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1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期刊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09:54: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京社会科学》期刊分析
一、选题特点
(一)2020年选题特点
1、算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传媒技术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2、传播学理论
3、媒介文化
4、网络安全与互联网治理

(二)2021重点选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性新闻、数字新闻学、认知传播等新闻与传播学前沿理论研究;
人工智能与算法伦理研究;
媒体深度融合研究;
媒介技术与社会交往研究;
网络安全与信息疫情治理研究;
虚拟现实与媒介文化研究等。

二、用稿情况

三、论文的写作特点
详实的文献综述;方法使用规范
四、投稿要求
来稿要求文风朴实、内容充实、逻辑严密、引文正确、注释规范(按本刊要求),篇幅以10000字左右为宜。所有来稿请附中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来稿请严守学术规范,本刊对来稿通过相关检测系统进行辅助检测。
稿件自来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注释、参考文献编排格式(试行稿)
注释是对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 ……)。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用方括号标注(如〔1〕〔2〕……)。注释、参考文献全部集中置于文章的末尾,编排格式如下:
  1.专著、论文集、报告
  格式:著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例: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8页。
  2.译著
  格式:【国籍】著者:《书名》,译者,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例:【英】约翰:《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格式:作者:《篇名》,载原文献的编者《文集名》,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例:季思:《权力分析的理性选择路径》,载李兰主编《政治社会学指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4.期刊文章
  格式:作者:《篇名》,《刊名》出版年期号。
  例:陈永刚:《对我国权力运行机制缺陷成因的探讨》,《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5.报纸文章
  格式:作者:《文章名》,《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
  例:成思危:《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0日。
  6.电子文献
  格式: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日期。
  例:王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http://www.cajcd.edc.cn/pup/,2008.10.4.
  7.外文
  ⑴期刊
  格式:作者 .出版年份.文章标题.刊名(斜体)与期号:页码.
  例:Caplan,D., N.Alpert,and G.Waters 1998.Effect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propositional number on patterns of regionalcerebral blood flow.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0.4:541-552.
  ⑵专著
  格式:作者 .出版年份.书名(斜体).出版社.页码.
  例:Babyonyshev,M.,and E.Gibson.1995.Processing overload inJapanese.Papers on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Acquisition,ed.byC.T.Schutze,J.B.Ganger,and K.Broihier,1-35.MI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26.Cambridge:MIT.
  *论文项目来源:标题页底注,一般省部级以上项目标注。
本刊采用知网网络采编系统,唯一投稿网址为:
http://njsh.cbpt.cnki.net。
来稿一经刊用,本刊即寄付稿酬和样刊。凡向本刊投稿,均视为同意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出版,所付稿酬包含网络出版稿酬。本刊审稿周期为两个月,相关审稿进程和结果,作者均可在网上实时查询。本刊不会以任何名义向作者征收审稿费、版面费等费用,未与任何机构合作征稿,谨防网络投稿陷阱。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优化编审流程,勉力服务学界同仁。
    编辑部咨询电话:025—83611547
编辑:何晓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0:04: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期刊分析
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专辑名称:信息科技
专题名称:新闻与传媒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设有栏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设有评论员文章、广电观察、聚焦、局台长论坛、专论、个案研究、讨论与思考、电视就研究、动漫研究、对农广电、征文、专题讲座、地方台论坛、交流之窗、业界动态等栏目
(2021年第1期-第5期)
一、选题特点
1、注重广播电视传播理念。如:内容监管政策、人民广播的初心使命、电视的教育作用等。
2、注重网络特征与舆情引导。将新媒体的发展与广播电视改革联系起来,探究广播电视如何运用互联网传播规则进行舆论引导。2021年第1期举办征文比赛:第十四届宁波广电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引导”,共发表7篇相关文章。
3、注重广播电视节目创新融合。从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传播力等角度进行思考与实践,同时,将节目创新与5G、融媒体与云媒介等前沿知识联系起来,探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结合的实现路径。如:《机器智能生产:媒介智能融合的溯源、特征与伦理挑战》《融合的进阶: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4、注重个案研究。不仅每一期都设有“个案研究”栏目,在“讨论与思考”“节目创新创优”等栏目中,也积极运用个案,通过成功改革和优秀个例给其他广播电视节目指引方向,从2021年1-5期共研究个案65个。
二、用稿情况
1、作者情况
(1)作者主要集中于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通讯记者)、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关键栏目如“聚集”“专论”“讨论与思考”等,媒体人物与双一流大学占比较多,其他栏目无明显院校差异。
2、选题情况:更倾向于采纳个案丰富、媒体融合、节目发展历史研究/改革的选题
三、写作特点
1、媒体创新类(偏实践)
特点总结:
1、 双面论述:探讨优势与劣势
2、 注重案例:新京报:我们视频、陈迪说
3、 格式化:论述+解释说明
4、 结果导向:现状+措施
5、 政治导向:经常提到政策、习总书记语录等。
示例:
