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新闻传播学期刊集刊主编论坛:学术论文贵在创新 2015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于7月19日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本届大讲堂邀请50多位传媒领军人物,既涵盖了学界泰斗,也有业界精英,为来自海内外160余所高校的350余名学子带来最新的传播资讯与研究动向,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进而深化对新闻传播学科和传媒业的认识。 在大讲堂期间,第三届新闻传播学期刊集刊主编论坛于7月22日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浚浩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谢耘耕教授致开幕辞。8位来自新闻传播学SSCI与CSSCI期刊集刊主编莅临论坛,并与传媒学子们展开热切交流。 论坛开幕伊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谢耘耕教授上台致开幕辞。谢耘耕教授首先对各位新闻传播学期刊集刊主编的到来和同学们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谢耘耕教授指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来到了它最好的时期,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也逐步显现,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是诸多学者和学子努力追求的目标。为解答实践中的问题,论坛集中邀请到新闻传播学类SSCI期刊、CSSCI来源期刊的主编与编审,以及国际著名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致力于将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中,以国际化的视角与标准探讨新闻传播类期刊的未来,并与传媒学子共同分享经验,一起感悟心得,进而促进学术探索向更广泛更深入的空间发展。 随后,8位来自新闻传播学SSCI与CSSCI期刊集刊主编就学术期刊集刊的现状与发展、国际化转型趋势、学术论文写作的创新性和规范性、学术论文投稿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做了主题演讲,并且在圆桌对话环节详尽耐心地回答了学员们的提问。以下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新闻大学》杂志主编黄芝晓,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朱鸿军,《新闻记者》主编刘鹏,《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张国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编审刘小燕,《编辑之友》副主编、编审吕晓东,美国俄亥俄州Bowling Green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Journalism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主编哈筱盈,国际SSCI《亚洲传播学报》主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郝晓鸣在第三届新闻传播学期刊集刊主编论坛的演讲概况。
黄芝晓:新媒体环境下要开拓眼界做学术 作为《新闻大学》主编,黄芝晓教授从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学术、学术期刊如何走向国际、学术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主题演讲。黄芝晓指出,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术理论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新媒体。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阶段,学术理论研究要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开拓眼界做学术,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技术都加以考虑,学术是实践的理论升华,学术研究只有紧跟实践发展的脚步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黄芝晓提出,学术期刊走向国际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采用英文的方式书写,也不是照搬外国理论来研究中国问题,而应具有针对性。黄芝晓指出,学术是实践的升华,相关重要的理论是从实践中发现并提出的。目前,学术界存在着新闻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脱节的现状。基于此,黄芝晓提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在保证新闻核心理论不变的基础上,创新研究手段与表现形式,在变与不变中做好衡量,写出更有深度更加新颖的研究论文。
朱鸿军:学术论文要有创新点 朱鸿军就学术论文投稿从形式和内容上的规范性问题,给学员们做了十分详细的讲解并提出了宝贵建议。朱鸿军特别强调,学术论文要有自己的创新点,这是决定一篇学术论文是否会被采用的关键,也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生命力所在。 朱鸿军指出,在研究生阶段,应熟练掌握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打好研究方法的基础,同时,要善于从多学科多角度去解读分析自己的研究领域,这样才能有所积淀,有所创新。
