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302|回复: 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任祎寒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22:2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5-10-13 21:24:44 | 只看该作者
异乡中秋
                    文/任祎寒
    在我的印象中,貌似每年的中秋节都是家人齐聚一堂,气氛仅亚于除夕夜。
    一大桌鸡鸭鱼鹅,一盘盘水果,一句句祝福,一堆堆各式口味各式包装的月饼,当然,最重要的是,一轮皓皓明月。
    昨天,家人朋友们都打来电话或者是发来短信,祝福中秋快乐,幸福美满。
    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对我说:“不在家没关系,我们等你。”
    我才明白,真正当你离开故乡,离开家人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一个要冷暖自知的人。
    离开了家人,我还有同学朋友呢。可家人离开了我,却只剩他们自己。
    为了不使自己第一个异乡佳节过得太悲惨,我早早约好了高中要好的同学,就说聚聚餐。
    早上起床后,快快弄完就出了门,我们三人相约在107广场。
    到齐后,我们三人决定步行到新区,在校外找一家饭店搓一顿。和要好的人走在校园里说说笑笑,也挺美好,感觉彼此就像亲人一般。从初中起就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的她们对我说,第一次在外面过节心里是有点不好受,但以后慢慢就习惯了,我们会一直陪着你。
    这份来自中秋的七年之约显得格外温暖。
    一路上我们时而回忆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生活,时而吐槽大学遇到的奇葩老师和同学,时而述说着心事,时而讲着笑话……    第一次感觉到,原本陌生的校园里充满了熟悉的味道。
     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小东门,我们随便找了一家干锅店,由于是过节,出来聚餐的同学特别多,我们等了将近半小时才上餐,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如老友几十年没见的兴奋。
     阿木说她们整个专业只有她一个彝族,还有同学因为她五个字的名字而去加她QQ好友,我就说笑道:“原来在凉山,我们汉族才是少数民族,现在你终于可以真正地做一名少数民族了。”但她却说道她一点都不觉得孤单,西科大有很多彝族同胞,而且大家都很团结。我们就这样一边吃饭一边说着些有的没的,由于我们三个专业都不同,所以可聊的更多。
    饭后,我们去水果摊上买了点苹果、提子和香蕉,然后又去超市买了一点月饼,绍提议去校友林坐坐。然后我们就提着吃的去了校友林。那里的环境真的挺不错,一片片绿荫,还有一些杂乱布置的石桌石凳,显得格外清幽。我们三人就在那儿开始水果式聊天,还借机与远在南京上海广州的同学们吹吹牛,他们都说挺羡慕我们的,我顿时觉得,他们一两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更是可怜,我也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友情。
    随便聊了会儿我们就又走了回去,睡了会儿午觉,我下午还有咱们实践部的聚餐。
    六点左右,我们实践部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一家干锅店,大家围坐在好长好长的长桌边,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聚餐。
五锅干锅上桌,大家一起动手,部长还贴心地为每一个同学准备了一个月饼,感觉大家就像一家人,很温暖。由于大家对彼此还不怎么熟悉,学长学姐们带头玩儿起了小游戏,确实让同学之间熟悉了很多,大家的交流也慢慢增多,越来越活跃。后来规定玩儿游戏输的人就要罚酒或者饮料,杯盏之间,大家就更放得开了,气氛越来越活跃。最后一齐举杯共祝中秋快乐,聚餐结束,一行人说说笑笑回到学校。
    回寝室后,惊讶发现班委们还为每位同学准备了月饼,室友们也买了一些,于是大家就边吹牛边吃月饼,就像一家人一样,无比温馨。
    睡前我给家人和一个特别要好的人打了电话,讲了讲这难忘的一天。
    第一个异乡佳节,缺了某些预想中的东西,却同时也意外收获了很多。
    异乡中秋,有你们不孤单。
                                                            2015928
板凳
发表于 2015-10-13 21:2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任祎寒 于 2015-10-13 21:27 编辑