《融合的进阶: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本文从资源、内容、技术、渠道、体制等主导要素方面对目前媒体融合的五种主要发展模式进行探析,发现不同模式间既各有特色又有路径交叉,既各具优势又兼有短板,理性探索出能够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媒体融合模式。
提纲:
一、整合模式:资源重组、因地制宜
二、内容模式:顺应规律、体现诉求
三、技术模式:捷足先登、守正创新
四、渠道模式:移动优先、立体传播
五、体制模式:相通相融、流程再造
六、结语
《Vlog在新闻传媒领域的运用分析及展望》
摘要:本文归纳 Vlog 新闻短视频的传播优势,指出现阶段 Vlog 新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Vlog 新闻短视频发展的突破路径。
提纲:
一、Vlog新闻短视频的传播优势
1.更强调还原真实
2.更具个性色彩
3.不拘泥节目时长
4.拍摄制作更专业
二、目前Vlog新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
1.形式大于内容,信息量少
2.同质化严重,内容重复
3.阶段性策划多,难有黏性
三、Vlog新闻短视频发展的突破路径
1.加强策划,平衡形式和内容
2.以己之长,深耕垂直领域
3.打造品牌,做强受众黏性
2、理论思考类(偏理论)
特点总结:
1、 注重历史:梳理各阶段的政策与理论,作为当下政策与理论的基础
2、 注重社会调查:问卷等形式
3、 注重以往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
4、 量化结果
5、 意识形态明显
《我国媒体语言政策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基础上,梳理现行媒体语言政策文本,开展媒体语言政策社会调查,最后提出应进一步加强政策主体间协作、促进政策体系更新互动、实现政策客体有效覆盖。
提纲:
一、媒体语言政策的分布与主题
(一)  媒体语言政策时间分布
(二)  媒体语言政策部门分布
(三)  媒体语言政策内容主题
1.     宏观层面
2.     中观层面
3.     微观层面
(一)  媒体语言政策满意度与知晓度调查
1.     满意度调查分析
2.     知晓度调查分析
(二)  媒体语言政策访谈调查
二、媒体语言政策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  政策主体之间加强协作
(二)  政策内容更新互动
1.     媒体政策与语言政策互相协调
2.     “显性”政策与“隐性”政策互为补充
(三)  政策客体有效覆盖
1.     全面认识媒体语言问题
2.     准确定位政策目标群体
四、结语
3、智能传播类(媒体+技术)
特点总结:
6、 注重历史:梳理各个技术发展阶段的媒介形态
7、 注重实践及其技术逻辑
8、 目的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机器智能生产:媒介智能融合的溯源、特征与伦理挑战》
摘要:文章从技术引擎与算法优化双重视角分析智能内容生产现象,研究发现,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优化有利于提升算法透明度,解决“信息茧房”等伦理问题;针对智能生产平台数据与用流量的转化与连接“痛点”问题,需在智能平台 渠道拓展与内容创新方面加大开放性、转化型与创新性内容生产的研究与反思。
提纲:
一、历史溯源:媒介智能融合是媒介深度融合的高级阶段
二、技术引擎:媒介智能融合新闻生产的形态与传播特征
(一)媒介智能内容生产的基本形态与实践逻辑
1.媒介内容:自动化生产
2.平台媒体:个性化算法推荐
3.传播中介:作为界面的智能内容生产人工智能主播
(二)媒介智能内容生产的智能传播主要特征
1.智能化
2.平台化
3.场景化
三、算法优化:智能传播新闻生产的伦理困境与优化进路
(一) 伦理困境:“新型谣言”“深度伪造”
(二)算法优化:新型主流媒体智能传播的转向与优化
1.算法推荐:人机协同过滤推荐系统
2.平台把关:算法程序升级制度优化
4、个案研究类(量化/质性分析)
破与守:融媒时代主流媒体转型的挑战与出路——以四川广播电视台为例
编辑:何晓琴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0:06:32 | 只看该作者
《社会科学》投稿须知
《社会科学》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坚持“理论创新、学术争鸣、战略视野、现实思考”的办刊理念,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来稿。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敬请作者赐稿时遵照如下规定:
第一、本刊所投稿件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按学术研究规范和《社会科学》编辑部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
第二、凡向本刊投稿,须承诺该文未一稿两投或多投,包括未局部改动后投寄其他报刊,并保证不会将该文主要观点或基本内容先于《社会科学》在其他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等)上发表。如未注明非专有许可,视为专有许可。
第三、本刊整体版权属《社会科学》编辑部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选编。经本编辑部许可需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或转载的,须特别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并注明该文原载刊次。
第四、本刊实施三级审稿与匿名审稿相结合的审稿制度。
第五、论文篇幅以12000 字左右为宜,同时需有300-500 字的摘要和3-5 个关键词,并请作者提供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基金项目类文章请注明项目来源、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第六、本编辑部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作者来稿请提供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
第七、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举报电话:010-63094651。稿件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寄样刊。该稿酬已包含编辑部将文章电子版编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一系列数据平台的著作权使用费。
第八、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获奖或被其他报刊转载、摘登等,请及时通知本刊编辑部。
第九、来稿可用纸质打印邮寄至本刊编辑部,或将电子文本发送到相应学科的信箱:
编辑:何晓琴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0:11:53 | 只看该作者
《国际新闻界》期刊分析
《国际新闻界》创刊于1961年,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据2021年6月8日中国知网显示,《国际新闻界》总被下载5064449次,总被引71763次,出版文献共6671篇,(2020)复合影响因子为3.272,(2020)综合影响因子为1.975。
《国际新闻界》主要是以介绍国际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概况为主的学术性刊物,集学术性、新闻性于一体,探讨新闻传播前沿课题,提供世界传媒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国际新闻界人物,探讨国际传播中的最新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
研究内容:
新闻传播史论、大众传播业界、广播影视、编辑出版、广告、公共关系和传媒经济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网络信息传播、传播科技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以及与传播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

