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系学生暑假要去媒体实习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 王可2025070219:41 北京
| 王可 (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媒体实习究竟是新传学子的通关文牒,还是被过度神化的行业迷信?在暑期实习季的热潮里,我们或许该撕开标签,聊聊那些藏在 必修课论调背后的真相。
01
实习为什么成了 必修课
只要想要从事媒体行业,都会找媒体实习。
这是新传专业研二学生张启扬在回答关于实习是不是新传学生的必修课这一问题时,给出的肯定回答。
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远不止是简历上的一行字,而是跨过理论直抵实践的最短路径。
在党媒实习的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政策报道的严谨措辞与发布节奏;在财经媒体跑口的实习生,会明白商业新闻里一个数据来源的误差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即便是在 MCN 机构打杂的日子,也能摸清短视频爆款背后的算法逻辑。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截稿压力、新媒体的流量博弈、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这些在教科书中被简化的概念,在实习中逐渐转化为肌肉记忆。课堂外的 隐性知识,能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具象化。
媒体工作的强时效性难以在学校的教学和模拟中体现出来。在学校有一周的时间完成作业,实习了才知道必须一小时内写完稿子、半小时内完成备稿。对于习惯了作业周期的韩梅梅而言,实习中对于时效性的切身体会是收获最大的一课。
更重要的是,实习是一次低成本的职业试错,通过实践,往往能够发现自己更适合的方向,甚至哪怕只是排除了不适合的方向,对于新传学子而言,也对自己日后的求职路线起到了修正作用。
新传专业的研一学生张楠从大一就开始在媒体实习,从纸媒到电视、客户端,平台从小往大,都有尝试。我之前有实习经历是自媒体和类似公司内的策划宣传岗位,但实习后都被我排除了,因为做起来感觉不开心,并没有体会到个人价值。
02
避开打杂陷阱
然而,并非所有实习都能兑现价值承诺。
整理录音、校对文稿、负责部门文件收发甚至帮领导拿外卖,新传专业学生武亮亮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了央媒的实习机会,却将几个月的时间都耗费在了这些基础性、重复性的边缘工作中,始终没有接触到核心业务内容:之后就是对此类实习单位避坑
这种实习状态确实会让实习生感到沮丧,因为虽然身处媒体环境,却像隔着一层玻璃观察行业,无法真正参与新闻生产的关键环节。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些媒体把这些基础工作当作考验,要求实习生必须通过长期打杂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工作机会。
客观来看,适度的基础工作也有其价值。比如整理录音能锻炼速记能力,校对文稿能培养细致的工作习惯。但问题在于,如果整个实习期都停留在这一层面,就难以实现从学生到媒体人的能力跃升。
如何避开实习打杂陷阱?筛选高价值实习的第一步,是精准匹配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平台和开放的政策。
提前在实习社群蹲点往届评价,能避开 承诺带教却让你天天整理发票的单位;面试时直接询问是否有独立撰稿机会,比纠结 是否提供下午茶更实际;而签订实习协议、明确产出要求,则能避免 干满三个月却拿不到证明的尴尬。
除此以外,低年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广撒网,不必追求 高大上,而是用最低成本排除错误选项。进入高年级,实习策略需要从 试错转向 深耕。这种 先发散后聚焦的节奏,本质上与行业招聘周期精准对接——低年级攒体验,高年级攒作品,才能在毕业季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03
不实习的 “Plan B”
实习生小彭曾经的一份实习经历中,只负责为电视节目的录制准备道具,不参与前期内容沟通准备及后期节目制作。为了成为被看到的实习生,只能主动争取、表达意愿,告诉老师自己会得更多且愿意学习更多。
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拥有姓名的终归是少数,对于无法获得理想的实习岗位,或者实习经历远不能满足职业体验的新传学子来说,还有一些实习以外的 “Plan B”
运营个人自媒体账号不仅能锻炼全流程的内容生产能力,更能积累实实在在的作品集。校内融媒体中心、记者团等工作虽然平台较小,但往往能提供更多实操机会。
在技能提升方面,线上课程和短期工作坊提供了系统化的学习渠道。掌握基础数据分析、AI辅助写作等数字化技能的学生,在求职时往往比仅具备传统采编能力的竞争者更具优势,各类新闻写作、摄影等专项工作坊也能快速补足特定领域的技能短板。身边的朋友有些也在参加一些学校或行业组织的训练营,效果挺好
虽然极大比例的新传学子不是在实习,就是在去实习的路上,但也有一些学生抱定学术志向,或职业规划更偏向体制内,用武亮亮的话说,他们有自己的田野
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专注专业课,瞄准 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学术赛道;计划考公的则可提前攻坚行测和申论,毕竟体制内岗位笔试分数是实打实的敲门砖
说到底,媒体实习既不是万能钥匙,也不该被打上卷王的标签。它的价值不在于平台的光环,而在于能否真正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无论是深入一线的实习经历,还是另辟蹊径的自我提升,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核心命题:我们是否通过这段经历,更清晰地认识了这个行业,也更准确地定位了自己。
来源: 新京报传媒研究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