                              来自一名高四生的启示
                                                             文/任祎寒
    昨晚坐在电脑面前,无聊翻看起QQ列表,发现“高如沐”这一栏中,高中同学的名字竟显得有些陌生,尤其是那几个正在被书海埋没的高四生。
    对,就是那几个义无反顾重返炼狱,等待涅槃重生的勇士们。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高四,敢于正视淋漓的分数。
    他们当中,不乏应届高考比我考得好,甚至好得多的人。或许是我不忍重温那段艰苦岁月,贪念大学的轻松愉悦吧,当我面对无力的分数,仍然鼓不起重新杀回战场的勇气和毅力。
    勇士们,真的好佩服你们,佩服你们在经过一年磨练和一次生死关后仍能踏上这条路;佩服你们暑假三月在看到空间朋友圈里我们各种旅游各种美食后,还能够沉下一颗学习的心,继续埋头于书海;佩服你们看到我们秀着大学校园、军训生活后,仍然对明年六月那个闪耀的自己满怀憧憬,仍然对明年九月那个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满怀希望。
    勇士们,真的佩服你们。
    随手拨通了其中一个勇士的电话,她是一个比我勤奋十倍的女生。
    电话一拨通,听到那个久违的远方的声音,不禁心底一颤——哦,原来我们已经被分隔在大学和高四。
    我大概询问了一下她们复读班的情况,以及她在那个班里的情况。她也细细述来,让现在麻痹在慵懒大学生活的我又再一次感受到了那种高三差一点点就崩溃的垂死挣扎之苦。毫不夸张,她目前在西昌市管理最严、时间压迫得最紧的川中复读。当我在民中时,就有人对我说过,川中就是凉山的衡水中学,一座高考上满流水线的加工厂。
    她说他们五点半起床,我却八点起床;他们一天十四节课,我却一天最多六节课;他们平均两天用一支笔芯,我开学买的笔芯现在却还满满的;他们把教材参考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我却拿着厚厚的书本发愁;他们每天跑步一千米,我却舍不得踏出寝室……
    她说,他们每天辛苦而充实。
    我却说,我基本就是睡觉、聊天、找教室、聚餐。
    如行尸走肉一般。
    她反过来告诉我,“你不能这样子,你要读好书,多读书,大学是你的。”
    我听着听着,竟觉得自己已没资格跟她谈学习,感觉我离那种有目标然后去奋斗的日子差了好远好远,一种变得堕落、颓唐而引发的愧疚让我一直哽着,像鱼刺不忍下肚般。
    她还说,她记得每个课间都用几个同学问我题时我的耐心,我笑着说还好吧,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呢。
    真正的只有上了大学,才会怀念那些高中三年每天见得不想再见的人,怀念那些一起流汗一起发愁,互相安慰互相鼓励的日子。
    我想了想,其实我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闲。我的千字文还没背完,我的《南方周末》和《看天下》还没看完,我龙新网发布的日志文章少之又少,我厚厚的课本还很陌生,我十二月份还有四级考试,我对龙新时报选题方面一无所知……
我们最后说道,共同努力,相互促进。
    挂电话之前,她说,“希望明年能有个更加优秀的任学长告诉我怎么少走一些弯路。”
    我也送给她,他们,一句汪国真的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谢谢你,教会我昔日的努力,如今的坚毅,永久的动力。
                                                             2015929
地板
发表于 2015-10-13 21:28: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任祎寒 于 2015-10-13 21:29 编辑