栏目方向
1、主要栏目:
《国际新闻界》主要设有当代传播业、新闻业管理、网络传播、传播学论坛等栏目。
2、读者对象:
《国际新闻界》主要读者对象是面向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师生等。
3、报道内容:
《国际新闻界》主要报道研究国际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介绍国际新闻人物,报道热点问题,并对重大新闻事件作背景分析。

学术热点



期刊近十年关键词分布

特点:
1、      信息新、观点新。
将新闻纳入传播学的大框架下予以考察,形成了对传播学多方位的透视。通过该刊,读者可以追溯到传播学在我国20多年来行进的足迹,梳理出我国对西方传播学成果的有益借鉴,捕捉到传播学在全球发展的最新动态,把握住诸如传播国际化、本土化等等焦点问题。
2、      视野开阔。
广纳国际上新闻传播动态与相应研究,在地域分布上,不仅囊括了新闻传播及其研究起步较早的欧美诸国以及日本,也注目于澳洲、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带有特色的后起之国。
Eg.题目:
大数据解析全球传播学学科制度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
德国当代媒介学派中的“本雅明支流”:诺伯特·博尔兹“感知”论初探
   策略性叙事中的国际新闻驯化:印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分析
媒体类型、新闻框架与用户在线情绪表达:以新加坡“第一家族”纠纷的社交媒体呈现为例

3、     严谨
《国际新闻界》有对国际新闻传播业重大事件以及重要研究成果评价上的严谨,这是客观公正基础上的严谨,这是实事求是基础上的严谨;有对某些专题探讨上的严谨,这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严谨。此外,还有栏目设置上的严谨、文章结构上的严谨、语言表述上的严谨等等。
Eg.
2020年第12期的“大数据解析全球传播学学科制度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
2021第1期的“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新特征和新趋势”
第2期的“全球史视野中的“模范”生成与扩散:近代监狱改良中的媒介与世界”
第3期的“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封锁中的流动性”
编辑:何晓琴

