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标题: 可怜的真相案例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3-3 18:49
标题: 可怜的真相案例集锦
真相的意思是永远只有一个,打开真相的钥匙是事实。真相必须通过事实才能找到,事实揭示了真相的一个或者多个面向,真相比事实更完整,它是事实的360度展现。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3-3 18:54

【案例】


第七日:联合国紧急特别大会的决议超预期了


战至第7日,俄罗斯终于公布的伤亡情况。
3月2日,俄国防部发言人说:从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军死亡498人,1597人受伤。乌克兰方面有超过2870人死亡,约3700人受伤,572人被俘。俄军已摧毁1533处乌军事设施,包括54个指挥所和通信中心、39个防空导弹系统,以及52个雷达站。
2月28日,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马利亚尔在社交媒体发文说,从24日到28日早上6时,5300名俄军士兵伤亡,乌军击落俄军飞机29架、直升机29架,击毁俄军坦克191辆、装甲车816辆、大炮74门、防空系统5套。
我反复说过,交战双方公布的战况都不可信。交战中,双方统计伤亡本来就很困难。作为心理战和宣传战,交战双方都会夸大自己的战果,少报自己的损伤。
对我们旁观者来说都是些纸面上冰冷的数字。但一定要意识到每一个战亡者的身后都是一个家庭,都是一个悲剧。到现在,战争还造成了乌克兰100万人成为逃离家园的难民。面对无辜生命的伤亡、巨大的难民潮,你还会为战争叫好吗?

除了生命遭受的苦难,交战两国在经济上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战争本身就是烧钱。乌克兰作为战场就不用说了,它正常的经济活动已经被打乱了,好在现在外来的资金援助比较多。

俄罗斯的日子更不好过,每天支付庞大的战争费用之外,前所未有的经济制裁正毁灭性地打击俄罗斯经济,当权者嘴再硬也没有用。经济制裁俄罗斯已经不仅是国家行为了,很多大公司也参与了。
当然最明显的是卢布的汇率和股市:






卢布兑美元的日K线

百姓手里的钱大幅贬值



俄罗斯股市已经连贯四天休市了,不知道开市会是什么样的景象,难道要等到俄罗斯扭转战局才开市?或者是谈判达成协议才开市?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俄罗斯银行、石油天然气企业的股价跌到了几乎被清零:




大企业的清零式暴跌堪称恐怖

所以,即使赢得了战争,俄罗斯也是元气大伤,多少年都别想缓过来。战争继续下去,俄罗斯的年青一代就失去了未来。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今早醒来一看,战场上没有大变化,双方又要谈判了。但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的决议诞生了。以141票赞成、5票反对,35票弃权。压倒性多数就乌克兰局势通过了决议。


绿+为支持,红-为反对,黄为弃权


华人精英视角

联大第十一届紧急特别会议就俄乌冲突进行最后表决!结果是141票赞成,5票反对,35票弃权,要求俄罗斯立即撤军。


投反对票的五个国家是俄罗斯、叙利亚、白俄罗斯、朝鲜、厄立特里亚,有人总结这个五个国家的共同点: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越南、古巴、老挝、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苏旦、津巴布韦等35国投了弃权票。



这个决议的内容是超过我的预期,我预测的只是谴责。今天我在联合国官网上认真阅读了它的全文,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重申对乌克兰在其国际公认边界、包括其领水内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承诺。

2、最强烈谴责俄罗斯侵略乌克兰,谴责一切违反国际人道法以及侵犯和践踏人权的行为。

3、要求俄罗斯立即停止对乌克兰使用武力,立即、彻底、无条件地将其所有军事力量从乌克兰国际公认边界内的领土撤出。

4、要求俄罗斯联邦立即、无条件地撤销关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某些地区的地位的决定。

5、谴责俄罗斯联邦关于提高其核力量战备状态的决定。

6、对白俄罗斯参与这一对乌克兰非法使用武力的行为表示遗憾,并促请白俄罗斯遵守其国际义务。

7、敦促通过政治对话、谈判、调解和其他和平手段,立即、和平地解决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在投票后作了解释性发言,强调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呼吁和平解决争端。至于为什么投弃权票他也作了解释:


遗憾的是,刚才提交本次紧急特别联大表决的这项决议草案,事先没有在全体会员国范围内进行充分磋商,没有全面考虑当前危机背后的历史经纬和复杂矛盾,没有强调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的重要性,也没有突出推动政治解决、加大外交努力的紧迫性。这些都与中方一贯坚持的立场主张不符,我们不得不对决议草案投了弃权票。




这份草案是由乌克兰等90个国家提出的。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超过110个会员国的代表发表了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我听了前面十几个发言,就是个批斗大会。今天看到下面这段视频,感觉剪辑得不错,它把几方的主要观点都说了一下:


我今天看到这份决议中,还提到了1974年12月14日联大第3314号决议中对“侵略”的定义:一个国家通过使用武力或以任何与《宪章》不符的其他方式,侵犯另一国的 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按照这个定义,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所谓特别军事行动是标准的“侵略”。
在前天我写的《开战第五日,安理会暂时靠边站了》一文中,我写过这样一段话:但是要记住,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更具象征性,并不能具有实际操作性。即使这一次紧急特别大会通过了谴责俄罗斯的决议,甚至决议采取行动来阻止俄罗斯侵略。但任何实际行动最后还是要由安理会负责实施,俄罗斯可以再次行使它的一票否决权。
所以,今天通过的联大决议虽然令人高兴,但只能说是表明了世界各国的态度,联合国要采取实际行动是不可能。但也不说它完全没有用,它的用处在于:

1、从道义和法律上定性俄罗斯的侵略行动是非法的。2、为个体国家或国际组织对俄罗斯采取制裁措施提供了道义支持和法律依据。
再来看另一份联大决议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就在两个多月前的2021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曾经通过一个决议,是由俄罗斯等30个国家提出的“反对美化纳粹主义”决议案。决议要求对建立纪念碑、公开游行、否认二战战果、否认战争罪等任何形式美化纳粹主义的行为表示担忧,并建议各国在立法和教育等领域采取具体措施打击这些行为。

这个决议案得到了130个国家的支持,49个国家弃权,仅有美国和乌克兰投下反对票,弃权的国家主要是美国的欧洲盟友。
自2015年以来,俄罗斯每年都会向联合国提出类似的决议案,但都会遭到美国和乌克兰的反对。按理说这是一个完全符合人类道义的提案,美化纳粹理应受到谴责,如同我们必然会谴责军国主义一样。而且这个提案没有明确针对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具有约束性。美国和乌克兰为什么要反对呢?
其实俄罗斯还是有针对性的。
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时间是2014年3月,开始向联合国提出禁止美化纳粹的议案的时间是2015年。俄罗斯从那时起一直宣称波罗的海地区和乌克兰出现了新纳粹主义。这也是这一次普京发动侵略乌克兰战争的最重要借口。

新纳粹主义是否存在?我觉得应该有,德国就有新纳粹分子,日本现在也有主张军国主义的,其他国家也会有些极端分子。极端民族主义很容易导致纳粹主义的。所以一定要特别警惕极端民族主义。
但新纳粹分子是乌克兰的主流呢还是一小撮?


乌克兰有一个亚速营,全称应为乌克兰国民卫队“亚速特种行动支队”。它的标识与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第2师的标识相似:



亚速营是乌克兰的主流吗?显然不是


亚速营的起源竟然是一群狂热球迷,后来演变为民兵。2014年5月5日正式成立亚速营,成为乌克兰内政部下属的诸多志愿营之一,在乌克兰东部的俄乌争议地区执行任务。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曾点名亚速营,指责它犯下违反人权与战争罪。


这应该就是俄罗斯2015年后在联合国提出“反对美化纳粹主义”决议案的主要原因吧。今天回头再看,俄罗斯年年都提出这个议案还是有想法的,它更像是在为入侵乌克兰作舆论上的准备。所以美国和乌克兰年年都会反对这个看上这个充满了正能量的决议案。
在我的写乌克兰战争的第一篇《军事入侵一个主权国家,必须谴责》一文中,我写过这样一段话:入侵战争打响前,我们可以指责北约东扩侵害了俄罗斯的安全利益,可以谴责美国到处煽阴风、点鬼火。但今天当入侵战争一打响,我们必须强烈谴责战争的发动者。
追究战争起因,美欧和俄罗斯,没有一方可以说自己完全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今天获得全球同情支持的乌克兰也不可能是完全清白的。但是,战争改变了是非判断。不管哪个国家,只要发动侵略战争就必须谴责,这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基本规则。没有这个规则,我们就会回到二战前的丛林世界。
很遗憾,很多国人缺少这种规则意识,他们更喜欢强人强权。
两个半月前,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支持俄罗斯的“反对美化纳粹主义”。两个半后的今天,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最强烈地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这世界变化得真快,全在一个人的一念之间。无数人的生存与死亡,也在他的一念之间。


来源:东雷老评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wPwEefSyyWK80WtH4epIQ



编辑:王奕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3-7 20:42

【案例】


基辅市长克里琴科拿起机枪上战场?乌克兰蛇岛13勇士牺牲?俄乌冲突实时较真更新中



2022年2月24日,普京宣布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在互联网上也出现了诸多乌克兰相关地区状况的传言,有文字、有图片、也有视频,这些传言是真是假?针对它们,较真团队进行了查证。


1、基辅市长克里琴科拿起机枪上战场?


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一图片,显示基辅市长克里琴科身着战斗服,单膝跪地,手持机关枪。有人声称,“克里琴科选择扛起机枪跳入战壕与乌克兰所有热血勇士保卫自己家园,痛打俄罗斯入侵者。”


                              
经查证,该说法不实。这张图的原图是克里琴科于2021年3月13日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的,当时他正在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地区参加了一场战斗训练。

很明显,这张旧图与最近俄乌局势并无关联。


不过,在俄罗斯2月24日对乌克兰多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克里琴科接受了英国独立电视台专访,他确实表示了将“拿起装备、捍卫国家”。




27日,克里琴科更是在基辅的一个防御工事处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他身着头盔和防弹背心,对入侵的俄军发表“回家”宣言,态度强硬。不过尽管如此,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他已经拿起机枪上了战场。

据环球时报报道,克里琴科的父亲为苏联空军将领,曾在东德担任武官职务。受当时环境影响,克里琴科和弟弟弗拉基米尔自幼尚武,少年时代就开始练习拳击、空手道等项目。成年后,克里琴科走上了职业拳击手的道路,并多次赢得重量级赛事金腰带,曾是与阿里、霍利菲尔德等拳王齐名的体坛风云人物。



2、乌克兰蛇岛13勇士壮烈牺牲?
2月24日,即俄乌冲突首日,俄罗斯海军舰艇袭击了乌克兰南部海岸外的蛇岛。此后,一段音频热传于社交媒体,音频显示,当俄罗斯军舰表明身份并指示驻扎在岛上的乌克兰士兵投降时,他们的反应是“俄罗斯军舰,去你X的”。

此后,乌克兰官方表示,由于遭到导弹和火炮打击,蛇岛上13名乌克兰士兵英勇牺牲。乌总统泽连斯基宣布,将追授所有十三名士兵乌克兰最高军事荣誉称号——乌克兰英雄。他们由此被称为“蛇岛13勇士”。


不过,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25日却表示,“蛇岛区域有82名乌克兰士兵放下武器,自愿向俄罗斯军队投降。目前,他们被要求签署一份不参加战斗行动的承诺书。这些乌克兰士兵将很快被送回到他们的家人身边。”


一方说都死了,数量是13人;一方说有82个人投降。双方各执一词,支持者也均称对方的说法是“宣传”。“蛇岛13勇士”疑云引发不少讨论,真相究竟如何?


这一事件,最近几天陆续有了进展。


先是26日俄方发布了“82名乌军士兵在蛇岛投降的视频”,画面中可以看到有远超13人的乌方士兵排队领取食物和饮用水。不过此时网上仍有不少人怀疑这些士兵可能是“演员”。




但乌克兰国家边防警卫队,即乌方声称的13名乌克兰边防警卫(Border Guard )所隶属的部队,同日也向媒体表示,蛇岛的这些守兵“可能”还活着。


27日,俄方更是公布了一段据称是一位被俘蛇岛乌军士兵的采访视频。采访中这位士兵指责乌方“活埋”了他们。他还表示自己是海军陆战队成员,并指责泽连斯基不知道蛇岛上有一支海军陆战队。


28日,乌克兰海军的脸书主页,最终提供了明确的说法。其发布的帖文表示,已得知“被俄罗斯占领者俘虏的海军陆战队和边防警卫都活着”。之所以此前发布了错误的消息,是因为“俄军已经完全摧毁了岛上的基础设施,与蛇岛的沟通被中断”。


换言之,乌克兰方面承认了蛇岛守军没有牺牲,而且不止此前声称13名乌克兰边防警卫活着,此前没有公布的岛上海军陆战队成员也活着。但乌方仍没有给出蛇岛守军的总数字。从俄方给出的视频画面来看,蛇岛有82个乌方守军投降可能更接近真相。

3、乌克兰拍人道主义灾难大片时“死尸复活”?


近日,有微博博主发布了俄乌冲突的相关视频,称“一部正在波兰加急拍摄的乌克兰人道主义灾难大片翻车了”,在视频中,尸体袋中的“死尸”竟然自己动了起来。





有网友对这种作假很愤怒,称“去弄点商场的人偶模特也好啊。反正都是套袋子,用真人,太下血本了吧?!”也有大V传播类似视频,称“据说这是乌克兰电视台的报道”。





据查证,这段视频既不是所谓的“人道灾难大片”,也不是“乌克兰报道”,而是奥地利媒体《OE24.TV》在报道环保团体的抗议示威。





他们用躺尸体袋的行为艺术表达对政府气候政策的不满。报道时间为2022年2月4日,此时俄乌冲突尚未爆发。


这个2分钟的视频,被一名自称“斯克博兹博士”的人截取了17秒,“贴心地”剪掉了原视频中的标题,并配文称“德国记者在基辅的街道上报道了令人震惊的尸体袋场景。”




在留言中,他还补充道,“虽然这场战争令人遗憾,但俄罗斯似乎在努力避免一般民众伤亡……”


而国内这位博主则添油加醋,直接改成“在波兰拍摄的乌克兰人道灾难大片”。其实因为视频和配文不搭,无论是对“斯克博兹博士”还是国内博主,都有人提出质疑,还有人告诫博主不要传播假消息,少造点谣。





4、乌克兰女网红在路边捡到俄军装甲车并开走?



今天,国内外社交媒体上流传一段视频,称“一名乌克兰女性发布了一则视频,她表示自己捡到一辆被遗弃的俄军BTR装甲车,并示范如何操作这辆战车。”也有自媒体称“乌克兰网红开始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在村外捡到的俄军大家伙。”




经查,该视频的原始视频是由一名叫NastyaTuman(@nastyatyman)的乌克兰女网红上传。而这个《如何驾驶俄制装甲车》的视频,其实早在去年就已经拍摄和上传,不过因近日的俄乌冲突导致乌克兰内出现许多被遗弃的军武,她才将视频重新上传,并说“如果遇到被丢弃的装甲车,请记得要如何启动”。


由此可见,这辆装甲车并非俄军丢弃的,也跟此次俄乌冲突没有直接联系。





据悉,这位乌克兰网红是一位著名的视频作者,她出生于乌克兰,目前居住在俄罗斯。她对各式车辆相当有研究,其YouTube有184万人订阅,TikTok粉丝更有超过400万人。最近几天,她一直在 TikTok 上发布视频,介绍什么是在战争中逃离和安全的最佳交通工具。




5、这位微胖的男歌手是现任乌克兰总统?