大海上的自我救赎
——观《侣行第二季第一期之大海我们来了》 有感
                                                    文/任祎寒
    喜欢《侣行》开篇的那段话:“我喜欢大海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挥飞到九霄云外。”
    我只是去过大城市,但没怎么呆过。就我去过的几次而言,我能看到城市人来自经济文化发达、医疗、生活条件优越的自豪感,但我更看到了他们的疲惫与倦意。这不仅是来回奔波于车海人流中身体的劳累,更是心灵将要被快节奏榨干的麻痹与呻吟。
    所以,不仅仅是他们,我们每一个行在旅途的人,都需要自我救赎。
    去年,包括了跨国公司公关、大医院医生、留学研究生和一对平凡情侣的一群人,将要历经18个月,途经24个国家,航行3400海里,来一场彻底的环球自驾游,只不过是在大海上。
    与其说他们这是对城市生活的一种逃避,一次大风海浪中身心的放纵,更不如说他们这是在借大海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升华,都能够再往自己的内心中扎得深一点,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世界。
    船长张昕宇分享了一段对话,让我很感动。
    张昕宇:“我能不能开一条帆船去南极?”
    别人:“这事中国人做不到。”
    张昕宇:“那我拿着中国护照去环游世界,完成我们自己的小梦想。”
    我可以想象,海上帆船自驾游必定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们敢于迈出这一步,告诉我们出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对了,张昕宇和伴侣梁红的小梦想就是去南极结婚,一个没有教堂教父,没有蜡烛鲜花,没有彩带音乐,只有皑皑白雪和笨拙企鹅的天地。
    他们为了一个雪白的终生约定漂洋过海,这是一对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梦想。
    第一集中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就是张昕宇对梁红的关心。张昕宇说:“梁红一晕船,就让我没办法思考。”为此,张昕宇还特地抓了一条鱼,他笑着告诉眼前那个晕船晕得快要无意识的憔悴人,“苏子叶加鱼肝,配一点鱼子,这可是晕船良药。”然后喂着梁红幸福地吃下去。
    第二个就是梁红对大家的影响。由于晕船,梁红除了啃一块又一块儿的压缩饼干,基本不怎么吃其他东西。加上时不时恶心呕吐,长期下去,她身体变得憔悴。即便如此,她每次在朝着大海呕吐完后,仍然回过头,对着大伙笑着说: “我没事儿。”这便是一种正能量,一种在困难中依然微笑下去的执着。
    我只是看了第一集,不知道后面他们会遇到哪些美丽的风景和惊险的遭遇,我愿意陪着他们,航行在大海上,让思想跟着浪花拍打,让灵魂得到救赎。
    我喜欢默克尔总理送给《侣行》的一句话,
    爱情不是终日彼此对视;爱情是共同瞭望远方、相伴侣行。


                                                                  2015930
5#
发表于 2015-10-13 21:30:22 | 只看该作者
                                               西科友情(上)
                                                          文/任祎寒
    自从进了西科大的第一天,我就在想,如果能有三四个好友相约盘腿围坐于龙山体育场,时而倾诉心声,时而展望未来,时而交于甚欢,等到聊累了,就抬头望望满天星空,闭眼寻觅夜风吹过的足迹,这该有多么美好。
    国庆第一天,看着好多同学拖着行李箱背着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踏上回家的旅途,心里很是羡慕。然而我今天并不打算回成都,于是就相约两个高中同学和一个室友小胡出去吃晚饭。
    起初想到安徽的室友和旧友阿木、绍不是很熟悉,就准备通过吃顿饭让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多交一个朋友,多一份人脉。没想到这顿饭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事。
    我们四人在107广场集合后就一起从北门出去,刚开始大家还有些不好意思,说话还有些支吾遮掩,后来就渐渐熟悉了。
    一路上我们都说说笑笑,学汉语的阿木嫌我的川普不忍听闻,法学的绍对小胡的神逻辑表示无语,我又一直逗趣小胡在女生面前太羞涩……
    最后我们选择了一家干锅店,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来绵阳第十次干锅了。但这仍然不影响我的胃口,我们点了很多菜,准备大干一番。
    其实在还没出寝室前,我就给小胡同学认真描述了一番:“一会儿你见到的两个女生,一个学中文的彝族女生叫阿木,一个瘦小一点的法学院女生叫绍,记清楚哦!”我之前也给她们俩说了我室友胡东胜的名字,但事实证明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用。
    菜上桌后,小胡稍微放轻松了点,我就暗示小胡主动向两位女同学介绍一下。
    小胡憋了半天,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对面的阿木说:“你就是法学院的绍吧,你好!”
    阿木还没反应过来,小胡又对着正无语中的绍说了句:“阿木你好,你们汉语专业应该文笔挺好吧!”
    这一刻,有千万头草泥马在我心中奔腾。
    还没等到我扭过头教训小胡,阿木就冒了一句:“胡胜东,你是任祎寒的室友啊?”
    我当时就凌乱了,思绪散了一地。
    接下来就是尴尬的认名环节,认清后大家都将矛头统一对准了我——你之前怎么不说清楚啊!我当时竟无语凝噎。
    (接下)
6#
发表于 2015-10-13 21:3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任祎寒 于 2015-10-13 21:32 编辑

