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5级硕士张席睿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5:3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日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09:04:08 | 只看该作者
3.10-3.16学术日志
3.10 周一
这是作为25级硕士第一次记录学术日志。回想起刘老师曾在群里推荐过邓晓芒所著《康德哲学讲演录》一书,说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康德思想,遂决定从今日开始阅读此书。
读到第一讲中所说的休谟打断独断论迷梦,想起了本科时期每次考前的突击复习,大家似乎都认为考前几天恶补一下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了,可也存在有人裸考拿高分。康德十年的沉默终于带来思路的反转:不是世界符合我们,而是我们用 “时间先后” 给现象贴标签。发觉有时候过多的“因果滤镜” 反而阻碍了更为无限的可能。质疑与创新精神永远是那么的珍贵。
3.11周二
毕业实习的时候每天骑共享单车上下班,今天读先天综合判断时,想起小学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时特别容易摔,原是在练习 “平衡 = 空间预判 + 时间调整”。康德说数学基于时空框架,就像骑自行车的直觉:把握好左右的方向,以至于熟练后不用手也能骑。突然明白:我们最早的哲学课,就蕴藏在每一次摔打的淤青里。
3.12周三
读到 “时空是先天直观形式”,想起了陈望道因专心致志翻译《共产党宣言》而误将粽子蘸墨水吃,还说很甜的典故。时间对那时的他来说是 “专注的连续体”。而平时我们刷短视频消磨时间时,数个小时总感觉一闪而过,而听课的时候总觉得时间异常缓慢,所以时间在主观感受上从来都不是匀速的,它在我们的沉浸里折叠得无比厚重,在悠闲散漫时又匆匆流逝。
3.13周四
了解到十二范畴,想起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比如人们买菜捏着土豆:“这个(实体)芽眼少(否定性),切丝刚好(限制性),X块钱(单一性),来两斤(全体性)。”又或者买豆腐时要老豆腐炖肉,嫩豆腐做汤(协同性)。康德的范畴表,原来在市井烟火气里也能体现出来。
3.14周五
了解到康德的 “图型法”。范畴需通过 “时间图型” 才能应用于经验,例如“因果性”对应“时间先后”,“实体性” 对应 “时间持存”。图型的中介作用为将抽象范畴转化为可操作的时间规定(如 “数” 是量的图型)。四大原理体系是直观的公理(定量分析)、知觉的预测(程度量化)、经验的类比(因果与协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模态判断)。理解到科学研究本质是 “用范畴图型翻译现象”—— 比如将 “石头热” 翻译为 “太阳晒的结果”,背后是因果性图型在起作用。这种 “翻译” 既赋予经验规律性,也限定了认知的边界。
3.15周六
聚焦 “先验辩证论”,康德揭示理性超越经验时必然陷入矛盾,如 “宇宙有限 / 无限”“自由存在 / 不存在”。二律背反的根源是理性试图用知性范畴把握超验对象(如宇宙整体),导致逻辑悖论。
3.16周日
康德认为知识限于现象,本体(物自体)不可知,但为道德和信仰留出空间。科学解释现象(如 “我为何愤怒”),道德关注本体(如 “我应当如何”)。实践理性的意义在于即使无法证明 “善恶有报”,道德律令仍是自由意志的必然选择。此外,承认 “不可知” 不是终点,而是对人性尊严的守护 —— 就像我们无法定义 “美”,但依然追求美。这种 “理性的谦逊”,或许才是对抗虚无的终极力量。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19:57:46 | 只看该作者
3.17周一
今天读第二讲《实践理性批判》,发现康德这次换了套路:不像第一批判从感性往上爬,而是从道德制高点俯冲下来。实践理性直接给你终点(道德律),让你自己找路。
