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在信息传播和各种文体写作中,做到让大家喜闻乐见并引发共鸣,从而促进传播呢?语音修辞正是其玄妙所在。当今社会,信息铺天盖地,应接不暇,相对来说,那些生动有趣、富有韵律的信息更会受到大家的青睐。广义通俗的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其目的是要达到匀称协调,整齐又富有变化的效果,只要是从语音的角度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格都在其内。其手法种类繁多,洋洋大观,限于篇幅,无法赘述,本文攫取其中常见的、趣味性、乐感表现力较强的几种写作手法作一介绍和赏析,以期读者在莞尔一笑的同时,获取合适的写作素材,启发相应的写作技巧。
押韵的音乐美感
押韵,是语音修辞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是指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有规则地回环往复。著名文学家臧克家先生把押韵比喻为音乐鼓点,它可以使诗的音强更加响亮,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由于汉语中韵母相同的字词非常多,押韵比较容易,是国粹诗词的主要表现形式,比如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李白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呼唤状的韵母ang除第三句外,都在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重复出现,仿佛在呼唤远方的亲人,让本来就充满意境的诗歌更加优美煽情,从古至今,经久不衰,不知引发了多少离乡游子的感情共鸣。
押韵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诗歌中,在其他信息传播的媒介,如民间谚语、俗语及传媒广告、网络用语以及领导人用语中也比比皆是。比如,“人心齐,泰山移”“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等谚语民谣,不仅押韵,还对仗整齐,韵律悠扬,传播甚广。“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是邓小平同志的名句,此句不仅国内家喻户晓,而且蜚声海外,传播极广。
在世界名著翻译中也常用到押韵,头韵如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名句“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一连五个“呆”字开头的词语加上一个动词“呆”,具有强烈的诙谐戏谑效果,让人卟哧一下笑出声来。尾韵如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名著《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一段:“我爱我的那个‘丽’,可爱迷人有魅力;我恨我的那个‘丽’,要和他人结伉俪…”,这句押尾韵/i/,如诉如泣,爱恨情仇,跃然纸上。
具有美感的押韵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盎然,犹如行云流水的美妙乐曲,易于传唱,其使用模式多样,可句句押,也可隔行押,雅俗共赏,流传甚广。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根据表达的内容来选择押韵的模式,一般不会一韵到底。押韵时还应考虑到韵的响亮度,响亮度是由发音时口腔、鼻腔共鸣大小决定的。如ang, eng, a等比较响亮,ao,ai, ou等比较柔和,韵脚的响亮度最好能和作品的感情协调,尤其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注意响度的组合能使传播更悦耳适听,效果更好。
对偶的精妙情趣
对偶,也是一种常见的语音修辞手法,它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者近似、音节数目完全相等的一对句子,表达相对立或者相对称的意思。它协调匀称,整齐美观,铿锵有力,便于记诵,在音、形、义等方面精妙组合,和谐一致,顺口悦耳,能引起讲究整齐对称,追求抑扬顿挫的受众的共鸣。对偶通常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正对”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对”相互映衬,鲜明对照,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的上下两联之间是顺承关系,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对”和“反对”两联语义关系并列,次序可颠倒,串对则不能。对偶同样不局限于古代诗词中,在现代社会,它的魅力也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用范围极广,其传播载体遍布各种文学作品、俗语名言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都流传于世,堪为经典例句。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领导人屡屡提及的名言,“大”“小”相对,“治”“烹”同类,异曲同工,用词精悍,比喻生动,意味深长,令人印象深刻,传播力极强。习主席在外交场合还用过“积土为山,积水为海”。两句成语叠加,“积土”“积水”,“山”“海”相应,言辞虽短,对仗整齐,掷地有声,以最朴实的事实引起国外受众的共鸣。
当然,对偶虽妙,不可滥用,在传播性文体中运用此法,不能刻意追求对仗整齐,而忽略了内容本身,使文字晦涩难懂,适得其反。
【本文摘选自2015年第7期《新闻与写作》】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闻与写作”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EwODQ2Nw==&mid=209349327&idx=1&sn=fe85cbed244fd234fd5d2839fce3d771&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