                                              西科友情(下)
                                                            文/任祎寒
    (接上)
    最搞笑的还不是这个,是安徽口音与四川话的激情碰撞。吃到一半,我们让小胡叫“孃孃”(niāng)掺点茶水,他支吾了半天,破口而出一句雷倒当场N多人的话:“娘娘(niáng)没水了!”这场面让我们笑得半天喘不过气,绍还逗趣小胡:“皇上,水来了!”这一切让小胡很是尴尬。
    我们还分享了很多大家曾经闹过的笑话,什么我和家里的宠物狗小爱“争宠”,小胡把火锅店的毛肚认成抹布,阿木的彝文名吸引陌生好友等等。
    我们第一次相聚,大家相聊还比较投机,这也就达到我的初衷了吧,大学应该多认识一些其他专业甚至是其他学院的同学,这样才能兴趣互补,拓宽眼界。
    我们四人吃着吃着阿木就提到了她们民族调查团的一个同学,正好也是我和小胡的另一个室友——贾鹏。这种共同的朋友并不多,我们准备大家一起出来吹吹风聊聊天。
    我给贾鹏打了个电话,结果贾鹏还没吃饭,阿木就说给他带一些冒菜米饭回去,大家就去龙山体育场坐着聊聊天。阿木人其实挺好的,对朋友真心一片。
    我一听说去龙山体育场聊天,我立马满血复活,恨不得飞奔过去。
    一进去发现体育场里边人好多,有跑步锻炼的,有围坐聊天的,有背靠背的恋人……我们五个人席地而坐围成一圈,贾鹏埋头吃着他的冒菜,我们四个就有的没的聊起来。
    可能是大家都没回去的缘故吧,格外有聊,一会儿扯到家乡,一会扯到校园生活,一会儿又提到同学朋友……各种话题各种思绪徜徉在风里。
    我们正聊得欢,这时从旁边的圈子来了一个男生,他说今天是他的生日,和朋友们玩真心话大冒险,要求他过来和我们拥抱。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他就扑了上来,给了我们一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完了后我们给他说了句:“生日快乐!”
    这或许就是属于我们这个年纪的青春和勇敢吧,敢爱敢恨敢为,只因正青春。
    贾鹏吃完后凑过来,我们五个人就开始最近十分流行的活动——发红包。我们每个人死死地盯着手机,生怕错过一份福利。
    在生活中,一两毛我们或许都不会太在意,更不要说几分钱了,可是在抢红包的过程中,大家都拼了手速网速去争抢,哪怕是一两分或者落空。其实抢红包要的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大家参与其中获得快乐的过程,并不是那几分钱的结果。
    我们都觉得大家都聊得挺融洽的,最后就直接创了一个讨论组,名为“西科友情”。
    夜不觉已深,天空中的星星眨巴着眼,快要沉入月光入睡,我们五人说笑着走回宿舍。
    愿浓浓友情在偌大西科愈发苍翠。
                                                          2015102
7#
发表于 2015-10-13 21:34: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任祎寒 于 2015-10-13 21:36 编辑

