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36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盆地里的新闻学殿堂》脚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1:3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1-11-22 23:34 编辑

                        引言
【解说词】“记得江东诗句好,淡烟乔木是绵州”。绵阳,作为中国惟一的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军事工业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位于绵阳市北郊的西南科技大学,是中国科技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科技大学中心湖畔西侧,坐落着一个年轻而又引人瞩目的学院,这就是文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文学与艺术学院一个颇具活力和生机的年轻专业。
漫步在美丽的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西区和东区的电子大屏幕,是传播学校新闻的重要媒介。如果驻足停留,很容易可以看到《龙新播报》节目。这档节目,就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办的龙新电视台的主打节目。
如今,《龙新播报》对西南科大学子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在这个占地4000多亩地的校园里,正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认识。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正成为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软实力的一个代表。也许您不敢相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开办才刚刚六年多的时间。
人们也许要问:当初,西南科技大学为何要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呢?
【同期声】原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 郝志伦教授【或者其他院领导
科技城强大的科技优势,不断有科研成果问世,这些科学知识需要及时向社会广泛传播。服务中国科技城建设,是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方针。传播科技新闻,报道中国科技城的发展变化,在这方面西南科技同样应该有所作为。开办新闻学科教育,势在必行。按照学科相近归属的原则,学校决定在原文学院创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该说,立足于报道中国科技处的科研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用舆论支持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是西南科技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创办的初衷。
【解说词】2006年9月,西南科技大学正式开始招收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新闻学教育,在这片土地上正式拉开序幕。
在地级城市开办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除了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匮乏外,本地传媒产业基础较弱,全市范围内的新闻媒体数量较少,能提供给新闻专业学生实习的岗位有限,学生参与新闻实践的机会有限。
在新闻学教育竞争惨烈的今天,新生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该如何发展,完成科技新闻传播的重任,同时打造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学殿堂,显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探索也随之开始。
上篇:借网扬帆
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同样可以“网络借智”,汇集新闻业界和学界的精英,集纳各种鲜活的知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刚创办时,条件简陋,信息闭塞。新闻教研室的老师们苦闷过,学生们抱怨过,但苦闷和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老师们几次研讨,意见逐渐一致:新闻是信息,新闻也是传播的产物。信息在交互中才有意义。对于夹山沟里的新闻学科,起航时间晚了,发展的速度不能再慢。利用好当代传播科技平台——互联网来辅助教学科研,不失为一条和世界接轨的捷径。
2007年6月5日,西南科技大学新闻传播系网站(www.swustxwx.net)上线运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从此踏上了互联网这个舞台。新闻聚焦、学术经纬、新书推介、新闻日志,一系列的栏目先后开通。学生制作的视频节目,也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展示。
原创内容的丰富,信息的地域性,恰恰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网站访问量逐渐增加的原因。
2010年9月,这艘单薄的小帆板则被改良成了一艘可以出海的“航空母舰”。正如中国的航母被国人寄予厚望一样,我们要打造专业化的品牌网站,加大科技传播的力度。品牌网站需要一个不俗的名字。最终,2007级的雷绍儒同学说出“龙新网”,这个倡议得到专业师生的赞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品牌战略,自此开始。
媒体永远是内容为王。新生的龙新网,虽然继承了原来网站的内容精华,但距离专业品牌网站尚有不小的距离。
短短的一年时间,龙新网已经成为中国大陆新闻院系中颇具特色一颗新星。龙新网靠内容的新颖筑起凤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知识群体来访问。龙新网靠的是独辟蹊径,开办具有西南科技大学特色的专业栏目取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新闻人是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们是尘埃飞扬下的文字工人,为历史提供最鲜活的素材。新闻学子应该向哨兵那样观察身边的细微变化,像画家描摹世界图景,才可以为以后的工作积累资本和经验。新闻系给每个在校生开辟了一块表达的自留地——新闻日志。新闻日志,是新闻学子练笔的园地,也是报道西南科技大学,报道中国科技城的原生态新闻。其内容也许稚嫩,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文献学意义,却是科技城建设所需要的。
诚信,是当下中国相对紧缺的东西。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完成作业靠粘贴复制来完成。学生的实力,就是一个专业的明天。为杜绝作业抄袭,提高作业质量,新闻系的老师们经过商议,每门课的课程作业,一律上网。学生毕业论文,从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全部用反抄袭软件进行检测,合格后才允许答辩,答辩通过后论文上网,以供全社会监督。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这两个栏目,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欢迎全社会监督的一个举措,也是塑造学生品格的手段。
