝韩历史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时间有限,我能讲的还有很多,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有机会再聊点别的,谢谢大家。 |
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经历书荒,不是说没有书看,而是那些书都不得我心,没有揭示我内心深处的东西。书荒之时,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书。(王鼎钧) |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