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一段综艺视频,视频中的微胖男歌手与女伴的互动很吸引人。有人称,视频中的男子为现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经查证,该说法不实。据乌克兰媒体“24TV”的说法,视频画面为乌克兰综艺“欢笑联盟”的现场表演片段,而视频中的男子是一名喜剧演员,名叫瓦西里·古梅纽克(Vasily Gumenyuk)。







古梅纽克与泽连斯基一样,都从喜剧演员转向从政。在2019年的总统选举中,古梅纽克积极支持泽连斯基,甚至代表泽连斯基所在的人民公仆党在第192选区竞选人民代表。2020年2月,泽连斯基任命古梅纽克为乌克兰一个地区的行政当局负责人。






来源:全民较真-腾讯新闻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vSHkYSEf94N1r2h7WH_BA


编辑:王奕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3-25 20:28
【案例】
第二个黑匣子是否找到的报道尽显诡异

  东航321空难事故发生后,造成空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记录飞行信息的黑匣子变得异常重要。

  黑匣子的规范名称叫飞行记录器。

  此次失事飞机波音737—800装有两个飞行记录器,其中一个是飞行数据记录器(FDR),安装在客舱尾部,记录高度、速度、航向、俯仰角、滚转角、垂直速度以及机组的操作如驾驶盘杆量、油门等重要参数。

  另一个是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安装在货仓尾部,记录四个通道声音,即机长、副驾驶、环境和备用通道的声音。

  这两个桔黄色记录器颜色醒目,便于搜寻,且能抵抗高过载冲击撞击,耐高温、耐海水浸泡等特性,不易损毁。

  3月23日下午,东航MU5735客机的驾驶舱话音记录器已被找到,这个黑匣子找到时已经严重破损。

  驾驶舱话音记录器已送到北京的译码实验室,数据下载和分析工作正在进行,但不能排除存储单元损坏的可能性。

  为了尽快找到第二个黑匣子,即飞行数据记录器,救援人员以主要撞击点为中心,扩大搜索半径范围,开展拉网式搜寻,坠机点核心区也由专家进行重点发掘。


  今天上午,即2022年3月25日上午10:15,中国民航报七名记者从广西梧州现场发出报道:第二个黑匣子已找到!

  这个报道开创了最简洁的报道方式,除了标题《第二个黑匣子已找到!》外,报道的内容只有两个字——真的!


  报道虽然简短,但内容一目了然一字千金,并且报道形式非常规范,编辑、校对、审核一一具名。

  紧接着,三分钟后,即10:18分,稍微详细的内容出来了:本报记者在搜救现场得到确认,两部黑匣子中的另一部飞行数据记录器(FDR)已找到。
此条消息迅速传播。

[attach]34320[/attach]

  但令人感到诡异的是,仅仅半个小时之后,新华社发出否定性消息——目前还未找到第二部黑匣子。

  两条消息究竟谁真谁假?一时让所有人懵逼。


  懵逼的同时让人感到诡异,为什么?

  一是新华社报道中,新华社记者并不在事发现场,而是从此次事故国家应急指挥部了解得到的讯息。

  二是新华社报道不像中国民航报记者一一署名,报道只有记者二字,无人署名。

  这则报道究竟是哪名记者撰写?他为什么不署名?特别是这样一则带有纠正中国民航报报道的报道应更加翔实,最应该署名为什么没有署名。

  这难免让人感觉诡异的同时,甚至疑窦丛生。

  一个是七名署名记者的现场报道,一个是没有署名记者的非现场报道,你说应该相信谁?

  到了2022年3月25日下午,中国民航报发出郑重致歉,申明关于找到第二个黑匣子的消息失实。



  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谣言止于智者,信任来自透明。新华社纠错式报道过于随意。

来源:大江白鹭(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RSpsDNujCmYP9q9PiJ4Jg

编辑:张铭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5-18 15:33
【案例】
编辑:邓秋雨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5-22 00:38
【案例】




编辑:邓秋雨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6-13 00:32

【案例】






编辑:张铭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6-15 22:59
【案例】




编辑:张铭麟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7-23 20:18
【案例】
国家统计局错了还是民政部错了?
统计有误,见《致歉》一文 死亡人口1014VS火化遗体数1480.6

20222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透露,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

如果上述数据可靠,则2021年全年人口净增48万。虽然增加数量不大,但是人口数量仍是正增长。
但是,如果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214个季度的火化遗体数统计,则2021年全年死亡人口至少1480.6万。

2021年第一季度
2021年第二季度

2021年第三季度
2021年第四季度
155.6+295.0+433.7+596.3=1480.6
这是把其他丧葬形式排除在外的统计结果。如果把非火葬部分加进去,全年死亡人口恐怕会超过1500万。
如果死亡人口数按1500万计算,则2021年的人口数量绝对是负增长。
1062万(出生人口数)-1500万(死亡人口数)=-438万(人口负增长数)
国家统计局:死亡人口1014万。
民政部:火化遗体数1480.6万。
到底两个数字哪一个更符合现实?2021年全国人口数量是负增长还是正增长?请相关部门好好核实统计数据,得出正确结果,以正视听!
来源:公众号“能量驱动一切”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CSRUs2MoJPZwSxQacZOQg
编辑:吴漫

7.png (24.13 KB, 下载次数: 108)

7.png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8-29 11:44
【案例】

编辑:屈妍君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1-18 23:57
【案例】  
拼凑真相:认清纷繁世界的十大数据法则

刘波: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碎片化、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数据不断涌现到我们的眼前,提升自己在现代社会中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的能力迫在眉睫。

来源:FT中文网
链接:https://big5.ftchinese.com/interactive/88088?exclusive


编辑:陶鹏辉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2-12-26 16:49
【案例】

叶洪青,原来才是那个村霸

所谓的“女孩失联案”、“女孩举报父亲被打死凶手逍遥法外案”,一审宣判,真相大白。


根据公布的判决书,列出以下重点:
一、叶洪青挑衅在先:叶洪青为此嘲讽刘青彦并贬损刘青彦已过世多年的岳父
二、叶洪青打人在先:叶洪青掂啤酒瓶欲砸刘青艺
三、叶洪青持续挑衅:叶洪青高声叫嚷
四、是相互厮打,可是又是叶洪青要持物打人:叶洪青持不锈钢盆砸刘青艺未果
五、叶洪青没完没了:叶洪青挣开后追撵刘青艺至饭店大门外
六、被叶洪青女儿污蔑为黑社会的村干部,其实是把叶洪青送家了:村干部叶桂东驾驶电动三轮车将叶洪青送回家
七、报警人是刘青艺之妻吴玉闻:刘青艺之妻吴玉闻讯赶至现场,并于22时41分报警
八:叶洪青回家后还打电话挑衅:叶洪青到家后,于23时许拨打电话联系叶桂申、叶桂起称明天还要找刘青艺的事
特么,叶洪青这种人在农村才是典型的垃圾、混子、村痞甚至说村霸!
对于刘青艺而言,这就是收了一次麦,却换来一次悲剧。
悲剧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叶洪青的狂妄、霸道、痞气。他把自己当王了,刘青艺必须得听他的,必须得对他的挑衅、辱骂表示顺从,否则就要打人。
看来传言叶洪青打村民、打修理门店老板甚至是打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是真的。
叶洪青的女儿们举报了半天的村霸,原来就是叶洪青。
怪不得有网民称叶洪青是另一个“昆山龙哥”!
个人觉得,对于刘青艺、刘得见二人的刑期,判得过重了。无期徒刑,不能体现相适应原则。
个人支持刘青艺上诉。
不排除法官被叶洪青的女儿们的小作文给绑架的可能。
小作文,真特么害人!
最后,希望编造了那么多谣言、诬陷了那么多人的叶洪青的女儿们,能受到法律的惩处。

来源:开视界(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BlQ-kRco0rhHLo76RwUvw

编辑:马源

8.png (453.29 KB, 下载次数: 47)

8.png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3-14 20:45
【案例】


编辑:吴氏垂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4-23 14:48
【案例】



编辑:屈妍君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5-29 17:49
【案例】


哈尔滨真相副市长事件,真相是什么?


今天主要谈谈两件值得反思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南航歧视事件,这起事件比香港国泰更恶劣。

为什么说更恶劣呢,毕竟香港国泰只是歧视说中文的乘客而已,而南航新加坡工作人员不但歧视了,而且还直接辱骂乘客“是狗”。

不仅骂了,而且还用三种语言骂了。彼时柜台面前只有一名乘客,你说骂的是谁?当乘客质问骂谁时,得到的只是一句嘟囔,做人都不会做。

事情起因于袁姓乘客在新加坡樟宜机场乘坐飞往重庆的CZ546次航班,在南航柜台办理传值机时,咨询能否调换座位时被工作人员告知听不懂中文并拒绝回答袁先生问题。

而袁先生在观察中却发现工作人员是会中文的,他们有时也会用中文交流,于是质疑工作人员态度,并拿出手机进行记录。此时工作人员突然站起来对他说:

你要当自己是一条狗的话,那我可以当你是一条狗。

这让袁先生非常错愕,他看了看身后,空无一人。显然,这句话是在骂他。不仅骂了,随后还用三种语言重复了一遍,明目张胆地挑衅羞辱。

愤怒的袁先生进行了投诉,但2天过去并没有得到预期处理,于是便把这段侮辱性的对话传到了网络,形成了国泰事件后的第二波航空企业涉嫌歧视的舆情。

昨天南航紧急回应,声称服务是外包的,已停止该人员服务资格,然后如何提升服务水平云云。总体我认为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点轻描淡写了。

因为相比较与国泰歧视事件,南航工作人员不仅歧视了而且还涉嫌人格侮辱,岂是仅仅停止服务资格就能蒙混过关的?涉事服务公司即使是外包,平时又是如何培训和管理的?

他们的礼貌用语里都是把人骂成狗的吗?是仅对中文乘客还是针对所有国家语言的所有乘客?即使是中国企业的外包公司,难道不应该对中文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吗?

是谁给这些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是英文?还是新加坡的习惯性歧视?还是南航方面管理不善要求不严所纵容?什么时候雇佣的狗子可以教训起主人来了?

何况人家国泰只是在背后议论,而后乘客偷录曝光的,而南航这是当面赤裸裸地辱骂,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就想问是谁给他们的胆子?是外包公司还是南方航空?

之所以性质比国泰更恶劣,是因为国泰是总部在香港的航空企业,但南航是我们自己本土的航空公司啊,流着的是纯正的中国血液呀,如何能容忍一个外包公司欺负自己的同胞?

所以我反思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歧视事件为何屡有发生?为何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发生,也在其它国家出现?不仅是香港的航空公司存在,本土的航空公司驻外机构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如果是偶然,为何频频出现,吐槽者众。如果是必然,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又该如何纠错与纠正?

另一个更奇怪的现象是,很多媒体在批判国泰事件时一拥而是怒目圆睁,而在本土企业出现同类甚至更严重服务BUG时,却又集体沉默了。

这种选择性批判真的不好,我们不怕出现问题,我相信南航也不会讳疾忌医,就怕出现问题不敢面对,甚至不敢批评,这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了。

第二件事是这两天炒的沸沸扬扬的真假副市长事件,从中可以管窥出脆弱的公信力。

在省会城市黑尔滨,一辆牌照为黑AFK718的奥迪A6因为违停,被交警核查。车主身穿黑夹克、白衬衫,戴着金丝眼镜,手提公文包,把厅局风的气质拿捏的死死的。

面对年轻的交警小哥,这位爷一抖官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说,“你来了多久…看一下车牌!”“小孩,跟你解释,看给你傲的。”“我问你,你叫什么名字?”

听那口气,就跟训斥下属似的。不仅把年轻的交警小哥整蒙圈了,连路人都大气不敢喘上一口,搞不清这是多大个官,于是好事的路人就把视频传到了网上。

然后网友们在小小的视频里挖呀挖呀,竟然眼尖地发现,这不是就咱们哈市的谭副市长吗?怪不得官气逼人颐指气使,看那气质,那神态,那金丝眼镜,如假包换呀。


甚至还有网友扒出更多细节,不仅比对了两个人的照片,还查到了违停车辆的所有人,称司机恰好也姓谭。事实究竟如何?

当地官方很快辟谣,称网传嚣张车主并非谭副市长,涉事司机也不姓谭,而是姓高。奥迪车为其父亲在2009年购买的,而高某的真实身份其实为服装厂工人。

事发后,高某对交警作出道歉。而市政府工作人员也向媒体证实,照片上的两个人虽然猛看起来有相似之处,但熟悉的人一看就不是一个人,还是有差别的。

但对于官方通报,网友还是不依不饶,选择不相信。他们的逻辑也很简单,一个服装厂的工人开奥迪车穿厅局风?敢公开斥责一个交警?

明知道自己违章,还敢这么嚣张,官阶小一小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吧。再说,如果不是市领导,那晒出市领导当时的公务时间,或者让两个同个框就能说明一切。


所以网友又开始发挥想象力,猜测车辆可能是副市长的私人车辆,还有一种可能是,这名司机肯定是副市长的双胞胎弟弟,否则不可能长的那么像。

但通过车辆信息查询,网传车主确实不姓谭。仔细对比一下二人照片,也有很大的差异。确切来说,这两个人绝对不是一个人。

要知道,哈市的副市长级别可比一般的副市长高多了,不仅公务繁忙,也不可能自行驾车且在违章停车的情况下与交警理论。

第一他没有这个时间,第二出行基本是司机开车,第三即使违停了也会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断不至于自己亲自上阵和一个普通交警浪费口舌。

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官方通报是可信的,涉事司机绝非市领导。但网友的质疑也不是毫无道理,毕竟一个服装厂的工人,至于把自己整的像个行政领导吗?

更何况,他一个工人敢当面训斥交警?谁给他的胆子?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这人虽然不是副市长,但也绝不会是一个普通的服装厂工人。

在官方通报中,并没有说是哪个服装厂。所以大概率,这个服装厂并非普通的私营或者是村办企业,而是国有或有点规模的集体企业,而这名“工人”也算个有头有脸的企业领导。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都参照行政化管理,所以企业领导穿衣风格也越来越向公务人员靠拢,趋向同款的厅局风穿搭也就不难理解了,尤其是东北,更有这种土壤和环境。

可能在面对交警盘问时,这名小领导也想拉大皮当虎皮,吓唬吓唬交警蒙混过关。没想到自己长相和市领导有几分撞脸,导致副市长躺枪。

但这起真假副市长事件,并非一场闹剧那么简单,至少让我们反思一个问题,面对如此清晰的官方通报,为何网友仍然会半信半疑?

为什么大家不相信这名工人不是工人,又为什么会相信嚣张司机就是市领导?什么时候一个普通打工人敢如此狂妄地训斥交警了?

我此前给大家讲过一个真理出浴的故事。当谎言穿上真相的衣服到处招摇时,谎言也就变成了真理,时间久了公众则坚信不疑。

当公信力变得脆弱时,我们更应该思考,是什么导致公信力的下降,是那个至今无下文的北极鲶鱼?还是那个八个孩子的妇人?

评价一个社会的尺度,就看生活在那里的人帮助了谁,又相信了谁。

没有人是突然离开的,只是你突然发现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燕梳楼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4v03O2JP_G_4t4cj_FqCg

编辑:程博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10 22:16
【案例】
BBC用了一年时间,追查售卖性侵偷拍影片网站,发现是中国人在日本搞的

BBC调查性报道:追查“痴汉”──谁在售卖性侵偷拍影片


2023年6月9日

BBC国际频道调查小组“BBC之眼”揭露了一门丑恶的性侵犯生意。

地铁车厢内,一名男子从背后拍摄并跟踪一位女性,几秒钟后,他对这位女性进行猥亵。在互联网上,数以千计的东亚女性在公共场所遭性侵犯的影片正被出售,观众甚至可以在这些网站上“定制”自己想要的视频。

运营性侵犯网站的幕后主谋是一个名为“齐叔”的神秘人物。他究竟是谁?

“BBC之眼”经过长达一年的卧底调查,带你走进这个黑暗而扭曲的世界。我们将直面性侵害者,倾听反抗性暴力的女性的故事,以卧底的方式,揭露通过性暴力牟利的幕后黑手。

全片(51分钟)
网址: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5854024   
        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I38Ekvbfrs

贩卖性暴力:揭露性侵影片网站的幕后主谋
冯兆音、阿利奥梅·勒罗伊(Aliaume Leroy)、陈姗姗
BBC国际频道调查小组“BBC之眼”
2023年6月8日

孝子在十几岁时曾多次遭到性侵犯。她后来开展反“痴汉”运动,其中包括了制作五彩斑斓的徽章。徽章上面写着:“‘痴汉’是犯罪!”人们可以通过佩戴徽章来表达对“痴汉”零容忍的态度。

在东亚各地的公共交通工具上遭遇性侵犯的女性,还面临着另一种风险:性侵者偷偷拍摄下猥亵过程,并把影片放在网上出售。经过超过一年的调查,BBC国际频道调查小组“BBC之眼”以卧底的方式,揭露通过性暴力牟利的幕后黑手。

在东京的早高峰时间,列车车厢拥挤不堪、摇摇晃晃。

15岁的孝子(化名)正在去学校的路上,她试着握紧车厢里的扶手。

突然,她感觉有一只手碰了碰她的裙子。她以为有人不小心撞到她了。

但那只手接着抓了她一把。

“那时我才意识到,我遇到‘痴汉’了,”孝子回想。

那只手很快在人群中消失了。

“我什么都做不了,”那天,孝子哭着到学校。

那是她第一次在公共交通工具(大众运输系统)上被猥亵,但在那之后,她一再在列车上遭遇性骚扰。在许多个夜晚,她以泪洗面。

“我觉得我的人生没有希望了。”

许多女性像孝子一样,在公共场所遭遇猥亵。她们当中有的人还要面对另一种侵害:性侵的过程被拍下来,影片甚至在网上出售。

我们发现三个中文网站出售和制作数以千计的性侵影片。

大部分的影片如出一辙:一名男子从背后拍摄并跟踪一位女性,几秒钟后,他对这位女性进行猥亵。这些男人的行为都很隐蔽,而受害者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被性侵。

经过超过一年的调查,我们追查出在这个黑暗产业中通过性暴力牟利的幕后黑手:一名摇滚乐手、一个社会学毕业生和他们小心谨慎的“领袖”。

“痴汉”: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

东京的地铁列车有时会变得异常拥挤。

孝子几乎每天都在上下学的列车上遭遇猥亵。出于恐惧和羞耻,她没在受害时发声反抗。但每天晚上,她都会用毛巾盖着自己的嘴巴,在镜子前反覆练习如何喝退性侵者:“这个人是‘痴汉’!”

