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不在师生问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1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 2015-12-05 何评时代 古语今世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
专家批评:一些大学教师忘了启发式教学

这几天,听一些专家谈起大学本科的课堂教学。
很多人感叹,现在的一些大学老师,似乎忘了启发式教学这回事。一堂课、连续的两堂课,往往都是老师在讲台上一直讲,一直讲,一直讲到下课。有一些老师还是很认真,将知识点进行精心的编排,体现在PPT上。
比如,老师能够将课堂内容的中心词“公平”的定义进行整理,将各家之说一一呈现,然后一一解说。乍看起来仿佛是“知识的盛宴”。
但是,老师为什么非要帮大学生们把知识掰碎了、揉开了、嚼烂了喂到学生嘴里呢?
没有了咀嚼过程,直接吸取知识的精华,真的好吗?
讲这个事例的这位专家没说课堂上同学们什么反应。不知道是聚精会神听讲呢,还是萎靡一片,甚至有学生靠玩手机、刷微信度过“漫漫长日”。

2
大学生需要知识吗?


课堂老师包办,学生只有听的份儿,注重了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习能力、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是瘸腿的教育。
有的专家就直接点出来,大学课堂上,师生问答、同学辩论的场面,看到的太少了。

其实,学生到校学习,并不是仅仅要学习知识,他们还要学习如何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甚至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毕竟,大学只有短短几年,获得的知识毕竟有限。再者,大学学习的知识,即使以后没有还给老师,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褪色、失效。而离开大学校园后的漫漫人生路上,对我们更加有用的是学会如何获取知识。

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精炼表达。大学四年、研究生几年,学生要学会“渔”,而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之“鱼”,更不能连“鱼”都没拿到,只拿到了记载你曾经拿过鱼的一纸证书。
面对学生的这需求,满堂灌的教师,显然是不称职的。

3
古希腊的产婆术

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综合判断分析的能力,在古希腊称为“产婆术”,这是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他跟年轻人对话,跟他们谈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或者现象,年轻人一开始以为自己对此是熟悉的,但是经过被苏格拉底层层盘问,最后才发现自己对此实际上一无所知,甚至自己的知识竟然都是错误的。

这种独立思考的威力如此之大,以至于雅典的公民们一致裁定苏格拉底摧毁青少年既有的“核心价值观”,毒害青少年,被判死刑。

4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式的“产婆术”师生问答,在中国就叫“启发式教学”。这是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中西巨人不约而同的发现,和对此的不同阐释。

中国巨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记录在《论语》里。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对照这个要求,现在的很多大学课堂教学都是有问题的。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弄明白的欲望,更没有百思不得其解,老师就将知识体系完美地呈现给了学生。
对于这种做法,有一种批评很深刻,如果你只负责将知识送给学生,难道你比谷歌、百度知道的更多吗?
老师应该做谷歌百度做不了的事情,教学生如何选择资料,如何综合分析、判断思考。
5
翻转课堂:启发式教学

现在在国外比较流行的“翻转课堂”,其实就是启发式教学的较好实现。在课下,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完成了资料的占有,到了课堂上,他们要做的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实现思想的碰撞。

老师要做的是,是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尽可能呈现,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不断“剥洋葱”,自己发现问题的实质。通过课前学习、课上辩论,学生就会达到“愤”的状态(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的状态(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这时候老师的点拨、启发才是最有效的。
这时候,教师真的一句话顶一万句。启发的一句话,效果抵得上满堂灌的一万句。
6
问答式教学有时候是虚假启发式教学

但是,话说回来,注重师生互动、师生问答的教师,就一定是我们推崇的启发式教学吗?
未必!
在此,我觉得特别值得指出来一点,课堂问答不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征。

我见过很多课堂问答,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讲公开课时候的课堂问答,课堂进行得行云流水,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回答地非常完整、精彩。学生的回答,很多时候甚至跟教材的表述一字不差。
一字不差的原因,当然是公开的秘密:所谓公开课,大都是“做课”,学生课前要么“深度预习”了,要么老师都先给讲了一遍了。

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进行得很完美,但是很完美就是最不完美。
试问: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就没完美回答,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本连“愤”和“悱”的状态都没有,谈何“启发”?要知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啊!
7
启发式教学不见得需要师生都动嘴

并不是充满课堂问答的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同时,我还有一个观点,并不是满堂没有问答的教学,就不是启发式教学。
老师问、学生答,只是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确认学生进入“愤悱”状态的一种手段而已,但绝不是唯一手段。

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启发式教学,师生不进行口头的对话,但是却始终进行思想的对话。
这种境界的最经典例子,是“拈花一笑”的典故。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这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最高级教学。不过,佛祖毕竟不是老师,其他人皆默然,其实就是他们都进入了“愤悱”状态,佛祖却也没有急着进行“启发”,而是需要个人自悟。

8
用思想催生思想

用思想催生思想,比用口头催生口头要直接、高效、深刻得多。
在《论语》里,有一段记载孔子对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的评价的。我在想,这也是体现了一种思想之间的对话,说明口头问答并不是高效率学习的最佳方式。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一开始,发现自己一直在讲课,但是颜回始终没有与他进行口头对话,也不提问题,好像对老师的讲课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一样。孔子有点生气,认为颜回是个不会学习的蠢蛋。后来,发现自己讲的东西,颜回都记下了,并且体现在行动中,才知道自己误解颜回了。
9
我推崇这样的大学启发式教学

我想,在大学里,更需要的是这种思想上的启发式,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魅力、学识,将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自己身上,即使没有口头问答,也随时在进行思想的问答。

老师口头没问,思想却在时时发问。学生口头没答,思想上却在时时作答。这种教师,可以称为大师。这种学生,也堪称善学了吧。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X+OSX+10.10.5+build(14F1021)&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ZJ0M%2BCDNFxctXDroAxx6aL9uv0PGwuPedK3YamVmPY8XmmJJ8Qvt8BUNbmQra%2FEB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