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326|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级硕士洪韵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1:0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3.03.06周一
最近刚实习完,前天返校,今天重新投入到学习之中,下午参加了研究生的组会,组会结束之后,把毕业论文要看的资料搜索整理了一部分。
2023.03.07周二
继毕业论文开题之后,第三次打开了给我带来毕业论文灵感的那篇硕士学位论文,《媒介情境论视域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研究》,很佩服这篇论文,从媒介情境论再到镜头语言和叙事文学,涉及到的层面很广很宽,而且写的很多很详细。
2023.03.08周三
今天是继续细读《媒介情境论视域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研究》的一天,一百多页,前两次看的时候没觉得它有这么多细节。这次看的比较认真,不懂的地方都有专门去查,可能进度较慢。
2023.03.09周四
今天总结了一下《媒介情境论视域下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研究》,整理了一下论文整体结构,甄选了一下他的精华部分(我可以作为着重参考),在犹豫这篇论文关于真人秀的叙事语言要不要写,准备和论文导师交流一下。
2023.03.10周五
上午和导师交流了一下自己关于毕业论文的一些犹豫的点,老师也给了一些建议,决定最近定好大纲就开始写论文了,4月中旬学院检查初稿,要好好写了。今天开始在闲暇时间重新看看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毕竟和论文息息相关。
2023.03.11周六
上午还是看的文献,最近学位论文看的多了,有点看不动了,今天看的两篇C刊核心论文,《看与被看:观察类真人秀的全新表达空间》和《“后区前置”媒介情境下新媒体传播的伦理失范与反思》,换换风格。下午继续自己的毕业论文工程。
2023.03.12周日
今天参加了学院的群策大讲堂,是关于学位论文写作的,后来发现讲的是硕士学位论文需要注意的,我抱着本科的心去的,听完感觉硕士论文真是复杂严格一百倍。下午看了自己没看完的参考文献,因为觉得毕业论文要写好是绝对少不了多看资料的,所以从开题以来,就一直有规律性的看。
2023.03.13周一
新的一周,虽然对于我们毕业年级来说,周几不影响什么,不过周一就是活力满满。今天看了两篇硕士论文,没有前段时间的那篇长。晚上给导师发了我的论文结构大纲,和开题报告还是有些不一样,但导师还是同意我的修改。
2023.03.14周二
下午看了《约书亚·梅罗维茨与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思想比较研究》,写作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于理论的描述语言不够成熟,决定去学习一下其他人的论文怎么运用的语言。
2023.03.15周三
今天一天的重点在于写论文,论文初稿还没写好,交给导师以后还得修改,所以最近重点都在写论文。看了一篇核心,比较短。
2023.03.16周四
今天重点还是写作,但是一整个下午都在学院开党会,所以进度不快。
2023.03.17周五
写论文的过程中,大体结构差不多了,但是自己做的内容分析这一块,是关于一档网络综艺的,所以今天花了几个小时去看节目,找案例素材。
2023.03.18周六
学院通知今天学校有大型企业双选会,所以坐校车去市里参加了双选会,回来之后继续找节目素材案例。
2023.03.19周日
今天是继续写毕业论文的一天,论文大体内容也都确定的差不多了,因为不是量化,所以更需要在文献资料和论文案例内容分析上多花费心思。同时也查阅了一些关于媒介情境论本身的著作资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1:04:43 | 只看该作者
3月20日 周一
主要任务还是写论文,框架已经差不多啦,剩下的就是写作和查资料了。今天主要是在总结写作绪论这一部分。

3月21日 周二
今天看了很多论文,把绪论的文献综述部分先弄清楚写完了,发现自己是真的很不擅长文献综述部分的写作,过于啰嗦,还是得在总结性的话语上多下精力。

3月22日 周三
上午看了几篇论文,下午继续写作,把论文的第一部分写完咯。剩下的时间就是看了一下文学相关的书,放松一下。

3月23日 周四——3月31日 第二周周五
这段时间合在一起写,因为这几天都在写毕业论文,搜集数据,做访谈和分析。说的太细也没太大必要。本科论文的写作过程还算是比较简单的,主要难点于我而言可能主要就是格式规范、用词规范的问题。31号的时候把初稿给本科导师了,导师说的是最近忙,等他有空给大家统一修改提建议。