5#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0:15:06 | 只看该作者
《新闻界》期刊分析
一、期刊基本情况
创刊于1980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月刊,每年12期。《新闻界》总编辑——邓树明
2011年启用网上投稿,2012年开始部分匿名评审,2018年初开始全部匿名评审,投稿网址:www. ixinwenjie. com(网址内有详细投稿流程及论文格式要求)
2020年全年12期,刊登作品共为162篇,其中有新闻传播类文章112篇
理想是以新闻研究为核心,以应用研究为主
暂时没有刊发综述、书评、教育等,历史、广告等发得很少
一切以文章质量为核心标准
没有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方面的偏好
没有文章篇幅的限制
没有作者身份方面的区别对待
二、选题与用稿特点
可投栏目分类:“新闻学研究”“传播学研究”“媒介与社会”以及“新闻学评论”“新闻与传播史”。
选题关注研究热点:新媒体、媒介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出版、短视频、社交媒体等。

其中,与传播法和伦理有关的选题:互联网治理、新闻伦理、版权保护、隐私权保护、媒介伦理。
传播法规研究发文占比不高,但比较维稳。
选题题目拟题特点:
存在较多“冒号”的使用:
l  《“解释社群”与专业媒体:符号学视域下新闻述真变异的重构》l  《新闻专业危机与“元新闻”信息伦理抗争:对美国大选社交媒体图景的观察》l  《数字新闻生态与极化:赋能、固化与调和失效》l  《出圈与折叠:2020年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特征及对内容生产的意义》l  《生存、认知、关系:算法将如何改变我们》l  《收入差异、媒介使用与知识获取:农村老年群体知沟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Logistics回归的调节检验与分析》
注重文章的三个核心: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现实关照

用稿作者特点
作者单位:学科大牛、高校老师及学生
作者数量:普遍范围为1—3名作者
三、征稿简则(详见原投稿网站)
1 撰稿要求
文稿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倾向于多研究实践问题。文章应主题突出,论点明确 ,层次清楚,数字可靠并经统计处理,一般不超过6000字(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实际上字数无具体限制)。来稿一律采用Word文件格式。
1.1 论文书写顺序 
论文的书写顺序为文题,作者署名,作者机构及所在地和邮编,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正文,参考文献。
1.1.1 中文部分
1)文题 
文题应准确地反映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 
署名一般不超过3人,顺序由作者自定,各作者之间以“,” 分隔,以原稿为准。作者机构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后加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多个机构的情况下,机构名称之前加编号,同时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相应编号。不同机构之间以“;”分隔。
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以及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也请注明。
3)摘要与关键词 
中文摘要以300字以内为宜,独立成篇,不分段,意义完整;用第三人称撰写,要求完整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不用“本文”、“作者”等词语,其中的缩略语应说明后再使用。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
关键词一般为3~8个。不同关键词之间用“;”分隔。缩略语应先写中文全称。
4)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应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查找。