忙碌的一天
                                                      文任祎寒
    十月十一日应该算是来到西科大除了报名之外最忙的一天了吧,具体奔波了五件事:107的百团大战、勤工助学的面试、第一次参与时报报评会、新闻系第二次集体学习、和英语协会面试。
    深知任务繁重,所以一大早我就起来了,然后和室友奔去107广场。才下宿舍楼就看见百团大战招新指示牌,霸气而又精致。
    一到广场,就不禁哇地惊叹了一声。几十个大篷伞整齐地摆在广场四围,伞下四个方向都有四个不同的社团在招新,广场中央是布满红毯和音响设备的表演区,色彩缤纷的招新海报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社团社员也拿着宣传单用不同的方法吸引新生们的注意……整个场面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
    既然为百团大战,所有协会都使出了“抢夺”新生的必杀技:漂移板协会的同学“嗖”地闪现在我面前,帅气地递上一张宣传单;汉文化社的同学们身着优雅的汉民族大红袍挥舞于中心舞台,异常夺目;建筑设计协会直接搬上飞机模型和建筑模型,引来同学们围观;轮滑协会的同学们熟练地表演着各种轮滑技巧,让同学们的眼神随着他们在广场上飞驰……
    最后我选择了英语协会,希望能提高我的英语水平。
    之后我就和室友匆忙赶到北一参加勤工助学的面试,这虽然已不是大学的第一次面试,可听着面试室里面很多同学说话结结巴巴,搞得我都有些紧张……等了半个多小时后,我终于去面试了。我就说了下报名参加的原因以及自己的优势。完成了面试,希望结果好一些吧。我也想借此机会锻炼我的实践能力,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面试完后匆匆赶去吃了午饭,然后拿上纸和笔,和选择了时报的室友一起赶到新闻教研室参加时报报评会。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有些激动同时也有些紧张和茫然。到了之后,发现教研室里面已经很多学长学姐和同学了,我就只有坐在外围的小凳子上。首先我们一人领了一份报纸,然后刘老师和刘丽老师就开始一版一版地点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大家对这一期报纸中语病、排版、选题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在下一期时报中扬长避短。
    通过参与这次报评会,让我对时报的内容排版等方面更加熟悉,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知识,以后要多多参加这类活动。
    报评会结束后大家又匆匆忙忙赶去吃晚饭,然后来到东二参加新闻系集体学习。这奔波于新老中区的体验虽然比较累,但是很充实。
    六点半集体学习开始,在刘老师和龙伟老师对大家近期表现做了简短点评后,毛慧学姐着重强调了咱们龙新通讯社近期“质量不高,数量不够”的问题,并申明了奖励与惩罚机制,然后请各媒体负责人做了简短说明。虽说我们15级对媒体参与度要求不算高,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特别是看见14级学长学姐们惆怅的表情,更让我觉得压力“山大”。
    通过这次集体学习,我看到了我们新闻系同学们所面对的压力,看到了专业新形势下对我们所有人提出的新的要求,但同时也很欣慰和开心,因为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实践平台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对我们自己乃至整个新闻系百利而无一害。
    七点多集体学习结束,我就坐小面包去老区参加英语协会的面试。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有关英语的面试,心里很忐忑,因为我的英语水平比较low,我告诉自己尽力发挥就好。
    八点过,English Association Resource Department (英语协会资源部)面试开始。我看了一下,大概有五十多名同学,可是这个比较核心的部门只招十多个同学,竞争很大。我们整个考核分为三轮,全英文参与。第一轮是自我介绍,我在面试官面前用不是很流畅的oral English简短地介绍了一下,面试官说还将就。于是我就进入了第二轮,笔试。试卷上大约有五六道题,涉及到谈论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想象在天空上的生活和对English corner提出意见等等。看到这些题,我头脑当时就一片空白了,但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写下去。这说明平时的积累还不够,遇到这种临时情况就不知所措。到了第三轮,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模拟corner的活动,面试官根据个人表现择优录取。和我分一组的同学们都比较优秀,这让我压力很大。我们就在面试官的“监视”下开始自我介绍、谈论理想等等。我的oral English一直都不行,可我还是坚持多说,尽量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吧。谈论了大约十多分钟后,面试官说面试结束,结果会用短信通知。
    回想整个面试过程,我表现得不算好,但我真的已经尽力,不管什么结果,也没有遗憾,因为过程最重要。我也会从中吸取不足之处,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寝室,发现已将近十点。今天就在忙碌的奔波中结束了,虽然很辛苦,但还是很充实,因为我体验到了很多。
    不管结果怎样,我都会感谢这忙碌的一天。
    因为少些忙碌,也就错过了风景。
    感谢经历。
                                                         20151012
8#
发表于 2015-10-26 21:46:49 | 只看该作者
记一次报评会
                                文/任祎寒
      说实话,在加入时报之前,我真的不知道选题、报评会这些是什么意思。但后来慢慢懂了,一份完完整整的报纸要呈现在大家面前,是要经过选题、选题审核、撰稿、排版上稿等等环节的。
      龙新时报74期的整个过程我都亲历了,虽然最后我连选题都没过,但我还是很激动,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见证时报的诞生。
      周日下午三点左右,时报的成员们都陆陆续续赶到教研室。最初人还比较少,后来同学越来越多,大家干脆就挤到沙发上,或者搬小凳子围坐在附近,后来甚至就直接站在后边。我感觉大家积极性还挺高,这毕竟是大家辛苦的成果。
在刘丽老师来之前,同学们一边听王爽学姐安排最近时报的相关事项,一边翻看着手中的报纸。我就一股脑地去钻牛角尖找茬,尽量找出作者们的小错误,让时报更标准和规范。
      刘老师来之后,报评会开始。王爽学姐、文金凤学姐和宋西学姐先就本期时报说明了一下整体情况,以及大家今后要避免的问题。虽然我们15级还没正式参与写稿,但是学姐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要重视。接下来,刘老师带着同学们一版一版地分析部分文章的标题、内容、思想等等,同时提出一些意见,然后与大家讨论。在整个过程中,作者与大家的思想激烈碰撞着,大家交换看法和意见,收获不一样的感悟。
      后来我也大胆站起来发言,指出了一些语病方面的小问题,算是钻牛角尖吧,但我真心希望时报变得越来越严谨。同时我也意识到,只懂得这些皮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多向学长学姐以及老师学习,学习他们是如何分析和评价一篇文章的立意、主题以及思想是否到位,以提高自己的分析鉴赏能力。
      通过这一次简单的报评会,我们收获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做出一期报纸需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下一轮时报选题大战已经打响,大家继续向编辑们砸去选题吧!
9#
发表于 2015-10-26 21:4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任祎寒 于 2015-10-26 21:50 编辑