4月01日 周六
在等导师的修改意见,但是自己明白其实初稿还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数据资料和访谈可能还需要更加深入一些。所以今天还是在看论文资料,看了一下要研究的节目。

4月02日 周日
找了一天的支撑案例和支撑数据,主要重点放在了节目研究和梅罗维茨的著作研读上。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22:06:19 | 只看该作者
4.03周一
上午和本科毕业论文的导师联系了一下关于初稿的修改建议,针对老师的建议,下午的时候又对毕业论文进行了一番思考和检查。

4.04周二
今天一直在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查了好几个网站,和老师一起讨论了一下,数据对案例的支撑效果,甄选了一下案例。

4.05周三
今天的主要经历都在修改初稿上,想着二稿得赶紧交给老师,然后就是降重工作了。

4.06周四
今天的任务是对毕业论文中的案例语言进行优化,还有数据描述等。完成了二稿并且交给了老师,论文致谢暂时还没想法,估计论文应该差不多了吧。

4.07周五
终于把论文二稿交给老师了,没有前段时间那么忙碌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抽时间看看书了,最近很心浮气躁,看了一下前段时间被安利的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平静一下内心,也穿插着思考了一下日常看的伦理学的书。

4.08周六
今天终于周末了,把寒假那段时间看的刘老推荐的四本书又继续看上了,其实第一本伦理学的原理,我就没怎么看懂,大部分都很理解,第二遍看,好像领悟的比第一遍多。

4.09周日
休息了一天,没学习没看书我忏悔。

4.10周一
继续看《走到人生边上》,这本是杨绛先生在晚年临近死亡的那几年,写的关于人生的感悟和自问自答。涉及到人性、鬼神、灵魂与肉体、人的双重本性等问题。在心浮气躁的时候,在对人生当下阶段的问题感到烦恼时,我的习惯就是去看比自己成熟很多的,年龄阶段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书,那样我会说服自己去接受书中的观点,它值得。

4.11周二
今日书单:《走到人生边上》和《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1》。“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

4.12周三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1》。因为是第二遍看,所以看的比第一遍要顺利,看到了“功利主义、公正和爱”,弗兰肯纳“我曾试图说明,功利原则作为我们在道德上的是非的唯一基本标准……”

4.13周四
《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1》。看到了“道德法典与制度期望”,“一个社会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并相应地表现为个人身上的一些倾向:礼仪规范、习俗、荣誉等……”

4.14周五
看完了第二遍的《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1》。还是有不懂的地方,但是比第一遍的时候好多啦,下次想看的时候还会回来重温的。

4.15周六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然后学院开了一天党会。

4.16周日
下午是学校的第二届学生生涯体验周活动。上午还有和艺术院合作的音乐会。美好的周末活动罢了。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4-24 15:00:31 | 只看该作者
4.17日 周一
最近在完善毕业论文的一些理论知识。今天看了一篇论文《戈夫曼的“自我”传播观:内涵、溯源及启示》,是关于戈夫曼的一些理论,也是毕业论文的核心理论的补充性文字。
4.18日 周二
导师建议在毕业论文里面加一些图表,会显得更直观,所以今天主要是去CMS查了相关案例节目的收视数据,然后做了三个图表。
4.19日 周三——4.21日 周五
在看约书亚·梅罗维茨的《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是着重研究新的信息模式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梅罗维茨在继承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媒介情境论。由于这个是毕业论文的支撑理论,所以在定稿之前再次研读了一下,确保自己的理论不会出现低级错误。
4.22日 周六
交论文了,在等导师建议。自己也在看一些毕业论文相关的论文和感兴趣的新传书籍。今天看了《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以动...影《白蛇2:青蛇劫起》为例》和《互动功能主义:欧文·戈夫曼的微观社会学取向》。
4.23日 周日
上午参加了学院的讲座。下午看了《“第三空间”视域下中国生命...大熊猫短视频的叙事空间为例》和《人的媒介化存在—梅罗维茨媒介思想史研究》。
5#
 楼主| 发表于 2023-5-15 12:42:13 | 只看该作者
5.08周一
今天开始准备按照不同的主题看一些热点的学术论文,看了北大核心《算法“舒适圈”及其破茧——兼论ChatGPT的算法内容》,这是一篇关于党政研究的。首先,论文的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分析了算法逻辑算法“舒适圈”的成因;其次,从心理舒适、认知舒适、价值舒适和共同体舒适分析了算法“舒适圈”的表现形式;第三部分则论述了算法“舒适圈”的后果,会带来心理障碍、认知障碍、价值固化和共同体封闭等问题;最后,对于如何破除“舒适圈”,作者从体质、受众、算法平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见解。