“痴汉”是日文词,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发生的性侵犯,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咸猪手”行为。这个词也用来形容做出这一猥亵行为的犯罪者。

“痴汉”犯罪者通常在人多拥挤的地方下手,利用受害者不想当众大闹一场的心理。在日本,说话太过直接坦率,可能会被看作是粗鲁的表现。

每年有数千宗因“痴汉”行径而被捕的案例,然而,还有更多此类犯罪没有被发现和惩罚。精神健康专家齐藤章佳撰写了一本关于“痴汉”的著作,他相信只有大约一成的受害者会向警方报告此类犯罪。

日本警察鼓励受害者和目击者发声,但这一犯罪远远未被根除。英国与加拿大政府甚至向即将前往日本的本国公民发出提醒,让他们提防“痴汉”。

以“痴汉”为主题的商品和服务在日本成人娱乐行业中无处不在,人们渐渐对它们习以为常。“痴汉”主题的成人影片是日本最受欢迎的色情片类别之一,这些片子也被传播到亚洲的其他国家。

在中文世界,“痴汉”这个词也越来越广为人知。近年來,类似“痴汉”的“咸猪手”犯罪也时有发生。

“痴汉”网站
一个叫做“顶不住”的中文网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个网站贩卖真实的“痴汉”猥亵短片,这些片子都是用手机偷偷拍摄的。地点通常是在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例如地铁和公车上。影片拍摄地遍布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大部分的片子拍摄于中国大陆。

在这个网站上,有的短片以一块人民币的价格出售。网站甚至还允许用户定制性侵犯短片。

我们在“顶不住”上找到两个关联站点:“街射”和“痴汉俱乐部”,它们都售卖同一类型的影片。

网站还设有电报(Telegram)群组,有4000名会员在里面分享性侵女性的技巧。

有一个名字在这些“痴汉”网站上屡屡出现:“齐叔”。

他被这个社群里的人称为“大神”。他署名的性侵影片不下数十部。在推特上,他公开发表网站影片的预告,还有超过八万名粉丝。但“齐叔”到底是谁?

我们在那个电报群组里默默观察,发现了一条线索。某日,一名管理员发出几则信息,声称他和“齐叔”一起性侵了一位女性。

他还发了几张照片,里面有一位女性站在一个看起来像是地铁站台的地方。

几小时内,我们找到了这个地方:东京的池袋站。

另外还有更多的线索把我们带到日本。

“顶不住”上列有一个PayPal账号,收取日元付款。我们找到这个账号的注册邮箱,当我们在谷歌联络人中输入这个邮箱,显示的用户头像是一个妆发精致、造型夸张的年轻男人。

通过反向搜图,我们找到了照片中的男人。他叫Noctis Zang(臧新宇),是一个30岁的中国音乐人。他在东京生活,曾是一个名为“The Versus”的重金属乐队的主唱。
通过反向搜图,我们找到了照片中的男人。他叫Noctis Zang(臧新宇),是一个30岁的中国音乐人(图为Noctis Zang的Facebook图片)。

Noctis的公众形象光鲜亮丽,但我们很快发现,那是金玉其外。

在2022年初,“The Versus”的摄影师在微博上发帖指控称,Noctis与乐队另一名成员Lupus Fu(傅垚)一起创建了“黄色网站”。

摄影师还发表了一些笔记本的照片,其中有一些会计账目,以及跟网站影片类别相似的笔记。他称,这些笔记是Noctis写的。他还发布了一段影片,拍下的似乎是Noctis的网页浏览记录,其中有“痴汉俱乐部”和“街射”的页面,还有“顶不住”的管理中心。

这个摇滚乐手有可能是“齐叔”吗?

起底网站管理员
我们的卧底记者“Ian”以音乐经纪人的身份联系了Noctis,约他在东京一家高档的天台酒吧见面。

他们先聊了音乐,但话题慢慢转向性。当Ian说他的公司以前拍成人电影,Noctis显得兴趣盎然。

他们俩多次见面,还一起庆祝了Noctis的生日。

Noctis介绍Ian认识他的乐队成员Lupus。Lupus也是中国人,之前在日本学习社会学。

Ian说他的公司计划在日本投资色情片网站,他问他们有没有接触过这门生意。

Noctis坦白说他之前“有稍微接触一点点”,他的朋友“猫咪”创办了自己的色情网站,在上面贩卖“地铁”相关的“小众內容”。

Ian轻描淡写地提起“顶不住”这个网站。
我们的卧底记者Ian(伊恩)在东京一家酒吧会见了与其中一个性侵影片网站有关的关键人物。

Lupus和Noctis不约而同地笑了,他们回答说:“那是‘猫咪’的网站!”

他们透露,三个“痴汉”网站的幕后主谋是一个化名为“猫咪”、身在东京的中国人。据他们所说,“猫咪”性格古怪,多疑偏执。

Noctis和Lupus还承认,他们曾为这些网站担任管理员。

他们大谈网站的商业模式。“中国是性最压抑的地方,”Noctis说,“有的男的就心理很变态,就想看这帮女的被⋯⋯” Lupus接上话茬:“被搞。”
BBC记者卧底拍摄的Noctis和Lupus的照片。

Noctis透露,他为网站上传了超过5000部影片。他还负责替网站收款,他拿30%的提成,再将剩下的收入转给“猫咪”。

Lupus说,他负责在推特上宣传性侵影片。他还称,他能帮忙介绍Ian认识“猫咪”。

“痴汉”俱乐部
日本横滨红灯区一条安静的后巷里,一个装饰成地铁站的店面十分抢眼。门口的标志一语概括了这家风俗店的概念:“合法‘痴汉’列车”。

在这家名为“高峰时间”的风俗店,顾客可以付费合法享受“痴汉”的体验。

店里的经理莲田修平欢迎我们“上车”。“我们让人们做他们在外面不能做的事。这就是他们光顾这里的原因。”

店里弥漫着清洁用品甜得发腻的味道。私密的房间装饰成列车车厢的样子,还有音效系统能播放地铁报站的声音。就连店里的会员卡都跟日本的交通卡一模一样。

“尖峰时刻”性爱俱乐部装饰得像火车车厢,为顾客提供了实现公开性爱幻想的机会。

“我认为男性付钱在这样的地方发泄很有必要,这样能避免他们强奸,”莲田先生说。

但日本精神健康专家齐藤章佳表示,性犯罪并非由性欲驱动那么简单。

他说,是控制女性的欲望驱使了大部分的性犯罪者实施犯罪。

“他们不把他们的受害者当作是平等的人,而是把她们物化,”齐藤章佳说。

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性侵害后,孝子有一天决定反击。

在拥挤的车厢里,她感觉到有一只手伸进了她的裙摆,她立刻高呼:“这个人是‘痴汉’!”她抓住性侵者的手腕,将他交给警方。

孝子最终把这个男人告上法庭,但他只被判缓刑,尽管他此前已经多次因“痴汉”行为而被捕。

孝子对案件的结果感到失望,她开始开展反“痴汉”运动,其中包括了制作五彩斑斓的徽章。徽章上面写着:“‘痴汉’是犯罪!”人们可以通过佩戴徽章来表达对“痴汉”零容忍的态度。

“这对犯罪者来说是个警告,”孝子说。她如今24岁。她支持的反“痴汉”运动逐渐壮大,现在日本有一年一度的反“痴汉”徽章设计比赛,向全国的高中生开放。

仓鼠
活动人士制作反“痴汉”徽章以提高公众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的性侵犯事件的认识。

据Lupus所说,“猫咪”的性格像仓鼠。

“人畜无害,但是对什么都小心翼翼,而且有些时候容易过激。”

Lupus说得没错。“猫咪”多次拒绝跟Ian见面。

但在农历新年除夕夜,我们的运气突然来了。“猫咪”同意在东京一家卡拉OK俱乐部见面。

俱乐部里弥漫着浓重的烟味。有人在高唱中文流行歌曲,客人们碰杯的声音此起彼伏。

来赴约的人出乎我们的意料。那是一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人,戴着半包边的眼镜,穿着一件深色的长风衣。“猫咪”看起来像是个大学生。他说,他今年27岁。

Ian表露出投资“猫咪”网站的兴趣,并问他这门生意的收入如何。

“我们营业额大概每天5000到10000(人民币)左右,”“猫咪”自豪地说,还在手机上展示交易明细。“数额很稳定的。”

Ian假装钦佩,并提起“齐叔”这个名字。

“猫咪”马上就承认了:“我是齐叔。”
“猫咪”拥有三个“痴汉”网站提供性侵视频(图为BBC记者卧底拍摄的性侵视频网站主谋“猫咪”。)

但让我们惊讶的是,他还透露,“齐叔”不仅仅是一个人。

“猫咪”管理一个15人的团队,其中10人在中国制作打着“齐叔”名号的影片。每个月,“猫咪”从他们那里收到30到100条片子。

这些影片随即在三个“痴汉”网站上出售,“猫咪”承认他是这些网站的所有者。网站有超过10000名付费会员,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男性。

“最主要做得要真实,一定要真实,”“猫咪”说。他之后还告诉我们,他的网站甚至还贩卖真实的迷奸影片。

聊起他的生意时,“猫咪”有如在谈一家崭露头角的初创企业。他形容他的团队“很热血”、“敢去闯”。他甚至还轻描淡写地说,他正在训练其他人如何在公共场所实施性侵犯并拍摄影片。

但有一件事他从未提起:那些在他影片里的女性,似乎她们对他来说不值一提。

揭露“猫咪”
我们想知道“猫咪”的真实身份。Ian再次和“猫咪”见面,他透露自己最初是如何接触到这个行业的。

跟很多男孩一样,“猫咪”小时候喜欢超人、动漫和游戏。但当他14岁时,他开始在网上看性侵影片,里面的内容跟他在卖的片子相差不远。

他知道这门生意并非毫无风险。

“你知道为什么我这么谨慎,只让自己人去操作?因为我能做这么久,始终都是安全第一。”为了躲避中国执法机关的追查,他计划加入日本国籍。

尽管“猫咪”如此小心谨慎,他还是犯了一个错误。

当Ian问到投资资金该转账到哪里时,“猫咪”从钱包里掏出他的银行卡,递给Ian。

卡上有他的真实姓名:汤卓然(Tang Zhuoran,音译)。

之后,我们找到他在东京的住址,当面向“猫咪”提出我们的指控。

当我们靠近他时,他没有回答我们的询问,还试图把脸遮起来,往别的方向走去。接着,他突然发作,开始攻击摄影机和BBC团队。

巧合的是,我们次日在机场又看见了“猫咪”。他离开了日本。

“齐叔”的推特账号依然活跃,还在公开推广性侵影片。推特没有回应我们的置评请求。他们只发给我们一个大便的表情符号,这是自今年3月以来推特新闻邮箱对所有置评请求的自动回复。

我们向Noctis和Lupus提出了我们的指控。他们没有回应。在报道制作期间,我们得知两人已经不再和“猫咪”合作。

在一个和煦的春日,我们跟孝子重聚,与她分享我们的调查。

她听闻十分震惊。她说:“我们女性对他们来说只是满足他们欲望的影片内容。他们把我们物化。他们不认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

孝子主张出台更严厉的法律来打击这些犯罪。

日本即将通过首部反偷窥法,该法将禁止在未经同意下拍摄含有性剥削内容的影片和照片。活动人士正在倡导出台严惩“痴汉”的法律。

在那之前,孝子不会轻言放弃。“我们不会哭着入睡。”

小林智惠、筒井隆造、高桥英江、乔尔·冈特(Joel Gunter)对报道亦有贡献。
林典子拍摄了本文中的大部分照片。

来源:人啊(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KRzrd0Kn3nE3-ehhpgrHQ
编辑:郑程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17 16:06
【案例】

江西工职院“6·1”食品安全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公布:判定异物为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

视频截图

6月17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1”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针对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1”食品安全事件,江西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开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联合调查组经勘查现场,调取监控视频发现,6月1日,学生在食堂吃出疑似为“鼠头”的异物,被涉事食堂工作人员事发当日丢弃。通过查看食堂后厨视频,查阅采购清单,询问涉事食堂负责人、后厨相关当事人、当事学生和现场围观学生等,判定异物不是鸭脖。根据国内权威动物专家对提取的当事学生所拍现场照片和视频进行专业辨识,判定异物为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认真调查取证,发布“异物为鸭脖”结论是错误的。

经认定,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此次事件负主体责任,涉事企业负直接责任,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监管责任。
目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吊销涉事食堂食品经营许可证,对涉事企业和法定代表人顶格处罚。下一步,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等相关责任单位、涉事企业和责任人,并在全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抓好源头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来源:央视新闻
链接:https://c.m.163.com/news/a/I7EEJ31U000189PS.html?spss=newsapp&spsnuid=&spsdevid=CQk0ZTY2MTA3OTllNzFiNGY2CThGUzVUMTY5MDIwMDcyODk%253D&spsvid=&spsshare=wx&spsts=1686977109598&spstoken=2524S1ESCQoUfsQOiblUF6kk2KfOP752ZD%2FO3GRClBEMrz9Id6bwecP1VPMFh3T0&spssid=070d3848c534d67215a2daf7238c85a7&spsw=1&isFromH5Share=article
编辑:潘洁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6-28 21:20
【案例】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7-2 21:22
【案例】
历史的三个层次:真相、教训、人心
编者荐语:关心历史、了解历史,事实上是一项有门槛的活动。这种门槛不仅见之于大众,即便在阅读历史的读者,甚至历史的著述者中,也存在着鲜明的“层次差异”。
911事件发生的当天晚上,美国作家苏珊·雅各比在纽约的一家酒吧中,听到两名男子的对话。

甲:今天发生的事情就像珍珠港事件一样。

乙:珍珠港事件是什么?

