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8年第102届普利策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揭晓,负责人达纳·坎迪公布了获奖结果。自ProPublic在2011年以分析金融危机的数据新闻获得国内报道奖后,每年均有数据新闻作品荣获普利策奖。本文将与你分享今年获得普利策奖的3篇数据新闻作品。
数据+调查 触目惊心的工作场所性骚扰 作品名称:We Asked 615 Men About How They Conduct Themselves at Work 《纽约时报》和《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凭借有关性骚扰的系列报道同获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它们的报道开启了对好莱坞、政坛、媒体和科技界顶层权势男性对待女性态度的思考,而引发 “#MeToo”(我也是)的运动塑造了一场围绕性别和公平的现代对话。其中有一篇报道调查了工作在各个岗位的615名男性在过去一年中所做过的性骚扰行为,发现工作场所的性骚扰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报道首先展示了615名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内所做过的各类性骚扰行为,不同的行为使用不同的颜色标记。
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曾做过的性骚扰行为
19%的调查者曾说过“黄段子”(Jokes or stories),4%的被调查者在对方拒绝后仍持续提出约会(Ask dates after no),2%的被调查者曾进行过对方不情愿的抚摸(Touch),1%的被调查者曾进行过强吻等(Stroke)。
被调查者所做各类性骚扰行为的比例 (注:彩色图案看上去像男性侧脸剪影)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做出性骚扰行为? 白领和蓝领做出性骚扰的比例
调查发现蓝领员工做出性骚扰行为的比例要高于白领员工。
对特朗普不同支持度的被调查者做出性骚扰行为的比例
此外,强烈支持特朗普的被调查者有37%做出过性骚扰行为,有点支持的为31%,有点反对的为28%,强烈反对的则为25%。 做出性骚扰行为和支持特朗普之间有没有关系?《纽约时报》没有告诉我们,但特朗普最近确实身陷桃色丑闻。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1%的被调查者认为上司会做出努力来阻止性骚扰行为,而43%的被调查者认为上司不会这么做。 《纽约时报》在文章最后引用Fitzgerald教授的话:“我们要审视被告和管理者……除非我们把焦点从受害者身上移开,否则我们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品链接: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7/12/28/upshot/sexual-harassment-survey-600-men.html 不会科学上网?没有《纽约时报》阅读权限? 关注镝次元微信公众号,回复”纽约时报”即可获得镝数为你下载的离线版网页原作。
数据+VR 全景展示美国-墨西哥边境墙
作品名称:The Wall: Unknown Stories,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特朗普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曾以“Bulid that wall!”(建立美国-墨西哥边境墙)这句口号聚集过众多支持者,2017年9月25日,美国在圣地亚哥美墨边境开工“样板墙”建设。美国-墨西哥边境墙对美国与墨西哥人民究竟意味着什么? 《亚利桑那共和报》与今日美国网络提供了6种探索美国-墨西哥边境墙的方式,分别为交互式地图、纪录片、航拍视频、边境视频故事、创作者访谈以及虚拟现实(VR),公众可以沉浸在超过3200公里的边境中,通过声音与图像了解到边境的真实面目。
今日美国网提供的探索方式
航拍视频
小镝对今日美国网提供的虚拟现实模式颇感兴趣,进行了初步体验,下方录制的视频可以初见其模样(限于无原装虚拟现实设备,部分效果未能展示)。 而交互式地图则利用通过《信息自由法案》向美国国土安全部申请到的数据结合直升机航拍边境墙飞行轨迹GPS数据绘制而成。
交互式地图