5.09周二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变革影响、风险挑战及应对策略》,这篇北大核心是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论文,本文从ChatG PT的内涵、机理与特征切入,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对ChatGPT带来的变革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ChatGPT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5.10周三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本文从人工智能的定义入手,紧接着分析了人工智能和著作权的主体问题,提出“拟制人”的概念,落脚于人工智能不能成为著作权意义上的主体。其次,论文还分析了人工智能作品的原创性问题,最终提出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类。

5.11周四
《人工智能的神话:ChatGPT与超越的数字劳动“主体”之辨》
这篇论文是站在马克思对于劳动及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对ChatGPT产生的新主体的问题探讨。首先,从马克思机器体系的器官和贝尔纳·斯蒂格勒的一般器官学和ChatGPT测试”与创造的劳动“主体”之境两个部分,辨析了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劳动“主体”哲学;然后分析了ChatGPT作为数字劳动“主体”的超越性:语言逻辑能力、人机交互、价值生成等方面。

5.12周五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对科研成果与人才评价的影响研究——基于ChatGPT、Microsoft Bing视角分析》
这篇是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篇C刊,文章从聊天机器人的兴起和功能开始展开论述,指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推动知识生产方式和学术研究范式变革,从知识生产和学术研究的进程、解放知识生产者和创新生产方式的角度进行阐释;然后分析了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对现行科研成果和人才机制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基本的应对思路和策略。

5.13周六
今天看的文章是《人工智能生产过程中的伦理介入问题探析》,也是一篇北大核心。这篇文章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生产过程的一系列问题。首先,论文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突显的深层根源、人工智能伦理挑战的两难境地、人工智能伦理介入的开放性空间等分析了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伦理问题;其次,作者站在“人及其对象化的存在”角度,思考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属性,从人工智能的人类解放意义之普遍伦理维度、人工智能的社会关系意义之特殊伦理维度和人工智能伦理介入的切入口和内在路径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则是人工智能伦理何以可能:人工智能生产过程中的伦理介入,从契约精神、人为本的最终目的和人工智能生产过程的具体环节进行论述。