甲:就是当年越南人在某个港口投下了炸弹,从而引发了越南战争。

美国民众一向很少关心“世界新闻”。但是他们的无知程度,仍然令雅各比感到惊讶、哀叹。

其实,这种惊讶和哀叹,往往出自于精英群体——关心历史、了解历史,事实上是一项有门槛的活动。这种门槛不仅见之于大众,即便在阅读历史的读者,甚至历史的著述者中,也存在着鲜明的“层次差异”。

▍历史的第一层次:求知、求真

索尔仁尼琴曾说,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都重。历史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辨别真伪、探明真相。

如果仅仅为了满足消遣和猎奇,我们不必读历史,读虚构文学就绰绰有余了。

大众层次的文化消费,是最流行、最容易满足的;因为他们厌倦了日常生活的乏味,渴望用最小的努力换取最大的刺激:

在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时代,大众收藏最多的,是“一剑砍翻三个人”的骑士小说;今天,各种题材、各种形式的文化胶囊,“偷”走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奶头乐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流行。它们远比读历史更刺激、更轻松、更廉价……

所以,一个愿意花时间读历史的人,往往是爱知求真、理性谦卑的人。当大众沉溺于“流行”的时候,他们已经踏出了“探寻历史真相”的一步。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步——敢于追索历史真相的人,需要翻越很多极大的障碍。

◎被历史学究耽误的真相

· 被泥沙掩埋的真相

很多真相之所以被遗忘,要么是其中有令人不快的记忆,要么是它们被认为“不重要”,于是被尘封,甚至消失在沧桑岁月中。

很多被遗失的历史真相,其重要性被长期低估——包括一些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宝贵观念。


在信息爆炸的智能时代,我们寻找真相的困难越发明显。海量的信息就像海量的泥沙,有价值的真相就像金粒,总是被掩藏其中。


很多历史学家喜欢堆砌名词,看似学识渊博、立场客观——与其说他们是历史学家,不如说是历史学究——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者塔奇曼认为这是一种极不负责地偷懒,他们把功课都扔给了读者,但读者根本无法从庞杂的名词或概念中找到真相。


好的历史,信息量巨大,但很少堆砌名词和概念。好的作者,在搜集完资料后,不是粘贴复制后填空,而是会花数倍的时间从泥沙中淘出金矿,然后精炼提纯,让读者在“沉浸式阅读”中,看清历史的真面目。

被刻意筛选的真相

古往今来的绝大多数历史写作者,之所以无法做到“公正还原历史真相”,往往是因为“价值先行”——凭自己的喜好筛选史料,甚至以“推理、想象”等方式捏造历史。

秦始皇、拿破仑都是“千古一帝”,后世的崇拜者在编纂他们的历史时,刻意淡化了他们残酷、嗜血、荒淫无道的史实,为了“替古人原谅暴君”,他们不惜和史料打架。

康有为为了让改良师出有名,炮制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声称“孔子想搞立宪改革,从前孔子书注都是假的”。他还假想出一个完美的彼得大帝,要光绪效仿。

诚然,人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理性、中立、客观”,作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态度,也应该有自己的态度,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一个合格的历史作家,就必须是一个“隐身的说书人”——既经得起文献检验,又有细节相互印证;既有整全、高度的视角,又有读者自由思考的空间。(塔奇曼《历史的技艺》)

夹叙夹议、苛求古人、代读者做价值判断……都是历史的大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放到附录中去谈,绝不能用来挟持史料,甚至和文献打架。

塔奇曼的作品,因文笔优美、情节跌宕而闻名于世,因此时常被人质疑为捏造。但是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从不捏造任何历史,包括天气。”比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登陆法国时的情景,塔奇曼写道:“一声夏日惊雷在半空炸响,接着是血色残阳”——这样的文字,源自一位英国军官的日记。


为了探寻历史真相,塔奇曼总是“以最快速度扑向原始文献”:未出版的私人信件、工作日志、手写的报告、公文中的便条……为了还原战争场景,她甚至实地考察了战壕和传令摩托。

一个喜欢追索真相、思想冒险的读者,一定会带着问题意识去寻找可靠的读物;

一个尊重历史真相、而非虚假宣传的作家,一定会“让原始文献自己开口说话”。

一个伟大的作家,除了“让原始文献自己开口说话”,还不会带着自己的价值主张去筛选史料。这样的历史作品,可读、可信、可传世。第一次读,就想收藏,重读很多遍后,仍然不后悔收藏。

◎被刻意,甚至强制掩盖的“真相”

除了历史本身,渴望真相的读者,更多时候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历史真相被强行遮盖、扭曲。

历史学家自身的错漏,如果没有外力加持,很难扩散流毒;只要思想市场保持公平竞争,真相总会水落石出。

然而在人类历史中,专制君主为了维系自身的道统,总要删改史料、垄断历史。

有人说,一个历史如果有多个版本,并且具备相互印证的细节,那就说明“真相被遮盖的可能性极小”。事实上,这种说法还是低估了来自强制外力的涂改能力。

为了让伪史看起来更像真品,君主会描摹出很多动人的细节,让盲从者深信不疑,让研究者如坠迷雾。

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后,为了将自己美化成符合祖制的合法君主,命令史官们以虚构、隐没、润饰的手法,系统地篡改、销毁了诸多历史记载,还亲自查验,以防疏漏。

面对强权的威慑,只有极具史胆的作家,才敢于捍卫真相:齐国史官冒着灭门的风险,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司马迁顶着触怒汉武帝的危险,记述刘邦的背信弃义;琼斯先生因为坚持报道乌克兰的饥荒,身败名裂、死于非命。

在浩如烟海、假货遍地的“历史”中,如何挣脱权力宰制、追求历史真相?作者必须呈现出真实可靠、线索清晰的史料,而读者必须有寻找真相的见识和勇气——在信息管道狭窄、真相稀缺的时代如此,在信息泛滥、真伪难辨的时代,更是如此。

探索历史真相,就像侦探破案。品味文字的冒险、突破思想的禁忌,有着最诱人、最持久的吸引力。他有一种“摄人心魂的魔力”,让人一见如故,又常读常新。

▍历史的第二个层次:见识和教训

真相固然重要,但真相本身并不一定带来见识和教训。

中国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历史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上升为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历史”一词,源于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历史》,原意就是“研究、探索”。

历朝历代的政治家,都非常看重历史的这个功能,因此历史写作在这个层次的竞争也是最激烈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资治通鉴》,就是东西方世界各自的佼佼者。

“资治通鉴”是宋神宗取的,意为“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所谓“鉴于往事”,就是借鉴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治理”的经验。司马光潜心著书15年,终成一代名典。

史学大家唐德刚先生回忆,他从小就爱读《资治通鉴》,甚至在作业里抄袭过司马光对三国关、张的评论。有意思的是,举人出身的老先生竟然被文中“雄辩的教训”镇住了,给唐德刚打了九十九分。

唐德刚的“通鉴情结”,后来变成了著名的“历史三峡论”。这种情结很有代表性。古今中外,所有关心政治的人,尤其是有着“修齐治平”情怀的知识分子,都以汲取历史教训为读历史的首要目的。

“不读历史的人会重蹈历史覆辙,读历史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不读历史的人重蹈历史覆辙。”阅读历史、汲取教训,是一种避免犯错、尤其是犯大错的智慧——这是人尽皆知的古训。

真正值得深思,也是最令人尴尬的,是另一种现实——同样是关心现实的读书人,同样的历史文献,有人从中读出了“契约、和平的文明大趋势”,有人却只能看见“丛林法则的阴谋和暴力”。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人读历史,就是为了学习权谋诈术。从他们的口中,时常能听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类的侃侃而谈,却没有对普通人的丝毫怜悯,更没有对自由、民权的自觉和关心。

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只会对自由人诉说真相”。历史不仅关乎真相,还关乎道德和信仰。

文明的规则,只会对文明人产生说服力。面对种种尖锐冲突的“历史真相”,一个迷信“成王败寇”的读者或作者,不可能有意愿和能力分析历史真相。相反,了解的真相越多,他越是无所适从,甚至拒绝相信“所谓真相”。

更进一步说,不知道历史真相,不懂得分析史料,最多是无知到可笑。但如果缺乏对自由的信仰,对真理的敬畏,而只是利用局部的真相,替那些灰暗污秽的历史背书,那就很可怕,甚至很邪恶了。

因此,这绝不只是读史者的问题,它首先就是写历史的人史观的问题。何谓正确的史观?到底哪些是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仅举例说明:

在《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中,塔奇曼聚焦于历史真相背后的终极之问:政治是由最聪明的人组成,但为何常常做出愚蠢的决定——奉行与自己利益相左的政策?

特洛伊城的统治者怀疑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但仍然把他们的木马拉进城去;英国乔治三世的历届内阁,持续对北美自治州威胁压迫,即便结果是两败俱伤;

蒋介石拒绝听从任何改革的声音,最后发现自己失去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

德国平民反对“无限制潜艇战”,但军事统帅认为这是“德国的唯一出路”......

最擅于玩弄权谋的聪明人,为什么做出了最愚蠢的决策?因为他们自我催眠、先入为主,凭主观意愿曲解历史教训,不会审时度势,更不会自我反思。

自由人为什么可以借鉴历史经验?不仅是因为历史给了我们新的真相,更是因为我们从中找到了一些“本来就合情合理的东西”。所谓真相,就是为了印证人性深处普世的正义感、同理心而存在的东西。

一本饱含历史智识的著作,我们听很多人的介绍时,常常以为自己已经懂了,但自己阅读时才发现原来只是一知半解。

书中涉及的事件,我们大多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当自己去阅读时,才发现远比我们听到的更鲜活、更出乎预料、更不可思议。

一个经验老到的作者,不会把想说的话全部说尽。他们的书总是内涵深远、意犹未尽,为读者开启一个新的世界,鼓励我们有更深的思考、更新的发现。用塔奇曼的话说——“读者明明知道结局,仍然对悬念迭起的文字欲罢不能”。

▍历史的第三个层次:洞察人性,悲悯人心,超越政治实用主义

黑格尔说,人类在历史中所能汲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来不会汲取任何教训。

为什么会这样?

对不读历史,不关注历史真相的人,根本不在乎什么历史教训。

“不知晓历史真相”到“知晓历史真相”——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历史,达到这个层次的人聪明、博学,但不一定道德。

知晓历史真相,也珍惜历史教训,懂得判断是非对错——这是第二个层次的历史,达到这一层次的人既聪明,又有正义感。

但是,这依然停留在“古为今用”的政治实用主义层面。他的悲欢,不一定能与“凡夫俗子”相通——因为无法参透人性的幽暗和脆弱,他总是无法理解:明明是正义的事,为什么人们就不能坚持到底?我明明是真诚地立志行善,为什么行出来的却是罪错?

最现实的例证是,北宋并不缺少明君贤相,朝野上下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训,但是仍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几乎所有改革都违背人性、事与愿违,最后与其他朝代一样,屈辱而惨烈地亡国了——如果没有洞察人性深处的奥秘,任何历史教训都只能是以苛求古人的方式自我安慰。

因此,历史的最高层次,就是洞察人性、悲悯人心——正如塔奇曼所说,历史是印刷出来的人性。

什么是人性(Human nature)?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性情和特征:理性、意志、情感、直觉、良知……

从轴心时代的耶稣基督、先秦诸子、苏格拉底,到启蒙时代的休谟、斯密,再到科学时代的韦伯、哈耶克……古往今来所有最伟大的思想,都是从论述人性开始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情和特征,让人有别于动物或机械?

很多人将人性视为“大自然的产物”,但伟大的思想者都将它看作是“上帝的造物”。因为人性如此玄妙、矛盾,一点都不科学、理性:

人性很卑劣,自私又顽梗、贪婪又胆怯,肆意破坏,伤害同类;人性很高尚,会同情弱者,聆听古训,还会缔结契约、协作创新。

人性很脆弱,既经不起诱惑,又经不起打击;人性坚韧且单纯,任何种族、制度、时代的差异,都无法遮盖人性共通的自由和正义……

千万年来活过的亿万人类之中,从未出现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但是千万年来,人类的道德、智力和审美,也从未有过任何本质的变化。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越趋深刻,政治似乎越来越顺应人性,但是历朝历代的政治思潮、权力结构、国家意志,实质上并没有太多新意。

所以,“洞察人性、悲悯人心”的历史,为什么能够超越“政治教训的历史”,成为最高层次的历史?因为任何时代都是人的时代,任何政治秩序都必须附生于人性这一基本前提。

人性中的斗争,就像大海的几次潮汐;历史中的政治,就像冰山的一角。一个人写历史、读历史,如果止步于“镜鉴兴替”的政治教训,就注定无法参透更深刻、更宏大的人生意义。

虽然,长期有“史学二司马”之说,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还是无法比肩司马迁《史记》,虽然它更宏大。因为司马迁已经超越了政治叙事——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悲悯,对人性的败坏有着最深刻的警醒。比如:

满朝文武都知道李陵孤军深入、投降匈奴是错的,但只有司马迁愿意体谅李陵。他说,李陵只有投降才能保全将士的性命。

司马迁身为一个小小的史官,却在李陵跌落神坛时,挺身而出为他辩护。当汉武帝听信谗言夷灭李陵三族时,他遭受牵连,却忍辱负重,只为完成最后的大使命。

大众知道司马迁开创了纪传史的先河,却很少关心他的人间使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这样的历史,不仅是美的享受,还可以触摸宇宙真谛、人生百味。

他的文字,已经看淡了成败生死,倾注于个人的悲欢、命运的无常;他的视野,已经超越了朝代更迭,升溯至天道信仰、人间大道。

在那个天道衰微、皇权独大的时代,司马迁的文字对帝王将相不屑于折腰,对悲剧英雄不忍于苛责,对贩夫走卒从不藐视,甚至对刺客的梦想和悲欢,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敬意。

读这样的历史,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当时各个领域的智慧,更是亲身体验一个个敢爱敢恨、命运无常的人生。

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曾经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活过的每一天,像我们一样快乐过、勇敢过、挣扎过;他们汲取前人的教训,如今又变成我们的教训;他们很少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暂,就像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活在他们生命的延长线上……

更奇妙的是,这些活生生的人性,竟然被史家忠实记录,精炼提纯,最后娓娓道来——最高层次的历史,对“人的意义”有着终极的追问和关怀,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在司马迁之后,能够像这样洞察人性、咏叹人生的历史大师,古今中外都屈指可数。即便在史学巨匠群星闪耀的20世纪,真正能够达到这一层次的依然屈指可数,但巴巴拉·塔奇曼当在此列。

塔奇曼曾被香港读者称为“西方的金庸”,但这个类比显然是不恰当的。两人同是文学大师,但金庸的天才在于“以虚构的故事展现真实的人性”,与他同类的西方大师应该是《魔戒》的作者托尔金。

塔奇曼是历史作家,她的天才在于“以真实的故事展现真实的人性”。她的作品自1950年代横空出世,至今长盛不衰。

很多人都知道她开“非虚构写作”之先河,却不知道她的作品像司马迁一样,深刻洞察了恒常、普遍的人性,尤其是关乎人类终极意义的重大命题。

像司马迁一样,她不看重政客的得失,甚至不看重经济、科技数字,她关心的是人心,尤其是“大众的情绪温度”、维系文明的人性价值。

作为一个现代人,她的历史,不仅对人性保持着警惕和悲悯,还对世界保持着谦卑和审慎——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够保持和平、有序,从根本上说不是因为“发达的科技和生产力”,而是因为“现代文明”所维系的观念和伦理,使人类不至于自我毁灭。

像司马迁一样,塔奇曼的作品像史诗电影,更像POV视角的权游世界,最终成了“一家之言”:她把小人物的人生切片,写成了事关人类意义的大事件;更让人不得不叹服的是,这些真实的历史写得比虚构文学更精彩、更离奇。

因此,她凭借《八月炮火》《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但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却是《骄傲之塔》,原因其实很简单:《骄傲之塔》更接近历史的第三个层次。

她最不为中国人熟知的作品《远方之镜》,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塔奇曼讲述了一个欧洲骑士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堪称“比金庸小说还精彩的武侠奇遇”。就连书中的游历、打斗的情节,都是她在一堆古文献中发掘出来的。除了“精彩但又真实”的故事之外,这个骑士的“武侠人生”,竟然完美印证了现代文明面临的三大挑战:

市场经济和有限政府在其诞生之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动荡和崩溃?

延续至今的私产权利、政教分立,曾经遭受过什么样的侵略和威胁?

以上这些现代文明的价值,为何能让西方在大瘟疫之后逆势崛起?

和司马迁一样,她塑造了一个人群的观念和审美,这些观念和审美不会迎合时代潮流,因此时常成为刺耳的杂音。但人类的进步、文明的留存,却必须依靠这些带有“预言”性质的杂音……

▍巴巴拉·塔奇曼:历史的温度与技艺

卡尔维诺曾说,能够奉献经典的,是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作家,无论是否认同他的观点,阅读他的著作,都有助于准确地定位自己。

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为什么还要阅读塔奇曼的纸质书?

除了本文提炼的她对历史真相的“顽固”;对历史经验的洞见;对普遍人性的洞察、对人心的悲悯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她对历史写作技艺的执着——在《历史的技艺》中,塔奇曼写道:见识、知识和经历,还不足以成就一个伟大的作家,他还要有对语言的非凡的掌握——因为,伟大的思想也需要借助对词汇的完美掌握才能表达。

读塔奇曼的文字,时常会有涂划、玩味、品鉴的冲动——这是任何为了高效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碎片化阅读、电子阅读所无法代替的;所以,读塔奇曼的书,需要一种“焚香沐浴为读书”的仪式感。这或许也是当年尼克松总统开启与中国破冰之旅时,将塔奇曼的书作为国礼的原因。

遗憾的是,塔奇曼的作品在中国长期被忽视。她的部分作品引入国内后,曾一度绝版。为此,先知书店携手塔奇曼作品的出版方,复活了《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等六部作品,并与近两年出版/再版的《圣经与利剑》《八月炮火》组成“塔奇曼作品集”,一共八卷,迄今简体中文世界最全版。点击下图或识别二维码,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文中提及的《史记》等作品。(也可在京东、淘宝搜索“塔奇曼 先知书店”,收藏正版好书)
来源:沉默与思考(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ZmJ_I-YBvxrbiNAk-KBWw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8-15 23:00
【案例】


编辑:覃韵琪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8-25 17:47
【案例】中国核能下架核能年鉴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9 22:46
【案例】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11 00:16
【案例】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1-11 23:56
【案例】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3-12-16 00:32
【案例】

编辑:秦克峰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 21:55
【案例】

编辑:郑程程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0 20:04
【案例】


编辑:程正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8 19:49
【案例】
河南省GDP数据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28 20:22
【案例】
血库有多紧张?央视呼吁踊跃献血,海关却称血液制品出口178吨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30 21:39
【案例】
刚刚,格力报警后续来了!