来不及说再见
                                                 文/任祎寒
      真的好忙,忙到都来不及说一声再见。
      昨晚在群里看见时报和电视报选题的通知,我立马就从被窝里蹦了起来,立马打开电脑,迅速点开网易传媒、腾讯传媒和搜狐新闻等一大啪啦网站,准备进行地毯式搜索。
      正当我眼睛在一篇篇报道和一页页网站中扫荡时,旁边的手机响了。我不耐烦地松开右手中的鼠标伸手去拿手机,一看,是奶奶的电话。我轻轻叹了一口气,抱怨着奶奶为什么偏要在这个时候给我打电话,然后无奈地接听了。
      “乖孙儿,最近怎么样?习惯了吗?”奶奶熟悉的声音传过来还是依旧温暖。
      我一边看着屏幕滑着鼠标应付道:“就那样,饮食气候还比较适应,没啥大问题。”
      “那就好,对了,你好久没喝过蜂蜜水了吧,要不要给你邮寄一点蜂蜜过来?”奶奶总是记挂着我最爱喝的东西,让我快要麻痹的心里暖暖的。
      可是面对着眼前的一大堆文字,我还是不耐烦地说:“哎呀,太麻烦了,等我回来了在说嘛。”
      奶奶貌似感觉到了我语气的变化,但还是接着问:“好嘛,那你最近脸上痘痘要好些了不?还严重吗?”
      “一般般啦,还好还好。”我一心想着早点打完电话去忙选题,就能少回答少回答。
      奶奶又开始叨念:“那你记到不要吃辣的生火的发性的东西哦,多吃水果。”
       我看了看时间,接近十一点,就快要断电了,再不抓紧一点就真的忙不赢了,明早还要去教研室值班,真的来不及了。
      最后实在心烦,直接给奶奶吼了过去“好啦好啦,我晓得了,我在看选题啊,搞不赢,你们早点休息吧,我挂了!”
      在我放下手机正准备挂断电话时,听筒传来了奶奶的声音:“我和你爷爷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听到这句话的一刻,我顿了。
      那一刻的顿感,像被雷狠狠地劈了一下,像噩梦惊醒。
      我没有立马又举起手机回奶奶一句话,准备放下手机的右手还悬在胸前,准备按下挂断键的大拇指还悬在屏幕上方,任凭嘟嘟的铃声贯穿耳际,大脑一片空白。
      或许这一刻只有对曾经习以为常的关心的自责吧。
      因为我一直都习惯被爷爷奶奶呵护,习惯每早起来就能喝到奶奶早已准备好的蜂蜜水;习惯每天饿得咕咕叫的时候,总能吃到爷爷可口的三顿饭;习惯奶奶每个星期大包小包给我送到学校的水果零食,习惯每个冬夜爷爷来公交站接我的安全感,习惯爷爷奶奶每一句关心和问候……
      曾经习惯每天照顾我的爷爷奶奶,如今听听远方孙子的声音都那么奢侈;
      曾经习惯被照顾的我,如今却能理所当然地挂断亲人的关心,抛之以无谓和冷漠。
      这个忙碌的夜啊,我竟然来不及跟你和我最爱的人说一声再见。
10#
发表于 2015-11-1 10:17: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任祎寒 于 2015-11-2 19:20 编辑