5.14周日
《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论析》
这篇论文主要是站在网络思政教育的角度进行论述的。文中指出人工智能通过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设置、内容生产以及信息传播的整体性话语实践过程,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理”的有效性以及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渗透。然而在具体运行中,“智能依赖”、“资本僭越”以及“技术过载”又致使这一赋能过程面临诸多潜在风险。为此,作者提出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和视角出发,从确立价值前提、创新协作模式、打造数字平台以及推进制度供给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探索。
6#
 楼主| 发表于 2023-5-21 17:52:20 | 只看该作者
5月15日,周一
这周是准备继续自己的人工智能相关专题的研读。
《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治理元规则研究》,论文从人工智能的治理原则视角切入,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由算法与数据驱动,属于深度合成技术,在国家安全层面存在引发暴力冲突、意识形态渗透风险,在社会层面存在数据垄断、道德操纵风险,在私权利层面存在增加犯罪、挖掘用户隐私等风险。其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责任承担机制不明、现有制度分散、不成法律体系;随后论述理论界尚未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进行专门研究,治理范式缺失。最后提出建议: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治理体系,应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治理的元规则。通过梳理不同国家、地区、组织、企业所构建的人工智能治理原则,提炼其共性,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治理元规则形成的可行进路。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治理元规则由协同共治、提升透明度、保障数据质量以及伦理先行四个方面组成。
5月16日,周二
《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历史演化与未来走向》
这篇文章是站在人际关机的角度对人工智能这个点进行系统地分析。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演变:主从关系、竞争关系、主体间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人机关系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超人类主义与生物保守主义;第三部分对人机关系的未来走向进行了论述:人机协同、人机共生。
5月17日,周三
《人工智能美学视域中的审美理性》
这篇C刊从“审美理性”这一核心概念入手,第一部分介绍了审美理性的内涵和发展,第二部分分析人工智能艺术与美学研究,第三部分论述了人工智能的限制和引导,强调人工智能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人工智能艺术是人类的科技与艺术、理性与感性互相融合的有益尝试。不过,人工智能艺术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艺术,因为人类艺术不仅仅涉及美的形式和规律问题,还有艺术中不可被形式化、算法化的非理性部分,而正是艺术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结合,使得艺术能够起到救赎人类同一化思维和工具合理性的作用。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审美理性来引导技术的发展。
5月18日,周四
《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保护——兼论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条款及相关新规》,这篇C刊,首先从人工智能从个人隐私保护的角度入手,紧接着分析了人工智能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责任主体;随后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假名化措施为例分析了匿名化保护隐私的意义与人工智能去匿名化的风险;最后得出结论,人工智能环境下数据主体知情同意的缺失。
5月19日,周五
《作为批判理论的人工智能伦理学:何以可能与如何作为?》这篇文章是最近新出的一篇文章,将人工智能和伦理学结合,感觉值得一读。文章首先站在了历史角度,分析了批判理论的理论来源和基本来源。其次则系统分析了关于权力的概念界定,强调批判理论对解放与赋权理念的关注,以及对一切促成或阻碍这些理念规范性重建的因素的审视,可以得出结论,权力是批判理论领域的核心论题。最后则是站在权力观视角下分析了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与主题。
5月20日,周六
《面向统一大市场的人工智能伦理标准 ——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模型》
这篇北大核心是以人工智能伦理标准的基本概念为突破口,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资源和方法,在西方标准理论基础上提出“知识体系-准则-指令-标准”的人类社会运行规则体系。人工智能伦理标准模型——水分子模型——阐明人工智能伦理的社会价值原则如何转移到标准的技术性能原则和经济效率原则的原理和机制,构建一种中国特色人工智能伦理标准的概念与模型,为当代中国人工智能伦理标准及其话语模式提供新的基础理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人工智能伦理标准模型有助于从底层技术上保障“共同富裕”等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原则的转移与实现,有助于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落地提供伦理辩护,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竞争力、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
5月21日,周日
《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力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篇关于人工智能主体的论文。这篇文章认为人工智能对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产生了积极助益,即依托技术实现精准传播消除交流壁垒、发挥媒介优势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接住传播优势推进中华文化教育创新发展。针对人工智能时代中华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模式固化、信息茧房、恶意利用等问题,提出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生成优质产业链;构建生态链接,突出文化生态体验性;完善监管措施,构建法律法规体系等建议。
7#
 楼主| 发表于 2023-5-28 22:13:53 | 只看该作者
5月22日,周一
《灾难报道“侵扰悲痛”困境及对策——以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报道为例》
文章以媒体对东航MU5735航空器发生事故的全方位报道为例,立足于灾难报道的“侵扰悲痛”,分别从新闻伦理共识、灾难报道“侵扰悲痛”的困境和原因剖析,得出对策:媒体自治、媒体报道框架等。在灾难报道中,首先应在媒体行业内制定火难报道的新闻伦理规范,强化媒体自治;其次应健全灾难报道新闻伦理的教育体系,在报道时采用建设性新闻的报道框架,在呈现事实的基础上主动是供积极情绪和解决措施,发掘灾难事件中的正面性呈现和讨论。

5月23日,周二
《从话语伦理看数字时代的新闻伦理》
伴随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新闻生产各环节被刻上数字烙印,展现出崭新的面貌,新闻伦理也引起颠覆或修整的讨论。文章从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出发,为此提供以旧“焕”新的进路,从对话、协商的角度分析新闻伦理与话语伦理的契合,将真诚性规则、说明责任规则、自由规则等结合具体实践问题,对数字时代新闻伦理进行讨论。

5月24日,周三
《算法新闻伦理主体重建的原则和路径》
这篇核心论文是立足于算法新闻的背景下,新闻伦理主体重建的主题,它提出算法技术反向价值负荷带来诸多伦理失范现象,如算法技术越位造成的“信息偏食”、算法对数据的获取侵犯用户隐私、主体边界模糊性带来的责任缺失等。对此,可以基于透明、追责、尊重的伦理原则,探索算法新闻伦理主体重建的具体路径。

