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臧国仁 | 学术论文之书写:如何从无到有(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20:5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

臧国仁 | 学术论文之书写:如何从无到有(一)

臧国仁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退休教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传播学院新闻系传播学博士,最近两年研究兴趣:人老/老人传播、(新闻)叙事传播、生命故事书写。

本文获得臧国仁教授独家授权转载。

作者按:
本文为作者2021年出版之《学术期刊论文之书写、投稿与审查: 探查知识生产体系的炼结组件》的狗尾续貂补遗,欢迎分享使用,引用时请写“臧国仁(2022, 05)。《学术论文之书写:如何从无到有》。未出版手稿”。如有批评、建议,请寄:[email protected]

前言

书写学术论文是件困难的事吗?对大多数新手如研究生或新进教师而言应该是罢,不然何以撰写毕业论文或升等论文(注:即为评级论文)总要旷日废时却往往徒劳无功,以致焦虑日增而难自处?

对熟手而言,撰写学术论文也非轻而易举的容易事。虽然偶有天赋异禀的好手,一年写出个三五篇佳作并也能陆续获刊顶尖期刊,但此乃可遇不可求的机缘,一般研究者苦读多时后若能一两年“挤出”一两篇作品已属难得。

撰写升等论文或专书亦是,总是觉得尚未厘清所写议题且困惑狐疑之处犹多,自信心不足而难下笔。一直写到“结论”一节方才自觉“啊,终于写完了”,个中滋味只有过来人方能明白、体悟。

如今一晃眼,距1982年完成第一篇学术会议论文已四十年矣(此篇实际上是因任研究助理而忝列第三作者坐享其成),累积成品也近三百篇,几乎每件都是呕心沥血而非即兴之作,写作过程备尝辛苦冷暖自知。

无论如何,学术生涯如今已入尾声,无须再为毕业、升等、评鉴、审查而担忧、苦恼,书写也仅是兴趣而无功利之想。以下所写皆是多年来书写学术论文的经验所得,或可提供年轻后进学子参考之用,就请各取所需罢。

当然,此处所写未必能换用在不同领域甚至不同个人,毕竟经验并无普遍性亦无可资推衍的理论意涵。因而就请参阅而后自行反思(也欢迎传阅),若能有些助益则功德无量矣。

1先写再说:“有‘影’就开枪”

简单地说,“先写再改”是我认为的书写学术论文最高原则,千万不要一直阅读文献而不写。无论写了什么都没关系,先把脑子里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即便是胡写八写也无妨。写好就列印下来改,改完再去上网找相关文献补充其意。

这样子做有个好处,就是上面标题写的“有影就开枪”,指看到了点“影子”(指论文的构想)就“猜”其真实面貌。这里的“猜”字或可用“臆想”来形容,指脑子里的主观想像。而一旦有了想像就要赶快“开枪”将写(注:即为抢写)下来,不然灵感常会匆忙一现就一溜烟地跑掉了,想要再找回来实不容易。

何况如果都不写就无从改,无从改就一直停滞。一旦写了点东西,脑子自然就开始“动”起来,一旦“动”了起来,灵感就来了。

我把这种写法称做“论文写作2.0”,属网路时代的学术论文书写方式。以前没有电脑也没有网路的时候,只能苦读、猛记笔记。如今有网路(Google search)协助,随写随读、随读随写,多么惬意啊。

我的博硕士论文都是“论文写作1.0”的时代产品。那时候只有打字机,早期还是手动式,如我上大学时的课堂作业就是用手动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那是殷允芃老师(《天下杂志》创办人)的“英文新闻编辑”课,我的题目是介绍“牛仔裤”。当时不知牛仔裤的英文是啥(孤陋寡闻嘛),就自己编了cowboy trousers,被老师笑了半天,原来应是 blue jeans(或 jeans也就可以了)。

这是1980年前的景象,我的硕士论文完成在这一年,幸好其时已经有了电动打字机,只是一般人很少买得起,离开写作教室回到家里还是得用手动式。

电动打字机是IBM的产品。那时候,全世界的商业计算机都由 IBM 公司独占、掌握,其势力就跟那个时代的美国汽车一样,天下无敌,而电动打字机只是其副产品。

谁也没料到,1970年代末期出现的全球石油危机让美国汽车一蹶不振,被小日本推出的小汽车打得到现在都抬不起头来。而IBM也因为太强了,习惯用 mainframe(大型主机)来处理资讯,没有想到横世出了个 Steve Jobs(贾伯斯),发愤图强在十年内就搞出了个人电脑(PC),从此IBM也土崩瓦解,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听过了。

上面所写的历史回顾,只是想要提醒现在的论文写作者擅用网路,切莫再像“论文写作1.0”时代的我们只会苦读并累积了比砖头还厚的笔记才下笔。我的硕士论文写了一年半,多数时间都在收集资料然后猛做笔记。而博士论文更写了整整四年(用Steve Jobs 发明的MacIntosh苹果个人电脑),至少三年也都耗在读书、笔记而非写作,如今回想只能用不堪回首形容了。