每个在大学求过学的人,大都经过迷茫的阶段。为什么而学习知识,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显然是一个必须厘清的问题。龙新网开辟的“传媒职场”栏目,通过集纳海内外新闻媒体的求职信息,首先让盆地里的新闻学子知道业界需要人才的条件,明确学习的目标,其次才是供大四学生求职的信息专栏。
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有影响的新闻院系网站,需要成长的历程,需要的主打栏目,形成“知识的磁场”,在便利自己的同时,也造福社会。龙新网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68个新闻教学和研究用的案例库资源建设,是一个亮点。
说起龙新网的新闻案例库建设,还有个小插曲呢。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各界对包括西南科技大学在内的灾区单位给予了无私的援助。大学如何感恩,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师生门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借网出海,也应该借网感恩。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汗水和韧性,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新闻教学科研案例库,除了供本专业师生使用外,做到资源开放,全社会共享,用我们独特的方式,以公益服务的形式,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地震灾区的人们。
由此,一个包罗传媒万象的新闻案例库应运而生,在新闻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收集整理,并不断充实扩大:
驻外记者、媒体与版权、新闻业数据集锦、名记者研究案例集锦、网络诗歌集锦、新闻伦理案例集锦、新闻语言的语用案例集锦、媒体经营与管理案例集锦、电视解说词案例集锦、舆情预警案例集锦、新闻客观性案例集锦、报纸研究案例集锦、微博研究案例集锦、《可怜的真相,你在哪里?》案例库、言论自由案例、灾难报道案例集锦、新闻法规案例、新闻真实案例库、应急管理案例集锦、舆论学案例集锦、电视理论与实务案例、广告伦理案例、新闻发言人案例集锦、科技报道集锦、失实新闻案例集锦、新闻价值案例集锦、播音主持案例集锦、新闻史料集锦、广播电视节目低俗化案例集锦、广播电视节目文稿写作素材集锦、记者遇难案例集锦、新闻差错案例集锦、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案例集锦、三网融合案例集锦,等等……
其中,灾难报道案例、网络新闻诗歌案例、新闻伦理案例、媒体与版权案例、广播电视节目文稿写作案例、广播电视节目低俗化案例,等,都是颇有西南科大特色的案例资源。这些案例资源,有的浏览量已经达到2万次,超过1万的案例库多大十几个,案例资源已经成为西南科技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项目。
西南科技大学地理位置偏僻,距离大都市距离较远,开办高档次讲座的困难较多。我们利用世界名校开放课程资源,将适合新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各种视频课程,在龙新网开辟“开放课程”栏目,集海内外众多名校、名师、名人的课程、演讲于一身,大大超出新闻与传媒的范围,成为服务于广大师生的一个综合学习平台。
龙新网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新闻系学术资源匮乏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容的进出口贸易”。
一个新闻专业的网站,拥有了之前的版块之后,就足以推进整个专业的发展,但是新闻系师生的强烈求知欲望,迫不及待的将这艘“航母”推上了远洋的新征程。
中篇:龙新通讯社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让新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是困扰我们的另一个难题。民国时期的新闻院系,在校内开设学生报馆,为学生实习创造条件。如今的新闻院系虽然也办有不少学生报纸、电视节目等学生媒体,能常年坚持下来的媒体不多。
西南科技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也曾组织过新闻报道小组,鼓励学生创作新闻稿件,组织高年级同学编辑新闻稿件,择优在网站首页新闻聚焦栏目发表,影响毕竟有限。
2010年8月底,新学期伊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龙新网为依托,全体师生通力协作,成立了龙新通讯社。这个通讯社需要一个领军人物来担纲。刚才台湾静宜大学当交换生回来的2008级学生郗璨同学被赋予重任。
【同期声】龙新通讯社第一任社长 郗璨:
(介绍刚上任的感受、设想,接着……)龙新通讯社成立伊始,本着打造校园品牌媒体、打造校园全媒体的宗旨,同时创办《龙新时报》、龙新之声广播电台、龙新电视台、龙新光影电子杂志,将所有学生编为8个大组,每个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每双周推出一期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如何保证质量,和老师们商量,和必修课成绩挂钩……)
从此,龙新通讯社开始了打造中国高校全媒体航母探索。这些媒体,双周同时出版,很快成为西南科技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龙新全媒体产品的采编制作,只是学生实习的第一道环节。要达到最佳的实习效果,需要寻求业界人士的点评。
【同期声】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记者 汪洋
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做电视节目,或者是视频类节目,很多的在文稿写作上就带有很强的纸媒的一种习惯在里面,不口语化。从视频画面上来讲,就是有一些很学生的习惯,因为可能是以模仿为主,模仿了电视语言的使用。拍摄上面可能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专访拍人物的时候,或者采访的时候,对着采访对象有一些硬伤。但是这是在学生时代可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经过半年多吧,我们逐渐发现龙新电视台也是运
绵阳的新闻资源不足,龙新通讯社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通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在人人网上开设公共主页,主动邀请全国新闻界知名人士点评龙新媒体作品,使同学们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平台上,新闻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同期声】采访厦门晚报编委游国华先生
《法制晚报》国际版编辑徐方清:
我觉得有这么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就是“羡慕”,可能有人觉得这个学校不是一个名牌大学,学校的资源也不是太多,但是我的羡慕是因为有这么好一个平台可以提供全媒体的体验,这里的每一个学生只要他愿意,在这个学校就可以拥有这么一个平台,这么实在的一个体验。
第二个就是“敬佩”,我看了不管是报纸、广播、电视都是第一期,不能那专业和技术的标准来对它要求太高。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大家都很用心,不管是样式上、语言上、风格上,大家都在费尽心思想把它做好,通过这个也可以看出大家的努力和敬业。
第三个关键词是“珍惜”,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生媒体平台,第一期我们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它要求太高。但是从态度角度来说,希望大家能珍惜这样一个机会,置身其中,就要把这个平台用好。
最后,用龙新通讯社的两个字,祝通讯社的每个人都龙马精神,龙新通讯社新人辈出,我说的“新”人是新闻人!