1月30日下午,格力电器相关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一段时间以来,龚文祥、傅盛及“交个朋友-罗实在”、“破论文”、“娱瓜皮”、“肖恩玩数码”、“小梁music”等多个自媒体侮辱诽谤公司及高管,经公安机关立案并调查后,格力电器已经收到相关处罚决定书,这些自媒体当事人已分别被公安机关处以罚款或拘留等处罚。“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发表言论必须遵守法律及道德底线。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健康的网络空间需要全社会共同维护,我们将依法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格力电器相关人士表示。
2023年11月,格力电器方面称,就多个自媒体为了获取流量,恶意剪辑相关视频、使用低俗污秽言辞侮辱诽谤公司高管,格力电器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均已受理并立案。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格力电器可谓是赚足眼球。就在本周日(1月28日),格力电器再次举行超万人的晚会。
在格力2024全球梦想盛典上,董明珠公开宣布,会多拿出两个亿给员工发年终奖。在董明珠看来,要让员工有尊严地工作,利他思想有助于企业发展,所以就要善待大家。她还强调,格力电器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是简单的工厂,更不是为了盈利而做的工厂。
董明珠还通过实施如提高员工薪酬福利、推行企业内部住房计划(如格力分房政策),以及大力投资教育培养人才等方式,致力于提升员工的整体生活质量与职业满意度,从而实现员工的尊严劳动。在企业文化层面,她坚决反对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词汇称呼员工,强调所有格力员工都是格力大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这样的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来源:第一财经(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07t6ZpPXh5CrXn89F0aOw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6 18:12

【案例】






这是当年中华民国的国家档案,现藏台北国史馆。





我牵手当年的长工和丫鬟在庄园里漫步。




编辑:李佳


5.jpg (290.89 KB, 下载次数: 20)

5.jpg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16 14:40
【案例】





编辑:徐思凡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2-27 19:11
青记独家丨郝成:保持对新闻真相的“洁癖”

导  读
受过专业新闻教育的人,刚当记者时多半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怎么跟老师教的差距这么大?老师教错了?
郝成也经历了这个过程,甚至比很多人更早——实习时在街道办事处蹲点,夫妻吵架,街道大妈劝都劝不住,但只要他摄像机一扛,吵架热度立马降温。这让他看到了媒体的力量,也让他怀疑:记者赶到现场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吗?后来,在电视台工作时,为了播出效果,他曾“指导”采访对象讲话,于是,他开始怀疑采访对象受限发言的真实性……正是看过、写过大量真实性受到污染的新闻,他在怀疑之后认定,一个记者,应该保持对新闻真实性的“洁癖”,写经得起考验的调查性报道。作为一名奔跑在一线的记者,郝成执着于挖掘重大独家新闻;作为《中国经营报》编委、要闻版组主编,他更感叹优秀编辑的流失。刘万永、顾航瑜对话郝成,探寻一个调查记者理解真相、探寻真相的心路历程。


真相是有力量的。我们对采访对象
讲述的“真相”要保持怀疑,
对自己写的东西也要保持克制和谨慎

问:

您微信文章里说“抢读不一样的新闻,与您一起追寻真相!”作为一位知名的调查记者,您对“真相”怎么理解?怎样才算是调查到了真相?

郝成:

我在鄂尔多斯的草原长大,那个地方基本看不到什么人,有风才有电,有电才能看电视,平时就听广播。上高中时,一年夏天南方发生洪水,我妈常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还学给我听。我妈说,记者这个职业很厉害,你可以将来当记者,你看记者什么事都能见到。

这可能是我对“真相”的最初印象。事实上,我对真相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的真相,是要无限接近事实,也就是说我们的新闻教育是鼓励新闻调查的,因为只有调查才能更接近真相。新闻调查强调要有证据、有逻辑,有时还要更深入进去拿到不为人所知的证据,从而把真相的拼图拼得更完整。

但我的从业经历曾使我对真相产生过无数次怀疑,甚至一度认为我干的是“真相的导演”。

工作之后,我发现记者这个职业就是个讨生活的饭碗,而且不是一个太好的饭碗。有一段时间,我对什么是真相是非常怀疑的。直到到了中国经营报,真正从事调查和突发报道,我才觉得我做的一系列报道确实是接近了真相,或者是更加靠近了真相。


  问:

《污水排向何方?启东启示录》是一篇另辟蹊径的调查报道,您从另一个全新视角切入一个群体性事件,还原了整个项目的规划、成型和建设,以及多年来启东民间的抗争。采访是如何突破的?

  郝成:

2012年7月28日,由于担心日本王子纸业集团准备在当地修建的排污设施会对民众生活产生影响,江苏启东发生了数千人参加的群体性事件。我和另一个同事刚赶到上海,就接到了有关要求。
启东这次事件,可以称得上有组织有纪律,绝对不允许打人骂人,甚至沿路垃圾都被捡走了。有个人混在人群里面打公安。没想到,他把公安打了,准备跑时却被群众摁住交给警察了。我最想搞清楚的是,一个事件能组织有序,一定有组织者。可怎么才能找到他们呢?那天,我在启东的大街上漫无目地地走着,恰巧路过一个KTV。在这个KTV里,我得到消息,他们有个人参与此事,现在人在医院。我马上去医院找,一个主任说:“这个人很敏感对吧?你先坐会儿。”他把一张纸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我很想知道纸上是什么。但是,我不能偷看人家东西。过了一会儿这个主任回来了,说:“你们走吧。”我说:“你不是给我找那个人吗?”他说:“我这不放在这儿吗?”我说:“我没看啊!”所以这件事,是两个君子,他希望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给我看,但我也是个君子,他没允许,我就不偷看。采访又陷入了僵局。晚上回去我和同事都很沮丧,但生气归生气,我又分析一下这个事儿:工程推进了十年,这十年一定有一个公司在负责这个项目的推进。果然查到了这个公司。我想:哪儿都不去了,就去这个公司。当时也没钱穿得西装革履,就挎了个小腰包,打扮得像个小老板。我也不早去,睡到10点,到了公司快11点了。到了董事长所在的楼层,我发现办公室里的人正在紧张地整理材料,我猜想这就是排污项目的全部资料,过去十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这里。我对工作人员说:“我找老李。”工作人员说:“哪个老李?”我说:“你们李总,还有哪个老李。我和他认识好多年,过来看看他。”对方说:“你没给他打电话?”我分析每个老板都会有个139的手机号,就说:“139那个号没打通。”他说:“现在不能打了,李总到政府汇报事情去了,要不您在李总办公室坐会儿,我们给您倒点茶。”我说:“李总不在,进他办公室不合适。”我假装离开,躲到一个隐蔽的地方想怎么办。我想他们中午一定会去吃饭,所有人都出去吃饭,我就可以活动了。我去了才发现,办公室已经锁了。但这种门用卡一捅就能开。进去之后,我发现他们果然是在整理项目资料,而且已经整理出眉目了,按年代排序。我就开始一张一张地拍。最终一张不落地拍完了,当时整个人都很紧张。回到住地,我连夜在电脑上看文件,边看边做笔记,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过去十年,王子造纸一直向长江排放污水,排放点离上海的取水点非常近。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才决定在启东入海口打一个管道。问题是,启东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污水排出去渔场就完了,所以启东人反对。其实还有第三种方案,但是发现投入太高,最后否决了。谁是王子造纸的保护人?文件显示,是南通的一个副市长。我就把这些全部如实地写了出来。报道刊发了。副市长也被查办了,他确实有问题。有关部门也没有批评我们,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没有我们的报道,他们在地方报上来的汇报里面,绝对看不到这样的实情。我们做的报道,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因为这篇报道,我在中国经营报里被各种“破格”,包括入职不满一年就转正。之后,因为其他一系列报道,我也是第一个未经过多久编辑岗位历练就直接成为主编的。这个事情之后,我觉得真相的价值很大,真相还是有力量的。当然,我们往往对采访对象讲述的真相抱有怀疑,但我们是不是也能更进一步,对自己写的东西也保持一个怀疑的态度,因而更加克制和谨慎?这是我经常提醒自己的,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容易动感情、容易做出是非判断的人,那么,尤其要注意这个。

  问:

您性格好像很“刚”,包括“2020年微博喊话浙江高院”等。为什么要这么“刚”,底气是什么?

  郝成:

其实我有过好多这种喊话。最早带我的师傅都是传统媒体出来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报道要高调,记者要低调——记者没必要利用自己手中的传播权利把自己搞火,报道之外的事情低调。这也是我的信仰。但我发现如果把自己搞成网红,会有更多更好的线索,我就想着是不是也在微博上喊一喊。

喊话浙江高院,是因为吴英案打电话打了几十个、采访函发了四五次,等了大半年,都没用,始终没人理会。后来我就在微博上喊话,当然最终也没有回应。

底气是什么?稿子没问题,这个就是最大的底气。做新闻不要故意隐瞒什么,不违背新闻基本原则,就没问题。



问:

您首发的《陕北千亿矿权案卷宗在审理机关丢失》引发了全国的关注,有没有阻力?

郝成:

2018年,我基本上就做这么一件事,最长的一个版本写了27,000多字,领导说肯定不能按这个版本发,这里面有太多细节了,你无法逐一做到彻底的核实,难以保证绝对的真实。后来删成13,000字,领导说你能不能压成3000字,当时我气坏了,我说:“你就说能不能发?”最后想了个办法,我说:“领导也别为难,等崔永元先发个微博,我们套着崔永元微博再发。”最后发了3000字。

随着调查采访越来越多,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对人性和利益有更多的认识之后,你会发现没有单纯的坏人,也没有单纯的好人。记者忌讳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去呈现你的采访对象。但真正认识人性和利益,却需要你的学识和经历,需要你经过一件件事情,见过一个个人,才可能真正做到世事洞明。



媒体没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策划能力大幅下降。
渠道商的策划能力却在增强

  问:

您曾提到目前市场都在新媒体手里,于是,出现了“渠道商”指导“生产商”怎么生产、生产什么的故事。您如何看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关系?如何看待一些传统媒体的报道经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后成为爆款的现象?

  郝成:

过去的门户网站,今天的今日头条和腾讯只是渠道、平台或者说是销售方。过去我们自认为我们是“生产茅台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信息爆炸时代,有多少人是主动去找信息?这个时候,生产商和渠道商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内容生产者太多了,自媒体也在生产,这是很大的竞争。

过去,传统媒体处于垄断地位,就像讲台上的老师,我讲什么你就听什么,我们和读者之间也是这种关系。进入网络时代,这一秒稿子上网,下一秒就有网友在下面评论。互动更密切,读者更知道他想要什么,也通过这种快速的反馈告诉你他们的需求,所以在这个时代你就要去倾听读者。过去我们天天讲要注重读者,这是很假的一句话,你都不知道你的读者在哪里。

过去的渠道商非常多,但是现在就是那几大家,传播渠道正在被垄断或集中,我认为,这是不利于我们生产商的议价能力的。

未来,一方面我们越来越倾听读者需求,本来也应该尊重读者,我们要及时供给、生产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听渠道的需求。

刚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觉得很伤自尊心,毕竟,在学校学到的,在我最初的从业经历里面,我们是主导传播的啊,我们是有充分的议价能力的。但是后来我觉得,抛开新闻理想,放在社会秩序里面,媒体就是一个信息服务供应商,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你要不要听消费者的呢?肯定要听,对吧?

当然,也不是说要完全服从所有的需求(包括读者的和渠道的)。媒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要发现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读者都不知道有这么个社会问题,那么所谓的需要不需要,又从何谈起呢?

这就是我另一个观点:媒体没落的一个重要标志,不是流失了多少记者,而是策划能力大幅下降。

策划首先体现的是编辑部的集体意志和智慧,为什么这个能力越来越差?相比于我们看到的大量记者流失,流失比例占比更大的可能是编辑。有的编辑干了十几年,一个新闻发生后,他有无数种操作方法或策划方法,编辑才是媒体策划最核心的力量。

相反的是,现在渠道方有大量的社会资本加入,他们本身就是大资本,而传统媒体的改革还不是太快,社会资本的注入很少。我很担心未来渠道商更强势,这可能是不太好的一个状态。他们的策划能力,今天已经体现得很强了,这就是超越。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新闻写作。
媒体间的竞争最终还是要回归
传统的操作规范里

  问:

您个人也运营社交媒体,如2013年创办的公众号“记者郝成”,微博账号“@记者郝成”,运营效果怎么样?听说您的公号半年就达到2万粉丝量,现在情况呢?这和您正常的工作有什么联系或影响吗?您觉得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写作有什么变化?

  郝成:

过去我做财经媒体的时候,想认识中国做经济案件的大多数律师,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经济矛盾都会在我这里知晓,或者说被我汇集起来,我可以从中筛选出我需要的选题。

其实大多数媒体人也是这么想的,这么干的。比如兽爷,我相信他每天收到的报料邮件,可能是我的百倍不止。怎么办?你必须跟上!

我坚信,记者一定要去接触最新的事物。比如说有微博了,你就赶紧上微博;有视频的话你赶紧上视频。你需要有这些新的东西,有的话,你就等于是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有了存在。公众号我也做了一段时间,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线索,但是我发现好像不是那么精准,这个事也就没弄下去。

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新闻写作,新闻写作的样式更灵活,呈现的方式也更多,甚至我们现在做调查报道,可以不再仅仅是写作,而是可以做成视频。

我现在做什么事都要问有没有视频。新闻写作,甚至已经绝不是仅仅写作这件事了,越往后,视频越重要。为什么?因为读者要看啊,他们更喜欢看视频了。



问:

“突发,绝不是跟着别人跑,却没有自己的思考”,您给自己的定位是“跑不了”突发新闻。但新媒体时代,大家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更高了,您觉得对于一篇新闻报道追求速度是绝对重要的吗?您觉得这个背景下媒体间竞争是否更激烈了?

  郝成:

竞争肯定是激烈的。如果把自媒体也算入媒体圈,我觉得今时今日中国的媒体又出现了一个“大阳春”,非常之繁荣。自媒体异常之发达,导致我们更多时候要跟自媒体跑,他们在设置议题。比如兽爷写疫苗这个事儿,是典型的自媒体设置议题,传统媒体跟进,这也更加印证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传统媒体的编辑力量、策划能力在弱化。

速度永远是记者的重要追求。当然,一些自媒体牺牲必要的核实时间来实现快速出内容,甚至充满了不加克制的表述。但也要看到,已经出现了一些头部的自媒体,而这些头部的自媒体都是传统媒体出去的人做的。这更加证明,眼前的激烈竞争,终归还是要回归一些传统的操作规范里,甚至要依靠传统媒体人的经验和判断。

一个新闻发生后,自媒体炒作火热,传统媒体缺席失语,这是更可怕的一件事。竞争的过程中是争夺读者的过程,是传播品牌的过程,传统媒体不参与是不行的,这就会错过传播,也会损失品牌价值。



问:

您笔下的人物通常都有血有肉,让读者觉得是写人不是写神,有什么采写经验可以分享吗?

郝成:

我觉得人物稿是最难写的,因为写人不是说把事儿说清楚就行,还要写他的性格如何,他为什么做这个事,像是一个心理解剖的过程,而中国人的心理是非常难解剖的,多数人会用迎合大众的想象去表现。

我写过几次人物,比如说救灾中的人。雅安地震,有个铲车司机,他干了一会儿,把铲车开过来停下,自己跑了。问他为什么跑,他说:“因为上面石头疯狂往下砸,我孩子才刚几个月,我不能干了,你给我100万我也不干。”但他是全县铲车司机的前一二名,工作人员就跟他说,我们派多个人在你旁边看着,车顶加固,适当加点工资,最后他又回到岗位去了。

我就把这个过程写出来,网友很认可。这就是鲜活的人,他也怕死——我的孩子几个月大,我为什么要在这里送命?现在写的很多是假的,或是放大了,或是夸张了。但新闻不该是这样的。还是我们开头所说的新闻要真实。我们要真正理解人性,人性不是这样的。



“记者这个工作,
我打心眼儿想干一辈子”

  问:

您曾经主持过一个“万人活动”,2009年创建的豆瓣小组“让我给你当摄影师好了”,帮拍摄对象拍照,对方请吃饭。5年有1万人参与,现在这个小组还有6万多名成员,为什么会想到策划这样一个活动?