黄色的线条代表阻拦汽车的围墙,红色的线条代表阻拦行人的围墙,绿色的线条代表其他功能的围墙,黄色的播放按钮代表该点有航拍视频,绿色的播放按钮代表该点有360°全景视频,红色的播放按钮代表该点有边境视频故事。通过该地图,读者可以领略美国-墨西哥漫长的边境,思考“边境墙真的可以建成吗?边境墙建好有用吗?” 作品主打“不一样的故事,难以预料的后果”,其不仅仅讲述政治上的问题,更深入到诸如人文、毒品、濒危物种、牧场主的工作与生活、海关关税、宗教以及部落分裂等问题。作品在最末尾还加入了民意调查:“Do you believe the U.S. needs a border wall beyond what is already fenced?” (你认为美国需要在已有围墙的基础上再修一堵边界墙吗?) 普利策奖委员会对报道团队的颁奖辞也既强调了他们在融媒体报道上的技术突破,也肯定了报道的内在价值:“奖励他们将文本、视频、播客和虚拟现实融合起来的生动而及时的报道,该报道从多角度审视了特朗普总统承诺的美国-墨西哥边境墙的修建困难与难以预料的后果”。
作品链接: https://www.usatoday.com/border-wall/
数据+监控 透析杜特尔特的禁毒之战
一名菲律宾参议员曾透露,自杜特尔特就职总统以来,在“禁毒战”中的死亡人数超过2万。 而去年普利策奖中的突发新闻摄影奖即授予《纽约时报》的自由摄影师Daniel Berehulak,他的充满叙事意味的照片,记录了杜特尔特执掌下的菲律宾政府暴力禁毒行动35天来,57名凶案死者背后的故事。 今年获得国际报道奖的路透社,则继续跟踪杜特尔特的禁毒行动,做出了一组名为Duterte’s War的10篇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利用闭路电视录像和数据可视化,全方面还原了菲律宾的“禁毒杀戮”。 以Dead On Arrival (《运输中死亡》)一文为例,文章先使用监控视频展示三名被指控贩毒的伤员被送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的情况:电动三环车上的伤员看上去已经失去意识,但医生和警察似乎看上去并不着急为其救治,而救治过程之慢甚至需要监控视频需要“快进”播放。医生并不急着救治,是不是因为送来的“伤员”其实已经是“死者”呢? 随后,作品展示了马尼拉和奎松城在禁毒行动中当场打死和运输中死亡的人数和比例。
贩毒嫌疑人在当场死亡与运输中死亡比例
可以看到,在奎松城,贩毒嫌疑人在运输中死亡的比例基本均超过50%。警方称他们试图挽救生命,但死者家人和其他证人说,警方只是在向医院运送尸体来掩盖他们当场打死犯罪嫌疑人。 下图则展示了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和奎松城的611名被怀疑是贩毒分子的死亡位置。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死亡案件,圆圈越大死亡人数越多。
马尼拉和奎松城的杀戮位置
菲律宾官员称,杜特尔特总统的反毒品运动不是对穷人的战争。然而在马尼拉,杀人事件集中在工人阶级地区和贫民窟,如托多(Tondo)和奎亚波(Quiapo)。在奎松市,杀人事件也主要发生在贫穷和人口稠密的地区。 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媒体的舆论重压之下,杜特尔特最终在2017年10月11日宣布菲律宾国家警察退出扫毒行动,将扫毒工作交给菲律宾缉毒署,但仍对非法毒品扩散等问题保持“威慑”。 而路透社进行的舆论监督也验证了普利策新闻奖评奖者坎迪的话:“今年的得主再一次坚守了自由独立的新闻界的最高标准。即便在困难的时期,这些勇敢的记者和他们的新闻机构也无所畏惧,履行新闻界作为第四种权力的使命。”
作品链接:
除本文介绍的三篇作品外,还有多篇数据新闻作品荣获本届普利策新闻奖及提名,限于篇幅,本文未能一一叙述。
参考资料: [1] New York Times and New Yorker Share Pulitzer for Public Service https://www.nytimes.com/2018/04/16/business/media/pulitzer-prizes.html [2] USA TODAY NETWORK Celebrates Three Pulitzer Wins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pr/2018/04/16/usa-today-network-celebrates-three-pulitzer-wins/33901441/ [3]Reuters wins Pulitzers for Philippines reporting, Rohingya photography
来源:微信公众号“ 镝次元数据 ” 编辑:晓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