四川卫视新闻频道记者汪洋
下篇:盆地里的新闻学堂
大学既是文化传承者,也是文化创造者。年轻的西南科技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辛勤的耕耘。
一艘大船,如果没有一群训练有素的水手,它最终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在当今的中国,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更多的是具有其他专业的知识的,非新闻专业毕业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提升新闻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配合着龙新通讯社的实习,新闻系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体学期,期间要展示龙新社上一组的实习成果,拟定下一组的实习计划,还要现场点评实习成果;介绍中国媒体最新动态,交流媒体经验。
【同期声】(接集体学习的现场音,时长约20秒钟)
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典籍著作卷帙浩繁,经典的著作是文化的宝贵财富,新闻系学生每一学期都要背诵一篇典籍著作,长此以往的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同期声】(11级学生背诵《千字文》的现场,打出字幕,学生的年级和背诵的内容字幕。时长约20秒钟)
同时,专业内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学科的学术著作,每两周上交一次读书心得,旨在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给学生加压,老师们也焉能懈怠?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了一个省部级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多项教育厅项目。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老师们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州学刊》、《新闻记者》、《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多篇,出版几本新闻学论著。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老师们在科研方面的耕耘,为西南科技大学新闻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2011年9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申报的媒体管理硕士点得到批准,将于2013年秋季迎来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当代中国的大学和专业,主要靠城市规模和政策扶植发展自身。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负责人刘海明老师常跟师生说,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在农村照样办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平年代的我们,又有互联网的支撑,为什么就不能发扬西南联大精神,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子呢?
今天,我们依然在赶路。龙新网的品牌战略,迈出了第二步:龙新通讯社的第二个新闻网站——英文版的龙新网(http://www.longxin.swust.edu.cn/en/portal.php)已经运营半年多了,英文版的《龙新时报》、《龙新播报》和《龙新之声》广播已经发行、上线。新闻专业开办一报一网和两台的英文媒体,其中的艰难我们已经体味到了。甘甜的芬芳,同样已经品尝。既然已经上路,我们只能继续探索下去!
我们不照搬名校的模式,那样我们只能跟着别人走。我们要摸索出自己的办学模式,缩短和世界名校新闻院系的差别。我们虽然身在盆地里,但我们的思想并没用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我们要办好盆地里的一所新闻学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1-11-22 22:25:35 | 只看该作者
本人菜鸟,只能用中学阶段,老师写我作文评语的语气来简单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第一,开头太过累赘,个人认为倒不如试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好。
第二,本人才太疏,学太浅。觉得文章的结构分为几大板块,但是有些让我觉得主旨不够突出,或者说笔者的立意深度不够,觉得文章的意义过于肤浅,水平一般 和一般水平以下的读者——比如我,读了这篇文章感觉让我读到的有意义的东西不够多,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字缺少了灵魂,阅读价值不大。
第三,如果把这篇文字当做“龙新传媒有限责任股份公司”的宣传文来看的话,在介绍历程上做得很好,但是却让读者有些找不到龙新精神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的龙新,还缺少一个灵魂。

以上仅代表个人的暂时意见。
板凳
发表于 2011-11-22 23:04: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1-22 23:18 编辑

似水流年(850848024) 2011/11/22 21:57:19
file:///C:/Users/admin/Documents/Tencent%20Files/421361528/Image/O%60640R_5B)%7DNLM%60T$4PG@%7BP.jpg个人认为把“刚刚”改为“仅仅”更好
王敏敏`10级(102030272) 2011/11/22 21:53:06
file:///C:/Users/admin/Documents/Tencent%20Files/421361528/Image/791KB594%7B_NK7YF9U4_09%60U.jpg这个是不是错的?
王敏敏`10级(102030272) 2011/11/22 21:50:51
file:///C:/Users/admin/Documents/Tencent%20Files/421361528/Image/X$KV3W%25KM$@X~YAOIFGF_H7.jpg“这个档”是打错了吧?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3:31:1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似水流年的关注。“刚刚”比“仅仅”更口语化。占地面积,我记不准了,四千多亩地应该没错。“这个档”,确实画蛇添足。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22:25:05 | 只看该作者
欢迎继续批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