所以,面临“论文写作2.0”时代,首要之务就是要不断地“写”跟“改”,有什么想法赶快就写下来,无论好坏,一段也好。写下来后就上网搜寻看看是否有人写过类似文章,如有就赶快阅读并补充刚刚写下来的东西。然后,列印、修改再上网去找更多相关资料(当然也可阅读专书),慢慢地就会累积出一些还可以“看”的内容了。

2“超前部署” “滚动式修正”

这两句话都是抄自我们那些最不会做事的政府官员。但在“论文写作2.0”的世界,我们就要跟着讲大话,然后自我砥砺,慢慢推进。

何谓“超前部署”,意思是在上述“有‘影’就开枪”的过程里,一定会看到众多跟想要写的论文有些相关却又不尽然一致的资料。相关者,就可挪放在目前已经要写的章节,而不相关者则可放在其他还没有具体内容的预定章节。

举例来说,第一章多半都是“论文写作动机”“过去相关研究脉络”“主题的显著性”“问题意识”等项目,而在“有‘影’就开枪”的过程可能发现想要写的主题过去的确曾经有人写过且都颇有见地,当然放在此章无妨,而不尽然有用的资料就可改置于第二章“文献探讨”;此即“超前部署”之意。

通常在撰写的那一刻很难联想到其他章节,“超前部署”的意思就在提醒不要傻呼呼地只看着目前撰写的那一章节,而要“打开天窗说亮话”,从搜寻与阅读网路资料的过程“滚动式修正”,该放在第一章的就放在第一章,能移置后面章节的就暂时摆在后面,不断地阅读、不断地铺陈、不断地修改;就好像写小说一样,久之就能累积出一些内容。

“超前部署”与“滚动式修正”对后期整个论文快要结尾时尤其重要。要知道,每个人的写作都是思绪的累积,通常写到后来多已疲倦不堪,忘了究竟要如何结尾,更别谈写什么“未来研究建议”或“研究限制”了。

此时若已累积了一些前面阅读文献时想到的内容在结论章节,到时候可真有“大旱之望云霓”之感,要好好谢谢自己比别人聪明几倍,无须到了最后还要苦思、胡扯。

3“写得像是真的一样”:学术论文写作的故事情节铺陈

写完上面两节,我跑去跟蔡师一聊,脑袋里就像前面写得一样突然“灵光一闪”地出现了“写得像是真的一样”的句子,赶快到电脑前面写下来免得像是前述再也找不回来了。

然后想到我曾与蔡师写过类似的句子,只是在哪儿写的已经事隔多年没有印象了。此时我又套用了上述“有‘影’就开枪”马上上网去找,先用“写得像是真的一样”,没有;再用“说得像是真的一样”,还是没有。接着换用了几个不同词汇如“写得像,叙事”“说得像是,叙事”“写得像是,narrative”“写得像是真的,narrative”,哈哈,真给我找到了(见下引句):

点进去之后发现这一段文字出自我与蔡师2007年的国科会结案报告,这下子可就简单了,在我电脑里的C槽还存有原始档案,找到相关那一段如下:

所谓“似真的”,原指“文学创作【文本】所展现之真实”(Randall & Kenyon, 2001: 50;添加语句出自本文作者),乃因任何写作(无论书写或口头,包含新闻报导在内)所描述之对象均属“已逝去之文本事实”而难以完整再现原始真相,仅能以“写得(或说得)好像是真的(as if; 见Cragan & Shields, 1995: 97;或称“拟真”,verisimilitude)”方式呈现(叶斯逸,1998)。亦即任何“文本真实”与外在事件之原始真实间必然有距(因后者在文本再现时业已消逝),而透过文字或符号所再现的文本当然也必然与其描述对象间无从达到“完全一致”地步。

上面这一句的底线就是原意所在,指“叙事”(说故事)这个概念包含了两个具体内容,一是“似真的”(另个是“可能的”,暂且不论),亦即任何文本皆属对“已经逝去的事实的描述”。也因该事实已经逝去而没有人确知其“真貌”,说故事时只能用“写得(或说得)好像是真的”方式来表现。

若把这个“似真的”概念放在“论文写作2.0”,则其重点就是要把学术论文“写得像是学术论文”(有点拗口),如此才能让人(指导老师、口试委员、期刊评审)觉得“写得真的像是学术论文喔”。

因此,若要谈“论文写作2.0”,第三个要点就是要写得“像是真的(学术论文)”。如何做到呢?最简单方式就是要“引经据典”,尤应在该“引”之处放入“出处”,让人觉得这论文没有像我现在所写的那么像是“散文”。

一般而言,到了毕业论文口试场合(注:即为答辩环节)最常被问“问题意识”为何,意思就是作者写不清楚到底要做什么。这点没有捷径,只能把“主题价值”“如何做”“为何要做”等几项事情写得前后有脉络,且多在第一章就清楚述说。

这就又回到了“写得像是真的”要素了。只是学术论文的写法没有一致通用标准,常让比较有经验的资深人士(如指导老师、口试委员、评审)来论断,唯一有共识的“学术性”(技术性)标准,恐怕还是只有上述的“引经据典”。