5月25日,周四
《技术不确定性下算法推荐新闻的伦理风险及其法律规制》
这是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一篇核心。首先是文章背景: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推动了传统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新闻业同样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随着新闻信息过载的不断加剧,由大数据衍生出的算法推荐新闻迅速崛起,算法信任、数据优势与新闻媒介的数字化客观上为算法推荐新闻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同时算法作为一种复杂性、不确定性技术,带来了多层面、多环节、多领域的风险挑战和制度掣肘,算法推荐新闻同样引发了“算法黑箱”“算法偏差”“技术霸权”“责任缺口”与“信息泄露”等多种伦理风险。对此,文章从技术不确定性理论所内嵌的技术本身不确定性、技术认知不确定性与技术制度不确定性三个向度,可以为算法推荐新闻的伦理风险提供适当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厘清算法推荐新闻伦理风险发生的根源,可将其归纳为技术本身不确定性向度的数学洗脑与主体性缺失、技术认知不确定性向度的能力不足与底线失守以及技术制度不确定性向度的法律规范与伦理体系的不完善。随着算法推荐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进化,新闻透明原则亦需与时俱进,对算法推荐新闻的新兴伦理风险予以有效规制,新闻从业者、算法推荐新闻分发平台等要坚持以价值中立原则为指导,强化算法推荐新闻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并在德法共治原则指导下明确算法推荐新闻伦理风险的法律规制范式。从以上原则出发,算法推荐新闻伦理风险的法律规制,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伦理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建构,即在技术本身不确定性向度加强算法公开与算法解释权、数据权利等保障,在技术认知不确定性向度推动新闻从业者计算思维的培养及伦理约束,在技术制度不确定性向度采取伦理结构化与法律问责等规制对策。
5月26日,周五
《打开算法黑箱:建构“人-机协同”的新闻伦理机制》
这篇C刊用控制论详细分析了算法黑箱的产生机理,剖析智能新闻生产、分发、接收过程中技术黑箱的运作逻辑及其带来的伦理风险,用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讨论技术道德化的可能性与路径,主张将价值理性嵌入人工智能打造新闻道德智能体,在不同阶段对算法主体实施“监控、预警与奖惩”的伦理干预,构建“人-机协同”算法新闻伦理机制。

5月27日,周六
《新闻伦理与新闻的建设性》
这篇北大核心短小精悍,主要内容:新闻的建设性看似与新闻伦理关联不大,实则暗含于新闻伦理的框架之中。本文认为,遵循新闻伦理是新闻建设性理念落地生根的土壤,秉持新闻的建设性理念也是破解新闻伦理失范困局的一种有效路径。

5月28日,周日
《新新闻伦理的“个体化”转型》
这篇北大核心相对于前面看的几篇主题而言,切入点比较新颖:一种以个体化转型为特征的新新闻伦理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它肇始于新闻危机与新闻界对传统伦理守则的反思。新新闻伦理的产生,可以从建设性新闻的发端找到动力。对个体积极情感体验的关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对宏观社会福祉的关注。当下的新新闻伦理,需要在个体化转型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理性维度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新闻媒体不仅要关注个体情感,也要关注个体的行为决策需求,让新闻成为人们理性决策时的必要之选。
8#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2:55:04 | 只看该作者
5.29日 周一
《浅析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懂技术、能创新的新型编辑、复合型人才。对出版业来说,了解媒体融合背景下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抓住人才培养特点、加快确立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战略,是人才布局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这篇文章从时代背景、人才培养视角出发,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业如何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30日 周二
《社交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这篇北大核心历时性地梳理了知情权与隐私权及两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两种权利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剧的原因。针对灾难报道的两权冲突大多属于私权利冲突的情况,本文建议新闻媒体以权利协调为基本平衡原则,并遵循“征得知情同意”和“协商隐私管理规则”的操作规范来平衡知情权与隐私权。社交媒体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更加尖锐,新闻媒体有时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当披露灾难经历者社交媒体上的隐私信息。针对人物特稿《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否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业界与学界观点也产生了分歧。