                                                                               真想回高三静静
                                                                                                                       文/任祎寒

      昨晚写文稿的时候,突然看见屏幕右下角沉寂许久的高中班群闪动了几下。看着那个已经陌生了好久的毕业照图像,我竟有点儿不敢点开它,或许是里边承载了太多的记忆,现在不敢去触碰了吧。

      反应了几秒后,我轻吸了一口气,点开了它,大不过就是某个同学发个红包显示下存在感罢了,我这样想。

      消息框弹出来了,我没有看到我想象中的红包或者是一个苍白的表情,反而是高中班主任付老师的消息,她连发了三遍消息通知大家假期回高中母校领社保证。

     如果说班群让我觉得陌生,那么班主任头像和消息突兀地一现更是让我觉得做梦一样,毕竟高考后就很少看到班主任的消息了,尤其是在班群里。

      一下子,平时沉默的同学们都纷纷出来了,除了那些答应着“嗯,好”的同学,其他同学都整齐地排着队形,就七个字——真想回高三静静。

      同学们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大学已经过了一个多月,无论是北上广的还是长春西藏的,无论是经济法律还是师范的,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感触吧,高中的回忆一不小心就在班群里触发了。

      真想回高三静静。

      在高考前,我是绝对不会认为在高三这种炼狱中还能静静,除了在那少得可怜的睡眠中。但现在看来,还是有道理的。来大学的这段时间,经历了一些事情,也真的想静静了。

      高三没有一大堆团委学生会整天让你用干事的身份去干事,没有永远也忙不完的社团和兴趣组织,没有永远也报不完的选题写不完的稿子,没有聚不完的餐听不懂也不想听的长长的课,没有一节课苍白地翻着几十页陌生课本的叹气,没有可望不可即的教授老师,没有思想徘徊于新闻理论和思修课的茫然,有的只是政治老师一天念几遍的中国梦……没有揣测不完的笑脸和人心。

      我知道大学生活的确也很丰富,但是此刻,也只是此刻,在看到高中同学们的队形后,真想回高三静一静。

      现在想来,高三生活固然很枯燥,但是在一张张试卷中,一堆堆参考书中,我能一页一页勾画圈点,我能不厌其烦地记下课标单词,我能静静地等待每一堂课老师的到来和离开,我能和前后桌追跑打闹,我能和好朋友去楼顶看满天星谈未来,我能和每一个可爱的老师聊天交谈发信息,我能打着呵欠站在每一个六点半的清晨背书,我能在每个课间十分趴下安心地睡十分钟,在每个凌晨深夜听着最初的梦想安然入睡……

      好吧,短暂的静后,要明白大学生活既然已经开始,就要用全新的姿态去面对,

      毕竟,

      高三的静是为了现在,现在的忙碌是为了未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