道德律像先天存在的GPS坐标,不管现实中能否实现,只要动机符合“可普遍化”就成立。在理论领域,自由是无法证明的空位;在实践领域,自由是无需证明的起点——就像我们坚信“应该诚实”,哪怕撒谎能获利。道德不是“做好事”,而是“按可普遍化的准则行动”。比如考试作弊虽能提分,但如果所有人都作弊,考试就失去意义,所以作弊准则无法普遍化,因此不道德。
3.18周二
读“自由与道德的实践意义”时,突然懂了为啥撒谎后会心虚。康德说自由是“先验设定”,就像手机预装的系统,看不见但决定所有操作。自由≠想干啥干啥。真正的自由是“自律”,就像程序员遵守代码规范看似限制,实则维护系统稳定。“良心”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是先天理性的本能。就像小孩撒谎会脸红,不是因为怕惩罚,而是本能地感到准则无法普遍化。
3.19周三
读“法则与准则的区分”,发现健身计划也能充满道德哲学。“每天少吃多动”是准则,但它能否成为普遍法则?如果所有人都少吃多动,食品工业崩溃,健身器材供不应求,反而导致不健康——因此这个准则无法普遍化,说明减肥动机可能不道德(比如过度关注身材焦虑)。
而法则是“公共协议”,真正的道德律像交通规则,必须所有人都能遵守。比如“不闯红灯”是法则,因为若人人闯红灯,交通系统瘫痪,反而损害所有人利益。我意识到道德不是“做好人好事”,而是不会导致逻辑矛盾。
3.20周四
读“纯粹实践理性定理”时,发现康德的道德律像新闻伦理的“照妖镜”。
消极定理1:记者不能为揭露真相而侵犯隐私,如人肉搜索虽能曝光恶行,但所有人都随意公开他人信息的准则会导致社会信任崩溃。
消极定理2:也不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由隐瞒真相,因为选择性报道的准则若普遍化,新闻将失去监督功能。
积极定理3:正确做法是“透明报道”,即公开消息源和采访过程,使“追求真相”的准则可普遍化。
自律定理4:新闻自律的本质是“自我立法”,不是外部强加,而是行业为维护专业性的自主选择。
    新闻真实不是“客观反映”,而是通过“可普遍化测试”的叙事策略。就像康德强调动机的逻辑自洽,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取决于其叙事准则能否在行业内通行,若所有媒体都采用同一套核实流程,真相才能成为公共产品。
3.21周五
读“自由的范畴表”时,发现算法推荐正在解构新闻传播的“自由意志”。
用户初始的“执意”(如点击娱乐新闻)被算法强化,形成“规范”(只推荐同类内容),最终沦为“法则”(信息偏食)。
算法模糊了“允许的事”与“义务的事”。例如,用户“允许”接受娱乐推送,但平台有“义务”提供多元信息,这种矛盾导致公共领域碎片化。
算法让“个人对其他个人的状态”变成数据标签,新闻传播从“人-人对话”退化为“人-数据-人”的间接交互,消解了康德强调的“互为目的”的伦理关系。
    算法推荐系统正在制造“伪自律”。用户看似自由选择内容,实则被数据模型规训。这让我想起哈贝马斯的理性交往,真正的公共讨论需要基于可普遍化的准则,而算法推荐恰恰阻断了这种理性交往的可能性。
3.22周六
读到“道德情感”章,突然理解为啥做好事后会又累又爽。
道德律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痛苦),又因遵循它而升华(狂喜)。就像跑马拉松时的“极点”,突破后会产生内啡肽的愉悦。
英国经验派认为道德源于同情心,但康德指出,情感是感性的,道德根基只能是理性。比如消防员救火,若动机是“获得表扬”,这是感性的;若动机是“职责所在”,这是理性的。道德行为的“累并快乐着”,本质是理性与感性的博弈。
3.23周日
读“德福一致与悬设”时,突然理解了新闻反转事件中的道德困境。
记者追求真相(德)与流量收益(福)的结合,需要“灵魂不朽”(行业公信力)和“上帝存在”(公众理性)的悬设。例如,澎湃新闻对“榆林产妇坠楼”的持续调查,虽短期承受舆论压力,但长期积累了专业声誉。即使无法完全实现“真相与流量双赢”,媒体仍需假设存在“德福一致”的可能。
新闻自由的根基是记者的自由意志,这种选择如同康德的“为义务而义务”,即使面临商业压力,仍需坚持专业主义。新闻反转的本质是“德福矛盾”的显影,当媒体过度追求流量(福)时,可能偏离真相(德);反之,坚持真相虽短期受损,但长期可能重塑行业生态。这种矛盾如同康德的二律背反,提醒我们新闻传播的终极价值不在“解决矛盾”,而在“保持追问”。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5-3-23 20:09:31 | 只看该作者