  郝成:

实际是当年运气比较差,在一家媒体干了半年没发工资,吃不上饭。当时老婆给买了一台单反,我想着用拍照的方式换饭吃。后来,有一个某大学的女生联系我,说拍毕业照,我想好呀,毕业嘛,肯定会有很多人一起拍,趁机和他们要点钱。后来这个女生私信我说:我看了豆瓣上你的照片,这么丑还出来拍照!我忽然就反应过来了,我是为了肚子,人家可不是这么想的。

这个活动最终无疾而终。当然,五六万人可以发展成为我的线人团队,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但是饭都吃不饱的时候,没人会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天天说新闻理想,是不是也该说说新闻现实?没有谁能够脱离现实的土地,去培育一个飘在空中的花朵吧?



  问:

您先后从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退学,2002年3月改学文科考入青岛大学,最终选择新闻专业,为什么这么折腾?

郝成: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没好好学习,没考到理想的学校。高中时,我买了好多记者出的书,看完之后,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太好了。既然对职业这么向往,那就应该早点儿改学文科的,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学生有想法,耽误了很多时间。



问:

记者这个工作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最辛苦的是什么?


郝成:

我觉得是记者的状态,这个状态是需要他持续去学习,持续去了解新事物,并持续对一些新事物保持兴趣,让他每天生活得精力充沛。

最焦虑或苦闷的是什么?就是一个线索无法突破,想尽办法甚至请教了高手,高手也没办法。现在就有好几个选题,是这个状态。这时就很崩溃,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还适合干这个。

其他的一些“苦”,比如说出去采访,连着一天没吃饭,没有哪个记者会抱怨这种事,记者天生就是要去吃苦的,这是事儿吗?每个人不都这样吗?所以圈子里没人敢说这类事,说了,会被大家笑话矫情。



  问:

您有没有想过转型?现在学新闻的学生,一部分坚持实现新闻理想准备从事新闻调查工作,还有一部分已经开始将视野直接放到互联网等行业,如何看待这两种选择?

郝成:

我父亲以前是老师,我妈结婚以后体弱多病,为了给我妈治病,我父亲就学医,后来干了一辈子医生。他跟我说,你一定要学医,医生当得越久经验就越丰富。

你去看那些外媒驻中国的记者年龄很大,越老经验越丰富。一个新闻发生后,他会迅速做出判断,跟年轻记者完全不一样。

记者这个工作,我打心眼儿想干一辈子。但随着年龄增长,比如说你要买房,孩子要上学,你还能不能再坚持?我也在想先去当十年八年律师,好好做一些案子,同时也增强对法律、逻辑、真相的理解。另外也缓和一下财务危机,我现在还经常梦见要过节回家了,但没钱买票,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我们现在招人,一方面要找能干的,另一方面想找家里殷实,虽然出稿不多但肯做调查的。做记者能见证很多悲喜,普通人一辈子可能见证不了那么多。

记者什么样的人都要认识,要知道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有底线还是没底线,他底线在哪里,你和他交往到什么程度,保持什么距离,这些都需要判断。

这个行业现在也充满了风险,要注意法律的边界,我真希望每个记者都去学习法律,知道风险在哪里。

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很多老媒体人去了各个互联网企业,这是好事。但是对于学新闻的人来说,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先进入新闻行业,真正地当个记者,甚至是专门就做调查类的新闻,有了这个功底,我想未来他们去什么行业都受益无穷,因为真正的调查记者,还是很能够快速适应环境、跟上时代、学好新事物的,这个本事在哪一行都是受欢迎的。而且很有意思,我见过很多去了互联网公司的调查记者,他们多数人都做得很好,当然,我觉得他们也没有真正离开新闻行当,还是很关心这个行业。



(刘万永为前资深调查记者,十八大党代表,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代表作品:《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公安部处长洗冤录》等;顾航瑜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1期;原标题为:保持对新闻真相的“洁癖”——访《中国经营报》编委郝成】

编辑:小青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YrrMxs01LW0pwIdcxl_bw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4-20 21:35
【案例】

编辑:李佳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5-29 19:40
【案例】



编辑:徐思凡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9 00:09
【案例】

广西梧州强降雨致民房被淹河水暴涨,地应急管理局:受灾情况不能告诉你!





来源:沿河看柳(微博)

链接:https://weibo.com/7845390391/504 ... 741&s_channel=4


编辑:刘诗扬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11 23:26
【案例】





编辑:程正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15 22:34
【案例】对环球网谣传拜登走神的考证分析
  思宁
  614日,环球网微信和微博发布《拜登走神被意大利总理拉回》的视频和文字谣言,该谣言其实已经被白宫高级副新闻秘书和美国查核组织辟谣。思宁在此考证分析环球网是怎么费心传谣的。
  环球网的谣言视频注明来源《纽约邮报》,并在文字报道中称是综合美国《纽约邮报》、英国《镜报》等多家外媒13日报道。那么,就先看《纽约邮报》613日是怎么报道的。
  《纽约邮报》613日以《拜登在G7峰会上离席,被意大利总理拉回》为题报道称:周四,在意大利南部举行的G7峰会上,拜登总统在跳伞演示中开始走开,东道国总理乔治亚·梅洛尼赶紧采取行动,将他拉回到人群中。当世界上最富有的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对当晚的跳伞表演表示赞赏时,这位81岁的美国总统的注意力明显没有集中在其他人的视线上。拜登似乎没有注意到眼前发生的行动,他从其他政府首脑身边走开几步,转过身,似乎在对一名正在收拾降落伞的军官说些什么。意大利总理乔治亚·梅洛尼阻止了拜登的行动。他最终被意大利总理乔治娅·梅洛尼拉回。
  显然,《纽约邮报》的报道并没有使用走神的表述,而是使用离席”“走开几步等表述。走神是环球网强加在《纽约邮报》613日该报道头上的。
  《纽约邮报》该报道引用视频时指出: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RNC Research X账户重点报道了这一奇怪时刻,并发布了该视频以及大写的询问:拜登在做什么?’”共和党全国委员会这个账户RNC Research虽然有多次造谣拜登怎么糊涂的前科,但也没有直接认定拜登走神的表述。而环球网的文字报道不提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重点报道,实际上是不想让中国读者知道是美国的在野党在利用该视频贬损拜登。

  《纽约邮报》该报道还提及:白宫高级副新闻秘书安德鲁·贝茨为总统辩护,声称这段被通讯社广泛传播的视频被歪曲了。‘[拜登向其中一名跳伞运动员表示祝贺并竖起大拇指。贝茨在X上说道。环球网故意隐瞒了白宫高级副新闻秘书已经澄清辟谣的内容,以便误导中国读者以为拜登走神是《纽约邮报》的定论。
  再看《镜报》是怎么报道的。

  《镜报》613日以《乔·拜登在G7峰会上走神,意大利总理随后将他拉回》为题报道称:美国总统乔·拜登在为七国集团领导人举行的降落伞表演中似乎走神了。意大利军队今晚在普利亚大区峰会上为世界各国领导人进行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表演,单独的降落伞上印有各个G7国家的国旗。但这位美国领导人似乎心不在焉,在仪式的视频片段中走开了。意大利总理乔治娅·梅洛尼随后抓住这位81岁老人的手臂,把他带回来观看。随着视频被广泛传播,白宫高级副新闻秘书安德鲁·贝茨抨击媒体不顾一切地转移人们对拜登先生经历的注意力。他在推特上写道:在这里,他们使用人为缩小的画面来向观众隐藏他刚刚观看了跳伞表演的事实。他正在向其中一名跳伞者表示祝贺,并竖起大拇指。’”
  《镜报》该报道标题上确实使用了走神的表述。但正文中改为似乎走神,而且也提及白宫高级副新闻秘书的澄清辟谣。
  可见,环球网谣言视频注明来源《纽约邮报》不实。从走神表述看,注明来源《镜报》还差不多。
  同样,环球网也故意隐瞒了《镜报》报道白宫高级副新闻秘书已经澄清辟谣的内容。


  美国查核组织leadstories网站在613日就以《拜登并没有在G7峰会上走神——他正在向附近的伞兵打招呼》为题进行了辟谣,还介绍了意大利国防部长吉多·克罗塞托发表的当时拜登与伞兵握手的照片。当然,环球网614日发布谣言时,是不去看或假装不懂得去看美国查核组织613日辟谣文章的。
  其实,就算环球网小编只看视频,也应该看出视频显示拜登向旁边的伞兵竖拇指表示赞赏。只要不是抱有偏见,都能看出拜登并没有走神,他是走几步向旁边的伞兵竖拇指表示赞赏,体现拜登对旁边的伞兵的尊重、关切和赞扬的情怀。(思宁注:过去,曾谣传拜登向空气打招呼的视频,真相是拜登向另一个方向的听众打招呼致意,体现拜登对另一个方向听众的尊重的礼仪,只是另一个方向的听众席画面被造谣者故意剪裁掉而已。)然而,环球网故意不提拜登向旁边的伞兵竖拇指表示赞赏的真相,而期望读者没看清竖拇指表示赞赏的画面,以便误导读者相信拜登走神的定论。
  遗憾的是,由于大多数网友容易相信媒体(社交媒体)PS视频的造谣误导,环球网谣传拜登走神司马昭之心并非路人皆知,而是大多数人不知,只有极少数明眼人可以看透司马昭之心
  2024615
(作者为福建省新闻学会会员)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程正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6-17 17:27
【案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贡献?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关于“四大发明”的提法,在国内早已深入人心,在大家的心目中,“四大发明”就是中国古代科学高峰的代名词,也是中国对全世界的贡献。似乎如果没有“四大发明”的输出,境外就陷入永恒的黑暗一般,“天不生四大,万古如长夜”。
对于“四大发明”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在科学史基本上有脉络,那就是这一说法是由外国人提出来的。最早的时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吉罗拉莫·卡尔达诺(1501年~1576年)在其著作中提到,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项发明对欧洲社会进步起到过重要推动作用,但是没有说明这三项发明的来历。随后,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读到了卡尔达诺写的这一段,于是在他自己的书中予以了引述。由于培根在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影响力,“三大发明”这一说法在欧洲开始流传开来。之后,出了一个艾约瑟(1823年~1905年),他是英国传教士,于1863年到北京工作,后担任大清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海关翻译。此人精通汉语和儒家文化,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通”和汉学家。他在一部书中比较了日本和中国的特质,第一次将造纸术添加进了“三大发明”,形成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项发明的并列,而且明确指出它们均来源于古中国,但他并没有提出“四大发明”的概念。真正最早提出“四大发明”的人,是美国学者卡特。卡特在1925年出版了一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自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的成就,但是在其序言的部分,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
卡特随后指出,造纸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削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中国学者翻译了这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并且在国内出版,于是国内终于有了“四大发明”的说法。不过,当时这一词汇在小圈子内传播,并没有达到众人皆知的程度。真正让“四大发明”这一说法被广泛传播的,是大名鼎鼎的汉学学者李约瑟(1900年~1995年)。
李约瑟是英国人,后来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可见他和中国的关系有多么的好。之所以我们对他这样的尊敬,是因为他写了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在这部洋洋大观的科技史著作中,他全面而又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李约瑟开始做这项艰巨工作的时候,正恰逢中日战争,国内需要提振民族自信心,于是对他的研究非常重视。1954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出版,立即轰动了西方汉学界。在他的作品中,高度赞誉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让这一名词概念深入人心,国内也积极宣传,从而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位。
不过,李约瑟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汉学学者,根本不算汉学家。在国际上的汉学圈内,李约瑟并不被承认。这是因为他的治学方式一直被诟病。李约瑟善于联系事物,通过联想来拔高研究对象的地位。但是他的这些联系事物的方式比较唯心主义,拿不出什么确凿的证据。比如,中国西部的敦煌石窟中发现了一幅壁画,画的是一尊佛在打坐冥想,四周有一群魔在试图扰乱佛的心神。其中,一个魔鬼的嘴中喷射出了火焰,大概是一种神通术,而李约瑟就死死抓住画像上的这一个细节特征,开始大书特书,最后他论证说,原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了火焰喷射器的国家,所以中国古代的军事实力非常的强大。李约瑟还进一步论证说,根据壁画的历史年代,可以知道中国发明火焰喷射器的时间还要比发明火箭更早。
李约瑟在牵强附会这方面毛病太多,在其著作中比比皆是。再比如,李约瑟读到野史中有这么一段叙述,说的是汉朝皇帝刘彻被匈奴的首领冒顿围困在平城,眼看就要歇菜,多亏了麾下有一个叫做陈平的将领,此人知晓冒顿的妻子阏氏善妒,而且她率领的是最精锐的部队,于是心生一计。他让工匠制作了一个精巧的木头人,装扮出花枝招展的样子,将它安置在城墙上翩翩起舞。阏氏看见了这个木头美人,不知道它是假的,心想汉人美女要是落入冒顿手中,一定会夺去大王对自己的宠爱,于是就想方设法劝冒顿退兵。这样,平城的危机就解除了。这个故事,一看就是昔日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军队围困在白登山的山寨版,要知道汉武帝刘彻根本没有亲临过战场,纯粹是民间神话故事一流。但是李约瑟就深信不疑,他如获至宝的以为有了重大发现,硬是说这则故事怎么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机器人的国家,因为那个木头美人就是古代的机器人。
李约瑟这样不靠谱的地方,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正是因为李约瑟在治学上不够严谨,胡乱联系的太多,所以国际上的汉学圈和科学史研究界对他颇有微词。即使他写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剑桥大学科学史系也拒绝与他交流。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萨顿(1884年~1956年)还严厉的批评李约瑟“不懂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式”。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虽然有一些价值,但是其中牵强附会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有学者指出“每十页就出现一个常识性错误”。李约瑟喜欢无限拔高对象的毛病,制约了他成为一个纯粹的学者。但是由于国内真正看过这部书的人很少,基本上就是在新闻上知道这部著作很了不起,所以认为他说的都是“真理”。其实,李约瑟不过是听闻前人的一些论述,自己直接引用后加以拔高罢了,他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论述也有拔高的现象。
但要说明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其实说的是科技史,并非科学史。学术界也早已有了定论,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科学无关,是纯粹的技术发明。科学与科技,一字之差,但是内涵已然不同。一个熟练的工匠可以通过经验发明出精巧的装置,但是他不一定懂事物的内在科学原理。一个道士可以通过实践配出炸药,但是他不晓得炸药的化学机制。不懂事物的本质原理,就不算掌握了科学。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火药其实指的是“黑火药”,而西方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工业化生产用途的是“黄火药”。“黑火药”和“黄火药”都是火药,但是它们的原理、方法、性质、用途等等都完全不一样。黑火药是直接将硝、硫磺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属于一种粗糙的物理配方。而黄火药就要先进多了,它是采用了化学合成的工艺,制造出来的是化合物。虽然都是火药,但是“黑火药”和“黄火药”二者之间并没有任何的传承关系。
再说指南针。既然说是发明,起码应该懂得这项发明的内在科学原理,懂得运用其内在科学规律,这需要付出较高的智力水平整理出科学理论。但是对于磁石具有指南性质的发现,只不过是一种对于自然现象最粗浅、最原始的认知和发现而已。对于这一发现,并不需要投入什么智力劳动,也没有从事物本质的角度去试图了解其为什么具有指南性。中国古代人最多就是将磁石加工一下外形,让它看起来更加像艺术品而已。没有付出较高的智力水平,仅仅是没有任何科技含量的外形加工,也算是一大发明吗?
何况,历史学者认为,意大利的阿马尔菲在12世纪就已经发明了磁石罗盘,他们的磁石罗盘要比我们的磁石罗盘更加先进。这是有文物证据的。而中国的磁石罗盘有没有传播到西方,迄今为止还拿不出任何的证据。之所以有人说中国的罗盘传播到西方,唯一的证据来源于推测,就是认为既然南宋时期对外贸易比较活跃,所以“有可能”把罗盘技术传播到西方。但是这只是一种想象,拿不出真正的证据,任何古代文献都没有记载,也没有任何的出土文物。而且从逻辑上来说,在南宋时期,阿拉伯人在海洋上的贸易范围比中国人大很多,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说是阿拉伯人更早传播了罗盘技术呢?
再说印刷术。现在有人认为毕昇发明了活泥字的印刷方法,比西方的德国人谷腾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术要早一些年。但是活泥字和铅活字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活泥字是纯粹的手工制作,是胶泥雕刻,使用的是水墨,技术上比较的原始。而铅活字则使用了机械制作,是合金浇筑,使用的是脂肪性油墨,在生产效率上远远高于前者,而且拥有一整套复杂、先进的印刷工艺技术。活泥字由于材质上的缺陷,不可能演变成活字印刷的成熟技术,还是要用金属活字。但即使是金属活字,在推广运用上也困难重重。首先是中国汉字的复杂性,需要按“字”索骥,不像西方只需要几十个字母排列组合就可以无限使用。其次是成本上的制约,大量的不重复的汉字模块,使得成本激增。这些不利要素注定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难以用于大规模生产实践。