1.2 基金项目论文 
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资助基金的正式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1.3 标题 
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层次顺序为一、(一)、1、(1)等
1.4 图、表
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不用图和表,如用图表,则在文中不重复其数据,但需摘述其主要内容并进行分析。图表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图表,要有图号和表号。图题和表题分别用小5号黑体字书写。插图的长、宽以不超过8cm 为宜。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背面注明 题 目、作者、图题、图号。表格一律用三线表,上方应有表序、表题,表的栏目中量名称或量符号/量单位应齐全,表中内容用6号宋体字书写。
1.5 量和符号
量和符号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文稿中外文字母、符号等必须分清大、小写及正、斜体,上、下角标注的位置要明显。
量的符号、一般函数及其变数等,一般用单个斜体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表示。量符号可带有角标或带有括弧中的说明。量的数值与量的单位符号之间,留一英文空格。如“10毫米”应为“10 mm”。
1.6 参考文献
1.6.1 参考文献表的著录原则
1)本刊所发表科技论文必须列出参考文献表,以便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详细出处,提供论文论点的科学依据,反映科学技术的继承与发展的传承关系,表示作者的严肃科学态度,尊重研究人员(不仅包括其他研究人员,也可以包括该文作者)的前期研究成果。
2)所引用文献必须是作者本人直接阅读过的、正式出版的、最主要的、最新的相关文献。
1.6.2 参考文献著录表的一般要求
1)参考文献表应附于文末。在文中引用处之末尾右上角用小括号“[  ]” 标注序号。
2)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参考文献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进行编码, 并在正文中指明其标引处。
3)研究型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得少于5条,不超过20条。
1.6.3 作者人名的表示方法
1)作者人数不超过3人的,全体姓名都写;作者人数超过3人的,前3人的姓名都写,余者不写,后面加“,等”或“, etal”。人名之间用“,”分隔。不用“和”或“and”。
2)不论中国和外国的作者,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在后”。
3)西方作者的姓名中,名字部分缩写,但是缩写后不加缩写点。
4)拼音写法书写的中国作者姓名只分为“姓”、“名” 两段。“姓”的全部字母都 大写,“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主要参考文献的格式及示例见参考文献
2 注意事项
1)给本刊投稿请自留底稿,译文请附原文。
2)稿件文责自负,我们有权作必要的修改,作者不同意对文稿进行修改, 或不同意其他报刊、数据库进行转载、摘编的,请在来稿时声明。
3)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凡在6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者,可向我刊咨询,或自行处理。
编辑:何晓琴

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0:20:57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大学》期刊分析