3.17周一
今天读第二讲《实践理性批判》,发现康德这次换了套路:不像第一批判从感性往上爬,而是从道德制高点俯冲下来。实践理性直接给你终点(道德律),让你自己找路。
道德律像先天存在的GPS坐标,不管现实中能否实现,只要动机符合“可普遍化”就成立。在理论领域,自由是无法证明的空位;在实践领域,自由是无需证明的起点——就像我们坚信“应该诚实”,哪怕撒谎能获利。道德不是“做好事”,而是“按可普遍化的准则行动”。比如考试作弊虽能提分,但如果所有人都作弊,考试就失去意义,所以作弊准则无法普遍化,因此不道德。
3.18周二
读“自由与道德的实践意义”时,突然懂了为啥撒谎后会心虚。康德说自由是“先验设定”,就像手机预装的系统,看不见但决定所有操作。自由≠想干啥干啥。真正的自由是“自律”,就像程序员遵守代码规范看似限制,实则维护系统稳定。“良心”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是先天理性的本能。就像小孩撒谎会脸红,不是因为怕惩罚,而是本能地感到准则无法普遍化。
3.19周三
读“法则与准则的区分”,发现健身计划也能充满道德哲学。“每天少吃多动”是准则,但它能否成为普遍法则?如果所有人都少吃多动,食品工业崩溃,健身器材供不应求,反而导致不健康——因此这个准则无法普遍化,说明减肥动机可能不道德(比如过度关注身材焦虑)。
而法则是“公共协议”,真正的道德律像交通规则,必须所有人都能遵守。比如“不闯红灯”是法则,因为若人人闯红灯,交通系统瘫痪,反而损害所有人利益。我意识到道德不是“做好人好事”,而是不会导致逻辑矛盾。
3.20周四
读“纯粹实践理性定理”时,发现康德的道德律像新闻伦理的“照妖镜”。
消极定理1:记者不能为揭露真相而侵犯隐私,如人肉搜索虽能曝光恶行,但所有人都随意公开他人信息的准则会导致社会信任崩溃。
消极定理2:也不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由隐瞒真相,因为选择性报道的准则若普遍化,新闻将失去监督功能。
积极定理3:正确做法是“透明报道”,即公开消息源和采访过程,使“追求真相”的准则可普遍化。
自律定理4:新闻自律的本质是“自我立法”,不是外部强加,而是行业为维护专业性的自主选择。
    新闻真实不是“客观反映”,而是通过“可普遍化测试”的叙事策略。就像康德强调动机的逻辑自洽,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取决于其叙事准则能否在行业内通行,若所有媒体都采用同一套核实流程,真相才能成为公共产品。
3.21周五
读“自由的范畴表”时,发现算法推荐正在解构新闻传播的“自由意志”。
用户初始的“执意”(如点击娱乐新闻)被算法强化,形成“规范”(只推荐同类内容),最终沦为“法则”(信息偏食)。
算法模糊了“允许的事”与“义务的事”。例如,用户“允许”接受娱乐推送,但平台有“义务”提供多元信息,这种矛盾导致公共领域碎片化。
算法让“个人对其他个人的状态”变成数据标签,新闻传播从“人-人对话”退化为“人-数据-人”的间接交互,消解了康德强调的“互为目的”的伦理关系。
    算法推荐系统正在制造“伪自律”。用户看似自由选择内容,实则被数据模型规训。这让我想起哈贝马斯的理性交往,真正的公共讨论需要基于可普遍化的准则,而算法推荐恰恰阻断了这种理性交往的可能性。
3.22周六
读到“道德情感”章,突然理解为啥做好事后会又累又爽。
道德律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痛苦),又因遵循它而升华(狂喜)。就像跑马拉松时的“极点”,突破后会产生内啡肽的愉悦。
英国经验派认为道德源于同情心,但康德指出,情感是感性的,道德根基只能是理性。比如消防员救火,若动机是“获得表扬”,这是感性的;若动机是“职责所在”,这是理性的。道德行为的“累并快乐着”,本质是理性与感性的博弈。
3.23周日
读“德福一致与悬设”时,突然理解了新闻反转事件中的道德困境。
记者追求真相(德)与流量收益(福)的结合,需要“灵魂不朽”(行业公信力)和“上帝存在”(公众理性)的悬设。例如,澎湃新闻对“榆林产妇坠楼”的持续调查,虽短期承受舆论压力,但长期积累了专业声誉。即使无法完全实现“真相与流量双赢”,媒体仍需假设存在“德福一致”的可能。
