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羊村带你“逛”第8届普利策奖得主工作坊∣微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7:5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普利策奖被无数新闻人视为职业生涯最高荣誉。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每两年举办一次普利策奖得主工作坊,邀请普利策奖得主到校参加为期约一周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公开讲座等形式与师生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受邀参加本届普利策奖得主工作坊的共有八位知名记者,他们分别来自《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南德意志报》、彭博社等知名媒体。

第1讲
乔纳森·考夫曼教授(Jonathan Kaufman)的新闻事业始于1980年加入《波士顿环球报》,其后他又分别任《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彭博社企业新闻部执行总编,现任美国东北大学新闻系主任。在中国任职期间,考夫曼教授报道了中国如何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路及非典型性肺炎等重大社会议题。

1984年凭借对波士顿市政部门及大企业,甚至包括《波士顿环球报》内部是否存在种族及工作歧视问题的一系列报道,考夫曼教授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地方调查专题奖。2015年,作为编辑凭借团队作品《税收倒置》(tax inversion)获得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


考夫曼教授讲座现场
考夫曼教授作了题为“做好本职工作:在舆论两极化时代进行调查报道”(Doing our job: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in a polarized time)的讲座。教授认为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路径,记者需要寻求更具吸引力的表达方式来尽可能延长读者的注意力周期。另外,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带有强烈情绪与明显立场的言论,持不同观点的人仿佛生活在不同的“气泡”(bubble)里,“气泡”里的人往往固执己见只愿意从媒体上获取与自己观点类似的文章,但记者在此时需要保持自己的专业素养,不能为了销量而迎合读者,更应该去寻求打破“气泡”的方法。
第2讲
马特·卡罗尔(Matt Carroll)是《波士顿环球报》调查记者,现任教于美国东北大学新闻系。凭借作品《数十名神父陷入性侵丑闻:私下和解使事件淡出公共视野》(Scores of Priests involved in sex abuse cases: Settlements kept scope of issue out of public)获得200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该篇报道揭露了数十名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从2002年初到年底,《波士顿环球报》刊登了一系列相关报道,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最后连罗马教皇都不得不出面作出回应。


卡罗尔教授讲座现场
(注:图片来源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官网http://sj.cqu.edu.cn/info/1015/4096.htm

导演汤姆·麦卡锡(Tom McCarthy)根据系列报道改编出电影《聚焦》(Spotlight),此片获得了201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电影《聚焦》海报


卡罗尔教授作了题为“聚焦电影《聚焦》:揭开掩饰的真相及其如何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spotlight on 《spotlight》: uncovering a cover-up and how it became an oscar-winning movie)的讲座,卡罗尔教授分享了他在调查取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以及报道最终被改编为电影的过程。教授回忆道采访一位受害者母亲时,这位母亲所指证的神父就住在自己家附近,想到自己的子女,卡罗尔教授此时的心态从一名外围的调查记者转变为了潜在的受害者,复杂的心理变化使他更坚定地要将神父的所作所为曝光。关于电影《聚焦》,卡罗尔教授认为导演在保证艺术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事件经过,将调查报道的漫长与艰难表现了出来。

人工智能也是卡罗尔教授近来年关注的焦点,回答同学们关于新闻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卡罗尔教授从信息的采集、整理与共享等方面给出了答案。
第3讲
乔什·汉纳(Josh Haner)是《纽约时报》摄影记者,曾因协助创办并编辑《纽约时报》镜头博客(lens blog)而被《图片新闻》评为“焦点人物”(one to watch),2014年凭借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受害者杰夫·波曼(Jeff Bauman)康复过程的写实图片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乔什·汉纳讲座现场
汉纳做了题为“用影像讲故事之短篇版与长篇版”(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visual storytelling)的讲座,并用自己的几段经历和大家分享了如何拍摄图片新闻,比如摄影记者没有准确的工作时间,当遇到值得拍摄的事物时就要把握机会按下快门,汉纳采访美国总统特朗普时,就在短暂的拍摄间隙拍下了世界上唯一一张特朗普在发推特的照片。但也要注意受访者的隐私并照顾他们的情绪,当受访者崩溃时,尽管此时拍下的图片会很有新闻价值,但如果拍摄行为会加重当下受访者的负担,那就不要拿起相机。