5.31日 周三
《避险需求和情感抚慰:灾难报道的核心功能及变迁》
本文通过考察灾难事件中非亲历者的信息活动,提出灾难报道的基本功能为避险需求和情感抚慰。其中,避险需求包括应对性诉求和预防性诉求,相对情感抚慰功能具有先发性。社交媒体一方面使得官方机构能够绕过大众媒体直接满足公众的避险应对性诉求,另一方面也使得自媒体能够溢出性地满足公众的情感抚慰诉求。同时,我国重特大事故应急响应已经从以往的“条块结合”式响应制度转向以事件为导向的垂直响应制度,这些都对专业媒体的灾难信息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

6.01日 周四
《从“个人英雄”到“信息通道”: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角色期待》
本文认为,身处灾难中心的地方媒体,具有多元身份,在多元身份和多重角色期待下,须超越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媒介观,公众也应客观理性地看待灾难报道中受到诸种条件约束的地方媒体和媒体人。灾难语境下,不要期待媒体扮演冒险抢新闻的"个人英雄",而是去履行瞭望者和监测者职能,通过畅通的涉灾报道打造的"信息通道",给公众一个可理性预期的"生命通道"。

6.02日 周五
《我国灾难报道数据新闻的不足与应对》
近年来,大数据在新闻中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这也衍生出了一个全新的新闻类型——数据新闻。我国许多主流媒体都非常重视对数据新闻的使用,并不断拓展其适用范围。目前,数据新闻除了应用在财经报道、体育报道、民生报道之外,在灾难报道中也广泛使用。数据新闻能够帮助灾难报道变得更加客观、直观、理性,能够满足民众对于真实信息的需求,但是我国灾难报道数据新闻还存在报道范围窄、数据挖掘不深入、动态呈现不足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国新闻媒体要组建更加专业的报道团队,尝试应用新技术以丰富报道形式,不断挖掘新闻的潜在价值,以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信息需求,助推数据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6.03日 周六
《全媒体时代做好灾难报道的思考》
一种以个体化转型为特征的新新闻伦理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它肇始于新闻危机与新闻界对传统伦理守则的反思。新新闻伦理的产生,可以从建设性新闻的发端找到动力。对个体积极情感体验的关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对宏观社会福祉的关注。当下的新新闻伦理,需要在个体化转型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理性维度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新闻媒体不仅要关注个体情感,也要关注个体的行为决策需求,让新闻成为人们理性决策时的必要之选。

6.04日 周日
《灾难报道的受众心理及媒体应对》
灾难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类别,也是较易引发受众关注的新闻题材。因此,了解并重视灾难报道的受众心理,有助于媒体避免报道的不合理性,正确发挥其在传播救灾防灾信息、帮助公众克服恐慌心理、推动事件查处等方面的作用,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媒体自身公信力以及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
9#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12:42:04 | 只看该作者
6.07周一
《由技术伦理向法律规范演进:国外人工智能应用规范研究综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面对其引发各类伦理与法律问题,学界和业界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已经成为世界共识。各国学者针对人工智能应用规范展开研究,呈现出从伦理规范研究向法律规范研究演进的态势。当前,国外人工智能应用规范研究已经取得多项共识,同时也存在诸多争议。主要共识包括三点:
一是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方向应为社会伦理;
二是基于确定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重点应当进一步转向技术实现;
三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具有局限性,未经法律规范的人工智能具有侵权风险。
现有争议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立法的重点问题、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法律体系的构建取向上。
主要争议问题包括: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主体资格、人工智能应用侵权的法律责任、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发展与规范冲突、人工智能治理中的预防与监管平衡、人工智能特殊法律体系构建的主要方向等。
未来研究应当立足现有对伦理原则的共识和对重点法律问题的讨论,从系统视角设计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体系,同时在方法上注意融入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方法,强化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