新闻自由的根基是记者的自由意志,这种选择如同康德的“为义务而义务”,即使面临商业压力,仍需坚持专业主义。新闻反转的本质是“德福矛盾”的显影,当媒体过度追求流量(福)时,可能偏离真相(德);反之,坚持真相虽短期受损,但长期可能重塑行业生态。这种矛盾如同康德的二律背反,提醒我们新闻传播的终极价值不在“解决矛盾”,而在“保持追问”。

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3.24 周一
继续阅读《康德哲学讲演录》,今日更加理解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新闻真实不等于机械记录,记者不能像镜子一样复制现实,而应像审美者一样,在无预设目的的状态下捕捉事件的“合目的性”——即揭示现象背后的意义关联。例如《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看似无明确目的,但通过细节呈现社会肌理,实现对人性的观照。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有为”。就像优秀的摄影师不刻意摆拍,好的新闻应让事实自然显影,在看似无目的的呈现中,让观众自主发现意义——这或许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审美内核”。
3.25 周二
读崇高的痛苦与超越这一部分,想起了新闻报道的“苦难消费”。媒体展示灾难画面(如叙利亚儿童尸体),需在观众的痛苦与理性超越间保持平衡。CNN对俄乌战争的报道,既呈现血腥现场,又配发专家解读,帮助观众将恐惧转化为对和平的珍视。灾难报道的伦理困境,恰是康德“崇高”的现实映射。媒体若过度渲染苦难,可能异化为“痛苦的消费”;若回避真实,则失去社会批判的力量。这种矛盾,要求新闻人始终在“介入”与“超脱”间寻找平衡点。
3.26 周三
读到共通感与艺术传达这一部分,想起抖音的推荐算法基于“个性化”,实则用数据标签替代“共通感”。如用户点赞美食视频后,算法不断推送同类内容,导致“美”被窄化为“符合个人口味”。真正的艺术应像《蒙娜丽莎》,跨越文化差异引发普遍共鸣。对比之下,某些网红短视频的“算法爆款”,本质是数据模型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捕捉,而非真正的共通感。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优质内容重建“共通感”。以人文视角切入社会议题,在碎片化时代搭建共识桥梁。
3.27 周四
读到自然目的论与历史观,联想到环保主题的新闻报道,如围绕亚马逊雨林大火的报道,不应止步于灾害本身,而需揭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如大火既是破坏,也是重生。《国家地理》的生态报道常采用这种视角,引导观众理解自然的“合目的性”。环境新闻需超越“人类利益至上”,像康德看待有机体般尊重自然。
3.28 周五
读到自组织与内在目的,突然发现新闻编辑部像个生命体。记者采写稿件(输入信息),编辑加工(消化吸收),最终产出报道(输出),类似有机体的循环。一篇深度报道的各段落需像有机体般协作。新闻生产的本质,或许就是“意义的自组织”。优秀媒体总能在信息爆炸中,通过专业机制将碎片整合成有意义的叙事——这种“有机性”,正是传统媒体对抗信息无序的核心竞争力。
3.29 周六
艺术的无目的与有目的使我想到AI生成内容的伦理困境。AI生成的“艺术作品”看似无目的,实则基于数据训练的算法逻辑,本质是对人类艺术史的机械模仿,缺乏真正的创作意图。假新闻恰是对“无目的合目的性”的滥用。当AI生成的“新闻”以虚假故事模拟真实,它既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目的”,也消解了艺术的“无目的合目的性”。
3.30 周日
审美标准的二律背反让我想到新闻评论的价值困境。对某社会事件的评论,普通读者关注情感共鸣,专家强调逻辑严密。优秀评论应像《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文章,在个人体验与公共价值间寻找平衡。如对某争议人物的报道,既呈现其复杂性,又引发读者对普遍人性的思考。新闻评论的标准永远是流动的,就像康德的“无限趋近理念”。真正的好评论,不在于给出终极答案,而在于通过理性思辨,为公共讨论提供持续生长的空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