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都市报与深度报道:谁来拯救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30 12:4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深度新闻,业界、学界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基本上绕不开“特稿”“深度报道”“新闻调查”“深度调查”等说辞。深度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产品,长期为都市类报纸所倚重,并被当作报纸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牵引”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被看作纸媒专利的深度新闻也越来越“不受待见”,甚至被“抄了后路”。有新闻界同行悲观地感叹,“我们已经被互联网和移动终端逼得无路可走”。也有人不太在乎,认为“深度新闻是都市报的一张王牌,网媒在专业性方面很难赶得上”。基于此,我以多年管理与运营市场化报纸的经历提出浅见:都市类报纸的深度新闻仍有提升空间,但它面临的现实瓶颈亟待突破。

深度新闻兴衰:一去不返的“黄金八年”
    深度新闻的发展高峰出现在2003年至2010年,具有示范意义的好作品相对集中在《华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等,带动一大批都市报重视深度新闻的开掘并不断加大力度,形成佳作如潮、看点频现的局面。在一些因深度稿件在业界成名的调查记者心目中,这是深度新闻的“黄金八年”。
    很快,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媒体生态,都市报受到的冲击尤其明显。2011年至今,移动互联网“纵横”各个领域,此前在发稿时效上完胜各种周报和新闻周刊的都市报深度新闻,在门户网站的“夹击”和智能终端“抢攻”下逐渐失去传播优势。一些坚守在纸媒的朋友经常抱怨:“好不容易完成一个深度调查,结果还没见报就在手机上刷到了同样的题材!”坦诚地说,我供职的报纸也有这样尴尬的境遇。
    显然,被都市类报纸视为“制胜法宝”的深度新闻已褪尽芳华、直面惨淡。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新闻操作手法确已落后,都市报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但毋庸置疑,深度新闻这种媒体产品形态仍然被绝大多数都市报所珍视,神秘不再、优势被削弱毕竟不等于消亡,“黄昏过后,终究是黎明”,深度新闻要面对的,是如何突破“茫茫黑夜里的瓶颈”。