汉纳认为图片新闻是一家报社新闻业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好的图片新闻与文字新闻同样动人,这就需要摄影记者在拍摄时秉持人文关怀,尊重受访者,逐渐抵消他们的防备,记录下事物最本真的面貌。
第4讲
斯蒂芬妮·麦克鲁门(Stephanie McCrummen)是《华盛顿邮报》记者,曾获派驻内罗毕担任《华盛顿邮报》东非分社社长,亦曾前往埃及、伊拉克、墨西哥等地采访。2018年凭借有关阿拉巴马州参议员候选人罗伊·摩尔(Roy Moore)性骚扰未成年少女的报道,获得托纳杰出政治报道奖与普利策政治新闻奖。并最终改变了阿拉巴马州参议员选举结果。

斯蒂芬妮·麦克鲁门讲座现场
(注:图片来源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官网http://sj.cqu.edu.cn/info/1015/4096.htm
麦克鲁门女士做了题为“新时代下的旧新闻手法:如何利用传统报道原则揭发美国参议员候选人摩尔事件”(Old-fashioned journalism in new-fashioned world: How classic reporting principles led to revelations about U.S. senate candidate Roy Moore)的讲座,分享了她在报道中的调查取证过程。麦克鲁门原本采访摩尔是因为他极有可能会当选下一任阿拉巴马州参议员,报社需要她去做一期专访,但在实际采访中麦克鲁门听说了摩尔性骚扰未成年少女的传闻,没有偏听偏信也没有置之不理,麦克鲁门深入采访了几位受害少女。但由于事件敏感且受害者大多年纪较小,对接受采访比较抵触,为了获得受访者的信任,麦克鲁门同其中一位女生同吃同住了好几周。

麦克鲁门认为信源的真实性必须要百分百保证,诸如性骚扰一类案件人们往往天然地会偏向受害者一方,且因其隐蔽性大多不便于核实,但还是可以通过采访受害者亲朋好友以及(征得受害者同意前提下)查阅日记、短信记录等手段来核实事实。
第5讲
茱莉亚·莫斯金(Julia Moskin)和金·赛弗森(Kim Severson)都是《纽约时报》美食记者,除了报道美国饮食文化以及关于食物的冷知识外,她们也关注其他社会问题,比如莫斯金对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的调查,就导致该基金会信托理事会全员辞职。2018年她们凭借作品《权力餐厅老板肯·弗里德曼被指控性骚扰》(Ken Friedman, power restaurateur, is accused of sexual harassment)获得普利策公共服务奖。

莫斯金女士和赛弗森女士讲座现场
莫斯金女士和赛弗森女士共同做了“优秀特写新闻写作的细节与要诀”(Details and other essential tools for great feature writing)的讲座。分享了她们多年来作为美食记者的专栏写作经验,比如不使用“美味”等宽泛的形容词,而具体说明菜食的亮点与独特之处。

莫斯金女士提到特写应该是从小处入手的,抓住最吸引读者的点并逐渐深入,报道才能足够有趣。而关于食物的新闻特写更应该是生动的,不需要像硬新闻一样板起面孔,可以用文学的笔法来增添读者的代入感。
第6讲
巴斯蒂安·奥巴梅耶(Bastian Obermayer)和弗雷德里克·奥巴麦尔(Frederik Obermaier)都是《南德意志报》调查记者。他们参加过国际调查记者同盟(ICIJ)的离岸解密、卢森堡解密及瑞士解密等报道项目,这些调查报道为他们赢得乔治波克新闻奖与2017年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

他们共同做了“数据时代如何保护消息来源”(Source protection in the digital age)的讲座。奥巴麦尔认为保护信源甚至比报道本身更为重要,暴露信源有可能为信源招致诸多祸端,比如曝光美国“棱镜”计划的斯诺登就因身份泄露而流亡俄罗斯。奥巴麦尔还分享了他日常保护手机信息安全的小措施,比如不在有公共摄像头的地方输入密码,将手机放在微波炉防止电磁干扰等,这些看似不必要的举动可能已经保护了许多身份必须保密的信源。


奥巴梅耶与奥巴麦尔先生讲座现场
(注:图片来源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官网http://sj.cqu.edu.cn/info/1015/4096.htm
奥巴梅耶补充道,很多重大机密文件都来自于匿名信源,信源为保证自身安全可能不得不选择匿名,但记者对匿名信息也不能全盘接收,仍然需要进行复杂的调查取证。

为期一周的工作坊项目很快结束,从社交平台看到老师们已经回到了各自的国家,我们也回到了重庆,生活似乎回归了原点。但在那一周的时间里,听各位普利策奖得主们分享他们亲历的那些或惊险或动人的经历,感叹他们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也更真切地感知到传理学院院训“Truth is virtue”(唯真为善)背后的重量。



编辑:冉玲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