康熙玄烨的三皇子,即诚郡王胤祉,他在政治上无能,但却是一名出色的学者,在父亲康熙帝的支持下召集了八十多名学者去汇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去世的时候,该图书还没有最后完成。到了雍正年间,该图书终于完成,于是投入印刷阶段。以清宫廷的财力,一共铸造出了25万枚铜活字,这是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一次大规模应用,但在过程中也感到效率太低,困难重重。这批铜活字的命运就是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被拿去熔化后用于铸钱。如果活字真正的好用,怎么会沦落到这样的下场?
最后说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被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宦官 蔡伦 所发明。其实,蔡伦对造纸术上的贡献不能说是“发明”,而是“技术改造”。而且,在造纸术历史上,他也是最早的。古埃及有一种纸莎草制造的纸张,发明年代比中国还久远许多。
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幅距今3200多年历史的《亚尼的死者之书》。它原本是陪葬品,从古埃及人亚尼的墓中被发掘,全长二十四公尺,用长达六十章的篇幅,描绘死者在来世获得永生所需的咒文和约定事项。至少在32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掌握了造纸术。埃及外交官拉吉卜重新发掘了纸 莎草纸 的制作技艺,因此被联合国予以了表彰,纸莎草纸的制作技艺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古埃及人制造出的纸张质量怎么样呢?它们经久耐用,韧性奇佳,不易受潮和变黄变脆。正因为品质上佳,所以现在这种用古代技术制造的纸莎草纸张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了抢手货。
中国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但在科学上贡献不大。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四大发明”概念的出现和传播,确实曾经在提升民族自信心上起到过作用,但是做到敢于正视历史、尊重事实,才是已经实现民族自信、自尊、自强的表现。正如作家丁不二所述,四大发明,沧海一粟,是农业文明千万种技术中的几种,甚至只是一系列复杂演变过程中的一环。每一项发明的起源都很重要,雏形技术值得肯定,但不值得炫耀。技术发明,应是人类共享的。腓尼基的船、吕底亚的金银币、古希腊的葡萄酒、古罗马的拱券、游牧民族的马镫、印度-阿拉伯数字,还有中国的很多发明无不如此。技术进步从来都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上演着雏形、成熟、落后的三部曲。不分你的我的,都是全人类的,因为先进技术最具有普世价值。
作者:怀疑探索者
来源:小红说历史(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1AdORTtP_BJqIJPXYvoKg
民族危机下的“历史再造工程”:“四大发明”的前世今生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惨败,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代中国,逐步沦为了西方列强蚕食的对象(拓展阅读:居安思危:一文概述,近代中国的两次边疆危机)。与此同时,以“华夷之辩”为基础的“天下观”濒临崩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按照西方思维模式处理国际关系”,成为了近代知识分子们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圆明园遗址在一系列的艰辛求索之后,源于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成为了突破这一认知瓶颈的重要工具。用发展的眼光看,这种思想不仅在凝聚国家与民族认同、提升民族自信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深深影响到了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实际上,所谓“四大发明”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催生出的产物之一。那么问题来了,“四大发明”的说法最早源于何方?这一说法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样的?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司南模型
一.
除了传授知识与相应的生活技能之外,“教科书还要向绝大多数民众提供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是政府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
可以这么说,历史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概括而言,“历史教科书既要把历史事件规训为既符合统治要求,又不违背竞争时代潮流的近代化知识”。一言概之,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环节的最主要工具(拓展阅读:一文概述:“满洲国”的教科书,是如何歪曲中国历史的?)。

在教会学堂学习的晚清女学生对此,知名历史学家杨人楩(1903—1973)在《初中本国史》中直白地表示:本书目标,在于研究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的经历,特别说明其历史上的光荣,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的思想,培养其发扬宏大的精神,叙述我国文化演进的概况,特别说明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使学生明了我先民伟大的事迹,以养成其高尚的志趣与自强不息的精神。

杨人楩(左)与本人主编的《北新本国史》

1)清代中国的历史教科书 资料显示,近代中国的教科书最早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后的教会学校。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正式实行新政。在教育领域,官方开始建立新学堂并着手拟定新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新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钦定学堂章程》与《奏定学堂章程》

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教育制度作为参照(拓展阅读:东瀛志: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是如何重视理科教育的?),制定并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引入了西方教育制度,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制。章程规定,“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国内尚无可用的规范化历史教科书,以至于各级学校一度只能搬用或改编日本学者编撰的教科书供学生使用。其中,由市村瓒次郎(1864—1947)与桑原骘藏(1871—1931)二人修撰的中国史著作,被作为历史教科书广泛使用(拓展阅读:晚清与民国的历史教科书,是如何评价“五胡乱华”的?(修订版))。

市村瓒次郎(左)与桑原骘藏
2)北洋时期的历史教科书辛亥革命以后,过往的“忠君”教育迅速被注重“自由”与“平等”的道德教育取而代之。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契机。于是,学者们纷纷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建构“中华民族”的证据,以便为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奠定认知基础(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中华民族”内涵的沧桑巨变)。比如北洋政府颁布的教育大纲就特别要求,“学生教育,要使学生明于民族进化、社会变迁和邦国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沿革与民国建立本。”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历史教育领域,《小学校教则及课程标准(1912)》规定:本国历史,要讲授黄帝开国功绩,历代伟人言行,亚东文化渊源,民国建设与近百年来中外关系。本国史要旨,在使儿童知道国体大要,兼养成国民之志操。教授各科时,常宜指出本国固有之特色,启发儿童之爱国心、自觉心、并引起审美观念。《中学校令实施细则(1912)》规定:本国历史,要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其重要事迹,养成共和国民的健全人格,使学生明于民族进化、社会变迁和邦国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1918年11月14日,警察学校,学生游行庆祝一战结束,手里举着北洋政府的五色旗

2)“大一统”时期的历史教科书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他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局势稳定后,他利用“党化教育”这一口号,推行一党专政并公开通过了“实行党化教育”等议案。那么问题来了,何谓“党化教育”?对此,发行于同年8月的《教育杂志》中如是解释道: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众化,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方针要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上。国民党的根本政策,是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和决议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根据这种材料而定,这是党化教育的具体意义。一言概之,历史教育成为了维护国民党统治的思想工具(拓展阅读:民族危亡之际,为何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增补版))。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主要要员合影

1928年7月,张学良公开发布《绝不妨碍统一电》。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近代日本的“中国观”)。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初级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与《高级中学普通科本国史暂行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本国历史教育,要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变迁的概况,说明近世中国民族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以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并唤醒其在中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高级中学普通科本国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本国历史的教育,要陈述本国民族的分合,政治制度的沿革,民生经济的利病,以说明今日中国民族形成的由来与各种政治社会问题发生的源流,而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根源。”

老照片中的南京国民政府大门

1932年,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历史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本国历史的教育,要研求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我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民国时期的扬州女中学生

《高级中学普通科本国史课程标准》要求:本国历史的教育,要叙述我国民族之拓展,与历代文化政治社会之变迁,以说明本国现状之由来,而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的根据。注重近代外交失败之经过,政治经济诸问题之起源以说明本国国民革命的背景,指示今后本国民族应有之努力。高扬民族主义、突出民族意识的培养成为南京政府时期历史教育的重点。

老照片中的南京城
进入40年代以后,“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有所调整,即添加了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内容,但整体方向基本保持不变(拓展阅读:为什么抗战爆发后,成吉思汗一跃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修订版))。比如颁布于1940年的《修正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本国历史的教育,要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各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据,而于历史上之光荣,以及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其原因,尤宜充分说明,以激发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叙述中国历代大事,并略论文化之演进及其对于世界之贡献,使学生明了我先民之伟大,以养成继往开来之志操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民国时期的省立扬州中学教学大楼

颁布于1941年的《六年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草案》要求:本国历史的教育,要叙述中华民族之起源,形成、及其疆土拓展之经过,而各支族在血统上与文化上之混合情形,及其相互依存之关系,尤应加申述,使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有整个之认识与爱护。叙述我国历代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之变迁,尤其足以影响于现代社会生活之史迹,应特别注重,藉以说明我国立国之精神,而于古代之光荣与近世外力压迫,以及三民主义之历史背景,尤应加意申述,以启示学生复兴民族之途径,及其应有之努力。一言概之,为了充分表达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诉求,不同时期的教科书编者们,都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中国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与发明。

民国时期的中学成绩单

二.“四大发明”的来龙去脉
学界一般认为,首次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三项科技发明列在一起论述的学者,是英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他在代表作《新工具》中提到,“印刷术、火药和磁石这三项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除此之外,马克思(1818—1883)也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也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培根还是马克思,都未将中国视为“三大发明”的发源地。


培根(左)与马克思

现实情况是,最早将上述发明成果与古代中国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是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指出:“17世纪的耶稣会士所传播的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纪年表,至今仍然在起作用,它使人们把过多的东西视为是东亚发明的。”可以预见,上述西方学者以及传教士的说法,能够得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的高度认同(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西方传教士笔下的清代中国).

《中华帝国志》中的“中国地图"

1) 什么是“三大发明”?进入19世纪后半叶,伴随着“西学东渐”浪潮的发端,培根的《新工具》等书被翻译为了中文,并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是,“三大发明”的说法逐渐被各界有所了解。不过,在晚清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出现“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字样。直到民国建立以后,“三大发明”以及“四大发明”的说法才在教科书中相继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之相关的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常识”(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什么是“汉族西来说”?)。

活字印刷中的胶泥字块

我国学界普遍认为,最早出现“三大发明”这一说法的历史教科书是出版于1913年,学者傅运森(1872—1953)担任主编,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对此,书中如是写道:中国技术有功世界者三事:一为罗盘。黄帝周公造指南车,为罗盘所自起。唐宋之世,海上贸易极盛,置市舶司于广杭诸州,华人航海日多,罗盘更为航海之用。二为印版术。三代文字,或刻字竹木,或写于缣帛,汉时始有纸,然抄录费工,得书不易,至五代而印版之术试行。三为火药。我国古来,以弓弩炮石,为射远之利器,宋时炮仗烟火火药之属始盛兴,并已用于战事。此三者旋皆输入欧洲,遂开欧美今日之文化。

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封面

除此之外,在出版于1913年,学者章嵌(1880—1931)担任主编,由中华书局发行的《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出现了“罗盘、火药、印刷术之发明”一句。在出版于同年,学者汤存德担任主编的《新制中华历史教授书》中,也出现了“中国技术有功于世界,发明于斯时者则有三大端,即罗盘、印刷术、火药是也”的相关论述。

木质印刷机

对于“三大发明”的传播路径,在出版于1912年,学者潘武担任主编,由中华书局发行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指出:“这些都是西人之说,今时活字排印之权,与西人称活版为东来法,盖自吾国传之也”。对于“三大发明”起到的作用,在出版于1915年,北京教育图书社发行的《实用历史教授书》认为,“若罗盘之利航海,印刷术之代抄写更足为输导文明之利器”。出版于1928年,徐景新担任主编的《新时代历史教授书》认为:“火药、印刷术、罗盘针这三样的发明,于世界都有绝大影响,这是中国文化上最光荣的事情。”

指南针与古地图

对于“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时间,民国初期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是唐宋时期;进入3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教科书认为,“三大发明”是蒙古帝国或元朝时期传入欧洲的(拓展阅读:身为“蒙古圣祖”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在中亚也一直备受尊崇?)。比如在出版于1915年,学者赵玉森(1868—1945)担任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教授书》中如是写道:“元代混一欧亚,欧人来我国贸易者日盛,故是时天文、算术、流入我国,指南车、印刷术、火药亦传入欧洲。”

在元朝,可以看到很多“异样”的面孔

出版于1920年,学者汤济沧(1877—1934))担任主编的《新式国史课本》中如是写道:“蒙古建一大帝国,而欧亚之交通大盛,欧人多有仕于其朝者。其后磁针火药印刷术三者,亦渐次发明,影响于欧人之思想界甚大。”出版于1922年,赵玉森担任主编的《新著本国史》中如是写道:“蒙古大汗重致远人,一切色目都准其录用。于是西方的天文、算术及炮学,概得传入于我国,我国的罗盘针及印刷术等,也在这时候传入西方。”

在元朝,多宗教可以互利共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世纪前二十余年的历史教科书中,“三大发明”的论述密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展开来说,上世纪10年代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约有20本左右,提到“三大发明”的有5本;20年代出版的教科书大约有25本,提到“三大发明”的仅3本左右。简言之,上世纪10年代的教科书比20年代出现的频率高一些。

北宋《武经总要》中的火器

实际上,当时的一些学者认为,“三大发明”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而言,并未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比如在出版于1920年,学者吴研因(1886—1975)担任主编的《新法历史教科书》中如是写道:印刷术的来历很远,汉朝人刻石经,就是一个引子,隋朝时有一种雕版,渐有发明印刷术的趋势了;到了唐朝,就有雕刻木版,印刷书籍出卖的宋朝更盛,并且有活字印书的法子。由此可见,截至上世纪30年代以前,在大多数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三大发明”的存在感并不高。

《新法历史教科书》封面与吴研因雕像

2) “三大发明”的发扬光大进入上世纪30年代以后,与“三大发明”相关的论述,逐渐成为了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中的重要知识点。与此同时,一些历史教科书中开始出现了“四大发明”的字样,并且与“三大发明”之说共存。值得注意的是,在1935年以前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主要以介绍“三大发明”为主;在1935年以后出版的教科书中,主要以介绍“四大发明”为主。当然,相应的讨论的广度与深度都有所增加。

南宋突火枪图样

对于“三大发明”传入欧洲的时间,不同教材编者们给出的观点有所差异,但主要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认为,“三大发明”是在蒙古帝国西征或元朝时期传入欧洲的。资料显示,这一观点也是上世纪30年代历史教科书的主流观点。其中,以出版于1935年,学者应功久担任主编的《初级中学本国史》的论述最为详细。

《初级中学本国史》内页

该书在“三大发明的西渐”一节中表示:元朝交通发达的结果,使得西方的文化既传到中国,中国的文化也传到西方。其中,中国文化的西渐,最重要的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项。有了指南针,于是航船远行不会迷路,才能广开殖民地于各洲;有了火药,于是枪炮可以制造,才能整治军备,攻守称便;有了印刷术,于是知识传播有了利器,人类文化才会得以发达。所以欧洲中古时代末期的进步,未始不是受了中国这三大发明的影响。

元朝的贸易经济,在当时是非常发达的

这三种重要发明,于何时传到西方,系何人传到西方,如何传布,路线如何,都没有明确的记载,至今还要待精密的考证,大概是在南宋传入西域或南洋,再由波斯阿拉伯人辗转传到欧洲的。总之,中国在十一世纪,即北宋时,已经完全利用,欧洲却迟到十四世纪,在中国久已盛行之后,才有发明之说。那么由中国传去之说,自属可信了!