6.06周二
《刑法面向人工智能的理论应答》
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与人工智能主体问题的出现,正在颠覆近现代刑法始终围绕人的主体性地位展开的立论逻辑与功能体系。人的主体性地位加速弱化,引发一系列全新挑战并裹挟刑事风险,策动传统刑法理论的变革。人工智能“手段型”“对象型”“独立型”犯罪日渐演变,倒逼规范应对思路的更新,应向刑事责任能力注入新内容,顺势酝酿犯罪论及犯罪构成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本文从人工智能主体出发,立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基础正悄然突变与形塑,触发传统法律中刑事归责依据匮乏等难题。提出应消解“算法”统领刑事归责的合法性隐忧,妥定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归责的实然地位,修复“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之罪责伦理观,探索多元化的刑事归责体系。传统刑事制裁观念未能幸免,应设计专属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刑事制裁体系。

6.07周三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技术焦虑:成因分析与消解路向》
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机会与空间极速扩增,教师在与人工智能对话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技术焦虑成为热点议题。
这篇论文研究主要通过量化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设计,得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技术焦虑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自身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感到焦虑、对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感到抵触、对“人工智能+教育”环境感到不适。教师自我发展期望、技术感知、技术使用保障均可对教师技术焦虑产生负向影响,且技术使用保障可对教师技术感知产生正向影响。消解其技术焦虑的路向在于:关注教师智能教育胜任力的情景化培育,合理定位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期望,推进基于循证的技术接受与整合成效研判,以技术责任体系构建助推教师技术信任的增强。

6.08周四
《人工智能影响政治安全的逻辑及其风险治理——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这篇论文主要是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视角以及传播学视角对人工智能在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
人工智能因具有精准识别和筛选需求信息、整合议题并优化治理情景、智能模拟和辅助治理主体决策、实时跟踪评估和反馈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嵌入公共治理领域,在为政治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国家网络主权、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维度的政治安全风险,增加不同国家网络主权冲突的可能性,提升部分用户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度,削弱民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度。
文章指出人工智能诱发政治安全风险的原因,可从技术嵌入逻辑、把关失灵逻辑、结构嵌入逻辑等维度进行分析。以人工智能的技术效能提升国家政治安全效能并强化政治体系对政治安全风险的动态适应能力,强化对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的人工把关效能并提升“人机”双重把关体系的风险防控水平,加强人工智能向善的制度设计并优化国家政治安全制度保障体系,是智能社会语境中政治安全风险的善治之道。

6.09周五
《人工智能奇点论的技术叙事及其哲学追问》
人工智能奇点论以技术叙事方式判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及其对人类物种的影响,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进化、逆向工程学、物体系等不同于自动革命技术范式的重要问题推到了前台。
文章主要立足于人工智能的奇点论原则,从此原则切入,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赞成与反对人工智能奇点是否来临可能不是问题的关键与重点,正视人工智能奇点论以技术叙事提出的哲学追问才是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及影响的根本。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是人将“社会历史的人性”对象化与物化的产物,其表达的进化加速问题是对人类存在活动“简单的复杂”的存在论追问;其实现的“类人智能”能力的逆向工程学是基于全新的技术重新审视人的意识产生逻辑及其意义结构;其自动化的自动化表达的“独立”逻辑其实是对人自由本性的深层次拷问。

6.10周六
《人工智能:无限开发与有限理性的伦理博弈》
这篇文章我主要学习到了这个特殊的主题含义:无限开发和有限理性,作者是如何理解运用这对矛盾进行切入的。
文章主要内容是讲技术缘于人向自然求生,并成为人类探求解决安全存在和生活保障的社会方式。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它以“机器能够思维”为动机,并以使“机器高效思维”为使命,是要解决超负荷的人口压力和环境压力而开辟新资源渠道及新经济增长点。以人脑为开发对象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为解决如上问题探索可能性,但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在其“度”内,人工智能可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逾其“度”外,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的奴役者。目前,人工智能开发越发模糊其“度”,日渐突显无限开发与有限理性之间的伦理困境,演绎出全球竞争框架下社会分配结构及方法变动中技术权力、公权、民权三维利益博弈的重心倾斜甚至博弈机制的修正或重建。

