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雪 于 2011-8-31 16:45 编辑
我们的梦 暑假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说实话他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显得晦涩,我也没有把这本书完完整整的读一遍,书本一共有七章,而对于第六章和第七章我的阅读质量相对来说是不够格的,因为对于这两章我只是粗略的翻阅。不过,读大师的文字,多少总会受益,虽然此书我也不能够理解的透彻,但还是颇有感慨。 做梦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不管是先人还是现在的我们都会在梦后暗示自己这是不是一种先知和预兆或者是对过去的深刻怀念。相信大家都曾有过做噩梦的经历,大人们会告诉我们那是我们自己无意把手放在了胸口,压迫到了心脏所产生的不舒适感而引发的噩梦,通过弗洛伊德的研究分析,确有此种说法,他在《梦的解析》中指出,梦的来源,不外下列四类,它们也可作为梦本身的分类,它们是:1.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2.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3.内部(机体的)躯体刺激;4.纯精神来源的刺激。 读此书之前,我耳闻弗洛伊德都是用“性方面”来诠释梦的,当然,这也曾引起许多的争议。我认为他的理解不无道理,人类确实在梦中有意愿表达自己的欲望(当然这不完全是性欲),所以他才说,梦是欲望的体现。同时,我们的梦都似乎很难懂,甚至显得离奇不合乎实际,那是因为在梦中我们拥有道德感,这体现在梦的化妆和所具有的稽查作用。 在弗洛伊德所举的梦列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所举的关于亲人死亡的梦。他指出这一类梦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梦中无动于衷,醒后也惊讶自己缺乏感情;第二类则梦者为亲人的死亡深感悲恸,甚至在梦中哭泣不已。他认为第二类梦更具有分析意义,据他的研究分析,发现了这类梦具有与显梦不同的意义,而且蓄意隐瞒某种其他欲望。我记得在TVB所拍摄的关于破案的连续剧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子的审问是源于弗洛伊德所举得关于亲人死亡的梦列,调查案子的人询问了5个心理变态者,说如果一个女子参加了朋友的葬礼,在葬礼中看中了一个男子,并对其有爱慕之意,回家以后她把自己的姐姐杀死了,是为什么?结果这5个心理变态者的答案都一样——她想啥子自己的姐姐然后再举行一次葬礼,企图在葬礼中再见这位她倾慕的男子。而电视剧中的调查者询问正常人时,大家的回答都会向着说是情杀,即是那位男子和自己的姐姐之间有情感上的来往,因嫉妒而刺杀了姐姐。当然,电视剧是纯属虚构的,甚至对原意有了过分的修改。不过,我在这本书中对于调查者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对于希望自己的姐姐死去举办葬礼来再见那位爱慕的男子,那5个人的回答不是变态的行为,更说不上是心理的扭曲。其实这种事件常出现在我们的梦中,只是它在梦中化了妆,让我们难以辨认。弗洛伊德所要展示的这个梦列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年轻的女郎所做的梦,她梦见自己深爱的小侄子死在自己的面前,两手交叉躺在小棺材里。后来作者项她解释了这个梦(因为此女是作者的一个病人,他完全了解她过去的全部历史),女子也承认了他的解释,正是想满足自己的私语,想在葬礼上再看到爱慕的男子。只是在这里,梦变得晦涩了起来,需要深入的分析,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再有弗洛伊德解释道,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点也曾经遭到过反驳,不过他的推断和这么多年对梦的研究证明了在梦中反欲望的梦其实也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清晨不想起床时,在又陷入睡眠状态后会做这样的梦——梦到自己已经穿好了衣服,走到了洗漱台开始刷牙洗脸。这无疑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满足自己早起整理的愿望。当然,不是每一个梦都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其欲望所在,不过稍作分析,有的梦是可以解释的。在我读了这本书后,有一次和闺蜜一起喝茶闲谈,碰巧她告诉了我她昨晚做的梦,她很惊异于自己为什么做这样的梦。在梦中,她被自己的大学同学强奸了,并且她在大学读书的期间里从未和这名男子说过话。在她描述完后,除了觉得奇怪还多了对未知的恐惧,她深怕这是一种不好的预兆。我用书中自己所体会到领悟到些许知识,为她做了分析和解答,她后来也承认了确实是这样。我问她,是不是自己对这名男子有过好感,但是羞于和他说话,觉得女生主动是一件不太妥当的事,她惊奇于我的解答,问我怎么能在这其中看出她对那名男子的好感。我解释道,因为梦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成年男女对于性的认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会带来愉悦之感,想和自己倾慕的男生有肌肤之亲是很正常的想法,因为她的不主动和羞怯,在梦中她把这种主动的行为强加于自己倾慕的男子,同时施予自己反抗的行为以表自己的矜持。当然,这仅是我的理解,闺蜜能承认我的说法是对的,这也能证明我这书中确实也学到了一点知识,那就是理解了梦是欲望的满足以及梦的化妆。 在读此书时,我也有过疑问,因本着研究的态度,作者也常以自己的梦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因为人总是有主观能动性,我想,会不会因为要研究,而刻意让自己的梦幻化为他想要的答案。弗洛伊德在此书中还分析了梦的象征表现,如:帽子是男子(或男生殖器)的象征,人代表男性器官,风景代表女性器官。这些都是我暂时还未理解的,读书的过程是一个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后的过程。大师的书不是真理,不过读来却是受益匪浅,文字虽然显得晦涩了,不过慢慢读也会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渗透到内心,逐渐的有所感悟。读书除了使人获知,同时使人静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