应功久主编的《初级中学本国史》封面

在出版于1933年,姚少华担任主编的《小学历史课本》当中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现在世界上用的罗盘、火药、印刷术三种利器,都是我汉民族所发明,并逐渐传至西方去的。十三世纪时,元朝跨着欧亚两洲建国,这三种利器,由亚拉伯人或蒙古人的媒介,相继传入欧洲。欧洲人以后就利用罗盘来航海,并且尽力加以改良,到现在,反比我国所制的进步多了。

姚少华主编的《初中本国史》封面

在出版于1934年,吕思勉(拓展阅读:史学大家吕思勉,为什么一再“洗白”秦桧并诋毁岳飞?)担任主编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认为:“开发文明的利器,罗盘针、印刷术、火药,中国人所发明的,都经大食之手而传入欧洲,给近世的欧洲以一个大变化。”另外,在孟世杰主编的《新标准高级中学本国史(1934)》,周予同主编的《新标准初中教本本国史(1934)》以及分别由金兆梓、白进彩以及罗元鲲等人于1935年主编的《高中本国史》等著作当中,均持有与之类似的观点。

1941年抗战期间,吕思勉与师生们合影,前排左二为吕思勉

观点二认为,“三大发明”是宋元时期传入欧洲的。比如在出版于1931年,李云坡担任主编的《初中本国史》中如是写道:磁针、火药、印刷三项为近世世界的三大发明,然此三项的应用,在中国都是很早。是此三项中,在中国最晚出的亦不过北宋,约当西历十一世纪,而欧洲之用此三物,则在十五世纪,中国用此三物,较欧洲实早二百年以上。(南)宋时海外通商,蒙古的几次西征,即都来往频繁,则此三物之直接或间接的传入欧洲,实无法可以否认。

李云坡主编的《初中本国史》内页

在出版于1933年,学者徐映川担任主编的《复兴历史教科书》一书给到的论述,要比前者更为详细:宋在五代之后,继续唐代,发扬文化,那时有三大发明,可称为汉族对于世界的大贡献。一是罗盘指南针。据说中国古代就有磁能吸铁的发见,黄帝造指南车便是。但制度不明,不知有无指南针在内。到了北宋,指南针才应用在罗盘上、航海家和看风水的人,都拿它来定方向了。

《复兴历史教科书》内页

二是火药。北宋时,曾用火药做烟火和爆仗,供人娱乐。到南宋时曾用霹雳炮打败金兵。金人守城,造铁炮叫震天雷,这是炮火最初的发明。三是活字版。五代时,已有刻板书籍,流行各地。北宋仁宗时,毕昇发明活字版,其法:用胶泥刻成字模,烧硬,铺铁板上,将松脂及蜡,火烧使溶,按之使平,变成一版。印刷时,一版印,一版排,时间极省。这三项发明后来都传入欧洲。大概中国的发明品传入欧洲,要以蚕丝为最早,此三项则较后。

《复兴历史教科书》封面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还对“古代中国科技不发达”这一问题,展开了颇为详细的分析(拓展阅读:清代中国的科技水平,为什么会远远落后于同期的西方国家?):南宋以前,中国文化灿烂,各种发明远传欧洲。元代以后,逐渐衰落,等到近三百年,欧美各国科学勇猛进步,中国反成为落伍者,就是西洋学术传入中国,中国也不想急起直追。这样现象,科学当然不会发达,其要因不外下面的两种:首先,北方屡经外族蹂躏。辽、金、元三代统制北方,异族杂居,汉人备受压迫——以致人口稀少,生活日艰,文化亦大为衰退(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观”(修订版))。

“北宋vs辽”与“南宋vs金”

其次,国家以科举牢笼知识阶级。科举起自隋唐,各代沿用。到明初,太祖利用此法,重加修订,指定用《四书》《五经》,取其一句一段为题,要以宋儒所解释的作根据,文体用排偶,分八股,俗称八股文。这种考试,毫无实用,社会上优秀分子的见闻思想,悉为所拘束。专以读书应考为正事,此外一业不能执,一物不求知。清朝循用此法,士子愈加蒙昧。因此,从明至清五百多年,为中国文化极度退步的时期。一言概之,从民国初年至上世纪30年代上半叶,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论述主要以“三大发明”为主。尽管不同教科书对“三大发明”的传播时间与路线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对“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与意义深信不疑。

《复兴历史教科书》内页

3) “三大发明”到“四大发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版历史教科书对“三大发明”的论述较为系统,但对造纸术的认识存在着很大不足,相应论述也比较有限。不过,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伴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三大发明”的说法逐渐被“四大发明”取而代之。

造纸术主题绘作
我国学界普遍认为,最早在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说法的历史教科书,是学者陈登原(1900—1975)主编,发行于1933年的《陈氏高中本国史》。对此,该书如是写道:在近代,中华民族似不曾对于世界有所贡献。然而在过去,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伟业,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纸与印刷术,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小?然而这四者,都是在中国史上发现得最早呢.

《陈氏高中本国史》版权

进入40年代以后,“四大发明”的说法逐渐传播开来。1940年,民国教育总署编审会发行的《高小历史教科书》,对“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进程,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论述: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促进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经中国首先发明,先后传入欧洲。公元二世纪初,汉族人蔡伦发明造纸术,于五世纪末传入中亚。到八世纪初,中亚被阿拉伯人征服,造纸术就西经非洲的埃及和摩洛哥,传入欧洲的西班牙,再传给意大利和法兰西等国.

古代造纸流程

由抄写进化到印刷,当以公元六世纪时中国隋文帝敕令雕刻经书为始。十世纪初后,唐冯道印刻九经,十一世纪时,宋毕昇造活字版,中国的印刷术己很有进步。十三四世纪时,蒙族势力西进,印刷术便传入西方。十五世纪初,德人哥登堡创金属活字,其后法士脱,昔佛尔加以改良,欧洲印刷事业,也日益精良。

《高小历史教科书》内页

相传在黄帝时已有指南车的发明,但这并不可靠。发现磁石能以吸铁,大约在战国时候。到北宋时,看风水的人和海商,因磁针能够指南,就用他来测定方向。元时东西大通,磁针便传入欧洲,意大利人首先应有到航海方面去。北宋时,发明以火药做烟火,供人娱乐。到南宋时,虞允文利用火药做成霹雳炮,打败金兵。元时交通大开,火药的制法,便也传入欧洲。欧洲人利用他的射力,打毁了封建的城堡。

《高小历史教科书》封面

4) 小结坦诚说,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们,似乎没有将知识的准确度与科学性视为重中之重。作为对比,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些知识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旨在说明一件事——“以上种种都是中国的贡献”。一言概之,在国势日颓的历史背景下,朴素的民族主义感情战胜了了科学求证的理念拓展阅读:为什么一些韩国人,喜欢肆无忌惮地“篡改历史”?(修订版))。

《走向共和》中的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几代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三大发明”与“四大发明”的说法逐渐成为一种常识,最终被国人所理解和记忆。随着李约瑟研究成果影响的持续扩大,使得国人更加相信这些发明的所有权都是中国人,即便国际社会对此并不完全认同。至此,“一种有待科学证实的学术假说,随着教科书的传播和熏陶,转化成切实的历史事实。”

“四大发明”主题宣传绘作

尾声
三.
对于民国学者们的这种“历史观”,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与批评。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方正(1939—)就指出:“夸大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和贬抑西方古代科学的重要性,虽然好像能够帮助重建民族自尊心,其实是极端危险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与此同时,他也隐晦地对李约瑟提出了批评。具体而言:“尽管他(李约瑟)对中国文化带来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不过话说回来,相当公开和直白地宣扬中国传统科技的优越性,固然十分自然地大受中国人欢迎,但会使得中西科学的比较更加难以客观和深入。”

陈方正教授的学术工作涵盖现代化比较、科技与现代化关系以及科学哲学,近年致力于科学史研究

或许,杜克大学东亚研究学教授、知名汉学家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做出的的论述,或许更能解释这样的选择:虽然我的目标是批判作为历史主体的民族,但是我深切地意识到,至今还没有什么能完全替代民族在历史中的中心位置。不谈别的,不论是作为历史学家,还是普通的个人,我们的价值观都是由民族国家所塑造的。

杜赞奇,印度裔历史学家、汉学家。杜克大学教授,芝加哥大学荣休教授,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

不管怎么说,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们将有争议的、重构的历史知识镶嵌进入历史教科书当中,归根结底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做出的必然选择。退一步讲,这种选择固然与“学术严谨”相距甚远,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也正应了多次提及的那句老话——“所谓历史,本质上都是当代史”。
来源: 汗八里文艺之声(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v2aoyWBUmXhnppyCXAG8g
编辑:徐思凡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7-5 21:35
【案例】

编辑:李佳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4 08:33
【案例】
苏州通报清华毕业生举报局长贪腐讨论


编辑:李梦瑶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5 22:17
【案例】

编辑:王晨雅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27 18:00
【案例】
《南京条约》第一条




编辑:刘诗扬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8-29 16:03
【案例】
明查|美国为乌克兰提供机器人战士?假的
速览
- 网传美国为乌克兰提供机器人战士”“来自英格兰的新型皇家机器人部队到达乌克兰等说法不实。有关机器人战士的视频和图像是TikTok用户使用动画技术和特效对英国首相苏纳克进行替身处理后生成。
- 真实视频画面源自法新社于202329日对泽连斯基与苏纳克访问英国多塞特郡军事营地的报道。
事件背景
720日起,中文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着一系列关于美国为乌克兰提供机器人战士的图片和视频。视频画面显示,一个机器人士兵从一架直升机上走下来,泽连斯基上前迎接,并与其边走边聊,两人还在坦克前合影留念。





网传说法截图明查
机器人战士是真的吗?
使用InVID视频工具截取网传视频中的关键帧进行反搜,结果显示,有关机器人战士的视频于719日在推特上就有流传。其中一则推文声称,来自英格兰的新型皇家机器人部队到达乌克兰。
截至724日发稿,该则推文的浏览量超过了20万次。


网传视频在推特上的截图经由对比可见,稍晚流传于中文网络的图像对推特上的视频画面进行了镜像翻转处理,并将所谓的机器人战士英国提供改为了美国提供
对推特视频右下角的水印进一步检索,可以发现,TikTok用户@Animatronic3D715日发布的一则时长为19秒的视频与网传视频的内容高度相似。


TikTok用户@Animatronic3D在其账号上发布的视频相关截图@Animatronic3D在个人简介中写道:我将创造一些奇怪的3D视频。其用户名“animatronic”则意为电子动画技术的”“电脑动画技术的
真实视频源自何处?
@Animatronic3D发布的这段视频中,第2秒至第4秒的视频画面左上角出现了法新社“AFP”的标志。以此为线索并结合关键词检索,可追踪到该视频的原始画面来自法新社于202329日在YouTube上发布的一个报道视频。该报道视频原始时长130秒,拍摄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今年2月份欧洲之行访问英国期间。
报道介绍,今年28日,泽连斯基与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访问了英国多塞特郡卢尔沃思军事营地(Lulworth Camp),两位领导人一同看望了在英国军营接受训练的乌克兰军队。


泽连斯基和苏纳克访问在英国军营接受训练的乌克兰军队。图片来源:法新社视频报道

泽连斯基和苏纳克到访多塞特郡一处军事营地并在坦克前合影的照片登上《卫报》封面除此之外,英国政府网站(GOV.UK)发布的公开信息也可证实乌克兰军队在英国接受训练。相关内容显示,今年1月早些时候,英国宣布向乌克兰派遣14挑战者2”主战坦克及相应的弹药和备件。
129日,英国国防部表示第一批乌克兰军人抵达英国,开始接受挑战者2”坦克操作训练。
327日,乌克兰坦克操作人员完成数周的训练后返回乌克兰。同一天,乌克兰国防部长阿列克谢·列兹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在推特上发布推文证实,英方捐赠的第一辆挑战者2”坦克已抵达乌克兰。


英国政府网站新闻稿截图

乌克兰国防部部长发布推文相关截图对比网传视频和法新社发布的报道视频,可以发现,网传视频中展示机器人战士的转头动作、步伐、站立姿势等细节画面与法新社报道视频中的苏纳克完全一致。
事实上,有关乌克兰动用机器人战士的虚假信息已不是第一次流传。澎湃明查在去年10月曾对另一则有关机器人战士的视频做过核查。
而此类特效制作的视频也并不少见。以制作病毒短视频而闻名的特效工作室Corridor Digital曾在其YouTube频道上发布系列视频,并展示了如何将人类变成视频中看到的机器人战士。其中一则机器人让士兵过时的视频获得了8567次播放量。

视觉特效工作室Corridor Digital发布的解释如何通过特效将人类变成视频中看到的机器人战士的视频的相关截图综上所述,网传美国为乌克兰提供机器人战士”“来自英格兰的新型皇家机器人部队到达乌克兰等说法不实。有关机器人战士的视频和图像是TikTok用户使用动画技术和特效对英国首相苏纳克进行替身处理后生成。真实视频画面源自法新社于202329日对泽连斯基与苏纳克访问英国多塞特郡军事营地的报道。
尽管俄乌冲突中智能武器的使用已成为重要特征,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俄乌冲突中使用过机器人战士。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来源:广电业内
链接: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urlext=%7B%22cuid%22%3A%220OvlfguMvu0yaHuJgi2jilaK-ugIPSiX0uH7igufviK70qqSB%22%7D&_refluxos=a10&ruk=WIJZoOI4s-RhldjT7eSBkQ&sid_for_share=&isBdboxFrom=1&pageType=1&rs=425486276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13790645735535829%22,%22sourceFrom%22%3A%22search%22%7D
编辑:刘诗扬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9-6 18:00
【案例】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程正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9-6 18:11
【案例】

[size=0.83em]微信图片_20240906180207.jpg (1.86 MB, 下载次数: )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3 分钟前 上传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程正元


作者: 刘海明    时间: 2024-11-6 21:11
【案例】
对曾经的暗访记者李幺傻不负责任的言论,进行驳斥


今天有个人加我。巧了,他来说的是正好是我准备写一下的,也就是李幺傻前段时间发的帖子。见下图。
来加我的人果然就碰到了来辩论的情况。见下图。

网络上辩论呢,就是这样子,各说各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这个问题早就讲过,这次被迫再讲一遍。
统计学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口径要相同。
我们普通人说到伤亡,一般都是指战斗伤亡。而李么傻和来找我的这个人说的是“总减员”。
那就没办法讲道理了,双方讲的根本不是一个概念,那还辩论个啥呢?
李幺傻是一个公众人物,首先我声明,当年(2012年)李幺傻在天涯发一个历史的帖子,我指出他其中关于战争叙述上有错误,被水军围攻了,但是我对李老师非常敬重,就凭他当年干调查记者,这就够了。
调查记者,在中国已经快绝种了,是一个完全有资格被尊称为“中国的良心”的群体。李幺傻干调查记者做的那些事,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是骂他的那些人十辈子、一百辈子也做不到的。你有什么资格骂他?
一、但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言,很容易误导大众。
1、总减员=战斗减员+非战斗减员
2、战斗减员=阵亡+负伤+被俘+失踪,也就是俗称的“伤亡”,也就是大众们的认识。
3、非战斗减员=非战斗伤亡+病员,这是大众们不熟悉的。
这些简单的术语,别说普通人,很可能李老师自己都不能完全区分。
二、统计学,必须得口径相同才能做对比。
志愿军总减员就是《卫生勤务》那本书说的978122人,这叫“卫勤数据”,也就是卫生部门统计数据。见下图。
光这个数据拿出来,是会产生误导的,会让公众认为,我们又在隐瞒伤亡,志愿军居然伤亡了差不多100万人。
其实不是这样。要说明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美军的数据拿出来做对比,也就是美军的卫生部门统计的美军总减员是多少。这个数据拿出来,公众一看就自己会比较:啊,原来美军总减员这么多。
那美军的数据是多少呢?我们来看两张图,一是翻译过来的中文版的《朝鲜战争美军卫生统计》第8页。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陆军卫生部门统计朝鲜战争美国陆军阵亡19353人,负伤77788人,非战斗伤亡和住院的病员365375人,合计462516人。这个就是美国陆军统计的朝鲜战争美国陆军的总减员。
以前这个图我也发过,有人说,你得拿原文出来,言下之意翻译单位“军事科学出版社”会在翻译时造假。行,这次再贴一张原文,见下图。
书名的英文原名叫Battlecasualties and medical statistics U.S. Army experience in the Korean War,翻译过来叫《战斗伤亡和医疗统计:美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的经验》。现在满意了不?要看原文那就拿原文么,要什么我给什么就行了呗。
即按照志愿军总减员97万余人这一口径,仅美国陆军的总减员就是462516人。
上图仅仅列出的是美国陆军的总减员,美军的减员还包括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这三个军种我没查到过总减员数据。按照美国陆军战斗伤亡和非战斗减员之比1:3.7可知,其他三个军种战斗减员25600余人,那么总减员至少在12万人左右。
即美军的总减员为58万余人,可是这个统计口径还是不完全一致的。因为志愿军的冻伤包括在内,而美军的冻伤没算进去。我记得美国陆军就有36000余人。
我们就简单算40000人,即美军总减员为62万人,与之对比的志愿军总减员为97万人。
这下就非常清晰了,我们用个通俗的说法,志愿军“总伤亡”97万人,但美军的数据一样触目惊心,至少是62万人。
这个数据列出来,情况做个简短的说明,公众就看得明明白白,就不会有任何逆反心理了。
李幺傻老师肯定不知道美军的总减员数据,现在我说清楚,您说是不是呢?
我们一码归一码,对李幺傻老师曾经做出的贡献我表示敬佩和尊重,但作为公众人物,不懂不了解的事,就不要误导公众了。您说对吗?
辩论?有什么好辩论的,志愿军要拿97万余人的总减员数据出来,美军就是至少62万人的总减员数据。那么还辩论啥呢?用数据来证明志愿军减员太厉害吗?不好意思,美军的数据,你完全想不到。

来源:这才是战争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kiZkIJPmRTUS3QEYzJYw
编辑:李佳







欢迎光临 传媒教育网 (http://idealisan.eu.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