6.11周日
学院组织有党员外出活动和毕业事宜,未有时间学习论文。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15:42:32 | 只看该作者
6.12 周一
《智能创作、深度融入与伦理危机——ChatGPT在数字出版行业的应用前景新探》
这篇北大核心立足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智能化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发展将大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出版行业的多样交融、并行发展的背景,对ChatGPT在数字出版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展开探究,并对其可能引发的思辨与危机展开讨论,认为ChatGPT类的自然语言型智能辅助工具,不仅能颠覆性地变革数字出版行业的内容生产与形式更迭,更可实现场景性、互动性和机动性的流程重构,情境性信息交互和知识付费模式,以及开放性的元宇宙出版生态。文章也探讨了ChatGPT的技术迷思中所隐藏的现实隐忧和出版主体因之产生模糊、疑惑、错位与伦理追问,并对未来之应对路径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6.13 周二
《由数据决定?AIGC的价值观和伦理问题》
这篇北大核心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技术逻辑入手,结合ChatGPT的实践,探究以数据为中心的AIGC价值观和伦理问题。由于数据集的种种缺陷,AIGC存在系统性偏见、价值观对抗“、观点霸权”、刻板印象、虚假信息等问题。
论文还基于人和机器学习的本质,进一步探讨了一些重要命题。人类学习与人工智能学习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人机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趋利避害的最优解。AIGC也是人类社会的镜鉴,此前人类未能意识到的自身缺陷,如今通过智能生成内容暴露了出来,人类要反省和提升自身,并且要重视人机伦理关系的大图景。

6.14 周三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规制困境及其化解:以ChatGPT的规制为视角》
这篇北大核心是新发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产生,在极大地提升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相关领域带来了诸多法律风险。
文中指出这种风险具体表现为:数据使用风险、生成内容滥用风险、算法滥用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具备了有关人工智能的基本治理框架,但相关的理论以及实践仍在治理主体、治理规范设置、治理手段以及治理规则适用等方案上存在不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凸显了科技进步迭代过程中产生的“破坏性创新”现象,这也倒逼我国当前的人工智能治理模式需要从回应型治理、集中型治理向敏捷型治理转换。这要求我国在总体上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态度,具体包括从法律层面的制度构建、软法规范层面的填补式风险治理以及通过监管沙盒实现敏捷型风险治理等三方面来完善现有的人工智能风险治理体系,在技术创新与风险治理之间寻求平衡,从而实现数字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6.15 周四
《ChatGPT机器回答与知乎人工回答的比较》
这篇北大核心是对从网络问答社区代表知乎和ChatGPT上同一提问获得的人工高赞答案和机器回答开展内容分析,基于外部特征、内部特征、情感与认知等探讨机器回答相对于人工问答的优劣。
论文研究发现:ChatGPT能使人更便捷地获得信息,回答特征接近人工认可的高赞回答,但针对不同主题的回答质量存在差异,也存在虚假信息;以ChatGPT为代表的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Al-Generated Content,AlGC)驱动的工具将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但需要防范信息误导、认知对抗、文明失控等风险。

6.16 周五
《灾难报道的伦理原则及社交媒体的引用规范》
灾难报道的新闻伦理问题一直为新闻业界所关注。这篇文章从披露隐私、过度煽情、消费悲情等方面对近期几起灾难事件报道进行伦理反思,详细阐述灾难报道的伦理原则,并提出要坚持生命至上、最小伤害、知情同意、人文关怀的原则;应谨慎引用社交媒体信息,以提升媒体人的专业素养。

6.17 周六
《灾难报道四大伦理问题:认识与防范》
灾难报道所遇到的挑战可能远大于其他类型新闻报道,并因此会承担更多的伦理风险。本文剖析灾难报道面临的四个主要伦理问题:易受媒体框架与固有偏见影响、易受媒体框架与固有偏见影响、过度渲染灾难细节,造成二次伤害、缺失人文主义立场,让“职业行为”变得冷酷。

6.18 周日
《对ChatGPT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
文章站在对高校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的角度对ChatGPT进行了分析,认为ChatGPT破解了乔布斯之问,凸显中国大学功能的不足。文中指出ChatGPT对大学的系列发问引起了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大学的知识中心地位是否能够坚持、大学教师职业性质是否改变、是否会产生新型大学。
这些发问不仅触及中国高等教育的痛点,而且涉及大学生存的根本,论文也对今后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大学必须进行明断:是坚持大学传统发展路线还是与人工智能时代有机融合,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抉择,人工智能技术进驻大学都不可避免,大学只有与社会联合,才能继续保持知识的优势地位,大学功能才能进一步传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