编辑:何晓琴

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0:27:54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分析
基本介绍:
《新闻与传播研究》创办于1994年,初为季刊,2013年改为月刊,其主办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该刊以“透视新闻、解析传播、专注研究”为办刊理念,偏重对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学理性研究。
一般每期7篇左右,页数为15—20页左右,字数不超过两万字。
实行网上投稿,在线投稿系统网址为:www. xwycbyj. Org
(具体投稿要求可见其每期最后注明及微信公众号: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栏目设置:
作者合著情况:
允许硕士研究生合作,也有与本科生合作。一般不超过3位作者。
主要主题:
建设性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交媒体、新媒体、社会化媒体、媒体深度融合、国际传播、新闻专业主义、舆论、5G、人工智能、算法、短视频、社群化传播、新闻传播教育。
基金支持:
一般都有基金支持,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主。
结构特点:
一、分析样本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01期至2021年03期,共检索文章7篇,剔除综述型文章,共6篇。
其中3篇使用实证方法,3篇使用诠释方法。
1、泛化与偏见:算法推荐与健康知识环境的构建研究——以今日头条为例(实证方法)
2、“信息茧房”学术场域偏倚的合理性考察(诠释方法)
3、微信朋友圈的虚假健康信息纠错:平台、策略与议题之影响研究(实证方法)
4、网络违法信息传播次数作为入罪标准的困境与出路——基于 186 份刑事裁判文书和相关司法解释的思考(诠释方法)
5、绘制知识版图:在线知识分享系统的知识协同构建(实证方法)
6、“通知—移除”抑或“通知—拦截”:算法时代的选择(诠释方法)
二、期刊结构总结:
搜索关键词:人工智能、算法
搜索年份:2020年01期-2021年05期
共检索文章7篇,剔除综述型文章,共6篇。
其中3篇使用实证方法,3篇使用诠释方法。
1、泛化与偏见:算法推荐与健康知识环境的构建研究——以今日头条为例(实证方法)
2、“信息茧房”学术场域偏倚的合理性考察(诠释方法)
3、微信朋友圈的虚假健康信息纠错:平台、策略与议题之影响研究(实证方法)
4、网络违法信息传播次数作为入罪标准的困境与出路——基于 186 份刑事裁判文书和相关司法解释的思考(诠释方法)
5、绘制知识版图:在线知识分享系统的知识协同构建(实证方法)
6、“通知—移除”抑或“通知—拦截”:算法时代的选择(诠释方法)
(一)实证类:
1、整体架构
①引言:
开篇介绍现实研究背景——学者关注点、学者研究点——研究可推进点——本研究的目标
②关键概念与理论框架/文献综述
——厘清研究可推进点/提出研究问题
③研究方法与设计
——研究设计(数据搜集、研究方法)、实验过程、测量
④研究发现/数据分析
⑤结论
整体而言:
1、实证类具有明显写作规范与方法运用规范
2、在文献综述中提出研究假设或研究问题——体现研究意义
3、虽然是实证类,但非常注重结论的探讨——结论为重点内容
(二)诠释类:
1、整体架构
①引言:
开篇介绍现实研究背景——学者关注点、研究点——研究对象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可推进点)——本研究的目标
②整体逻辑:
现状(困境)——原因——解决路径(现实考量)
——段落间逻辑性强、强调过渡连接(问题间的逻辑)。
举例:
1、“通知—移除”抑或“通知—拦截”:算法时代的选择(诠释方法)
内容提要:进入算法时代,自动化的通知与移除容易造成网络信息的过度删除; “通知—拦截”规则能够更有力地打击版权侵权,但也可能加剧已然凸显的信息过度移除,将合法公众言论、正当新闻报道以及基于合理借鉴的文艺创作等拦截在互联网之外,对网络空间内意见交流和知识分享的威胁更大。基于网络服务商之间在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上的差异,无差别适用“通知—拦截”规则易对中小规模服务商的发展造成抑制,不利于商业模式及技术创新,进而妨碍信息传播与公众表达自由。当下较为理想的方案是保留“通知—移除”规则作为平台责任基本制度,同时,围绕着提高算法识别精度和打击恶意侵权对制度体系加以适当微调,有针对性地课以主动拦截义务等。
关键词:“通知—移除”规则“通知—拦截”规则 算法版权保护 表达自由
开篇介绍现实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可推进点)【4个自然段】
一、算法时代 “通知—拦截”规则的创立【历史梳理】
【1个自然段引入】
(一)“通知—移除”流程的自动化【提出流程使用的不同客体】
1. 版权人对算法程序的使用【客体1】
2. 网络服务商通知受理与处置的自动化【客体2】
(二)“通知—拦截”规则的产生【一个自然段过渡】
【对“通知—移除”流程的反动——“通知—拦截”规则产生】
【以三个视角进行考察:算法可靠性、纠偏有效性、中国语境下的考量】
二、“通知—移除”还是“通知—拦截”: 对算法可靠性的考察
【一个自然段引入算法出错——算法可靠性】
(一)不准确的算法识别【运用事实、数据例证】
(二)算法错误的成因分析【运用事实例证】
三、“通知—移除”还是“通知—拦截”: 对纠偏机制有效性的考察
【一个自然段过渡——针对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一)第一道纠偏机制:服务商审核【服务商如何审查——对服务商有何影响(加重网络服务商的过滤义务)——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平台进行更加广泛而严厉的移除)】