三大瓶颈“压缩”深度新闻生存空间
     梳理深度新闻在都市报演进的脉络,我们会发现媒体发展与自然界的节律现象巧妙暗合,受主客观原因制约,始终难以摆脱“生长—茁壮—繁盛—衰败”的规律。只是,深度新闻更像多年生植物,不会轻易在纸媒的寒冬里凋零,若能把握时机突破瓶颈,就有希望迎来“第二春”“第三春”乃至“第N春”。那么,都市报深度新闻面临的现实瓶颈表现在哪些层面呢?
     其一,“负面化情结”影响选材,深度记者在挑刺揭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们看到的深度新闻,很大一部分是负面报道,且多属于社会新闻范畴,题材单一,写作套路化,标题噱头十足,甚至掺杂猎奇和炒作,唯恐不能吸引眼球。
    社会现象丰富多元,新闻人物个性不一,公众普遍关注的人和事绝不限于负面范畴。南都在创设“深度”版初期就再三向采编人员强调深度新闻选题的四个价值判断标准,即“能否推动法治建设、能否提升政治文明、能否彰显道德效应、能否促进社会进步”。
    南都开了好头,而始终坚持用“四个能否”或类似标准去衡量选题的都市报却越来越少。原因很直接,实用主义与功利目的作祟。一些都市类报媒的负责人和我交流时坦承“这是无奈之举”,因为PC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相继抢占了信息传播先机,刷屏浏览的“秒读”趋势导致平实叙事、理性解析的稿件无人问津,唯有贴着“揭黑”“曝光”“解密”“大起底”“AB面”等标签,才能让读者“看得过瘾”。
    但是问题来了!负面题材的深度新闻充斥着报纸版面,一方面会强化那些喜欢看媒体挑刺或者揭社会伤疤的读者们的“耐负性”,诱发“审丑疲劳”,最终因嫌弃新闻“不够刺激”而抛弃报纸;另一方面,灰色基调的负面内容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商家不愿看到的,且不说曝光类的稿件本来就很难刊发,就算顺利刊登也难免给报社“惹麻烦。还有一个情况不容忽视,即政府部门应对舆情和解决危机的措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完善,深度报道如果不恪守客观叙事、理性建言的原则,一旦陷入“曝光与揭露是第一要素”的偏执状态,后果将不堪设想。
    其二,优秀记者陆续流失,深度报道领域的专业人才越来越难找。
    都市报深度新闻有过长达八年的繁盛期,主要归功于一批专业素养好、综合能力强的职业新闻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因深度报道而声名鹊起,被称为“名记”“调查记者”或“风云记者”。
    遗憾的是,在深度新闻“黄金八年”成就了都市报辉煌和个人职业荣耀的优秀记者,多数都陆续离开了传统媒体。笔者了解的知名记者,约有90%离开了原来供职的都市报,有人改行,有人创业,有人被门户网站挖走,有人做起了社交媒体。
    旧人已去,那就启用新人呗。问题是,此一时彼一时,传播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的如今,要物色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达到“黄金时代”名记们高度的深度新闻人才,何其之难!而今报纸的采编、发行、广告均受到互联网媒体强烈冲击,受众被陆续“抢走”,市场被逐步挤占,于是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在谋求转型,为融合新媒体发展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舍得像十年前那样不计成本“扶持”深度新闻的平媒,已经找不到几家。
    话说回来,只要都市报这种媒体形态存在,能做事的记者还是有的,但工作质量如何就很难说了。与都市报“黄金时代”的深度记者相比,现阶段占主流的年轻记者无论社会阅历、综合素养还是专业水准、实操能力,均不可同日而语。他们中的大多数很努力,但他们做的深度新闻普遍存在一个“致命的顽疾”——主动迎合新生代受众的审美趣味而习惯于“深度猎奇”或“深度刺激”,写作手法也向“快餐式讲述”和“碎片化呈现”妥协,于是,“伪深度报道”泛滥成灾,泥沙俱下,混淆视听,极大地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使濒临险境的都市类报纸雪上加霜。
    其三,传统老套的采编模式,使都市报深度新闻的传播价值大打折扣。
    报纸深度新闻的局限性首先体现在采编流程上,“选材—策划—报题—采访—写稿—改稿—编版—三审—清样”的固定程序需要人力与时间来执行,记者、编辑、主任、编委、值班副总和总编辑都围着深度新闻版“打转转”,这就必然会跟网络媒体拉开一个时间差,除非你的选题是“绝对独家”(信息爆炸时代,这种独家新闻一年也难遇到几回),否则报纸还没开印,网媒的相关专题就已被大量点击和转发。时效迟滞了,网络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报道就会使都市报深度新闻沦为“剩饭”,阅读率自然不高。
    单向传播模式也是都市报的“硬伤”之一。作为纸质印刷的出版物,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我们办,你们看”的特征,记者采访写稿,编辑改稿编版,老总审稿签样,随后印刷发行,整个过程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置身于“移动改变生活,互联网改变一切”的现今,受众更喜欢平台开放的互动传播模式,即使是被都市报人视为王牌的深度报道,仅凭新闻纸传播所能产生的有效到达率和释放的终端价值,也极为有限。
    深度新闻伴随都市报的发行而传播,其关注度、社会意义和舆论影响力仍不可忽视,但报纸上摊之后的内容附加值和二次变现能力将被新媒体“削弱”,至于市场信息收集、用户数据沉淀,就更无从谈起。

对症下药,重塑都市报深度新闻的品牌价值

   突破深度报道三大瓶颈的办法,毫无疑问是“对症下药”。
   首先,保持深度新闻的特性,从采编理念到操作手法都要扬长避短。善用细节讲故事的优势可继续发挥,但稿子必须信息充分,“干货”要多;选材务必找到挖掘真相、追根溯源和社会意义、民生价值的平衡点;采访写稿要确保立场客观、信息准确、文字平实、情感理性,不唯上、不炒作、不媚俗、重思辨,并在谋篇布局、切入角度、起承转合等方面展现深度记者扎实的专业技巧,适当运用符合当代主流受众风格的语言和记录历史的笔法,成就稿件的可读性、关注度和传播价值。
    其次,采编过程融入互联网思维,记者编辑转换角色,由采、写、编、评的执行人“变身”为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报社可以实行项目制,新闻就是产品,深度新闻是高精尖产品,而采编人员应该是产品经理,带着为受众和客户提供质量可靠的实用商品的理念去对待每篇稿件、每个版面。新媒体平台的打造固然重要,但多元化融合不能盲目,毕竟报纸做社区、论坛、微博、微信、App客户端之类,远不如门户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条件好。
    最后要说到人才的支撑。深度新闻领域固然“一将难求”,但只要再次擦亮都市报的品牌,在用人机制、薪资待遇和发展愿景上给人以切实可靠的期许,就不愁重建不了能打硬仗的深度记者团队。马云说,“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请坚守在都市报的管理者对照这两点认真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大家就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都市类报纸可以“好好的活着”,深度新闻也将在“互联网2.0时代”再次焕发“不朽的活力”。

作者:刘正红(黔中早报社总编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UxMzYwMw==&mid=210261230&idx=2&sn=687e895c2c317b3a21025362c0454fc0&scene=23&srcid=0929ffsPQFM8VAXLdNFPrbtJ#rd&ADUIN=931937134&ADSESSION=1443586890&ADTAG=CLIENT.QQ.5425_.0&ADPUBNO=2650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