刘鹏:学术论文写作要有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刘鹏指出,要写好学术论文,必须具备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起点,而创新意识是学术价值的基础。 刘鹏指出,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在规范性、理论性上有所进步,但是在问题意识方面并没有提高,甚至有“理论登台,思想退场”的倾向。纵观那些优秀的学术成果,其共同特征就是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那些立足中国现实,深入研究新闻传播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会受到广泛重视与关注,因此,刘鹏指出,学术论文的写作要具备问题意识。 目前,新闻传播学研究水平低、重复生产的现象还很严重,学术论文写作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性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比如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视角等等。学术创新首先避免人云亦云,其次要有开拓的学术视野,再次需要具备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其中,文献综述是学术创新的基础。文献综述不是简单的篇目罗列,而是相关领域重要期刊、重要作者的文献中核心观点的提炼,文献综述写作过程既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也是指出前人的不足、超越前人的过程。
张国涛:学术论文投稿——细节决定成败 张国涛在演讲中,着重强调了学术论文投稿的细节性问题。张国涛指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能否被期刊刊登发表,一些细节往往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例如,在投稿的邮件正文中要写清楚自己的论文信息和个人信息,包括论文的创新点、摘要、个人联系方式等,这样主编才能快速了解该论文的核心思想,并在确定用稿后及时联系到作者;投稿邮件标题要以论文标题和个人信息命名,方便主编查找;并且再一次强调了在论文投稿时切忌一稿多投和一邮多稿。
刘小燕:学术论文写作不要走入误区 刘小燕在对《国际新闻界》做了简单介绍后,运用详细的图文资料向传媒学子们介绍了期刊编辑具体的审稿流程,强调了《国际新闻界》在匿名审稿工作中对稿件的公平对待。 刘小燕以其多年从事编审工作的经验以及近年来《国际新闻界》的退稿实例,向学员们讲授学术论文投稿要求,并指出学术论文的写作不要走入以下误区。误区一:选题小而偏,学术意义微小或无意义;误区二:选题大而不当;误区三:商业意义大于学术和行政思维;误区四:媒体作品宣传和微观新闻史;误区五:缺乏问题意识,研究价值有限。
吕晓东:学术贵在创新 吕晓东向学员们分享了做学术和做学术期刊的三种困惑。第一种困惑为做学术的无奈和学术期刊的担心。吕晓东针对当前学术研究者痛苦地做学问的问题,表示了学术期刊的担心,提出了希望学术论文作者的思想能够保持鲜活的期许。针对第二种困惑——关于应该关注权威期刊还是非权威期刊。吕晓东讲到,对权威的定义存在争议,但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更有研究价值、有突破性与创新性的刊物。最后,针对第三种困惑——在学术压力环境下,是应该关注学术态度还是学术事实,吕晓东讲到,当今的学术编辑抱怨很多、期许很多,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分析,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哈筱盈(Louisa Ha):学术论文要注重原创性和创新性 哈筱盈在演讲中谈到,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注重原创性和创新性并举。《新闻与大众传播》期刊刊发的论文必须是在新闻与大众传播研究领域对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有着显著贡献的文章,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应该具有正确的理论的基础、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设计、详细准确的案例支撑、合乎逻辑的组织与表达和见解深刻的结论。 随后,哈筱盈向传媒学子推荐了一些国内外的外文期刊,并具体讲述了《新闻与大众传播》在审核论文时,对论文内容写作上的要求,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其中特别提及了论文内容的原创性及新颖性。
郝晓鸣:学术研究要有全球视野 郝晓鸣首先介绍《亚洲传播学报》的简史、办刊宗旨、审稿程序、主要内容以及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指出《亚洲传播学报》是有关亚洲传播最好的刊物,作为SSCI期刊为亚洲的传播研究提供了国际平台,促进了亚洲传播研究的提高。 其次,郝晓鸣指出,新闻传播学学术理论的研究要站在整个亚洲、甚至整个世界的高度,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与眼光。我们的学术论文不要仅仅局限在“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为什么”,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最后,郝晓鸣教授特别强调,无论你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只有开拓眼界思维,站在全球化全人类的高度,才能写出有创新、有见地的优秀学术论文。
八位学者及主编发表主题演讲之后,论坛进入“圆桌会议”阶段。在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的对话中,学生就调查问卷数据真实性、期刊收费乱象等问题向嘉宾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针对调查问卷如何保证数据真实性的问题,哈筱盈指出,大数据并不代表进行大规模的数据统计,一些样本本身就是通过小数据来反映大数据。此外,样本的真实性与问卷题目的设置具有密切关系,正确地设置题目,不要苛求完美。针对期刊收费乱象,刘鹏首先指出,这是一种需求刺激市场的常见现象,但是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发表学术论文更应该看中质量,这才是学者的科研态度的正确体现。(闫玮,王宝迪)
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gwNTgyMA==&mid=208470867&idx=1&sn=a6f398a70d935777e0d8dfbb44c05df5&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