(二)第二道纠偏机制:反通知程序【反通知程序的作用及应用现状(较少应用)——原因】
(三)小结【一个自然段——总结1、2——要实现很难】
四、“通知—移除”还是“通知—拦截”: 中国语境下的考量
【一个自然段引入】
(一)“通知—拦截”规则: 加重算法错误的可能性【说明国内外现状——具体说明国内情况——以国内事例例证——说明“通知—拦截”规则的缺憾】
(二)“通知—拦截”规则对版权保护的单方面强调【说明该预案之的支持理论——由此发展的条例——针对具体对象(版权人)而言,所产生的不良效果】
(三)普遍的自动拦截义务不利于互联网市场发育【“通知—拦截”规则加大网络服务商运营压力、对信息传播造成妨碍——各自运用国内事例说明——举例国外是如何做的】
(四)小结【对我国版权保护的制度实践进行总结——有积极作用,但也需补充】
五、结语【研究背景(大总结)——分散为两个小总结——提出理想方案建议】
2、微信朋友圈的虚假健康信息纠错:平台、策略与议题之影响研究(实证方法)
内容提要:虚假健康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行,对人们的健康观念与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纠正虚假信息或谣言已经成为数字时代健康传播的重要议题。该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的平台特性,从个人信息处理的心理视角出发,通过实验法操控不同健康议题的不同纠错策略,并考察了纠错效果。研究发现: 在纠错效果上,在微信朋友圈,只要提供纠错信息,不论采用什么纠错策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人们错误的健康观念; 在纠错策略上,无论是科学论证或者个人叙述的内容表达,还是算法推荐或者好友推荐的发布方式,影响力相差无几。微信朋友圈塑造的熟人社交网络或是导致人们对好友科学纠错信息持有高信任度的原因。越是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健康议题,纠错效果越好。研究同时指出,在影响大众健康观念方面,个人的媒介素养是比纠错策略更有效的因素。论文进而提出,在个人信息处理、社交网络的
建立、社会信息生产传播等层面上探讨实现有效互动,将有助于共同抵制虚假信息的侵入。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发现——研究结论)
一、引言
开篇介绍现实研究背景——学者关注点、学者研究点——研究可推进点——本研究的目标【4个自然段】
二、研究框架与问题假设【文献综述中提出问题假设】
(一)社交媒体的纠错策略
1. 常见的纠错方式【①现实的社交媒体平台、控制实验:算法纠错、社会纠错;②现实场景:好友的社会纠错:援引专家说法或第三方事实、社会纠错】
【一个自然段总结、评价——说明本研究主要研究范围:: 科学算法纠错、科学社会纠错、叙述算法纠错、叙述社会纠错。从现实考虑,叙事算法推荐,即平台系统依靠算法自
动推荐叙述纠错信息,目前在社交媒体中非常少见,故不纳入本研究范畴】
2. 平台特性与纠错效果差异【社交媒体的4大特性——以世界上几大社交媒体举例(脸书、推特等)——微信:立足于中国独特的人际关系网络特征——不同社交媒体有所不同——研究目标】
——提出两个研究假设
H1a : 相比控制组,微信朋友圈中采取纠错策略能够减少人们的错误健康观念。
H1b : 微信朋友圈中采取不同纠错策略,人们的错误健康观念减少有显著差异。
(二)信任评价与健康纠错
【信息真实、可信的重要性——可信度的属性:主观评价——影响个人信息处理】
——提出两个研究假设(其中一个为中介)
H2a : 人们对微信朋友圈采取的不同纠错策略———科学算法纠错、科学社会纠
错、叙事社会纠错的信任评价有显著差异。
H2b : 微信朋友圈的纠错策略的效果不同,是因为信任评价的中介作用。亦即,
人们信任度越高的纠错策略,纠错效果越好。
(三)纠错策略与议题类型
【纠错的困难——个人信息处理的极端方式:中央路径和周边路径】
——提出一个研究假设
H3 : 健康议题的类型将会调节不同纠错策略所导致的纠错效果。
(四)个人媒介素养与健康纠错
【媒介素养的历史发展——以往研究所提出的研究结论——微信朋友圈的特殊性——提出新研究问题】
——提出一个研究问题
RQ1 : 在微信朋友圈,个人的媒介素养和所采用的纠错策略,是如何影响纠错效果的?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1、具体介绍实验方法(控制实验法-网络实验)
2、介绍被试、实验过程、实验事件(样本描述统计)、具体实验议题解释(议题的可操作性与重要性)
(二)实验过程
1、介绍具体实验过程(预测试——正式测试:科学算法纠正组、科学社会纠正组、叙事社会纠正组、控制组)
(三)测量【对应研究框架部分】
1.纠错效果
2.信任评价
3.个人媒介素养
——列出三个维度各自的测量题项,并列出kmo、克隆巴赫阿尔法系数、均值与标准误差——说明题项的维度合理性与可信度。
四、数据分析
介绍主要分析方法:
1、单因素方差法(ANOVA)——通过表格列出数据并附以文字描述——是否支持研究假设
2、中介效应分析(主效应分析)——通过表格列出数据并附以文字描述——是否支持研究假设
五、结论与讨论
阐释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本研究的独特性(中国特色)——研究主要发现——研究重要性(学理、实践层面)——研究结论的多重视角阐释——可进一步拓展的研究点
一般特点总结:
1、标题:以3级标题为主,较为规范。
2、有较为详实的文献综述
3、一篇论文需要45-60个参考文献,英文文献超过一半比较合适。
4、比较注重基础性研究、注重理论框架
编辑:何晓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