4言必有“据”且言必有“记”

上节提及要“写得像是学术论文”,但何谓“学术(规范)”。这点很难解释,除了一般所知的“学理解析”“哲思论辩”(可统称其“理论性”)与“分析、汇整与延伸资料”(可称其“研究方法”)外,多只能用“技术面”稍加说明。

何谓学术论文写作的“技术面”?简单地说,就是“言必有据”,凡引用都得要用“直接引句”标明出处(包括页码)。若非直接引用也得不吝啬地用“间接引句”列出出处(只需标注出处无须页码)以示并非抄袭。

这点是许多研究生毕业论文最受诟病之处,写作时东抄一句、西抄一句,没能遵守上述“学术(规范)”善加引用,以致品质堪忧。很多国内外大学现已要求口试前要先经过“论文比对系统”(或名“抄袭比对系统”如Turnitin),相似度要在30%以下始算合格(学术期刊论文的要求更低);包括政大、师大、台大以及大多数大陆高校都已引入这套系统。

我指导毕业论文时,连网路资料(尤其图表)都不允许研究生直接引(套)用,如要制图或制表就请自绘。文字上,我建议写作者用自己的话“改写”,只要有引句就要将出处仔细列出且置于“参考文献”以示负责。

但初学者常写着写着就忘了写下出处,以致写到后来常为了找到原始来源出处而遍寻不着痛苦不堪。因而本节小标“言必有‘记’”的意思,就在建议每引一段就要马上“记”下出处(包括页码),如此才不会事后后悔莫及。

万一真的遗漏找不到出处,倒是可以将引句回引到Google search试试看能否找到原始出处,就像我在上面找到“真实性”的例子。此外,EndNote, Papers, Zetero等好用软体建议年轻研究者都要学习,长期累积文献有益健康。

5“断舍离”(上):写作面向

“断舍离”原是日本传来的流行语,不知现在的年轻人是否犹能知晓其意。根据维基百科,“断舍离”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事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用在学术论文写作则可跟前面所谈“有‘影’就开枪”合并阐释。

简单地说,“有‘影’就开枪”在于赶紧写下心里所想以免“灵光一闪”再也记不起来。而“断舍离”相反,其意在于写到一个程度就要舍得往前走,不能执着于现在所写而迟迟不往前推进。

我曾指导一位博士生写了好些时候(年)都不肯交出来,没办法只好用激将法邀他到读书会(人老传播研究群)报告,听完之后赶紧跟他说一个月内整理好就申请题纲口试。待口试顺利通过后又重演旧事,此生好一段时日都不将分析所得拿出来,情急之下我甚至要帮他准备申请延后毕业了。最后再次让他到研究群提出进度报告(这是三、四月的事情,离下学期结束已经不远),然后要他赶紧往下撰写结论章节,最后总算惊险地在他博士班最后一学期的七月完成口试。

对撰写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者来说,上述故事也有其可学习之处:“有‘影’就开枪”后写/改到某个程度就要往下(小)节迈进,不能一直停滞不前。

重点来了:如何知道何时该往前推进呢?这就得要回到前面所谈,写完就改、改完再写、写完继续改,来来回回十几趟,雏形应可呈现。

如果语意还没写到让自己满意的阶段,没关系,先往下(小)节前推一点。等这个新(小)节写到某个程度,又可将其与原先摆在一旁的小节合并起来再改、再写、再改、再写。

还是上面那句话:如果都不写,就无从改;若无从改,就一直停滞。一旦写了点东西,脑子自然就开始动起来;而一旦动了起来,灵感就会出现。

6“断舍离”(下):文献面向

另个“断舍离”则与阅读的相关文献有关。每个人写学术论文总要看上一大堆相关文献,也总是愈看愈多,到后来书桌上、椅子上、书架上到处都是书籍与文献,有如“排山倒海”似的看也看不完,心理压力也愈来愈大。

怎么办?我的建议是,“断舍离”。用白话来说,就是“随看随丢”“随丢随看”。怎么“随看随丢”呢?如果有篇文献(或是专书)翻阅一下后发现其对所写没啥用处,赶快丢掉或还给图书馆。如果有些相关,就把那些相关之处打字下来放在相关章节,即便不是现在写的那一章也没关系,迟早还会相遇。

所以,写论文时务必要多开几个word档,把要写的章节各开几个并写下标题。一旦读到有关文献,一方面打起来放到相关章节(不要忘记出自哪一页),另外也要将其出处马上放在参考文献以免遗漏。

如此一来,文献就不会愈积愈多,甚至多到让人心慌不已、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一定写不出来。

合并上面所谈的写作的以及这里所谈的文献的“断舍离”,其目的都在避免卷入“目前”做的事情而要“超前部署”。“目前”只是“暂驻”,一定要往前推进,即便推得慢或推得不理想也要往前推,宁愿回头再来修改也不要停滞。

何况,目前所写经常写着写着就不知所云了。等往前写了一些回头再来重新阅读并调整,反而可能联想出更多可写之物。

来源:暨大网新
编辑:陶鹏辉
迁移:李梦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